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光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
关于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11篇)
关于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11篇)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1闻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荣耀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学问,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
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爱岗敬业:首先,要喜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
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抱负”的人。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宏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吸取,在更新,在升华。
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分对待。
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急躁、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殊对那些学习特困生。
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育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根底。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
近来一些舆论批判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
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批判、训斥、否认学生,而很少鼓舞、表扬、确定学生。
其实,在教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洁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卑视学生。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在线阅读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在线阅读学做一个人①陶行知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
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②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作一个人;至多也只作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
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
作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
但是我们若要作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我曾作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现在我们专讲“学”和“作”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作。
“学”和“作”要连起来。
英语Learnbydoing③,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
学做一个人-陶行知
15
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固然要 身体健康、思想独立、独立,但正是因为社会过于 复杂,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个人成长与发展遍布 坎坷,所以我们还要继续追求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所以我们继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所以我们执着于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所以我们要一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独立而 又完整的我、你、他!
可借鉴的技巧:
1、条分缕析的对比手法的使用,使 文章论证有充分的说服力。
2、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提纲 挈领,结尾意味深长,为演讲词增 色。
3、平实而通俗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言,合情合理, 易记易懂,而意蕴丰富,深入浅出。
演讲者指出,“整个的 人”需要具备三种要素。 试根据你的理解,说说 这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残废人和被贩卖的人以平和、同情的语句表达,如“缺 欠”“猪仔”等,对不独立的人客观、冷静地分析,对没 有独立思想、受金钱控制或硬兼数职、分身乏术的人,则 语气肯定,而且使用了明显表示鄙夷与不屑的词语来表达。 如“卖身”“只拿钱不做事”等。
句式方面则有变化,如在反面论证时用“只能”“就 是……或是”“结果只是……”等句式表达出自己的不屑, 在正面论证时,作者一般用“要……要……”的句式,表 现出一个长者对晚辈的谆谆告诫和企望,满怀深情。
陶行知教育 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孩子们进入学校似乎就像进入了舞台,把自己装扮起来,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他们表演着,如鹦鹉般着台词;就是他们的作文,也在矫揉造作地抒发着不知谁心中的感情。
真?看似多么遥远的字眼啊。
陶行知先生在对南开中学学生演讲《学做一个人》中,这样说到,以下几种人不算是整个的人。
这分别是残疾的、依靠他人的、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被他人买卖的和身兼数职的。
他希望人们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他认为,一个整个的人要有三种要素。
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第二,要有独立的思想;第三,要有独立的职业。
他做了这样一首诗来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宗,都不算好汉。
他希望人们要把“学”和“做”连起来。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首先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然后才是做学问的,如何教书的问题,做人比做学问更难。
这个问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也是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会在事业上有持久稳定的追求和热情,才会懂得应该追求什么、唾弃什么,才会甘于淡泊和寂寞,因而才会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成就,有充实的而富于价值的人生。
现在学校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在家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不听大人的话。
来到学校后,也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自我约束力很差。
做为老师,面对这些孩子,首先要以身示范,引导孩子学,从而教学生学做人。
作为教师,唯一的就是要不停止地学习和读书。
教师的生命发展离不开读书与学习。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
关于陶行知学做真人的 作文
关于陶行知学做真人的作文In the realms of education and philosophy, Tao Xingzhi is revered as a beacon of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陶行知被誉为教育和哲学的智慧明灯,备受敬仰。
Hi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has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and educators. 他对人类性格和社会的深刻理解,给无数学者和教育者留下了烙印。
Tao Xingzhi's teaching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compassion, and understanding towards others. 陶行知的教诲强调对他人的同理心、同情心和理解。
He believed that true education goes beyond memorization and rote learning, but rather, it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品格和正直。
Tao Xingzhi's vision for education was revolutionary in its time, advocating for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that nurtures creativityand critical thinking. 陶行知在其时代的教育愿景是革命性的,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读后感500字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读后感500字
陶行知已曾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他在教育事业上有着自
己独到的论点,提倡“社会即教育”和“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主张。
本篇演讲就集中阐释了陶行知的这一思想。
陶行知在演讲中多次采用反问句来强调自己的主张,并两次以此
自问,前后呼应,首尾相接。
从结构上讲,演讲条理清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凝练。
演讲主題鲜明,道理浅显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陶
行知强调教育以育人为先,教学次之;传道为主,授业次之,所以他
在演讲中着重阐述菲律宾人了如何做一个人的道理,并列举出了许多
非完整的人的例子。
他推崇一个人的中立意识,并以“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妤汉”这首打油诗来表现独立精神,宣扬不单单要在物质生活上用婚姻生活
独立,在精神上也要独立,这样才是一个“整个的人”。
陶行知著重
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实践,这是他的生活观。
一切教育以生活的变化
为根本,生活的变化带来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
者的教育观念是极具时代气息的,是随着时代和生活不断生活衰减的,他高举的是以推动我们教育事业为己任的,称得上“万世师表”。
做一个健康的人、有独立思想的人和个人追求的人,做一个整体
的人,完整的人,这就是核心思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读书笔记»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读后感500字。
《学做一个人》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一中杨长荣441104
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分明,步步推进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对比鲜明生动的手法
3、理解文章“完整人”的内涵,根据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
重点:目的1、3
课时:一课时
内容:
陶行知(1891—1946)现代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研究和实践,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知行者,探索者和实践者,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详见《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全文结构
全文开明宗义,先提出中心论论点,此后从正面两个方面对比论证什么是完整的人,再针对性的强调如何去做。
学做一个人读后感
《学做一个人》读后感什么是做人?陶老先生说的是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命分式的人。
我想,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人,有一个全部的自己,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在生活中保持一个真我吧。
可是在强大又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发展和变化着自己,朝着别样的一个方向运动着去了。
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看看自己在不在陶老先生提出的不是整个的人的种类中:一,残废的;二,依靠他人的人。
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的。
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被他人买卖的。
这里包括受金钱的贿赂者;五,一身兼管数事的。
陶老先生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做事情,有兴趣做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才快乐。
另外,还要有才干做事,有才干才能把事情做好,获得成功。
陶老先生用一首诗说明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
即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整个的人的中心,只放在一桩主要的事上,心分散在几处,就是几分之一的人。
“心挂两头”就是这类人,不是整个的人。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整个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我觉得这几句话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牢记。
它告诉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都应该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不应该寄希望于父母,朋友更甚至其他一些人!所谓的“靠人不如靠己”,父母有离我们远去的一天,朋友也有自己的事要忙,没有人会把所有的时间花在我们身上,只有我们自己。
别人给你的东西,他随时可以收走,但只要是你自己的,它就永远属于你!所谓的“是金子总会反光的!”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胡旭光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实践 Microsoft Word 文档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当代实践的思考胡旭光捧读《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先生于30年代初的《生活即教育》一文给我感触颇深。
文中闪现着睿智的教育思想,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实在,尽管写作于30年代,文章客观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仍不失其对当今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怎样汲取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并正确地付诸中国社会的实践;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教育,并做到弃其糟粕而取其精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践问题及其研究。
先说第一点,关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汲取问题。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止,随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极端的态度推翻儒家学说,中国社会出现了文化断层。
随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涌入。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这样描述:“在这个时期,是各种思潮在中国谋实现的时期,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所支配的许多传统思想都要在此时期谋取得它的地位。
第二,是外来的各种文化,如德国的文化中心的教育,英国的绅士的教育,美国的拜金教育。
第三,是外国的都在中国倾销,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便是推销外国文化的买办。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思潮,陶行知先生是抱怎样的态度呢?我们先看看他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先生的态度。
当国内许多人照搬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时,陶行知先生却有着自己的思考,把他翻了半个个儿,把“教育即生活”改为“生活即教育”。
他对此作了生动的阐述: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学校即社会”。
“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跟着“教育即生活”而来的,现在我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变成“社会即学校”。
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
不要说“学校社会化”。
譬如说现在要某人革命化,就是某人本来不革命的;假使某人本来是革命的,还要他“化”什么呢?讲“学校社会化”,也是犯同样的毛病。
“学校即社会”,我们的学校就是社会,还要什么“化”呢?现在我还有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学做一个人
2020/4/7
12
2020/4/7
13
2020/4/7
7
2、演讲者指出,“整个的人”需 要具备三种要素。试根据你的理解, 说说这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2020/4/7
8
身体是从事一切事业的基础,是保障, 是在现实社会中完成一定工作、担负 一定责任的必要前提。
思想是“整个人”的核心要素。它标 志着一个人精神的独立,是其真正成 其为“一个人”的标志。
2020/4/7
5
本文结构上非常清晰,几个部分 依次铺开,一目了然,做为演讲, 这样的层次很容易使听众了解, 文章简洁不罗嗦。
2020/4/7
6
可借鉴的技巧:
1、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头提纲 挈领,结尾意味深长,为演讲词增色。
2、条分缕析的对比手法的使用使文 章论证有充分的说服力。
3、平实而通俗的语言,易记易懂, 而意蕴丰富,深入浅出。
第二部分:什么是完整的人。 反面(不是整个的人,约有五种):
残废的,依靠他人的, 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 被他人买 卖的, 一身兼管数事的 。 正面(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要有健康的身体, 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 。
第三部分:中学生应如何做,要一面 学 ,一面 做 。最 后再次提醒照应开头,引起大家沉思。
2020/4/7
11
4、词语、句式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演讲 中,针对不同对象,作者选取了不同的词语和 句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试找出几例 分析。
胡旭光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
胡旭光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胡旭光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①一文,感慨良多。
首先联想到我们当今社会的一大怪现象:在城市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大大小小的广告中,有一类广告特别醒目——“办证”“办文凭”,分布范围之广,遍及大小城市乡镇,深入大街小巷,墙上桥头、杆柱地下,无处不在,可谓一大奇观!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与持久性,说明市场需求的旺相。
一张文凭、一纸证书,也许的确证明着一个人的学历、技术等级;社会生活中,它也的确会在升迁、晋级、提薪、谋职、参军等等方面对个人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取得这个假文凭、假证书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做一个人的道德根本,证明你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每次走进泸州七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醒目的标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便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②“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③陶行知先生是这样主张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不妨拿陶行知先生所作所为的一个例子,来与前面所述怪异现象做个对比: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资格证明书,陶晓光因没有正规学历,便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
陶行知闻讯后,认为不妥,即电告晓光将证明书寄回,并写信对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
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
……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
”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
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感悟
“学陶著,写心得”征文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的感悟近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有了更深的认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高尚的师德让我深深感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发自肺腑的真言让我震撼。
当我读到陶行知先生在南开学校作的《学做一个人》的演讲时,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感悟。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中说到,做人就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
其实也就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在接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索,警醒,我们去反思教育自身的行为。
陶行知学生认为:“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然而联想当今的现实情况,学生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却让我们痛心疾首。
学校里,我们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可实际操作中,我们却成了行动的矮子,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
为了应付日常教学常规检查,教师布置了大量的无效作业,学生除了抄,还是抄,越抄,越糊涂,不仅大大地打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厌学心理更为严重,而且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外时间,使学生根本没有空暇去参加体育锻炼,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锻炼,健康的体魄从何谈起?家庭教育中,下午一放学,很多家长来接孩子,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便是:“快点回家,把作业做完!”孩子在大人的威逼利诱下把作业做完了,可惜天色也晚了,孩子刚有点锻炼的欲望也被磨灭了。
长期以往,孩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健康的体魄哪来的保障?祖国的希望哪来的保障?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要有独立的思想。
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他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还说:“什么是教师?难道指的是那种‘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吗?”这段话发人深省。
而且我也深深感觉到要做一个有思考的教师。
倘若脑子里总认为是“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那肯定不行。
学做一个人
一次成功的演讲既要有深刻的思想性还要 有语言的生动性。演讲的生动性体现了演讲 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5-
一、要根据听众的文化层次选择语言形式, 做到语意明白晓畅,不故弄玄虚,不使用晦涩 生僻的语词;
-6-
二、要体现出演讲者语言的个性化。个性 化的语言自然真诚,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听众能从演讲者或沉郁、或激昂、或诙谐、 或充满哲理的语言中洞察演讲者的个性与人 格,而人格的魅力往往比语言的吸引力更强大;
-7-
三、要有激情,演讲者内心的激情主要是通 过充满感情的语言表露出来。
-8-
一、整体诵读
-9-
二、整体感知
1、中心论点 2、开篇的特点 3、梳理思路
-10-
三、语言行文特色分析
-11-
1、条理清晰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演 讲者开门见山表明态度,接着通过设问,有意识地缩短与听众 的心理距离,让听众的思想跟随演讲者的逻辑思维步步深入,
-20-
பைடு நூலகம்
请观看 陈佳同学的演讲视频:
《我要做这样一个人》
-21-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 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 桥梁。
——克雷洛夫
-22-
课外拓展
海伦·凯勒巧言释“悲剧” 一次,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在黎巴嫩的美利坚大学
演讲后,有人问她:“一个人可能遭遇的最大悲剧是什 么?”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
-13-
3、语调合理
如开篇的问句,语音稍有转折,重在问,以引起思考; 而结尾两句则主要是启发,深沉有力,掷地有声。
另外作者在谈到五类人时,对残度人则以平和、同情 的语句表达,在谈到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时,作者语气肯定, 而且使用了明显表示鄙夷与不屑的词语来表达。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有感(李小飞)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有感暑期即将结束,读书甚多,学无止境,人必须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等等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提升。
不是吗?儒家孔子思想中也有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思想变通举一反三的用,才是最高的境界。
暑期读书虽多,在读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学做一个人,感悟颇深。
陶行知先生认为,有五种人算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其一,残废的人。
其二,依靠他人的人。
其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
其四,被他人买卖的人。
其五,一身监管数事的人。
这五种人是陶行知认为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当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三种素质。
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
第二,要有独立思想。
其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这三要素。
残缺之人当然不能算是个完整的人,人由身体驱壳与精神世界组成,所以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思想。
依靠人他人的人好比寄生虫,失去了靠山他至少一下很难生存,所以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职业,如今社会这类承成人还是比较多,作为成人还真这点不可取。
身体的残废但精神上的独立,能有自己的职业技能不违法让自己得以生存我认为这也算是完整的人,很多英雄很多职工的残废并不是他自身想残废,逼迫不得以的。
一身监管数职的人,如今现在节奏快,能者多,有能力把自己身兼数职的数字摆平并最好,怎么会算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呢?有的时候也很难理解陶行知的话语。
学做一个人话题太大,说个几天几夜其实不能道明白,但个人即将诞生了,一般会出现三个要素。
言、行、举止。
成人言者,不可口是心非、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不经过大脑过滤,说话没有一个核心无重点,这是不可取的,这样的人会惹是生非一定是个是非之人,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
成人行者,不可违法,会根据环境做适合游戏规则的事情;其中害人害己的事情不能做;所谓人者,是群居动物,必须要会孝敬父母,必须也会给社会带来贡献,必须要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必须要会给知恩的人带来便利和服务;人者由身体驱壳和精神世界两大部分组成,所以一定要照顾好自身这部”机器”各零件,注意养身和身心健康,同时要塑造好符合当代的内心精神世界,不达者就多学习;所谓做人者,不要去上伤害别人,也要防止不要被别人伤害,不要总给你身边的人添加麻烦。
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做真人
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做真人学做真人——读《陶行知文集》有感外语系何奇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原址劳山脚下静静矗立着一座墓。
墓区布满了树木与杂草,时不时还有当地的农民戴着草帽出入其间,这座墓就是陶墓。
近看墓前有墓碑和牌坊,牌坊坊柱上刻着郭沫若为其书写的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他曾经创办过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重庆社会大学、重庆育才学校等诸所学校。
其中,育才中学是他创办的成绩最大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由于学生都是来自保育院的难童,所以不收学费和生活费,因而这也造成了办学经费入不敷出,十分困难的问题。
然而他依然坚持,有人曾问过他:“你为什么要背着石头过河呢?”他回答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他用一颗真心走遍每个村落,像对待自己的爱人一样用真诚和善心去呵护自己的每个学生:在生活上,每逢他人入困窘之境,他也会尽力去帮助他人。
在《致晓风》这封信中,他说路途遥远,将无力买自行车给晓风,只好将钱款汇给他让他自己去买一辆,这样在重庆出门也方便些。
并说自己支持他建立实验室进行研究,如果发现最后不行,也可考成都金大。
先生的真心世人皆可鉴,然而到了如今的这个时代,人情变味,一颗真心好像再也无处可寻。
下面从贴近我们生活的角度出发,就当今的三种社会现象谈谈文化之“真”。
一、高校考试作弊。
在《陶行知文集》的一篇文章《呜呼某校》中,学生们对教员说:“请先生给我们些范围。
”众学生都说:“这班书顶难。
先生回答:“只上了十八面书,怎样叫难?”无奈众学生还是坚持,于是先生只好给他们划了重点。
没想到愈演愈烈,从考试时交头接耳到小抄满天飞,作弊俨然成了光明正大。
陶闻后唏嘘不已,表示这样下去国民的教育将再无希望可言。
观之当代大学,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临到期中期末考试,老师们为了取悦学生,或是应付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查,于是乎将重点划一划,缩小考试范围,将已知考纲中的部分题目有意“放水”……然后考试成绩一出,老师学生便皆大欢喜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胡旭光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①一文,感慨良多。
首先联想到我们当今社会的一大怪现象:在城市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大大小小的广告中,有一类广告特别醒目——“办证”“办文凭”,分布范围之广,遍及大小城市乡镇,深入大街小巷,墙上桥头、杆柱地下,无处不在,可谓一大奇观!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与持久性,说明市场需求的旺相。
一张文凭、一纸证书,也许的确证明着一个人的学历、技术等级;社会生活中,它也的确会在升迁、晋级、提薪、谋职、参军等等方面对个人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取得这个假文凭、假证书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做一个人的道德根本,证明你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每次走进泸州七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醒目的标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便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②“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③陶行知先生是这样主张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不妨拿陶行知先生所作所为的一个例子,来与前面所述怪异现象做个对比: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资格证明书,陶晓光因没有正规学历,便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
陶行知闻讯后,认为不妥,即电告晓光将证明书寄回,并写信对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
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
……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
”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
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陶行知先生曾在《每天四问》一文中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④话题自然就落到怎样“学做一个人”,怎样学做一个“完整的人”上来了。
我们不妨都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整个的人呢?我是一个整个的人吗?我确信自己在做人上,没有问题?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中提出,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这三个要素,实际涉及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这与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确立具有内在联系。
当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怎样做好一个完整的人,其内涵亦有所发展。
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957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后者作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延续至今。
话说到这儿,就要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做一些联系,谈谈我们怎样做好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困惑,提一些看法与建议。
做一个“完整的人”,道德是根本,我们的学校教育强调“德育为首”是正确的,这里着重要谈的便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道德问题。
这里谈的“学做一个人”,也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涉及肩负教育工作的教师,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自己做好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才能去正确教导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然而,我们有的教师离做一个完整的人,还有不小的差距。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5.12汶川大地震中”个别教师放弃责任,抢先逃命,事后还在错误的时间,错误地在网络乱发言论,在网络上引起参与面极广的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中,还恬不知耻地侈谈“思想”“自由”“人性”之类大话。
有这样的教师,有这样的表现,的确令人不无遗憾。
尽管有人说他平时教学如何如何好,讲课如何如何受学生欢迎,但道德与责任的缺失,连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没有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完整的人”。
再说两件身边的事。
第一件,是教师写论文的事。
每学期评教师论文,总有部分教师从网上下载论文(有的掐头去尾,有的取其部分,有的东拼西凑,有的竟只字未改),堂而皇之署上自己的姓名参评。
曾在不同的有关业务会议严肃指出此举的不妥,有辱师德,结果上期期末此种现象有增无减(网上查证,有的论文还在其他组织或团体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本来,教师通过写论文,可以总结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理论认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他人论文中,倘有适合证明你的论文观点的例子,有的可能还是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拿来为我所用亦未尚不可(若为原作者原创,应尊重著作权,注明出处),但剽窃就是另一码事了。
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未把这看做自身提高的需要,错误地把这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或敷衍学校领导下达的任务。
但道德问题也就出来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师,自身作假,自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何来“身正为范”的道德楷模的教育影响作用?第二件,教师组织校外的学生辅导的事(俗称“喂猪儿”,有以家庭组织、与校外社会团体联合组织等不同形式)。
教师以自己的休息时间,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家长、学生亦有此需求,并接受合理的报酬,无可非议。
但问题是,有的教师本末倒置,把精力过多地投入校外辅导,课堂教学却敷衍塞责(据说,还有课堂教学该教而不教,留待课外辅导班再教的),这就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了。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中指出“不是整个的人”约有五种情况,其中第(五)种情况便是:“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本职工作打了折扣,能说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也深知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不公,国家近年来对教育、对教师的政策亦存在或大或小的失误,对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但这不能作为工作敷衍塞责的理由,不能成为忽视教师自身道德建设的理由。
虽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盛一时的“教育救国论”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今世界,无数事实证明教育与科技确能强国。
我们还是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与老师们共勉:“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⑤现在来说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管已贯彻实施多年,但我们的教育现状仍摆不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出了一个又一个,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除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同学、大学生刘海洋虐熊等事件外,见诸各种新闻媒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并不鲜见。
下面从“腾讯网> 新闻频道”和《中国青年报》相关文章中摘引的两则材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颇能给我们一些警示:(1)2004年,沈阳市教育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名义,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
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崇拜心理时,产生了这样一组答案:有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是最少的!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
长时间对于孩子的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态:凡是我要求的父母都应该给;如果父母做不到,就是他们的无能。
(2)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审判长卢路生,长期从事预防和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和研究,卢路生法官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几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特点:一、发案数量大幅上升。
2003年,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发案数3925人,比2002年的3563人上升了10.16%。
进入21世纪,未成年人犯罪每年都呈10%以上的上升势头。
二、低龄化势头明显。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观,信息传播渠道的宽泛,未成年人人生理、心理早熟明显,过去发案年龄多在17岁~18岁,现在提前到15岁~16岁,甚至更早。
三、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成人化。
现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学会伪造现场,事前有密谋,有的甚至涉及到金融诈骗、绑架等复杂犯罪领域,侵财特征明显,而不再以打架斗殴为主。
四、团伙犯罪特征明显。
未成年人往往是多人共同作案,相互壮胆,犯罪残忍性上升,对社会破坏性大。
江苏某地曾发生少年参与绑架犯罪,最后撕票的恶性案件,让人不敢想象犯罪人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虽然总量上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⑦限于篇幅,我们不能把青少年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在此一一罗列,只要能见到问题的严重性,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就够了。
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归咎于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当然有诸多社会因素,但学校教育应负主要责任。
学生从进入学校起,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从一个自然人,教育培养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作为、有贡献的社会新人。
恐怕问题的根子还在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上。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吗”?但毋庸讳言,“应试教育”仍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主流,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诸多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毛泽东同志错误地批判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让中国背上了永远也难以解决的沉重的人口包袱,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当然亦不例外。
第二,政府还没有完善的就业制度保障。
不管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子女,还是官员的子女,都因就业的艰难而不得不走高考这根独木桥,高考成了人们无奈的选择,从而,引来的必是残酷的竞争!(一位网名叫“白水先生思想”的在网上的呐喊:高考,对学生而言,在决定其终身命运;对家长而言,在决定其哭与笑;对老师而言,在决定其寿命;对政府而言,在决定其升迁。
我经历的高考,是80年代的高考。
我认为那场高考,对我来说是轻松的,快乐的,也是宝贵的。
如今的高考,频繁的调考,让我已经喘不过气来!!!17年高中教学生涯,15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经历,让我越来越不知所从!同行们请予以我帮助吧!)面对高考,我们真的很是无奈!不能没有高考,这是老百姓共同的感受,失去了高考这块被称为“最后一块净土”的神圣标尺,社会公平与公正怎么保证?高考的存在,同时也就成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