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北京的中轴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中轴线

一、北京的历史沿革

·蓟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朝以后,封尧的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一种说法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来燕吞并蓟,以蓟城为国都。战国时代,秦国灭燕国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就在现在的北京城。

·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管辖范围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

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幽都

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管辖范围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废除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南京

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故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

北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国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国迁都燕京,改称中都,管辖范围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大兴

金国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管辖范围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

·大都

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现在还有元大都遗址公园。

·汗八里

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迁都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宛平

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

·京兆

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北平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至解放,均名北平。抗战中,日军占领后曾一度改北平为北京,后废除。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变迁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三、明清北京中轴线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

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除西直门以北城墙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轴线对称(从卫星地图上看北京故宫可以明显发现其西斜),但北部偏斜的中轴线被矫正过来。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故宫的建筑多数东西对称。太和殿等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

人们在后门桥的河泥裡发现了石老鼠(地支子鼠),在前门附近的河里发现了石马(地支午马),据说这是北京中轴线(子午线)的标志物。

假如时光倒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方便的交通。人们最多就是骑马,坐轿子。当一个人外地人陆路进北京,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永定门有城楼和箭楼,是一个城,它先给人一种感觉:要进城了。进了永定门之后,虽然进城了,但看到的是一条非常宽阔的马路。当年的永定门,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中轴线开始

就给人感觉中轴明显,两边对称,但

是并没有太多的建筑。

当年在坛外边不像现在似的盖

满了商店,两边是非常宽松的。从永

定门走进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视点是

天桥,大家知道现在北京有个天桥,

但是天桥大家都没见过这个桥。当

时,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

南边看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看不

见永定门,让人进城之后迎接一个小

小的高潮;从这个高潮走下来之后,

迎面会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街市,而且正对着是雄伟的北京的前门,明朝管它叫正阳门。

过了天桥,而且两边环境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清静的,种满树木的那种坛庙,而是长长的一个街市,现在的前门也没有古代的宽。据考古工作者讲,这个前门大街当时是很宽的,没有马路,是土路,但是它很宽,在路的两侧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门大街,让人感觉热闹了,确实和农村不一样了,就要进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门城楼,这个前门城楼迎面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对大石狮子,在石狮子前面还有一牌楼,那时候老北京叫五牌楼。老北京见面会问:到哪去?答:到五牌楼。在老北京的时候,每个城墙前面都有一个牌楼,一般的城墙牌楼是三开间,只有前门前面是五牌楼,现在前门前面恢复一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