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中华民国的动荡与军阀混战
中华民国的动荡与军阀混战中华民国自1912年宣告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军阀混战的时期。
这些动荡和混战不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的动荡原因、军阀混战的特点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一、动荡的原因1. 政治体制的脆弱性: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健全和政治经验的不足,导致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国家和处理内外事务。
这种脆弱性和无能引发了各类问题的爆发。
2. 地方势力的崛起:民国时期,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军阀。
这些军阀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实行割据统治,导致国家政权分散,无法有效统一。
3. 经济问题的加剧:民国时期,经济基础薄弱,民生困苦。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不公现象突出。
经济问题的加剧也为动荡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军阀混战的特点1. 军阀的兴起和政治抗争:各军阀在政治角逐中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通过军事力量的掌握,争夺政权并与其他军阀进行斗争。
这种政治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更多的战争和动荡。
2. 地方割据局面:军阀混战导致许多地方形成割据局面,各地的政权分割,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这些割据局面削弱了国家的统一性,使得国家无法有效行使权力。
3. 军阀间的联盟和背叛:军阀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变。
有时他们会进行联盟合作,共同对抗外敌或其他军阀;而在某些时候又会突然背叛盟友,转而与新的势力结盟。
这种联盟与背叛的行为加剧了动荡和混战的局面。
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1. 社会经济的动荡:军阀混战导致社会经济的动荡,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失衡。
人民生活贫困,社会安全形势堪忧,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 国家统一的破裂:军阀混战使得国家政权割裂,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国家命运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这种局面不仅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和声誉。
3. 社会思想的混乱:军阀混战期间,社会思想混乱,民意四散。
思想领域的不稳定与乱象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分化,道德底线模糊。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两大历史任务极其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任命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1、近代中国军阀混乱战割据的原因:以地方性农业经济为主,没有形成统一资本主义市场。
2、帝国主义列强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
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签订的《辛丑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3、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其原因何在?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民族意识的觉醒: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的《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
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后来又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背景?a.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b.中国广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及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
c.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d.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加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占领南京,定位首都,并改名为天京。
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天朝的田亩制度》内容: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军阀割据现象中国近现代史被称为“战乱年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阀割据。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多次内战、分裂和动荡,其中军阀割据现象占据了一个重要的篇章。
一、军阀割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军阀割据是指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由多个军阀或军阀集团投资兵权,各自掌握一个或多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实际权力,形成了多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割据现象。
军阀割据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各个军阀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冲突,因此常常发生小规模的战争或武装冲突;另一方面,各个军阀之间也需要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因为没有一个军阀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对付其他所有的军阀,同时也需要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自身的实力和统治地位。
二、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原因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不稳定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政治制度不稳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新政府缺乏足够的政治和制度建设经验,政治制度不稳定,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势力。
2.社会矛盾激化。
清朝末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挑战,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族群、阶层和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
3.外来势力干涉。
在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时期,外来势力一直在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
三、军阀割据的影响军阀割据现象的最大影响就是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导致了严重的动荡和动乱。
具体表现在:1.破坏了国家统一。
中国各个地方势力实力互不相让,在实现政治统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阻碍。
2.阻碍了经济发展。
军阀割据的存在极为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军阀往往对本地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严密控制,从而制约了经济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民生。
3.妨碍了社会进步。
军阀割据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和现代化。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军阀割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军阀割据的原因。
政治原因是导致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官僚主义、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无序。
此时,各地的军阀们看到了机会,开始利用自己的武力和地位,掌控当地政治和军事力量,形成了一种割据局面。
经济原因也是导致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们开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武力,掌控当地的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的割据。
社会原因也是导致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
这种情况下,各地的军阀们利用社会的混乱和无序,掌控当地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种社会上的割据。
军阀割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加强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避免再次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
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1.背景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
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
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治合乎“民意”,具有所谓合法性。
中国近代史中的军阀割据与民族团结
中国近代史中的军阀割据与民族团结在中国近代史中,军阀割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自民国初年至193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是军阀割据最为严重的时期。
但是,当时的局势并没有阻碍中国人民民族团结的发展。
相反,这个时期的民族团结对于后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多重的原因所致。
清朝的腐败和弱势导致了清末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崩溃。
同盟会和其他反清组织的组建和发展、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未来几年中的政治动荡都为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此外,外来的帝国主义和列强对于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加剧了中国的混乱。
中国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分裂,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了各种势力争夺权力和领土的时间。
二、军阀割据的表现军阀割据的表现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军阀势力和大肆的动荡。
内战和地方政权的建立笼罩着整个国家。
各地军阀建立并控制着自己的州、邦、省或部分领土,他们之间的战争吞噬了大量的生命和财富,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国家的经济正在崩溃。
各军阀之间缺乏了有效的中央集权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定机制的统一,这样一来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人民生活陷于困境。
三、民族团结的发展尽管如此,这个时期也有不少民族团结的发展和亮点。
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北洋军阀。
孙中山一直强调“平均地权”、“国是民生”的主张,以及扶助工人、农民的渴望。
这些主张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共产党在农村区域也顺应乡村革命趋势,用地主阶层和民族资本家对土改的压迫和剥削作为动力发起反抗。
两党共同念想的是要团结人民,为民族和国家发展建立基础。
此外,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为同盟国战争付出的代价让许多人意识到了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中华全国耕者发起的五四运动、湖南发起的白色恐怖运动和其他如此的事件都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民对于发展民族团结的意愿是很强烈的。
四、结语军阀割据的现象不可避免地阻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也有不少民族团结的发展和亮点。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政治背景与内在因素分析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政治背景与内在因素分析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内在因素极其复杂,使得中国陷入了混乱,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军阀之间的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因为这些混战的原因和背景深刻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政治的内在问题和社会矛盾。
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从政治背景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背景民国初年,由于清朝政权的瓦解和国家的分裂,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
在这个背景下,各种政治力量开始逐渐壮大,并且开始互相争夺统治权力。
最后,导致了军阀和政治势力之间的混战。
造成这种原因的核心,是政权的权力分散和政治失序。
1.1 政权分散民国时期,中国的统治者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权力下放”,一度制度分裂。
地方武装力量多而不强,代表不同利益集团,政府权力无法左右,功效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区的武装部队开始逐渐壮大,并且逐渐成为一些势力的代表。
这些势力逐渐发展成了民国时期的军阀集团,他们掌握武装部队,占领领土,向外扩张,形成了战争主义和政治不稳定的局面。
1.2 政治失序民国时期的政治失序态势,对军阀混战的发生,这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20年代,由于国民党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了相对成功,导致了很多原本的政权势力的分类,使得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军阀们可以借助武装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由于政治失序,各大势力之间没有稳定的让步和交换机制,所以这些势力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完成权力转移,而只能通过武力和暴力来实现政治诉求。
这就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内在因素除了政治背景之外,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内在因素也很重要。
受到了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中国社会的内在因素同样存在着重大的问题。
2.1 封建文化中国的封建文化主张重财而轻权。
在这个社会的制度下,统治者和人民都非常注重财富的积累。
清朝的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
清朝的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建立至1912年覆灭。
在清朝晚期,由于内外因素的交织,清朝内部出现了军阀混战和地方割据的现象。
这是清朝末年政治动乱的一个重要表现,给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军阀混战的背景1. 政治动荡: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腐化,对内外问题无力应对,国家内外形势复杂,政治动荡加剧。
2. 社会动乱:人民生活贫困困苦,饥荒和民变频发,民众对清朝统治日益不满,群体活跃度上升。
3. 外国干涉:列强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家主权受到侵蚀,削弱了清朝的统治能力。
二、军阀混战的原因1. 内部矛盾激化:清朝政权内部存在封建统治与地方派系争斗的矛盾,各派军阀为争夺政权而展开残酷的冲突。
2. 经济疲软:清朝后期经济衰退,国家财政困难,军队士兵长期拖欠工资,部分军队只能靠抢掠百姓谋取生计。
3. 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加剧了地方割据现象,形成多个相对封闭的势力范围,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
三、军阀混战的影响1. 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各地发生战乱、抢劫和暴力事件。
2. 国家分裂: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清朝的统一和稳定,国家分裂成多个势力范围,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
3. 经济困境:军阀混战加重了清朝经济的困境,各地财政困难,商业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中断。
四、对军阀混战的处理1. 清政府的努力: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军阀混战,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和武力平定,但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军阀合纵:一些军阀之间为了争夺更大的地盘和政治利益,进行合纵连横,形成联盟,但这种联盟往往不稳固,很快分崩离析。
3. 外国干涉:外国列强看准了清政府内部纷争,通过插手干涉,瓦解清政府对内各派势力,加剧了军阀混战。
五、军阀混战对中国的启示1. 军阀混战反映了清朝统治的软弱,对内外问题无力应对,不同派系的倾轧加大了国家危机。
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
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近代中国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内忧外患使得国家陷入了一系列军阀混战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分化,各个军阀势力膨胀,北洋政府作为当时最高中央政权力量的代表,尽管在某些时候试图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却无法解决军阀乱战的根本问题。
本文将从军阀起源、内外原因以及北洋政府的作用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的军阀混战与北洋政府。
一、军阀起源中国近代军阀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力量高度分裂的时期。
各地的军阀以及地方政府势力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一定的权力,形成了一种碎片化的局面。
随着辛亥革命的结束,各种政权争夺战爆发。
在这个过程中,军阀开始崛起并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们通过掌控军队,利用地方政府资源,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同时,这些军阀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争权夺利,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加剧,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军阀混战。
二、内外原因军阀混战的产生与中国国内外的一系列因素紧密相关。
国内来说,以地方军阀为代表的势力崛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使得中国的统一性受到威胁。
清朝被推翻后,政权真空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军阀和地方势力有机可乘,加剧了分裂和混乱的趋势。
其次,地方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以及民众的贫困和不满等问题也为军阀混战提供了土壤。
地方政府在经济和治理方面的失效,使得地方军阀能够更容易地取而代之。
最后,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影响也是军阀混战的重要因素。
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政策使得国家割据的状况更加严重。
列强的干涉以及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使得军阀们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北洋政府的作用北洋政府作为当时最高中央政权力量的代表,尽管在某些时候试图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却无法解决军阀乱战的根本问题。
北洋政府曾试图通过实施统一政策,强化中央权力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然而,由于列强的割地政策和军阀们的利益冲突,北洋政府的努力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
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是诸多历史事件中极为复杂的一段。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动荡和分裂的时期,政治经济都处于混乱状态,各地的军阀势力林立,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导致人们的生活跟着陷入了恶循环,民不聊生,自然环境也深受影响。
一、军阀混战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地方政府和军阀形成了统治阶层,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同时,外部势力也开始抢夺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国土遭到了残酷的侵略,形势更加严峻。
各地的军阀开始崛起,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他们提供了保护和安全感,但同时也在地方割据中压榨人民,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军阀彼此间政治经济利益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
二、军阀混战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期间,国家空前动荡,战争不断,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困难中。
很多城市和乡村遭受了战争的摧残,人们饱受饥荒和疾病的折磨。
同时,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侵扰,自然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许多种植物和动物的濒危和灭绝。
此时,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生产力大量流失,社会秩序崩溃,人们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军阀们相互敌对,这种情况下,各地的生产力完全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和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疯狂地开采矿产资源,可谓是烧杀抢掠,丧心病狂,这些富足的外部势力加剧了中国的内部动荡。
三、军阀混战的启示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是保障人民福利的根本,破坏了政治和经济的稳定,自然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的伸缩不定。
其次,这段历史还说明政府的管理是有必要的,在国家存在危机的时候,政府应该采取最果断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尊严。
最后,对外国的侵略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军阀混战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告诉我们,国家必须保持警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民国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割据
民国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割据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混乱且分裂的时期,政治分裂与军阀割据是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国时期的政治分裂与军阀割据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一、政治分裂的成因民国时期的政治分裂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权力争夺导致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随之而来的是政治权力的真空。
各个阶层和利益集团纷纷想要插手政治,以争夺自身的利益。
革命后,政治实力较强的地方军阀、学者、商人等纷纷成立各自的政治团体,形成了多个相互竞争的政治势力,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二、军阀割据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是政治分裂的最典型体现。
政治不稳定使得许多军阀壮大,他们凭借自身掌握的军事力量和地方影响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统治局面。
军阀们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实行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控制措施,割据一方,与其他军阀形成对抗。
这种局面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也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分裂。
三、政治分裂与经济衰退政治分裂与军阀割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各个军阀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往往会采取垄断、掠夺等手段,使得国家资源分配不均,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加上战乱不断,安全形势不稳定,投资和经商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萧条现象。
四、民众生活的困境政治分裂与军阀割据还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军阀们为了补充军费、扩大势力往往会对民众征收重税,使得百姓沦为了生活的沉重负担。
同时,政治分裂还导致了社会治安的恶化,江湖豪杰和社会不法分子活动频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五、政治分裂的解决之道为了解决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的问题,中国的政治家们做了很多尝试。
其中一项重要的尝试是北伐,即国民党领导的打击军阀的运动。
北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阀的势力,但最终并未取得彻底成功。
另一种解决之道则是寻求国际支持,与外国列强达成共识,以期通过外力来解决国内问题。
清朝的军阀割据割据与统一的博弈
清朝的军阀割据割据与统一的博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复杂的朝代,在其末年,国家政权逐渐衰弱,各地军阀纷纷割据,而割据与统一之间的博弈成为那个时期的重要特点。
本文将探讨清朝末年军阀割据的原因,割据与统一之间的博弈以及最终的统一过程。
一、军阀割据的原因1.国家政权衰弱:清朝末年,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
外国列强的入侵、军队内部腐败以及各地民间起义等因素,导致清朝中央政权的衰落。
弱政权无法有效统一全国,给了军阀割据的可乘之机。
2.地方势力崛起:清朝时期,各地的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一些地方官员、军阀或豪强通过割地、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
这些地方势力通过掌握军事力量和财富资源,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影响力。
3.民众的不满情绪:清朝时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民生活困苦,对中央政权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一些军阀利用了这种民众的不满情绪,在他们心中打下了根基,进一步割据并获得了民众的支持。
二、割据与统一的博弈1.军阀间的争斗:各地军阀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地和资源,经常发生军事冲突。
他们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为争夺地盘和资源,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来削弱对手,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与中央政权的对抗:军阀割据的势力范围与中央政权形成对抗。
中央政权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来削弱军阀的势力,以恢复统一。
然而,由于中央政权自身的衰弱和军阀势力的强大,这种对抗往往以军阀的胜利告终。
3.利益博弈:军阀之间以及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利益博弈成为统一的关键。
各军阀通过联合、分化、妥协等手段来争取更大的利益,同时也在权衡利益和风险之间,选择是否与中央政权合作或抗争。
三、统一的过程1.关键军阀的兴起:在清朝末年,一些军阀崭露头角,逐渐成为统一的关键力量。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军阀通过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渐削弱其他军阀的势力,争取足够的权力来实现统一。
2.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关键军阀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现代化建设。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
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
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
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
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①。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作者:张若开曹海苓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摘要:军阀政治是我国在晚清时期出现至清末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它的出现和其他的历史事物一样,有着一个出现、发展和形成的一个过程。
本文在这里简单探讨了一下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并对它的形成作了不同阶段的分析。
关键词:军阀政治;督抚;地方势力中图分类号:G63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27-03军阀政治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传统封建政治社会到资产阶级政治社会的一种特殊政治过渡形势。
19世纪列强入侵和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使清政府的统治陷入混乱,特别是在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军事以及地方政务体系已经陷入崩溃,为了维持专制统治,清政府开始将中央政府的部分权力下放至地方政府。
这种局面之下促生了中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开端。
一、地方势力的崛起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威,对军权、财政权和行政人事权的掌控是权威的体现,也是对地方有效控制的手段。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英法列强的入侵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本就贫弱不堪的军事力量。
在此不利局面下,为缓解统治危机,请政府不得不将这些权力下放与地方政府,以激励其解决日益严峻的战争局势。
但是,在这些中央权力下放至地方后,清政府就已经失去了对地方政府实际的管控能力,基层的统治已经被架空,导致清王朝的统治衰落。
与此同时,在获得了军权、财权、人事任命权之后,地方势力开始崛起,并逐步取代中央政府形成了地方统治集团。
(1)军权最先开始下移。
清政府历来对军权控制的十分严格,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建立了绿营和八旗两套军事体系。
清中后期,八旗军已经腐朽不堪,毫无战力而言,甚至由于其军纪败坏成了社会毒瘤。
于是,绿营在清中后期就已经成为清政府的主力部队。
但是,随着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的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一触即溃。
其实从时代背景来分析,清政府最初将军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实属无奈之举。
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
近代中国的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军阀混战成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现象对国家统一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并探讨对策。
首先,军阀混战源于国家的割据局面。
在清朝末年,国家力量的衰落导致各地势力借机崛起,形成了众多的军阀势力。
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这种割据局面不仅分散了中央政府的力量,而且使得国家无法有效统一。
其次,外国势力的干预也加剧了军阀混战。
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割地要求导致了一片混乱。
各个军阀纷纷找外国势力寻求支持,使得外国势力在中国内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这种干预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内部的分裂局面,对国家统一进程构成了威胁。
军阀混战对国家统一的进程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由于各地军阀的激烈争斗,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农田荒废、交通中断、商业停滞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极度萧条,社会动荡不安。
其次,军阀割据局面使得中央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无力对外抵抗侵略。
这导致许多领土被侵占,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最后,军阀混战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各个军阀主导的地区国内大规模的战争,导致很多工业基础设施被破坏,人才流失,影响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为解决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的矛盾,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建立强大的中央军事指挥机构。
这将有助于统筹各地力量,减少割据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打击各种非法武装势力的存在。
通过法律手段,将军阀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外交往,巩固国家的独立地位,减少外国势力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预。
只有通过强化国家的独立性和权威,才能有效解决军阀混战与国家统一进程之间的矛盾。
总之,军阀混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国家统一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
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
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
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
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
北洋政府的政治失衡与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政府的政治失衡与军阀割据时期北洋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历史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在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北洋政府陷入了一系列的政治失衡,接连不断的发生军阀割据的情况。
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内战状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
一、北洋政府的政治失衡北洋政府成立之初,曾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政治层面上,北洋政府的权力分配极不合理,导致政治失衡。
首先,北洋政府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地方利益集团手中,缺乏合理的制衡机制。
这导致了政府不能充分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使得部分地区的人民长期被边缘化。
其次,北洋政府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政治利益博弈成为主流。
这使得政府内部难以形成团结一致的共识,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北洋政府对于国内重要问题的决策不力,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
这给了军阀割据的机会,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二、军阀割据时期的混乱北洋政府的政治失衡造成了军阀割据时期的混乱局面。
各类军阀纷纷抓住政治失衡的机会,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内战。
军阀割据的时期,各地的军阀以自己的势力为根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无视中央政府的统一权威。
这导致了国家的割裂和无序状态,并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此外,军阀割据时期的军队乌烟瘴气,常常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为目标,导致无数的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
三、政治失衡与军阀割据的相互关系北洋政府的政治失衡是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而军阀割据的混乱局势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失衡。
政治失衡导致了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各地军阀,军阀的割据又使得政府更加无力应对国家的危机。
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进一步分裂和混乱,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同时,政治失衡和军阀割据也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政治失衡给了军阀割据的机会,而军阀割据又使得政府更加失衡,损害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四、解决政治失衡与军阀割据的路径解决政治失衡与军阀割据,恢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需要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进行权力重构,建立合理的制衡机制。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中国在经历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及后来的一些英、日联军入侵后,当时被西方
帝国主义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动荡之中,主流势力十分混乱。
称霸
欲望洋溢的军阀势力逐渐以古老的军事活动方式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把征服工作当成他
们主要的社会职责,由此衍生出以军阀割据为主导的割据时代。
这一时期由军阀互相攻击、割据、易主,军阀的利益冲突几乎可以说是遍布整个中国,军阀政治的游戏逐渐成为当时
中国政治格局的一维。
军阀割据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
一是战后社会动乱。
中国人民本着为了抗击外族而起义,经过多次内战、外战、政变,军事领导日益强大、野心膨胀,政治动荡不断,各派系燥热乱攘,给军阀创造了发展空间。
二是政府力量弱小。
清朝败落,交权给地方军阀,因而衍生出许多统治者,政府划分
的依据严格的说来,也存在不均衡利益的情况,军阀矢志形成自身联盟以对立更强大的权力,因此显得更有诱惑力。
三是共同利益。
失去统一政权,也促使中国九大势力(袁世凯、曾国藩、陈玄霸、刘
骏等)走向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多势力合作的共同利益关系,他们协同作战,实现了互利
的目的,并且为抗击外敌社会上和军事上而共同努力。
以上三大方面,决定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军阀派驻当地,不断割据、战斗,有的称霸当地,有的和他国结成联盟,甚至搞政变,社会动荡不断,所以,从上世纪末到中华民国成
立前夕,各种军阀割据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割据浪潮,最终催生出了中国现代历
史上弥漫甚广的军阀割据时代。
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
作者: 胡玉海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历史系,辽宁沈阳110036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22-128页
主题词: 近代军阀政治;形成根源;形成过程;特征
摘要:近代以来封建社会的王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是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军阀政治经历了滋生、雏形和最后形成三个阶段,具有四点特征:一是拥兵自重,控制政治;二是利用民主政治形式实现军阀专制;三是个人及政治角色之间不受法律制度约束;四是中央权威弱化,军阀割据混战。
军阀割据的原因
军阀割据的原因
中国的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军阀割据的现象,一说起军阀割据,就让人想起了多少悲剧的故事。
然而它背后的原因你又了解多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军阀割据的原因。
首先要从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说起,每一个朝代在统治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军事力量,最清楚体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都是由一定的军事力量支配的,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它将大部分土地和财富都归到了贵族手中,而很多的士族的势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拥有很多军队,这也是军阀割据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论述的是大一统帝制,一些统一大一统帝制的朝代,比如汉朝、唐朝以及宋朝等等,却又存在着许多封建诸侯割据的现象。
他们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也存在着和中央的矛盾的情况,在朝廷权力衰落的情况下,封建诸侯更加努力地去割据,希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另外,在军阀割据的时候,也会存在着一些经济因素,比如经济不发达、人口过剩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国家的财政赤字,而军阀和贵族们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国家大权,去获得自己地位和特权,从而达到割据的目的。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各种腐败的行为,历史上许多的朝代或者地方政府因为各种腐败的行为,导致官员失去了信任和支持,而很多的军阀也就利用这个机会,去割据,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这也是
军阀割据的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军阀割据的原因有很多,历史上变革和政权变迁,以及经济状况变化和各种腐败行为都是影响军阀割据的关键因素。
当军阀能够把握住这些因素,然后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来谋求经济上的优势,便可以达到割据的目的。
总之,军阀割据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只有去了解历史,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影响,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军阀割据这一现象,从而避免历史重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
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
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
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
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
由此可见,在中央衰微时,中国先天的地理分割性对于军阀割据的形成有一种无形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着割据势力。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近代中国的经济形式仍然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一定的区域内,传统的自然经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无需与外界进行过多的资源交换。
而且由于这种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使得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于外来事物比较排斥,这种经济性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近代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在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地方情感”对于军阀政权的形成以及巩固都有着影响。
这时期的地方性军阀,多为当地或者本省的人,例如湖南的谭延闿,四川的熊克武都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军阀割据势力。
而在统治期间,这些军阀都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扩招地方兵,同时发展经济,壮大割据的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军阀割据的形成创造了经济基础,使得割据的地方势力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自给。
中国传统的政治关系纽带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关系的维系纽带包含多种,但是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师生情谊、以及私人关系是极为重要的维系因素。
血缘关系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亲密的关系。
在近代军阀的形成过程中,血缘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民国军阀中著名的张作霖建立的军阀组织便是以张氏家族为核心的。
在最初治理东北时,张作霖便让儿子担任其军队中的军官,而在建立军阀势力之时,军队已经掌握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张氏家族中,而正是依靠这种血缘关系纽带,张氏家族统治东北长达三十几年。
同样兴起的军阀还有冯玉祥,早在年轻之时,他便得到了陆建章的赏识,陆建章并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个了冯玉祥,以后的发展证明,这种早年建立的姻亲关系对于冯玉祥的兴起起着重要作用。
“当这些有感情的家庭成员直接进入政治领域时,家庭的和政治的权威就达到高度的统一,在政治大动荡的年代里,这是派系内部最利于政治统一的固导”同时也是派系形成的有利因素。
地域认同感对于军阀的形成也产生着影响。
在中国,由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在一定的地区就会形成本身独特的乡域情感,这种乡域情感构成了地方政权的文化纽带,成为地域认同感的基础。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许多军官以及时并不愿意离开语言和观念与自己相似的人群所组成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其思想中也具有强烈的地域认同感,而这种情况恰好被地方的军事首领所利用,成为他们割据的重要的军事力量。
而且在招收士兵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也注重从与自己有地域关系的人中挑选。
当地方性的地域情感被军阀利用时,军事割据的形成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师生关系与私人关系对于保障军阀割据下军队的忠诚性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军队是建立割据势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些军阀在穿件军队之初便注重培养、提拔自己认为可用的人才,建立师生关系。
这些军官对于军阀产生了忠诚关系,层层的忠诚关系对于建立牢固的军事集团极为有利,而牢固的军事集团则是军阀割据势力形成的牢固的军事基础。
武人文化由宋朝开始,中国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人在政权中占据的是伦理基础,而政权的建立以及巩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武人来维持,武人同样在国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也是在各地方军事政权的起义下才在全国取得成功,而且这些军人在地方政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本身无可厚非的,但是它却为军队干政提供了合法化的榜样”,推动了政治军事化,而之后的护国运动则让各省的军事强人趁机取得了政权的主导性,政治军事化也演变成为了军事政治化,最终形成了军阀割据状况的形成。
在武人文化的影响下,地方军事集团参与革命并在革命中壮大个人势力,最终形成了地方性割据势力。
第二: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民族危机下的军事政治与革命运动清末以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得清政府被迫进行改革,而改革的第一阶段就是军事改革,而与此同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汉族地方军事政治势力集团逐渐崛起。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建立了地方性军事集团,这些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私人军队,他们对于军队有着绝对的领导权,而这支军队的存在使得他们能够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
同此一样,袁世凯也是依靠新军取得了清朝的政权,并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而在袁世凯时期,军阀割据并未形成,还保持着形式上的中央统一,而这一切在护国运动中不复存在。
辛亥革命中虽然是由于军队起义而取得全面成功,但是在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政府在形式上还是得到了其手下军事将领的承认,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央还对地方的军事实力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地方军事集团并未形成割据势力。
而随着护国运动中以袁世凯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时,权力碎片化形成。
原北洋军阀下的军事将领在各自的军事控制区域建立了自治政权,干预地方政治,并且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军事政治化下的地方性军阀政治也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军事化到护国运动后的政治军事化,期间的革命运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危机下的中国人民及地方军事集团因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发动了护国运动,却也通过护国运动为自身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护国运动是中国军阀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它打破了中央政府仅存的权威,使得各省的军事强人取得政权,而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权力和欲望。
当危机中的中央权威不再对地方势力形成震慑作用时,军队的私人化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当时的四川军阀在一份电报中说道“当政府未能实行统一办法前,而实行川人自治,以保障我行省组织国家之权威,而行使人民之主权”,在这份电文中,刘湘将地方割据自治的原因归结为未有具有中央权威政府的存在,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的地方割据势力并不承认北京政府。
爱德华.麦克德在《20世纪初中国的内战与军阀主义的出现》一文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做了详细的论证:“护国战争中的政治冲突促使他们向军阀转变,确切的说是因为这样的中空使他们有机会扩大自己的政治利益......这些省的都督摆脱了中央的最后束缚,加强了对全省的统治”。
由此可见,革命运动的发展对军阀的形成提供了时机,使得这些地方军事势力在参与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政治的干预,并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形成军阀割据势力。
帝国主义的支持与干预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动与帝国主义都有着密切关系,在清朝末年地方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帝国主义的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20世纪初中国社会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也与帝国主义密切相关。
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北洋军阀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的支持密不可分,而北洋军阀下的各个派系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产生联系,在此条件下,双方相互利用来达到彼此的目的。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急需寻找在华代理人,而军阀为了扩张个人实力势必要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二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扶持与依附的关系,帝国主义将自己支持的军阀当作自己的在华代理人,来保证自身的在华利益;军阀则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扩充实力,形成割据势力。
当时的主要军阀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段祺瑞的皖系势力与张作霖的奉系势力是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而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则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这些地方军阀在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实力得到了扩张。
建国之初,持阶级分析法的的学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帝国主义入侵产物,是因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所导致的”,军阀的产生以及割据局面的形成都与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政治的混乱状态以及革命运动的发展为军阀干预国家政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帝国主义的支持则让军阀具有了更为强大的势力干预国家政治,进而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军阀政治的局面,当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军阀政治之时,军阀割据局面便形成了。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军阀对于帝国主义的依附是相对的,军阀自身存在着独立性与依附性。
当帝国主义在扩大对华利益的同时损害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与独立性时,这些军阀会对帝国主义产生一定的排斥性,而非依附性。
第三:清末及民国初年的地方政治意识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央权威日益衰微,在这种条件下,地方政治意识思潮便产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建立自身军事势力的同时也萌发了地方政治的意识,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清王朝危机的日益加重,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了区域自保的思想,力图是自身的政治势力不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灭亡,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