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理课例研究案例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完整word版)地理教研活动记录

.组别地理组专题地理教研课开课安排主持人相静参加人员地理构成员时间地点电子备课室主活动内容及过程:一、下发地理教研课开课安排二、地理教课方面的要求1、备课:力求规范,有重难点,有课前准备,有板书设计要2、作业:严格要求,笔迹正直。

内3、辅差:有耐心,有实效。

容记要启迪及主要收获:在开学的第一周,对地理教课工作作出明确要求,有益于教师比较要求进行操作,从开学起就仔细工作,也有益于教课质量的提升。

包科教干意见组别地理组专题学习教研计划主持人相静参加人员地理构成员时间地点电子备课室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学习教研计划二、每位教师确立教研课开课时间,内容。

主要三、集思广益,怎样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内启迪及主要收获:容记上课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精心准备的课才离成功不远。

相同,要教研活动也是这样,就象平常老师们组织的每节课,只有目注明确、准备充足、精心组织,才能使老师有所得有所获,同时也促进自己思虑、成长。

包科教干意见组别地理组专题说教材,研教法主持人相静参加人员地理构成员时间地点电子备课室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商讨怎样展开“说教材,研教法”活动主要二、每位教师简单说说自己对活动的理解内容三、教育处韦力主任总结活动的收获记要启迪及主要收获:1、创“疑”境,激发研究欲念2、重申地理学习的实践性与研究性3、课内向课外延长,重视对学生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包科教干意见组别地理组专题互听互评主持人相静参加人员地理构成员时间地点电子备课室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听课听老师怎样展开的“说教材,研教法”主二、评课要授课教师简单说说自己的教课方案思路,由教师评课、议课。

内容记启迪及主要收获:要授课思路清楚,突出要点难点,能很好的达成讲堂任务,教课语言规范,设计合理。

引入很合理,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迁徙。

包科教干意见组别地理组专题教材研究主持人相静参加人员地理构成员时间地点电子备课室主要内容记要包科教干意见活动内容及过程:一、韦主任率领老师们学习怎样展开“说教材研教法”二、每位地理教师简单说说自己的对活动的理解,对怎样展开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地球的公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4)

《地球的公转》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4)

地球的公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来自。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

,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根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表达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根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根底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 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拟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

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想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土地资源》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7)

《土地资源》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7)

土地资源课题§土地资源〔1〕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根本特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重点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根本特点及分布差异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导入用投影仪打出小诗:土地土地是山川之根土地是万物之本土地是人类衣食父母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的涵义。

自主学习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农业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农业用地(___________)。

独立自学完成团队合作2.读图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分析:①说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有哪几种?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②读出各类型土地所占比例?哪几种土地所占比例大?哪几种土地所占比例小?3.读图局部国家人均耕地的比拟分析: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结合1、2)结合1、2小结提纲思维导图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等。

可利用土地:类型非农业用地:建筑、交通、内陆水域等。

土地资源难利用土地:沙漠、石山、冰川等。

特点:人均占有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地、地少,多,缺乏。

反馈练习1、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 耕地B 林地C 草地D 未开发土地2、下面的表达中,哪个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A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也大。

B 土地类型多,平原多,耕地、林地比例低。

C 耕地、林地比例低,后备土地资源缺乏。

D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且分布均匀。

3、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属于非农业用地的是〔〕。

A 耕地B 林地C 草地D 建筑用地4、读“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图〞,完成以下内容。

〔1〕耕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林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地形和地势》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

《地形和地势》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

地形和地势教案1.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根本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开展的根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的地势、地形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根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比照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好汉歌导入,“大河向东流〞是为什么?中国诗词中还有什么有这句话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外表各种各样的______。

(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外表上下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讲授新课]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多少海拔?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上下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投影)?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提问)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学生:西部高、东部低)(板书:西高东低)(投影)自制?中国地势变化正误示意图?。

(提问)投影屏幕上是两位同学在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初中地理优秀课例集教案

初中地理优秀课例集教案

初中地理优秀课例集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和资料,学生能够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我国领土范围,以及记住我国的面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地名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地图、课件、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朗读并思考: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了解我国的领土范围和面积。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操作1. 让学生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

2.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让学生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表现、实践操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辽阔的疆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辽阔的疆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及与日本、蒙古海陆位置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
理位置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
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学习能
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课
力分析 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碍等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说 教学策略选
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领土四至点,并
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 教学目标
(3)知道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能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
屿和海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的比较,以
说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 2.比较我国与日本、蒙古的海陆位置,说说我国海
陆位置的特点?(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拓展延伸: 1.我国不同温度带的不同代表农作物、代表水果 2.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提问:现在能不能更为系统地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
优越性? (二)疆域辽阔 展示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
亚的面积比较图, 提问:我国陆地面积有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1)领土四至 活动:
1.读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说说我国领土跨越 的经度和纬度?
2.根据比例尺,分别估算我国东西端和南北端的距 离?
播放视频: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陆上国界线大陆海岸线陆上邻国隔海相望国家 2.2 万 1.8 万 14 个 6 个 出示中国的疆域与邻国图 读图活动: 1.读图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的 14 个国家以及隔海 相望的 6 个国家。 2.找出我国主要的海域、岛屿、内海、半岛。 讨论:我国领土面积大有哪些优势?

地理校本教研(实用18篇)

地理校本教研(实用18篇)

地理校本教研(实用18篇)教研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通过研究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教研成果的案例分析,希望能为大家的教研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校本教研计划校本教研工作在我校开展已经一年半了,积累了一点经验,初步理清了一些头绪,更发现了不少问题。

本学期,我校将在原有基础上,解决难题,创建学习性组织,以新课改为导向,致力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纵深发展,凸显个体价值,倡导团体合作,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体内容:以个人反思学习为基础,讲求实践的锤炼,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提升。

操作思路:以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主线;以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切入点;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为途径;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后交流,在交流中学习;以考核评价学习,在考核中深化学习;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工作方向: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相对薄弱的情况,本学期将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重点来抓,侧重于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培训、考察,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观念促行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1、从实际出发,定时、不定时组织研讨、互助,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经验及时传递,使教研深入教学一线,直接服务于教学,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分析原因,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2、于日常管理要成效。

指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转变观念,形成课程仪式。

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教材和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都融入到课堂。

发挥主任、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给以指导;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握主体方向,并在听课后与讲课教师平等交流,在探讨中给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求变中求新、求质,组织教师探索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我校教师语文教学的`能力。

《海陆分布》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3)

《海陆分布》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3)

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外表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外表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重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及其界线。

〔重难点〕3.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根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交流、比拟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彩色细线、多媒体。

【教学过程】的家园叫“地球〞。

5.议一议,如何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点评:从同学们的观点教师知道了地球和水球的说法都有其合理所在,地球的新名称“水球〞,是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在看到了地球的“庐山真面目〞后提出的,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次宇航员,在太空中欣赏地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宇航员,从太空观察一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

地〞(2) 地球表层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

小组演示:小组内用地球议演示,选代表讲台演示看到的地球图像,总结地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分布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海洋大,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多,西半球陆地少)。

用地球议演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演示能力,同时起到强化稳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衔接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层分布着陆地与海洋,陆地被海洋包围着,我们发现有的陆地面积比拟大,有的陆地面积比拟小。

我们将面积广阔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称为岛屿。

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作大洲。

那么这些地理事物是怎样分布的呢?合作探究理解概念1.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学生理解概念,检测学生用概念的情况。

辩认图形后答复:A是大陆 B是半岛 C 是岛屿概念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陆面积广阔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局部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

初中地理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地理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地理课例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与要解决的问题(一)提出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因为地理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模拟出需要的情景实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真实的体验,大大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促动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增进异地学生的交流,增强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最终达到教得轻松,学得自如。

学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另外还有2个多媒体网络活动室;每位教师都有手提电脑,学校还建成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做到班班通网络,实现了网络备课和网络管理。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硬软件基础,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个课题。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改革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基于师生的经验,持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体验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2)改革地理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一)理论假设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建构,培养一种适合这个网络时代的,有道德及合作精神的、能自行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着手解决问题的历史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实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三、研究内容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计划及具体时间安排(一)准备阶段对选定的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9)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9)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根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根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根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外表不是平的,而是上下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局部?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课件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答复〔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答复〔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答复〔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19880米C.9882米D.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答复〔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答复〔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完整word版)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完整word版)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制地理教具" 教学案例设计人:丹寨县第二中学徐俊一、案例背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初中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知识面广、空间感强,很多问题比较抽象.直观教具的缺乏,许多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现象、难于记忆的地理事物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茫然无助甚至倍感枯燥,让许多学生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从而使地理课的教学陷入了僵局。

自制地理教具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成本较低、制作容易、简单易行,教师、学生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地理教具辅助教学同样能达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既能吸引学生,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中的困难,提高了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效率。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为此,在学习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一节后,我尝试设计《自制地理教具》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系统示意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制作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图模型。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制作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图模型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山顶、山脊、鞍部等。

⒉用什么工具:白纸书本拳头黄泥士水盆小刀毛刷油性彩笔水粉画颜料、画笔及调色盘、平整的纸盒等等⒊自制地理教具的内容:折叠书本-——-——演示褶皱地形、紧握拳头--—---———演示各种地形特征、揉纸团-—————-——演示各种地形图、黄泥士-———---——制作各种地形图⒋制作教具的过程⑴折叠书本--——-----演示褶皱地形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初中地理探究案例教案

初中地理探究案例教案

初中地理探究案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 我国气候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形、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探究(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气候特点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典型案例,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长江中下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2)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应用(1)教师提出实践任务:根据所学知识,为我国某个地区设计旅游攻略。

(2)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旅游攻略。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注: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仅供参考。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相关整合研究》——以湘教版为例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相关整合研究》——以湘教版为例

新教师教学课例研究君子最没有争议的核心元素是德,德者,本意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守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老子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来德才是百家精神之瑰宝,财物的多寡并不能证明是否是君子。

先秦诸子百家早就给君子的质作了界定:仁义者,君子之大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的分析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事物有多面性。

那么君子呢?君子的德有多面性吗?对此人仁而对彼人恶;对自己家国行善积德,而对外邦之民加以虏掠;与人仁必须要有条件,凡此种种是君子所为吗?君子的理想应该是无条件的为天下之德,那些有取舍的,有条件的都不能说是君子之德,君子之德其实是在人世间恒久地给予爱和善良,这一点恰巧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1]。

综合以上,君子之德基本要点就是对他人仁爱和善良,这种仁爱和善良超越一切界限,普天之下,莫不能行。

二、杜诗中君子之德玄宗继位那年,一代诗圣杜甫诞生于河南,卒于770年。

纵观712年到770年,杜甫的一生正好横跨大唐由极盛转衰,杜甫出身名门,是晋名将杜预之之后,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巨大的社会转型落差和奉儒守素的家庭传统造就了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而这种系念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2],而这一点恰恰与我们以上详述的君子之德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杜甫给知识阶层的道德示范,就是其内在君子之德对外在的彰显。

下面我们具体来赏析杜诗中的君子之德:表现为对国家安危民生困苦的系念。

杜甫二十几岁举进士不第,三十几岁进长安参加当朝宰相李林甫举办的考试,李林甫嫉贤妒能,又恐贤能者谏言其奸恶,遂使无一人及第,面圣时称“野无遗闲”,杜甫落入骗局,滞留长安。

十载长安,苦辛备至,过起“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生活。

杜甫历经人生挣扎和社会动乱,自然贴近民生,同情民生,以忧国忧民这样的君子风范为己任,这对于当时食不果腹,无枝可栖的诗圣杜甫来说,不能不说是骨子里的君子之德长久浸润自然而发。

《地图的基本要素》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5)

《地图的基本要素》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商务星球版地理 (5)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根本要素〔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能在地图上量算距离,2.根据需要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地图的习惯【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运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图上或实地距离。

2.能在各种地图上认识常用图例。

【重点】1.掌握比例尺的含义,并运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图上或实地距离。

2.熟知地图上的常用图例。

【难点】比例尺的运用【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示教学法、模拟体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检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地图的三要素地图方向的判断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地理课本有多长多宽吗?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动手量算出地理书的长度。

它能直接把课本画在笔记本上吗?并说出理由。

怎样把它画在纸上呢?把它缩小几倍再画,〔注意,要求长宽同时缩小,〕要求学生:把要求用1厘米来表示26厘米的长度,那么比实际课本长缩小多少倍?小结: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板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同位合作量出长度为26厘米,宽18厘米。

个别答复:不行。

得出结论:太大,笔记本太小画完,同位展示交流同位合作,自由画本子上约26倍学生思考,自由答复,个别答复自主学习〔5-8〕分钟读课本第28-29页以问题探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绘图,调动学习兴趣,通过计算和实际操作,学生比照例尺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比例尺的应用。

讲授新课比例尺:概念、大小、表示方法以助学为纲,完成助学的学案同位互查助学学案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1、提问:比例尺的概念,公式,以及表示方法,据学生答复小结,并强调比例尺是缩尺:是一个分数,分子是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上的距离单位用厘米,分母的单位要统一;三种形式可以互换。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0)

《地形图的判读》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0)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线、等高距和等高线地形图,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画硬币山等高线图和观看视频讲解等方式了解等高线、等高距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由来,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3.等高线形态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色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段: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地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来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蝴蝶,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后来就是这一张张蝴蝶图带来英国的军队。

那么,这些蝴蝶图究竟是怎样的呢?出示等高线地形图。

观看地图,积极思考。

故事引入,激发好奇心。

承转过度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地图既可以展示出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又可以表示地面的上下起伏呢?如何将立体的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表示到平面的地图上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情境创国庆期间,小明和朋友准备爬山游玩,随身携带了两幅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进入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应该怎么读呢?自主学习教师出示“过关斩将〞的步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测评?的相关预习题。

学生认真预习,完成相应题目。

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承转:同学们预习不错,看来大家很有信心过关斩将!好,下面我们就和小明一起来勇闯难关,学习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勇闯难关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1.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图见ppt〕2.出示问题: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3.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研究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研究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地理教学课例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貌、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内容已成为当今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地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把地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成为了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区域认知”是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地域的基本特征,同时了解该地区内部区域的差异性。

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下面将以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案例,来探讨如何运用“区域认知”这一方法。

一、研究案例这个案例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优秀范例,主要是利用了“区域认知”这种方法,来手把手地帮助学生认识亚洲大陆的地理特征。

1.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2.学习内容:亚洲大陆的地理特征3.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亚洲大陆的地理位置,掌握其基本地理特征;(2)了解亚洲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资源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3)掌握亚洲大陆在世界上的重要性,并能够用具体事例说明其重要性。

4.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本案例主要采用区域认知法。

通过讲授亚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植被、水文、资源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在整体认识亚洲大陆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教学过程(1)热身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亚洲大陆的宣传视频,并请学生跟据其内容回答问题,例如:亚洲大陆有哪些重要的国家?亚洲大陆的历史悠久丰富,它曾经扮演了哪些在世界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角色等等。

(2)知识讲授A.亚洲大陆的位置:讲解亚洲大陆的位置,有利于学生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亚洲大陆所处的位置,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介绍亚洲大陆的地形特征,让学生了解亚洲大陆地势的起伏、山脉分布等等。

C.亚洲各区域的气候:亚洲大陆的气候类型有所不同,不同的气候类型也意味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方式。

指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课例研究——以海陆风转换时间为例

指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课例研究——以海陆风转换时间为例

摘要:“质疑—求证—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

本文以学生对海风出现时间的质疑为起点,通过原理分析、问题归类、查阅文献等路径,研究师生共同反思的思维过程,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质疑;海陆风转换 指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课例研究——以海陆风转换时间为例李建茹(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91)批判性思维特指反思思维的思维,它以质疑为本质特征,旨在不断地改善思维,逻辑严谨地推理、论证事物,它既是一种思维技能和思维倾向,也体现出一种人格或气质。

因此,培养国民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普遍认可的核心理念。

我国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需要帮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对各种复杂的挑战或问题进行审慎判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具体落实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怎样能达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目标呢?新课标给出了学习的本质定义——讲究合作、有具体情境、任务明确、实践为主线的深度探究性学习,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思维品质不高的学习与批判性思维介入的学习可以概括为“有见识”和“能识见”。

“有见识”是指获得知识,代表的是信息获取性学习;“能识见”是指既参与知识的形成,又能够比较、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

[1] 以此为依据,我们探索出“质疑—求证—反思”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本文以“海陆风转换”一课为例,简要说明该模式。

一、质疑海陆风是海洋和陆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日变化的风系,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教师在热力环流的导入环节中,选配的背景音乐是《军港之夜》,歌词是“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课后有几个学生对这首歌提出了质疑。

军港的水兵要休息了,说明夜已深,此时应该吹的是陆风,而不是海风。

《世界的地形》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6)

《世界的地形》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6)

世界的地形〔第三课时〕强化识记当堂检测反响纠正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组代表发言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稳固所学知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板书设计学看地形图山地的各组成局部教学反思讲练结合,课堂效果好。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他们生活在哪?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鱼、海螺、海藻等。

生活在海洋。

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答复: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为陆地。

产生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

学案导学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通过自学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对于比拟抽象的两种学说,那么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心理准备。

重难点突破一、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吗?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课堂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效果
——“洋流分布规律”教学反思
多巴中学童学明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思维性、区域性、综合性强的特点,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训练。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运用挂图、板图、实物演示等已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

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拔,地理的知识重点、难点问题就能容易突破。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兼融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达成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如讲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一重难点问题内容时,备课组利用“同课异构”活动检查不同教法的效果。

集体备课中,先设计不用多媒体的传统的教法,提炼了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精选了习题。

授课中,老师在要求学生画图和总结规律时注意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并补充教给学生判断洋流规律的简单方法。

整节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营造了较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但由于学生活动时间太多,如动手绘制示意图,查看、对比“大气环流图”等,导致课堂练习时间紧张,别说知识拓展,连后面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也没能完整学习。

一部分较差的学生对洋流分布、洋流名称掌握不好,教学效果体现不明显。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洋流分布规律制作成动态课件,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教学过程(仍由同一老师授课):
(一)先出示简化了的完整的洋流分布图,(动画演示)落实各洋流名称,这样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为进一步学习洋流的分布打下基础。

(二)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和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动画演示),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和表层洋流分布图,再次让学生回顾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和方向,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结合起来,并顺势将知识深化,引导学生总结大洋东西两岸与寒暖流的对应关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洋流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三)南半球副极地海区的西风漂流成因及性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其为寒流的原因。

这样做,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学生小组合作总结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动画演示)和大洋东西两岸与寒暖流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出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动画演示印度洋洋流),先让学生判断是冬季还是夏季的,落实名称,指出成因类型,以利于及时巩固,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六)出示大气环流分布图与洋流模式图的对比图,加深学生对横跨大洋洋流形成的理解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使本来一个很难理解的知识或规律,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得以一一化解。

同时留出更多的解决练习的时间,学生既分头进行学习,又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授课中问题解决的过程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老师拓展了课件内容。

如后面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只将寒、暖流进
行课件演示,学生就能正确判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几个重要影响在动画播放中学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过程灵活。

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节约时间,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问题解决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较充分的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