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第三产业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印发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审计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审企〔2010〕64号)的统一部署,本调研组自2010年9月20日起,对合肥市截止2009年末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走访了市统计局、发改委、财政局、市委宣传部、经信委、商务局等12个部门和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新兴文化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7个重点行业。本次调查采取了搜集整理统计数据、查阅第三产业部门规划及相关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第三产业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第三产业分为15个行业门类,47个行业大类,174个行业中类。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了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三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呈现如下现状。

一、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合肥市第三产业自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和积

极引导下,在“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等一系列发展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

(一)总量保持持续增长。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88.45亿元,比2008年的724.28万元(本文2002-2008年生产总值数据采用第二次经普修订数据)增长了13.1%。是“十一五”初期2005年的448.52亿元1.98倍,是2004年370.36亿元的2.40倍;从增长速度看,2005年至2009年扣除物价因素,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4%,增加值达百亿元的行业已由2005年的1个发展到2009年的近5个。2005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稳居全省第一,比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3%,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

(二)占GDP的比重,在“工业立市”战略指导下合理调整。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2%,比2008年降低2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6个百分点。2005-2009年三类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6:46:48、06:47:47、06:49:45、06:50:44和05:53:42,第一产业比重小且较稳定,第二产业逐年递增,由2005年的46%增加到2009年的53%,第三产业逐年递减,由2005年的48%减少到2009年的42%。三类产业比重的变化,是合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抓改革,调结构,促发展的结果,工业立市效果明显,第二产业占居优势(见表一)。

表一:合肥市近年三类产业实现增加值及占比情况表单位:亿元

(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贡献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9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实现税收165.58亿元,同比增长

13.56%,占三类产业财政收入总额的48.4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47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92亿元,增长17.2%;从业人员122.2万人,比2008年增长5.98%,比2005年增长29.87%,占三类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达39.8%。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合肥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和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四)传统主导产业不衰,新兴产业崛起。

调查表明,“十一五”期间合肥市第三产业已成多层次发展态势。 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3%,为传统性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与2005

年以来各年度相比增减幅度不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7%,比2005年的15%增长了1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发展甚至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服务、教育、卫生保障福利、文体娱乐等四个行业的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7%,已初具规模,成为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合肥市物流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以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业的加速发展构筑了高效、便捷的网络环境。涌现了安泰物流、华泰物流、中外运、宝供物流等一批发展较好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也正在加速发展。2008年末,合肥市共有物流企业600户,是2005年的2倍。2009年末,普货运输车辆63589台、总吨位264132吨,全年货物运输量159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是2005年的2.59倍。建成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

——金融业不断聚集,区域性中心地位突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加大了金融改革开放进程,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农村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日前发布第二期“中国金融指数”,合肥首次跻身“金融综合竞争力”全国第十强,位次超过天津。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各类银行机构26家,分支机构1000余家,信用担保机构128家,风险投资机

构13家,保险公司36家。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735.31亿元、贷款余额达3492.52亿元, 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均为25 %;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数5436户,金额288亿元;保险公司各项保费收入53.7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比2005年的3.4%提高了2.1个白分点。

——房地产业市场活跃,投资增长迅速。通过对合肥市房地产业的调查,房地产业呈现出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市场产销两旺的态势。2009年末,合肥市共有房地产企业1019家,比2004年增加252家;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0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82%,为2005年的3.6倍;2008年-2009年房屋竣工面积2168.7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272.10万平方米,市场供求总体平稳。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均位居第一,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24.8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4%,占GDP总量的比重达5.94%。

——旅游、会展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显见。 2009年末,合肥市旅行社已增至151家,其中:全国百强旅行社3家;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4A级景区10处、全国农业示范点10处。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711.9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入境旅游人数20.03万人次,增长35.7%,旅游总收入172.88亿元,同比增长30.4%,三大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幅领先中部省会城市。会展业已进入全国二类会展城市行列,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300多家,专业展览公司30家。2003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长40%,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