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土地储备方案的风险评估
土地储备方案的风险评估引言土地储备方案是土地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步骤,其可行性和稳定性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然而,土地储备方案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对土地储备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帮助决策者制定适当的决策和应对措施。
1. 法律风险土地储备方案存在与法律相关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法律风险:•土地所有权纠纷:在储备土地时,存在可能存在土地所有权纠纷的风险。
这可能会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启动。
•土地划拨政策变化:土地划拨政策经常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土地储备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
•土地使用权问题:土地储备方案的实施需要土地使用权,如果土地使用权无法获得或存在问题,将影响项目的进展和效果。
2. 市场风险土地储备方案还面临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包括:•土地市场波动:土地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土地储备方案的成本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土地储备可能面临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或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
3. 环境风险土地储备方案所在地的环境因素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例如:•自然灾害:土地储备方案所在地的自然灾害风险需要被考虑。
例如,地震、洪水等可能导致项目的损失或延迟。
•生态保护限制:有些土地可能受到生态保护的限制,例如湿地、森林等。
这可能会对土地储备方案的可行性造成影响。
4. 技术风险土地储备方案涉及到多种技术因素,因此存在技术风险,例如:•土地调查和评估不准确:土地储备方案的可行性评估需要进行土地调查和评估。
如果这些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可能会导致项目失败。
•建设技术难题:土地储备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各种建设技术难题,例如土壤污染、土壤稳定性等。
这些难题可能会导致项目成本增加或无法顺利实施。
5. 财务风险土地储备方案的实施和运营涉及到财务风险,例如:•资金不足:土地储备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资金不足或筹资渠道受限,项目可能无法成功实施。
•费用超支:土地储备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费用超支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项目的可行性和收益。
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1998~2007全国购置土地面积总量及增速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2001年前,土地市场化程度不很高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较少。在2002年土地实施招标拍卖的形式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购置土地面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随后的5年间,房地产企业每年购置土地的数量相对保持稳定,每年购置土地的面积都稳定在3亿平方米以上。而在2007年,土地购置面积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0609.18万平方米,这个数字是1998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数量的4倍。由此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0年间,土地需求量有了大幅上升。
五、土地交易价格
我国土地一直存在供求矛盾,有效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土地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供求矛盾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反映在土地市场上就是土地价格的上涨。
2001~2007年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指标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112.3
105.8
六、房地产业分析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命脉,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本。而房地产企业是土地市场上最大的需求者。2004年后,土地市场化步伐加快,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资金、没有开发经验、靠关系拿“一手地”的开发商逐渐淡出市场;而那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各大上市公司、外资巨头成为各地土地争夺的有力竞争者。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有房地产企业近6万家,其中内资企业占到了90%以上。而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房地产企业并不多,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房地产百强在成长性、抗风险性、资本盈利能力、企业战略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优势。整个房地产行业虽然受国家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但整体发展形势良好。
《土地储备运行中的风险及对策 风险对策》
《土地储备运行中的风险及对策风险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一种创新,是城市土地改革的客观要求。
首先,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土地供应的调控。
使得城市政府完全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储备机构,而且只有储备机构才能通过征、购、换、转、收等方式将土地集中,直接进行储备或经过开发后进入储备,然后按计划从储备机构出租和出让土地。
从而实现由政府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控制,调控新增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开发成本,最终达到适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缩短房地产开发周期。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使政府由出让“生地”为主转为出让“熟地”为主。
成立土地储备机构以后,收购的土地全部由储备机构负责进行拆除、平整、配套和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闲置半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违法用地、企业破产撤销等腾出的划拨用地都逐步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在此基础上政府统筹安排用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城市土地资本化,有利于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土地交易市场,避免协让出让中的暗箱操作,使土地市场在公正、公平、合理的前提下有序发展。
原来的国有土地出让方式主要有招标、拍卖和协议出让三种,但以往协议出让土地要占全部国有土地出让量的60%--90%左右,其它两种出让方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出让土地将从协议出让为主转为招标拍卖为主,协议出让方式中存在的暗箱操作和不公平交易等将大为减少,有利于有效杜绝土地非法炒卖和私下交易。
第四,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房地产金融业务员的市场拓展。
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今后将面临重新“洗牌”,从目前国有土地交易方式的变化看,招标和拍卖将提高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受让成本,实力不强的房地产公司将面临“优胜劣汰”的选择。
银行利用实行土地储备的有利契机,利用与土地中心的合作关系,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为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各个领域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然而,在土地储备领域中,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相继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储备有效解决了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储备工作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强化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定位,适应土地市场发展改革需求,寻找新的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土地储备;问题;对策引言:所谓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收、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后纳入土地储备库,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有计划地将储备土地投入到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需求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一、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无法有效支持宏观经济调控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用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方法还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在其他支持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政策为辅,其中也包括土地政策。
很多地方政府过分依靠土地带来的短期收益,对土地合理使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关注较少,致使大量区位好、效益高的土地被低价出让。
土地储备制度目前作为一个增加地方财政的手段,就现阶段而言利用土地储备来解决土地政策力度问题仍有些力不从心,全面支持经济宏观调控尚需时日。
2、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有待改进项目计划立项,土地开发机构的建设资质审批,规划控制指标的确定,前期规划选址,城市拆迁安置及建筑审批等,涉及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权力、利益。
因此土地储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建委、房管、计委、财政、交通、土地规划、经委等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政府机构设置,房地产、规划、土地管理属于建设、规划、国土等系统,计划、财政等部门也分属不同的系统。
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市场变化日新月异,土地储备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使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变,土地储备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土地储备工作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它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地储备;问题;对策1现行土地储备运作模式概况近年来,政府土地储备的对象由过去的新增为主逐步转向盘活存量为主。
A 市主城区范围内的中原油田供应处中心库、龙丰热电等国有存量、低效利用土地,城市旧工业区厂房、仓储用地等利用率较低土地,在经过重新整合、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收储后,将土地进行归类整理并实施有偿出让,既实现了对土地市场的直接调控,又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目前,A 市土地储备运作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即行政指导和市场运行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运作程序由新增建设用地批准征收或存量建设用地收回、收购,前期开发达到“净地”“熟地”条件,根据市场情况实施供应三个阶段组成。
该模式在政府主导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功能,把土地储备作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手段,规定市城区范围内的住宅用地均由政府收购、储备,并统一由政府向社会公开供应,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控制,有利于城市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该模式带来的巨大收储量,也给土地储备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2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1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土地资源管理环节众多,涉及的人和部门、机构众多,使得土地资源管理十分烦琐和复杂,这导致土地收购储备管理也呈现复杂性,是土地收购储备中协调性欠缺的直接原因。
在实际管理中,人员沟通不畅,部门协调不足,机构配合度低等等,再加上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使得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面临较多的人为障碍。
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土地储备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完成。
本文将针对土地储备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土地储备计划缺乏规划性在制定土地储备计划时,有些单位只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进行计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土地储备计划缺乏规划性。
对策:为了保证土地储备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储备计划。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从土地资源的总体存量、分布、供需情况、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土地储备的方向和重点,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使土地储备计划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达到规划性的要求。
有些单位在制定土地储备计划时,缺乏对土地储备目标的明确定义,导致土地储备工作形成了“盲目储备”的局面,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对策:确定明确的土地储备目标。
在确定目标时,应该从土地分类、用途、开发重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考虑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可行的土地储备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问题三:土地储备过程中存在信息不透明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信息不透明的情况。
例如,某些单位缺乏公开透明的土地储备信息,一些重要信息也可能会被掩盖或扭曲,导致土地储备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受到了威胁。
对策: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积极推行信息公开工作,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土地储备信息。
此外,还应该加强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虚假信息,保证土地储备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利益冲突,对土地储备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部分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或地位获取利益,或者与土地储备中的企业或个人有某种利益关系,导致土地储备过程中的不公正性和不合法性。
对策: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范。
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储备工作的流程和标准,避免利益冲突的发生。
浅析土地收购储备风险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必须建立一套责任 到位 , 教育 在先 , 制度 约束 , 监督落 实 的人性 化
服 务 机 制 。 通 过 让 创 新 成 为 客 户 满 意 的
“ 源泉 ”深 化“ 务永无止 境 ” , 服 的理念 , 把 握新 形势下 的 电力营销 业务 和优质 服 务 需求 , 为客 户创 造价值 , 将“ 为社会创造 效
资金 , 还款 的责任 转移给 了土地 收购 储备
机构 。 ()2 收 购 储 备 机 构 对 土 地 出 让 价 3J 地 款 没 有 支 配 权 。 目前 , 市 土 地 收购 储 备 城
载体, 以落实“ 三个十条 ’ ’ 为主线 , 不断创 新 服务手段 。成立消 费者协会或供电公司分 会, 与当地 13 5 2 1 联动, 对供 电服务进行监 督, 对有关投诉进行调查、 处结。全面推 行 了“ 海尔式 ,艮 增强与 客户之 间的亲和 , 务, 月
题 , 一些国企用地不论位 置、 积、 对 面 规划 用途和潜值 高低 , 运用行政 手段强 制要求 土地收购储 备部 门收储。如此被 动盲 目的 收 储 行 为 势 必 给 土 地 收 购 储 备 机 构 带 来
巨大风险。
发后 出让 , 出让收入 必须直接上缴 财政 但 专户 , 政府财政 审核 土地收购储备机 构项
目成 本 报 表 后 , 拨 相 关 成 本 费 用 , 府 核 政 在这个环节很 可能挪用土地 出让价款 , 这
四、业绩优秀 业 绩 优 秀 不 仅 体现 发 展 的 成 果 , 表 还 明追求健康全面发展的 目标取 向。 要求 安
全 、 量 、 益 指 标 的 领 先 , 业 健 康 发 质 效 企 展, 会贡献大 。 社 五 、 务 党 和 国家 服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概述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是指政府或企业为了土地利用规划和项目建设需要,通过购买土地或者其他方式储备土地资源。
这项工作对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土地收购储备,可以保障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障农民和土地所有权者的权益,确保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性。
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影响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
资金使用不透明容易造成腐败问题的发生,损害政府形象,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
土地流转难度大会阻碍农民土地流转,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滋生和不良后果的发生,危及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加强规划和指导、提高资金透明度、加强反腐力度、简化土地流转程序、建立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有利于推动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在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导致土地收购的规划和指导工作往往是零散和随意的,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
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土地利用和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工作。
各个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确立统一的规划目标和指导方针。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土地收购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确保工作按照规划和指导的要求进行。
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土地储备融资方式及风险分析
土地储备融资方式及风险分析摘要:现如今,有关土地资源的储备与融资在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属于常见现象,做好土地的储备与融资工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应用价值以及使用效率。
一些城市的土地融资中没有合理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使得土地储备与融资的方式存在单一化,不具备较高的融资能力,也就给实际的土地融资中带来很大的风险性。
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地储备的相关理念,并对当下城市土地储备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从事土地储备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土地储备;融资方式;风险引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收回、土地整理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将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土地储备制度作为国家土地管理的创新,在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基础配置,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各地土地储备业务不断发展的瓶颈,资金缺乏将会导致土地储备机构忙于供应土地求现,而忽略长期储备,以致丧失调控市场能力。
如何建立多元的土地储备融资机制,防范潜在的风险已成为各地土地储备机构的关注点。
1我国的土地储备融资方式从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作实践看,资金来源主要有这样几种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商业银行贷款,这是我国土地储备的主要资金来源;三是其他资金,如土地出让金的返还等方式。
一般是在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时,政府财政拨给一部分资金作为资本金或周转资金。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种拨款一般都是一次性的,主要作为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启动资金或周转资金,对于土地收购储备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同时,由于财政拨款的计划性,拨款时间往往与土地储备所需资金时间不一致。
土地收储风险防范分析
土地收储风险防范分析摘要土地地收储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涉及法律、经济、社会多个方面,在土地经营活动中,各地土地储备机构在规范市场行为、防范收储风险方面不断研究探讨和完善。
本文结合当地做法,从宏观程序管理和具体管理环节上,对土地收储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有一定的探讨意义。
关键词土地;收储风险;防范探讨自2000年初至今,随着各地土地储备机构的建立,国家《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土地储备的地方管理政策和措施,土地收储工作也在逐步走上规范轨道,但由于此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土地储备机构代表政府经营土地涉及土地收储地块自身权利、收储价格及土地市场行情等具体问题,由此带来的风险从管理和制度上如何避免或降到最低,本文结合当地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有一点探讨作用。
1从宏观的程序管理上预防收储风险土地收购储备是土地使用权招拍挂的重要的前期基础工作,需要政府计划、国土、规划、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规范宏观程序管理,能够使土地收储工作从计划制定到具体实施科学有序开展。
我市经过摸索实践和借鉴其他城市做法,制定了宏观程序管理大框架,明确了土地收购及房屋征收主体为各区政府,市值相关部门负责对各区政府上报的预算成本审核,土地储备价格审查委员会最终审定,市政府相关部门与各区政府签订承包协议等制度,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土地收储工作。
宏观管理运行程序:1)市国土部门制定年度收储计划经政府批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2)市规划部门依据储备计划出具规划条件;3)各区政府提出土地使用权收回申请、市国土部门分批次下达实施收储地块测算通知;各区政府负责调查、测算、编制土地收购成本,报由分管国土副市长为组长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成本审核领导小组;4)市国土部门依据成本审核结果、宗地评估结果、土地市场供应情况编制《宗地收购储备方案》,报市土地储备及价格审定委员会批准,与各区签订《土地使用权及地上附着物收购补偿委托包干协议》;5)形成净地条件后经验收各区将宗地移交市国土部门,纳入土地储备库。
浅谈土地收购储备风险与对策
浅谈土地收购储备风险与对策目前,“经营城市”的理念已成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共识;“经营城市”主要靠合理的规划和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来实现;土地收购储备作为政府经营土地资产较理想的工具应时而生;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土地收购储备对调控土地价格,加强土地合理利用,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为国有企业的改制、保障人员分流提供资金支持,维护社会稳定;以及通过储备土地的出让、转让所获得的巨额收益,增加城市建设资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因此土地储备管理正在各地蓬勃展开和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土地储备工作,规范其运作和管理,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土地储备管理运作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土地收购储备中隐存风险的研究,很有必要;一、土地收购储备风险的成因分析大多数的土地储备运作过程是以政府制定的统一补偿价格从原土地使用者手中进行收购,土地储备机构通过融资主要是银行抵押贷款获得资金,支付土地回收补偿费,收购储备地块;再经过房屋拆迁、土地整理、储备土地的管理等环节,向政府申请出让或转让地块;土地出让后,土地储备机构收回成本同时获得少量的土地基金,巨额的级差收益上交财政;从上述的运作过程以及土地收购储备的实践,可以看出土地储备有以下特点:①“垄”而不“断”性;所谓“垄”是指一个地区只有一家土地储备机构,没有其他机构或单位来竞争其土地储备职责和任务,因而它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基础;不“断”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在回收地块的选择、收购价格的确定、土地出让的时间等方面都没有完全掌握主动权,属一种在被动状态下进行的收购储备;不“断”性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为了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往往在土地方面“开口子”,该进入土地储备的不进入,以其他形式变相土地储备;如以项目开发换取土地;从目前看,土地储备要获得垄断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②具有“超市场”性;土地储备的行为既不属于一级市场,也不属于二、三级市场,它可以收购行政划拔土地,可以收购已出让的土地,它是行政划拔土地、出让土地的终结者,同时经过储备,又是新一轮一、二级市场的基础;③经营性;土地储备机构是单独核算的独立法人,不但要进行土地收购成本的核算,还要进行融资成本、拆迁成本、土地整理、储备管理成本以及储备土地的再利用的核算;经营得好,储备土地收益就高,经营得不好储备土地的收益就低;因此经营土地是土地储备机构的主要内容;④微利性;储备土地出让后,储备机构除收回成本或收取少量土地基金外,没有其他利润产生,在政策定位上性的;⑤平等性;它主要体现在被回收主体与土地储备平等的,在自愿或主动要求回收的基础上签订回收协议,而制回收;从目前看土地储备机构没有在一定条件下强制征职责;不论从土地储备的实践中,还是从以上分析的几个土地储备可以看到,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矛盾,这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土地收购储备的风险;一土地储备的“垄“而不”断“性与土地储备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所具有的经营自主权相冲突;土地储备机构其实质是一个经营土地并使土地保值增值的单位;它应该具有一个经营单位所具有的权力,而不应该作为一个纯行政单位来对待;在目前情况下往往会引起以下风险或问题:①土地储备机构没有选择收购地块权,往往引起质差土地不断地进入土地储备库,长此以往,成本费用就越大,土地储备的整体收益受到影响;②土地储备机构不能择机出让或转让,从而引起储备土地的“肠梗阻”,储备的土地越来越多,而银行贷款越来越大,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一旦遇上社会经济发展不景气、银根紧缩、贷款利率提高等情况,则土地储备风险就会很快显现;③经营单位自主权不能得到体现,就会压抑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只会被动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储备工作的健康发展;二土地储备的“垄”而不“断”性与土地储备的规模效应相违背;土地储备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起到调控一级土地市场的作用;土地储备规模越大,调控土地供给的能力就越强,土地市场越容易得到控制;储备的土地越少,相应的调控能力就越弱;目前由于存在其他部门变相储备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储备机构的规模效应,削弱了土地储备机构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同时也对土地储备的收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土地储备的“微利性”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高风险、高收益”规律相违背;土地储备如果从投资角度讲目前土地储备是高风险的投资,原因有:①负债率极高很多储备机构在95%上;②巨大的短期银行融资一般为半年以内;③不能随时变现;④流动资金极少;⑤存在变相的储备土地;因此储备土地出让后的巨额收益中,除一部分是土地所有权收益外,还应该承认有较大一部分是风险收益;风险收益应归土地储备机构所持有,而不仅仅是收购土地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储备土地的本来面目,以加快储备机构资金的自我积累,减少负债,减少风险;四负债率太高,融资风险渐露;目前土地储备机构自有资金往往很少,并且融资渠道单一往往是银行贷款,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土地储备后,负债率已很高;金融机构融资到一定额度,从安全或收益角度考虑,不会再新增贷款给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融资达到动态饱和;此时若要再收购储备土地,需大笔资金,再融资就显得困难;若此时遇上金融动荡,不但融不到资,金融机构还要提高利息率,压缩贷款规模,那么就会产生如下情形:一方面土地储备机构为了还贷,必需出让土地,获得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开发商要获得土地,要融资往往也是贷款,然而此时融资就相当困难;可能会出现出让转让失败,还贷受阻;同时在金融动荡期,首先受影响的是地价,地价会显着下降,土地储备的资产值也会下降,出让收益必然明显减少;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土地储备存在着风险;事实上任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业务经营,都存在着风险;由于土地储备风险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有所区别,故在此对土地储备风险进行初步分类;1.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和负债风险;目前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的单一、短期和高成本;一旦银行贷款受阻,土地储备工作马上受到影响;负债风险主要表现在目前土地储备经营负债率过高,并且按现行的政策,这种高负债很难降下来,在金融上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高负债率的风险就会出现;2.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收益风险、变现风险;收益风险主要是指土地收购后,经过储备经营,地块的资产值反而减少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在地块储备周期内由于规划变动:经营成本提高如贷款利率提高或原收购的地块本身是劣质土地,无法提高其使用价值;变现风险:①由于土地资产的变现,需要各方面条件和要求,变现能力较弱,有可能出现需要资金时,而储备土地无法变现的情况;②如果收购的是劣质地块,地块的转让或出让都比较困难,有可能长期无法变现;3.政策风险;主要包括金融政策、房地产政策或其他相关政策所引起的风险;由于储备土地所需的资金星巨大,任何金融政策的变动,都应该引起重视;4.经济风险;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地的需求和地价变化,因而必然影响储备土地的收益和资产值,这类风险主要包括全国经济形势和当地的经济形势对储备土地收益的影响;5.额外风险;主要是土地储备机构作为政府经营土地的单位,往往受指令为其他公益项目作经济担保而引起的风险;二、控制和避免土地储备风险的对策土地储备作为一项新兴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客观地隐存着风险;如何避免风险的产生或尽量减少风险的损失,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政府应加大对土地储备制度的支持力度;政府对土地储备制度的支持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①加强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责、杜绝变相土地储备;由于土地储备具有“超市场”性,因此土地储备的职责应包括城市存量土地供给计划;制定土地收购计划;进入一级市场的土地必须首先进人土地储备库;②扩大土地储备机构经营主动权,提高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积极性;③改变目前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微利性”局面,建立土地储备风险基金;二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贷款风险;目前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期短,融资成本较高;是否可以争取金融部门出台适当的优惠政策,争取长期的低息贷款,或引入外资,或组建股份公司上市融资;三加强内部经营核算,提高经营水平;主要是:①对每一收购储备的地块,做到回收前做回收方案,回收后做好收益方案的预测,减少盲目性,增强预测能力;②定期对所有储备地块进行总体资产测评,对储备资产做到心中有数;③加强储备土地的利用力度,增加储备土地的经营收入;四加强国民经济形势包括当地经济形势对土地需求情况的研究,以及金融政策变化对土地储备的影响程度研究;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提高避免土地储备风险的能力;五加快土地储备人才的培养;控制或避免风险的发生,防范于未然,是每个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的求胜之道;。
XX年我国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一、宏观经济风险1.1经济周期波动: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导致土地储备市场需求的波动,影响土地储备企业盈利能力。
1.2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可能影响土地储备行业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政策,进而影响企业发展和投资意愿。
二、政策风险2.1土地供应政策:我国土地供应政策的变动可能直接影响土地储备行业的土地储备规模和成本。
2.2土地征收政策:土地征收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土地储备企业拿地成本的变动,进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2.3土地利用政策:政策对土地利用性质的调整可能限制土地储备的开发和使用,影响土地储备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风险3.1地产市场周期波动:地产市场周期的波动可能导致土地储备行业的土地出让价格和销售周期的波动,进而影响企业收益。
3.2土地竞拍行为风险:土地储备企业参与土地竞拍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竞拍失败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资金压力。
3.3土地储备规模控制:土地储备规模的控制可能造成土地供给不足或过剩,进而影响土地储备企业的发展。
四、法律风险4.1土地征收合规风险:土地储备企业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面临合规风险,如征收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等。
4.2土地用途变更合规风险:土地储备企业在土地用途变更时可能面临合规风险,如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3土地产权保护风险:土地储备企业可能面临土地产权受侵害的风险,如土地被征收或违法占用等。
五、技术风险5.1土地储备管理系统风险:土地储备企业的土地储备管理系统可能面临信息安全、系统故障等风险,可能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
5.2土地评估技术风险:土地评估技术的不准确性可能导致土地储备企业在土地购买或出售过程中产生损失。
六、自然环境风险6.1地质灾害风险:土地储备企业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地质灾害的风险,如地震、滑坡等。
6.2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土地储备的可利用性,如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6.3环境污染风险:土地储备企业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
土地储备市场分析报告
土地储备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土地储备市场是房地产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价格。
土地储备是指开发企业为将来的项目开发所购置或储备的土地资源,它是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基础和保障。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储备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当前状况、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关于土地储备市场概况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行业主要参与者和市场特点。
其次是土地储备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未来的潜在机遇与挑战。
然后是土地储备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政策法规、经济状况、土地资源供需状况等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分析。
最后是针对整个市场状况的总结分析,以及对未来展望和相关建议措施的提出。
1.3 目的文章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储备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市场的概况和发展趋势,探讨影响市场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对市场的总结分析和未来展望,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促进土地储备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整个土地利用体系的优化和提升。
1.4 总结:土地储备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在本报告中,我们对土地储备市场的概况、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对市场的整体概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土地储备市场在未来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的动向。
综合来看,土地储备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断学习和研究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和应对挑战。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希望本报告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2.正文2.1 土地储备市场概况土地储备市场是指各单位和个人拥有的并非立即利用的土地或者桌面,它是用于各种目的的未来土地需求的一种沉积物。
土地储备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土地储备风险管理策略分析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采取科学完备的土地储存方法。
但在当前我国储备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但现行制度无法满足土地市场需求,土地储存还存在较大的风险。
因此需要对土地储备风险进行识别,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土地储备风险的管理。
标签:土地储备;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措施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土地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由于土地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土地市场管理制度和工具与当前经济发展还不适应,这必然会给土地储备工作带来无法控制的风险。
因此需要针对土地储备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风险进行管控,有效的实现对土地储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为土地储备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土地储备的风险识别1.1内部风险在土地储备工作中,内部风险主要以收购风险、开发风险、储备过程中的风险及出让风险等为主。
在土地收购过程中,基于收购价格不确定及被收购土地产权及自然条件等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
在当前农用地征收及旧城区拆迁改造过程中,双方谈判都是围绕土地收储价格进行,这其中收储方和被收储方对土地收购价格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在实际土地收储过程中,收储方和被收储方信息不对称,一旦土地存在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则会使收储方陷入风险之中。
开发风险主要是由于开发成本过高或是开发时间过长而导致的风险。
对于土地储备机构而言,需要通过科学的开发整理土地,对于将土地开发整理进行发包的情况,土地储备机构要对工程造价、质量和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并进一步对开发风险进行规避。
在储备过程中,当土地进入土地储备库临时经营时,或是将储备土地抵押融资过程中会有风险产生。
这就需要土地储备机构需要对储备库的土地数量进行科学控制,以此来降低储备过程中的风险发生。
在土地出让和出租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为出让风险,这其中是基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价值的巨大性,土地变现能力较差,再加之储备周期较长,会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土地出让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环境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这必然会导致土地出让风险增加。
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土地储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一、行业产业链分析土地储备是一种简略的提法,它的完整概念应是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土地收购整治和土地供应的全过程。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收购整治是指通过征用或收回闲置土地、拆迁平整、归并整理以及土地置换来调整不合理配置用地。
土地供应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供地计划通过土地招标拍卖出让方式供应给不同的需求者。
完整的土地储备产业链应当包括这四个环节,而各个环节又会涉及到不同的机构和组织。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储备制度形成了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和土地储备机构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
二、行业主要特征(一)土地储备与宏观调控中国实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土地用途管制、农地转用、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这使得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土地供应总量、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来抑制或鼓励市场需求,有效地引导投资的方向和水平,实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标。
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正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是国家宏观调控凸显成效的关键因素所在。
而把握土地供应和适度放贷这两个方面,就会在宏观调控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和出让方式的不完全竞争性按照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征收征用,都只能由政府进行。
土地储备制度下,土地储备机构具体执行土地所有者职能,通过将许多闲置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直接进行储备或者经过开发后进入储备,同新征用地一起纳入土地储备体系,然后由城市政府按计划出让和出租土地的方式,实现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储备土地安全隐患排查(3篇)
第1篇一、前言储备土地是指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城市规划和土地整治需要,暂时不进行土地出让的土地。
储备土地的安全隐患排查对于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储备土地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储备土地安全隐患排查的范围和内容1. 范围:本次排查范围包括全市范围内的储备土地,共计XX平方公里。
2.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地权属情况:核实土地权属证书、土地登记信息,确认土地权属是否清晰、合法。
(2)土地利用现状:了解土地用途、使用年限、土地利用率等情况。
(3)土地规划情况:核实土地规划审批手续,确认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土地整治情况:了解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情况,确认土地整治效果。
(5)土地权属纠纷:排查土地权属纠纷,了解纠纷原因和解决情况。
(6)土地安全隐患:排查土地安全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储备土地安全隐患排查结果1. 土地权属情况:经排查,储备土地权属清晰、合法,不存在权属纠纷。
2. 土地利用现状:储备土地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绿地等公益事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较高。
3. 土地规划情况:储备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手续齐全。
4. 土地整治情况:储备土地整治项目已按计划实施,整治效果良好。
5. 土地权属纠纷:未发现土地权属纠纷。
6. 土地安全隐患排查结果:(1)地质灾害:排查发现,储备土地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针对此问题,已制定防治措施,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2)生态环境:储备土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针对此问题,已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基础设施:储备土地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路段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此问题,已制定整改方案,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四、储备土地安全隐患整改措施1.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针对储备土地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制定防治措施,包括设置警示标志、加强监测预警、制定应急预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一、行业产业链分析土地储备是一种简略的提法,它的完整概念应是土地规划、土地整理、土地收购整治和土地供应的全过程。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打算的要求,采纳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收购整治是指通过征用或收回闲置土地、拆迁平坦、归并整理以及土地置换来调整不合理配置用地。
土地供应是依照社会经济进展、都市规划和供地打算通过土地招标拍卖出让方式供应给不同的需求者。
完整的土地储备产业链应当包括这四个环节,而各个环节又会涉及到不同的机构和组织。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储备制度形成了土地储备治理委员会和土地储备机构两级治理的运行机制。
二、行业要紧特征(一)土地储备与宏观调控中国实行都市土地国家所有、土地用途管制、农地转用、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这使得政府能够通过调节土地供应总量、安排不同的土地用途来抑制或鼓舞市场需求,有效地引导投资的方向和水平,实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标。
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正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是国家宏观调控凸显成效的关键因素所在。
而把握土地供应和适度放贷这两个方面,就会在宏观调控中起到专门好的作用。
(二)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和出让方式的不完全竞争性按照我国宪法和土地治理法的相关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征收征用,都只能由政府进行。
土地储备制度下,土地储备机构具体执行土地所有者职能,通过将许多闲置的、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直接进行储备或者通过开发后进入储备,同新征用地一起纳入土地储备体系,然后由都市政府按打算出让和出租土地的方式,实现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此外,我国的土地出让存在着不完全竞争。
我国土地出让存在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
尽管在土地储备制度框架下,土地储备出让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性,土地产权流转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招标、拍卖出让方式将逐渐取代协议出让方式而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土地是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公共事业用地由于具有专门性而不可能采纳市场方式供应,而采纳政策优惠价供应;而且依照我国《土地法》的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土地能够采纳划拨的行政手段供应。
土地出让和土地划拨双轨制的同时存在,使得储备土地的出让方式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性。
(三)土地储备的区位性土地价值来自其区域位置,即坐落的位置、周边条件和环境。
不同的区位,形成不同的土地价值。
阻碍土地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要紧有交通条件、就业机会和条件、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体娱乐设施、景观等。
都市居民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设施,因此,这些设施、条件越便利,越优越,其区位价值就越高,即土地价值越高。
由于都市进展的历史缘故,交通、就业、教育、商业、文体娱乐等设施往往集中在都市的中心地区。
随着都市的进展,都市面积不断扩大,而以上都市配套设施并不能跟上都市规模进展的速度,往往是滞后的或长时刻滞后的,因此,都市中心地区的便利条件就更加可贵随着经济的进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都市化的进展和都市规模、人口的扩大,区位好的土地价值必定增高。
由此,不难理解,什么缘故土地价格在不断增高、位于都市中心地区的二手房会不断增值、开发商的利润会随土地升值而不断增涨。
土地的区位性也直接决定了土地的供求关系和交易中的价格。
(四)土地储备机构的专门性都市土地储备机构要紧通过政府信用担保或土地抵押等形式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以政府制定的统一补偿价格或者协商价格从原土地使用者手中进行土地收购,支付土地回收补偿费,收购储备地块;在处理房屋拆迁、土地整理、储备土地的治理等环节上向土地开发施工单位支付土地开发成本,然后向政府申请出让地块;土地出让后,财政部门对土地储备成本进行审核,土地储备机构收回审核后成本同时获得少量土地基金,巨额的级差收益上交财政。
(五)土地储备受国家政策阻碍强与其它行业不同,土地储备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较低,而受国家政策阻碍较大。
2004年至2007年,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规范程度不断加深,对土地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
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加有效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7全国土地购置面积趋势图国家的土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到了我国土地市场的交易,上图为房地产企业从1998年至2007年每年购置土地面积图。
从图中能够看到,国家政策对土地市场的阻碍效度。
1998年至2004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每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1998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还只是10109.3万平方米,到了2003年,那个数字达到了35696.5万平方米。
而2004年后,受到国家政策的阻碍,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的面积开始保持稳定,在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间,购置土地的面积呈现出了负增长。
尽管在2007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的数量有所回升,但11%的增长率仍然低于1997年至2004年间任何年度的增长率。
三、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从土地供给方面来看,2004年之后,尽管国家对土地的操纵更加严格,然而土地供应量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4~2007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及增速2004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7.87万公顷;受2004年政策的阻碍,2005年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略有下降,为16.32万公顷;2006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各房地产企业迅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土地出让的数量有了专门大提高,土地市场的供给量也有所增加,全年共出让土地面积23.25万公顷,增幅为42.5%;而到了2007年,随着多个文件的出台,土地的供应量也没有重现2006年大幅增长的趋势,全年土地实际供应量22.65万公顷总量与2006年差不多持平。
从近三年的批准新增建筑用地来看,也表现出同出让土地面积相似的变化特点。
2005年,全国审批建设用地34.68万公顷;而在2006年,批准新增建筑用地有了大幅的上涨,达到40.43万公顷。
进入2007年,审批建设用地逐渐回落,保持在30多万公顷。
四、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土地需求一般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情愿同时能够购买的土地数量,土地需求要紧分为商业、工业、居住等土地需求类型。
市场土地需求的最大主体确实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通过他们的开发才能真正发挥商业、住宅或工业的功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7全国购置土地面积总量及增速图从图中能够看到,在2001年前,土地市场化程度不专门高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较少。
在2002年土地实施招标拍卖的形式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购置土地面积上有了专门大的提高。
在随后的5年间,房地产企业每年购置土地的数量相对保持稳定,每年购置土地的面积都稳定在3亿平方米以上。
而在2007年,土地购置面积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0609.18万平方米,那个数字是1998年全国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数量的4倍。
由此能够看到,在过去的10年间,土地需求量有了大幅上升。
然而增幅却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购置土地面积的增幅在总体上保持了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购置方面增幅较为平稳,每年的波动并不专门高,差不多专门难再出现如同1998年增长52%的情况,而且在2005年和2006年两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购置土地面积增加反映了对土地需求的旺盛,而增长率的降低则反映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尤其是对房地产企业“囤地”行为的打击。
五、土地交易价格我国土地一直存在供求矛盾,有效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土地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供求矛盾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反映在土地市场上确实是土地价格的上涨。
2001~2007年土地交易价格指数指标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12.3 105.8 109.1 110.1 108.3 106.9 101.71.居民住宅用地113.7 106 110.3 111.6 112.4 107.7 102.2豪华住宅用地117 107.4 120.5 107.6 105.9 101.9 102.4一般住宅用地113.2 105.7 108.9 111.8 113 108.4 102.12.工业用地105.9 104.7 103.6 104.3 101.3 100.4 100.83.商业、旅游、娱乐用地113 106.4 107.9 110.4 104.9 107 101.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从上表中能够看到,从2004年到2007年土地价格指数持续上涨,各个年份增幅不等。
在2003年往常,土地价格增速缓慢。
2004年之后,受到国家政策的阻碍,土地市场不断规范,依靠关系拿地的情况逐渐减少,价格逐渐趋于市场化,再加之政府对土地供给方面操纵更加严格,市场需求方的竞争逐渐加剧,土地的价格业有了较大程度的上涨。
除了2006年土地价格增幅只有5.8%之外,其余年份都接近或超过了10%。
六、房地产业分析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命脉,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本。
而房地产企业是土地市场上最大的需求者。
2004年后,土地市场化步伐加快,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企业的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资金、没有开发经验、靠关系拿“一手地”的开发商逐渐淡出市场;而那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各大上市公司、外资巨头成为各地土地争夺的有力竞争者。
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有房地产企业近6万家,其中内资企业占到了90%以上。
而真正有市场阻碍力的房地产企业并不多,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
房地产百强在成长性、抗风险性、资本盈利能力、企业战略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特不强的优势。
整个房地产行业尽管受国家土地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阻碍较大,但整体进展形势良好。
从销售情况来看,2007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好,商品房销售面积存计达76192.7万平方米,比2006年60628.14万平米的销售面积相比,增长了23.2%。
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为69103.7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4.7%;办公楼销售面积为1454.1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8.1%;商业营业性用房销售面积为4552.9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
从这几种物业累计销售面积中能够看出,市场对商品住宅的需求较大,而对办公楼的需求较小。
同时,2007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也有所下降,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3亿平方米,比2006年末减少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75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6%。
七、土地储备机构特征(一)资金需求及使用特征第一,巨额性。
资金需求的巨额性是都市土地储备的显著特征。
首先,储备土地的取得需要巨额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