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程度进行分析,探究了国内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弥合数字鸿沟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数字鸿沟;现状;成因;对策。
导言
进入新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细细技术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然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数字鸿沟”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一、对“数字鸿沟”的认识
什么是“信息鸿沟”呢?“数字鸿沟”其实是一个舶来词,它是指在全球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在各国、各区域、各产业、各社会阶层之间发展和应用的不平衡,存在于那些拥有信息工具的人以及那些不曾拥有者之间的,表现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创新能力差异以及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差异的信息落差、信息不对称、知识阻断现象。简言之,就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技术及产品拥有方面的差距,如在电话、电脑、互联网接入、宽带应用普及率方面的差距;
二是在信息技术及产品使用效果方面的差距。拥有信息技术并不等于能用好信息技术,如有电话不打、有电脑不开机、联了网不干事等现象大量存在,在使用效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数字鸿沟”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技术水平、政治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在中国,“数字鸿沟”现象也比较突出。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我们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仍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就是在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也同样存在。我国国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就非常明显。
“数字鸿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助长信息和知识贫穷,引发“新式文盲”;二是诱发新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矛盾,使信息差别成为继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将延宕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危及社会公平,使落后方居民、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民主权、发展权、生存权等方面无法保证;四是弱化整体竞争能力,限制经济增长。
二、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7600万。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2009年中国IPv4地址量达到2.32亿,较2008年增长28.2%。2009年底域名总数为1682万,其中80%为.CN域名。但是,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却还相当严重。
对中国而言,数字鸿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二是中国内部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这里重点分析国内数字鸿沟现状,包括区域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等。
(一)区域数字鸿沟
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高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根据
CNNIC第l7次发布的数据,制表(表一、表二)如下:
表1 东中西部上网基本数据分布情况
由表1可以看到,东部网民的数量接近中西部总和的1.4倍;IP 地址数量则超过了中西部总和的1.6倍;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总数的东中西部差距更大,东部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可以看出,东部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
表2 东中西部人均上网基本数据情况
由表2可以看到,IP和人均拥有域名数方面,东部是中西部人均量总和的2倍以上,东部超过平均水平接近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则不足平均数一半;差距最大的则是人均网站数,东部达到了中西部总和的2o倍,而中西部不到平均水平的1/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二)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
方面的差距。CNNIC第17次调查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我国互联网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村网民总规模为1 931.47万人,仅占相应乡村人口的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 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由此可见,我国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
/5,而乡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
(三)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群之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据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与分析如下:
1.学历结构
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年增幅3.4个百分点。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图1:网民学历结构
2.职业结构
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图2:网民职业结构
3.收入结构
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