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之声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2、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操作步骤:
一、解题:
1、作者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2、导读(一):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小说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导读(二):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
意识流小说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性独白。
三、请同学们结合提示以及刚才的导读,整体把握,梳理小说结构。
1、“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请快速阅读小说,找出这一正在进行的事件。(提示: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明确: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2、岳之峰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并非是自己空想得来,而是“通过触发物的引发”,请再次阅读小说,划出这些触发物,看看它们引发了人物怎样的联想。(可任选一段,交流讨论)
3、小结:《春之声》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四、难点分析:
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是一个巧合还是必然,那么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
明确:火车上的歌曲《春之声》用在这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它比喻祖国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无限希望和憧憬!
五、精华赏析:独特的语言
1、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还有南瓜的香味哩!
提示:奇特的比喻,使平常的描写生动且有回味。
2、 黑压压的人头,压迫得白雪不白,冬青也不绿了。
提示:巧妙的夸张
3、 他小跑着离开了故宫……把他拉下去哩!
提示:联想奇特,幽默有趣
4、 她说得挺带劲,每吐出一个字就像拧紧了一个螺母。
提示:比喻独到
5、 岳之峰不由得也摸了摸自己携带的两个旅行包……一切都健在无恙。
提示:风趣独特,超越日常思维
6、 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醺醺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提示:叠词的运用,富有音韵美;拟人运用恰当传神。
《春之声》备课资料
一、写作背景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时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比如进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作家作品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

》,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解题:《春之声》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春之声》教材全解
一、内容详解
《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很难确切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其基本的主题倾向,那就是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明显带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这个主题倾向正是在一系列对比中展现出来的。
二、技巧鉴赏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

丰富而又纷杂的画面。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春之声》除了心理结构线索外,还有一条时隐时现,却不容忽视的时间结构线索,其结构功能类同于传统的时间序列线索,结构形式以词语的复现为标志。只不过前者为主要线索,后者为辅助线索。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把心理结构与时间结构交织为一体,把时间表现形式溶进了心理活动过程的叙述中。作者扎实的传统文学意识和清醒的语言意识使他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表现形式来引导、指示着时间结构,也使得我们不难从形式上去把握那伴随且制约着心理流程的时间脉络。在火车两小时零四十七分的行程中,拟声词“咣”出现了五次。“咣”的复现,充当了时间线索的标志词。小说开始,“咣”车厢门关上,主人公进入闷罐子车这个特定环境,开始了他的感受、联想和回忆。“咣”车厢门打开,到站了,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车厢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咣”语义的延伸和相互关联,系连了一个完整事件的始终,也构拟了清晰可感的时间序列。“光斑”是通过车厢唯一小方窗投射到壁上,随车厢门的开关而隐现,随车行速度的快慢而移动的光线投影,“光斑”也作为时间标志词,复现四次,与“咣”交替使用,辅助说明了时间序列。时间结构在呈直线流动,心理结构也在流动,不过是以跳跃的、时序错乱的、时空倒置的、意象以蒙太奇手法迭出的方式在流动。表面看是杂乱无序、漫无边际的,构成心理结构的心理活动片段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我们发现,每一心理活动片断内部却有着逻辑语义联系。心理活动的组合,在作者笔下,无序性与有序性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如:
车身颠抖→人们摇晃→童年的摇篮→躺在故乡小河水面上摇晃→故乡和故乡的父母
火车的噪音→歌曲乐音→广州风铃的清音→美国的抽象派音乐→杨子荣的咏叹调→京剧锣鼓的噪音 旱烟的辣味→南瓜的香味→汗味→柿子的甜味→绿豆香→绿豆苗→绿豆
上述词语串连递接,赋予语言文字以条理性和有序性,显示了意识流动时相似、相近、相关联想的形象思维特征。它们间接地与心理结构主线相扣相合,使每一意念,每一闪念,不再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表象出现。它们使内容繁衍、结构推进,与“咣”

“光斑”构成的时间结构线索相交织,通过火车在运行,时间在流逝,思绪在驰骋的外在意象,展现了小说结构的自然流动性。
《春之声》并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努力开掘人物意识领域本身,人物意识在这里更像一面摄取社会生活现象的镜子;也见不到“意识流”小说中那样常见的阴暗绝望、非理性的人物意识,它的人物意识是乐观的,意识流动也明显经过了理性的梳理;再者,小说中的意识流也并不排除情节和叙述者的介入。因此,这篇小说只是借鉴了“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而非“意识流”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