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29张PPT)
本课目录
本课目录
条件: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 1.清除可燃物 原理 2.隔绝氧气(或空气)
}只需其一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本课目录
【游戏问答】
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 解释下面的成语?
本课目录
游戏问答
釜底抽薪
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闻》: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将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白 磷燃烧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本课目录
实验:
【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无法改变。白磷:40℃ 红磷 240℃
本课目录
一、燃烧的定义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 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本课目录
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看看实验吧!
本课目录
讨论:
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这一 实验事实说明了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在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 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本课目录
第三关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可否浇水?
隔绝氧气(或空气) 2.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若搬开纸箱呢
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同时也可隔绝空气。 如果搬开纸箱,则是隔离可燃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燃烧的种类及火焰结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本质和灭火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火灾事故。
二、说教具和材料1.教具:实验器材(点火用火柴、燃烧器皿等)、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2.材料:火柴、纸张、酒精等。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与自主探究(15分钟)教师安排: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教师操作:1.让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发生了燃烧?2.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呈现实验现象:教师使用火柴点燃一小段薄纸,以展示燃烧现象。
4.提问:燃烧是什么现象?燃烧有哪些特征?学生操作:根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理论知识的讲解(20分钟)教师安排:通过PPT讲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燃烧的种类及火焰结构等相关知识。
教师操作:1.准备幻灯片:将燃烧的种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爆炸燃烧等)和火焰结构的图示准备在幻灯片中展示。
2.逐步呈现:先介绍完全燃烧,再引入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
同时,介绍火焰结构的基本形态。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需要有氧气参与?爆炸燃烧与火药有何关系?学生操作: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燃烧的种类和火焰结构等相关知识。
3. 实验示范(10分钟)教师安排: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身经历燃烧过程,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操作:1.准备实验材料:点火用火柴、酒精棉芯、实验器皿等。
2.实验步骤:–将实验器皿内部涂抹酒精棉芯。
–将实验器皿倒置在点火用火柴上方。
–用火柴点燃酒精棉芯。
3.观察与记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操作:观察教师实验示范,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安排: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出火灾事故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1.介绍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条件的作用。
a.展示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现象,如木材、蜡烛、汽油等,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可燃物。
b.演示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氧气的重要性。
c.解释着火点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影响燃烧过程。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澄清。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训练。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撰写一篇关于燃烧和灭火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举例生动。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家庭火灾逃生计划,包括逃生路线、灭火器的摆放位置、如何报警等,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由家长签字确认。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提交。
1.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灭火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的灭火方法,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
2.设计一道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方案,要求方案中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并在下一节课前提交给教师。
3.深入生活,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燃烧现象,分析其是否符合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并思考如何进行安全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关爱、尊重、引导为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章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燃烧和灭火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设计火场逃生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防火安全意识。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燃烧的本质、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火警新闻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燃烧和灭火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探讨燃烧和灭火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掌握灭火的方法,能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3.了解燃料的分类和利用,能分析不同燃料的优缺点,提出合理化的燃料利用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3.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燃烧和灭火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讨论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和灭火方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案
[归纳总结]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讨论交流]怎样才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
[演示实验]将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实验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投影展示]如何灭火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归纳总结]①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使燃烧反应停止。
②灭火的方法:a.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特别提醒]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灭火时一般不能说改变物质的着火点。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燃烧的认识历程。
2.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总结和设计燃烧条件的实验懂得和运用控制变量法。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为什么会着火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那么,草料为什么就成了“纵火犯”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课件
5.发燃被子而发生火灾; 用水灭。主要是水变成水蒸气先带走一部分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由于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未切断电源灭火,有漏电危险 (3)图书馆内图书起火。
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同时隔绝氧气。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现象
Ⅰ 火焰熄灭 Ⅱ 正常燃烧
Ⅰ
Ⅱ
Ⅲ
分析
烧杯隔绝空气;
同时具备燃烧3个条件。
Ⅲ 火焰熄灭 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 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氧气。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推论灭火的原理
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扑灭森林着火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火蔓延前的一片树 木砍掉。 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覆盖
可燃物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实验改进:
白磷
(防止白烟逸散污染空气)
11月21日16时22分,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区) 宝莲寺镇平原路凯信达商贸有限公司发生火灾。经核 查,38人不幸遇难。经初步判定,这起事故是因为企 业人员违规操作,电焊引发火灾。
灭 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 火 大 比 拼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
实
实
验
验
一
二
现象: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
量白烟,放热,而铜片上的红磷 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
对比实验法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需要与氧气接触
3.需要与氧气接触
【总结】燃烧条件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但在本节课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灭火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够熟练;
3.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安全事故;
4.对火灾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了解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获取他们对课堂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评估教学效果。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
2.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保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5.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引发他们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问引导: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会燃烧得如此猛烈?如何有效地进行灭火?”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篝火晚会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参加篝火晚会时,有没有想过火焰为什么会燃烧?我们如何才能安全地使用火源?”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烹饪、取暖、照明等,同时指出不当使用火源可能导致的火灾危险。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a.使用不同的可燃物(如木炭、酒精、蜡烛等)进行燃烧实验,比较它们的燃烧特点。
b.利用灭火器材(如灭火器、灭火毯等)进行灭火实验,总结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合。
3.案例分析:请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火灾案例,分析火灾原因、火灾蔓延过程以及灭火措施。要求不少于300字,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宣传海报,内容包括: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
3.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燃烧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灭火原理等方面。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互评,共同讨论解题思路。
我会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强调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新课导入】一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活动]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新课导入】二趣味实验: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用品] 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
[实验步骤] 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提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 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追问] 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回答] 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
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教师补充] 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教师演示实验:(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火焰、烟花、燃烧的蜡烛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属于燃烧,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带来火灾等安全隐患。今天我们将学习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了解如何安全地利用燃烧,预防火灾的发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Leabharlann 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认识燃烧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和原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火灾预防和扑救等。
c.冷却: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使其无法继续燃烧。
d.化学抑制:使用化学灭火剂,中断燃烧反应过程。
3.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燃烧与灭火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燃烧现象及灭火效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燃烧的三个条件如何影响燃烧过程?
b.不同类型的灭火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c.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与灭火知识在火灾预防和扑救中的作用。
2.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a.解释燃烧的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b.分别列举四种灭火原理的适用场合。
c.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燃烧条件或灭火原理。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5.突破重难点,注重方法指导:针对燃烧的条件和类型、灭火原理与方法等重难点内容,采用图示、案例、比较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6.情感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认识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倡导低碳生活。
4.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
7.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
8.课后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篝火、烟花、燃烧的蜡烛等,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好奇心。
4.了解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燃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及潜在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学习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4.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九年级化学第7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含答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A.Q点B.N点C.P点D.M点3.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漏位置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4.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
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5.人们常在可燃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6.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的是()7.为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和使用灭火器的能力,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演练。
如图是一种泡沫灭火器的局部示意图,打开阀门后灭火器内的物质喷射到可燃物上,这不但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且可在可燃物的表面形成一层泡沫,起到作用,从而达到灭火目的。
8.蚊香是夏日驱除蚊虫的常用物品。
丙烯菊酯(C19H26O3)是蚊香中常含有的高效低毒杀虫剂。
(1)丙烯菊酯由元素组成,它属于(填物质类别)。
(2)点燃蚊香时,要加热使蚊香的温度达到,蚊香才能燃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火灾逃生、灭火器使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火灾逃生、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器使用等,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燃烧和灭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了解和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燃烧和灭火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讲授新知
1.燃烧的条件:讲解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接触和达到着火点。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条件。
2.灭火的方法:介绍常见的灭火方法,如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
3.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讲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如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则是通过消除这些条件来实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燃烧和灭火的案例,讨论该案例中应用的燃烧和灭火原理。
3.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一些评价题目,如“你们认为自己在燃烧和灭火方面的知识是否有所提高?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2.实验演示,直观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方法和原理。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课堂互动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提前进行实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成任务。
-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2.多媒体课件:包含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进行实时反馈等。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方式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燃烧条件和可能的灭火方法。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根本是;灭火的原理是;;。
如果遭遇火灾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要点分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一般说燃烧、爆炸、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①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②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升温、不发光、现象很不显著,反应缓慢,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自燃——指可燃物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例1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说明氯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A是正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不是降低其着火点,所以D错误。
答案 D例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用水灭火是降低物质
的着火点,对吗?
不对。
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是固 定不变的。用水灭火是降低温度到物质的着火点 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
19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两种 缓慢氧化: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缓慢 的, 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
动植物的呼吸 食物的腐烂 酒和醋的酿造 农家肥料的腐熟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
1.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导学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 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那么是如何从化 学角度去诠释“燃烧”的呢?
3
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 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和缓慢氧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剧烈程度不同 联系:都是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20
干粉灭火器
常见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水基型灭火器
用来扑灭油、 气体引起的失 火
用来扑灭图书、 贵重设备、精密 仪器引起的失火
用来扑灭木 材、棉布引 起的失火21
泡沫灭火器原理: 水基型灭火器又称为机械泡沫灭火器
4
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5
一.燃烧条件的探究
如下图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90℃的 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 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 红磷(着火点24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 吸( 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思考
(1)请你预测该实验的 现象是什么? 谈谈你 的推测理由。
剧烈。 25
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吗?
1.鞭炮爆炸
这些爆炸 2.轮胎爆炸
都是化学 变化吗?
3.气球爆炸 4.炸弹爆炸
1.爆炸原因
5.煤气罐爆炸
①化学变化引起:火药爆炸、油库爆炸等
②物理变化引起 :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等
2.可燃物的燃烧和爆炸是两个化学反应吗?
是同一个化学反应,两种不同的反应现象。 26
1.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吗?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 2.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吗? 电灯发光放热 3.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吗? 不一定,比如铁 4.燃烧能在水中发生吗? 可以,只要可燃物达
到着火点、有氧气
13
燃烧造福于人类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火
箭
发
14
炼钢
射
湖南衡阳特大火灾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558 700~750
11
磷红
白 磷
氧气
95℃热水
热水
白磷
讨论:右图为改进后的装置,有什么优点? 12 减少白烟对空气的污染 方便操作
燃烧: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
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何为易燃物和易爆物?试举例说明。
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或液体,容易 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 可以引起气体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磷、酒精、 汽油、液化气、氢气、面粉、棉絮……
干粉灭 火器
二氧化碳
23
灭火器
火灾自救
24Leabharlann 讨论:若可燃物急速的燃烧,并且发生一个有限的空间 内,情况会怎样?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 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 炸。
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
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最低温度叫做该 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不能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只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8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起来, 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清除可燃物
17
隔绝氧气或空气。
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 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 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请用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1
2
3
现象 熄灭 正常燃烧
熄灭
原因
隔绝 空气
同时具备燃 烧的3个条件
密度比空气大.隔绝空
气。生成CO2不能燃1烧8 , 不能支持燃烧.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名消防官兵英勇牺牲15
二.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
1.清除/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物质 的着火点以下。
只需其一
16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推论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可用 锅盖盖灭。
Na2CO3+ 2HCl = 2NaCl+ H2O+CO2↑
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料引起的失火
22
干粉灭火器: 利用压缩的CO2催出干粉 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NaHCO3受热易分解
△
2NaHCO3 = Na2CO3 + H2O+CO2↑
用来扑灭 油、气体 引起的失 火
用来扑灭图书、 档案、贵重设 备、精密仪器 引起的失火
(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
的方法是?
6
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 现象 大量白烟,水中的白磷和
铜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
现象 水中的白磷燃烧
7
可燃物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答: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白磷:40℃ 红磷 240℃
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必须要达到该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2.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 浇灭。
使温度降到着 火点以下。
3.扑灭森林着火的有效方法之一是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 将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与其他物品隔离。
(设置隔离带)
4. 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 抹布覆盖 5.家中使用的液化气用完后关闭 阀门 6.酒精灯用完后用灯帽盖灭
隔绝氧气或空气。
答: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4.综合上面三个思考题,可得出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9
燃烧需要3个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
10
可燃物燃烧时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不同 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 所固有的性质,无法升高或降低。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