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82d11dd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3.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镇定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画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画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观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观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b05f850714791711cc79175b.png)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4.
5.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争相跳跃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b5064436bec0975f465e2ec.png)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
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
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1、轻松听一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2、快乐译一译: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四)二读课文--品意境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感慨呢?背景材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ef3733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b.png)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第一篇: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译句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姚家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力能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9bad025901020207409c7c.png)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好在: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 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 这其中的两个
书字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是书信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例如: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风,不以疾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巘多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峡》 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欣然 语是 _____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cecd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8.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eb9ed5a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f.png)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全解独酌隐客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北朝]精要笔记:(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1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4546801cb7360b4c2e3f64b3.png)
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想一想?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以说明。 以说明。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丹阳秣陵(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人称为“山中宰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2db4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b.png)
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学习笔记(含答案)(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学习准备:1.读准字音,准确诵读:歇(xiē)颓(tuí) 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作者链接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的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程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_____今义:_____(2)夕日欲颓古义:_____今义:_____2.其他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_____(2)沉鳞竞跃沉鳞: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________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3.虚词意义及用法(1)之:山川之美__(2)以:自康乐以来_____(3)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2.实是欲界之仙都。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95032d2aa76e58fafbb0032a.png)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解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410208631126edb6f1a10c9.png)
轼
一、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陶__弘__景___,字 _通__明___,号华__阳__隐__居_,他是_南_朝_齐__、_梁_时期思想家、 医学家。这篇文章是_____陶__弘_写景给_____谢_中_的书一 封谈_____山__水的信。
本文选自《_全_上__古_三_代秦_汉_三__国_六__朝。文 全梁文》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 寺去找张怀民。
睡 共同,一起 院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水一般澄澈透明,水 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因为被贬而闲着没事做、无法为国效力的清闲之人。
(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失落、不满)
复杂心情:
(1)赏月的欣喜
(2)漫步的悠闲
(3)寄情于自然美景的旷达 (4)被贬的不满
2、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主要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乐观、旷达, 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失落、不满。
3、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前面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 作积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
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竹柏影子的清晰、雅致, 而且从侧面体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六、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描绘了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 句子是):
答 谢 中 书 书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97df8ede28ea81c758f57863.png)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6d3835300722192e4536f642.png)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 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 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 看到——之美,尤其是——字 用得好”的 句式造句。
四 字 骈 句 整 饬 生 动 清 丽 明 朗
山水相 映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静
意 境 美
五色交辉。
色彩配 合之美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相 衬 之 美
晨昏变 化之美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
品味语言美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 “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了。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 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 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tuí
y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5ed4a5380eb6294dc886c7a.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06c794e45c3b3566ec8b4d.png)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回复谢征的一封回信。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其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弘景(456 — 536),宇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苏轼( 1037 - 1 101 ),字子噫,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迭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两篇短文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答谢中书书一、全文展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清新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放赏” “领悟”的意思;今义:和。
(二)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四)重要虚词1.实是欲界之仙都(助词,的)2.未复有能与其者(代词,这种)四、鉴赏品读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334c910941ea76e59fa04b0.png)
《短文两篇》知识点一、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
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abda26fab9f3f90f77c61b0c.png)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唐 张 九 龄
(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杜 甫
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 ng
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字词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盖 耳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就 睡觉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答
谢
中
书
陶 弘
书
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书” 即书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 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 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 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 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学过的古代文体: _ _ _。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朗读感知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晨昏 变化 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 动静
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相衬
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之美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高峰入云
俯
仰 视
视
视
角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 山水
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相映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 色彩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 配合 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 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 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 树,游鱼跃水。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导言
山水景物以其独特的魅力,折服了多少文 人学士。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 山水本无情,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细腻的情思, 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第27课 所选的就是两篇山水名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 做一次身心的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与作 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2、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总写山川之美
第二层: 第三层:
描绘山川之美
议山川之美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本文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4、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背诵积累。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 讲解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两篇短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江南
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 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感受作者旷达的胸怀。 二、教学重点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谢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 家、旅行家。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 世称谢康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 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 “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 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 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之美,
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高峰入云
清澈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色彩相配之美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晨昏变化之美
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作者资料
作者是陶弘景,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他 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医学家。梁武帝遇 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这篇 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
一封谈山水的信。文章
里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答谢中书书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
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 夕日拟人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 喜爱的情感。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巍高 峨峰 的入 山云
/
峰,
耸
入
云
端
,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 下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jìng)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 雅士共同赞叹的。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2、四时俱备 (四季) 3、晓雾将歇 (早晨/消散) 4、沉鳞竞跃 (鱼/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夕日欲颓 (坠落) 6、欲界之仙都 (人间/人间的仙境)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问题探究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