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权力转移
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是一种预测国家间冲突的理论。
它建立在权力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它最终会威胁到目前的霸权国家的地位。
这种理论认为,权力转移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权变管理理论的关键在于预测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权国家,并且预测这种权力转移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理论是基于历史研究和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分析,并且认为大国之间的竞争是由不断变化的相对实力和利益冲突驱动的。
权变管理理论也强调了霸权国家如何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以及新兴大国如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权变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被用来预测未来的国际关系趋势和潜在的冲突,并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预防冲突和维护和平的建议。
权变管理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一是预测权力转移的可能性和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分析霸权国家如何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以及新兴大国如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权变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它提供了一个用于预测未来国际关系趋势和潜在的冲突的框架。
通过分析不断变化的相对实力和利益冲突,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权国家,并且可以更好地预测这种权力转移可能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另外,权变管理理论还强调了霸权国家如何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以及新兴大国如何通过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来预防冲突和维护和平。
权变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它提供了一个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关系的框架。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由不断变化的相对实力和利益冲突驱动的,并且认为权力转移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国家之间会发生冲突,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些冲突。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
收稿日期:2010-04-14作者简介:张博(1985-),男,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理论与大国关系研究。
论新阶段世界权力转移张博(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摘要:美国的未来学大师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定义,“权力”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甚至整个世界赖以发展的诸种基本力量的总和。
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
托夫勒说道:“我们生活在赖以将世界拴在一起的每一个层次都在发生这种情况”[1]。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度过,“9·11”恐怖袭击、SA R S 的肆虐到至今还未消除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十年。
世界范围内的权力转移根据国家的力量变化也无时无刻地在转变,各国在国家利益的维护中不仅局限在经济、军事上,范围已经扩展到文化、科学等方面。
关键词:权力转移;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多极化中图分类号:D 8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029-02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弱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当今世界,国际权力转移的话题由来已久,在金融危机之前或者说进入21世纪伊始这种论调就已经出现,这种论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复兴;二是美国在遭受到“9·11”恐怖袭击后其世界领导力的下降。
1.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美国在1991—200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4%,2000年达到4.1%。
但是2001—2008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2.2%。
2008年第四季度甚至出现了3.8%的负增长。
美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不断下降,2001年当年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同样缓慢使美国的GDP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32.1%,但之后一路下降,2008年美国GDP 为14.33万亿美元,世界经济总量为62.25万亿美元,美国的比重降到了23.0%。
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
第3期2018年5月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 o r u mo fW o r l dE c o n o m i c s&P o l i t i c sN o.3M a y2018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游启明∗㊀㊀摘㊀要㊀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㊁深入地探讨.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㊁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 现状偏见 主导国偏见 和 能动型崛起国 缺位问题.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 中国梦 的国际战略.关键词㊀奥根斯基㊀权力转移㊀主导国㊀崛起国㊀国际秩序㊀㊀从1648年现代国际体系确立至今,30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显示的是一幅大国权力此消彼长,不断出现权力转移的画卷.在这幅多姿的画卷中,很多国家有过权力辉煌时期,但这种权力的荣耀往往受时间所限.哈布斯堡帝国㊁法兰西帝国㊁大英帝国㊁德意志帝国㊁中华帝国㊁苏联帝国曾经都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国家.如今有的帝国已经衰落,譬如大英帝国;有的已经消失不见,比如苏联;而有的国家正重新崛起,比如中国.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提供启示.本文将批判性地介绍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的研究历程.文章共分为四部分.首先,叙述权力转移理论开创者 奥根斯基的核心观点;接着将从概念测量和推论细化两方面论述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进程;第三部分将比∗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游启明,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邮编:130012;EGm a i l:429656744@q q.c o m.较权力转移理论与均势论,指出前者的进步之处;第四部分将从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论证它的不足与值得进一步发展之处;最后将指出权力转移理论对实现 中国梦 的指导作用.一、权力转移理论的开创奥根斯基(O r g a n s k i )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开创了权力转移理论.均势论主要有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大国间的互动发生在无政府状态下;第二,大国能够根据彼此相对权力的变动来改换立场,以维持权力均势.①奥根斯基批评这两个假设把 国家设想成一个静止的物体,它的权力不能从内部得到改变......而且国家出于权力的考量,不会和其他国家有永久的联系 .②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大国不是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而是活动在由主导国创立的等级制国际秩序之中;而且大国间经常发生权力转移,并影响国际秩序的运行.(一)权力转移的历程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权力对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会不间断地出现权力转移,这种转移是由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致.他把 潜在大国 转移增长 和 权力成熟 归为权力转移的三个时期,并认为大国间经历不同发展时期时,会发生相对权力的升降,从而产生权力转移.在 潜在大国 时期,一国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它的权力只是潜在的,并没有发展出来.这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国在经济㊁政治发展上的不发达.经济上,还是以农业为主,城市化水平不高;而且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也不高,统治权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治理效率低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和加速,一国开始进入权力转移的第二阶段 转移增长 时期.在权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 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经历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③这一时期的特征为: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加深㊁政治民主化水平的扩展㊁人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由于权力的快速提升,国民变得日益自信,对国际事务也很敏感,因此民族主义是这个时期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表现.经历 转移增长 时期之后,一国开始进入 权力成熟 时期.这一阶段,虽然国家的经济㊁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还会经历变化,但总体已趋于稳定和成熟,不会再像第二3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③汉斯 摩根索.大国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 ].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 f ,1958:287.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f ,1958:303.时期那样,发生爆炸式的增长. 权力成熟 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会相对其他正在经历第二时期权力变迁的国家出现相对衰落,这主要由各国工业化速度不同所致.①(二)权力转移的舞台 等级制国际秩序不同于均势论把大国间互动背景设定为无政府状态,并认为它们不会产生永久性联系,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会在国际等级秩序中发生持久联系.他认为,由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㊁军事和社会情况的改变,大国间的关系比前工业化时代变得更持久.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发展㊁自由贸易的加深,大国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这导致它们因需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保持稳定的联系.军事上,现代战争的致命性与昂贵性,使得大国军事同盟的制度化水平不断加强.它们需要标准化彼此的装备系统㊁转移武器以及建造和维护军事基地,这一切会使同盟国的关系保持稳固.社会上,随着大国内部政治参与范围扩大㊁民主化程度加深,民众对一国外交事务的影响越发显著,这使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因害怕高昂的 观众成本 而不敢轻易改换在国际政治中的 阵营 .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这种持久联系发生在由主导国创建的等级秩序中.因为大国工业化速度不同,所以大国间权力增长也会各异,最终会出现一个在军事㊁经济和科技上具备全球一流权力,处于超群地位的主导国,而且该主导国会利用自身强大的权力,创建国际政治中的规范㊁规则和原则,形成一定的等级秩序.主导国之所以会组建国际秩序,不仅因为其在全球活动产生的广泛利益,要求其创立一种能维护这些利益的国际秩序;还因为当主导国创立国际秩序后,它就成为秩序的 垄断者 ,这种 垄断者 地位能为其提供不成比例的 垄断租金 .当国际秩序建立后,由于不存在有足够实力挑战主导国的国家,此时的国际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在该秩序下,国家间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它们行为也有章可循.②(三)权力转移的影响奥根斯基认为,均势不能带来和平.相反,当大国间权力差距逐步缩小并趋于平等时,崛起国可能因不满守成国独自垄断国际秩序的做法而寻求变革国际秩序,这会与守成国保持现状的目标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彼此关系和国际秩序不4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AFK O r g a n s k i.W o r l dP o l i t i c s[M].N e w Y o r k:A l f r e dK n o p f,1958:300-306.AFK O r g a n s k i.W o r l dP o l i t i c s[M].N e w Y o r k:A l f r e dK n o p f,1958:313-330.稳.然而,不稳定不等于战争.奥根斯基把权力的接近度+崛起国对已有国际秩序的满意程度(以下简称满意度)视为决定权力转移后果的核心变量.当崛起国的权力远不如主导国时,国际秩序将保持稳定,因为崛起国没有挑战主导国及其所建秩序的能力;即使当崛起国的权力接近主导国时,但只要它对国际秩序感到满意,国际秩序依然可以保持稳定;只有当崛起国不但在权力上接近主导国,而且它还不满于现有国际秩序时,才会爆发大国间的战争并波及已有国际秩序.虽然强调了权力接近和满意度两个变量,但奥根斯基还指出了其他能够影响崛起国和主导国关系的干扰变量.首先,崛起国的潜力.当崛起国潜力太小以至于无法与主导国相比,或潜力很大能够在相对权力上超越主导国很长距离时,两国都可以实现权力和平转移.其次,崛起国的发展速度.崛起国发展得越快,不稳定性就会越高.因为,双方都没时间应付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彼此角色重新调整的挑战.再次,主导国的灵活性.在面对崛起国时,主导国越是能灵活调整自身的政策,越有助于稳定,反之也成立.最后,崛起国与主导国的关系.假如崛起国与主导国没有历史的敌意,两国也依然可以保持权力转移的稳定.①(四)观点小结可以把奥根斯基的核心观点总结如下.第一,他把权力转移理论聚焦于大国间的权力转移及其影响,并认为权力的接近度以及崛起国的满意度是影响权力转移稳定与否的核心变量.第二,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权力转移主要由内部发展所致.第三,他认为国际政治中存在等级秩序,该秩序由一定时期内的主导国创建.二、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由于理论源于实践,它只能从自身发展以前的时代抽象出对现实的理解,而不能精确指明事态将来发展的过程,因此理论具有时代性.虽然权力转移理论主要研究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政治实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理论的有些论点也需要修改甚至抛弃.奥根斯基规划出权力转移理论的总体框架后,随后的权力转移论者或努力在经验层面上验证这些核心观点,或聚焦于理论的细化.本部分将主要从概念测量和推论细化这两个理论层面梳理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5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f ,1958:320-337.历程.(一)概念的测量正如上文所述,权力接近度和满意度是权力转移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因此细化和测量这两个概念自然而然地成为权力转移理论后续发展的重点.如何定义和测量权力是第一个理论难题.开始时,奥根斯基认为,大国权力由人口规模㊁政治组织的效率㊁经济发展度㊁大国道德㊁资源和地理六部分组成.出于测量方便,最终他把大国权力主要缩减成前三个构成要素,并用国民生产总值(G N P)代表大国经济发展程度,但他并没有给出政治组织的效率的测量方法.随后,他与合作者决定,把G N P作为大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效率的主要指标,这样不但使G N P作为大国权力的唯一构成要素,还成为其唯一的测量指标.①最近,学界把大国战争能力指数作为大国权力的主要组成要素,把一个大国的军事㊁人口以及经济能力视为大国战争能力和大国权力的测量指标.然而有学者指出,大国战争能力虽然可以囊括大国权力构成要素,但它运用的算术测量方法会掩饰或夸大大国间的权力转移.因此,为了精确地衡量大国间的权力转移程度,应该用几何式计算方法来测量大国的实际权力以及大国间的权力对比.②尽管几何式权力测量方法确实能够精确㊁稳定地反映一个大国权力的实际状况,但它把大国权力的组成部分集中在军事㊁经济和人口这些硬实力指标上,却忽视了权力转移论者一直强调的政治效率这一重要的软实力指标.所以如何准确测量大国政治效率应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之一.大国对国际秩序的满意度是权力转移论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开创者,虽然奥根斯基强调了满意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提出测量这一概念的方法.随后,有学者把大国的军事努力视为满意度的一个指示器,并认为,当一国经历权力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军事投入时,就表明它是国际秩序的不满者.③然而,这种测量指标存在缺陷.首先,大国军事努力的提升并不是单方面6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③AFK 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K u g l e r.T h eW a rL e d g e r[M].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80.K e l l y K a d e r a a n dG e r a l d S o r o k i n.M e a s u r i n g N a t i o n a l P o w e r[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s,2004(30),3:211-230.L e m k e,D o u g l a s,a n dS u z a n n e W e r n e r.P o w e rP a r i t y,C o mm i t m e n t t oC h a n g e,a n d W a r[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Q u a r t e r l y,1996,40(2):235-260.行为,而是大国互动的产物.其次,根据权力转移理论的推论,当大国间经历权力转移时,满意国更倾向于加强军事能力,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权力高于崛起国,从而使自身所创造的国际秩序保持稳定.有学者把大国的结盟目录作为满意度的指标.并认为,当一国与主导国的共同盟友的数量越多时,该国对国际秩序的满意度就越高;相反当它们的共同盟友很少或没有时,该国的满意度就会很低.①这种测量指标也存在不足.因为,盟友数量只是大国战略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态度的表示;而且,有的国家是完全中立国,并没有同盟,比如瑞士,但不能以此就断定其是国际秩序不满者.鉴于以上两个测量指标的不足,有学者把一国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包括政府间和非政府间)视为其满意度的反映.因为,国际秩序主要表现为各种国际组织的集合,所以当一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数量越多时,就表明其对国际秩序很满意,反之也成立.经验数据显示了该指标的准确性.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主要修正国.当时的数据也表明,在那两个时期,相对其他大国,德国参与的国际组织的数量确实是最少的.②虽然,参与国际组织的程度能够很好地反映一国的满意度,但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这种测量方式可能先验地假定国际组织是中立的,它不会拒绝任何想加入其中的大国,可是有些国际组织会主动否定有关大国加入的可能性.比如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就一直拒绝中国重获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其次,有些中立国,比如上述的瑞士,虽参加了很少的国际组织,但不能把其视为不满者.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对大国满意度的测量还存在值得细化之处.(二)推论的细化奥根斯基提出权力转移理论时把该理论的研究层次聚焦于全球层面的大国间权力转移;并把大国内部的发展差异视作权力转移的主要原因.随后,他的后继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地区间权力转移㊁联盟的作用㊁权力转移战争和权力转移理论在新领域应用问题.1.多元等级秩序说莱姆克(L e m k e)发展出的多元等级模型把权力转移理论的应用范围延伸至7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K i m ,W o o s a n g .P o w e rP a r i t y ,A l l i a n c e ,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n d W a r s i nE a s tA s i a ,1860-1993[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C o n f l i c tR e s o l u t i o n ,2002,46(5):654-671.C h a nS .C a n 't g e t n o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T h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r e v i s i o n i s t s t a t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o f t h eA s i a -P a c i f i c ,2004,4(2):207-238.地区间国家权力转移.他认为,国际等级秩序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地区等级秩序,这些地区等级秩序内嵌在由大国所组成的全球等级秩序之中.在没有大国的干扰下,地区等级秩序的运行机制与全球等级秩序的运行机制相同.在该秩序下,不仅存在着地区主导国和其创建的地区秩序,还存在潜在的地区崛起国;地区的和平与战争也由地区主导国和潜在崛起国的权力接近度以及崛起国对地区秩序的满意程度所决定.提出主要理论假设后,莱姆克利用中东㊁远东㊁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经验数据,验证了多元等级模型的论点的正确性,成功拓展了权力转移理论的研究层次.①莱姆克放宽了奥根斯基的两个核心假设.他不但把权力转移理论对准发展中国家间的权力转移,还把该理论的分析层次聚焦于地区层面.正如他所强调: 多元等级模型提供了与权力转移理论一样的假定,但它不仅面向发达大国,还聚焦于发展中大国 ②.核心假设的放宽使莱姆克的模型不但囊括了权力转移理论已有的成果,还使权力转移理论涵盖了更多的研究领域.因此,多元等级模型是权力转移理论的成功发展.然而,因为领导国在全球范围内都存有地缘利益,它会密切关注每个地区内国家间权力转移的态势对自身领导地位的影响.所以,在聚焦于地区层次的国家间权力转移时,多元等级模型忽视了全球与地区两个层面的国家间权力转移的互动研究.2.联盟转移理论说奥根斯基把大国内部的发展差异当作权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而贬低联盟的重要性.但金姆(K i m)认为,在分析权力转移时, 不仅要考虑大国内部的权力,还需考虑其盟友的潜在支持 .③为此,他在修正权力转移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联盟转移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推论是:大国间权力转移是内部发展差异和外在联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两者再加上大国对国际秩序的满意度是决定大国间权力转移稳定与否的关键变量.因此,可以将联盟转移理论的因果关系表示如下:大国自身权力差异+大国联盟间权力差异+大国国际秩序的8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③L e m k eD.R e g i o n s o fW a r a n dP e a c e[M].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2.L e m k eD.R e g i o n s o fW a r a n dP e a c e[M].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2:64.K i m,W o o s a n g.A l l i a n c eT r a n s i t i o n sa n d G r e a tP o w e r W a r[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S c i e n c e,1991,35(4):833-850.满意度ң权力转移的后果(战争或和平).①随后,金姆利用经验数据成功验证了其理论的可靠性,并得出结论, 当潜在挑战大国得到盟友的支持,开始赶上主导国的权力,并有强烈的愿望改变已有国际秩序时,就很有可能爆发大国间战争②.联盟转移理论是对权力转移理论的成功拓展.首先,金姆把联盟也看作大国间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放松了奥根斯基只把内部发展视为权力转移原因的核心假设,这样使权力转移理论能够解释大国间联盟与战争的关系.其次,联盟转移理论不仅关注工业时代的大国间权力转移,还把其应用到前工业化时代和现当代的大国间政治研究中,使该理论超越了奥根斯基只把权力转移理论限定在工业化时代的假定.③3.权力转移战争问题权力转移理论者在接受国家间的权力转移加上挑战者的不满会导致战争爆发这个核心论断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战争的发生时间㊁发起者以及具体的触发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权力转移论者对可能的战争的发生时间存在分歧.创建理论时,奥根斯基认为,当崛起国与主导国真正发生权力转移之前,即崛起国的权力快接近主导国,但还没超越主导国时,会发生大国战争.④在随后的经验调查中,奥根斯基改变了原来的立场,认为当崛起国与主导国发生权力转移之后才会爆发战争.因为,只有在这时,崛起国及其盟友的权力才超过了主导国,所以具备了战争胜利的可能性.⑤可是,他把盟友作为决定战争时机的做法却与先前把其排除在核心假设之外的做法相矛盾.因此,战争时机问题成为后续研究的一个争论点.金姆认为,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当崛起国的权力大致接近主导国时会爆发战争.94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③④⑤K i m ,W o o s a n g .P o w e r ,A l l i a n c e ,a n d M a j o r W a r s ,1816-1975[J ].T h eJ o u r n a lo fC o n f l i c t R e s o l u t i o n ,1989,33(2):255-273.K i m ,W o o s a n g .A l l i a n c e T r a n s i t i o n sa n d G r e a tP o w e r W a r [J ].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1991,35(4):833-850.K i m ,W o o s a n g .P o w e rP a r i t y ,A l l i a n c e ,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a n d W a r s i nE a s tA s i a ,1860 1993[J ].T h e J o u r n a l o fC o n f l i c tR e s o l u t i o n ,2002,46(5):654-671.AFK O r g a n s k i .W o r l dP o l i t i c s [M ].N e w Y o r k :A l f r e dK n o p f ,1958:333.AFK 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K u g l e r .T h eW a rL e d g e r [M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oP r e s s ,1980:59-61.因为,此时主导国与崛起国的战争成本利益分析会导致双方把战争作为解决彼此矛盾的一种合理机制.①虽然金姆利用模型分析指出双方权力接近时会爆发战争,但并没有具体指出大体接近在数量上的表现.最后,有学者利用数据分析指出,当崛起国的权力占到主导国权力的70%及以上时就会爆发战争,因为这时崛起国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战争表达自身的不满.②尽管学者们最终都同意崛起国与主导国权力接近平等时,容易爆发大国战争,但如果过于纠结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节点会违背权力转移理论的初心.因为,首先权力转移理论主要想说明大国间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会给它们的关系带来影响,它主要强调了权力转移的动态性;其次,实践中的国务活动家可能根本就没有掌握学者们事后所总结的大国间权力对比的具体数据,如果在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上过于纠缠,就会显示理论对现实的藐视.所以,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解权力转移的动态过程中.权力转移论者都认为崛起国是可能的权力转移战争的发起者.奥根斯基认为,因为主导国创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它不可能主动发起战争摧毁自身所建并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秩序,所以只有崛起国才会通过战争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③尽管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主导国主动攻击崛起国的事件,比如19世纪的英国没有主动攻击崛起中的德国和美国,20世纪的美国也没有攻击过崛起中的苏联.但如果崛起国会理性地等待时机,以便在权力对比向自身倾斜时主动攻击主导国,那么,从逻辑上看,主导国也可以选择当权力对比还有利于自身时发起预防性战争,主动攻击崛起国.例如王国欣等人把决策科学中的前景理论带入崛起国与守成国的互动研究中.他们认为,当守成国把它与崛起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框定为损失时,守成国会为了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而向崛起国发起预防性攻击.④而且,理论界也一直在关注国际政治中的预防性战争问题.05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㊀㊀㊀第3期①②③④K i m,W o o s a n g,a n dJ a m e s D M o r r o w.W h e n D o P o w e rS h i f t s L e a dt o W a r[J].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1992,36(4):896-922.L e m k e,D o u g l a s,a n dS u z a n n e W e r n e r.P o w e rP a r i t y,C o mm i t m e n t t oC h a n g e,a n d W a r[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Q u a r t e r l y,1996,40(2):235-260.AFK O r g a n s k i a n d J a c e kK u g l e r.T h eW a rL e d g e r[M].C h i c a g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80:187-188.王国欣,刘建华.崛起国与主导国的关系模式 前景理论对权力转移理论的修正[J].国际论坛,2017(5).如科普兰的动态差异现实主义就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极性,战争的成本效益对比),当一国面临相对衰落时,它会利用预防性战争来延缓甚至扭转相对衰落的进程.①因此,权力转移论者不能忽视大国权力转移过程中预防性战争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崛起国与主导国的互动关系.权力转移论者也开始关注可能的权力转移战争的具体发生机制问题.虽然,权力转移论者都强调权力转移战争来源于权力转移(不管是大国间还是联盟间)和对国际秩序的不满,但这两个变量只为权力转移战争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性条件,而没有说明战争发生的具体机制.随着战争理性模型的建立,权力转移论者开始利用该模型解释权力转移战争的具体发生机制.战争理性模型认为,战争是各国无法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替代选择,战争双方之所以无法成功地进行谈判,是因为彼此都无法有效向对方保证会遵守可能达成的谈判协议.这种承诺难题可能来自双方信息的不充分㊁权力对比不明确㊁谈判所涉及利益的不可分割或盟友的羁绊.②权力转移论者也认为,崛起国与主导国的权力转移在本质上涉及双方对彼此权力和影响的谈判,而谈判成功与否会影响两国间关系的稳定.崛起国想从主导国那里获得让步,以实现自身权力增长与影响提升的同步发展;而主导国想从崛起国那里得到保证,不会对其进行无止境的敲诈甚至攻击.有学者认为,如果崛起国能够向主导国保证不滥用自身不断增长的权力,或者不引发特定的权力转移,比如开发特定的武器系统㊁接近某些重要战略区域,就能有效实现和平的权力转移.③有学者进一步深化了此观点并认为,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崛起国的军事决定及其透明度是影响大战爆发的主要因素.当崛起国不进行大规模军事建设(该学者没有具体指出规模的测量方式)或者在透明度高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甚至在不透明情况下进行小规模建设时,主导国就不会感受到威胁,并能实现权力和平转移;而当崛起国隐蔽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建设时,守成国的威胁感会提升,两国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会升高.④15第3期㊀㊀㊀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①②③④[美]戴尔 科普兰.大战的起源[M ].黄福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F e a r o n ,J a m e sD .R a t i o n a l i s tE x p l a n a t i o n s f o rW a r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1995,49(3):379-414.C h a d e f a u x ,T h o m a s .B a r g a i n i n g O v e rP o w e r W h e nD oR a p i dS h i f t s i nP o w e rL e a dt o W a r [D ].C o n f e r e n c eP a p e r s .A m e r i c a n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A s s o c i a t i o n ,2009.D e b sA a n d M o n t e i r o N P .K n o w n U n k n o w n s :P o w e rS h i f t s ,U n c e r t a i n t y ,a n d W a r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2014,68(1):1-31.。
约瑟夫·奈谈权力转移TED文字实录
我想讨论的是21世纪的权力。
基本上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权力的变化,有两种变化是我想探讨的。
一种是权力的转移,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权力变化。
这是对权力转移的简单解读,即权力正从西方转移到东方。
另一种是权力的分散,即权力的转移是从西方和东方的各个国家到非国家的范围。
以上两种情况是本世纪权力的重要转移。
我想分别说说着两种情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为什么说最终可能是个好消息。
说道权力的转移,我们常常会提起亚洲的崛起。
确切的说应该称作亚洲的复兴或亚洲的回归。
回顾19世纪的世界,你会发现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亚洲而且他们生产的产品占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现在我们来看20世纪,世界上一半的人口——超过一半——仍然在亚洲居住,但是他们的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五分之一。
这是为什么呢?工业革命,也就是说突然之间,欧洲和美国成为主导世界的中心。
而到了21世纪,我们看到的是亚洲将重新回到占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生产总值的位置。
这很重要,而且是一次重大的权力转移。
但是接下来我要和你们探讨一下刚才提到的另外一种转移,那就是权力分散。
要理解权力分散就要明白一点:计算和交流的成本已经降到原来的千分之几从1970年到本世纪初。
这个数字很大,很抽象,但是具体来说,如果汽车价格的降幅和计算机的降幅一样,那么今天你只花五美元,就可以买辆车。
那么如果所有的技术价格都以这个幅度下跌,获得这一技术门槛就会降低;人人都可以享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如果你想从牛津到约翰内斯堡或到新德里或到巴西力亚或是其他任何地方获得即时通讯,是可行的,因为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很有钱才行——你要么是政府,要么是跨国公司,也能、可能是基督教堂不过你得及其有钱才行。
但是今天人人都能享有这些技术,以前人们受到价格的制约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如果人们有足够的钱去网吧——我上次查到的价格大概是每小时一磅左右——但是如果你用Skype,是免费的。
党内精英流动路向与权力转移
党内精英流动路向与权力转移《人民论坛》(2013年第10期)孙代尧政治继承的制度化是整个政治体系制度化的关键,为避免正式制度与惯例的拉扯,有必要把已经形成的制度要素有机连接起来,譬如党章和宪法规定的连接,形成一个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英的流动,基于两个基本面向:一是党的精英群体的整体流动路向,这是观察政党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和自身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二是处于这个群体顶端的领导人的权力更替机制,这是衡量政治制度化和政治理性化程度的标尺。
代际更替与精英流动首先看中共领导精英的代际变化,以党的高级干部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为变量。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精英经历了从“创党一代”到“延安一代”的世代更替。
“创党一代”就其社会成分而言都属于知识分子,大都有留学(日本、西欧和苏联)经历。
“延安一代”的领导干部则多是从工农优秀分子中甄补,专业知识和学历背景并不被看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了领导干部在知识化和专业化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干部年轻化是世界性的趋势,越是现代化,越要年轻化。
”如果说解决干部老化、补充新血是执政党保持活力所必须,那么更大的问题则是要解决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
中共高级干部都是职业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前没有退休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也都比较年轻,大部分的省部级干部才40岁左右。
文革结束后,这些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干部大都成了老人。
邓小平在1982年独具匠心地设立了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中央顾问委员会,专门用来安置资深的老革命,并亲自出任主任,以鼓励老干部集体退休(“退居二线”)。
中顾委存在了两届,1992年十四大时被撤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大致可以根据职能和权力结构划分出三类精英群体:党务官员群体、军人官员群体和技术官员群体。
一般来说,建政之初,军事和党务出身的官员在领导层居主流,学历背景倒在其次。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精英几乎全部是“革命精英”(党务官员)和“军事精英”(开国将帅)。
简述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
简述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作者:吴霞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3期【摘要】权力转移理论是对主导国与崛起国之间权力转移的原因、形式、阶段的研究。
该理论首先由奥根斯基提出,本文着重梳理奥根斯基关于“权力转移”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述其利弊,对有关于“权力转移”的研究提供有益材料。
【关键词】权力转移奥根斯基大国崛起关于国家间战争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主题,通过对战争爆发的原因、形式以及紧迫程度的判断来评估本国的安全形势,找寻避免或预防战争的方法,为其下一步的对外战略提供参考。
古典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均势”是维持世界和平的良好模式,即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权力对比相对均衡,能够有效的限制各国发动战争的意图,保持国际体系的稳定。
但是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仔细的探讨。
以奥根斯基为代表的一些学者首先提出:世界并不是单纯的无政府状态,世界体系是一个具有霸权存在的等级层次,在这样的体系中主导国与崛起国之间可能会发生权力的转移,在权力转移时期,战争的可能性有增大的危险。
[1]1958年奥根斯基在其专著《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中首次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power transitions theory)。
在这部著作中奥根斯基将人类世界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
他认为:均势理论适用于前工业化阶段,权力转移理论适用于共工业化阶段。
不同国家由于其内部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不同,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中掌握的权力大小不同。
当崛起国内部工业化的增长速度超过主导国时,兩国的权力差距就会缩小,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奥根斯基认为国家权力的产生并不是在国际交往中获得的,而是国家内部的工业化造成的。
传统的现实主义者同样认为国家间权力的变化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不关心国家权力的产生方式,而是更注重于国家权力大小的衡量标准,例如:军队规模、领土面积、盟国关系等。
从历史经验角度看当前美国能否遏制中国——读《大国权利转移与技术变迁》读后感
从历史经验角度看当前美国能否遏制中国——读《大国权利转移与技术转移》有感在《大国权利转移与技术转移》一书中,有以下几个观点;1: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会影响大国竞争,而在权利转移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之间的权利竞争尤其显著,因此,技术进步也会更密集地出现。
2:技术变迁后面的政治驱动,重大技术变迁在不断重塑人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国家引导技术进步是大国缓解竞争压力,处理安全困境的一项重要选择。
3:技术变迁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综合因素使世界技术呈现周期性波动。
在国内政治中,国家能力是开展技术变迁的重要政治前提、分权制度有利于技术变迁、利益集团以及政治理念相对独立帮助技术变迁。
国际政治中的战争与科学一直是紧密联系的,新式精良的武器往往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战争对技术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国权利竞争是推动世界重大技术变迁的重要动力。
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中国不得不参与到权利竞争的游戏中,而我认为在这场游戏中,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中美经济总量日渐接近,中美分别作为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挑战国和领导国之间的权利转移,很可能推动世界新一轮重大技术变革。
世界政治领域的新一轮权利变迁将拉动中美双方新一轮的技术变迁。
在这次技术变迁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是竞争的一种手段,但只要中国坚持自主研发创新,不断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美国就无法遏制中国。
在本书中我深切感受到大国权利竞争就需要技术瓶颈的突破,大国为保障在世界政治中的自主性,就要具备技术上的自主性,大国权利竞争会加强其对技术自主性的诉求。
权利转移时期是大国竞争,尤其是挑战国与领导国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也是技术发挥作用最显著的时期,在历史上,大国政府往往通过政府资助,政府采购两个方面影响技术变迁,政府会加大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用科技的政府资助。
例如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虽起源于烟花,但由于国家间的竞争,战争的需要,烟花进一步改进成火药,这种技术瓶颈的突破帮助战争取得了胜利。
因此中国要抵制美国的遏制就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新动向,2014年国关国政考研重要考点
演进中的国关理论第二部分现实主义第七章权力转移理论朱锋“权力转移”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有关解释战争、特别是大国间战争的学术思想。
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解释大国间权力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关系变化究竟将如何影响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论分支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关中国的崛起是否将导致国际不稳定、甚至冲突的众多学术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权力转移”理论的影响。
在西方,有关中国崛起的常识性看法更是直接同”权力转移”理论存在着某种联系。
近年来,坚持”权力转移”理论的学者开始用这一理论讨论中国崛起问题。
他们中有人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就必然导致战争,但至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难以避免地符合”权力转移“理论的理论预测与理论总结。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权力转移”理论的学术兴趣不断加深,针对性的分析文章开始出现。
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始终还存在一系列的”盲点”,例如该理论同我们较为熟悉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 它的最基本的变量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权力转移”理论的学术地位究竟怎么样? 在今天的国际关系环境下该理论的作用和意义如何? 为此,本文将通过介绍和剖析”权力转移”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力争系统和完整地说明该理论的内在局限性。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权力转移”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A. F. K. 奥根斯基(A. F. K. Organsky) 。
其理论框架并不复杂。
由于该理论的追随者顺应19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战争与国家能力研究普遍走量化分析模式和大量使用80年代后”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理论的数理分析方法,该理论并非是建立在严密的定性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假设论证,而是围绕着奥根斯基提出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实证测试和观点的扩展。
理论的概念构建与核心假设的提出都是由奥根斯基完成的。
大国权力转移的八种方式,中国要准备也要超越战争
大国权力转移的八种方式,中国要准备也要超越战争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帷幕,我国既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大国斗争的乱局,又要注重深远经略,做好大国战略博弈的布局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权力转移道路。
近年来,战争纪念比较多,如甲午战争120周年、日俄战争11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
这些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当前,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引发大范围的体系战争,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必将通过战争来实现。
那么,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径?我国又有哪些战略选择空间呢?1、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西方国家认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通过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实现。
实际上,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战争模式。
1、通过全面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历史上的大国权力转移,多数是通过全面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模式。
例如,春秋时期,齐国打败郑国成为霸主,越国打败吴国成为霸主。
在近代史上,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苏联打败德国、日本,成为超级大国。
2、通过局部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局部战争的战场可以是在双方领土的交界处,也可以在一方的领土上,或者在第三方的领土上。
如果能够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有时候也能实现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例如,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通过城濮之战,实现了地区权力转移。
再如,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通过日俄战争,实现了东北亚地区的权力转移。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势力退回俄罗斯境内,日本赢得战争胜利,获得了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3、通过间接军事冲突实现权力转移间接军事冲突类似于代理人战争。
双方都是代理人,或者一方直接参战,另一方是代理人。
代理人的胜负,也能够反映出大国实力的强弱,影响到大国在地区的权力强弱。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扶植南越政权,中国支援胡志明力量。
从财富的转移到权力的转移
精心整理从财富的转移到权力的转移这场权力转移的表面,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创造的财富,以收购西方公司、金融机构流回到西方,但其中可能有一种更深刻的权力转移,那就是把财富用于新兴市场国家目前还较薄弱的国内社会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年间陆这兴市场国家的资金支持美国政府的服务和美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消费,这是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最重要的特征。
而美元的全球储备地位,也直接服务于美国消费全球制造产品的经济秩序。
通过创造美国的资产上涨(例如房地产泡沫)而创造的泡沫性财富,美国拉动了全球经济。
正如席勒的研究所显示的那样,以房价与租金的比例,美国的房地产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涨幅。
真实的财富流向新兴市场,但美国仍然掌握着金融秩序,创造着可以被即时享用的财富。
但是,经过这一轮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全球资本与美国消费之间的融资中介地位,还有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都受到了挑战。
其结果正如去年底,东亚和中东在融机构认为其已经“技术上破产”。
直到2006年时,美国的评级公司还估算中国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贷款率为20%~25%。
与此同时,评级公司如穆迪、标准普尔,也在忙于给华尔街次级房债抵押的债券评投资级甚至AAA级,令以花旗为代表的美国银行业趋之若鹜。
但是,目前这一切都被颠倒了。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目前市值已令华尔街所有的金融机构黯然失色。
2007年第四季度,美林银行宣布亏损78亿美元,花旗集团宣布亏损98.3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亏损35.6亿美元,JP摩根盈利则比去年同期下降34%,贝尔斯登更是在破产的边缘挣扎。
华尔街的大银行陷入了当年中国的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局面。
银行685.6银行的还有新加坡淡马锡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高盛旗下的投资基金、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
而当时积极参与中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美国及西方金融机构,甚至被美国国会质疑。
根据最新的按市值的全球银行业排名,最大的五家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排第一、第四和第五的位置。
法国大革命权力的转移
法国大革命权力的转移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权力的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法国大革命中权力的转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一、权力垄断与绝对君主制的固化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国王拥有极为庞大的权力,几乎凌驾于法律之上,实行的是绝对君主制。
权力被集中在君主手中,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贵族和低层平民之间的对立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同时,君主制的固化也限制了国家的发展和改革。
二、三级会议与权力的重新分配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了革命的重要一步。
三级会议代表了法国的三个阶级:贵族、教士和平民。
在会议上,代表们开始研究国家的问题,并讨论了权力的重新分配。
贵族的特权被削弱,平民开始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这一分配权力的新形势对法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国民议会的成立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国民议会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议会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成为权力的新中心。
国民议会积极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人权宣言》的颁布和农奴制的废除等。
国民议会的成立标志着权力从贵族和君主手中转移到了更广泛的平民阶层。
四、君主制的被废除与共和制的建立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君主制的被废除。
1792年,法王路易十六被国民议会废黜,共和制在法国取代君主制,权力完全转移到人民手中。
共和制的建立代表了法国政治权力的根本改变,彻底打破了过去的封建政体,为未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雅各宾派的崛起与恐怖统治的实施法国大革命中,权力的转移并未结束。
雅各宾派崛起后,实行了恐怖统治。
在恐怖统治的过程中,权力出现了再次的集中和垄断。
各种政治迫害和镇压成为常态,使得法国大革命进入了一个血腥和动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法国国家政权的权力再次转移的重要标志。
六、拿破仑的崛起与权力的集中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权力最终落到了拿破仑·波拿巴手中。
拿破仑崛起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成为一个独裁者。
权力再次集中在了个人手中,法国陷入了拿破仑的专制统治。
英国光荣革命君主权力的转移
英国光荣革命君主权力的转移英国光荣革命是指1688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发生的政治变革,其结果是现代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在此次革命中,君主的权力得到明显的转移,权力从君主本人转移到了议会和法律体系。
这场革命对英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历史背景英国光荣革命发生在17世纪末,当时的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因其强调天主教信仰,对抗议会的态度强硬,引发了国内外的不满。
同时,议会和社会精英希望通过革命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为了保护自身权益,他们决定采取行动。
二、君主权力的转移在光荣革命中,詹姆斯二世被迫逊位,由荷兰王威廉三世和英国玛丽二世接任国王。
新国王在即位时被要求签署《权利法案》,其中规定了君主的权力应受限制,议会和法律体系将对国家事务有更大的控制权。
这标志着君主权力的转移,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三、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通过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即君主虽然仍具有象征性的权力,但实际上政府的权力主要由议会行使。
议会通过法律规定国家事务的处理方式,君主则必须遵守这些法律。
此举使得政府更加民主和透明,为英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影响和启示英国光荣革命对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借鉴,各国开始重视立宪法、议会制度和司法独立等制度安排。
这表明,通过制度变革和社会合作,国家可以实现政治权力的有效分立和制衡,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我们可以看到英国光荣革命实现了君主权力的转移,为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契机。
这场革命对英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成功的政治变革范本。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君主权力的重要性,还可以体会到政治改革对国家建设的意义所在。
希望大家可以从光荣革命中汲取教训,促进各自国家的政治及社会进步。
权力转移理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权力转移”理论( Power Transition 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有关解释战争、特别是大国间战争的学术思想。
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解释大国间权力关系变化以及这些关系变化究竟将如何影响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论分支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关中国的崛起是否将导致国际不稳定、甚至冲突的众多学术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权力转移”理论的影响。
在西方,有关中国崛起的常识性看法更是直接同“权力转移”理论存在着某种联系。
近年来,坚持“权力转移”理论的学者开始用这一理论讨论中国崛起问题。
他们中有人并不认为中国的崛起就必然导致战争,但至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将难以避免地符合“权力转移”理论的理论预测与理论总结。
“权力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权力转移”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A. F. K. 奥根斯基(A. F.K. Organsky) 。
其理论框架并不复杂。
由于该理论的追随者顺应196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的战争与国家能力研究普遍走量化分析模式和大量使用80年代后“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理论的数理分析方法,该理论并非是建立在严密的定性分析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假设论证,而是围绕着奥根斯基提出的基本“问题”所进行的实证测试和观点的扩展。
[ 3] 理论的概念构建与核心假设的提出都是由奥根斯基完成的。
在他1958年出版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书中,奥根斯基教授认为,核武器并没有改变战争与军事冲突这一国际关系中宿命性的问题,即便在核时代,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依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切。
他考察了近三百年的国际关系史,强烈质疑当时所盛行的均势理论(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认为大国间权力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发战争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彼此实力的接近。
特别是当大国间权力的再分配出现“持平”(power parity)趋势时,战争爆发的可能是最高的。
中枢权力的发展趋势
中枢权力的发展趋势中枢权力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在以下讨论中,我将从国家权力的集中化、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枢权力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贸易纠纷和恐怖主义等,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单独能力范围。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各国政府相互依赖,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这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力逐渐向中央权力转移的趋势,以便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性问题。
例如,欧盟的权力集中在布鲁塞尔,成员国的主权被部分削弱,以实现在欧盟内的统一行动。
然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某些领域也在努力争取更多的权力,以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在一些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地方政府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行政主体。
这种权力的下放是对中央化趋势的一种调整,以平衡全球化对国家政府的压力。
例如,中国实施了分权改革,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决策权,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民主治理。
而在印度,联邦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权。
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也是影响中枢权力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中央政府通常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地方政府有着更接近民众的联系。
这种权力的分配和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权力的中央化或分散化。
一些国家在权力分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
例如,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国家都进行了政府改革,以增强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自治。
而在一些地区,如香港和台湾,政治争议的结果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变化。
最后,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对中枢权力的发展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民社会是指由公民组成的自发组织和社区组织,它们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民社会的发展不仅可以制约中央政府的权力,还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发展和自治。
一些国家的公民社会组织在政府改革和权力分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美霸权和平交替及原因分析
英美霸权和平交替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英美盛行和平交替在全球历史上,英美两国的霸权交替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到美国取而代之,这一过程是在和平、稳定的背景下完成的。
英美盛行和平交替,体现了世界国际体系的演进和变革。
英国曾经的海洋霸权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美国在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过程中,也充分继承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英美霸权和平交替的历史过程,不仅反映了国际关系力量的变动和调整,更体现了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智慧和勇气。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波折和冲突。
两国最终通过对话、谈判和合作,实现了和平的交替。
英美盛行和平交替的历史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对于今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英美霸权和平交替的历史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和趋势,为构建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字数:240】2. 正文2.1 英国霸权时期英国霸权时期是指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英国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济方面,英国成为了世界工业化的引领者,铁路、纺织等行业都发展迅速。
政治上,英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在非洲、印度等地都建立了殖民地。
文化上,英国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莎士比亚、牛顿等知名人物的作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霸权时期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其军事、经济实力,还得益于其强大的海军力量。
英国拥有庞大的舰队,对海上贸易和控制海洋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海军的制霸让英国成为了全球海洋霸主,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其他国家的崛起,英国霸权逐渐式微。
美国等国家的崛起让英国逐渐失去了全球主导地位。
英国霸权时期的终结标志着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也预示着英美交替的开始。
2.2 美国崛起并取代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新兴的大国之一。
中国历史上和费德勒权变模型有关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和费德勒权变模型有关的例子中国历史上和费德勒权变模型有关的例子近年来,费德勒权变模型在治理和政治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模型通过分析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权力转移和演变,为我们理解政治变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中国历史上,也可以找到一些与费德勒权变模型相关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中国政治体系权力的变革路径和演进过程。
一、秦朝的权变: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秦朝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权,其通过权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帝国。
秦朝的统一过程中,权力从诸侯国转移到了中央集权的秦国。
通过中央集权,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推行统一货币、标准化文字和法律等。
这种权变使得秦朝成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的权变:官僚集团与皇权的相互制衡明朝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权变。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巩固了权力并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体制。
然而,在明朝后期,权力逐渐从皇帝转移到了官僚集团。
这种权力的转移是通过官僚集团的不断扩大和权力的分散来实现的。
官僚集团通过掌握大量的权力资源,逐渐对皇权产生了制衡作用,使得皇帝的权力逐渐减弱。
三、清朝的权变:满族统治与汉族士大夫集团的互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统治下,权力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清朝的统治者满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置满洲正白旗、授予满洲贵族特权等,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然而,清朝也面临着与汉族士大夫集团的互动。
在清朝统治下,汉族士大夫集团通过学术考试的系统来进入政治体系,逐渐成为影响政治决策的重要力量。
这种权力互动对清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借鉴。
回顾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费德勒权变模型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
这一模型强调权力的转移和演变,揭示了政治变革中的微妙关系。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权力变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的演进过程。
国际权力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国际权力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孙 哲我们可以把国际格局看作是一座一座的建筑物,有东方风格和西方风格之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天气变化,变化多端。
所以,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的看法是:第一,要慎重看待“权力转移”,不要被它造成的巨大困惑所迷惑。
大家经常说的“权力转移”,指的是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经常举的例子就是美国占世界GDP的比重,10年以前是32%,现在是23%。
如果反过来看,是不是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权力转移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影响力方面,是不是更有发展前景?美国在军事上重返亚太,60%的空军和海军2020年前将重新布置在亚太地区,这就很难说权力发生了转移,很难说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更强的军力抗衡发达国家。
所以,我们对“权力转移”要存疑。
第二,“权力转移”过多地强调了权力结构上的平行转移,而忽视了垂直转移。
发展中国家过分重视发展经济,忽视了权力的垂直转移。
各国内政对外交的影响日益加深,或者说内政和外交已经密不可分。
现在,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可能会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比如利比亚、叙利亚问题,包括中国十八大以后是不是能建成“美丽中国”的问题?把环境治理好,把食品安全治理好,对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对提高中国国际形象,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目前这种权力的垂直性转移,从限制政府权力到人民自我权力成长的转变,也是国际政治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第三,要重视权力的流动转移。
在联合国这一平台上,各个国家就不同议题进行不断地讨论,通过投票、联盟以及形成各种各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就各个议题不断地变化立场。
所以,国际格局的变化有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
垂直转移、平行转移,加上流动转移,国际格局3D变化,更加立体,值得我们反思。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进行战略选择?中国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有很多对立对抗或者不和谐的地方。
权力的转移
06
第十四章全 面信息战
05
第十三章企 业高管的思 想警察
1
第十五章组织 崩溃的年代
2
第十六章弹性 企业
3 第十七章部落
酋长和企业特 派员
4
第十八章自主 的员工
5
第十九章权力 的拼图
第二十一章隐形的 政党
第二十章决定性的 年代
第二十二章信息战 术
1
第二十三章超 战术
2
第二十四章情 报市场
3
第二十五章信 息议程
从第三次浪潮到权利的转移,作者通过影响权力三个因素,分析了现在社会及未来的发展。
之前读过《血酬定律》,通俗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表现形式。
权力的转移不是从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机构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人、政党、机构或国家,而是当社会以 更快的速度冲向明天时,深层的权力三角中,暴力、财富和知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转移。
精彩摘录
权力与欲望相辅相成,人类欲望各有不同,任何能满足别人欲望的东西就可能是潜在的权力源头。 暴力的最大弱点在于它完全没有弹性,只能用来实施惩罚。简要地说,暴力是一种低品质的权力。 在发达经济体里,劳动已不再是“人做事”,而是“人与人或者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 在许多其他领域,原本紧紧掌控的专业知识正逐渐失控、流向普通大众。同样,大型企业的基层员工能够获 取过去由管理层垄断的信息。由于知识在进行重新分配,由此产生的权力也随之发生了转移。 知识已经从暴力权力和财富权力的附属物蜕变为它们的精髓。事实上,知识是最终的放大器,是未来权力转 移的关键。正因如此,世界上才爆发了知识控制战,人们才如此热衷利用传播工具。 最赤裸的权力形式就是使用暴力、财富和知识来迫使他人按照指定的方式来做事。 新的财富创造体系完全依靠数据、创意、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即时交换与传播,造就了所谓的“超级信息符号 经济”(supersymbolic economy)。 “权力的转移”不仅仅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权力的再塑。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国际关系是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动态关系,而权力博弈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权力格局不断变化,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也日趋激烈。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一、权力来源与分配权力的来源和分配是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国家之间,权力的来源主要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实力决定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权力的分配也受到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组织、国际法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平衡。
二、权力博弈的形式权力博弈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制裁、军事威胁、外交施压、贸易制裁等。
其中,经济制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限制贸易、禁止投资等方式来削弱对手的经济实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军事威胁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通过发动战争或进行军事演习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
外交施压则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影响其他国家的决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贸易制裁则是一种间接的方式,通过限制贸易往来等方式来削弱对手的经济实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权力博弈的策略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各种权力博弈。
首先,国家需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策略。
其次,国家需要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通过建立互信、加强沟通等方式来减少冲突和矛盾。
此外,国家还需要注重培养人才和引进技术,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最后,国家还需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以提高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权力博弈的影响权力博弈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权力博弈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权力博弈也会导致各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加剧,甚至引发战争和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权力转移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帷幕,我国既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大国斗争的乱局,又要注重深远经略,做好大国战略博弈的布局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权力转移道路。
近年来,战争纪念比较多,如甲午战争120周年、日俄战争11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
这些战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当前,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引发大范围的体系战争,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必将通过战争来实现。
那么,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径?我国又有哪些战略选择空间呢?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西方国家认为,大国权力转移必然通过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实现。
实际上,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战争模式。
1通过全面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历史上的大国权力转移,多数是通过全面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模式。
例如,春秋时期,齐国打败郑国成为霸主,越国打败吴国成为霸主。
在近代史上,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国、苏联打败德国、日本,成为超级大国。
2通过局部战争实现权力转移局部战争的战场可以是在双方领土的交界处,也可以在一方的领土上,或者在第三方的领土上。
如果能够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有时候也能实现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例如,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通过城濮之战,实现了地区权力转移。
再如,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通过日俄战争,实现了东北亚地区的权力转移。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势力退回俄罗斯境内,日本赢得战争胜利,获得了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3通过间接军事冲突实现权力转移间接军事冲突类似于代理人战争。
双方都是代理人,或者一方直接参战,另一方是代理人。
代理人的胜负,也能够反映出大国实力的强弱,影响到大国在地区的权力强弱。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扶植南越政权,中国支援胡志明力量。
两个力量碰撞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两国在这一地区战略影响力的强弱。
再如,在叙利亚危机中,以巴沙尔为首的政府武装和反对派武装,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不同大国之间的权力博弈。
4使用武力但未发生军事冲突的方式使用武力但未发生军事冲突的情况有很多,如军事威慑、战略遏制、军备竞赛等。
之所以使用武力而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原因比较复杂。
例如,世界上存在多个大国,一旦陷入战争将会产生难以驾驭的局面,或者军事冲突的成本过高,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制约比较强等。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苏冷战。
在冷战中,美国和苏联经常调兵遣将,多次引发军事危机,但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
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大部分国际权力转移到了美国手中。
5通过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较量实现权力转移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较量,能够体现出大国实力的强弱,从而也可以实现某一地区的权力转移。
例如,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通过强硬姿态,迫使英国、法国进一步承认西方的国际权力已经转到了美国手中。
再如,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中,美国的表现明显弱于俄罗斯,俄罗斯的权力有所增强,至少在克里米亚地区实现了大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和平竞争,类似于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是指在和平的大背景下,大国进行竞争。
在此过程中,政治斗争、经济摩擦、外交博弈、战略误导都可能发生,但总的基调是和平竞争,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地步。
到目前为止,通过和平竞争实现大国权力转移的例子非常少。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权力转移。
二战刚结束的时候,除美国以外,英国在西欧的权力份额最大;法国实力消耗殆尽,权力份额比较小;德国是战败国,在西欧的权力份额更小。
经过几十年的竞争,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欧权力的最大份额明显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当然,西欧地区英国、法国、德国的权力转移是一个局部的变化,能不能扩大到世界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7通过自然过渡实现权力转移自然过渡是一种理想状态,各大国自由发展,没有明显的对抗而实现权力转移。
这种方式比较复杂,至少有以下四种情况:其一,国际社会高度发达,各大国有自由发展的环境,随着新兴大国实力上升,实现权力转移;其二,多个大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举妄动,各国自由发展,随着实力消长,实现权力转移;其三,霸权国家在与其他大国的战争或竞争中失败,新兴大国实力凸显,实现权力转移;其四,霸权国家发生意外,遭到严重削弱,如霸权国家发生内乱、严重经济危机、分裂等,大国之间实现权力转移。
全面跟随与“搭车战略”相似,是指新兴大国以减少行动自由为代价,与霸权国家全面合作,结成紧密的伙伴关系,争取其支持或保护,等待霸权国家衰落后取而代之。
这种方式的优点很明显:一是不被霸权国家当作主要敌人,减少了崛起中的阻力;二是与霸权国家关系密切,可以获取技术成果和政治经验,加快实力提升的步伐;三是可能得到霸权国家的提携,默认其在某一地区的领导权。
但缺点也很明显,可能损害国家核心利益,危及国家的生存和独立,以致丧失实力上升的势头。
而且,一旦霸权国家的对手都遭到削弱,跟随霸权国家的“搭车者”也会成为被削弱的对象。
因此,大国权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大规模战争。
这些方式的不同之处是:如果能在全面战争、局部战争中取胜,权力转移的幅度比较大;而其他方式,权力转移的幅度比较小。
由于时代特征和战略背景的影响,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可能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甚至出现反复,也可能是多种方式的混合运用。
对我国战略选择的启示思考当今国际形势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序幕,我国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1战略选择的空间对我国来讲,在上述八种方式中,显然有两种需要排除。
一是“全面跟随”的方式不可取。
在美国将我国作为首要战略对手的情况下,全面跟随是一种幻想,必须丢弃。
在这方面,俄罗斯有过惨痛的教训。
二是应当避免全面战争、大范围体系战争的出现。
全面战争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理论上讲,排除两种方式以后,我国战略选择的空间包括其余六种,即局部战争、间接军事冲突、使用武力但未发生军事冲突、国际事务中较量、和平竞争、自然过渡。
在这六种方式中,最佳选项是自然过渡。
但自然过渡的方式过于理想化,现实中难以存在,主观上难以把握,所以我国的最佳选项是和平竞争,或者叫和平发展。
同时,也存在局部战争和间接军事冲突的选项。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不希望全面战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对局部战争的挑战,可以承担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
2战略选择的依托。
想要有战略选择空间,想要有比较缓和的权力转移方式,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依托。
一是持续提升国家实力,推动大国权力转移。
大国权力转移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如果不提升国家实力,世界权力也会发生转移,但是会转到其他大国手中,例如日本、俄罗斯等。
因此,要想参与大国权力转移,要想实现权力转移,就必须持续提升国家实力。
二是大幅度提升军事实力,具备打赢大战的能力,确保战略选择空间。
在战略指导上,我国想走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想在六种选项中做出选择。
但是,只有具备了第一种方式的能力,也就是打赢大战的能力,才可能有其他的选项。
否则,任何道路、任何方式都会受到威胁。
另外,如果军事实力长期落后,不仅国际权力不会向本地区转移,曾经努力获得的部分权力还有可能转移到别的国家手中。
这种情况曾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多次出现,被别的国家打断崛起进程。
因此,只有拥有打赢战争的能力、打赢战争的准备,才能有效遏制战争,才有深度参与大国权力转移的机会,才有战略选择的空间。
3不断发展壮大任何一个想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都必须不断发展壮大。
通常,国家发展壮大的方式有四类。
第一类是扩张领土面积。
这种做法被西方国家在19世纪以前广泛采用。
例如,建国初期美国的领土面积只有89万平方千米,经过长期扩张,领土面积达到937万平方千米。
再如,成立之初的莫斯科公国面积不足100万平方千米,而强盛时期苏联的领土面积达到2240万平方千米。
第二类是抢占殖民地。
15~19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都在海外抢占了大片的殖民地。
第三类是扩大势力范围。
这种做法在19~20世纪比较普遍,美国和苏联都积极谋求更大的势力范围。
第四类是将更多的国家连接到一个范畴中。
可能的方式有构建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事务协调共同体、政治与安全共同体,以及建立超国家意义的共同体等。
其中,建立超国家意义共同体的方式相对遥远,但许多国家正在探索。
例如,俄罗斯正在组建欧亚联盟、俄白联盟,德国正在整合欧盟,日本正在扩张海洋国土等。
我国应当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时代趋势,扩张领土、抢占殖民地的方式不可行,扩大势力范围的方式也难以被接受。
比较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集中在第四类,即以某种形式将更多的国家连接到一个范畴之中。
例如,与更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等。
还应当拓展金砖国家组织的内涵,将金砖国家拓展为快速发展国家的协作组织。
在此基础上,考虑将德国、阿根廷、土耳其、墨西哥等处于前进态势的国家吸收进来。
另外,需要加大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力度,适时考虑超国家政治共同体的问题。
4适当运用实力适当运用实力,是大国权力转移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方式。
首先,适当运用军事实力,展示意志和决心,才能减少挑衅。
其次,要充分认识国际斗争的现实特征,在表达和平意愿的同时,适当表达遏止别国侵犯的决心和能力。
否则,可能会成为强权国家侵犯的对象。
再次,如果长期不用实力,就会有其他国家跳出来,检验这个国家的实力和意志。
例如,2008年以前,俄罗斯对美国的挤压忍气吞声,结果是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直到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强力反击,这个方向的挤压和挑衅才有所收敛。
对于我国,周边地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需要适当运用实力,改善局面。
5保持战略定力首先,在世界格局调整时期,哪个国家急于打破现状,哪个国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例如,18世纪,拿破仑急于打破现状,受到多次反法同盟的联合打击。
二战中,日本与德国急于打破现状,受到多个大国的联合攻击。
当前形势也是这样,多个大国都想拓展战略影响。
哪个国家表现得更急迫,就可能受到更大的遏制。
其次,在霸权国家衰落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国家抵消霸权国家的实力。
哪些国家急于打破现状,就可能成为抵消霸权国家实力的牺牲者。
所以,应当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
布热津斯基在《战略远见》一书中讲到:中国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依赖于该体系的戏剧性崩溃,而依赖于该体系的力量的循序渐进的重新分布”。
当然,大国权力转移已经拉开帷幕,国家发展也不应太慢。
多个大国都在进行战略布局,如果我国太慢,将来再布局、再经营,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快了不太好,慢了也不好。
因此,在新一轮大国权力转移中,既要保持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大国斗争的乱局,又要注重深远经略,做好大国战略博弈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