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设计1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免疫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它研究人体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机制。
为了更好地教授免疫学,实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免疫学理论知识;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应该是以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加以实际操作进行的。
实验教学的设计1.实验主题的确定。
根据免疫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确定合理的实验主题;2.实验方案的制定。
在确定好实验主题后,需要考虑实验的各种操作流程、试剂和仪器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3.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根据实验方案需要准备好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和设备;4.分组和分工。
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分工明确,任务清晰;5.实验流程的讲解。
在实验开始前,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讲解,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流程和要求;6.操作的讲解。
对每个步骤进行具体的操作讲解,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7.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实验完成后,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8.报告书写和演讲。
学生完成实验后,需要按照规定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和演讲。
实验教学的实施1.分步骤一步一步进行。
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从简单易操作的步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逐步加大难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操作步骤;2.加强安全教育。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学生需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正确佩戴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和操作设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4.督促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证明某产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从淋巴细胞数目及活性的角度考虑)
免疫细胞的计数
1. 直接计数 2. 检测细胞表面特征性标记分子 膜表面分子免疫荧光检测法 流式细胞分析法 免疫细胞化学法 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3. 检测细胞特定功能(微量细胞毒试验、细胞因子检测)
直接计数
细胞计数
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细胞计数板
细胞计数并检测活性
用Hank’s液重悬细胞 取10ul细胞悬液与90ul台盼蓝液混合
单次密度梯度分离法 单一密度 连续密度梯度
血浆
PBMC 分离液 多形核白细胞 红细胞
取PBMC
玻璃平皿
单核细胞吸附; 未吸附的为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尼 龙 毛 分 离 法 ✓E 花 环 沉 降 法 ( 课 本 内 容 ) ✓免 疫 吸 附 分 离 法 ✓磁 珠 分 离 法 ( I M B ) ✓流 式 细 胞 术 ( F C M ) ✓抗 原 肽 - M H C 分 子 四 聚 体 技 术
• 免疫细胞的种类: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心粒细胞
• 免疫细胞的分布:
• 外周血 • 免疫器官: • 组织
胸腺、骨髓 脾脏、淋巴结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4
免疫细胞检测
免疫细胞数量与功能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 免疫细胞及亚群的分离、鉴定与计数 •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 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B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 NK细胞功能测定 •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取10ul于细胞计数板上 镜检
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不着色
Thank you!
磁珠分离法
• 在磁珠表面包被具免疫 反应性的抗体进行抗原 抗体反应,在细胞表面 形成玫瑰花结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04
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
0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0 2 培 养 学 生 的科学素养 和创新能力
03
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 计能力
04
0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实验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免 疫学研究的深入
教师姓名:李明 教学经验:10年 教学成果: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项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特色:注重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目标与内容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评价与反馈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资源与平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师资队伍与建
设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实验技术定义与分类
实验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明 显,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实验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技术的绿色化、环保化趋势,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2
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添加 标题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和结果 解释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反应和 免疫机制的实验方法
03
细胞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细胞免 疫反应的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 细胞融合等
05
免疫学实验设计——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实验操作
(三)方法与结果: 1.淋巴细胞提取 (1)取人抗凝血3毫升,分成3份编号1.2.3,向2.3号中加入适量药品,向1.2.3中
分别加入1毫升Hanks液使之稀释。分别加于1毫升淋巴细胞分层液液面之上 (沿管壁轻轻加入,勿使两液相混)。 (2) 2000转/分离心30分钟,吸淋巴细胞层到另试管中加 5倍体积的Hanks液洗 1~2次,(1500转/分离心 10分钟)弃上 清即成。
材料
1、主要材料: 消毒肝素抗凝管(内含肝素10~20单位) 、注射器、微量加样器、
微量细胞培养板、49型玻璃纤维滤膜、离心机、细胞培养箱、 干燥箱、多头细胞收集器, FJ-2107液体闪烁计数仪。 2、主要试剂 完全RPMI-1640培养液(内含 15% FCS, 25mM Hepes, 5x102 mM= 巯基乙醇), 植物血凝素 (PHA,用完全RPMI- 1 640配成浓 度为30 ug/ml) ; H-TdR.工作液18.5KBq/20ul (中国原子能研 究院b同位素所)。 闪烁液(二甲苯1000 ml,ppo 7 g,popop0.5g) 。
证实一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
(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从T细胞功能的角度考虑
3H-TdR渗入法检测淋巴细胞转化率
实验原理:
胸腺嘧啶核苷(TdR) 是DNA合成的前身物。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 在PHA刺激下发生母细胞转化而增殖,处于S期的细胞不断地摄 取TdR用以合成DNA。与此同时,H-TdR也不断地被摄入细胞内 而被放射性标记。通过液体闪烁计数测量方法,便可了解淋巴 细胞增殖活动的情况,籍以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实验操作
④终止培养时,用多头细胞收集器将细胞收集在49型玻 璃纤维滤膜_上,将滤膜置烤箱内烘干。
免疫反应实验设计
免疫反应实验设计免疫反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生物体对外源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免疫反应实验的设计。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鼠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及其效果。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小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2. 特定抗原(抗原A);3. 细胞培养培养基(RPMI 1640);4. 透明化学药品及试剂;5. 免疫检测设备:ELISA板读取器、流式细胞仪等。
实验步骤:1. 小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 实验组:将实验组小鼠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抗原A,连续注射10天;- 对照组: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与实验组一样的注射时间和剂量。
2. 血样收集:- 在注射结束后的第11天,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尾静脉采集血液样本;- 血样收集后,离心血液,收集上清液即血清。
3. 血清处理:- 将血清分装到离心管中,加入透明化学药品与试剂,如洗涤缓冲液和抗体及底物;- 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其他相关实验。
4. 数据分析:- 通过ELISA板读取器等设备,测量和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相关指标的光密度或浓度;- 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
实验控制:1. 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来源、年龄、性别和饲养环境等条件的统一;2. 控制实验组小鼠注射抗原A的剂量和时间,确保每只小鼠注射剂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 相同的操作程序和处理方法,以减少实验误差和结果的差异。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以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免疫反应情况。
如果实验组小鼠的免疫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该抗原在小鼠体内诱导了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显著性。
实验应用:免疫反应实验设计可以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如疫苗研发、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药物免疫学评价等。
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机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免疫学实验设计(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细胞增殖角度考虑)
原理:
T淋巴细胞有植物血凝素( PHA)受体,在体外受刺激后, 可发生形态改变而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用姬姆萨染色后,计算 200个淋巴细胞中转化为母细胞的细胞数(包括过渡型、母细胞 和分裂相淋巴细胞),依转比的百分率判定T淋巴细胞的功能。 细胞免疫缺陷时,患恶性肿瘤或某些其他疾病时,转化率显然 降低。
方法一:
头
体
尾
每张玻片计数200—400个细胞,计算转化率其中头部50—100,体部50—100,
尾部100—200细胞。
淋巴细胞转化率
转化淋巴细胞数 转化淋巴细胞数 未转化淋巴
100 %
一般认为转化率的正常值为60—70%
方法二:
(1)采肝素抗凝血1-2 毫升(1毫升血中加肝素20单位)充分混匀。37℃静置1- 2小时。红细胞沉淀 后,吸取血浆层并捎带些红细胞。移人另一无菌试管中。计算白细胞数然后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 清液。用199培养液将沉淀的白细胞配成1x107/毫升细胞悬液。
问题背景
市场上有一广告产品,据说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 计一个方案证实之。(从影响淋巴细胞功能、T淋巴 细胞增殖的角度考虑。)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原理:
T淋巴细胞受到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PHA、PWM和 ConA )刺激均能使细胞发生转化。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 映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常被作为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淋 巴细胞转化试验可从周围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也可采用全血试 验。试验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方法和3H胸腺嘧啶核甘酸(3H-TdR) 掺人法二种。前法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本试验介绍这种方 法。
原理:
形态法
刺激物 PHA
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DNA等大分子 物质合成增加
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免疫学实验一、免疫细胞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E花环形成试验3、大吞噬试验4、小吞噬试验二、凝集试验(玻片法)凝集+ 不凝集-细菌鉴定结果: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示教原理:结果:实验二细菌形态观察及革兰染色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形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革兰染色)二、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芽胞2、荚膜3、鞭毛破伤风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革兰染色)(荚膜染色)(镀银染色)三、革兰染色1、步骤:2、结果:葡萄球菌呈色,为革兰性菌;大肠杆菌呈色,为革兰性菌。
3、简述革兰染色的技术关键及医学意义。
实验三细菌人工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观察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怎样配制100ml普通肉汤培基?2、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固体培基,制成平板用于;制成斜面用于。
3、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半固体培基,主要用于。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结果(记录菌落形态)2、在液体培基中的生长情况: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3、在半固体培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结果伤寒杆菌呈生长,运动;痢疾杆菌呈 生长, 运动。
三、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1、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2、蛋白质分解试验:阳性+阴性-3、细菌的色素:4、简述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
实验四消毒灭菌与细菌分布试验一、记录并分析细菌分布检查的结果: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简述其在医学、药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二、高压蒸汽灭菌常用压力、温度及时间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要注意的是:三、紫外线杀菌试验1、培养后菌苔生长情况(绘图):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实验五药物的抗菌试验一、琼脂扩散法1、纸片法2、打孔法二、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试管法)药物:浓度:菌种:结果:报告MIC:实验六病原性细菌一、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并绘图链球菌淋杆菌结核杆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二、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阳性+阴性-2、链球菌: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或ASO试验):抗体效价为:简述其原理及临床意义:三、肠道杆菌:1、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在SS平板和双糖铁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生化反应、动力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二
疫苗接种与免疫反应:将疫苗接种到实验动物体 内,观察免疫反应,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ABCD
实验一
疫苗制备:根据病原生物的特性,制备相应的疫 苗。
实验三
疫苗保护效果评估:通过感染实验,观察接种疫 苗的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
疾病诊断方法实验
总结词
通过实验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 技术。
实验一
抗原抗体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检测血清中的病原抗体,如ELISA、 免疫荧光等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
通过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学生可以了解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机制,掌握免疫 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如细胞因子检
测、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实验等。
03 病原生物学实验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总结词
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 常见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及培养特 性。
详细描述
THANKS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 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课程概述 • 医学免疫学实验 • 病原生物学实验 • 综合实验设计 • 实验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实验课程概述
实验课程目标
01 掌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 技能。
02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03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寄生虫检测实验
总结词
掌握寄生虫检测的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
详细描述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寄生虫检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寄生虫检测的 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为后续的病原生物学 实验提供技术支持。
04 综合实验设计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凝集反应实验报告1. 背景1.1 免疫学凝集反应免疫学凝集反应是一种常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在凝集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可见的混合凝集物,通过观察凝集物的形态和强度,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1.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免疫学凝集反应检测某种特定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实验结果,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2. 实验设计与方法2.1 实验材料•血清样本:包含目标抗原的血清样本。
•抗体试剂:特异性抗体,用于与目标抗原发生凝集反应。
•Buffer液:用于稀释血清样本和抗体试剂。
•凝集板:用于装载反应液。
2.2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并清洗凝集板。
2.取一块凝集板,标注样本位置。
3.向每个凝集板孔中加入等体积的buffer液,作为空白对照。
4.序号为1-10的凝集板孔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血清样本,每个孔加入相等体积的样本。
5.在每个凝集板孔中加入相等体积的抗体试剂,使其与血清样本充分混合。
6.轻轻摇动凝集板,使反应液均匀混合。
7.置于适宜的环境温度,反应一定时间(根据抗原和抗体的特点和供应商建议进行)。
8.观察凝集板孔底部是否出现可见凝集反应,并记录凝集反应的强度和形态。
9.对凝集反应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3.1 凝集反应观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在血清样本和抗体试剂反应后,部分凝集板孔底部出现明显的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形态呈现为小颗粒状凝聚体。
3.2 结果分析根据凝集反应的形态和强度,可以初步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目标抗原。
凝集反应的强度越强,说明样本中抗原的浓度越高;凝集反应的形态越明显,说明样本中存在的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力越强。
对于凝集反应未出现或凝集反应较弱的样本,可能是由于抗原浓度过低或抗体试剂的工作效能不佳导致的。
因此,可以针对这些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稀释或更换抗体试剂。
3.3 结论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初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血清样本和抗体试剂的反应中,部分样本中存在目标抗原。
免疫学实验设计(狂犬病)
狂犬疫苗的注射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1、立题依据(1)狂犬病(传染科)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犬、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亦可由染毒垂液污染各种伤口粘膜甚至结膜而引起感染。
此外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染毒肉类、吸入蝙蝠群聚洞穴中的含毒气溶胶而发病。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被病犬咬伤而未预防接种者,其发病率平均为15 ̄20%(可高达70%);为病狼咬伤后的发病率较高,平均为50%。
发病与否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局部处理情况、衣着厚薄以及疫苗注射情况等因素有关,国内报告全程疫苗注射后的发病率为0.15%,未注完全程者为13.93%。
本病主要由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浣熊等传播。
近年来注意到流行区一些外观“正常”的犬、猫也可引起狂犬病。
狂犬病临床表现的特征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
(2)据中国卫生部报告:2000-2005年间,我国狂犬病死亡人数持续上升,死亡人数居人类各种疫病之首位或次席;病死率在97.2%-100%之间。
2004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广西、湖南、广东、湖北和贵州5省区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目前,狂犬病疫区由南向北扩展据对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抽检,狂犬病隐性带毒率为10%-30%。
(3)正常人被疯动物或可疑疯动物咬伤后,注射狂犬病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注射时间越早越好,并按说明书规定的程序进行全程免疫。
2、实验目的通过对照实验观察感染狂犬病毒后注射疫苗的的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3、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选用两月龄的健康昆明鼠40只(20雄20雌),实验前观察72小时。
确保所有小鼠健康状况良好。
(所有实验动物的实验处理方法与程序都符合疾病防控与控制中信关于动物管理的指导方法。
)新提取的狂犬病毒制剂(狂犬唾液腺提取物)(稀释至啮齿动物最低效价2.5IU/ml),与狂犬病毒疫苗适量。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抗原结合,通过显色反应显示抗原在组织中的分 布和定位,适用于病理诊断和科研研究。
原位杂交技术
将标记有特异性探针的核酸序列与组织切片中的靶序列结合,通过显色或荧光反 应显示靶序列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情况,用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
04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步骤
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举例
免疫细胞研究
利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细胞的种类、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揭示免疫应答的细胞基础。
免疫分子研究
通过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的结构、功 能和调控机制。
免疫遗传学研究
运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免疫功 能的影响。
农业领域的应用举例
生物医学应用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疫苗研发 、抗体药物筛选、免疫诊断等。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识别
01
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通过特定的抗原受体与免疫细胞结合。
抗体产生
02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
异性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Western blot
将蛋白质样品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 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可实现对蛋白质的表达、 修饰和相互作用研究。
免疫共沉淀(Co-IP)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靶蛋白结合,通过沉淀反应将与之相互作 用的蛋白质一同沉淀下来,用于研究蛋白质复合物或蛋白质 相互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19
目录
•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原理 • 免疫学实验技术类型及特点 •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步骤 • 免疫学实验技术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科学,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外来物质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及其进一步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1: 细菌染色实验目的:学习电子显微镜观察菌类细胞结构。
学会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方法。
掌握细菌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 * 用牛津载玻片分别刮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制作涂片。
* 对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
*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2: 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实验目的:学习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
掌握菌落特征、生长特性等基本鉴定方法。
实验步骤: * 用含有富营养成分的琼脂培养基将样品进行扩散、切斜或点状接种。
*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边缘、透明度、质地等特征,用肉眼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
* 利用生物学技术手段对鉴定初步结果进行验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3: 病原体的药敏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方法。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实验步骤: * 将多种抗生素涂在琼脂平板上。
* 用红色J型平板法或K孔法对细菌进行敏感性实验。
* 在J型菌落平板上观察防护圈直径,并计算药敏圈的直径。
* 在K孔实验中通过观察产物浑浊度变化来计算细菌的生长与抑制情况。
结束语本课程实验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对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借此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设计
未来发展规划
阐述实验室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 用方面的未来发展规划,包括拓 展应用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升转化效率等方面的具体计划 和措施。
06
免疫学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长期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的免疫学研究中心,推动免疫学领域前沿研究,培 养高水平免疫学人才。
中期目标
在免疫学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 成果,提升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免疫学实验室资源共享平 台,实现设备、技术、数据等 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 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
的人才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技术
介绍实验室具有应用前景的专利技术,阐述其技术原理、创新点和潜在应用价值,展望其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前景
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概述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 ,包括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 创业孵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 果。
应用前景展望
分析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 ,探讨其在医疗、生物科技、农 业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预测其对 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05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成果展示
科研成果产出统计与分析
论文发表情况
统计实验室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分析论文的 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评估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专利申请与授权
汇总实验室申请和获得的专利数量,分析专利类型、申请地区、授 权情况等信息,评估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承担情况
免疫学实验室科研设 计
汇报人:XX 2024-01-19
免疫学实验设计_证实某产品的免疫增强作用(考虑淋巴细胞活性及功能)
设计思路1
E花环沉降法: 免疫学上用来检测T细胞数量的一种实验方法,T细胞表面具有能与绵羊红细 胞(SRBC)表面糖肽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CD2)。CD2 是一种糖蛋白,相 对分子质量为30 000~60 000,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 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通过花 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试验。根据花环形成的多少,可测 知T细胞的数目,从而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再分别以脱脂棉柱或尼龙棉柱纯化T淋巴细胞。纯化的T 淋巴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纯度 ,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纯化T细胞 活力 • 脱脂棉柱滤过分离法可以代替尼龙棉柱法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T淋巴细胞
Thanks.
箱固定15分钟。 • 5.取出后,轻轻旋转试管,使沉淀细胞重新悬浮;取1滴涂片,自然干燥后,瑞
氏染色,高倍下观察。
设计思路1
• 结果处理 • 凡能结合3个SRBC者即为E花环阳性细胞。计数200个淋巴细胞,算出花环
形成细胞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率。
E-花环
设计思路2
• 尼龙棉分离法 •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通过玻璃器皿黏附的方法去除其
设计思路1
• 操作方法 • 1.用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计数后,用Hanks液配成107个/ml
细胞悬液。 • 2.取0.1 ml淋巴细胞悬液,加入0.1 ml 1% SRBC及0.05 ml灭活小牛血清,混匀。 • 3.37℃静置5分钟,500 rpm低速离心5min后,放入冰箱,2小时或过夜。 • 4.取出试管,吸弃上清液,加0.8%戊二醛溶液1 滴,轻轻旋转混匀,置4℃冰
免疫学实验——精选推荐
免疫学实验实验⼀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间的静电排斥⼒,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理盐⽔)参与下,由于离⼦的作⽤,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的⼤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分⼦间相互吸引,凝集成⼤的絮⽚或颗粒,出现了⾁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的要求]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1. 玻板,载玻⽚,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签或⽕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理盐⽔,灭菌的0.5%⽯炭酸⽣理盐⽔。
3. 布⽒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杆菌病阳性⾎清,布⽒杆菌病阴性⾎清,被检⾎清(⽜、⽺或猪)。
4. 鸡⽩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痢阳性⾎清,鸡⽩痢阴性⾎清,被检鸡⾎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法](⼀)试管凝集试验以⽜布⽒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清⽤试管4⽀,另取3⽀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管架上。
如被检⾎清有多份,对照只需做1份。
2. 被检⾎清稀释:第1管加⼊2.3ml 0.5% ⽯炭酸⽣理盐⽔,第2、3、4管加⼊0.5 ml 0.5% ⽯炭酸⽣理盐⽔;然后⽤加样器或刻度吸管吸取被检⾎清0.2 ml,加⼊第1管中,反复吹吸5次混匀,吸取1.5 ml弃之,再吸取0.5 ml加⼊第2管中,混匀后吸取0.5 ml加⼊第3管,依此类推⾄第4管,混匀后吸弃0.5 ml(见表1-1)。
免疫组化实验设计
免疫组化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要检测的蛋白类型、样本类型、实验参数等。
2. 样本准备:选取合适的样本类型,如组织切片、细胞涂片、细胞培养等,并进行预处理,包括固定、脱水、包埋等步骤。
3. 抗原修复:由于组织在固定过程中会发生蛋白之间交联及醛基的封闭作用,因此需要进行抗原修复,以便更好地暴露抗原。
4. 血清封闭:为了防止一抗与组织非特异性结合,需要进行血清封闭。
5. 一抗和二抗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并进行稀释比和孵育条件的优化。
6. 显色反应:通过化学反应使酶标记的抗体与显色剂进行显色反应,生成有色产物,以便后续观察和检测。
7. 观察和检测:采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记录实验结果。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法进行结果分析。
8. 实验结果的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结果的意义,并得出结论。
在免疫组化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实验的特异性:选择针对目标蛋白的一抗,并排除非特异性结合的干扰。
2. 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保证实验中各步骤的条件一致,以便准确比较不同样本的结果。
3. 注意实验的重复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进行重复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
2020年免疫学实验设计范文免疫学实验设计课题有些
免疫学实验设计范文免疫学实验设计课题有些免疫学实验设计课题1.试述参与Th细胞与B细胞相互激活的分子及各自的功能。
2.何谓黏附分子?简述黏附分子的分类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3.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是什么?5.比较CTL和NK杀伤靶细胞时识别和杀伤机制的特点。
6.简述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T细胞对同种异体抗原的识别机制。
通过直接识别激活的受者Th细胞和Tc细胞分别在辅助受者B细胞和杀伤移植物方面与间接识别激活的Th和Tc有何差异?为什么?7.结合你的专业试述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你将采取哪些策略针对这些靶点治疗疾病?8.何为基因工程抗体?目前国内外在基因工程抗体研究中有哪些主要进展?免疫学实验设计课题1.试述参与Th细胞与B细胞相互激活的分子及各自的功能。
2.何谓黏附分子?简述黏附分子的分类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3.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4.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是什么?5.比较CTL和NK杀伤靶细胞时识别和杀伤机制的特点。
6.简述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T细胞对同种异体抗原的识别机制。
通过直接识别激活的受者Th细胞和Tc细胞分别在辅助受者B细胞和杀伤移植物方面与间接识别激活的Th和Tc有何差异?为什么?7.结合你的专业试述细胞因子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你将采取哪些策略针对这些靶点治疗疾病?8.何为基因工程抗体?目前国内外在基因工程抗体研究中有哪些主要进展?体外细胞培养,在有产品加入或无的条件下,检测T\B\NK细胞变化,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如IFN -γ、IL- 4等,最好加做细胞毒性试验有条件动物实验体外细胞培养,在有产品加入或无的条件下,检测T\B\NK细胞变化,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如IFN -γ、IL- 4等,最好加做细胞毒性试验有条件动物实验在医学免疫学的实验设计这一方面赛恩斯做的可以说是非常的专业的,以往的客户对赛恩斯都是清一色的好评。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实验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严格 的审核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及执行情况检查
免疫学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品安 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数据分析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 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呈现,使结果更加直观和 易于理解。同时,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将实验结果和结 论进行交流和分享。
05
免疫学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结果呈现方式选择及优缺点比较
表格呈现
适用于展示大量数据,便于比较和分析,但可能 缺乏直观性。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3
contents
目录
• 实验设计概述 • 免疫学实验技术 • 实验动物与模型选择 •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 免疫学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 免疫学实验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01
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探究免疫学机制
通过实验手段深入探究免 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调 控机制,为免疫学理论研 究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 验分组、样本处理、观察指标 、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 证实验假设并得出结论。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验 步 骤
5.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 5.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
• 于注射IL-23 /MA-891、LXSN /MA-891 和 MA-891细胞后30 d, 取出3组小鼠肿瘤组织 制成单细胞悬液, 用PBS洗2次, 然后每组 分别加入FITC标记抗小鼠MHC-I类分子、 CD80 mAb及PE 标记抗小鼠MHC-II类分子、 CD86 mAb, 避光作用60 min, 用FCM 分析 细胞表面待测分子的表达情况。
4.脾细胞CD11c分子表达的检测 4.脾细胞CD11c分子表达的检测 脾细胞CD11c
• 同上将3组小鼠脾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 用 同上将3组小鼠脾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 PBS洗 分别加入FITC FITC标记抗小鼠 PBS洗2次, 分别加入FITC标记抗小鼠 避光作用60 CD11cmAb, 避光作用60 min, 用FCM 分析 c阳性细胞的比率 阳性细胞的比率。 CD11 c阳性细胞的比率。
1.荷瘤小鼠体内致瘤性及肿瘤生长情况观察 荷瘤小鼠体内致瘤性及肿瘤生长情况观察
• 津白II号小鼠随机分为3组, 分 别于右侧背部皮下注射0.1 mL 的IL-23/MA-891LXSN/MA-891和 MA-891细胞, 结果表明, IL-23 基因转染组与空载体转染组及 亲代细胞组在小鼠体内的成瘤 率均为100%。但IL-23 基因转 染组小鼠皮下结节生长速度明 显慢于接种空载体转染组及亲 代细胞组, 表明IL-23 基因转 染的肿瘤细胞体内生长能力明 显下降(图1)。 • 说明导入IL-23 基因的小鼠乳 说明导入IL IL腺癌细胞分泌的IL 23发挥了 IL腺癌细胞分泌的IL-23发挥了 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减低了肿 瘤在活体内的侵袭能力, 瘤在活体内的侵袭能力, 降低 了其生长速度。 了其生长速度。
目的与方法
•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23(IL-23) 在小鼠乳腺癌 目的:
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功能变化。 • 方法 将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IL-23基因的小鼠 方法: 乳腺癌细胞( IL-23 /MA-891)、转染逆转录病毒 空载体的小鼠乳腺癌细胞( LXSN / MA-891) 及 亲代小鼠乳腺癌细胞(MA-891) 分别接种于小鼠 皮下, 观察小鼠成瘤及肿瘤生长情况; 30 d时取 3 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用ELISA 法检测3组小 鼠脾细胞在MA-891诱导下IFN-γ、TNF-α、IL12和IL-4的产生情况; 用流式细胞术( FCM )检 测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子MHC-I、MHC-II、CD80、 CD86的表达, 检测脾细胞CD11c 阳性细胞的比率, 并对脾细胞中CD4+ 、CD8+ 淋巴细胞进行分选;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组肿瘤组织中CD4+ 、 CD8+ 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进行检测。
实验材料
• 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IL-23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 ( IL-23 /MA-891) ;转染逆转录病毒空载体的小鼠 乳腺癌细胞( LXSN /MA-891)及亲代小鼠乳腺癌细 胞(MA-891) ;津白II号小鼠( 雌性, 6~ 8周龄); IFN-γ、TNF-α和IL-4 ELISA 检测试剂盒; IL12ELISA检测试剂盒;FITC 标记的抗小鼠CD11c、 CD80、CD4、CD8 单克隆抗体( mAb) 及PE 标 记的CD86 mAb 抗体; FITC 标记的抗小鼠MHCI类分子mAb和PE标记的抗小鼠MHC-II类分子 mAb; 兔抗鼠CD4、CD8抗体、山羊抗兔IgG抗 体及SP试剂。
3.脾细胞中CD4+ 、CD8+ 淋巴细胞 的分选
• 同1. 2. 2方法取出3组小鼠脾脏, 制成单细胞悬液, 用 PBS洗2次, 然后每组加入FITC 标记的抗小鼠CD4、 CD8 mAb, 避光作用60 min,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 ) 进行CD4+ 、CD8+ 淋巴细胞的分选试验。
实 验 步 骤
6.肿瘤组织中CD4 6.肿瘤组织中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的 肿瘤组织中 检测( 检测(图3)
总结
1.树突状细胞( DC )是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 . 胞,IL-23可以与小鼠DC 结合, 诱导DC产生 IFN-γ, 提高DC 的抗原提呈能力。 2.CD11c是小鼠DC 的表面标志, 可用来分离 和鉴定小鼠DC 。 3.IL-23可通过增加肿瘤的抗原性及抗原提呈 的协同刺激作用,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防 止肿瘤逃逸, 发挥抗肿瘤作用。 结论: 转染IL-23 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所 分泌的IL-23具有生物学活性, 增强了细胞 免疫功能, 在小鼠体内发挥了明显的抗肿 瘤作用。
1.小鼠荷瘤实验 1.小鼠荷瘤实验
• 将津白II号小鼠随机分为3 组, 分别于右侧背部皮下 注射0.1 mL(含5×105 个 活细胞) 的IL-23 /MA-891、 LXSN /MA-891 和MA-891细 胞。观察小鼠成瘤及肿瘤 生长情况, 各组小鼠每隔2 d用游标卡尺测量皮下肿瘤 长径和短径, 用下列公式 计算肿瘤体积: 肿瘤体积 ( cm3 ) = 长径×短径2 ×1/2。
1.小鼠荷瘤实验 1.小鼠荷瘤实验
2.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实 验 步 骤
5.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 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 6.肿瘤组织中CD4+ 6.肿瘤组织中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的检测 肿瘤组织中 7.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 3.脾细胞中 脾细胞中CD4+ 、CD8+ 淋巴细胞的分选 脾细胞中 4.脾细胞 脾细胞CD11c分子表达的检测 脾细胞 分子表达的检测
3.脾细胞中CD4+ 3.脾细胞中CD4+ 、CD8+ 淋巴细 4.脾细胞中CD11c 阳性 脾细胞中 4.脾细胞中 脾细胞中CD11c 胞的分选 细胞比率的变化
• 取皮下接种IL-23/MA-891、 • 取皮下接种IL-23/MA-891、 IL LXSN/MA-891和MA-891细胞后 LXSN/MA-891和MA-891细胞后 d的小鼠脾细胞制成单细 30 d的小鼠脾细胞制成单细 胞悬液, 胞悬液, FCM 分选结果显示 IL-23/MA-891组 IL-23/MA-891组CD4+ 淋巴细 胞及CD8+ 胞及CD8+ 淋巴细胞比率 34.0± ( 34.0±1.7, 14. 6 均较LXSN /MA±0.6)% 均较LXSN /MA-891 12.3± 9.1±0.5)%、 ( 12.3±0.8, 9.1±0.5)%、 MA5± MA-891( 12. 5±0.7, 9. 组明显增高( 0±0.6)% 组明显增高( n= 6, 01)。 P < 0. 01)。 接种IL-23/MA-891、 LXSN/MA-891和MA-891细胞 后30 d的小鼠脾细胞中 CD11c阳性细胞(DC) 表达 的FCM 检测显示: 接种IL23/MA-891细胞组小鼠脾脏 中, CD11c 阳性细胞比率 ( 21.4±1.6)%与接种 LXSN/MA-891和MA-891细胞 组小鼠脾脏相比CD11c阳性 细胞比率( 12.4 ±1.0,11. 6±0. 6)% 有明显增高( n = 6, P < 0. 01); 而接种 LXSN /MA-891 和MA-891细 胞组小鼠脾脏中CD11c 阳 性细胞比率之间无统计学 意义。
ILIL-23 在小鼠乳腺癌中的抗肿 瘤作用及其免疫机制
研究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究背景:
• 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而且乳腺 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 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目前的常规治疗手段对提 高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不十分理想, 高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不十分理想 所以研究 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近年来, 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近年来 免疫基因治 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细胞介素23( IL-23) 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细胞介素 年发现的一种由p19亚基和 亚基和p40亚基共同 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由 年发现的一种由 亚基和 亚基共同 构成的1种细胞因子 构成的 种细胞因子 , 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单核巨噬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C ),其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 其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 活性, 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活性 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反应和某些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和调控过程。有报道提出,IL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和调控过程。有报道提出 23可通过诱导和增强小鼠脾细胞 可通过诱导和增强小鼠脾细胞CTL活性和 活性和IFN-γ 可通过诱导和增强小鼠脾细胞 活性和 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但与IL-12 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但与 相比, 不会诱导淋巴细胞产生高水平的γ干扰素 相比 不会诱导淋巴细胞产生高水平的 干扰素 ( IFN-γ), 减少了毒副作用。因此, IL-23作为肿瘤 减少了毒副作用。因此 作为肿瘤 基因治疗的候选因子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因治疗的候选因子越来越受到关注。 •
6.肿瘤组织中CD4+ 6.肿瘤组织中CD4+ 、CD8+ 淋巴 肿瘤组织中 细胞浸润情况的检测
• 同上切取3组肿瘤组织, 100 g/L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组织做5 cm 厚切片, 常规脱蜡、 水化, 加TritonX-100修复暴露抗原( 4.℃ 过夜)。以100 mL /L 山羊血清封闭非特异 性结合位点( 37.℃30 min) 后, 分别滴加 兔抗鼠CD4、CD8 抗体( 4.℃过夜), 山羊 抗兔IgG和SABC( 37.℃各孵育1 h)。用DAB 显色后, 再以苏木素复染, 于显微镜下观 实 察结果。
5.肿瘤组织中细胞表面分子表型的变化 5.肿瘤组织中细胞表面分子表型的变化
经FCM 分析,皮下接种IL-23/MA-891、LXSN/MA891和MA-891细胞后30 d, IL-23/MA-891组肿瘤组 织细胞表面分子MHC-I、MHC-II、CD80、CD86表达 与接种MA-891和LXSN/MA-891细胞组相比较有明显 的提高( P < 0. 01) ; MA-891和LXSN/MA-891组 小鼠的肿瘤组织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