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天气晴朗的夜晚最适合夜游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课前准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与运用。
(2)短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 学习生词:(1)教师引导学生拼读生词,解释生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增强记忆。
3. 理解短文:(1)学生独立阅读短文,捕捉关键信息。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拓展训练:(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1)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3)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的创新性。
(3)学生作业的改正态度。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短文两篇》分别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袁宏道的《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和袁宏道两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5.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5.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6.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1《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产生了广泛的应用,教学中也对英语写作与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考英语中,短文的撰写与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短文的教学与训练短文是一种语体比较简洁的文体,其语言和结构都相对较为简单,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常,短文的篇幅与长度较短,其风格和内容也比较精简,适合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也便于学生模仿其语言和结构进行写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短文的教学和训练:1、教授短文的基本结构。
短文有其自身特定的措辞和语言结构,通过学生对其结构和语言的把握,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体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短文阅读训练。
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阅读练习,包括语音、读音、意义、语义、结构等等。
3、引导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
通过模仿并运用短文的语言结构和措辞,在学生写作中形成一定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短文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短文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文学启蒙法。
通过阅读和讲解经典的英语短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
2、适时教导法。
在课堂上,通过适时讲解短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措辞,促进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
3、超越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短文的有限理解和认识,还要引导学生超越原有思维和认知极限,积极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三、短文的教学技巧在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抓住关键词。
教师应该针对每篇短文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2、积极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包括两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4)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7) 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短文两篇》的理解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准备《短文两篇》的文本材料,以及与短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4.2 教学材料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讨论和笔记。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阅读第一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两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运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组织和梳理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关键词的梳理。
4. 小组讨论和汇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和背景信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 词汇学习:(1)教师指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造句练习。
4. 思维导图和关键词:(1)学生分组,每组绘制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
(2)学生选择关键词,并进行梳理和解释。
(3)各组展示思维导图和关键词,进行汇报。
(4)教师评价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短文中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3)能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短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对他人作品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短文选择: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
2. 短文内容:短文可以是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例如故事、说明文、议论文等。
要求短文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3. 生词和短语:根据短文内容,选取适量的生词和短语,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性问题或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起学生对短文的关注。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短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讨论短文的主要内容、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比较和归纳:学生比较和归纳两篇短文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短文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准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材料。
2. 生词和短语表:准备生词和短语表,包括单词和短语的音标、中文意思和例句等。
3. 教学工具:准备必要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PPT等,以便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
《短文两篇》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
⽆忧考⼩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的: 1.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2.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法。
引导学⽣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章画⾯的精美、语⾔的精练及布局的匠⼼所在,提⾼学⽣初步鉴赏⽂学作品的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师⽣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指导学⽣美读课⽂;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意;激发学⽣的想象,再现画⾯,引导学⽣感受⽂章的诗情画意;深⼊研读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忆旧知,导⼈新课 1.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的记忆库,背诵⼀些描写祖国壮丽⼭河的诗⽂。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将⼀起欣赏⼀篇六朝⼭⽔⼩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境。
) 2.学⽣⾃⼰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的书信⼜叫“尺牍”或⽇“信札”,是⼀种应⽤性⽂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今茅⼭)。
他精通阴阳五⾏、⼭川地理、天⽂⽓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事,朝廷都要派⼈进⼭向他请教,故称他为“⼭中宰相”。
陶⼀⽣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进⼭,专去听⼭野松涛之声,⼈⼜称之“仙⼈”。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短文二篇》教案

《短文二篇》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此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在语言的形式上契合“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在表述的内容上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诗文都以写景为主,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阅读这类作品,可以感受自然山水之美,体悟作者的情怀,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此单元可以根据课文的共同特点,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设计理念来组织教学。
通过学习多个文本,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感受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感。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在诵读层面上,他们能基本做到正确和顺畅,但在节奏把握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语感欠佳。
对于文言文翻译,他们能初步把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但对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标准还不能完全把握。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还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老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可感的图片、音乐,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单元学习目标1.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
3.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设计说明此课两篇写景短文风格迥异,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页/共7页
第7页/共7页
第3页/共7页
答谢中书书
第 2 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 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 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 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 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 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 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 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 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 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
第4页/共7页
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
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
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 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第5页/共7页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 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 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 18 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 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 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 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第 1 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第1页/共7页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 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 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 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 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10 短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 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 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 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 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 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
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
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第2页/共7页
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 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 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 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 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 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 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 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 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 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