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案例分析

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案例分析

中等教育Teaching and Research教研【摘要】将生活知识渗透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明白课堂知识离生活并不远,我们的学习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高考命题素材来源于生活,其分析思路也源于生活。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分析、掌握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践行地理知识。

【关键词】中学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案例分析*刘鹏赵国强【漯河市第三初级中学,河南漯河462000】*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将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C18251113)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在新课标、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让生活知识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课堂知识离生活并不远,而是我们平常没有注意到而已,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2019年全国高考三卷文综地理1耀2题,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

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这组高考题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分析思路也来源于生活,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对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灵活的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方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将生活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与学习。

在讲湘教版八年级《长株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一节课时,关于城市群规划应结合自身实际,各有侧重避免雷同,但又取长补短,加强协作。

这些理论很枯燥,但结合我们身边的或生活中的案例去分析,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例如,中原城市群中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强协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有哪些呢?一、分散郑州市的职能,漯河成为物流中心漯河市是中原城市群中最南边的一个城市,由于是两条铁路与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的枢纽,交通发达,成为河南省中南部的物流中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怎样学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怎样学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4.家长评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家长的评价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图片,如学校周边地图、家乡风景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提问: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地理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怎样学地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怎样学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怎样学地理》的教学中,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魅力与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地理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本案例结合课程主要内容,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地理学基本概念:介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如地球、地理环境、地理分布等,让学生对地理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地理学习方法:讲解地理学习的方法,如观察、思考、实践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a.观察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地理现象,如观察地形、气候、水文等,并学会记录观察结果。
b.思考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如探讨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归纳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出地理学习的关键方法,如观察、思考、实践等,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运用。
(五)作业小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作业布置: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如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重观察、思考和实践,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4.1常见的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常见的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与风沙地貌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教学:通过引入沙尘暴视频等真实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风沙地貌的威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使得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1常见的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风沙地貌”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风沙地貌的形成、特点及分布规律。结合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针对高一学生,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风沙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我可以使用以下语言:“你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积极,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问题,值得表扬!”通过评价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展示一段关于沙尘暴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现象吗?”在学生回答后,我可以趁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风沙地貌。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一种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风沙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例如,在讲解风沙地貌的形成原因时,我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风沙地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答案。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

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地理知识应用案例及分析现在的高中地理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而且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学与高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下面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案例来进行教学分析,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学习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案例一: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1.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是什么?2.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3.讨论分析:(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4.结论:(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

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

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依据的是太阳的视运动轨迹这个知识点。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因为江浙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增大,可以调节当地的小气候。

案例二:双龙大道交通状况分析:从胜太路口至天元路口的双龙大道,长期以来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1.提出问题:双龙大道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2.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等。

3.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4.讨论分析:(1)双龙大道交通堵塞的原因?(2)南京市城市道路网与双龙大道交通状况的关系?(3)改善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双龙大道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5.结论:(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

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

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作者:刘捷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7期题目:现行地理课本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外力作用中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的生活化处理背景:《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地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的:结合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营造富有“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地理,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存在价值。

过程:难点突破:如何区别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师:阅读课本70页风化作用的定义生: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师总结:很好,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如由于热涨冷缩,导致岩石分崩离析;还有生物风化,化学风化。

你能准确的判断出这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种风化作用吗?思考:生:A物理风化B生物风化C化学风化师:完全正确。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

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师:形象地说,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

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践(3篇)

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对区域发展的思考。

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往往过于理论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生活化地理教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定义、实践方法以及实际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定义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指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践方法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

例如,在讲解城市交通规划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地理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湖泊进行考察,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并探讨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3.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代表性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融入跨学科知识,拓宽视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讲解农业地理时,可以引入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有所收获。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word文档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word文档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2.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地理学科的定义与作用;2.身边的地理知识:地图、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身边有哪些地理知识?步骤二:介绍地理学科1.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和重要性;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应用范围,例如:城市规划、气象预报等。

步骤三:探索身边的地理知识1.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2.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总结出有关地理现象的地理知识;3.学生展示他们的发现和总结,让全班学生共享各小组的成果。

步骤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1.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指导他们用地理知识寻找答案;3.教师提供相关资源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步骤五:课堂总结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教师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和成果,并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3.教师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五、课堂活动与评价1.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成果;2.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总结,以及对他人展示的评价;3.学生的提问和思考能力的展示;4.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1.视频或图片资源:用于导入环节的地理现象展示;2.图书和参考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地理实践力教学案例设计(3篇)

地理实践力教学案例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以XX城市为例,设计了一堂地理实践力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2. 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XX城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提问: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位组长。

2. 每组选取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如:生物、非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了解所选要素的特点、功能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实地调查1. 指导学生选择XX城市的一个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2.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如:公园、商业区、住宅区等。

3. 学生观察、记录所调查区域的生态系统要素,分析其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 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强调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实地调查:评估学生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数据分析与讨论: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了解学生对地理实践力的认识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本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与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精选文档】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案例【精选文档】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误解,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

它们包括:⑴正确使用指南针判断方向,运用地图识别方位,估算距离,了解地形。

⑵初步学会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⑶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⑷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持的措施。

⑸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⑹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

⑺在休闲时,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⑻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⑼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案例】“我的家在哪里”教学设计片断新课导入:教师从介绍自己所在社区及任教的学校开始,然后设计一模仿性活动:“假如你的父母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开家长会,请你绘制——幅图并标明你所在班级的位置,好吗?过程探究:1.学生自己绘制学校平面单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2.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理解地理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

2.准备地球和地图的模型或挂图。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地方的感受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如地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

同时,讲解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如经纬度、地图的种类等。

3.操练(15分钟)设置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根据地图上的经纬度,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根据地形图,分析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等。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地理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教师应注重地理实践性教学。

以下是一篇地理实践性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2. 案例目标:(1)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2)掌握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1)教师提前收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相关资料,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污染等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3)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2)实践过程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污染等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2)调查问卷: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向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态度;3)数据分析:学生分组整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照片、数据分析报告、保护措施建议等。

(3)总结与反思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实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2)学生就水资源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直观地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现状,增强了环保意识;2. 学生掌握了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提高了实践能力;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沟通、协作、创新等综合素质;4. 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提高了地理素养。

四、案例反思1. 地理实践性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2.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3. 地理实践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地理实践性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地理,愿意主动探索地理世界的奥秘。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和保护地球资源。
3.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特别设计了一堂以“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为主题的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以课程主要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们从生活的角度认识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
2.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本案例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又一亮点。通过合理分组,学生们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此外,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培养他们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们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会用地理眼光观察世界,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
4.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地理实践类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实践类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态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本案例以城市生态与环境调查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地理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掌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数据处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吗?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二)实地调查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任务分配:每组确定调查主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并明确调查任务。

3. 准备工作: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PS、遥感等,进行实地调查。

4. 实地调查:学生按照调查任务,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记录相关数据。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1. 数据整理:学生将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2. 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调查结果,讨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环境。

生活地理常识老师教案初中

生活地理常识老师教案初中

教案标题:初中生活地理常识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常识: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分布等。

2. 生活地理:天气与气候、方位与导航、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等。

3. 地理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地图阅读、地理数据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理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则生活实例引入,如“如何根据地理方位确定目的地?”2. 讲解地理常识:介绍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等基本知识,如经纬度、地理位置等。

3. 生活地理实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如“如何根据天气选择衣物?”4. 地理应用技术介绍:简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如GPS、GIS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规划旅行路线?”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地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分析能力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服务等,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地理教案发现身边的地理特征

幼儿园地理教案发现身边的地理特征

幼儿园地理教案发现身边的地理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身边的地理特征;2.通过观察、探索和讨论,培养幼儿的地理观察和发现能力;3.培养幼儿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幼儿身边的地理特征;2.如何观察和发现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地理特征,并进行观察和讨论。

教具准备:地图、图片、幼儿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话题:“你们知道有哪些地理特征?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地理特征?”Step 2:讨论(10分钟)引导幼儿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地理特征,然后带领幼儿一起观察地图,讨论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

Step 3:活动一-地理特征观察(20分钟)1.将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张地图,并要求幼儿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身边的特征(如山、湖、河流等)。

2.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和讨论,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地理特征。

Step 4:分享和展示(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他们发现的地理特征,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评论。

教师可以扩展一些相关知识,如不同地形对于生活的影响等。

Step 5:活动二-地理特征绘画(20分钟)1.要求幼儿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特征,如山、海洋等,并用绘画工具在纸上绘制。

2.鼓励幼儿用丰富的颜色和细节,表达自己对这个地理特征的观感和情感。

Step 6:反思和总结(10分钟)与幼儿讨论他们的绘画作品,发现和总结地理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Step 7:拓展活动(可选):1.带领幼儿到校园附近或其他有地理特征的地方进行户外观察,鼓励他们记录心得和感受。

2.鼓励幼儿带来一些周围环境的地理特征的照片或物品,进行分享和展示。

3.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其他地区的地理特征,让幼儿对地理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延伸: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探究更多的地理特征,如地下洞穴、峡谷等。

也可通过外出实地考察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幼儿对地理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检查幼儿绘画作品的完成情况和细节表现;3.观察幼儿在讨论环节中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幼儿园探索之旅:认识七大洲地理位置教学案例

幼儿园探索之旅:认识七大洲地理位置教学案例

幼儿园探索之旅:认识七大洲地理位置教学案例一、引言地理知识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对世界的认识也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将是一次美妙的探索之旅。

二、北美洲1. 概述:北美洲是全球第三大洲,包括23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洲之一。

2.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和风土人情,激发孩子们对北美洲的兴趣。

三、南美洲1. 概述:南美洲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

2.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巴西的丰富雨林资源、阿根廷的盛产牛肉和足球等方式,让孩子们对南美洲有更直观的认识。

四、欧洲1. 概述:欧洲是全球第二小的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洲之一,也是文明起源之地。

2.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意大利的比萨饼、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著名地标,让孩子们对欧洲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亚洲1. 概述: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文化。

2.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等让孩子们感受亚洲的古老文明和丰富历史。

六、非洲1. 概述:非洲是世界第二大、人口最多的洲,同时也是资源最丰富的洲之一。

2.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埃及的金字塔、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等,让孩子们对非洲的地理和自然资源有更直观的认识。

七、大洋洲1. 概述:大洋洲是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数千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小的洲之一。

2.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的考古津贴和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方式,让孩子们对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八、南极洲1. 概述:南极洲是世界上面积第五大的洲,但是在全年几乎都被冰雪覆盖。

2.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介绍南极洲的极地气候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让孩子们感受南极洲的神秘和特殊性。

九、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孩子们对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备课教案: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

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备课教案: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

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地理备课教案: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问,它探究的不仅是我们的家园地球,还包括它所孕育的各种生命形式以及自然和人文环境。

地理给我们带来的是触覚充满新奇和魅力的惊喜之旅。

在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的主题,帮助学生们在感知地球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一、教材解析本学期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

这一主题中包括了多个维度,如地球系列、自然系列、区域系列等。

通过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建立起对于地球和人类生活的基础认识,同时也能以新的眼光去发现世界的多样和美好。

二、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旨在通过以下目标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1.认识并了解地球系列、自然系列、区域系列的相关知识点。

2.掌握地球陆地、海洋分布、自然地理、社会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了解全球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4.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题是“发现地理之美探究世界”。

结合这个主题,我们将探究以下内容:1.地球系列通过学习地球系列,学生们将了解到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时空结构、地球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

2.自然系列我们将结合自然系列浏览自然景色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包括自然生态地理、土壤与水资源、气候与天气、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们将了解自然环境下的各种风貌,同时也会了解到处理好自然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区域系列我们将深入探讨全球的各种地域划分、特点,如亚洲、欧洲、非洲等等。

学生们将了解到不同地域上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及其他方面的差异。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全球的现状,探究其对国际贸易、旅游的影响等等。

四、教学策略1.以探究为导向我们将以探究为教学导向,让学生体验探究和观察的乐趣与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案例
由于新课程的改变,初中的地理课一周只有一课时,有一些学生感觉获得的地理知识远不够他所需要的,而且还需要学习更多身边的地理知识。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上过一个月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每天去留心观察你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所看到的现象,如果和我们学习的地理相关,就在每次课的课前介绍给大家。

你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和他人合作完成,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不断提高你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你的自身特性,并在你的帮助下,全班同学的地理知识都有不断的提高和积累。

问题一出,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询问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比如:生活中有跟经纬网有关的地理现象吗?总觉得有很多书上的地理知识很抽象,很不好理解。

每个地理现象都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解释吗?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每次课只能有两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

刚开始,我以为学生会因为刚刚接触地理和同学之间不是很了解等原因使前几次课参与的程度不高,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每次课上课前,都有很多的学生要求在这次课上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

几节课下来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了。

由于我设置的作业范围非常的广,身边的很多小事都可成为学生的材料,而且没有形式的要求,所以学生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可更多的发挥自己的特性。

课后分析时,我发现学生展示的材料来源很多:自己观察的身边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演讲、小品、相声、资料展示,还有很多同学加入了多媒体课件。

而且有很多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也可以自己或同其他的同学一组来积极的参与进来,而且表现的很出色。

每次课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而且越来越觉得地理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通过每次同学们的展示,都是全班同学发现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更使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

作为教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观察空间和一个自由的展示空间,会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状态下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反思:
很多时候地理学习让学生认为很难很抽象,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上是非升学考试学科使得学生的重视程度就更不够了。

而今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新理念的推广,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新的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针对初中低年级学生活泼热情、乐于观察、乐于交往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没有限制、没有标准,完全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突破。

以这次作业为例,学生可有很长的时间去仔细观察和充分准备,完全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结果学生积极参与,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逐步营造出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交往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团体意识,更使一些往日缺乏自信,害怕课堂提问的学生,在小组同学的热情帮助下,也开始跃跃欲试。

学生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自信。

教研组集体点评: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强调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

反过来,如果教师一直局限于讲授的教学,知识的传递、灌输可能会更加快速,学生得到的结论更符合我们成人的观点,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就要大打折扣、参与面也不会很广,个性也难以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兴奋点就难以得到点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