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转移理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是一种预测国家间冲突的理论。

它建立在权力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它最终会威胁到目前的霸权国家的地位。

这种理论认为,权力转移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权变管理理论的关键在于预测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权国家,并且预测这种权力转移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理论是基于历史研究和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分析,并且认为大国之间的竞争是由不断变化的相对实力和利益冲突驱动的。

权变管理理论也强调了霸权国家如何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以及新兴大国如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权变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被用来预测未来的国际关系趋势和潜在的冲突,并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预防冲突和维护和平的建议。

权变管理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一是预测权力转移的可能性和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分析霸权国家如何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以及新兴大国如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权变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它提供了一个用于预测未来国际关系趋势和潜在的冲突的框架。

通过分析不断变化的相对实力和利益冲突,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权国家,并且可以更好地预测这种权力转移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另外,权变管理理论还强调了霸权国家如何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以及新兴大国如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来预防冲突和维护和平。

权变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它提供了一个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关系的框架。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由不断变化的相对实力和利益冲突驱动的,并且认为权力转移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国家之间会发生冲突,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些冲突。

大国权力转移

大国权力转移

大国权力转移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帷幕,我国既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大国斗争的乱局,又要注重深远经略,做好大国战略博弈的布局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权力转移道路。

近年来,战争纪念比较多,如甲午战争120周年、日俄战争11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

这些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当前,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引发大范围的体系战争,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必将通过战争来实现。

那么,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径?我国又有哪些战略选择空间呢?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西方国家认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通过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实现。

实际上,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战争模式。

1通过全面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历史上的大国权力转移,多数是通过全面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模式。

例如,春秋时期,齐国打败郑国成为霸主,越国打败吴国成为霸主。

在近代史上,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苏联打败德国、日本,成为超级大国。

2通过局部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局部战争的战场可以是在双方领土的交界处,也可以在一方的领土上,或者在第三方的领土上。

如果能够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有时候也能实现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例如,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通过城濮之战,实现了地区权力转移。

再如,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通过日俄战争,实现了东北亚地区的权力转移。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势力退回俄罗斯境内,日本赢得战争胜利,获得了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3通过间接军事冲突实现权力转移间接军事冲突类似于代理人战争。

双方都是代理人,或者一方直接参战,另一方是代理人。

代理人的胜负,也能够反映出大国实力的强弱,影响到大国在地区的权力强弱。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扶植南越政权,中国支援胡志明力量。

两个力量碰撞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两国在这一地区战略影响力的强弱。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

收稿日期:2010-04-14作者简介:张博(1985-),男,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理论与大国关系研究。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张博(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摘要:美国的未来学大师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定义,“权力”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甚至整个世界赖以发展的诸种基本力量的总和。

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

托夫勒说道:“我们生活在赖以将世界拴在一起的每一个层次都在发生这种情况”[1]。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度过,“9·11”恐怖袭击、SA R S 的肆虐到至今还未消除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十年。

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转移根据国家的力量变化也无时无刻地在转变,各国在国家利益的维护中不仅局限在经济、军事上,范围已经扩展到文化、科学等方面。

关键词:权力转移;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多极化中图分类号:D 8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29-02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当今世界,国际权力转移的话题由来已久,在金融危机之前或者说进入21世纪伊始这种论调就已经出现,这种论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复兴;二是美国在遭受到“9·11”恐怖袭击后其世界领导力的下降。

1.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美国在1991—200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4%,2000年达到4.1%。

但是2001—2008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2.2%。

2008年第四季度甚至出现了3.8%的负增长。

美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不断下降,2001年当年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同样缓慢使美国的GDP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32.1%,但之后一路下降,2008年美国GDP 为14.33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总量为62.25万亿美元,美国的比重降到了23.0%。

权力转移理论讲义

权力转移理论讲义
E. PT theory on the initiation, timing, severity and consequences of war.
1. Who is more likely to initiate a conflict? a. Why doesn’t a dominant power take advantage of its enormous power advantage prior to parity, to initiate war against its real or potential enemies? 2. Timing of War. 3. Severity of War. 4. Duration of War 5. Consequences of War: the Phoenix factor. Defeated great powers will quickly regain power and return to their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ithin one generation. Why? Policy implications? 6. Nuclear Weapons.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Created by F. K. Organski an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his textbook, World Politics (1958),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today describe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s a hierarchy.
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ysunkuoshyang孫國祥assistantprofessorofinstituteofasiapacificstudiesnanhuauniversity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助?教授powertransitiontheorypowertransitiontheorypowertransitiontheorypowertransitiontheoryoverview?i

第一节 费德勒之权变理论

第一节 费德勒之权变理论

二、情境因素
(節 克爾和澤米爾的領導替代理論
一、領導替代理論主要觀點
(一)替代品 (二)中和物
二、替代品和中和物
(一)部屬的特性
(二)任務的特性
(三)組織的特性
第五節 權變領導理論啟示與應用
(一)領導者要學習各種不同的領導行為 (二)了解與確認情境變數 (三)有不斷改善提升的計畫 (四)制度化的建立與創新的提倡
高工作導向行為、低關係導向行為配低成熟度
第二種-推銷式
高工作導向行為,高關係導向行為配中低成熟度
第三種-參與式
低工作導向行為、高關係導向行為配中高成熟度
第四種-授權式
低工作導向行為、低關係導向行為配高成熟度
第三節 豪斯的「途徑-目標理論」
一、領導者行為
(一)指示式領導 (三)支持式領導
(二)成就取向式領導(四)參與式領導
第三種參與式:低工作導向行為、高關係導向行為
第四種授權式:低工作導向行為、低關係導向行為
第二節 赫塞和布蘭洽的情境領導理論
二、成熟度及其要素
(一)成就動機 (二)擔負責任 (三)教育和經驗 (四)工作相關成熟它包括兩個因素
第二節 赫塞和布蘭洽的情境領導理論
三、情境領導理論的基本模式 第一種-告知式
(五)團隊願景的建議
第一節 費德勒之權變理論
一、權變理論變項
(一)領導型式
1.高LPC-關係導向型
2.低LPC-工作導向型
3.中度LPC-社會獨立型
(二)情境因素
1.領導者與部屬之關係 2.任務結構 3.領導者的職位權力
第一節 費德勒之權變理論
二、理論架構
(一)在非常有利情境(高度控制情境)下
工作導向的領導的領導者即能兼顧與部屬關係和 工作的要求,而比關係導向的領導者更具效能。

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

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

第3期2018年5月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 o r u mo fW o r l dE c o n o m i c s&P o l i t i c sN o.3M a y2018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游启明∗㊀㊀摘㊀要㊀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㊁深入地探讨.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㊁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 现状偏见 主导国偏见 和 能动型崛起国 缺位问题.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 中国梦 的国际战略.关键词㊀奥根斯基㊀权力转移㊀主导国㊀崛起国㊀国际秩序㊀㊀从1648年现代国际体系确立至今,30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显示的是一幅大国权力此消彼长,不断出现权力转移的画卷.在这幅多姿的画卷中,很多国家有过权力辉煌时期,但这种权力的荣耀往往受时间所限.哈布斯堡帝国㊁法兰西帝国㊁大英帝国㊁德意志帝国㊁中华帝国㊁苏联帝国曾经都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国家.如今有的帝国已经衰落,譬如大英帝国;有的已经消失不见,比如苏联;而有的国家正重新崛起,比如中国.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提供启示.本文将批判性地介绍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的研究历程.文章共分为四部分.首先,叙述权力转移理论开创者 奥根斯基的核心观点;接着将从概念测量和推论细化两方面论述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进程;第三部分将比∗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游启明,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邮编:130012;EGm a i l:429656744@q q.c o m.较权力转移理论与均势论,指出前者的进步之处;第四部分将从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论证它的不足与值得进一步发展之处;最后将指出权力转移理论对实现 中国梦 的指导作用.一、权力转移理论的开创奥根斯基(O r g a n s k i )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开创了权力转移理论.均势论主要有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大国间的互动发生在无政府状态下;第二,大国能够根据彼此相对权力的变动来改换立场,以维持权力均势.①奥根斯基批评这两个假设把 国家设想成一个静止的物体,它的权力不能从内部得到改变......而且国家出于权力的考量,不会和其他国家有永久的联系 .②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大国不是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而是活动在由主导国创立的等级制国际秩序之中;而且大国间经常发生权力转移,并影响国际秩序的运行.(一)权力转移的历程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权力对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会不间断地出现权力转移,这种转移是由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致.他把 潜在大国 转移增长 和 权力成熟 归为权力转移的三个时期,并认为大国间经历不同发展时期时,会发生相对权力的升降,从而产生权力转移.在 潜在大国 时期,一国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它的权力只是潜在的,并没有发展出来.这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国在经济㊁政治发展上的不发达.经济上,还是以农业为主,城市化水平不高;而且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也不高,统治权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治理效率低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和加速,一国开始进入权力转移的第二阶段 转移增长 时期.在权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 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经历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③这一时期的特征为: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加深㊁政治民主化水平的扩展㊁人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由于权力的快速提升,国民变得日益自信,对国际事务也很敏感,因此民族主义是这个时期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表现.经历 转移增长 时期之后,一国开始进入 权力成熟 时期.这一阶段,虽然国家的经济㊁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还会经历变化,但总体已趋于稳定和成熟,不会再像第二3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③汉斯 摩根索.大国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 ].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 f ,1958:287.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f ,1958:303.时期那样,发生爆炸式的增长. 权力成熟 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会相对其他正在经历第二时期权力变迁的国家出现相对衰落,这主要由各国工业化速度不同所致.①(二)权力转移的舞台 等级制国际秩序不同于均势论把大国间互动背景设定为无政府状态,并认为它们不会产生永久性联系,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会在国际等级秩序中发生持久联系.他认为,由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㊁军事和社会情况的改变,大国间的关系比前工业化时代变得更持久.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发展㊁自由贸易的加深,大国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这导致它们因需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保持稳定的联系.军事上,现代战争的致命性与昂贵性,使得大国军事同盟的制度化水平不断加强.它们需要标准化彼此的装备系统㊁转移武器以及建造和维护军事基地,这一切会使同盟国的关系保持稳固.社会上,随着大国内部政治参与范围扩大㊁民主化程度加深,民众对一国外交事务的影响越发显著,这使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因害怕高昂的 观众成本 而不敢轻易改换在国际政治中的 阵营 .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这种持久联系发生在由主导国创建的等级秩序中.因为大国工业化速度不同,所以大国间权力增长也会各异,最终会出现一个在军事㊁经济和科技上具备全球一流权力,处于超群地位的主导国,而且该主导国会利用自身强大的权力,创建国际政治中的规范㊁规则和原则,形成一定的等级秩序.主导国之所以会组建国际秩序,不仅因为其在全球活动产生的广泛利益,要求其创立一种能维护这些利益的国际秩序;还因为当主导国创立国际秩序后,它就成为秩序的 垄断者 ,这种 垄断者 地位能为其提供不成比例的 垄断租金 .当国际秩序建立后,由于不存在有足够实力挑战主导国的国家,此时的国际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在该秩序下,国家间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它们行为也有章可循.②(三)权力转移的影响奥根斯基认为,均势不能带来和平.相反,当大国间权力差距逐步缩小并趋于平等时,崛起国可能因不满守成国独自垄断国际秩序的做法而寻求变革国际秩序,这会与守成国保持现状的目标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彼此关系和国际秩序不4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AFK O r g a n s k i.W o r l dP o l i t i c s[M].N e w Y o r k:A l f r e dK n o p f,1958:300-306.AFK O r g a n s k i.W o r l dP o l i t i c s[M].N e w Y o r k:A l f r e dK n o p f,1958:313-330.稳.然而,不稳定不等于战争.奥根斯基把权力的接近度+崛起国对已有国际秩序的满意程度(以下简称满意度)视为决定权力转移后果的核心变量.当崛起国的权力远不如主导国时,国际秩序将保持稳定,因为崛起国没有挑战主导国及其所建秩序的能力;即使当崛起国的权力接近主导国时,但只要它对国际秩序感到满意,国际秩序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只有当崛起国不但在权力上接近主导国,而且它还不满于现有国际秩序时,才会爆发大国间的战争并波及已有国际秩序.虽然强调了权力接近和满意度两个变量,但奥根斯基还指出了其他能够影响崛起国和主导国关系的干扰变量.首先,崛起国的潜力.当崛起国潜力太小以至于无法与主导国相比,或潜力很大能够在相对权力上超越主导国很长距离时,两国都可以实现权力和平转移.其次,崛起国的发展速度.崛起国发展得越快,不稳定性就会越高.因为,双方都没时间应付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彼此角色重新调整的挑战.再次,主导国的灵活性.在面对崛起国时,主导国越是能灵活调整自身的政策,越有助于稳定,反之也成立.最后,崛起国与主导国的关系.假如崛起国与主导国没有历史的敌意,两国也依然可以保持权力转移的稳定.①(四)观点小结可以把奥根斯基的核心观点总结如下.第一,他把权力转移理论聚焦于大国间的权力转移及其影响,并认为权力的接近度以及崛起国的满意度是影响权力转移稳定与否的核心变量.第二,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权力转移主要由内部发展所致.第三,他认为国际政治中存在等级秩序,该秩序由一定时期内的主导国创建.二、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由于理论源于实践,它只能从自身发展以前的时代抽象出对现实的理解,而不能精确指明事态将来发展的过程,因此理论具有时代性.虽然权力转移理论主要研究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政治实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理论的有些论点也需要修改甚至抛弃.奥根斯基规划出权力转移理论的总体框架后,随后的权力转移论者或努力在经验层面上验证这些核心观点,或聚焦于理论的细化.本部分将主要从概念测量和推论细化这两个理论层面梳理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5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f ,1958:320-337.历程.(一)概念的测量正如上文所述,权力接近度和满意度是权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因此细化和测量这两个概念自然而然地成为权力转移理论后续发展的重点.如何定义和测量权力是第一个理论难题.开始时,奥根斯基认为,大国权力由人口规模㊁政治组织的效率㊁经济发展度㊁大国道德㊁资源和地理六部分组成.出于测量方便,最终他把大国权力主要缩减成前三个构成要素,并用国民生产总值(G N P)代表大国经济发展程度,但他并没有给出政治组织的效率的测量方法.随后,他与合作者决定,把G N P作为大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效率的主要指标,这样不但使G N P作为大国权力的唯一构成要素,还成为其唯一的测量指标.①最近,学界把大国战争能力指数作为大国权力的主要组成要素,把一个大国的军事㊁人口以及经济能力视为大国战争能力和大国权力的测量指标.然而有学者指出,大国战争能力虽然可以囊括大国权力构成要素,但它运用的算术测量方法会掩饰或夸大大国间的权力转移.因此,为了精确地衡量大国间的权力转移程度,应该用几何式计算方法来测量大国的实际权力以及大国间的权力对比.②尽管几何式权力测量方法确实能够精确㊁稳定地反映一个大国权力的实际状况,但它把大国权力的组成部分集中在军事㊁经济和人口这些硬实力指标上,却忽视了权力转移论者一直强调的政治效率这一重要的软实力指标.所以如何准确测量大国政治效率应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大国对国际秩序的满意度是权力转移论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开创者,虽然奥根斯基强调了满意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提出测量这一概念的方法.随后,有学者把大国的军事努力视为满意度的一个指示器,并认为,当一国经历权力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军事投入时,就表明它是国际秩序的不满者.③然而,这种测量指标存在缺陷.首先,大国军事努力的提升并不是单方面6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③AFK 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K u g l e r.T h eW a rL e d g e r[M].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80.K e l l y K a d e r a a n dG e r a l d S o r o k i n.M e a s u r i n g N a t i o n a l P o w e r[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s,2004(30),3:211-230.L e m k e,D o u g l a s,a n dS u z a n n e W e r n e r.P o w e rP a r i t y,C o mm i t m e n t t oC h a n g e,a n d W a r[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Q u a r t e r l y,1996,40(2):235-260.行为,而是大国互动的产物.其次,根据权力转移理论的推论,当大国间经历权力转移时,满意国更倾向于加强军事能力,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权力高于崛起国,从而使自身所创造的国际秩序保持稳定.有学者把大国的结盟目录作为满意度的指标.并认为,当一国与主导国的共同盟友的数量越多时,该国对国际秩序的满意度就越高;相反当它们的共同盟友很少或没有时,该国的满意度就会很低.①这种测量指标也存在不足.因为,盟友数量只是大国战略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态度的表示;而且,有的国家是完全中立国,并没有同盟,比如瑞士,但不能以此就断定其是国际秩序不满者.鉴于以上两个测量指标的不足,有学者把一国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包括政府间和非政府间)视为其满意度的反映.因为,国际秩序主要表现为各种国际组织的集合,所以当一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数量越多时,就表明其对国际秩序很满意,反之也成立.经验数据显示了该指标的准确性.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主要修正国.当时的数据也表明,在那两个时期,相对其他大国,德国参与的国际组织的数量确实是最少的.②虽然,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能够很好地反映一国的满意度,但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这种测量方式可能先验地假定国际组织是中立的,它不会拒绝任何想加入其中的大国,可是有些国际组织会主动否定有关大国加入的可能性.比如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就一直拒绝中国重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次,有些中立国,比如上述的瑞士,虽参加了很少的国际组织,但不能把其视为不满者.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对大国满意度的测量还存在值得细化之处.(二)推论的细化奥根斯基提出权力转移理论时把该理论的研究层次聚焦于全球层面的大国间权力转移;并把大国内部的发展差异视作权力转移的主要原因.随后,他的后继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地区间权力转移㊁联盟的作用㊁权力转移战争和权力转移理论在新领域应用问题.1.多元等级秩序说莱姆克(L e m k e)发展出的多元等级模型把权力转移理论的应用范围延伸至7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K i m ,W o o s a n g .P o w e rP a r i t y ,A l l i a n c e ,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n d W a r s i nE a s tA s i a ,1860-1993[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C o n f l i c tR e s o l u t i o n ,2002,46(5):654-671.C h a nS .C a n 't g e t n o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T h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r e v i s i o n i s t s t a t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o f t h eA s i a -P a c i f i c ,2004,4(2):207-238.地区间国家权力转移.他认为,国际等级秩序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地区等级秩序,这些地区等级秩序内嵌在由大国所组成的全球等级秩序之中.在没有大国的干扰下,地区等级秩序的运行机制与全球等级秩序的运行机制相同.在该秩序下,不仅存在着地区主导国和其创建的地区秩序,还存在潜在的地区崛起国;地区的和平与战争也由地区主导国和潜在崛起国的权力接近度以及崛起国对地区秩序的满意程度所决定.提出主要理论假设后,莱姆克利用中东㊁远东㊁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经验数据,验证了多元等级模型的论点的正确性,成功拓展了权力转移理论的研究层次.①莱姆克放宽了奥根斯基的两个核心假设.他不但把权力转移理论对准发展中国家间的权力转移,还把该理论的分析层次聚焦于地区层面.正如他所强调: 多元等级模型提供了与权力转移理论一样的假定,但它不仅面向发达大国,还聚焦于发展中大国 ②.核心假设的放宽使莱姆克的模型不但囊括了权力转移理论已有的成果,还使权力转移理论涵盖了更多的研究领域.因此,多元等级模型是权力转移理论的成功发展.然而,因为领导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存有地缘利益,它会密切关注每个地区内国家间权力转移的态势对自身领导地位的影响.所以,在聚焦于地区层次的国家间权力转移时,多元等级模型忽视了全球与地区两个层面的国家间权力转移的互动研究.2.联盟转移理论说奥根斯基把大国内部的发展差异当作权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而贬低联盟的重要性.但金姆(K i m)认为,在分析权力转移时, 不仅要考虑大国内部的权力,还需考虑其盟友的潜在支持 .③为此,他在修正权力转移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联盟转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推论是:大国间权力转移是内部发展差异和外在联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者再加上大国对国际秩序的满意度是决定大国间权力转移稳定与否的关键变量.因此,可以将联盟转移理论的因果关系表示如下:大国自身权力差异+大国联盟间权力差异+大国国际秩序的8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③L e m k eD.R e g i o n s o fW a r a n dP e a c e[M].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2.L e m k eD.R e g i o n s o fW a r a n dP e a c e[M].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2:64.K i m,W o o s a n g.A l l i a n c eT r a n s i t i o n sa n d G r e a tP o w e r W a r[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S c i e n c e,1991,35(4):833-850.满意度ң权力转移的后果(战争或和平).①随后,金姆利用经验数据成功验证了其理论的可靠性,并得出结论, 当潜在挑战大国得到盟友的支持,开始赶上主导国的权力,并有强烈的愿望改变已有国际秩序时,就很有可能爆发大国间战争②.联盟转移理论是对权力转移理论的成功拓展.首先,金姆把联盟也看作大国间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放松了奥根斯基只把内部发展视为权力转移原因的核心假设,这样使权力转移理论能够解释大国间联盟与战争的关系.其次,联盟转移理论不仅关注工业时代的大国间权力转移,还把其应用到前工业化时代和现当代的大国间政治研究中,使该理论超越了奥根斯基只把权力转移理论限定在工业化时代的假定.③3.权力转移战争问题权力转移理论者在接受国家间的权力转移加上挑战者的不满会导致战争爆发这个核心论断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战争的发生时间㊁发起者以及具体的触发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权力转移论者对可能的战争的发生时间存在分歧.创建理论时,奥根斯基认为,当崛起国与主导国真正发生权力转移之前,即崛起国的权力快接近主导国,但还没超越主导国时,会发生大国战争.④在随后的经验调查中,奥根斯基改变了原来的立场,认为当崛起国与主导国发生权力转移之后才会爆发战争.因为,只有在这时,崛起国及其盟友的权力才超过了主导国,所以具备了战争胜利的可能性.⑤可是,他把盟友作为决定战争时机的做法却与先前把其排除在核心假设之外的做法相矛盾.因此,战争时机问题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争论点.金姆认为,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当崛起国的权力大致接近主导国时会爆发战争.9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③④⑤K i m ,W o o s a n g .P o w e r ,A l l i a n c e ,a n d M a j o r W a r s ,1816-1975[J ].T h eJ o u r n a lo fC o n f l i c t R e s o l u t i o n ,1989,33(2):255-273.K i m ,W o o s a n g .A l l i a n c e T r a n s i t i o n sa n d G r e a tP o w e r W a r [J ].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1991,35(4):833-850.K i m ,W o o s a n g .P o w e rP a r i t y ,A l l i a n c e ,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n d W a r s i nE a s tA s i a ,1860 1993[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C o n f l i c tR e s o l u t i o n ,2002,46(5):654-671.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 f ,1958:333.AFK 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K u g l e r .T h eW a rL e d g e r [M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oP r e s s ,1980:59-61.因为,此时主导国与崛起国的战争成本利益分析会导致双方把战争作为解决彼此矛盾的一种合理机制.①虽然金姆利用模型分析指出双方权力接近时会爆发战争,但并没有具体指出大体接近在数量上的表现.最后,有学者利用数据分析指出,当崛起国的权力占到主导国权力的70%及以上时就会爆发战争,因为这时崛起国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战争表达自身的不满.②尽管学者们最终都同意崛起国与主导国权力接近平等时,容易爆发大国战争,但如果过于纠结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节点会违背权力转移理论的初心.因为,首先权力转移理论主要想说明大国间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会给它们的关系带来影响,它主要强调了权力转移的动态性;其次,实践中的国务活动家可能根本就没有掌握学者们事后所总结的大国间权力对比的具体数据,如果在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上过于纠缠,就会显示理论对现实的藐视.所以,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解权力转移的动态过程中.权力转移论者都认为崛起国是可能的权力转移战争的发起者.奥根斯基认为,因为主导国创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它不可能主动发起战争摧毁自身所建并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秩序,所以只有崛起国才会通过战争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③尽管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主导国主动攻击崛起国的事件,比如19世纪的英国没有主动攻击崛起中的德国和美国,20世纪的美国也没有攻击过崛起中的苏联.但如果崛起国会理性地等待时机,以便在权力对比向自身倾斜时主动攻击主导国,那么,从逻辑上看,主导国也可以选择当权力对比还有利于自身时发起预防性战争,主动攻击崛起国.例如王国欣等人把决策科学中的前景理论带入崛起国与守成国的互动研究中.他们认为,当守成国把它与崛起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框定为损失时,守成国会为了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而向崛起国发起预防性攻击.④而且,理论界也一直在关注国际政治中的预防性战争问题.05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③④K i m,W o o s a n g,a n dJ a m e s D M o r r o w.W h e n D o P o w e rS h i f t s L e a dt o W a r[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1992,36(4):896-922.L e m k e,D o u g l a s,a n dS u z a n n e W e r n e r.P o w e rP a r i t y,C o mm i t m e n t t oC h a n g e,a n d W a r[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Q u a r t e r l y,1996,40(2):235-260.AFK 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K u g l e r.T h eW a rL e d g e r[M].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80:187-188.王国欣,刘建华.崛起国与主导国的关系模式 前景理论对权力转移理论的修正[J].国际论坛,2017(5).如科普兰的动态差异现实主义就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极性,战争的成本效益对比),当一国面临相对衰落时,它会利用预防性战争来延缓甚至扭转相对衰落的进程.①因此,权力转移论者不能忽视大国权力转移过程中预防性战争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崛起国与主导国的互动关系.权力转移论者也开始关注可能的权力转移战争的具体发生机制问题.虽然,权力转移论者都强调权力转移战争来源于权力转移(不管是大国间还是联盟间)和对国际秩序的不满,但这两个变量只为权力转移战争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性条件,而没有说明战争发生的具体机制.随着战争理性模型的建立,权力转移论者开始利用该模型解释权力转移战争的具体发生机制.战争理性模型认为,战争是各国无法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替代选择,战争双方之所以无法成功地进行谈判,是因为彼此都无法有效向对方保证会遵守可能达成的谈判协议.这种承诺难题可能来自双方信息的不充分㊁权力对比不明确㊁谈判所涉及利益的不可分割或盟友的羁绊.②权力转移论者也认为,崛起国与主导国的权力转移在本质上涉及双方对彼此权力和影响的谈判,而谈判成功与否会影响两国间关系的稳定.崛起国想从主导国那里获得让步,以实现自身权力增长与影响提升的同步发展;而主导国想从崛起国那里得到保证,不会对其进行无止境的敲诈甚至攻击.有学者认为,如果崛起国能够向主导国保证不滥用自身不断增长的权力,或者不引发特定的权力转移,比如开发特定的武器系统㊁接近某些重要战略区域,就能有效实现和平的权力转移.③有学者进一步深化了此观点并认为,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崛起国的军事决定及其透明度是影响大战爆发的主要因素.当崛起国不进行大规模军事建设(该学者没有具体指出规模的测量方式)或者在透明度高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甚至在不透明情况下进行小规模建设时,主导国就不会感受到威胁,并能实现权力和平转移;而当崛起国隐蔽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建设时,守成国的威胁感会提升,两国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会升高.④15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③④[美]戴尔 科普兰.大战的起源[M ].黄福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F e a r o n ,J a m e sD .R a t i o n a l i s tE x p l a n a t i o n s f o rW a r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1995,49(3):379-414.C h a d e f a u x ,T h o m a s .B a r g a i n i n g O v e rP o w e r W h e nD oR a p i dS h i f t s i nP o w e rL e a dt o W a r [D ].C o n f e r e n c eP a p e r s .A m e r i c a n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A s s o c i a t i o n ,2009.D e b sA a n d M o n t e i r o N P .K n o w n U n k n o w n s :P o w e rS h i f t s ,U n c e r t a i n t y ,a n d W a r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2014,68(1):1-31.。

约瑟夫·奈谈权力转移TED文字实录

约瑟夫·奈谈权力转移TED文字实录

我想讨论的是21世纪的权力。

基本上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权力的变化,有两种变化是我想探讨的。

一种是权力的转移,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权力变化。

这是对权力转移的简单解读,即权力正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另一种是权力的分散,即权力的转移是从西方和东方的各个国家到非国家的范围。

以上两种情况是本世纪权力的重要转移。

我想分别说说着两种情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为什么说最终可能是个好消息。

说道权力的转移,我们常常会提起亚洲的崛起。

确切的说应该称作亚洲的复兴或亚洲的回归。

回顾19世纪的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亚洲而且他们生产的产品占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现在我们来看20世纪,世界上一半的人口——超过一半——仍然在亚洲居住,但是他们的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五分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工业革命,也就是说突然之间,欧洲和美国成为主导世界的中心。

而到了21世纪,我们看到的是亚洲将重新回到占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生产总值的位置。

这很重要,而且是一次重大的权力转移。

但是接下来我要和你们探讨一下刚才提到的另外一种转移,那就是权力分散。

要理解权力分散就要明白一点:计算和交流的成本已经降到原来的千分之几从1970年到本世纪初。

这个数字很大,很抽象,但是具体来说,如果汽车价格的降幅和计算机的降幅一样,那么今天你只花五美元,就可以买辆车。

那么如果所有的技术价格都以这个幅度下跌,获得这一技术门槛就会降低;人人都可以享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如果你想从牛津到约翰内斯堡或到新德里或到巴西力亚或是其他任何地方获得即时通讯,是可行的,因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很有钱才行——你要么是政府,要么是跨国公司,也能、可能是基督教堂不过你得及其有钱才行。

但是今天人人都能享有这些技术,以前人们受到价格的制约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如果人们有足够的钱去网吧——我上次查到的价格大概是每小时一磅左右——但是如果你用Skype,是免费的。

简述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

简述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

简述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作者:吴霞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3期【摘要】权力转移理论是对主导国与崛起国之间权力转移的原因、形式、阶段的研究。

该理论首先由奥根斯基提出,本文着重梳理奥根斯基关于“权力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述其利弊,对有关于“权力转移”的研究提供有益材料。

【关键词】权力转移奥根斯基大国崛起关于国家间战争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主题,通过对战争爆发的原因、形式以及紧迫程度的判断来评估本国的安全形势,找寻避免或预防战争的方法,为其下一步的对外战略提供参考。

古典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均势”是维持世界和平的良好模式,即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权力对比相对均衡,能够有效的限制各国发动战争的意图,保持国际体系的稳定。

但是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仔细的探讨。

以奥根斯基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首先提出:世界并不是单纯的无政府状态,世界体系是一个具有霸权存在的等级层次,在这样的体系中主导国与崛起国之间可能会发生权力的转移,在权力转移时期,战争的可能性有增大的危险。

[1]1958年奥根斯基在其专著《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中首次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power transitions theory)。

在这部著作中奥根斯基将人类世界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

他认为:均势理论适用于前工业化阶段,权力转移理论适用于共工业化阶段。

不同国家由于其内部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不同,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中掌握的权力大小不同。

当崛起国内部工业化的增长速度超过主导国时,兩国的权力差距就会缩小,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奥根斯基认为国家权力的产生并不是在国际交往中获得的,而是国家内部的工业化造成的。

传统的现实主义者同样认为国家间权力的变化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不关心国家权力的产生方式,而是更注重于国家权力大小的衡量标准,例如:军队规模、领土面积、盟国关系等。

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

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

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作者:游启明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年第03期摘要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

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讨。

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

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

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现状偏见”“主导国偏见”和“能动型崛起国”缺位问题。

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战略。

关键词奥根斯基权力转移主导国崛起国国际秩序从1648年现代国际体系确立至今,30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显示的是一幅大国权力此消彼长,不断出现权力转移的画卷。

在这幅多姿的画卷中,很多国家有过权力辉煌时期,但这种权力的荣耀往往受时间所限。

哈布斯堡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中华帝国、苏联帝国曾经都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国家。

如今有的帝国已经衰落,譬如大英帝国;有的已经消失不见,比如苏联;而有的国家正重新崛起,比如中国。

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将批判性地介绍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的研究历程。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

首先,叙述权力转移理论开创者——奥根斯基的核心观点;接着将从概念测量和推论细化两方面论述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进程;第三部分将比较权力转移理论与均势论,指出前者的进步之处;第四部分将从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论证它的不足与值得进一步发展之处;最后将指出权力转移理论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作用。

一、权力转移理论的开创奥根斯基(Organski)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开创了权力转移理论。

三次浪潮的权力转移

三次浪潮的权力转移

三次浪潮的权力转移2013-08-14 管理学家杂志【新关注】点击标题下面的快速关注【乐分享】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转发或分享未来学大师托夫勒认为,自古以来,权力的来源不外三个:暴力、财富以及知识。

暴力、财力和智力,对应着三次浪潮。

社会的变化意味着权力基础和结构的变化,权力的转移不仅仅是位移(transfer),而且是转变(transform)。

三个权力来源在不同的社会中,会形成不同的结构与平衡状态。

托夫勒对于权力的论述,在三次浪潮的文明演变框架中展开。

在第一次浪潮也就是农业社会中,权力主要奠基在赤裸裸的暴力之上。

只要一个人的力量足够强大,就能够迫使他人服从;只要一个集团的势力足够壮大,就能够奴役其他团体;只要一个国家的军队战无不胜,就可以成为天下共主。

因此,上至国家,下至个人,获取并维持强大的暴力是生存的不二法门。

不可否认,在第一次浪潮中,也存在因拥有财富或者知识而获取权力的事例,但很容易得而复失,所以必须同暴力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结构。

在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工业社会中,权力主要奠基在财富的基础上。

托夫勒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赤裸裸的暴力逐渐为人不齿,以财富为外在特征的资本逐渐成为权力的主要来源。

他以“短颈、粗眉、大胡须和大鼻子的银行家”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为工业社会拥有权力的典型代表。

对第三次浪潮文明而言,由于技术的进步,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再是限制因素,人们可以凭借高新技术发现并开发可持续的新资源,所以,第三次浪潮的关键,不在于有限的资源,而在于无限的知识。

由于知识分散在千千万万人的头脑中,所以,知识员工成为第三次浪潮中的权力拥有者。

知识的运用,不仅在经济中,甚至在战争中也表现出了新的作用,美国等国家在局部战争中能够获得压倒性的优势,靠的就是知识引发的权力转移,由此而使战争的方式发生变化,大规模杀伤敌方已成过去,“不流血的战争”开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自古以来,都是有权力的人控制无权力的人。

(完整word版)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完整word版)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弗雷德·菲德勒,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

他从1951年起由管理心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两方面研究领导学,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包括《一种领导效能理论》(1967),《让工作适应管理者》(1965)〈〈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以及《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等.在许多研究者仍然争论究竟哪一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

首先,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以下三个环境因素:1.领导者——成员的关系。

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2.职位权利。

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

3.任务结构。

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

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菲德勒相信影响领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本领导风格,因此他为发现这种基本风格而设计了最不喜欢同事( lpc)调查问卷,问卷由1 6组对应形容词构成。

权力转移——精选推荐

权力转移——精选推荐

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门洪华【内容提要】本文力图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范式转移的角度剖析当前的世界转型及美国霸权,探索解释霸权的理论模式。

作者首先论述了当前权力转移、问题转移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指出权力转移给予美国独占鳌头的机会,也埋下了美国相对衰落的根源;问题转移赋予了美国巨大的塑造空间,也给美国霸权地位提出了长远观之堪称严峻的挑战。

作者据此认为,美国的霸权战略范式有了转移的必要,解释霸权的理论范式也有了转移的必要,如何看待由权力转移和问题转移所引发的范式转移成为解释美国霸权的重要思路。

其次,作者剖析了关于美国霸权的既有理论范式,认为在关于霸权的分析上新现实主义提出了霸权(单极)稳定论,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稳定论,建构主义提出了观念稳定论解释模式。

作者总结指出,解释美国霸权,应以新现实主义的权力分析为基底、融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和建构主义的观念分析,即通盘考虑权力稳定、制度稳定、观念稳定的价值,强调结构性因素、进程性因素与观念变革的结合,从而确定一种综合解释模式。

【关键词】权力转移问题转移范式转移美国霸权战略【作者简介】门洪华,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100091)、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00085)。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

伴随着这一进程,资本要素、知识要素、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等在市场法则的驱动下出现了全球性的流动和组合,以至于国别政治经济和区域政治经济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之中,从而促进了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的增强。

当今世界关乎繁荣与增长的诸领域在加速走向一体化,1其集中表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汇成将各国纳入世界经贸体系的洪流。

在关乎生存与安全的传统关键性领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开始让位于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2国际关系的内涵大大丰富,复合相互依赖(Complex Interdependence)日益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世界各国共存共荣的全球意识,从而导致世界进入转型(Transformation)之中。

权力转移

权力转移
年。
被誉 为新 加坡 政府 首席 智囊 的著 名学 者马 凯硕 在他 的 新亚 洲半球 》一 书中指 出 2 世 纪 中叶 ,世 界将 发 1 生 重要 的 由西 方 向亚 洲 的权 力转 移 。他 在 书 中引述 戈德 曼 - 萨奇 的研究 结论 说 ,到 2 5 年 ,世 界最 大 的 四个 00 经济 体 ,将有 三个 在亚 洲 。其排 序将 是 中国 、美 国 、印度 和 日本 。 9 2 月 8日 .S i i h a 2 1 ” “ hp n C i 0 0 全球航 运 峰会在 北 京举 行 .全球 几十个 国家航运 、金融 、法律 、能 源 、贸 p g n 易 、船舶 修造 等领 域 有影 响 力人 物 的到 会 .无疑 使 之成 为 年度 最 为瞩 目的 行业 峰会 之一 。同样 引人 关注 的 是 , 开幕 后的 首场论 坛就 将 主题定 格 在 “ 力转 移 中 国走 向主导 ” 权 。显然 业 界领 袖们 已经 开始 思考世 界权 力格 局

和 无可辩 驳 的主角 。
欧盟 委 员会前 主席 普 罗迪表 示 ,全球 经济 、政 治 、科学 和技 术 力量正 在 以比任何 预 期都 要快 的速度 实现 新 的平 衡 ,表现 在地 缘上 新 的发 展重 心 已经转 向 了亚 洲 ,也 就是 说转 向 了 中国。德 国前 总理 施罗 德则认 为 .全 球 经济 决 策权 力 中心 的转 移 不可 避 免 .而 金融 危 机 则让 这 个 中心 向中 国等 新兴 国家 转移 的 时 间提 前 了 5 1 至 0

◇◇
卷 首 语
权 力转移
博 陵
曾几 何 时 ,面对西 方 商业 、思想 和 力量 的冲击 . 洲一 度 张皇 失措 . 亚 几乎 沦 为世界 历史 的旁 观者 。而今 天 .

权力的转移

权力的转移

06
第十四章全 面信息战
05
第十三章企 业高管的思 想警察
1
第十五章组织 崩溃的年代
2
第十六章弹性 企业
3 第十七章部落
酋长和企业特 派员
4
第十八章自主 的员工
5
第十九章权力 的拼图
第二十一章隐形的 政党
第二十章决定性的 年代
第二十二章信息战 术
1
第二十三章超 战术
2
第二十四章情 报市场
3
第二十五章信 息议程
从第三次浪潮到权利的转移,作者通过影响权力三个因素,分析了现在社会及未来的发展。
之前读过《血酬定律》,通俗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表现形式。
权力的转移不是从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机构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人、政党、机构或国家,而是当社会以 更快的速度冲向明天时,深层的权力三角中,暴力、财富和知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转移。
精彩摘录
权力与欲望相辅相成,人类欲望各有不同,任何能满足别人欲望的东西就可能是潜在的权力源头。 暴力的最大弱点在于它完全没有弹性,只能用来实施惩罚。简要地说,暴力是一种低品质的权力。 在发达经济体里,劳动已不再是“人做事”,而是“人与人或者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 在许多其他领域,原本紧紧掌控的专业知识正逐渐失控、流向普通大众。同样,大型企业的基层员工能够获 取过去由管理层垄断的信息。由于知识在进行重新分配,由此产生的权力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知识已经从暴力权力和财富权力的附属物蜕变为它们的精髓。事实上,知识是最终的放大器,是未来权力转 移的关键。正因如此,世界上才爆发了知识控制战,人们才如此热衷利用传播工具。 最赤裸的权力形式就是使用暴力、财富和知识来迫使他人按照指定的方式来做事。 新的财富创造体系完全依靠数据、创意、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即时交换与传播,造就了所谓的“超级信息符号 经济”(supersymbolic economy)。 “权力的转移”不仅仅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权力的再塑。

权利转移中权利的转移与让与

权利转移中权利的转移与让与

权利转移中权利的转移与让与在生活和法律领域中,权利的转移和让与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权利转移是指一个人将自己拥有的权利转让给另一个人,而权利的让与是指一个人将自己拥有的权利无偿地赠与给另一个人。

本文将就权利转移和让与的概念、方式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一、权利转移的概念和方式权利转移是指权利的持有人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拥有的权利转让给另一个人的行为。

权利转移通常需要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和一定的合同形式来确立。

常见的权利转移方式包括合同订立、继承、离婚财产分割等。

在合同订立方面,权利转移是最常见和普遍的方式。

当双方达成一致并签署合同时,权利便得到了转移。

以买卖合同为例,卖方将所拥有的某种物品的所有权转让给买方,买方则获得了该权利。

继承是另一种常见的权利转移方式。

根据继承法律规定,遗产的所有权可以根据法定继承顺序转移给继承人。

继承是一种无偿转让权利的方式,其目的是使遗产能够合理地分配给合法继承人。

离婚财产分割也是一种权利转移的方式。

在婚姻关系解除后,根据婚姻法律规定,夫妻共同财产需要进行分割。

其中一方将其在婚姻期间所获得的权利转让给另一方,从而实现权利的转移。

二、权利的让与的概念和方式权利的让与是指一个人将自己拥有的权利无偿地赠与给另一个人的行为。

与权利转移不同,权利的让与通常是由赠与人主动发起并完成的,不需要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议和合同。

权利的让与可以是以书面形式进行,例如赠与书或赠与合同。

这些文件记录了权利的赠与人愿意将其拥有的权利转让给受赠人。

另外,权利的让与也可以是以行为形式进行,例如一个人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另一个人。

在法律上,权利的让与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

例如,在财产让与中,赠与人必须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并且不能以不正当手段强迫他人接受赠与。

此外,遗赠行为需要符合继承法律规定,并且在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经过公证或其他程序。

三、权利转移与让与的法律规定权利的转移和让与在法律上都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中的权利转移方式

中的权利转移方式

中的权利转移方式权利转移方式是指在合同关系中,一方将其享有的权利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

在商业合作和法律交易中,权利转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的权利转移方式及其特点。

一、让与让与是一种常见的权利转移方式。

在让与中,权利的转让方将其所拥有的权利完全转让给受让方,转让方自身不再享有该权利。

让与在合同中通常需要明确的书面协议,以确保权利转让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让与的特点是转让方不再享有权利,在让与完成后,受让方成为权利的唯一享有者。

此外,在让与的过程中,权利转让方须保证转让的权利是有效且没有被限制或负有不可抗力的情况。

二、许可使用许可使用是权利转移的一种形式。

在许可使用中,权利的转让方将其所拥有的权利授予受让方的一种权利。

在许可使用协议中,转让方可以以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允许受让方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其权利。

许可使用的特点是转让方保留权利并限制使用范围。

转让方可以向受让方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并在合同中规定使用条件和期限。

受让方需按照授权合同的规定使用权利,否则可能面临违约责任。

三、转让转让是另一种常见的权利转移方式。

在转让中,权利的转让方将其所拥有的权利转让给受让方,但原权利的转让方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一部分权益。

转让通常需要书面协议,并明确约定转让的范围和条件。

转让的特点是权利的转让方仍具有一定的权益。

转让方可能保留一部分权益,如收取一定的分成或利润。

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互惠关系,转让方通过权利转让获取回报,而受让方则获得权利的使用和收益。

四、附属权利转让附属权利转让是指在合同中,权利的转让方以其权益作为其他权利或义务的抵押、担保或交换的一种方式。

在附属权利转让中,权利的转让方将其权益转让给受让方,以实现其他目的或权益的保全。

附属权利转让的特点是转让方将权益作为交易对象之一,并将其与其他权益进行联系。

附属权利转让通常需要明确约定于合同中,并在权利转让的同时规定相关的附属权益和义务。

总结起来,权利转移方式包括让与、许可使用、转让和附属权利转让。

经理培训 04单元 经理领导权力 03 经理权力转移

经理培训 04单元 经理领导权力 03 经理权力转移

经理培训04单元经理领导权力03 经理权力转移任何经理,即使是才智超群的人,也难免会由于工作需要而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或者由于工作头绪太多而忙不过来,或者由于繁重的事务缠身而无法集中精力从事主要工作。

这些情况就会使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发生停滞或间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经理就必须及时将手中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出去,由他人代为行使部分职能,从而保持自己的旺盛精力,使事业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

这就是经理的权力转移过程。

由此可见,所谓经理的权力转移,就是经理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将自己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决策、指导、协调和管理等部分权力,有序地转移给其他工作人员或组织为其代劳的行为过程。

一、权力转移的必要性经理的权力转移,不是哪个人的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内在的现实要求和理论依据的。

权力转移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下属的积极性表现着下属对经理所从事的事业的主动态度,它在领导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因为离开下属的积极性,领导活动就难以顺利展开。

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主要有两个渠道--物质动力法和精神动力法。

物质动力法是对下属实施的物质鼓励。

精神动力法,包括进行思想启发及表扬、授予荣誉等。

高明的经理,要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权力转移,就是有效调动下属积极性实施精神鼓励的重要方法。

如通过委托、代理,特别是授权等方式,将经理手中的部分权力转移给下属,使下属明显感受到经理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从而培育起同舟共济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信念和动力,尽心竭力,创造性地工作。

二、权力转移的形式向上级转移向上级转移权力,也称上交。

它是经理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遇到不便自己出面,或无力解决、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将矛盾交给自己的主管领导或上级部门的行为过程。

一个经理,即使是一个超群的经理,在工作中也难免会遇到棘手的、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其它手段都无力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把这部分权力转移给上级主管领导或主管部门,请求上级帮助解决。

哈佛经理权力转移[优质文档]-5页word资料

哈佛经理权力转移[优质文档]-5页word资料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第五单元哈佛经理领导权力第四章哈佛经理权力转移哈佛经理权力转移任何哈佛经理,即使是才智超群的人,也难免会由于工作需要而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或者由于工作头绪太多而忙不过来,或者由于繁重的事务缠身而无法集中精力从事主要工作。

这些情况就会使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发生停滞或间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哈佛经理就必须及时将手中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出去,由他人代为行使部分职能,从而保持自己的旺盛精由此可见,所谓哈佛经理的权力转移,就是哈佛经理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将自己职责权限范围内的决策、指导、协调和管理等部分权力,有序地转移给其他工作人员或组织为其代劳哈佛经理的权力转移,不是哪个人的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内在的现实要求和理论□权力转移是调动下属积极性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下属的积极性表现着下属对哈佛经理所从事的事业的主动态度,它在领导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因为离开下属的积极性,领导活动就难以顺利展开。

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主要有两个渠道--物质动力法和精神动力法。

物质动力法是对下属实施的物质鼓励。

精神动力法,包括进行思想启发及表扬、授予荣誉等。

高明的哈佛经理,要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权力转移,就是有效调动下属积极性实施精神鼓励的重要方法。

如通过委托、代理,特别是授权等方式,将哈佛经理手中的部分权力转移给下属,使下属明显感受到哈佛经理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从而培育起同舟共济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信念和动力,尽心竭力,创□权力转移是加强协作和信任的客观需要毋庸讳言,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的组织领导,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

必须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与有关部门和哈佛经理彼哈佛经理的权力转移,就是有效增强彼此合作、彼此信任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它通过对权力的合理分散处理,可以在哈佛经理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另一方面,□权力转移是摆脱事务主义,集中精力抓大事的客观需要哈佛经理应该行使的权力,往往包含了相当复杂的事项。

权力转移理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权力转移理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权力转移”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有关解释战争、特别是大国间战争的学术思想。

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解释大国间权力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关系变化究竟将如何影响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论分支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关中国的崛起是否将导致国际不稳定、甚至冲突的众多学术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权力转移”理论的影响。

在西方,有关中国崛起的常识性看法更是直接同“权力转移”理论存在着某种联系。

近年来,坚持“权力转移”理论的学者开始用这一理论讨论中国崛起问题。

他们中有人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就必然导致战争,但至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难以避免地符合“权力转移”理论的理论预测与理论总结。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权力转移”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A. F. K. 奥根斯基(A. F.K. Organsky) 。

其理论框架并不复杂。

由于该理论的追随者顺应19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战争与国家能力研究普遍走量化分析模式和大量使用80年代后“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理论的数理分析方法,该理论并非是建立在严密的定性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假设论证,而是围绕着奥根斯基提出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实证测试和观点的扩展。

[ 3] 理论的概念构建与核心假设的提出都是由奥根斯基完成的。

在他1958年出版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书中,奥根斯基教授认为,核武器并没有改变战争与军事冲突这一国际关系中宿命性的问题,即便在核时代,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依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切。

他考察了近三百年的国际关系史,强烈质疑当时所盛行的均势理论(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认为大国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战争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彼此实力的接近。

特别是当大国间权力的再分配出现“持平”(power parity)趋势时,战争爆发的可能是最高的。

中的权利义务的转移

中的权利义务的转移

中的权利义务的转移权利义务的转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权利和义务的转移。

当我们享有某项权利时,往往也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权利义务的转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体现了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原则。

本文将探讨权利和义务的转移,并分析其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影响。

一、权利义务的定义权利是指个人或组织依法享有的合法利益,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

而义务则是指个人或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和责任,包括合同义务、法定义务等。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互为表里,没有单方面的存在。

二、权利义务的转移权利义务的转移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权利和义务由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合同签订、协议达成等。

在转移过程中,一方放弃或者传递某项权利,同时另一方接受相应的义务。

例如,在购房合同中,买方支付购房款项后,获得了房屋的所有权,而卖方则需要履行交付房屋的义务。

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利义务的转移。

三、权利义务转移的影响权利义务的转移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权利义务的转移使个人能够享受到自己应有的权益,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种转移促使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权益与义务的关联性,提高了个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对于组织来说,权利义务的转移是组织内部合作的重要方式。

通过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了因权益纠纷引发的冲突和矛盾。

这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协作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权利义务的转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社会交往中,通过确立权利义务的规范,保障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并激励人们依法履行义务,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权利义务转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权利义务的转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双方应当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范围和条件。

在签订合同或达成协议时,应当具体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模糊和不明确的条款。

其次,双方要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权益和义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在权利义务转移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转移”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有关解释战争、特别是大国间战争的学术思想。

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解释大国间权力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关系变化究竟将如何影响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论分支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关中国的崛起是否将导致国际不稳定、甚至冲突的众多学术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权力转移”理论的影响。

在西方,有关中国崛起的常识性看法更是直接同“权力转移”理论存在着某种联系。

近年来,坚持“权力转移”理论的学者开始用这一理论讨论中国崛起问题。

他们中有人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就必然导致战争,但至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难以避免地符合“权力转移”理论的理论预测与理论总结。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权力转移”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A. F. K. 奥根斯基(A. F.K. Organsky) 。

其理论框架并不复杂。

由于该理论的追随者顺应19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战争与国家能力研究普遍走量化分析模式和大量使用80年代后“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理论的数理分析方法,该理论并非是建立在严密的定性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假设论证,而是围绕着奥根斯基提出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实证测试和观点的扩展。

[ 3] 理论的概念构建与核心假设的提出都是由奥根斯基完成的。

在他1958年出版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书中,奥根斯基教授认为,核武器并没有改变战争与军事冲突这一国际关系中宿命性的问题,即便在核时代,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依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切。

他考察了近三百年的国际关系史,强烈质疑当时所盛行的均势理论(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认为大国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战争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彼此实力的接近。

特别是当大国间权力的再分配出现“持平”(power parity)趋势时,战争爆发的可能是最高的。

[4 ] 虽然大国权力分配有差异,由于工业化和现代政府效率这两个“车轮”的牵引,即便是后起的大国也非常有可能和以前的大国出现“权力持平”,战争就难以避免。

[ 5] 在1968年出版的修订版《世界政治》中,奥根斯基教授进一步修正和阐发了他的“权力持平”将导致战争的理论,认为崛起后的大国常常对现有的国际秩序“不满”,而主导性的大国又由于是现有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因此想要维持现有秩序,是“满意国家”。

这就形成了“满意国家”和“不满意国家”围绕着国际秩序主导权问题的竞争与冲突。

“当不满意的国家认为有机会通过战争赢得秩序主导权的时候,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通过战争来争取改变现状”,战争就此爆发。

[ 6] 1980年,奥根斯基和他的弟子、也是他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库格拉教授( Jacek Kugler)发表了《战争细账》(The War Ledger)一书,第一次为奥根斯基所提出的大国间“权力持平”与大国地位的“权力转移”将带来战争之间的变量关系,提供数理统计学上的数据证明。

他们发现,有潜力角逐全球领导者地位的国家如果没有“权力转移”就不会有“战争”;但如果这些“竞争者”之间发生了“主导者”地位可能易位的“权力转移”,则一半的案例显示发生了战争。

[7 ]他们的结论是,国际关系中“主导国家”的位置因为“权力的重新再分配”而发生转移,则常常在原来的“主导国”和竞争者中引发战争。

这是大国战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8]综合来看,“权力转移”理论有三个很重要的理论特点。

首先,“权力转移”理论将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同近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财富积累和发展方式联系起来,认为近现代世界政治的普遍模式是由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差异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的本质力量不是外在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强权政治”,而是内在的工业化进程。

战争作为国际关系中必然的权力冲突现象来自于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大国内部的权力增长过程。

因而,奥根斯基的“权力定义”(power definition)并没有突出之处,但对“权力的衡量”( powermeasuring)却明显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

在奥根斯基看来,不同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表现差别巨大,这恰恰是权力变更的基础。

这些表现可以概括为:是否启动和顺利地实施工业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进程中社会—经济系统的转型是否能有效地支持工业化的尽快发展,政府是否能通过提高组织与行政管理的效率来推动工业化的持续,这一系列的因素已经成为判断国家间权力变化的“关键指标”。

由于不同的国家在这些因素上表现不同,从而促成了剧烈变动的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再分配,导致了国际系统中持续不断的“变化的权力差异”( changing power differentials) [ 9]。

和奥根斯基基本同时代的学者如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s)以及约翰·赫茨(John Hertz) ,几乎无一例外都认为国家间权力的变化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这是现实主义的经典论断。

[10 ] 但他们并不关心权力的国内产生方式,而只关心权力的国际使用及后果。

奥根斯基和他们不同的是,他认为权力的国内产生方式已经成为了国际系统中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权力变更最主要的因素并非只是权力的显示与使用,同样包括权力背后的工业化能力以及相应的执行管理和调动资源的政治能力。

在“权力的衡量”这个国际关系权力分析的基本方式上,奥根斯基追求的是一种“宏观的解释”,力图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权力要素的物质分析,而将其与近现代历史中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全球性变革浪潮——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挂起钩来,将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变革能力、政府管理效率等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要素与国家间的权力变迁结合起来。

[11 ] 这样的宏观视野确实反映了他对世界政治背后历史与经济根源的深刻理解。

从这一点出发,奥根斯基认为,权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因素”,即“工业化”使得不同国家出现了增长差异,从而决定了大国间实力的再分配,而不再是军事结盟这样的“外在因素”。

[12 ]在权力增长的来源中传统的结盟手段不再重要了,内在经济发展成为国家自身实力增强的最可靠来源。

如果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实现了“工业化”,即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权力转移”理论究竟将如何适用,他本人的回答是明确的:一旦所有的国家都成为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后,“权力转移”产生的大国竞争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国家权力的“巨大和突然的变化”几乎停止,需要“新的理论”。

[13 ]从这个角度来说,“权力转移”理论是有特定时空限制的,并不代表永恒的法则。

[14 ]对国际关系中权力再分配背后同样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经济理解的学者并不少见,坚信国际关系中权力的集中、而不是分散更有助于和平的学者与理论并不匮乏。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对国际关系政治与经济历史的考察,他得出了“霸权转移”( hegemonic transition)的理论见解,和奥根斯基一样,同样认为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差异有助于和平,减少战争。

[15 ]吉尔平将霸权国家不仅定义为国际系统中权力分配的“最强者”,更重要的应该是国际关系中稳定的缔造者。

因为霸权国家应该有能力为其他国家提供公共物品,帮助其他国家获得利益的满足,从而坚信稳定所能带来的持续好处。

其结果,霸权国家就更有能力抵制挑战者的战争威胁,能够在国际系统中实现持续的稳定,并尽可能避免以往国际关系历史上权力再分配常常导致的战争灾害。

[16 ]除此之外,莫德尔斯基( George Modelski)的“和平长周期”理论同样反对国际关系中权力分配的分散和均等有助于和平的看法,而认为国际系统中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形成持续时间更长的“和平周期”。

[17 ]虽然在今天主流的战争理论中奥根斯基的学术影响力远不如吉尔平和莫德尔斯基那样突出,但他们本人及其追随者的理论探究,确实使他们成为了把国家内部经济要素的分析融入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开拓者。

特别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探讨财富增长与权力和平转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显学”之一。

正如库普钱(Charles A. Kupchan)总结的那样,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权力再分配的起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能力和物质资源在时空维度上的世俗性的扩展”,二是“国家为了安全与生存的目的而激发的对权力集中的制衡”。

[18 ] 奥根斯基的贡献恰恰在于,他是敏锐地察觉到“生产能力和物质资源”变化对国际关系中权力变更产生重大作用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第二,挑战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建立“权力转移”为依据的战争解释理论。

“权力转移”理论的主体不是解释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变迁,而是追求大国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的理论说明。

“权力转移”理论历经三代学者的发展,其初衷不改,也使得该理论在当代丰富多彩的战争起源理论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19 ]奥根斯基强烈反对和他同时代的学者对均势学说的偏爱。

二战结束以后,对国际关系中大国战争为什么总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探讨都侧重在“均势”理论,认为大国间力量的相互接近有利于维持秩序与和平,因为大国实力的接近可以为国家的制衡行为提供最有力的手段。

而战争的爆发是因为均势的崩溃,均势崩溃的原因是因为“实力对比”的失衡、“错判”或者对权力独占的“贪欲”,以及缺乏对这些挑战行为进行阻止的权力意志。

[20 ]均势理论家们认为,从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经验出发,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内,国家间权力的相互接近并由此产生的制衡,是遏制“错判”、对权力独占“贪欲”的最好办法。

因此,“均势”理论的支持者都毫无例外地认为,在不同联盟体系中权力分配的均衡存在有助于“阻止战争”。

[21 ]奥根斯基提出了与均势理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大国间力量的均衡更容易导致战争。

为此,“权力转移”理论主张和平的维护在于主导性的大国保持自己的权力优势,有赖于主导性的大国是否能和其盟友一起支持和维持国际秩序,有赖于“满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否能支持主导国家的霸权地位。

[22 ]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理论推演,“权力转移”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战争是主导国家与后起的挑战性国家动态的权力变迁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增长速度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权力变化。

当主导国家与崛起中大国的实力对比从原来权力分配的巨大差异(power disparity)逐步走向权力持平、甚至实现“权力优势替代”(power overtaking) ,战争是最容易爆发的。

为此,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权力转移过程中战争最有可能爆发的“权力持平”点,以便为政策提供警示,为战争行为提供较为精确的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