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支柱产业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云南省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云南省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云南省牛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畜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中,牛产业作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分析云南省牛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云南牛产业目前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云南省自然条件适宜牛养殖,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农民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从小规模的家庭牛舍到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云南牛业的养殖方式正在不断改善和升级。

二、品种优化升级:传统的云南本地品种逐渐被改良育种的优质品种所替代。

例如,随着黄牛、乌腊牛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技术的提升,养殖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和肉品品质。

三、农民收入提高:牛养殖业对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发展养牛产业,许多农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畜牧养殖的转型,增加了收入来源,改善了生活质量。

尽管云南省牛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养殖技术水平不高: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养殖水平相对较低,在兽医保健、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这导致了牛养殖效益的提升受到限制。

二、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云南省农村地区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流通不畅等问题,农民将牛只卖给中间商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农民利益损失和市场价格波动,限制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云南牛产业发展的趋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科技支撑促进发展: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将逐渐在牛养殖中得到应用。

通过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喂养等手段,提高养殖效益和牛只健康水平。

二、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云南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牛养殖中也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将生态养殖理念和生态农业相结合,推广生态牧场,采用有机饲养模式,保护牛只的生态环境,并提供绿色、有机的牛肉产品。

三、加强市场监管和品牌建设:加强对养殖场和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透明度和质量保障,建立品牌知名度,提升消费者对牛肉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云南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云南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云南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优势的地区。

云南省的硅产业也因此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硅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云南省的硅产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在当时,由于云南地区的丰富自然硅矿资源,联合国就投资建设了云南硅业公司,开始了云南硅产业的发展之路。

过去几十年来,硅产业在云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云南省的硅产业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云南省的硅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硅矿的开采、硅材料的生产、硅制品的制造和硅产品的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的形成为云南省的硅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云南省的硅产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近年来,云南省的硅产业企业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特别是在高纯度硅材料、硅片、硅光伏产品等领域,云南省的硅产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并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再次,云南省的硅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云南省的硅产业企业在近年来加大了对市场开发的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硅产品市场竞争。

特别是在国内市场,云南省的硅产业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云南省的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云南省的硅产业发展还相对不平衡。

在一些硅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云南省的硅产业还比较薄弱,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其次,在产业链的上游,云南省的硅矿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亟待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另外,硅产业还受到市场波动和国际竞争的影响,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提高竞争力和稳定性。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云南省的硅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云南省农特产业是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对于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云南省农特产业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优势分析云南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丰富的水资源、多样的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资源为农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潜力。

其次,云南省的农特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如普洱茶、石榴、葡萄、马铃薯等。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口碑,吸引众多消费者。

此外,云南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资金支持、滞后地区大力扶持政策等,为农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针对以上优势,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 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保护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2. 拓展农特产品的市场渠道,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3.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结构。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劣势,如种植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低、中小企业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云南省农特产业的发展。

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鼓励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 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农产品的全产业链运营。

三、机会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加明显,对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给云南省农特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

1. 加强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2. 利用政策、资金等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农特产品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对接。

3. 积极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提高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威胁分析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威胁,如气候异常、市场竞争对手的增多、环境保护责任的不落实等问题。

云南省产业竞争力分析: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例

云南省产业竞争力分析: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例



均总产值
平均水平相 比具有优


增长潜 力指数 : 基期到报告 大 于 1 表 明云南产业 竞争 增长 期云南某产业总产值的平均 的竞 争 潜 力 相对 于全
潜力 潜力 增长速度 /基期到报告期全
产业竞争实力的指标: 另一类 是反映产业 竞争潜力的指标 。本
文将结合数据的可获性和云南省支柱产业的特征, 从产业竞争
指标 指数 国该产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 国的平均水平具有 比 速度 较优 势
企 业导 报 2 1 年第 5 00 期 1 1 6
区域经 济
二、 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竞争力测算与说明 力的平均水平 之上 ; F值小于零 , 若 则表 示该产业竞争 力水平
பைடு நூலகம்
云南 省的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烟草加工业、 生物 资源 开发 低 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同样 , 用 相 同 的方 法 , 以得 到 2 0 年 应 可 04 创新产业 、 旅游业 、 矿产业 以及 以水 电为主的 电力产业, 本部分 各产业综合得分及排 名表 ( 见表 4 。 ) 将利用全 国和云南省数据 , 测算 云南 省五大支柱产业 的竞争 力
率指 / 国该产业全员劳动生 在劳动 效率方面具有 全
数 产 率 一定 的 比较 优 势
, 规 规模指数 =云南某产业 的 大于 1表示云南该产
模 总 产 值 /全 国 该 产业 的平 业 产 出能 力 与 全 国 的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来选择指标。
( 本文产 业竞 争力指标体系的确 定 二) 根据 国 内外 的工业 指标选择 , 以看 出, 可 若从不 同的角度 来观察产业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 ,可 以选择不一样 的指 标, 大 体思路 并无太大差异 , 要涉及两大类 指标 : 主 一类 是反映 当前

云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云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云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摘要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将对云南的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云南的农业、旅游、矿产资源等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1. 云南农业发展现状云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农业一直是云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但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业规模相对较小。

其次,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

此外,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

不过,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相信未来农业发展会有更好的前景。

2. 云南旅游业发展现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优势,云南旅游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云南旅游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例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平衡,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同时,旅游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旅游设施和交通建设亟需改善。

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护环境将是未来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3. 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的边陲地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近年来,云南矿产资源的开发得到了重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尤其是锡、铅、锌、锂等有色金属以及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增加。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亟待解决。

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集中度高,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因此,云南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 云南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云南的行业发展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首先,云南地理位置优越,具备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独特优势。

其次,政府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为云南的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云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同时,人才流失也是云南行业发展的一个问题。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农特产品丰富多样的地区。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云南省的农特产品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云南省农特产品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内外部环境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云南省农特产品产业的发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云南省农特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云南省农特产品产业的优势分析1. 自然条件优势: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农特产品的生产。

云南省地形多样,海拔高差大,为不同种类的作物提供了种植条件。

2. 农产品种类丰富:云南省因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如水果、蔬菜、茶叶、中草药等。

3. 产业链完整:云南省农特产品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从种植、加工、流通到销售都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设施。

4. 地域市场优势: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有便利的贸易通道和较大的出口市场。

1. 基础设施落后:云南省部分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 生产技术不足:部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管理和生产技术支持,生产效率较低。

3. 品牌建设不足:云南省农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对较低,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4. 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存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 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给予了农特产品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2.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云南省有望在资金和市场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3. 跨境贸易机遇:云南省地理位置优越,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出口贸易,有望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4. 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发展乡村经济和推广绿色农业,对云南省农特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布局

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布局

云南省五大支柱产业布局————根据韦伯原理分析云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烟草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矿产业、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烟草加工业: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盘江和元江等三大水系流域的平坝、缓坡和丘陵,涉及曲靖、玉溪、昭通、楚雄、大理、昆明、红河、保山等地。

而云南主要的几个烟草公司都分布在昆明、曲靖罗平、保山、玉溪、临沧、丽江、昭通等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主要是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绿色食品及功能食品产业、花卉及观赏园艺产业和生物化工产业。

旅游业: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旅游名城—昆明。

多样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云南五大生态文化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滇东南岩溶地貌生态文化旅游区;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滇中高原湖泊生态文化旅游区。

矿产业:云南省内主要矿物有:煤、铅、锌、锗、铟、铊、镉、磷、蓝石棉、锡、铂、银、钾盐、砷、硅灰石、水泥配料用砂岩、硅藻土、铜、镍、钴、锑、化肥用蛇纹岩、盐矿。

煤矿:多分布在曲靖,昭通等地区。

铜矿:现已建成东川、易门、牟定、大姚等4个大中型铜矿生产基地。

新平大红山铜矿,探明储量155.64万吨。

钨矿: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地区,除麻栗坡、中甸钨矿已开采。

铁矿:主要分布在滇中及昆钢附近。

钛砂矿:集中分布在昆明、保山地区,在昆明附近的武定、禄劝、富民一带发现的特大型钛砂矿,品位高,且易采选,地质储量1400万吨,是目前我国最好的资源远景区之一。

金矿:金矿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地区,并探明了墨江、镇流、元阳等3个大型金矿床。

盐矿:昆明市附近的安宁大型盐矿,厚度大,品位高,宜于大规模水采。

………………….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各种大型水电站分布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流域。

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

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

中国云南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一、相关政策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

云南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自然风光绚丽,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业在云南全省的兴起,这一新兴产业成为了云南省的经济支柱。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同外界的沟通交流。

既带动了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也加快了资金、物流、人员的互动联通。

还培养了当地的最初的商品市场,改变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从此脱贫致富走上逐步富裕的道路,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

云南省人民政府更是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旅游行业,如发布的《云南省大旅游产业建设方案(2014-2020年)(征求意见稿)》、《滇西北城镇群规划(2014-2030)(公示稿)》,提出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并将滇西北建成联动川藏的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型城镇群。

二、人数及收入近年来,云南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中国云南省旅游收入为8991.44亿元,同比增长29.89%,2019年云南省旅游收入为11035.2亿元,较2018年增加2043.76亿元,同比增长22.73%。

云南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为国内旅游,2018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为8698.97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为292.47亿元;2019年云南国内旅游收入为10679.5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为355.69亿元。

近年来,云南大力推进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努力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云南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19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旅客1484.9万人次,接待国内旅客79977.8万人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支柱产业是指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增长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大、投入产出比较好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云南省GDP中占有较大份额,为财政上交了大量的利税,云南省支柱产业已经在资源配置、技术装备、社会需求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也具有了产业集群和商业聚集的优势,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十五”期间,云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产、电力五大产业构成的支柱产业群。

云南省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就是要改变云南省支柱产业单一(烟草产业)的状况,形成一个支柱产业群。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1、续巩固提高烟草产业;2、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3、大力提升旅游产业;4、全面提高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5、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

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云南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它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矗起了一座丰碑。

烟草产业: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的飞越云南省烟草产业经过几十年不断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原料基地建设、科研与技术开发、集约化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的飞越,逐步发展成为体系比较完备的大产业,同时也成为了云南省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型产业之一。

目前,云南烟草行业拥有9家卷烟厂,30多家复烤厂,以及烟草研究院、进出口、物资储备运、烟叶、卷烟销售公司的16个直属单位。

烟叶收购量约占全国的确1/3,卷烟产销量占全国的18%,利税占全国的1/3,在全国烟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云南烟草产业在烟叶种植方面进行了品种优选、品种改良使烟叶的种植和生产基地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烟草种植科技贡献率为42%;在烟草加工方面,进行了卷烟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研制配方、烟气化学、烟草化学、卷烟辅料、香精香料、烟草质检、信息化建设等上千个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有3项达国际领先水平。

生物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近年来,云南与生物有关的如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花卉及绿化园、艺生物化工、保健食品、香料等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

2002年,这些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5亿元,增幅比1999年增长25%以上;花卉产业、生物化工产业的总产值合计达117.4亿元,已经成为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新的增长点。

在云药产业中,云南省149个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其中以医药为主的研究机构20余家,相关科研人员500多人。

2002年,政府对云南生物医药的R&D投入6122万元、带动全社会对云南生物医药的R&D投入为53304万元,整个投资结构为,政府约占8%,企业自筹占54%,银行贷款占38%;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72家,销售收入达15.24亿元;在新药产业化方面,有产业化开发和现代中药种植基地重大项目70余项。

“九五”以来,我省共获国家级新药46个,其中,一类7个,二类5个,其他类30个,生物制品4个;通过国家审批的民族药120余个;正在向卫生部申报的100多个。

我省天然药业中的部分植物药在分类、有效成分提取、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些植物的药用提取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云花产业中,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在这里,世界上主要的鲜切花种类都能实现周年规模化生产,且品质好,竞争力强,并以世界知名花多、生态多样性、有丰富的育种亲本材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为主要特点。

云南花卉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地,有花卉园林绿化企业350家,其中,外资企业28家,5个花卉生产示范区,1个国际交易中心,是中国的花卉产业大省。

2002年,我省的花卉产业与1995年相比,鲜切花面积增加5倍多,产量增加6倍多,稳居全国第一。

到2002年底,我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其中鲜切花、切叶超过5万亩,盆花、观叶植物和绿化苗木4万多亩,鲜切花产量17亿枝,盆花1000万盆,花卉总产值超过30亿。

我省鲜切花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0%,出口额达1600万美元,并建成了一批花卉龙头企业。

目前,云南的花卉产业由品种育苗、种苗繁育、成品栽培、采后处理、市场营销等环节已初具规模、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出口为导向的龙头企业群正在形成,科技水平有较大提高,花卉品种更加丰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花卉营销市场日趋完善,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呈迅速发展态势。

同时带动了全省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旅游服务业、食品加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云南省花卉在种植面积、鲜切花产量、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2002年云南省的鲜切花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左右,总产值22亿元,出口创汇550万美元。

云南的花卉产业正向高投入、高技术、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化。

“云药”、“云花”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创新优势,产业集成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使行业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

但由于云南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尤其是支撑产业大发展的科技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矿业新材料成为云南省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云南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磷化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建材、煤炭、盐业和石油天然气等行业。

云南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几经成为云南省工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2000年,云南全省规模以上矿业总资产78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资产的本33.8%,云南全省规模以上矿业总产值334.71亿元,占全省GDP的5.13%。

随着一批重大技改和建设项目的完成,矿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

目前,云南的磷化工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锡、铜、锌冶炼工艺及部分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锡选矿回收、火法精炼技术及精锡、精铜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磷矿、重钙、黄磷、磷酸、五钠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大型磷矿开采、磷复合肥生产尤其是湿法磷酸生产的技术管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二。

云南铜业、云南铝业、云南锡业等股份制公司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全省矿业企业的融资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

云南省的矿业新材料产业与研究开发工作在传统材料雄厚的基础上,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贵金属材料、铜基材料、锡基材料、半导体材料、非金属无机材料、有机材料以及材料复合加工技术等多方面已形成了一批新材料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总产值已超过10亿元。

截至2002年,云南共有矿业国家级实验中心5家,省级7家;矿业材料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上市企业6家,重点企业25家。

“九五”以来,共完成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32项,省级12项。

旅游业:跃居西部省区之首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族风情,使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垄断性强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云南省与东盟国家有地缘、人脉、文化历史、民族缘的天然历史联系,云南省旅游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云南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已跃居西部省区之首,成为中国的旅游大省。

2002年,云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595万人次和1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6亿元,占全省GDP的12.8%。

跨入21世纪,云南省的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好的机遇。

电力产业:成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之一云南省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具有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竞争力较强等特点。

目前,云南省有水电站约2810座,火电站78座,2000年全省电力总产值101.6亿元,工业增加值73.2亿元,占全省GDP的3.74%,对GDP的贡献率为4.9%,已经成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之一。

“九五”期间,云南电力产业R&D共投入17446.73万元,每年以10%的速度提高,使该行业总体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发电技术、输变电技术及产品、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是与它们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步的,希望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上矗起的这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昭示着彩云之南的腾飞!黑井支柱产业兴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黑井古镇为云南省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黑井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

黑井初为盐井之名,即黑牛井,别名大井。

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

从此,黑井先民采卤而食;青铜器时代,他们掘池储卤,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南诏时期,掘池汲卤,用釜煎盐,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

但在这两千年中,黑井仅仅开挖了两三口盐井。

明洪武年间,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直隶于省。

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开发黑井。

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朝,黑井盐业到达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

解放前,黑井设场务公署。

从明代至民国初年,黑井盐业的兴盛为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代、清中期、清末民初黑井盐税分别占云南总赋税的67%、50%和46%,为云南赋税之大户。

清末民初,黑井盐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纯手工作坊年产黑盐达5000吨,南疆数省、边陲邻国都以享用黑盐为荣。

闻名全国的云南宣威火腿,自古就必须用黑井之盐腌制。

黑井最繁盛的时候,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

黑井地下之所以有那么多盐,是因为古代云贵地区是一片汪洋,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原本的海底上升变成高山,而海水里的盐分也就沉积在了山底。

每隔一些年,地壳运动一次,这些盐分便沉积一层。

黑井的地下200米到3400米之间存在着3个岩层,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将盐层溶解于其中,便成为了造福黑井的宝藏——卤水,也就是盐水。

这种卤水并不能直接煎制成盐,而是需要经过四次过滤,并用石膏、木炭等吸收分解毒物才可放进锅里煎煮。

黑井盐业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特殊的地理位置。

云南地处边疆,交通极为不便,制盐成本相对较低的海盐运输到云南的成本较高。

交通不便,行销区域特定的政策使云南盐业生产和销售处于垄断状态。

加之政府为增加盐课收入,将地方官员在管辖区内销售食盐额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之一,成为推动盐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引岸制度也是推动黑井盐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黑井盐业行销范围达今天云南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且其行销之地为人口密集地区,需求较大。

2.移民政策的推行,是黑井盐业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通过移民屯田,部分具有盐业生产技术的人员移民到黑井,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盐业生产技术,推动了黑井盐业的发展。

同时大量人口入滇,增加了对食盐的需求,在利益的驱动下,刺激了黑井盐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