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提纲后来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复习重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七.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解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总纲要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产阶级⽃争的性质、⽬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法论,是关于⾃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1、马克思主义⽣命⼒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新的统⼀2、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马克思主义产⽣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7、主观唯⼼主义:主观唯⼼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主义承认“意识第⼀性,物质第⼆性”,意识决定物质,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的主观意识随⼼所欲地创造出来,并推动客观世界发展变化。
认为⼈们对客观世界是不完全可知的。
主观唯⼼主义不承认⼈类具有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8、哲学基本问题:其⼀,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性的问题;其⼆,“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精选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考试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即教材第一、二、三章考试题型:单选题 15%;多选题20 % 判断题 10% 简答题20%材料分析20% 论述题15%主要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第一章哲学及其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意识的形成及其本质;运动与静止;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联系与发展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应用;第二章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含义、特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统一、价值评价。
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对动力因素: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等;群众史观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第四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五章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的实质及其危害;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主要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与实质;第六章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考点提纲
马哲复习考点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P3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P9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P94、“马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
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力量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6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搞,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P17。
第一章8、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P279、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810、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意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意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P29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
P30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
P321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物质关系。
P34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P341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复习提纲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我们知道,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总的观点。
有的人据此把世界观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苦乐观,等等。
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由此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
哲学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也必须以自然观和科学观为前提。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归根结柢也受一定世界观的制约。
这种制约以不同层次的方法论为中介。
各层次的方法论不直接同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不是简单的同一懂得世界观并不等于掌握方法论。
方法论是运用世界观的理论但运用世界观、掌握方法论均需要作专门研究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联系及其特点152联系: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约。
联系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条件性、客观性、可变性和多样性。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是客观的1、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指的是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科学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2.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确立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对象。
从而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以往哲学家们竭力追求的包罗万象“科学之科学”的时代。
哲学既不能“代替”一切具体科学,也不能因有了具体科学而“取消”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从社会作用上看,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这一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更高的阶段。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毕生两个伟大科学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一、社会历史发展和唯物史观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社会形态的演进和转变
3. 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点
二、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
1. 基本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2. 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动力
3. 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和未来前景
三、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
1.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
1.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贡献
3.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和目标
五、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
1. 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
2.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困难
3.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境界和实现条件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贡献
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与科学性
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九、其他相关内容
以上提纲旨在帮助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内容,透过对这些重要议题的梳理和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拓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马克思主义复提纲(详细)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分析
-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和批判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其他历史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挑战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贡献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的详细内容,请根据提纲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实践是哲学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唯一有效形式。
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5.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基础
1. 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进程和趋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 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规律。
4.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构成,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转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发展阶段。
2.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分化趋势。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与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4. 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对、的贯彻执行。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第四部分:其他
本部分包括其他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
结尾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趋势。
这里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2】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社会、思维知识【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首次提出)【6】回答世界“是什么”,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7【8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9】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1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12】唯心主义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13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从属于唯心和唯物主义的。
【15】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注:不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独立的基本派别)【16】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7】德国古典哲学(直接来源、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哲的理论来源。
【18】实践性(最显著、首要的、基本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哲的基本特征。
【19】学习马哲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选择题(60分)单选45个、双选10个、多选5个二、辨析题(28分)共4题,每题7分三、材料题(12分)三段话,提出三个问题,一一回答主要考试内容:前三章和第四章相关内容,绪论和第五章只涉及2-3个选择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Q:科学社会主义参考: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附:此处有学友的笔记2、19世纪40-60年代,马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9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P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哲学基础。
4、(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P28-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哲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提纲本提纲仅为复习提纲,请对照教材进行复习!第一章现时代精神的凝炼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三个基本阶段。
四、马克思哲学创立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基础、思想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1)物质的概念;(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的意义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二、实践:结构、功能、特点与基本形式。
三、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以及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三章辩证法魅力的诠释一、联系的特点:普遍、客观、有条件。
学会用内外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的改革开放。
二、系统与联系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特点: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发展的特点与实质: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联系、全面、发展与孤立、片面、静止,最根本的对立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五: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并会用这一规律来分析问题,并注意分辨事物的变化到底是质变还是量变,是局部的量变和质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着哪些条件的制约?(1)、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①经济条件是决定性条件②政治条件有直接影响。
③文化条件是重要因素。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但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又能够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打破条件的制约,因而是无限的。
4. 什么是时势?时势造英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1)所谓时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
(2)时势造就英雄:①时势召唤英雄。
②时势锻炼英雄。
③时势筛选英雄。
时势造英雄,只能在自己时代所许可的范围内才有可能。
(3)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②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④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和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1)①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②其次,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③最后,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2)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一方面,群众、阶级需要先进的政党和领袖的领导。
因为政党和领袖在群众和阶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启发、组织、领导的作用;②另一方面,领袖、政党又依赖于阶级和群众。
因为政党和领袖是从群众和阶级中产生的,必须代表和服务于阶级、群众,否则就会被群众、阶级抛弃,就无法发挥其领导作用。
6.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理解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广义和狭义)狭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广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①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③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④执政为民、走群众路线。
第十一章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1)、文化的含义①广义文化:指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2)②狭义文化: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
(2)、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人为性、群体性(社会性)、历史性(多样性)三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文化具有人为性。
人为性就是人造性,即人类活动创造的,表现为人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理论形式等等。
②其次,文化具有群体性(社会性)。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为了群体或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创造的,具有社会普遍性,为群体或社会所认可、遵循并发挥作用。
③最后,文化具有历史性(或多样性)。
文化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在不同的论述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文化有着各种的内容和特点。
2.如何分析文化的结构,构建我校校园文化的路径是怎样的?3、什么是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什么?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了诸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艺术、宗教等观念。
本质:是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由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思想的社会关系。
4、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怎样?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应,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5、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反映,受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决定。
但是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它不仅能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能动的反作用,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2)表现:①文化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②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文化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对的反作用。
6、什么是先进文化?有哪些特征?先进文化就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
特征:第一,科学性。
第二,时代性。
第三,创新性。
7.如何理解文化和文明的关系?社会文明内部各文明的内涵和关系怎样?如何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关系:①文化不同于文明:它们的内涵、着眼点和起源不同。
② 文化与文明有内在的联系: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③先进的文化具体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器物产品中,构成人类文明。
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既体现了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
文明是社会程度的标志。
8、怎样理解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1)文化对人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活动中,文化与人是相互创造、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的共同财富,是由社会成员创造的;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在活动中,通过掌握作为共同财富的文化,又会形成具有个性的“自我”。
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人生活的内在要素,意味着个体局限性的克服,意味着“新人”的塑造。
(2)文化塑造人的途径:教化或社会化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得以实现的具体方式:①对人的行为的规范②对人的活动的调控。
③对人的活动的调控。
④对人的能力的培养。
9、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1)文化源于社会生活,又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和作用在其性质上,表现为促进或阻碍作用;在其程度上,表现为加快或是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同样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文化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表现①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批判或维护)。
②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社会意识形态)。
③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学)。
④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文化认同和民族心理)。
10、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1)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
①相互区别。
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
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②相互依赖。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
一方面,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性包含着文化的世界性。
不同民族文化在展示民族个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性,为其他民族所认同。
③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交往的扩大、科技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碰撞及其融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处理:①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②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③反对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一方面要反对文化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另一方面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11、什么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如何理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文化传承是指文化的世代延续与传递现象即文化的继承。
(2)文化创新是指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突破原有文化的局限,赋予文化新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是通过新的创造为文化增添新的成分。
(3)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
①相互包含、相互交织。
任何文化传承都不会是对原有文化的简单延续和重复,而必然包含对原有文化的某种更新。
同样,任何文化创新都不会是对原有文化的全盘否定,而必然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某种突破。
②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文化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基础,文化创新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就是在传承与创新的相互作用中向前发展的。
在文化发展中,文化创新尤为重要。
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坚持辨证的否定观。
12、什么是民族精神?有什么特征?它在社会发展中起怎样的作用?(1)含义: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特征。
②民族精神具有世界性的内容。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自觉和民族解放的必要精神条件。
(2)特征:民族性;时代性;历史传承性;自觉能动性;开放性;(3)作用:民族精神在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它是民族生存的支柱。
②它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③它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13、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代。
古代、近代、当代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①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十二章认识活动及其规律1..怎样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①首先,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
②其次,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③最后,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实践具有的各种社会功能形成了人特有的智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