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观
诸葛亮的人生哲学与治国策略
历史地位与影响
强调智慧治国
重视人才培养
倡导廉洁奉公
主张以德服人
THANK YOU
诸葛亮的人生哲学与治国策略
诸葛亮推行依法治国,制定《蜀科》 等法律,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使 蜀汉社会秩序井然,国力逐渐强盛。
治国策略
1.忠诚至上 诸葛亮忠诚于蜀汉国家,体现在他一生辅佐刘备及其后继者,始终坚守信义,以忠诚赢得 民众与士兵的尊敬。 2.智勇双全 诸葛亮的治国策略注重智谋与勇气,如在北伐中运用奇袭、木牛流马等策略,以智取胜, 展现了他卓越的智勇才能。 3.人民为本 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强调以人民利益为重,如实施农田政策和减轻民负担,通过改善民生来 稳固政权,体现了他的人民本位思想。
诸葛亮的人生哲 学与治国策略
Zhuge Liang'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
FROM:ChatPPT⏳尤小优 0498
目录
Content
01 人生哲学 02 治国策略 03 智谋与战略 04 用人之道 05 历史地位与影响
人生哲学
VIEW MORE
智谋与战略
谨慎稳健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强调稳扎稳打,不冒进。如他五次北伐均谨慎选择时机,虽未能 灭魏,但保持了蜀汉的稳定。
民本思想
诸葛亮在治国中重视民生,推行农耕政策,如《蜀科》中的农业法规,使蜀汉经济得到恢 复和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用人之道
1.智慧与谋略 诸葛亮以卓越智慧著称,其《出师表》短短数百字,凝聚了对国家忠诚与民众关怀的深沉情感,展现了其深远谋略。 2.治国理念 诸葛亮主张法治,推行农业政策,注重经济发展。其《隆中对》策略,提出联合东吴抗曹,为蜀汉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 3.人生哲学 诸葛亮倡导忠诚、仁爱、谦虚等品质,其《诫子书》传递出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体现了其深刻的人生哲学。
诸葛亮与诸子思想
诸葛亮与诸子思想本书谈到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但不系统。
诸葛亮曾写过一段论诸子的文章:“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
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
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
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许子将长于明藏否,不可以养人物。
此任长之术者也。
”可见他诸子兼修,博采众家之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所谓“九流十家”。
纵观诸葛亮生平,与“九流十家”(去之以小说家,代之以兵家)皆有契合点,暂且罗列如下。
一、儒家。
诸葛公之所以被后世帝王推崇,是因为他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身为两朝丞相,尤其在刘备死后,他大政独揽、权倾朝野,但始终绝无二心,“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刘禅与诸葛亮这一对少主老臣,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
《论语》中所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实乃孔明之谓也。
二、道家。
正如本书所说,“诸葛亮的主静思想源自道家”。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正是老氏所云“致虚极,守静笃”吗?且此句与道家经典《文子》所载“非惔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极似。
在文学影... 显示全文本书谈到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但不系统。
诸葛亮曾写过一段论诸子的文章:“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
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
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
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许子将长于明藏否,不可以养人物。
此任长之术者也。
”可见他诸子兼修,博采众家之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所谓“九流十家”。
纵观诸葛亮生平,与“九流十家”(去之以小说家,代之以兵家)皆有契合点,暂且罗列如下。
一、儒家。
诸葛公之所以被后世帝王推崇,是因为他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身为两朝丞相,尤其在刘备死后,他大政独揽、权倾朝野,但始终绝无二心,“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从“诸葛亮治蜀”谈企业管理中的奖罚艺术
从“诸葛亮治蜀”谈企业管理中的奖罚艺术从“诸葛亮治蜀”谈企业管理中的奖罚艺术安徽工商管理学院:2011C235 曹桂芳《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法正谓亮道:“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
今君假借威力,跨距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
且客主之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观其望上。
”亮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无道,政客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
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刘璋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宠之以位,位极则贱。
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所以致敝,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这是一段描述诸葛亮在扶佐刘备治理蜀国时采取的管理策略引发的问答。
原文大意是:诸葛亮在治理蜀国的时候,采用了制定法纪、严格执法的政策,引起不少人有怨言,于是有人向诸葛亮提出说:“汉高祖入关时,约法三章,宽以待民,原秦朝民众因此而感谢汉高祖的仁德。
而今天你诸葛亮假借刘备的威力,这样严厉的对待众臣,就不能把刘备的恩惠施予众臣。
”诸葛亮回答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王因为无道、对众臣和民众太为严苛,众臣和民众都有怨气,因此才有匹夫起义,使得秦失去天下。
到高祖治国时,他采取宽容的政策,民众自然会感恩。
而刘璋弱,一直以来对众臣宠纵有加,导致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国威不再。
君臣之道都被破坏。
所以我们现在治国,一定要严格执行法纪,按照法纪执行的,当然会给予加爵,大家自然就感到荣耀。
这样荣恩并济,上下有节,才是治国之本。
诸葛亮是汉朝末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被后人一直传颂;他在蜀国政治、军事、以及治理国家方面的理念和管理思想,对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诸葛亮制定章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治国管理思想,联系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就是针对企业的现状,在进行企业诊断、有效梳理的基础上,对于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多年未解决又突然暴发的问题,首先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然后根据解决的效果固化结果,最后,把有效的方法形成制度。
诸葛亮人物分析
诸葛亮人物分析-----郑思嘉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
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
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
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
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
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
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
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
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智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智谋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小说,其中最为广为人知和受人敬佩的角色之一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
他以他的智慧和智谋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策略,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智者。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智谋,并分析他的成功原因。
首先,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的广博知识和深刻洞察力上。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精通经史兵法,擅长军事战略和政治谋略。
在战争中,他能准确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比如,他在街亭之战中识破了曹操的计谋,成功地挫败了曹魏的进攻。
此外,诸葛亮还对天文地理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够运用巧妙的计谋来制造自然灾害等等。
他的广博知识使得他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判断。
其次,诸葛亮的智谋体现在他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迅速应对突发情况。
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决策能力,战胜比自己势力强大的敌人。
他在赤壁之战中设下火攻,成功地保护了蜀国的利益;他在定军山之战中利用迷信心理,偷袭了司马懿的军队。
他的智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受到了所有人的赞誉。
此外,诸葛亮还以他的谦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他才华出众,却从不骄傲自满,一直保持着谦虚态度。
他经常向他人请教,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冷静地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从不被个人情感和私利左右,他一心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
他的私利从来都是次要的,总是把大局放在首位。
总之,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智慧和智谋的角色。
他的广博知识、深刻洞察力和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才能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智者。
他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才智和领导能力外,也得益于他的谦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
他的智慧与智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
诸葛亮的管理智慧
诸葛亮的管理智慧作者:陈晓阳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诸葛亮的管理智慧是一笔巨大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活动仍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其为官、为政、用人和治国之道,为现代领导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现代领导者如能深切体会并努力践行,必将受益无穷。
关键词:诸葛亮管理思想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留千古的名臣贤相,是中国人“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源于先秦诸子学说,但他不拘泥于一家之说,而是博览百家之书,“独观其大略”,取其精华要旨,互为补充,为己所用。
其主要特点是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实际形势决定对策,因时因地制宜,实现最终目的。
一、战略之道:总体目标,分步实施公元207年,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准备出山从政时,在《草庐对》(即《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实现最终目标的总的战略方针。
他告诉刘备,要想在群雄割据、敌强我弱的局势下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必须认清形势,站稳脚跟,生存下去,然后才能求得发展。
他分析形势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接着,他提出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先在荆、益立国,再图发展。
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而成帝业。
”第二步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他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以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第三步就是北伐,以实现统一大计。
诸葛亮不但给刘备制定了总的战略目标,而且设计了具体的分步实施的战略步骤,这就不仅使刘备如拨云见日一般明白了今后奋斗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明确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的战略任务。
诸葛亮与其领导力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名臣。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个介于人神之间近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成为智慧的化身。
然而,他个性人格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议与批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高起点起步,刚参加工作就步入金领阶层,职业发展平步青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
这是因为诸葛亮具备了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位十分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其次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不仅胆识过人,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责任心强,有很好的职业操守;第四,他信念坚定,坚持“匡扶汉室”的目标毫不动摇;第五,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第六,办事谨慎,风险意识强;第七,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八,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第九,勤于思考,日理万机还亲自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等多项发明专利。
第十,最关键的是,他始终明白老板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能想办法帮他办好,这是极为不简单的。
当然诸葛亮的业绩也是十分优秀的。
在他出山前,刘备一直都是打败仗,居无定所,寄人篱下。
诸葛亮上任后,协助刘备东和孙吴,北拒曹魏,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治理川蜀内政,发展农业经济,六出祁山(史料记载是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蜀汉基业和三分天下之势,诸葛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但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导致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把蜀国衰亡的责任全部算到诸葛亮头上,我觉得这是不妥的。
浅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浅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
他虽未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但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军事战略家。
所以在这里,我单就三国时期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话,反映了诸葛亮纲要性的军事战略思想,即联吴抗曹,并在西部建立根据地。
这一决策,指导了弱小的处于危难之中的刘备集团,从“无立锥之地”到蜀国的建立、发展和强大,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其战略思想的卓越之处有一下几点:一、战略三阶段与联合抗曹诸葛亮谙于战争规律,深刻了解天下大势,他明确的把“兴复汉室”的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占领“荆”、“益”、汉中,此乃战略防御阶段;“内修政理”,发展壮大是战略相持也;出“秦川”、“向宛、洛”,就是战略进攻了。
当诸葛亮提出此决策之初,曹操已平定北方和中原,成为一支“拥百万之众”的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并欲统一全国了。
面对这个强敌的进攻,孙权难以抵御,而刘备就更无能为力了,他看清了这一形势,提出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军事外交路线。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刘备败退“至于夏口”,危在旦夕,他提议:“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促成了“并力拒曹公”的战局,致使“曹公败于赤壁”。
联孙抗曹之策,不但拯救了寄人篱下的刘备,而且趁机占领了“荆州、江南诸郡”,有了立足之地,并由此进军西部地区,实现了战略防御阶段的目标。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
《隆中对》中的战略定位思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
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
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
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
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
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
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展现智慧的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展现智慧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其中的诸葛亮作为主要人物之一,以其深思熟虑、智谋超群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小说中,诸葛亮通过多种方式展现了他的智慧。
本文将以诸葛亮在演义中的表现为例,探讨他如何展现出出色的智慧。
首先,诸葛亮在策略和计谋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智慧。
作为刘备的谋士,他经常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分析剖析局势,制定出明智的战略。
例如,当刘备想占领荆州时,诸葛亮提出“荆襄八百里,好战抑冒犯”,建议刘备先攻取荆州,稳定江南的局势。
这个策略成功地巩固了刘备在荆州的势力,为后来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此外,诸葛亮还在火烧博望坡、空城计等多场战役中展现了他独创性的计谋,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其次,诸葛亮在拯救百姓和治理国家方面也展现了卓越的智慧。
在演义中,他以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姿态,深得民众的拥戴和爱戴。
他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和拯救百姓的方案,例如创办学校,推行农业改革,实施减税措施等。
他的智慧使得刘备的势力得到了宽广的发展,为百姓带来了安定和繁荣。
再次,诸葛亮在与曹魏势力作战时展现了他的智慧。
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方式,频频击败曹魏军队。
他运用兵法,合理调兵遣将,针对性的采取战略,使得曹军无法有效对抗。
他的战略思维和独特的军事智慧为他赢得了很多战争。
此外,诸葛亮还展现了他的谦虚和智慧。
虽然身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他常常以谦逊的姿态示人。
他在对话中常常“举案齐眉”,以示尊重对方,他将自己的智慧视为天资,有时也会借用神灵之名,以示自己的明辨是非能力。
但实际上,他的智慧主要源自于勤奋和深思熟虑。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以深思熟虑、智谋卓越的形象展现了他的智慧。
无论是在制定策略和计谋方面,还是在拯救百姓和治理国家方面,他都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见识。
他的谦虚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为他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爱戴。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才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诸葛亮的主要思想(转)
诸葛亮的主要思想(转)诸葛亮的主要思想(转)2007-11-21 09:14阅读:X·诸葛亮(181~234),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因“躬耕于南阳”而使南阳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诸葛亮的思想主要包括哲学、政治、军事、统战等。
一、对立统一思想诸葛亮在《论诸子》(《诸葛亮集·文集》卷二)一文中指出: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
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
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
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
此任长之术者也。
这里提到老子、商鞅、苏秦和张仪,以及白起、伍子胥、尾生等先秦人物,其中老子属于道家,商鞅属于法家,苏秦、张仪属于纵横家,白起、伍子胥均属兵家,而尾生(一说即尾生高)为古代高士。
至于王嘉则为西汉人,许子将(即许劭)略大于诸葛亮,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的人。
《论诸子》肯定了上述人物的优点,而又指出其不足之处。
言简意赅,词旨鲜明。
结尾说:“此任长之术者也。
”表达了他弃短用长的初衷。
道家老子“善于养性”,主张顺应自然,达观随化,故依其说,一旦面临危难,除竭力趋避外,即不知如何应付。
又如法家的商鞅善于以法治国,但不懂得如何“教化”人民,以致刑罚残酷误杀许多本来可以不杀之人。
可见,“养性”与“临危难”、“理法”与“从教化”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
如何妥善地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将“养性”与“临危难”、“理法”与“从教化”和谐地加以统一。
至于纵横家苏秦、张仪及兵家的白起、伍员(子胥)也同样各有长短优劣。
白起为秦国名将,长平之役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人,却不知加以收抚借以扩大自己的队伍(即“广众”)。
尤其是伍子胥虽为吴国立下大功,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然而不善于保全自己,终于被谗身死,永为后世叹惜。
以上是诸葛亮对道家、法家、纵横家以及兵家的看法,反映了他各有所取各有所舍的思想。
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观
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观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治国思想对魏晋以后的国家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建树。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来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古代达到了高峰,三者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历史特色。
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同他的治蜀实践相呼应,是古代糅合儒、法、道、术各种学说来治理国家的样本。
诸葛亮思想的特有魅力,来自于他的精神追求和人格感召,并由此产生了历史人物的夸大拔高效应,其思想也会因此而不断衍化,形成管理思想史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
诸葛亮其人诸葛亮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妇孺皆知。
他既是一个国师级的咨询家,又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实践者。
在历史上,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名垂千古,以治蜀业绩闻名遐迩,以智慧和人格赢得了来自对手的尊敬,又以其为人处事得到了大众的称誉。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其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
他幼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汉末北方战乱,恰逢诸葛玄由袁术委任为豫章太守,他便带着14岁的诸葛亮南下。
到任不久,东汉朝廷选派的豫章太守替代了诸葛玄,诸葛玄前往荆州投靠刘表。
从此,诸葛亮随叔父在襄阳访师求学,师事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结识了一批朋友,包括徐庶(元直)、崔州平、石韬(广元)、孟建(公威)、马良(季长)、庞统(士元)等人。
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去世,他便和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城外的隆中(归南阳管辖,此即诸葛故居属于襄阳还是南阳的争执开端),躬耕陇亩,自食其力,半耕半读。
诸葛亮读书很有特色,不务精熟而观其大略,颇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风。
尽管他在《出师表》中自称隆中耕读的生活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从他“自比管仲、乐毅”来看,他早就抱有出将入相之志。
诸葛亮远大志向的实现,是由“三顾茅庐”发端的。
不过,在当时的情境下,他的选择余地不大。
近在咫尺的刘表尽管有礼贤下士的美名,海内俊杰也纷纷慕名到荆州避难,然而,刘表对这些人仅仅是礼待而不是重用,不可能留意于一个刚刚成人的青年。
管理学家看丞相之诸葛亮
管理学家看丞相之诸葛亮(上)》一、引言诸葛亮在亚洲社会有很高的知名度,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都知道他。
诸葛亮真正的出名不是《三国志》,而是《三国演义》,把他捧得很高,把他神话了。
我们还是一样,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人。
我们学历史的目的就是从他的人物里面所表现出来的让我们能够警觉到,作为一个借鉴,用在生活中、管理中。
诸葛亮的出身其实很辛苦,8岁的时候,父母就已经不在了,是由他的叔叔诸葛玄把他带大。
诸葛亮有兄弟三个人,姐妹两个人,他排行老二,男的老二,还有一个哥哥诸葛瑾,一个弟弟诸葛均。
五个兄弟姐妹就跟随着叔叔,所以他的出生环境并不是那么好,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正是一个大混乱的社会。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时代考验英雄,英雄创造时代。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跟这样的家庭下,才造就了一个这样了不起的人出来。
所以孟子有一段话,“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诸葛亮出山前的准备成功企业家的人格特质:智慧、胆识、应变力、理性、预见力、包容、广博的知识。
1.培养核心竞争力诸葛亮在耕读的时候培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出来,核心竞争力包括了几个条件:●条件就是广博的知识;●很好的沟通能力。
语文能力、表达能力要强,这个他具备了,例如他后来说服孙权的那段话。
2.高远志向诸葛亮志向广大。
我们在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要教会他们从小立志。
一个人最怕没有发展目标,如果小时候在父母引导下就定下一个目标,我朝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努力,这孩子会有成就。
3.立志改革时弊从桓灵二帝之后,整个政策垮了,整个社会崩溃了。
东汉末年时局,后人对当时的描述是:一个毒瘤,两个动荡,三个对立,四个崩溃。
●一个毒瘤:党争。
这个党争一争下来,国家没建设了,所有的精力才华都用在斗,怎么把对方搞垮,他哪里是在想国家建设,这样一来国家没有建设,国家没建设,内部的混乱就起来了。
●两个动荡:内部的动荡就出来了,内部乱了。
诸葛孔明兵法
诸葛孔明兵法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
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
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
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
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征吴失败后,於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
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全文】视听第三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
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
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
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
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
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
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
或有吁嗟之怒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
怨生不闻,则枉者不得申,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
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天听。
此之谓也。
纳言第四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
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
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职场:三国里诸葛亮的管理智慧
职场:三国里诸葛亮的管理智慧每当想起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描述孔明如何谈笑用兵,以智击退敌人的情节;总会让人由衷佩服诸葛亮的神算精准力,他那焚香操琴、神情自若的态势,果真唬住了多疑司马懿的大军。
此故事强调孔明以「冷静」化解危机;相应于本期封面故事──「一战成名的管理智慧」里,部分主人翁的奋斗歷程,有些道理相通。
商场如战场,现代职场的专业经理人,驰骋商场能够扶摇直上,除了具有冷静的特质外,有时还兼备一些幽默感。
幽默化解僵局,可以博得客户、企业主及大股东的喜爱,听过一些成功案例后,发现:职场工作者除了勤加锻鍊自己的专业技能外,面对人群时,也可多学习一点谈笑风生的能力,真情流露的快乐氛围,会让大家皆大欢喜,如此一来,不管您往哪个方向前进,顺利成功的机率将大为提升。
本期封面故事分几个单元,以较多的篇幅,探讨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经理人成功的经验,分享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做事方法,以及传承经验培育后辈的理念;他们累积多年职场心得,领悟出来的人生智慧,很值得参考。
同时,在探讨管理智慧之际,我们请来了研究鸿海科技近乎廿年的作者,分析世纪大新闻「鸿海入股夏普」一案中,日本国宝、百年老店的夏普科技,之所以严重亏损的原因,是公司的管理策略,出了什么问题?以及鸿海科技在此事件中,展现了哪些优势的管理能力?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凑热闹,本文雅俗共赏,建议一读。
另外,末尾压轴单元,分析台湾多年来不动产行业中,各家公司在管理制度的规划上,「人治」所带来的荣枯现象;及近十年来,公司管理制度化后,带来的稳定力量,使之度过不景气的冲击。
我们很好奇,台湾高房价背后的这些主角,是以哪些管理智慧而点石成金?作者以廿多年的时间,观察台湾不动产行业的市场变化,也许内行人能从本文中,看出一些端倪。
本期除了封面故事外,尚有多个普受好评的专栏,由各界专家淬取最精华的文章,以飨读者。
例如:如何培养客户忠诚度一文中的精神,即在帮助企业经营者,重视客户服务所带来的良好效果;每留住一位旧顾客,要比重新争取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低好几倍;因此,企业若能提高顾客忠诚度,增进回购率,公司可获得稳定的利润,并持续成长。
诸葛亮的七观法
诸葛亮的“七观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是祸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人不能善用。
人才了解往往比较复杂,有些可能隐藏的比较深,有些会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事实上不同层级的人员,面试的深度也要不同。
为了企业的实际需要,有些可以在其他阶段去了解。
有的时候用人单位左拣右捡不得要领,原因上有使用工具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掌握不好“适可而止”。
一个人才从开始到工作阶段分为三个期间:面试期间、试用期间、正式工作期间。
在这些期间中我们使用的工具也要拆解。
一、在面试期间应: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二、在试用期间应: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是祸难观其勇。
三、在正式工作期间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决定了企业要用这个人多久。
选择中层经理时,按此程序足以。
在选择高层时(副总经理)要把一、二、合为面试期间考察。
三、为试用期间考察。
重要岗位的副总经理选拔注意:酒后乱性者最好不要委以重任。
甚至结束试用。
这样做的原因是合理安排测试内容,这一方面减少招聘工作量,有的放矢,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程序。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
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
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儒法道三家思想并用的政治家诸葛亮
儒法道三家思想并用的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画像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他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之力。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赤壁之战借东风;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
他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辅助刘备建蜀国,兴汉业,励精图治,呕心沥血。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代诸葛武侯,其智慧,千载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
隐居山野,谋划天下诸葛亮是东汉徐州琅琊郡阳都人。
诸葛家族是秦末跟从陈涉起义的将军葛婴的后代。
葛婴有功但是却被陈涉所杀。
到西汉时,文帝追录他的功绩,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
后来,葛家由诸县迁到阳都。
阳都先前已有葛姓,当地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葛姓区别开来,便称他们为“诸葛”。
诸葛后来便成了他们的姓氏。
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
诸葛家族做过高官的并不多。
在诸葛亮之前,其父亲仅做到泰山郡郡丞。
诸葛亮从小就历经战乱:先是黄巾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了他的家乡,然后是曹操征陶谦,攻徐州,家乡再次受到骚扰和破坏。
诸葛亮早年家境困难,幼年时生母章氏病故,八岁的时候父亲又去世。
这时,家中有一个比他仅大五岁的哥哥诸葛瑾,另外有一个弟弟诸葛均、两个姐姐。
兄弟姐妹几人靠叔父诸葛玄抚养。
徐州一带战乱不已,难以安居。
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赴任时,除留下诸葛瑾在家之外,把诸葛亮姐弟几个全部带到了豫章。
此时诸葛亮大约15岁。
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
朱皓上任时,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马,强行赶走诸葛玄。
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投奔荆州刘表。
后来,诸葛玄病卒,诸葛亮只好到隆中隐居。
诸葛亮的这段人生经历,对他后来的一生事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自幼身历战乱,使他很早就关注国家命运,有以天下为怀的胸襟,树立起改变现状的志向抱负。
自幼丧失父母,也使他较早自立、成熟,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27岁就在政治上十分成熟,担当大任;后来在危难之秋独力支撑西蜀局面,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进兵伐魏。
事事亲力亲为的诸葛亮是如何做超强时间管理的?诸葛亮诫子书(三)
事事亲力亲为的诸葛亮是如何做超强时间管理的?诸葛亮诫子书(三)咱们继续讲孔明先生的《诫子书》,在谈完心态问题和情绪问题之后,孔明先生和自己的孩子谈到了学习进步的问题,他是这么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在有些版本里,也说成“险躁则不能冶性”,在这里边陶冶的“冶”跟治理的“治”差距并不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努力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树立远大而坚定的目标,就没有办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懒散放纵,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进,就不能陶冶性情。
特别请大家注意淫、慢、险、躁这四个字。
淫指的是过度,而慢指的是懒散,一个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这两种不良倾向,首先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家看着那家好,既没有计划也没有重点,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投入可能很多,但最终一事无成。
这种现象属于过度学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重点乱学一通,其次是没有节奏投入很多,效率很低。
这种过度学习是诸葛亮坚决反对的,学习跟打仗是一样的,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选择好突破口,锁定攻击方向,持续的投入。
在讲完淫慢这个问题之后,孔明先生又讲了一个问题——险躁的问题。
躁字比较容易理解,急于求成,想一口吃个胖子,那么这个险字怎么理解呢?大家可以设想一件小事,你也上山,我也上山,你走的是盘山路平坦正常,而我走的是最险要的山岭,崎岖的小路,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最后咱俩都到了山顶了,你想一想,周围人为你点赞还是给我伸大拇哥,这个结果很容易预测,周围的人肯定给我伸大拇哥,说这小伙子厉害,看着就让人心惊肉跳,走这么危险的路如履平地。
你看看他走的这条路,别人都不敢走。
这小伙子厉害!说到这里,大家就能看到,我为什么放着正常的路不走非要走险路,就是为了大家的认可,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小小的虚荣心确实满足了,但是浪费了时间,增加了资源,还扩大了风险,这种做法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不可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管理思想纵横观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治国思想对魏晋以后的国家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建树。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来看,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古代达到了高峰,三者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战略思想的历史特色。
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同他的治蜀实践相呼应,是古代糅合儒、法、道、术各种学说来治理国家的样本。
诸葛亮思想的特有魅力,来自于他的精神追求和人格感召,并由此产生了历史人物的夸大拔高效应,其思想也会因此而不断衍化,形成管理思想史发展的一种内在机制。
诸葛亮其人诸葛亮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妇孺皆知。
他既是一个国师级的咨询家,又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实践者。
在历史上,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名垂千古,以治蜀业绩闻名遐迩,以智慧和人格赢得了来自对手的尊敬,又以其为人处事得到了大众的称誉。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其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
他幼年丧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汉末北方战乱,恰逢诸葛玄由袁术委任为豫章太守,他便带着14岁的诸葛亮南下。
到任不久,东汉朝廷选派的豫章太守替代了诸葛玄,诸葛玄前往荆州投靠刘表。
从此,诸葛亮随叔父在襄阳访师求学,师事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结识了一批朋友,包括徐庶(元直)、崔州平、石韬(广元)、孟建(公威)、马良(季长)、庞统(士元)等人。
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去世,他便和弟弟诸葛均搬到襄阳城外的隆中(归南阳管辖,此即诸葛故居属于襄阳还是南阳的争执开端),躬耕陇亩,自食其力,半耕半读。
诸葛亮读书很有特色,不务精熟而观其大略,颇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风。
尽管他在《出师表》中自称隆中耕读的生活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从他“自比管仲、乐毅”来看,他早就抱有出将入相之志。
诸葛亮远大志向的实现,是由“三顾茅庐”发端的。
不过,在当时的情境下,他的选择余地不大。
近在咫尺的刘表尽管有礼贤下士的美名,海内俊杰也纷纷慕名到荆州避难,然而,刘表对这些人仅仅是礼待而不是重用,不可能留意于一个刚刚成人的青年。
所以,在刘备“一顾”茅庐时,诸葛亮实际上就已经决定出山。
但“三顾”应该是事实,虽然有人认为“三顾”的说法是诸葛亮自高身价,甚至认为所谓“三顾”并不存在,而是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
但考究史书,不仅在《三国志》本传中有“凡三往,乃见”的记载,而且在《出师表》中也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说法,且有多处资料可相互验证。
假如刘备没有“三顾”,以孔明之智,决不会在《出师表》上出现这种破绽,给后人留下一个攻讦的口实。
所以,用现在的眼光看“三顾茅庐”,不过是动荡年代中一个寻常的猎头和应聘过程而已。
后人对三顾茅庐的颂扬,一则出于对领导人礼贤下士的期盼,一则出于对杰出人才的尊敬,还有一则是出于对君臣投缘的渴望。
诸葛亮兄弟三人,由于战乱而分居两地,其兄诸葛瑾避乱南渡,后辅佐孙权,亦享有盛名。
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千古佳话。
其弟诸葛均亦仕蜀汉。
另外,他还有一位族弟诸葛诞,出仕曹魏,任镇东大将军。
三国纷争,诸葛一门分仕三方,史称“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
因为诸葛亮有卧龙之名,民间有传言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世说新语·品藻》)从欣赏诸葛亮的司马徽和庞德公等人的学术倾向来看,诸葛亮应该具备儒家学说的基础和道家学说的底蕴;从诸葛亮为刘禅手抄《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及其治理蜀汉的实际来看,他的学问最出彩的领域在法家和兵家;而从诸葛亮初见刘备就提出“隆中对”的战略策划来看,他又深得纵横家的精髓。
诸葛亮曾写有《论诸子》一文,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基本脉络。
他认为:“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
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
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
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
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
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
许子将长于名臧否,不可以养人物。
此任长之术者也。
”他从事功角度看待诸子,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十分寻常,却又极为实用。
可以说,诸葛亮的学识来自杂糅各家,自许极高,他并不追求学问上的高深造诣,而是追求经天纬地、安世济民的丰功伟绩。
诸葛亮辅佐刘备,可以说殚精竭虑,而且一出场就以结盟孙吴、赤壁败曹而获得满堂彩。
这首先取决于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同时又得自于同周瑜、鲁肃的谋略一致、机缘巧合。
从此,确立了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首席辅臣地位。
但是,刘备生前,大事依然由他自己定夺,诸葛亮并不当家。
直到永安托孤之后,从辅佐后主刘禅起,诸葛亮才真正成为蜀汉政治舞台上的中心台柱。
此后,他在治理蜀汉、征服南中、主持北伐、出兵祁山等事务上大显身手,直到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以满腔心血践履了他对刘备的承诺。
诸葛亮去世以后,名声越来越大。
在后人眼里,他是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诚的象征、治国的楷模,更是历代宰相的典范,无论内政外交都可圈可点。
晋武帝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编辑了《诸葛亮集》,针对他人批评诸葛亮缺乏文采、说理浅近的不足,陈寿称:“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矣。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进诸葛亮集表》)由此开了拔高美化诸葛亮的先声。
此后人们对诸葛亮的称颂,多半出于其君臣际遇的稀世罕见,以及忠心辅主的无怨无悔。
在治国方面,唐代名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乘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
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认为诸葛亮是事君、开国、立身、治人的全才,所以,他认为“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唐文萃·诸葛武侯祠堂碑铭》)。
诸葛亮对下属子弟的训诫,也随之成为后人的座右铭。
十六国时期僻处西凉的武昭王李暠,视诸葛亮为儒教传人和道德楷模,鉴于战乱之时子弟们弱冠任职而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儿子说:“览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终始,周孔之教尽在中矣。
为国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质略易通,寓目则了,虽言发往人,道师在此。
且经史道德如采菽中原,勤之者则功多,汝等可不勉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此后各代,对诸葛亮基本是颂扬之声。
就连陈寿说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被民间附会为他为诸葛亮门下书吏时曾因违规被鞭挞而故意贬低之笔,各种夸张由此可见一斑。
智力过人的苏轼,在品评人物上也不同众俗,他对诸葛亮提出自己的批评。
苏轼认为,孔明有两失。
一失于对待刘表刘璋的背信弃义,“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二失于未能离间曹氏君臣,“不能奋起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苏轼文集》卷四《诸葛亮论》)。
所以其屡战屡却,终究不能取得成功。
不论苏轼的批评是否恰当,从唐宋以后,这样的批评极为稀少,而且会受到来自多方的责难。
有些理学家批评诸葛亮“于道不纯,于理未尽”,是想把诸葛亮拔得更高。
即便是苏轼的批评,也含有责怪诸葛亮偏于法术家的倾向。
总体来看,明清以降,诸葛亮越来越接近于一个完人形象。
顾颉刚所言“层累地造成古史”之说,在诸葛亮身上得以集中表现。
后人对诸葛亮的解读和发挥,不断附着到诸葛亮身上。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肯定会在历史的真实和后代的衍化之间遇到如何辨析的难题,而诸葛亮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范本。
“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
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
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
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
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
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云云,正是民间口碑对它们的定位。
今天,由小说回归史实,考察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或许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
探讨三国战略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挖掘三国战略的文化积淀及其在国人竞争行为中的观念濡染,推究本土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则可能更有意义。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
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
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
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
现在战略研究中的SWOT法以及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
“隆中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
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益州由于刘表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隆中对”能够成立的关键。
即便当代人用SWOT法来套,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的水平,这正是“隆中对”的过人之处。
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隆中对”在实力和使命的关系上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伏笔。
而“隆中对”的缺陷,恰恰彰显了诸葛亮的伟大。
唐人尚驰称:“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馀业,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侯,即鼎足之势均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战略设计需要明确组织使命,根据组织使命制定目标,进行定位,选择策略。
“隆中对”的组织使命,是“兴复汉室”。
这一使命的提出,寄托着当时相当一批士大夫的心愿情结,尤其是符合刘备的汉室后裔身份,是刘备不可能放弃的号召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