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

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

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知道“比”的概念,以及应用比进行比较的方法。

•能够读懂比的表示方式,如:用“:”和“/”表示比的大小和一些最简单的应用。

•能够应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比较。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通过简短而直观的视频、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比的概念。

比的概念:比是用来量度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一种运算,是指将一个量与另外一个量进行相减后的商。

2. 比的表示方式将比的表示方式“:”和“/”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两种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例如:3:5、3/5,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二者是相等的,都是表示“3比5小”。

3. 比的大小运用三角板或其他教具,进行比较大小的练习,例如:比较2:3、5:8、7:10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找到判断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较好地掌握比的大小关系。

4. 比的简化运用简单的问题,如:将6:9简化为最简,让学生理解比可以进行简化。

5. 实际应用题通过实际应用题,例如:鸡蛋比、卫生巾比等,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较好地实践比的运用。

6. 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比较,通过实际事例,例如:几把椅子、几个同学等,让学生进行比较。

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之知识,并加强生活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比的概念、比的表示方式和比的大小等,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比的运算练习,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比的认识。

3. 实践法通过实际应用题和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流程时间内容方式5分钟课程导入,引出教学目标演示法10分钟比的概念、比的表示方式演示法15分钟比的大小、比的简化练习法20分钟实际应用题练习法10分钟生活中的比实践法5分钟课程总结演示法五、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练习题目的正确率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对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单独比较谁长谁短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完整地说不能做到,教师要加强渗透和指导。

比较方法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能已经会数,但是却不一定能数得准确,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数数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一个地按一定顺序数数,不容易遗漏、重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难点: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

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这是豆角先生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比一比二、新知探索1、比长短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指一指)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教案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教案
-比的概念及其应用: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比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倒数、等比关系等基本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举例解释:
-通过比较两袋糖果的数量,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学会用符号表示比。
-通过购物打折、烹饪配比等实例,让学生掌握比的性质,如1:2和2:1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比的运算。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好的合作精神,但我也观察到一些小组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比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中遇到的需要比较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他们对比的理解,又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意识到部分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比的知识,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前,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复习,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2.教学难点
-比的意义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比的概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
-比的性质掌握:比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可能在比的倒数、比例换算等方面遇到困难。
-比的应用拓展:将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入手,需要教师引导。
举例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如拿两串不同长度的珠子,让学生直观感受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表达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和体会比的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北师大教材设计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图形的缩放”“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活动,让学生感知“比”的概念的做法,其中渗透“图形的缩放”是同类量的比较,“速度与苹果价格”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应用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虽然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比,但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形式上。

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系列情境,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比。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态度。

-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会求比值。

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饮料瓶、纸张等),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大小不一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张照片的比例合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比例”这个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 新知探究1.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饮料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容量,引出“比”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比的构成要素,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4. 教师演示如何用比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时间分配、速度等。

(三) 实践应用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的比,并进行分享。

(四)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找一些关于比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2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2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

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三、归纳小结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生活中的比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生活中的比》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意义,能用口头表述两个量的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这位小朋友现在没来,但是老师带来了她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图A)二、情境体会(一)情境一1、出示情境一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我还准备了四张,想看吗?(再出示其余四张)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呢?生1: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大,有的小。

生2:我发现这些图片有些很长,有些很短。

生3:我发现这些图片有的比较像,有的比较不像。

师:如果与图片A为标准,其余四张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呢?生4:我发现了图片B、D和图片A比较像,而图片C、E和图A 比较不像。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图片。

(演示课件验证像与不像)师: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与图A比较像,有的不像呢?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着老师给出的几个问题(出示问题)一起来探究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思考:(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表格上。

(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2、学生观察、讨论、记录,老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指导。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通过刚刚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吗?生:我们发现了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

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能不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思维过程呢?生1:我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除以B的长和宽。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2.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书写比的形式。

二、教学重点:1. 比的含义的理解。

2. 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比的概念,区分比与除法的关系。

2. 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例图片。

3. 练习题。

一、第一章:比的概念1. 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2. 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比的形式。

二、第二章:比的性质1. 讲解比的性质,让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第三章:比的计算1. 讲解比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比的值。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第四章:生活中的比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比,如长度、重量、时间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第五章:比的拓展1. 讲解比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第六章:比的比较1. 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第七章:比的应用举例1.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2. 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类似问题,巩固比的知识。

八、第八章:比的练习与巩固1. 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 分析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九、第九章:比的综合训练1. 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第一章:引入比的概念1.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用比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讲解比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1.3 教学活动:1.3.1 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除法是用来求解两个数相除的运算。

1.3.2 通过具体实例,如苹果和香蕉的分配,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1.3.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比的理解,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验证,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比的书写和化简2.1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比的书写方法,并能对简单的比进行化简。

2.2 教学内容:讲解比的书写方法,以及比的化简规则。

2.3 教学活动:2.3.1 引导学生学习比的书写方法,让学生知道比是两个数的除法关系的表达方式。

2.3.2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即将比中的前项和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3.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比的书写和化简方法。

2.4 教学评价:通过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的书写和化简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生活中的比3.1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解决购物、烹饪等问题。

3.3 教学活动:3.3.1 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和书写方法,让学生知道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的。

3.3.2 通过具体实例,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

3.3.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比的经验,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验证,检查学生对在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比的计算4.1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比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比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活动:4.3.1 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求解两个比的和、差、积、商等。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求比值。

2. 使学生能发现生活中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用比的观点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用两个数的比表示为a:b,读作“a比b”。

2. 比的写法: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3:4 可以写成3/4。

3. 求比值: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如6:8 的比值为0.75。

4. 生活中的比:学习比的概念和应用,如比例、速度、折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求比值。

2. 难点:发现生活中比的应用,用比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2.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比的求法和比值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的意义。

2. 案例分析:展示生活中的比实例,如比例尺、速度、折扣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有关比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提问和小组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相关比的应用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生活中比的应用的理解和感受,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比的概念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写成小论文。

2. 设计一个比的应用问题,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解决,记录解题过程和结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个“比的应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比的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邹晓磊一、情境引入观察发现将下列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形式,将下列分数形式写成除法算式5÷6= 3÷8 5/8 11/13 a÷b=a/b(b≠0)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一)比较关系1、出示图1 导入:这里有几幅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课件出示图片,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对个图片的评价也很中肯,但只用眼睛去判断究竟是否准确呢?我们将这些图片移入相应的方格纸中,进一步研究一下他们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能解释为什么ABD 一样?学生交流长÷宽2、出示图2 师:谁的速度快?怎样来求?(路程÷时间=速度)学生完成表格,交流订正。

用公式归纳路程÷时间=速度40÷2=203、出示图3 师:哪个摊位上的苹果在便宜?怎样比?(比单价)比单价总价÷数量=单价15÷3=5 学生完成表格,交流订正。

(二)认识比师:在刚才的实例中,我们是用除法对两个数进行比较,其实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比(板书)有关于比的知识,想请大家交流一下课前预习的收获。

进一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①各部分名称(相当于)②比与比值定义③比的另一种形式6/4 ④6:4的意义,长于宽的比试6:4 ⑤练习:除法算式改用比的方式表示,说各部分名称,意义。

5、比、分、除法间联系与区别出示表格,通过填表掌握关系字母表述:a÷b=a/b(b≠0)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用比来表示数量关系,并求出比值。

1:2 5.7:3 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

比值表示比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2、球赛2:0 不存在倍数或相除关系,与比的意义不同,借用比3、完成书上练习四、概括新知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篇:玉山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玉山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倒数的认识指教者----郭玉一、教学内容复习分数乘法、教学例题、〝练一练〞、练习十第1~6题。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两个数相除的比。

2. 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感受比的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两个数相除的比。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衣服、水果、汽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比较关系。

2. 教学比的写法:(1)教师用PPT展示比的写法,解释比的概念。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写几个比,如2:3、5:6等。

3. 教学比的含义:(1)教师用PPT展示比的含义,解释比的意义。

(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剪贴图片、计算等,感受比的意义。

4. 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他们的苹果数量比是多少?”(2)学生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请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的比,并与同学交流。

3.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写出比的表达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是否能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有学生未能掌握重点内容,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2. 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也尝试寻找比的例子,并与家长交流。

3. 安排一次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比的例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三篇篇一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

重点难点: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

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通用5篇)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通用5篇)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通用5篇)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50页的内容。

本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

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等后续学平坡架桥。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每六人小组准备一个纸杯、两支试管、一个水槽(装满清水)、一个烧杯(装满红色水当甘蔗汁)等。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设计
3.比例尺的概念:介绍比例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4.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如地图、建筑设计图等,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比例尺。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比?它们有什么作用?
2.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比是什么?比有什么作用?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比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比的性质、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应用。
1.比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身高比、价格比等,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两个量的大小关系。
2.比的性质:利用图像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两个重要性质,即比具有可逆性和传递性。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6.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的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两个城市的距离说:“同学们,我们知道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公里,那么如果我们要把这段距离画在这张地图上,应该怎么表示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知识。”通过这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性质,能运用比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掌握比例尺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
3.解决比例问题,如按比例分配、比例尺的应用等。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1.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

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

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

2.添加数学史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难点:
1、比的意义。

2、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相片A 出示B、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
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

思考,回答。

可能会这样回答:图C与图E不像,一个变胖,一个变瘦。

图B与图D,一张变大,一张变小。

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再引导:你能用像、不像或变形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生:……
师:图片B、C、D、E都是长方形。

为什么BD像,CE则变形了。

你能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吗?生:……
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投影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翻开书本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

组织交流。

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展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填在表(2)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
[ 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我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
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填一填、比一比,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

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三分之二。

而CE不是。

2、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

师:(小结)原来ABD这三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你能按我们刚刚的发现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4、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请同学们把刚才的除法算式用比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写下来,指一名生上台板演。

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比,仔细观察一下 6∶4,4∶6
和 40∶2,45∶3等,你觉得比可以说成两个数的什么关系?(出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强调相除关系)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概念
师:2∶3和3∶2表示相同的意思吗?为什么?前项和后项不一样,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看来我们在写比的时候要注意是谁与谁的比,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

4、试一试: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5、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a:b=a÷b= (b≠0)(板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比,请同学们把它们的比值求出来。

找一生把刚才板演的比的比值写出来。

2、呈现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与体育比赛中的比进行比较。

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比的形式,是记分的方法,是比较大小的,表示的是谁多谁少,是一种相差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