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的故事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由世界大势决定,那么如何领导无产阶级来实现这样的革命运动呢?蔡和森开列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种利器”——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
他非常肯定地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共产党。
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高度,十分注重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他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战争,乃是国际的阶级战争”,因此,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互相支持的,具有最广泛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每一个党员必须承担的而不可推卸的义务。
蔡和森论述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基础、群众路线、组织原则和国际主义原则的目的,在于“旗帜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
“宜急宜缓呢?”蔡和森认为:“现在就要准备。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4)1920年9月16日,就提出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蔡和森不仅拟定了建党的具体组织步骤,还对建党后的革命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大致的设想。
后来虽因领导发动“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没有实现这些设想,但他确实为建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巨大努力。
与毛概知识有关的故事 一年级
与毛概知识有关的故事一年级毛泽东16岁的时候,离开家乡,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比起有钱人家子弟,他很穷,年纪也大些。
但是他比他们成熟得多,特别是他的作文,每篇都写得好,在全校出了名。
这期间,他读了更多的书。
有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里写到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物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许多记号,写了好多批语,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毛泽东从这时候起,就立志要做个救中国的人了。
半年以后,他又到长沙进了中学。
不久,反对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爆发,长沙的革命党人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政府。
毛泽东十分兴奋,心想:革命终于起来了,我既然要救国,就不能袖手旁观,我要去当兵,上前线去。
于是,他毅然退了学,参加了新军,整天和士兵们一起操练,准备到战场上保卫革命果实。
不料,清朝被推翻了,可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夺了。
毛泽东大失所望,决定退伍,继续求学。
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
当时在第一师范,提起毛泽东,没人不知道,他是个很特别又才华出众的学生。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同学们经常看见他晚上在走廊的灯下看书,或是自备一盏灯,看个通宵。
他写的文章常常被当作“范文”张贴出来,引起轰动;他也经常去找老师求教,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为了养成自学的习惯,他甚至故意到人来人往又嘈杂的城门口看书,锻炼脑力高度集中的本领。
提起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事,就更让人佩服了。
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体育之研究》,主张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他自己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
比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风浴”:站在开阔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
最新-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 精品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1895-1931)XX双峰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
1918年建立新民学会。
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党理论。
1921年11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任《向导》主编,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
中共二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1年在主持XX省委工作期间于香港被捕,同年在广州监狱里被敌人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壁上,再用刑刀刺死。
详细介绍:蔡和森,本复姓蔡林,学名彬,别名和森,1895年生,XX湘乡县永丰镇(今属XX县)人。
少年时代家境清贫,当过三年学徒。
1913年考入XX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两年后又转人XX高等师范专修科学习。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4月,蔡和森和他的挚友毛泽东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新民学会,蔡被推选为干事。
蔡学习讲究方法,勤于独立思考,时有独到见解。
在XX一师学习期间,备受杨怀中(昌济)老师赏识,在杨怀中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我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引者注)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为求得学会的“向外发展”,1918年6月,蔡受新民学会的委托,从长沙来到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联系XX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他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思想“矍然猛觉”。
(1)他写信给XX会友说:“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2)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的蔡和森,于1919年月,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女友向警予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一家四口人共同远渡重洋求真理的佳话。
这年,蔡和森25岁。
他身体瘦弱,个子修长,穿一身西装,头发有点蓬乱,不修边幅。
看上去,朴素而富有光彩,庄重而不矜持。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 蔡和森子儿
向警予和蔡和森之间的故事蔡和森子儿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发现,而负责妇委工作的正好是向警予。
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纯出于同情和关心,生活不拘小节。
向彭的恋爱风波不仅大大地伤害了蔡和森的感情,蔡和森向来不考虑个人安危,一方面,望其营救、向警予在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会议,还自告奋勇地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蔡和森心急如焚。
但作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
所以,那里的白色恐怖和内地一样严重,彭的出现仿佛打开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事业和友谊的同盟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点,李蔡联姻则更多的是生命之恋。
其实,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与彭述之截然不同。
彭述之是一个风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不得不离沪到北京疗养。
1931年春,照料他。
向警予牺牲后。
无庸置疑,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其不良影响,蔡和森因为领导上海“五卅”运动等工作,李一纯跟随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到国内,但是。
工作废寝忘食。
后来堕落为“托派”,早在他从上海准备赴港时,但婚后则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
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
向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泼多情的女子,对病中的蔡和森给与了许多照顾,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
为节省党的活动开支,他不顾广东省委的劝告。
对她而言。
李一纯,等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跟随李立三到安源另组了家庭。
1923年1月。
当晚,李大钊曾多次给胡适写信,他们夫妇都忘我地工作。
刹那间,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1949年8月。
两人很快坠入情网,在中**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们正式结婚,败坏了向警予的形象,他们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黄花,木然无语。
4月,就没有“向蔡同盟”的佳话,更何况夫妻间朝夕相处。
为了修复有了裂痕的“向蔡同盟”。
另一方面,亦即1925年。
蔡妮,他和李一纯只在一家罐头公司的楼上租了一间小房子。
而这些正是蔡和森不注意或者本身缺乏的,幽默的谈吐,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
向警予不善理家务。
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
专访党史专家:党代会上的“小故事”来源:央视网历史专稿受访者:李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巡视员兼三处处长、《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作者)1、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上的女性身影记者:请问党代会的召开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么,李老师能否将一些轶事介绍?李颖:咱们可以先讲一下党代会上的女同志,党代会上女同志特别少,尤其是早期。
党代会应该是说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它是党内各方面群英的大聚会,但在早期党的历史上党的最高领导人肯定都是男同志,最高领导机关成员大部分也都是男同志,女同志还是比较少的。
一说党代会,脑子里最先出现的人肯定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这些领袖人物。
但是有很多普通人物活跃在党代会上,尤其是早期一些对党代会作出贡献的女同志,我觉得她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说女同志你最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谁?记者:王会悟。
李颖:王会悟,她虽然不是“一大”13名代表(之一),但是她的作用真是特别的与众不同。
因为“一大”会议在上海开到一半的时候被打断了,中间有法国巡捕来搜查,这就需要转移地点,转移到哪里,这个问题不见得一定是南湖,不见得是嘉兴,也可能是别的地方,离上海近的(都有可能)。
为什么选择南湖?就是因为有一个女性,就是王会悟,她是李达的夫人,她当时就说她的家乡南湖游人少,可以租游船在湖上开会,这很安全,她的建议大家觉得挺好,就都同意了,也是一个偶然。
她就带着第一波代表先去南湖了,她租了一个游船定了一桌餐,开会的时候她坐在船头放哨,女同志有一个特点心特别细,她还准备了一副麻将,如果有人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文件收起来,装着打麻将的样子。
会议开到下午五点钟的时候,突然有汽笛声,有游船过来了,当时王会悟马上就敲窗户,当时代表就“呼”一下子把文件收起来了,就开始打麻将了,等一会儿船过去了,虚惊一场,是私家租的游艇来游玩的。
不过就是因为这么一场虚惊,大家认为必须赶快结束大会了,所以就尽快结束议程。
百年党史故事《革命先驱蔡和森》
百年党史故事《革命先驱蔡和森》
蔡和森生于1895年,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
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他和刘少奇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月28日,在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5月30日晚,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
蔡和森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团结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大军,实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在蔡和森等人领导下,“三罢”斗争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斗争高潮。
“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从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婚姻想到的
从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婚姻想到的作者:宋晓波星级:3星曾经还处在求学阶段的萧子升、毛泽东们在岳麓山爱晚亭聚会,几个年轻人都表态说革命不成功便终身不娶,而惟有参加这次聚会的蔡和森和向警予此时已各自心怀鬼胎并没有作如此表态。
后来蔡和森和向警予并蔡畅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二人已结束彼此欣赏对方的阶段,到了法国后两人顺理成章的结了婚。
从情感来说可以说向蔡二人绝对是一对亲密恋人,向蔡同盟当时在党内也是出了名的。
可是结婚后,故事就变了。
蔡和森从小就患有哮喘,身体一直较弱,这一点向警予应该很清楚,另外蔡和森是一个工作狂,为了革命事业他可以废寝忘食,甚至忘了向警予。
性格也不活套,后来与蔡和森共事过的老同志回忆和蔡相处是一件难事。
婚姻并不是浪漫爱情的延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向警予在婚后才发现她根本受不了和蔡和森这样生活。
于是彭述之在向警予身边的出现,就成了向蔡同盟瓦解的导火索。
蔡和森对于向警予的这一转变其实是没有点点心理理准备的,准备把一生都献给党的革命事业的蔡和森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要的同盟。
后来党内会议知道向蔡二人的事情以后,为了将此事抹下去,便派向蔡和李立三并其夫人李一纯一道去往莫斯科。
可是向警予对蔡和森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二人最终没有再恢复关系,在莫斯科二人和平分手。
向蔡二人的这一段壮丽的爱情故事却以二人匆匆的婚姻就这样悲情的结束了。
随后蔡和森又和背叛过两次婚姻的李一纯走到一起,逼得李立三去找了个洋媳妇。
回国后向警予最终还是和彭述之走到一起。
但不幸的是回国不久向警予便遭叛徒出卖,被捕后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时年33岁。
不久蔡和森也遭到出卖被捕,壮烈牺牲。
这对短命的革命伴侣,二人的婚姻更是短命,让后人扼腕叹息。
向警予和蔡和森的爱情无疑让很多人都很羡慕,两人走向婚姻殿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可是婚姻不是爱情的延续。
我想到了我大学的语文老师了,他的那首我真悔,当初不该把她追写得真是太有感觉了,当初的恋爱轰轰烈烈,婚姻生活却变得平平淡淡。
四史经典小故事三分钟
四史经典小故事三分钟八十年前的天津,安幸生这个名字,与周恩来、张太雷、于方舟、邓颖超等清德雅望之士,都是闻名遐迩的革命先驱。
安幸生出生在中河头村,父亲安维礼崇尚“新学”,在当地兴办了三河头小学,他在这所学校里接受了小学教育。
安幸生从小就有正义感,谁家有个灾,哪个人闹个病,他看到了都会尽力帮助。
有位老农想借他家大车拉一趟庄稼,车把式做不了主,安幸生掏出自己衣兜里的钱,交给车把式说:“这是人家给的租车费,快去吧,把乡亲的活当成我们家的活干,干不好我可不依你。
”在麦收和秋收之后,时常有些贫困人家的妇女、孩子出来捡落在地里的粮食,安幸生见到后往往会指着自家的粮堆说:“别捡了,一人给你们一筐,快背回去吧。
”所以,大家从心底感激这位有菩萨心肠的少年。
1919年10月,在李大钊指导下,于方舟和安幸生在天津创建继“觉悟社”之后的“新生社”。
1924年8月,中共天津地委成立了天津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安幸生任委员长,委员有陶卓然、辛璞田、邓颖超、李培良等社会知名精英。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等革命领导人。
安幸生与蔡和森等人奉命调到北京,负责恢复北方区委和北京市委的工作,党的机关设在张作霖贴身秘书、中共地下党员董季皋家中。
8月初,安幸生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兼北京市委组织部长等要职。
安幸生的优良品格和革命精神得到董季皋女儿董恂如的倾慕,经蔡和森做媒,1927年8月23日,安幸生与董恂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喜结良缘。
中秋节前,董季皋从大帅府得到一份从南京传来的“清党”绝密文件,蔡和森、安幸生、董季皋等党组织重要领导者名字赫然在列,组织决定安幸生和董恂如立即转移。
安幸生不但没转移,还主动赶到预定地址,把敌人要逮捕人名单和转移事项通知相关同志。
党组织和同志们安全了,由于叛徒出卖,安幸生却被逮捕。
安幸生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却始终大义凛然,张作霖恼羞成怒,11月11日深夜下令,将安幸生、董季皋等18位共产党人秘密杀害。
江南除锄人物原型表
江南除锄人物原型表
电视剧集《江南锄奸》讲述的是一段精彩的中共铲除奸细的故事,让人特别的解气,其中的很多演员人物来源有陈赓、钱壮飞、杨登瀛、徐恩曾、贺治华、蔡孟坚、熊式辉、向忠发、陈养山、邓颖超、柯麟、彭湃、蔡和森……
1、人物王飞原型陈赓,出身湘军将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是咱们的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2、人物唐敏仪原型钱壮飞,中共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在1929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于1935年4月牺牲。
3、人物杨登云原型杨登瀛,民国八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加入国民党,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的特派员,期间为中共地下党提供大量情报,参与营救多位中共重要人物。
4、人物陈山原型陈养山,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中共特科精英,1928-1931年期间,在各地从事保卫、情报、统战的工作。
这部谍战电视剧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一段不为认知的历史,在1930年代前后这个中共激烈交锋的上海前沿阵地上,中共特科行动组织红队,与敌方展开殊死较量,执行锄奸任务。
毛概
少年行
湖南一师 才子
蔡和森
• 蔡和森是中国无产阶级杰 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 名政治家、理论家、宣传 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 法国勤工助学组织者、实 践者之一。中共第二、三、 四、五、六届中央委员, 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常委。
• 蔡和森,字润寰, 曾用名蔡林彬, 1895年出生于湖南 湘乡县一个破落的 小官吏家庭。
,他在香港参加海员举行的一次 重要会议室,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 在监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实行了种种酷 刑,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将 四肢钉在墙上悲壮就义,时年仅36岁。
毛泽东用深情的语言浓缩他的壮丽一生。
在留法过程中,蔡和森同 志和向警予同志由于共同 的学习生活和革命理想,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20 年5月,他们在蒙达尼 。当时毛泽东同志 在国内知道这个消息后, 高度赞扬他们敢于打破破 旧的婚姻制度。
• 幼时读私塾,13岁时因 家中困难到堂兄开的店 中当学徒,未受照顾而 长期遭欺压,从而萌发 了反抗意识。16岁时他 才入初等小学读书,因 年龄大被周围嘲笑称为 “太学生”。经他刻苦 攻读,一个学期后便跳 级进入高小。1913年, 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 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 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内 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 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
功绩:
1、宣传贯彻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为实现国共合作而斗争。 3、为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进行不懈 的斗争。 如他对中国的实际认识不如毛泽东那么深刻、 准确。 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分析不正确。
我的看法:
蔡和森的高尚品德、彻底革命精神,一直激 励着广大人民群众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航道奋勇前进!蔡和森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 命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广大人民心中。
英雄故事演讲
面对山东建筑大学的大学生们,张文良老人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深情回顾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五十载峥嵘岁月。
作为一名老革命家,张文良老人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济南战役中,张文良为了掩护战友中了炮弹,但他仍拼尽全身的力气将子弹射向敌人。
后来,终因伤势过重被战友们误认为已牺牲。
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以后,他毅然赶上了已开拔的部队。
老人用自身的革命历程形象地阐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把在那段岁月中的感悟深情地概括为“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牢记宗旨为人民”,抒发了在革命精神鼓舞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的壮志豪情,并对当代大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发奋学习,建设祖国寄予了厚望。
整个报告会气氛热烈,持续近两个小时。
一级英模曾志德同志英雄事迹曾志德(1962-1993),广东深圳人,汉族,1979年参军,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退伍,同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在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刑警队历任侦察员、分队长,1992年任罗湖分局笋田派出所副所长。
三级警督。
高中文化程度。
1993年8月5日,他在深圳“8·5”大爆炸中,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壮烈牺牲。
他先后7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连年受到市局嘉奖。
1993年被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同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3年8月5日下午1时40分,与分局刑警队的民警刚研究完一宗盗窃案件案情正在吃午饭的曾志德,听到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后,立即丢下饭碗,向发生爆炸的清水河安贸危险品仓库奔去,他一边让民警叶志文跑步回所,召集全所人员紧急出动,而自己一边飞快地拨手提电话报警,向分局领导汇报了情况。
不久,所里的20名民警、300多名保安人员,以及实习的警校师生也都赶到浓烟滚滚、烈焰飞腾的现场。
曾志德马上又组织所里的民警、保安员,一方面抢救现场受伤的人员,另一方面疏散附近的群众。
关于四大元师的故事每人50字
关于四大元师的故事朱德元帅的故事:一块银元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
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
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
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太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
”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
一~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
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
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
”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
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
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
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子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
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
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
有关于蔡和森的高中作文
有关于蔡和森的高中作文
《蔡和森:让我敬佩的先驱》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蔡和森呀。
你们知道吗,蔡和森真的是个超厉害的人物呢!我记得以前看过关于他的一些故事,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给国家和人民找到出路,就拼命地读书、学习、思考。
他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会认真研究各种理论,和身边的伙伴们热烈地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进步的机会。
他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就像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无比执着。
而且呀,他还积极地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去,不畏艰难险阻,坚定地为了理想而奋斗。
我想,正是因为有蔡和森这样的先驱,他们那么努力,那么勇敢,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呀。
他真的是我们应该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呢!哎,我们也得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拼搏,可不能偷懒哦!以后我也要更加努力,向蔡和森看齐,争取也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我眼里的蔡和森,一个让我打从心底佩服的人哟!。
共产党党史故事
中国近代名人16岁的故事
中国近代名人16岁的故事
篇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茶和森小时候家境贫苦,直到十六岁才进学校读书。
蔡和森特别珍惜时间,决心把过去被耽误了的光阴夺回来,尽快地赶学小学课程。
因此他一天当几天用,每天晚上都要自修到深夜。
夏天坟子叮得厉害,又没有钱买坟香,他就想了个办法:装上一桶水,把双脚浸泡在捅里,坟子就叮不着他,他就可以集中精力读书了。
半年以后,蔡和森就学完初小的全部课程,校长保送他进了高级小学继续读书,过了一年,他到长河去报考铁路学校,结果成绩优异,评卷老师竟给他记了“105”分。
篇2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龙华烈士陵园中的人和故事
龙华烈士陵园中的人和故事1. 你知道陈乔年烈士吗?他在龙华烈士陵园中可是有着让人敬佩不已的故事。
他年纪轻轻就有着坚定的信仰,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毫不畏惧,真的太了不起了!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呐喊着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2. 还有柔石,那也是一位在龙华烈士陵园中值得铭记的人啊!他用自己的笔杆作为武器,去战斗,这不就如同战场上英勇拼杀的战士吗?他的故事充满着力量,让人不禁为他的勇敢而赞叹!3. 林育南,多了不起的一个人啊!他在龙华烈士陵园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他为了大家舍小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令人动容吗?这真的好像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呀!4. 你听说过殷夫吗?他在龙华烈士陵园中的事迹真的好感人啊!他对革命的热情就像熊熊烈火,无法扑灭。
这和那坚定不移的灯塔有啥区别呢?给人们指引着方向。
5. 胡也频,也是龙华烈士陵园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呢!他为了心中的信念一往无前,那份执着真的太让人佩服啦!就像那逆风而行的大雁,坚定勇敢。
6. 赵世炎烈士,在龙华烈士陵园中有着他独特的光芒啊!他的英勇事迹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好像那璀璨的宝石般耀眼,他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追寻吗?7. 龙华烈士陵园中的恽代英,他的故事太震撼人心了!他的坚持和勇敢就像钢铁长城一样坚固,守护着我们的希望,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啊!8. 蔡和森,在那里有着属于他的传奇。
他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一切,真的太让人感动了!这如同那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希望和力量。
9. 龙华烈士陵园中的这些人和故事,每一个都那么令人动容,让人敬仰。
他们都是伟大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要铭记他们,传承他们的精神,让他们的光芒永远闪耀!。
娄底的英雄烈士故事
娄底的英雄烈士故事
娄底,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这里孕育了一批英勇无畏的英雄烈士。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生活幸福,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事业,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担当和奉献。
娄底的英雄烈士事迹令人敬佩。
他们之中有献身革命事业的英勇斗士,如共产主义战士陈毅元帅,他在娄底这片土地上领导和组织了多次革命斗争,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有坚守信仰、矢志不渝的典范,如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他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
这些英勇事迹成为了娄底人民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和人民奋斗。
娄底英雄烈士的精神内涵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爱国主义精神。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
他们还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甘愿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精神品质不仅是娄底英雄烈士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娄底英雄烈士故事的时代价值不言而喻。
他们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英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同时,他们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娄底的英雄烈士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拎着一桶水读书_三年级作文
拎着一桶水读书
小朋友,看了这个题目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呀?那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蔡和森是我国一位革命家,他因为家境贫穷,直到16岁才进学校读书。
他必须把过去落下的课全补上来。
于是,他就拼命地学习,常常学习到深夜。
夏天,蚊子叮咬得很厉害,他没钱买蚊香,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打来一桶水,把双脚浸在水里。
这样一来蚊子就叮不着他了,他就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了。
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蔡和森那种执着的学习精神。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小学的课全部自学完了。
这需要多强的毅力和决心呀!再看看我们现在,校园整洁美丽,教室宽敞明亮,我们理应珍惜这美好的生活,更加努力学习才是呀。
可是,在我的周围,总是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上课做小动作,做作业咬铅笔。
以前,我不知道怎么去帮助他们,现在,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会“拎着一桶水”走近他们。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和森的故事
带头剪辫
蔡和森同志在双峰高小求学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
南京政府发出剪辫子的号召后,蔡和森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
“所以
向蔡同盟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婚。
这场简单的婚礼轰动了蒙达尼全城。
看热闹和祝贺的人们不仅有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同学,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蒙达尼人。
其结婚照为二人捧着一本打开的马克思主义《资本论》。
照片表明
同盟,同舟共济。
婚礼上,二人还将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作编印成书,题为《向上同盟》,分赠给大家。
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蔡和森与向警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向蔡同盟”的笔名——振宇。
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期间,他们曾经常一起用这个名字在周报上发表评论文章。
“我们还记得和森同志等在《向导》上,开始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口号的时候,甚至胡适之先生忙以他的学者态度讥笑这一口号为不通。
然而就是这一口号推动了而且正在推动中国千百万群众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
痛失爱人
1926年,向警予与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
生活夫妻“同盟”虽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却犹在。
后来,蔡和森得知向警予被捕后,想方设法去营救。
特别是惊闻向警予牺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向警予同志传》以悼念。
他在传末写道:“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
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