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樊渊;倪增良;成文【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无神经损伤的1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治疗路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为不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的传统正中切口入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ob角矫正度、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骨折复位良好;手术时间、Coob角矫正度、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功能标准评价,两组术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其手术入路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是一种适合基层医院骨科应用的手术改良方式.【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8)012【总页数】4页(P1414-1417)【关键词】椎弓根穿刺;椎旁肌间隙入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器;微创性【作者】樊渊;倪增良;成文【作者单位】兰溪市人民医院浙江,兰溪321100;兰溪市人民医院浙江,兰溪321100;兰溪市人民医院浙江,兰溪32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胸腰椎损伤是高能量创伤造成的脊柱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损伤[1]。
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传统术式多为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了确定进钉点位置,术中需较大范围剥离椎旁肌,并使用椎板拉钩将其牵向外侧,长时间的牵拉易损伤椎旁肌的支配神经,同时拉钩的直接压迫会引起椎旁肌缺血及后期疤痕化,造成后期顽固性腰痛。
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为23—61岁,平均年龄49岁。
手术治疗病例均为denis分型为压缩型骨折、爆裂型骨折不需后路减压的患者。
其中t11椎体骨折2例,t12椎体骨折8例,l1椎体骨折16例,l2椎体骨折6例。
随机分为常规入路和肌间隙入路2组,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度改变、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
结果:经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入路组,术后48小时内和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入路组,cobb角术后恢复情况2组没有明显差异。
结论:肌间隙入路经肌间隙分离进入,可直接定位上关节突,便于椎弓根螺钉置入,恢复椎体高度效果好,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肌间隙入路【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07-02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常见类型,对于需行手术者,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为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常规后路手术过程中椎旁肌常需被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的牵拉,造成了术后椎旁肌受损及顽固性腰背痛等并发症[2]。
为减少手术创伤,1968年wiltse等[3]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来代替传统后正中入路。
我院应用肌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并与传统后正中人路进行比较。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一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为:①没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②denis分型为前柱压缩或者不伴后柱损伤的爆裂型骨折,椎管内占位0.05)。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Or t h o p e d i c s ,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Xi n z h o u C i t y i n S h a n x i Pr o v i n c e , Xi n z h o u 0 3 4 0 0 0 , C h i n a ; 2 . De p a t— r me n t o f Or t h o p e d i c s ,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Ni n g wu C o u n t y i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Ni n g wu 0 3 6 0 0 0 , Ch i n a
( n = 2 8 ) . T h e p a r a me t e r s d u r i n g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p e r i o d , i ma g i n g i f n d i n g , a n d l o n g - t e r m e f f e c t w e r e c o mp a r e d i n b o t h g r o u p s .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i f f e r e n t w a y s o f e x p o s u r e , p a r a s p i n a l m u s c l e g a p a p p r o a c h g r o u p( n = 2 7 ) a n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a p p r o a c h g r o u p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1 . 2 手术方法 传统人路组: 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椎弓根
螺钉内固定术式已较规范, 此处不再赘述。 经椎旁肌间隙组 : 全麻, 取俯卧位, 透视下定位伤椎并标 记, 取后正中皮肤切 口直至胸腰筋膜层, 于棘突旁 2 c m处向 下可触及横突及小关节突关节, 于此处采用双切 口 纵行切开 胸腰筋膜, 于椎旁肌最内侧第 1 、 2 条肌腱之问做钝性分离 , 直达关节突关节 , 此间隙即为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 显露椎 弓根进针点( “ 人” 字嵴) 后置入导针定位, 经 C型臂透视定位 满意后置入椎弓根螺钉, 行撑开复位后固定。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4 3 岁, 高处着落致I 椎体压缩性骨 折, 典型病例图片见图 1 -2 。 1 . 3 术后处理 传统人路组于术后 2 4 ~4 8 h内视引流情 况拔除引流管, 经椎旁肌间隙组无需放置引流管。抗生素应
l 资料 与方 法
2 9 例, I 2 8 例。 经椎旁肌间隙组: 男3 8 例, 女l 7 例; 年龄 3 5 -6 0岁。 单 纯压缩性骨折 2 5 例, 腰椎爆裂性骨折 3 o 例。损伤部位: r r 。
1 5 例, L 2 7例, I 2 1 1 例, I 。 2 例。
损伤杂志 , 2 0 1 2 , 2 7 ( 3 ) : 2 3 7 .
钙 填 充 治 疗 胸 腰椎 爆 裂 骨折 [ J ] . 中国 脊 柱 脊 髓 杂 志 ,
2 0 11, 2 1( 7): 5 6 1 56 5 .
[ 5 ] 卢 厚微, 罗 远 明. 伤 椎 置 钉 治疗 胸 腰 椎 单 椎 体 爆 裂 骨 折 的临床观 察[ J ] . 中 国 骨 与 关 节损 伤 杂 志 , 2 0 I I , 2 6
中图分类号 : R6 8 3 . 2 文献标识码 : B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Mrl 目的 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2 05年 6月 一 O 2 0 1 1年 l 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 7 o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人路手术 3 6 j 例, 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 3 4例。比较 2 种术式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 后凸 C O b b 角矫正率、 椎体
脊柱 外 科 杂 志 , 2 0 1 3年 6月 . 第 1 1 卷 3期
J S p i n a l S u r g . J u n e 2 0 1 3 , V 0 l 1 1 , N o 3
・
临床研究 ・
椎 旁 肌 间 隙人 路 结 合 术 前 手 法 复位 治 疗 胸 腰 椎 骨 折
P e d i c l e s c r e w s y s t e m t h r o u g h p a r a s p i n a i a p p r o a c h c o mb i n e d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ma n u a l a n d p o s t u r a l r e d u c t i o nf o r t h o ac r o -
塌陷矫正率 、 疼痛 视觉模拟量表 ( v i s u a l a n a l o g u e s c a l e , V A S ) 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 在手术时 间、 术 中出血量 、 术后
引流量方面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O . 0 5 ) , 拆除 内固定后椎旁肌 间隙入路 V A S 评分 高。结论
腰椎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比较研究张鹏翼;于沈敏;蔡兵;李敏;林文【摘要】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 of the operative approache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between paraspinal approach and conventional approach.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4 to October 2011, a total of 60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out nerve injury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Nineteen cases were treated by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rough paraspinal approach ( Group A ) and 41 cases were treated through conventional approach ( Group B ). The following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2 groups: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 ) scores and correction rate of vertebral height.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and VAS scores between 2 groups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rrection rate of vertebral height. Conclusion The technique of operativetreatment through the paraspinal approach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r procedures, less trauma and bleeding and quicker recovery.【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11)002【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骨折;内固定器;外科手术;微创性【作者】张鹏翼;于沈敏;蔡兵;李敏;林文【作者单位】200002,上海,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002,上海,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002,上海,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002,上海,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200002,上海,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胸腰段椎体骨折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此类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Op p e r a t i o n / HUANG Da - l i ,X I ONG B o,LI U Xi a o - l a n,e t a l J / C h i n e s e a n d F o r e i g n M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1 2 ( 2 ) : 3 - 5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第1 2 卷第2 期( 总 第2 2 6 期) 2 0 1 4 年1 月 论
著 L u n z h u
椎 旁肌 间隙入 路 与后 正 中入 路 手术治 疗胸腰 椎 骨折 的 临床疗效 比较
黄 大立① 熊波① 刘晓岚① 刘社庭① 郭时湘① 刘俊宏① 赵光 宗①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c o m p a r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o f p a r a s p i n l a a p p r o a c h w i t h t h o s e o f p o s t e r i o r m e d i a n a p p r o a c h f o r t h o r a c o l u m h a r f r a c t u r e s w i t h
p o s t e i r o r o pe r a t i o n . Me t h o d:F r o m t h e a u t h o r ’ s h o s p i t a l t r e a t e d 4 0 c a s e s wi t h o u t n e u r o l o g i c l a s y mp t o ms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h o r a c o l u mh a r f r a c t u r e s wi t h o u t s p i n l a c a n a l d e c o mp r e s s i o n,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b y u s i ng t h e me t h o d t o r a n d o m n u mbe r t a b l e we r e d i v i de d i n t o A ,B t wo g r o u ps ,2 0 c a s e s e a c h . Gr o u p A wi t h v e  ̄e b r l a s i d e c l e a r a n c e i n t o t h e r o a d,g r o u p B a f t e r t h e mi d d l e o f t he r o a d,c o mp a r i n g t wo g r o u p s o f i n c i s i o n l e ng t h,o p e r a t i v e t i me,i n t r a o p e r a t i v e b l o o d l o s s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d r a i n f a n t e r i o r e d g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VAS s c o r e h e i g h t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a n d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o b b Ang l e c o r r e c t r a t e . Re s u l t :Two g r o u p s o f p a t i e n t s i n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1 we e k VAS s c o r e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a nd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f a n t e r i o r l f ng a e h e i g h t r a t i o o f os p t o pe r a t i v e Co b b An g l e c o re c t i o n r a t e ,t h e r e wa s n o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法。
这项手术能够有效稳定椎体和椎板,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达到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这种手术的优势、操作步骤以及其疗效的临床实践。
一、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优势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确保手术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
术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了解骨折的类型和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2. 麻醉:手术开始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椎管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3. 体位:将患者采取侧卧位,患者健侧向上,椎弓根骨折侧朝上,患者头部微屈,使颈椎处于自然生理曲度。
4. 手术入路:手术入路位于椎弓根和横突之间的椎旁肌间隙,需要进行局部消毒和铺设无菌巾。
5. 椎弓根穿刺:在椎弓根和横突之间找准穿刺点,用针穿刺到椎弓根下,放置导丝。
6. 扩髓器置入:通过导丝放置扩髓器,扩开椎弓根间隙,露出椎弓根。
7. 钻孔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椎弓根露出后,用电钻钻孔,然后放入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
8. 术中X线检查:完成内固定后,进行术中X线检查,确保螺钉位置正确,内固定牢固。
9. 术毕:手术完毕后将创口缝合,患者转入恢复室观察,并进行必要的术后护理。
以上就是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操作步骤,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术中需要精准、细致,避免损伤椎旁结构。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疗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该手术能够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术后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稳定。
以下是一些临床治疗的案例,来看看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疗效。
病例一:70岁男性患者,因为交通事故导致T12椎体骨折,临床表现为背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患者通过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康复迅速,术后半年通过复查发现骨折已经愈合,正常活动。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种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价
论
3 手 术 方 式 均 能 有 效 治 疗 胸 腰 椎 骨 折 , 与 传 统 的跨 伤 钉 固 定 种 但 经
法 和伤 椎 椎 弓根 置 钉 的 四钉 短 节 段 固 定 法 的 临 床疗 效更 优 。 关键 词 : 椎 ; 椎 ;脊柱 骨折 ;治 疗 胸 腰
l 月 ,5 无 神 经 损 伤 表 现 的胸 腰 椎 骨 折 病 人 分 为 3组 , 中 1 1 6例 其 9例 患 者 采 用 传 统 的跨 伤 椎 四钉 固定 法 ( 组 ) 3 A ,2 例 采 用 经 伤 椎 椎 弓 根 置 钉 的 六钉 固定 法 ( B组 )1 例 采 用 伤 椎 椎 弓 根 置 钉 的 四 钉 短 节 段 固 定 法 ( ,4 C组 ) 比较 3组 , 患 者 术 前 疼 痛 视 觉 模 拟 评 分 ( S 、 wet VA )Os sr 能 障 碍 指 数 ( D 、 前 、 后 伤 椎 前 缘 压 缩 比 及 矢 状 面 C b y功 O D 术 术 o b角 的差 异 。 结 果 3 患 者 术 后 VAS O I 分 与 术前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O 0 ) 组 术 后 3d 术 后 3个 组 、D 评 P . 5 。3 、 月 和 术 后 1a伤 椎矢 状 面 C b o b角 与 术 前 比较 差 异 均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P< O 0 ) .5 ;B组 和 C组 术 后 3个 月 和术 后 1a 伤 椎 前 缘 压 缩 比与 A 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d 0 0 ) B组 与 C组 比较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 义 ( > O 0 ) 结 P .5 , P .5。
Ur mq 3 0 2,C i a u i8 0 0 hn )
Ab ta t sr c :Ob e t e To e au t h l ia fia y o o tro o t a a pn lmu ce a p o c h e jci v v la et e ci c lefc c fp se irr u e p r s ia s l p r a h t r e n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
析
苏世奇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6(024)01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
临床效果。
方法后路椎弓根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本组术后49例,参照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其中E级46例,D级3例;截瘫指数评定:截瘫指数为0者45例,为1者4例;相关并发症:
脑脊液外漏3例,切口感染1例,经换药、冲洗,加压治愈。
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各椎体均骨性愈合。
结果经CT脊椎三维重建显示,患椎高度无再
压缩改变,椎体高度恢复达85~100%。
针棒内固定系统完好。
结论后路椎弓根
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苏世奇
【作者单位】453000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相关文献】
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Meta分析
2.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3.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与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4.金属网格辅助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5.牵引过伸按压法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陈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 简介 : 王 湛( 1 9 9 0一 ) , 男, 研 究 生在 读 , 中 国 医科 大 学 9 4期 七 年 制 , 1 1 0 0 0 1 。
文章编号 : 1 0 0 8— 5 5 7 2 ( 2 0 1 3 ) 0 9—0 8 1 8— 0 3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Or t h o p a e d i c s Vo 1 . 1 9, No . 9, S e p . 2 01 3
p h o s p h a t e c e r a m i c s p r o m o t e b o n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J ] . J
脊神经的神经根离开椎间孔 , 发出背侧支, 然后分成内、
。 。 对术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将之前的在后正 中线旁开 中、 外3 支, 其中中、 外支分布于后侧肌肉及皮肤。M o s e l e y 等 条后正中切口; 在切开腰背筋膜 等 证实, 脊神经后支的背侧支是多裂肌唯一的支配神经。 两条纵行皮肤切口改为 1
1 9 5 9 年 Wa t k i n s 首次报道一种新的手术入路 , 在腰骶
口人路成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法。自2 0 世纪 6 0年代 缩明显早于最长肌和腰髂肋肌, 慢性腰痛者在脊柱突然失衡 这一观点和方法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 , 有必要对经椎 2 术式的起源和发展
椎 的后外侧融合 时, 经骶棘肌 和腰方肌 间隙进行手 术。
o f t h e f e mo r a l h e a d wi t h h B MP - 2 - - g e n e ・ - mo d i f i e d t i s s u e ・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
皮肤 切 口 , 至 深筋膜 。肌 间隙组 向两 侧分 离 找 到 双 切 侧 多裂 肌与 最长 肌肌 间 隙 , 此 切 开 深 筋 膜 , 肌 间 在 从 隙分离 进入 暴 露 关 节 突 关 节 。传 统 组 于 正 中 切 开 深
cr 出 的胸 腰椎 骨 折分 型 T I S评 分 系 统 中 , 后 ao提 LC 把 方 韧带 的完 整性 作 为稳 定 性 评 价 和 治疗 选 择 的 重 要
2 方
法
患者 全身 麻 醉 , 卧 于手术 床 上 , 俯 通
2 1 手 术方 法 .
过腹 部悬 空使 硬 膜 外 静 脉 丛 压 力 降低 , 少 出血 。c 减
椎 弓根 螺 钉 系 统 内固定 是 治疗 不 稳定 胸 腰 段 椎
节 突关 节 。两 组暴 露 出 关 节 突 后 均 参 照 解 剖 标 志 插
体骨折 的常规方法 , 但传统的后正中入路需作椎旁肌
的广 泛剥 离 , 中肌 肉渗 血 较 多 , 进 一 步 损 伤 了后 术 且
柱 结 构 , 导致 术 后 临近 节 段 的退 变 和慢 性 腰 痛 ¨ 。 易 J
中医正 骨 2 1 0 1年 8月 第 2 第 8期 3卷
( 67‘ 7・ 总 0 )4
带 和小 关节 囊 , 造成 医源 性损 伤 。 而且 从椎 板 上 剥 离 棘 旁肌 肉组 织后 会造 成术 后 疤痕 粘 连 , 坏 了其 正 常 破 的生理 特性 , 且这 种术 式容 易 损伤 脊 神 经 内侧 支 和 而
腰 椎 损伤 严 重 程 度 ( LC ) 分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T IS 评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体会
lO l Om 。术后切 口均 I 期愈合 。无 1 例诉腰背疼痛 , 无 腰 背 肌萎 缩 、无 力 、不 适 。术 后 及 术后 3月 、6
临床资料
我科从 2 1 年至今选取无神经症 00
切 口。
状 、无需椎管减压 的胸腰椎骨折患者 2 例 ,均为 7 非陈旧性骨折 ,男性 l ,女性 8 ;年龄 2 — 9例 例 6 5 4岁 ,平均 4 岁 ;其 中重物砸伤 1 例 、车祸伤 0 8 6 、高处坠落伤 3 ;L 骨折 1 例 , 2 例 例 1 5 T 骨折 7 1 例 ,L 骨折 5 ;单纯压缩性骨折 1 例 ,爆裂性 2 例 7 骨折 1 例 。均无神经症状 ,椎管 占位 <4 %,椎 O 0 体压缩 >5%。 O 手术方 法 患者全身麻醉 ,俯卧于可透视 的 手术床上 ,腹 部两侧 垫软枕 悬空 ,使硬膜外 静脉 丛压力 降低 ,减 少出血。确保 能够 透视胸腰椎 正 侧位片 , “ ”型臂正位投照 ,确定伤椎位置 ,投 c 照侧位提示椎 弓根 的进钉方 向 。以伤 椎为 中心 , 后正 中人路 ,术 口长 6 8m,分别切开皮肤 、皮 ~c 下组 织 、显 露胸 腰 筋 膜 ,后 正 中线 两侧 旁 开 2m, c 纵行切开胸腰筋膜 ,确定多裂肌及最长肌的位置 , 在 两 肌 之 问用 食 指 尖 钝 性 分 离 ,达 到关 节 突 、副 突 、横 突 ,保 护从 副突下方经过的脊神经后支和 伴行血管 ,以横 突或人 字嵴为解 剖标 志插 入定位 导针 ,透视确定 位 于椎 弓根 内 ,攻入 椎 弓根钉 , 透视确保螺钉位置满 意。同法 ,拧人对侧 椎 弓根 钉 ,撑开复位 ,安装 连接杆 固定 ,生理盐 水冲洗 术 口,两侧各 置一负压引流管 ,再次透视复位满 意 ,钉 棒 位 置 良好 ,逐 层 缝 合 ,不 留死 腔 ,关 闭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 J ] .C i r c u l a t i o n ,2 0 0 9,1 2 0( 2 3) :2 3 7 7,
C a r e Me d , 2 0 0 3, 3 1 ( 6 ): 1 8 0 2 - 1 8 0 7 . 2 7 D u a n H J ,C h a i J K,S h e n g Z Y, e t a 1 .E f f e c t o f b u m i n j u r y o n a p o p —
张海军 , 柴 家科 . 微小R N A调 节 骨骼 肌 发 育 与损 伤 修 复 的作 用及 其机 制 [ J / C D] .中华 损 伤 与 修 复 杂 志 :电子 版 , 2 0 1 3 , 8
( 1 ): 6 9 - 7 2.
椎 旁 肌 间隙入路 在 胸腰 椎 手术 中的应用进 展
2 3 8 5.
2 2 Hu a n g MB, Xu H , Xi e S J ,e t a 1. I n s u l i n— l i k e g r o wt h f a c t o r - 1
r e c e p t o r i s r e ul g a t e d b y mi c mRNA- 1 3 3 d u r i n g s k e l e t a l my o g e n e s i s
i n s k e l e t a l mu s c l e r e s u l t s f r o m h i g h — - f a t d i e t - - i n d u c e d i n s u l i n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f r o m t h o r a c o l u mb a r v e r t e b r a l f r a c t u r e s wi t h n e u r o l o g i c l a i n t a c t .u n d e r w e n t p o s t e r i o r o p e n r e d u c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n l a f i x a t i o n . a n d r e mo —
v i n g o f p e d i c e l s c r e w f i x a t i o n .Ra n d o ml y ,3 8 p a t i e n t s a d o p t e d t h e a b o v e a p p r o a c h,3 4 p a t i e n t s a d o p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p p r o a c h,T h e
・
49 8・
四川医学 2 0 1 3年 4月第 3 4卷( 第 4期 ) S i c h u a n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 0 1 3, V o 1 . 3 4. No 4
,
论 著
经 椎 旁肌 间隙入 路在 胸 腰椎 手术 中的 临床应 用
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探讨
( d ) 、 椎 体高度矫 正率 ( %) 、 切 口并发症发生率 ( %) 、 C o b b 角矫 正率 ( %) 和O s w e s t r y 功 能障碍指数等 临床指标 。结果 : 对 照组和
治疗组患者在椎体高度矫正率 ( %) 、 C o b b角矫 正率 ( %) 和O s w e s t r 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 比较 , 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 但 是 在治 疗组患者手术时间 、 术 中出血量 、 术后 引流量 、 术后住 院时间和切 口感染率 明显长于对 照组 统计学 意义 ( P<0 . 0 5 ) 。结论 : 椎 旁肌 间隙入路显露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确切 , 具 有手术时 间短 、 术 中出血量少 、 术后 引流量少 、 术后住 院时间短和并发症
一
表 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 般资料 比较 ( ± s )
,
但是 , 目前 , 该病 的治 疗 尚未形成 统一 手术 规 范
。为
此, 探讨 安全 高效的重建 胸腰 椎骨折 患者脊 柱稳定 性改 良方 案是广大骨科 医生及学者们关注 的焦 点问题之 一。本研究笔 者选 择椎 旁肌 间隙 人路 显 露与 传统后 入 路 显露 手术 方 式对 2 0 0 8年 4月 ~ 2 0 1 2年 4月在我 院骨科住 院治疗 的 4 8例胸腰 椎骨 折患者进 行治疗 , 现将结果 报告 如下 。 1 . 2 手术方法 : 两组患者均 由同一医师完成手术 。患 者均在 气管插管全身麻 醉下进 行手 术。患者 取俯 卧位 , 取 胸腰椎 骨
椎 旁肌 间隙入 路 显露 与传 统 后入 路 显 露 治 疗 胸 腰 椎 骨 折 临床 疗 效 探 讨
曹宪福 [ 摘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杨庄集 中心卫生院 , 山东 菏泽 2 7 4 7 1 7 )
椎旁肌间隙 (Wiltse)入路在胸腰椎手术的应用观察
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在胸腰椎手术的应用观察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院收治的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30~74岁,腰椎管狭窄16例,腰椎滑脱3例,胸椎骨折2例,突出并失稳7例。
其中单纯椎间盘摘除减压1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6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21例。
均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病变节段进行复位、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等。
结果28例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时间、术后康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未出现术中植钉困难及误植、术后顽固性疼痛及创口死腔。
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关节突与横突非常简便,且不破坏脊柱的原始解剖结构,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同时,可以更快更方便对病变节段的手术操作优点,可用于大部分胸腰椎后路手术,是符合微创理念的一种适用手术入路。
标签:手术入路;椎旁肌间隙;胸腰椎腰椎后路手术是腰椎疾病和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自从1942年Love 首次提出腰椎后正中入路用于腰椎间盘摘除以来,因其解剖简单,显露清晰,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大部分腰椎手术。
1968年Wiltse[1]等提出經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入路用于腰椎的后外侧融合和不需要椎管减压时的椎弓根置钉方法没有得到很好推广。
传统后正中入路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与牵拉,造成椎旁肌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所致的平背畸形和顽固性腰背疼痛等。
对于Wiltse[2]等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入路符合现代医学提倡微创、减少并发症的观点,Vialle[3]等又对这一入路进行了细致的解剖。
国内毛兆光[4]等报道了椎旁肌入路在胸椎骨折中的应用,但仅限于骨折。
为减少并发症达到微创,我们2010年~2016年对28例腰椎手术患者采用了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50岁。
胸腰段椎旁肌间隙的解剖观测
胸腰段椎旁肌间隙的解剖观测
张卫东;冯育旻;王之一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7(46)22
【摘要】胸腰椎后路手术是治疗骨折、胸腰椎滑脱症、肿瘤等疾病的常用手术治疗方法。
传统脊柱旁入路需从椎板剥离的骶棘肌,术后通过瘢痕与椎板愈合,破坏了其正常的生理特性,成为部分患者术后残留长期腰背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影响了手术疗效;而肌间隙入路从肌间隙钝性分离进入,避免剥离椎旁肌间隙软组织,可以迅速有效地达到手术区域,缩短手术时间。
【总页数】2页(P2729-2730)
【作者】张卫东;冯育旻;王之一
【作者单位】033000 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骨一科;033000 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吕梁市卫生学校解剖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手术学指标分析 [J], 程学锋; 张保权; 王换新
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讨论 [J], 李育康
3.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J], 曾红生;陈子华;邹伟龙;陈建威;陈鑫营
4.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
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J], 曾红生;陈子华;邹伟龙;陈建威;陈鑫营
5.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38例的快速康复疗效观察 [J], 张维新;李燕;王佳琦;沈吉荣;谢浩;李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U D C:编号:学位论文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Anatomic and clinial study of paraspin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in the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王静雅指导教师姓名韩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提交论文日期2015-03-12 论文答辩日期2015-05-17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安徽医科大学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5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题目Anatomic and clinial study of paraspinalintermuscular approach in thethoracolumbar and lumbarspine作者姓名王静雅指导老师韩卉教授邓雪飞学科专业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研究方向脊柱外科临床应用解剖论文工作时间 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医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并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目录英文缩略词表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4)正文: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前言 (7)材料与方法 (9)实验结果 (11)讨论 (36)结论 (45)小结与展望 (46)参考文献 (47)附录 (54)致谢 (55)综述 (56)1.综述 (56)2.参考文献 (61)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缩略词表TLF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LD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CB皮支Cutaneous BranchLO最长肌LongisssimusIL 髂肋肌IliocostalisM多裂肌MultifidusAP关节突Articular ProcessTP 横突Transverse ProcessESA竖脊肌腱膜Erector Spinae Aponeurosis SP棘突Spinous Process1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胸腰移行部(T11-L2)及下腰椎(L3-L5)椎旁肌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学研究,为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的开展提供形态学依据;通过对胸腰椎椎旁肌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寻找新的肌间隙入路,为胸腰椎后路微创手术的发展和创新开辟新的思路;经胸腰移行部及下腰椎肌间隙入路模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应用及椎弓根置钉术的微创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 局部解剖:选取9具(18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湿性标本,行局部解剖观察脊柱胸腰移行部、下腰椎的肌间隙及其毗邻结构;根据胸腰椎椎旁肌的解剖构造,寻找新的生理性肌间隙,并根据肌间隙显露的结构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2. 模拟手术:选取4例(8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标本,根据局部解剖观察结果,在胸腰椎各节段(T11-L5)模拟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3:术后评估:模拟手术后对术区行CT扫描,观察和评估椎弓根螺钉的位置以及椎旁肌的状态;纵向打开椎管以观察椎弓根置钉效果。
结果 1. 局部解剖:①胸腰移行部Wiltse间隙:肌间隙表面由最长肌肌腱构成的竖脊肌腱膜(ESA)覆盖;钝性分离最长肌内侧第1根肌腱和胸半棘肌肌腱(83%,15侧)或同时分离最长肌第1、2根肌腱(17%,3侧)即可清晰暴露胸腰移行部全部节段的Wiltse间隙;通过该肌间隙可显露多裂肌、T11~T12横突和L1~L2关节突等结构;②下腰椎Wiltse间隙:肌间隙表面主要由致密的肌腱膜覆盖,钝性分离2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长肌内侧的独立肌腱与外侧的肌腱膜,可显露L3-L4水平Wiltse间隙,再沿多裂肌外缘切开最长肌腱膜,可显露L4-L5水平Wiltse间隙;用手指向深处钝性分离可至下腰椎关节突及副突等结构;③Wiltse间隙内每个节段均有血管规律穿行,根据血管穿出多裂肌外膜的位置可帮助寻找并显露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④多裂肌内侧间隙:位于多裂肌内侧,相邻节段的多裂肌肌束之间,钝性分离覆盖该肌间隙表面的最长肌肌腱,可显露其深面的多裂肌,再沿棘突尖至根部钝性分离出多裂肌与棘突或棘突间肌之间的生理间隙,可暴露棘突侧面及毗邻椎板等结构。
2. 椎弓根置钉模拟手术:根据不同区域Wiltse间隙的解剖特点,分别在胸腰移行部和下腰椎区域寻找并显露出Wiltse间隙,按照本研究的定位法暴露螺钉的进钉点,模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操作,可将螺钉顺利置入椎弓根及椎体,术后CT扫描示螺钉位置良好,椎旁肌结构保持完整。
结论 1. Wiltse间隙位于椎旁肌的深层,浅层由竖脊肌腱膜覆盖,深入了解该肌间隙及其毗邻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定位并微创地显露该间隙,从而促进临床肌间隙入路胸腰椎后路手术的开展和推广。
2. 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置钉术中,Wiltse 间隙内穿行的血管束可帮助定位并显露椎弓根螺钉的进钉位置。
3. 在多裂肌的内侧相邻节段肌束之间存在潜在的肌间隙,通过该肌间隙可显露棘突、椎板等结构,经该肌间隙入路可开展相应部位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并将其称为多裂肌内侧入路。
关键词胸腰移行部下腰椎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解剖3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natomic and clinial study of paraspin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in the thoracolumbar and lumbar spineAbstract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anatomy of paraspinal intermuscular space and its adjacent structures in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d lower lumbar spine,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the spin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seek new muscle-splitting approach through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paraspinal muscles, and attempt to develop a new way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spin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provide an anatom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raspin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into minimally invasive pedicle screw fixation.Methods 1.Reginal anatomy: A total of 9 (18 sides) cadavers were selected to observe the regional anatomy of paraspinal inermuscular space and its adjacent structures in 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d lower lumbar spine; Looked for a new intermuscular approach based on the anatomy of paraspinal muscles, 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is new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exposed through it; 2. Surgical simulation: Another 4 (8 sides) f ormalin fixed adult cadavers were selected to simulat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surgery though paraspinal intermuscular approach in each segment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T11-L5); 3.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Process CT scan in the operative region, after that evaluate the position of pedicle screws and the status of paraspinal muscles; then open the vertebral canal to observe the results of pedicle screw placement.4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sults 1.Reginal anatomy: ① Wiltse space in thoracolumbar junction: The surface of Wiltse space was covered by erector spinae aponeurosis, which was constituted by the tendons of longissimus pars thoracis. After the potential space were separated bluntly between the thoracic semispinalis tendons and the first medial tendon of longissimus (83%, 15sides), or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tendon of longissimus additionally (17%, 3sides), the Wiltse space in thoracolumbar junction was exposed totally and clearly. Through Wiltse space, the multifidus, T11-T12 transverse process, L1-L2 articular process were exposed. ②Wiltse space in lower lumbar spine: the surface of Wiltse space were mainly covered by the compact aponeurosis. The Wiltse space in L3-L4 level were exposed by blunt dissection between the medial discrete tendons and the lateral aponeurosis extend from longissimus par thoracis. In addition, the Wiltse space in L4-L5 level could be exposed by making an oblique incision in longissimus aponeurosis. The structures such as articular process and accessory process etc could be exposed through this approach.③There was a bundle of vessels across Wiltse space at each spine level, and the entry points of pedicle screws could be assure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vessels piercing the epimysium of multifidus.④Medial space of multifidus: The space lay medial to multifidus, and are located between two multifidus fascicles arising from the spinous process of adjacent segments. The dorsal surface of medial space was covered by tendons extend from longissimus, and the multifidus could be exposed by blunt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onggissimus tendons. Then blunt separation between multifidus and spinous process or between multifidus and interspinous muscle could expose the lateral of spinous process and its adjacent lamina etc. 2. Surgical simulation of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iltse space in thoracolumbar junction and lower lumbar spine could be located and expose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arrangement features. The screws were inserted into pedicle and vertebral body successfully after exactly positioning the entry points. The location of the pedicle screws were assured by postoperation CT, and the paraspinal muscles remain intact.5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nclusions 1. Wiltse space lie deep to paraspinal muscles, and the dorsal surface of which is covered by erector spinae aponeurosi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Wiltse space and its adjacent structure will contribute to minimize the injuries of paraspinal muscles during positioning and exposing the space, and will ultimate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sterior spin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2. The vessels across Wiltse space can contribute to locate and expose the entry points of screws in th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rough muscle-splitting approach. 3. There is a potential intermuscular space located between multifidus fascicles of adjacent spine segments, through which the structures such as spinous process and lamina etc are exposed. This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in corresponding region, and this approach is named medial approach of multifidus.Key words thoracolumbar junction lower lumbar spine paraspinal intermuscular space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atomy6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1 前言脊柱后路手术是腰椎退变和椎体骨折等脊柱外科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的后正中入路仍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手术入路之一,但术中需大范围地剥离肌肉及长时间牵拉椎旁肌,常导致术后脊柱失稳及顽固性腰痛的发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