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365)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和生活方式。

2. 文化的基本特征(1)多元性:文化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2)虚拟性:文化是人们共同构建的意义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3)符号性:文化通过符号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4)传承性:文化是代际传承的,是历史和现实的交织。

(5)变动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受到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文化的功能(1)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是人们彼此联系和归属感的基础,是社会组织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来源。

(2)促进社会整合和发展。

文化通过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满足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

文化在人们精神层面上提供了满足与交流的方式,增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

(4)传承历史与建设未来。

文化传承了人类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影响和塑造了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文化的分类和本土化1. 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工艺品、服饰等有形物品,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信仰、音乐、舞蹈等无形文化。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文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联系的新型文化。

(3)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

全球文化是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普遍性文化,本土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

2. 文化的本土化文化的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和民族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持和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1)语言的本土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本土语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风俗习惯的本土化。

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信仰的本土化。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在接受外来宗教信仰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4)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4)

三⼗⼀、南北佛教的不同: 南朝佛教与北朝佛教的特点 (1)在南朝,皇帝和⼠族对佛教都表现出极⼤的热情。

南朝⼠⼈信佛,“‘偏于谈理”,实际延续的是⽞学清谈的习惯,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对儒、释、道三家义理往往喜欢作调和之论。

南朝有深厚的中国⽂化基础,所以接受外来宗教显⽰出鲜明的本⼟⾊彩。

南朝虽然也⼤兴佛法,但舍⾝出家的⼈相对北⽅⽽⾔数量要少得多,⽽佛教与中国固有⽂化的冲突⼀般也只表现在理论上。

(2)北朝“偏于教”,其含义是北朝⼈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说的去修⾏,以摆脱轮回,所以特重禅法。

在南朝,虽然奉佛是那个时代上上下下的事,但在⼴泛的民间,古⽼的礼教仍然发挥着相当的作⽤。

北朝则不同,尽管各新建的边地民族政权多重视中原⽂化的提倡,但佛教对民间的影响,恐怕要更加深⼊普遍。

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

北朝则喜欢⽴塔造像。

建寺院是重视僧⼈,以便与之论理谈⽞;造佛像则重在礼佛敬神,或往⽣安乐之⼟,或求当世福报等等。

出家在⽣命的层次,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在现实层⾯,可以摆脱沉重的租税赋役,所以北朝僧⼈特别多。

三⼗⼆、简述南⽅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象,也发⽣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

中原⼈群的南迁及对南⽅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南朝被融合的民族主要有蛮、溪、俚、僚等。

蛮分豫州蛮、荆州蛮和雍州蛮,分布范围⼤体在今湖南、湖北境内和陕西、河南⼀带,有的还进⼊当时北魏境内。

这些民族其实都是些⼭地居民,⽣活多以种植粮⾷为主。

南朝政府或⽤武⼒迫使他们成为国家纳粮交税的编户齐民,或在这些民族聚集区内设⽴左郡、左县直接统治。

经过长期与汉族的杂居,族群界限逐渐消失。

三⼗三、简述魏孝⽂帝的改⾰: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各内迁民族中,以鲜卑⼈拓跋⽒⼀⽀为最晚,⼊主中原以前汉化最浅。

逐渐拓跋⽒开始抛弃⾃⼰的习惯,采⽤汉族知识分⼦的建议,实施均⽥制,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

孝⽂帝的改⾰,带有浓郁的“南朝化”特征,迁都洛阳、改⽤汉姓;最带模仿南朝痕迹的是定族姓,将鲜卑族贵族⼈为地门阀化。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夏、商、周的年代:夏,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难点(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难点(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重点难点(3)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抱负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不雅念是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

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不雅念和人生境界1、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限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2、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

3、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不雅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息不断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摆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4、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

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

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不雅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遍及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遍及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6、中国哲学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7、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

境界是指中国哲学追求的抱负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8、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本科重点(实用版)目录一、中国文化的界定与背景1.文化的来源及定义2.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二、中国语言文字文化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三、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哲学思想2.文学艺术3.社会风俗与信仰四、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1.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了解中国文化,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

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我们首先探讨了文化的来源及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包容性和持续性,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而又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在中国文化中,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与信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理论,它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形式,它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学价值。

社会风俗与信仰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它们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我们关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其传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文化也开始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

三、简答: 1.⽂义⽂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团义⽂化是与⼈类及⼈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类为中⼼的概念。

(2)⼴义⽂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义⽂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化不但发为为中⼼以⼈的精神活动为中⼼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的精神活动⽽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精神(3)狭义⽂化关注的不公是全⼈类的普遍的共性⽽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化事象对⼈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称作⽂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化形成的统⼀⽂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它有着共同的⽂化源,第⼆多地了的各民族⽂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化在整流器个中华⽂化中起死回⽣放导作作,是中华⽂化的主体⽂化它在共同估⽂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化的作⽤。

4.为什么说⽂化是⼀个历史的概念? 答:(1)⾸先,⼀切⽂化事象部在⼀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具有某⼀时代拭⽬以待特⾊(2)其次⽂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了⾃⾝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化纵⽐较的基础上探求⽂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化有清醒的认识。

5.⽂化传统的物点和作⽤? 答:(1)⽂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化的核⼼精神,这种核⼼精神也是上层⽂化和底层⽂化所共有的(21)⽂化传统具有⼀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致志积极作⽤的也有对社会起负⾯作⽤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脉⼀样将⼤主席⼤的专区连系在⼀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敌,⼤⾃然总会留给⼈们以交通的便利。

[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部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趋完备。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国王→诸侯→大夫→士→庶人《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8.所积淀的文化。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 、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 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笔记《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整洁便捷版)绪 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 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 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3)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夏、商、周的年代:夏,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周人极端重视农业。

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某种“政道”的含义。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百家争鸣的特点: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和各家思想的特征: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道家:重要人物有老子、庄子。

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

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躲闪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往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2)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在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战争中,大的战役有三次-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及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打击匈奴的后果: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和战后对内附异族的大量赏赐,使王朝经济不堪重负,从而引起内政的变化和内在矛盾的激发,甚至导致王朝的颠覆。

两汉边地民族持续内附,终于导致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史称“文景之治”。

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作礼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

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汉景帝时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的爆发及其平定,标志分封诸侯的做法彻底过时。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文化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

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

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

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地步堕落。

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是“五德终始”之说。

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

但王莽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

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

东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两汉独尊儒术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之士被提拔任用,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儒学起家的士人开始分享国家的权力和利益。

在这个阶层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

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

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

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涅槃学:涅槃意译为“圆寂”,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

在中国,涅槃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神灭论》:由佛教引起的争论。

最富于观念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

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在诸多争论中也最为激烈。

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统一西晋王朝的旋生旋灭,是大一统帝制文化阶段性走到尽头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