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0 7 , 8 9 ( 1 ) : 1 2 7 — 1 2 9 .
作者 简介 : 王 湛( 1 9 9 0一 ) , 男, 研 究 生在 读 , 中 国 医科 大 学 9 4期 七 年 制 , 1 1 0 0 0 1 。
文章编号 : 1 0 0 8— 5 5 7 2 ( 2 0 1 3 ) 0 9—0 8 1 8— 0 3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Or t h o p a e d i c s Vo 1 . 1 9, No . 9, S e p . 2 01 3
p h o s p h a t e c e r a m i c s p r o m o t e b o n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J ] . J
脊神经的神经根离开椎间孔 , 发出背侧支, 然后分成内、
。 。 对术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将之前的在后正 中线旁开 中、 外3 支, 其中中、 外支分布于后侧肌肉及皮肤。M o s e l e y 等 条后正中切口; 在切开腰背筋膜 等 证实, 脊神经后支的背侧支是多裂肌唯一的支配神经。 两条纵行皮肤切口改为 1
1 9 5 9 年 Wa t k i n s 首次报道一种新的手术入路 , 在腰骶
口人路成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法。自2 0 世纪 6 0年代 缩明显早于最长肌和腰髂肋肌, 慢性腰痛者在脊柱突然失衡 这一观点和方法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 , 有必要对经椎 2 术式的起源和发展
椎 的后外侧融合 时, 经骶棘肌 和腰方肌 间隙进行手 术。
o f t h e f e mo r a l h e a d wi t h h B MP - 2 - - g e n e ・ - mo d i f i e d t i s s u e ・ -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i s k f a c t o r [ J ] . J
路术中需对两侧多裂肌进行大范围剥离, 破坏肌肉的起点和 人路, 通过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间隙, 可更容易到达关节突
神经支配 J 。最长肌和多裂肌肌间隙位于后正中线旁开 2 和横突; 这可用于下腰椎后外侧的融合和不需椎管减压的椎
~
3 c m处 , 血管最少。
弓根置钉, 实现脊柱后外侧的融合且避免椎旁肌的广泛剥离。 1 9 8 8 年为降低再次手术 的难度 和美容 的需要 , G u y e r
5 1 0 8 0 0 )
在整个脊柱三维运动过程中, 胸腰椎区域处于其应力转 造, 其肌小节的运动正处于长度. 张力曲线的升支, 此可解释
折区, 也是脊柱瞬时运动的高应力变量区, 处理该处伤患问 为何多裂肌能产生强大的稳定力维持并加强脊柱稳定性, 其
题是临床上最常需面对的问题。有资料统计, 胸腰段脊柱骨 受损也必然造成腰椎稳定性的下降。
折约占全部脊柱骨折的 5 0 %l l J 。长期 以来 , 传统的正中切 Wa t k i n s 提出了经椎旁肌间隙实施后路手术 以来 , 经过多年 旁肌间隙入路术式的解剖生理基础和应用做些回顾, 以进一
步指导临床工作。
1 解剖与生理
电生理研究椎旁肌群时也证明, 脊柱失衡时多裂肌的收 时, 多裂肌的收缩也较正常人明显延迟 。
wi t h n o n t r a u ma t i c o s t e o n e c r o s i s o f t h e e mo f r a l h e a d:
[ 1 8 ] T a n g 1 T r , L u B , Y u e B, e t a 1 . T r e a t me n t o f o s t e o n e c r o s i s
V i a l l e 等 通过尸体解剖描述了相应的技术细节 , 但遗憾的 几年之后 Wi l t s e 在技术层面对其进行了修正, 完整的
椎旁肌肌群位于脊柱后侧, 分为多裂肌、 最长肌及髂肋 是未阐述清楚分离骶棘肌确切位置及临床应用的选择。 肌等部分。其中多裂肌起于上位椎体的棘突, 斜行走向下位 椎体的横突, 对脊柱起最重要的稳定作用。传统后路正中入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概念由此提出。他强调指出: 相较其他
椎旁肌 间隙入路在胸腰椎 后路手术中 的应用
李 建新 , 陈晓 陇 , 李海 生 , 尚平
( 1 . 广 东省工伤康复 医院骨科 , 广 东 广州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8 3 2 . 南方医科 大学附属 花都 医院骨科 , 广东 广州
O r t h o p 1 R e s , 2 0 0 6 , 2 4 ( 4) : 6 0 4 - 6 0 9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1 8
e n g i n e e r e d b o n e i n g o a t s [ J ] . J 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 ( B r ) ,
M a t e r S c i Ma t e r Me d , 2 0 0 3 , 1 4 ( 3 ) : 2 1 1 — 2 1 8 .
[ 1 9 ]
L e e J S. Ro h HL。 K i m C H. a 1 . Al t e r n a t i o n s i n d i f f e r e n . t i mi o n a bi l i t y f o me d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
作者 简介 : 王 湛( 1 9 9 0一 ) , 男, 研 究 生在 读 , 中 国 医科 大 学 9 4期 七 年 制 , 1 1 0 0 0 1 。
文章编号 : 1 0 0 8— 5 5 7 2 ( 2 0 1 3 ) 0 9—0 8 1 8— 0 3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Or t h o p a e d i c s Vo 1 . 1 9, No . 9, S e p . 2 01 3
p h o s p h a t e c e r a m i c s p r o m o t e b o n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J ] . J
脊神经的神经根离开椎间孔 , 发出背侧支, 然后分成内、
。 。 对术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将之前的在后正 中线旁开 中、 外3 支, 其中中、 外支分布于后侧肌肉及皮肤。M o s e l e y 等 条后正中切口; 在切开腰背筋膜 等 证实, 脊神经后支的背侧支是多裂肌唯一的支配神经。 两条纵行皮肤切口改为 1
1 9 5 9 年 Wa t k i n s 首次报道一种新的手术入路 , 在腰骶
口人路成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法。自2 0 世纪 6 0年代 缩明显早于最长肌和腰髂肋肌, 慢性腰痛者在脊柱突然失衡 这一观点和方法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 , 有必要对经椎 2 术式的起源和发展
椎 的后外侧融合 时, 经骶棘肌 和腰方肌 间隙进行手 术。
o f t h e f e mo r a l h e a d wi t h h B MP - 2 - - g e n e ・ - mo d i f i e d t i s s u e ・ -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i s k f a c t o r [ J ] . J
路术中需对两侧多裂肌进行大范围剥离, 破坏肌肉的起点和 人路, 通过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间隙, 可更容易到达关节突
神经支配 J 。最长肌和多裂肌肌间隙位于后正中线旁开 2 和横突; 这可用于下腰椎后外侧的融合和不需椎管减压的椎
~
3 c m处 , 血管最少。
弓根置钉, 实现脊柱后外侧的融合且避免椎旁肌的广泛剥离。 1 9 8 8 年为降低再次手术 的难度 和美容 的需要 , G u y e r
5 1 0 8 0 0 )
在整个脊柱三维运动过程中, 胸腰椎区域处于其应力转 造, 其肌小节的运动正处于长度. 张力曲线的升支, 此可解释
折区, 也是脊柱瞬时运动的高应力变量区, 处理该处伤患问 为何多裂肌能产生强大的稳定力维持并加强脊柱稳定性, 其
题是临床上最常需面对的问题。有资料统计, 胸腰段脊柱骨 受损也必然造成腰椎稳定性的下降。
折约占全部脊柱骨折的 5 0 %l l J 。长期 以来 , 传统的正中切 Wa t k i n s 提出了经椎旁肌间隙实施后路手术 以来 , 经过多年 旁肌间隙入路术式的解剖生理基础和应用做些回顾, 以进一
步指导临床工作。
1 解剖与生理
电生理研究椎旁肌群时也证明, 脊柱失衡时多裂肌的收 时, 多裂肌的收缩也较正常人明显延迟 。
wi t h n o n t r a u ma t i c o s t e o n e c r o s i s o f t h e e mo f r a l h e a d:
[ 1 8 ] T a n g 1 T r , L u B , Y u e B, e t a 1 . T r e a t me n t o f o s t e o n e c r o s i s
V i a l l e 等 通过尸体解剖描述了相应的技术细节 , 但遗憾的 几年之后 Wi l t s e 在技术层面对其进行了修正, 完整的
椎旁肌肌群位于脊柱后侧, 分为多裂肌、 最长肌及髂肋 是未阐述清楚分离骶棘肌确切位置及临床应用的选择。 肌等部分。其中多裂肌起于上位椎体的棘突, 斜行走向下位 椎体的横突, 对脊柱起最重要的稳定作用。传统后路正中入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概念由此提出。他强调指出: 相较其他
椎旁肌 间隙入路在胸腰椎 后路手术中 的应用
李 建新 , 陈晓 陇 , 李海 生 , 尚平
( 1 . 广 东省工伤康复 医院骨科 , 广 东 广州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8 3 2 . 南方医科 大学附属 花都 医院骨科 , 广东 广州
O r t h o p 1 R e s , 2 0 0 6 , 2 4 ( 4) : 6 0 4 - 6 0 9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1 8
e n g i n e e r e d b o n e i n g o a t s [ J ] . J 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 ( B r ) ,
M a t e r S c i Ma t e r Me d , 2 0 0 3 , 1 4 ( 3 ) : 2 1 1 — 2 1 8 .
[ 1 9 ]
L e e J S. Ro h HL。 K i m C H. a 1 . Al t e r n a t i o n s i n d i f f e r e n . t i mi o n a bi l i t y f o me d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l l s i n p a t i e n 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