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4
发酵工程第5章发酵工艺控制
缺点 如果考察的条件多,实验时间会比较长,各因 子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准确性。
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实验和
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实验条件。如正交设 计、均匀设计、响应面设计。 优点 同时进行多因子试验。用少量的实验,经 过数理分析得到单因子实验同样的结果,甚至更 准确,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缺点 对于生物学实验准确性要求高,因为实验 的最佳条件是经过统计学方法算出来的,如果实 验中存在较大的误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厌氧发酵 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
浅盘固体发酵
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以纯种好氧液体深层发酵为典型探讨发酵工艺控制。
一、发酵过程主要特征
(1)微生物是发酵过程的主体,是灵魂 (2)微生物反应的本质是复杂的酶催化反应 体系
(3)发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反应过程
带pH测控与补料控制的摇床
(2)代谢及工程参数层次研究:
一般在小型反应器规模进行试验。在摇瓶试 验的基础上,考察溶氧、搅拌等摇瓶上无法 考察的参数,以及在反应器中微生物对各种 营养成分的利用速率、生长速率、产物合成 速率及其它一些发酵过程参数的变化,找出 过程控制的最佳条件和方式。由于罐发酵中 全程参数的是连续的,所以得到的代谢情况 比较可信。
供氧、排泄废气、提高KLa 物料混合、提高KLa 反映搅拌情况、KLa 反映菌的生长、KLa 反映菌的生长情况
反映发酵代谢情况
反映供氧效率
42
参数名称
pH 基质浓度 溶解氧浓度 氧化还原电位 产物浓度 尾气氧浓度 尾气CO2浓度 菌体浓度 RNA、DNA含量 ATP、ADP、AMP NADH含量 摄氧率 呼吸强度 呼吸商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例:
控制原则:
μ、
qP
、 qC之间的关系:
Growth
2-3 pH units
pH
影响培养基某些组分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从而影响微
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二、影响发酵pH变化的因素:
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生产菌: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pH的变化: 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若阴离子
氮源被利用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 pH下降。 一般来说,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向酸性pH转移,高氮源 培养基倾向于向碱性pH转移,这都跟碳氮比直接有关。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的消耗
确定基础培养基的适当配比,防止培养 基过于丰富或过于稀薄。
通过调节中间补料的速度和量来控制。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酶活
影响各种酶促反应的速度
发改酵变温发度酵升高液,的生物长理代性谢质加快:,生
产期提前。
温度
发温改酵度变温影菌度响体太基高代质,和谢菌氧产体的物容吸的易收合衰速老成度,方发向
三、最适pH的选择
选择原则: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一 般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性,确定不同的最适pH
同一菌种根据不同阶段,生长期采用最适生长的 pH,在产物采用最适产物合成的pH。
最适pH与微生物生长,产物形成之间相互关系有四种类型:
发酵的操作规程
发酵的操作规程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食品加工、改变食品性质的传统技术。
下面是发酵的操作规程。
一、发酵前准备1. 确定所要制作的食品种类和所使用的微生物菌种。
2. 准备好所需的原材料,包括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
3. 准备好所需要的设备和器皿,包括发酵罐、发酵器、温度计、PH计等。
4. 对发酵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确保无细菌和微生物残留。
5. 对所需的原材料进行清洗处理,除去杂质和有害物质。
二、制作发酵基质1. 根据所选用的原料制作发酵基质,一般包括水、面粉、糖、盐等。
2. 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原料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直到形成较为稠密的糊状物。
3. 将制作好的发酵基质放置在发酵罐中,盖上盖子,进行静置。
三、接种微生物菌种1. 根据所选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保证菌种活性和纯度。
2. 取适量的培养菌种,加入发酵基质中,进行均匀的混合。
3. 注意保持发酵基质的温度和PH值,确保菌种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发酵过程控制1. 控制发酵温度,一般根据菌种的适宜生长温度进行调节,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 控制发酵时间,根据所制作食品的要求和菌种的生长特性,确定合适的发酵时间。
3. 监测发酵过程中的PH值和酸碱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4. 监测发酵过程中的氧气含量,及时补充新鲜空气,保证菌种的氧气供应。
5. 定期对发酵过程进行观察和抽样检测,判断发酵的进程和品质。
五、完成发酵1. 根据发酵的需要和所制作食品的要求,确定发酵时间并进行定时监测。
2. 当发酵时间结束后,停止继续添加发酵基质或菌种,即可完成发酵过程。
3. 停止发酵后,对发酵食品进行冷却处理,降低食品的温度。
4. 对发酵食品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口感、气味等方面的评估。
5. 根据发酵食品的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
六、清洁消毒1. 发酵过程结束后,对使用的设备和器皿进行彻底的清洗。
2.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进行清洗和消毒。
发酵工艺控制
(4)搅拌功率(kW)
搅拌器搅拌时所消耗的功率(kW/m3),在发酵过 程中的转动速度。 其大小与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有关。 (5)空气流量(m3空气/(m3发酵液· min)) 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发酵液里通入空气的体积,一 般控制在0.5~1.0(m3空气/(m3发酵液· min))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 低温度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超过最高 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 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在最低 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 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 引起死亡。 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即超过最高温度, 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 并不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
还有就是根据化合物的燃烧值估算发酵过程生物 热的近似值。
(四)发酵温度的控制
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加热,选用微生物能承受 稍高一些的温度进行生长和繁殖,这对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即可减少污染杂菌的机会和夏季培养所需降温的辅助设备, 因此培养耐高温的菌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发酵罐上安装夹套和蛇管,通过循环冷却水控制。 冷却介质:深井水或冷冻水 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5)发酵热的测定
有三种发酵热测定的方法。一种是用冷却水进出 口温度差计算发酵热。在工厂里,可以通过测量冷却 水进出口的水温,再从水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 来计算发酵热。
另一种是根据罐温上升速率来计算。先自控,让 发酵液达到某一温度,然后停止加热或冷却,使罐温 自然上升或下降,根据罐温变化的速率计算出发酵热。
(二)最适温度的选择
发酵过程的控制
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到达 35 ℃
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顿,只产生四环素。
4、温度还影响基质溶解度
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分解
吸收。因此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严格控制。
五、最适温度的控制
1、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来选择 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要求
在发酵30h,一次性参加0.1%、0.2%、0.3%、0.4%的次黄嘌呤 对鸟苷产量的影响
第五节 菌体浓度与基质对发酵的影响
一、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菌体浓度与菌体生长速率直接相关 菌体浓度的大小影响产物的得率 控制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来控制菌体浓
度
二、基质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1、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容易实现自动控制 1、化学消泡机理 消泡剂外表张力低,使气泡膜局部的外表张力降低,
使得平衡受到破坏
2、消泡剂选择的依据及常用的消泡剂种类 〔1〕选用依据: ①外表活性剂 ②对气-液界面的散布系数必须足够大 ③无毒害性,且不影响发酵菌体; ④不干扰各种测量仪表的使用; ⑤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⑥来源方便,本钱低
二、发酵热的测量及计算
发酵热的测定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利用热交换原理,测量一定时间内冷却水的流量和冷 却水进出口温度,根据
Q发酵 = qvC〔t2 – t1〕/V;
qv为冷却水体积流量,L/h;C为水的比热容,kJ/kg ℃;V为发酵液体积,m3
②利用温度变化率:先使罐温恒定,再关闭自控装置,测量温度 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根据
异亮氨酸发酵
不同pH控制方式对目的突变株ISw330异亮氨酸摇 瓶发酵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1〞表示只加CaC03 控制pH值,“2〞表示只加尿素控制,“3〞表示 CaC03和尿素联合控制pH值。
发酵工艺控制(溶氧)
(2)、降低发酵液中的CL
降低发酵液中的CL,可采取减少通气量或降低搅拌转速等方式来降低KLa,使发酵液中的CL降低。但是,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的CL不能低于C临界,否则就会影响微生物的呼吸。
目前发酵所采用的设备,其供氧能力已成为限制许多产物合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此种方法亦不理想。
(一)影响氧传质推动力的因素
要想增加氧传递的推动力(C*一CL),就必须设法提高C*或降低CL。
1、提高饱和溶氧浓度C*的方法
A、温度:降低温度
B、溶液的性质:一般来说,发酵液中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越小。
C、氧分压:在系统总压力小于0.5MPa时,氧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只与氧的分压成直线关系。气相中氧浓度增加,溶液中氧浓度也增加。
氨基酸合成的需氧程度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是由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不同数量的NAD(P)H,当然再氧化所需要的溶氧量也不同。第一类氨基酸是经过乙醛酸循环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系统两个途径形成的,产生的NADH量最多。因此NADH氧化再生的需氧量为最多,供氧愈多,合成氨基酸当然亦愈顺利。第二类的合成途径是产生NADH的乙醛酸循环或消耗NADH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系统,产生的NADH量不多,因而与供氧量关系不明显。第三类,如苯丙氨酸的合成,并不经TCA循环,NADH产量很少,过量供氧,反而起到抑制作用。肌苷发酵也有类似的结果。由此可知,供氧大小是与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关
这个理论假定在气泡和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间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存在着一层气膜,在界面液体一侧存在着一层液膜,气膜内的气体分子与液膜中的液体分子都处于层流状态,分子之间无对流运动,因此氧分子只能以扩散方式,即借助于浓度差而透过双膜,另外,气泡内除气膜以外的气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称为气流主体,在空气主流空间的任一点氧分子的浓度相同,液流主体亦如此。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 pH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是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代谢活动的综合指标,是一项重要的发酵参数。
它对菌体的生长和产品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掌握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时监测并加以控制,使它处于最佳的状态。
尽管多数微生物能在3~4个pH单位的pH范围内生长,但是在发酵工艺中,为了达到高生长速率和最佳产物形成,必须使pH在很窄的范围内保持恒定。
一、PH对发酵的影响微生物生长和生物合成都有其最适和能够耐受的pH范围,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6.3~7.5,霉菌和酵母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3~6,放线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7~8。
有的微生物生长繁殖阶段的最适pH范围与产物形成阶段的最适pH范围是一致的,但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
表7-1列举了几种生长最适pH范围与产物形成最适pH范围不一致的例子。
pH还会影响菌体的形态。
例如,产黄青霉细胞壁的厚度随pH的增加而减小;当pH低于6时,菌丝的长度缩短,直径为2~3μm,当pH=7或>7时,直径为2~18μm,酵母状膨胀菌丝的数目增加。
pH下降后,菌丝形态又恢复正常。
pH还影响细胞膜的电荷状态,引起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菌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对产物的稳定性同样有影响。
除此之外,pH对某些生物合成途径有显著影响。
例如,丙酮丁醇发酵中,细菌增殖的pH范围是5.5~7.0为好,发酵后期pH=4.3~5.3时积累丙酮丁醇,pH升高则丙酮丁醇产量减少,而丁酸、乙酸含量增加。
又如,黑曲霉在pH=2~3时产生柠檬酸,pH近中性时,积累草酸和葡萄糖酸。
谷氨酸发酵中,pH=7或微碱时形成谷氨酸,pH酸性时产生N—乙酰谷酰胺。
从以上看出,为要更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必须充分了解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形成的最适pH范围。
二、影响发酵pH的因素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代谢活动的综合反映,其变化的根源取决于培养基的成分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发酵工艺控制
发酵工艺控制概述一. 发酵体系的主要特征1. 细胞内部结构和代谢反应的复杂性2. 细胞所处环境的复杂性3. 过程系统状态的时变性及参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影响因素多,有的因素未知,主要影响因素变化。
发酵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菌种的特性;对工艺条件的控制(适合程度)必须了解:菌体的生理代谢规律工艺条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发酵过程的有关变化规律常规发酵的工艺控制参数:温度、pH、搅拌转速与功率、空气流量、罐压、液位、补料速率及补料量等。
二. 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1.直接状态参数指能直接反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理代谢状况的参数包括:pH、DO、溶解CO2、尾气O2、尾气CO2 、黏度、基质和产物浓度、菌体浓度(OD、DCW、湿重)等参数的检测在线检测各种传感器:pH电极、DO电极、温度电极、液位电极、泡沫电极尾气分析仪:测尾气O2和CO2含量离线检测分光光度计、pH 计、温度计、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HPLC)、色质连用(GC-MS)等2.间接状态参数指利用直接状态参数计算求得的参数包括:比生长速率μ、摄氧率OUR、CO2释放率CER、呼吸商RQ、氧的得率系数YX/O 、氧体积传质系数KLa、基质比消耗速率QS、产物比生成速率Qp等综合各种状态参数,获得代谢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对发酵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控制,以获得最经济的发酵生产。
三. 发酵过程的代谢调控和优化1. 代谢调控以代谢(流)的调节最重要调节酶的合成量,称为“粗调”调节酶的催化活性,称为“细调”工艺控制和过程优化的实质,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细胞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最适合基质和能量流向产物合成的生物途径,以获得最大的产量。
2. 发酵过程优化的一般步骤确定反映发酵过程的各种理化参数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得最佳的范围和最适的水平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个参数间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过程优化控制提供依据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自动检测和控制,验证各种控制模型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实现发酵过程的最优控制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先进的培养基组成是充分支持高产、稳产和经济的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酵代谢控制4
(三)分解代谢途径 1、分解代谢阻遏(catabolite repression) 这种阻遏前边已介绍了, 是指易被降解的化合物或其分解代谢物对各位降解的化合物的 降解酶合成的阻遏。 S’ B C D S 或 S 的分解代谢物,实质细胞内 cAMP 下降 2、起始底物的诱导作用
A
B
C
D F
E G
共同途径从 A B 之间的反应受多个单功能的同工酶催化,这几个同工酶分别受 各自分支的终产物的阻遏。例如 E.coli、Asp 族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中,AK 酶为 3 个同工 酶,它们分别受分支终产物(Lys、Mer、Thr)的阻遏。
2、多功能酶的多价阻遏(multuralent repression of multrfanctional engyzme) 。 多功能酶是指多肽链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催化活性的酶。 Ea A B Eb C D E
例如:乳糖发酵短杆菌的AK酶受Thr和Lys的增效抑制。
图 2-52 黄色短杆菌的从 OAA 始发的天门冬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代谢流 表示调节闸位
从以上图可看出:乳糖发酵短杆菌 中,AK酶受Thr和Lys单独过量各自的 反馈抑制。当Thr和Lys同时过量时,对 AK酶的抑制比Thr、Lys两者单独过量 时发生的抑制之和还要大。
如上图,第一酶 Ea、第二酶 Eb 是多功能酶肽链上的两个酶。C 是它前面终产物,又是 它后面途径的起始底物,只有当途径中 C 和 E 都过量时,Ea 才被阻遏。 例如 E. coli 中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合成途径中 Eb AK Asp HD1 Thr ooo Ile
由 AK1、HD1 构成的多功能酶受 Thr、Ile 双重(多价)反馈阻遏。AK1、HD1 构成的 多功能酶受 Met 的反馈阻遏。而 AK1、HD1 就是多功能酶的受多价阻遏机制。
第5章 发酵工艺过程及其控制
2.发酵过程的溶氧变化
一定发酵条件下,每种发酵产物的溶氧浓 度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 发酵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溶氧浓度明显降 低或明显升高的异常变化。 其本质都是由耗氧或供氧方面出现了变化 所引起的氧的供需不平衡所致。
异常发酵 溶氧曲线 异常发酵光 密度曲线
正常发酵 溶氧曲线
谷氨酸发酵时正常 和异常的溶氧曲线
发酵过程需氧量受菌体浓度、营养基质种类 和浓度以及培养条件等因素影响,菌体浓度 的影响最明显。 发酵液的摄氧率是随菌体浓度增加而成比例 增加的,但氧传递速率是随菌体浓度对数关 系减少。 因此,可通过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略高于临 界值,以达到最适浓度。 最适菌体浓度即可保证产物比生长速率维持 在最大值,又不会使需氧大于供氧。 菌体浓度可通过基质浓度来控制。还可采用 调节发酵温度、液化培养基、中间补水、添 加表面活性剂等工艺措施来改善溶氧水平。
2.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参数
发酵的各种工艺参数分为物理参数、化学 参数和生物学参数。 (1)物理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流量、 转速、补料和泡沫等,可直接在线测量和 控制。
发酵过程中的物理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意义
①温度:是指发酵整个过程或不同阶段中 所维持的温度。其高低与发酵中酶反应速 率、氧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和传递速率、 菌体生长速率和产物合成速率等有密切关 系。不同产品,发酵不同阶段所维持的温 度亦不同。 ②压力:是发酵过程中发酵罐维持的压力。 罐内正压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杂菌侵入, 同时与氧和二氧化碳在培养液中的溶解度 有关。 ③搅拌转速:与培养基中氧的传递、发酵 液的均一性等有关。
④搅拌功率:是指搅拌器搅拌时所消耗的 功率,常指每立方米发酵液所消耗的功率 (kW· -3)。大小与氧容量传递系数KLa有关。 m ⑤空气流量:是指每分钟内每单位体积发 酵液通入空气的体积,也叫通风比。一般 控制在0.5L· -1· -1~1.0L· -1· -1。 L min L min ⑥粘度:是细胞生长及形态的一项指标, 其大小可改变氧的传递阻力,也可表示菌 体的相对浓度。
发酵工艺的优化与控制
发酵工艺的优化与控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艺逐渐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酿造啤酒到制备乳制品,从制造生物药品到废水处理,发酵工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其进行优化和控制也成为了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发酵工艺的优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优化工艺条件,另一方面是优化微生物品种或菌株。
优化工艺条件的目的是提高发酵效率和产量,并降低成本。
工艺条件的优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营养物质浓度等。
这些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大肠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而革兰氏正染色球菌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生长。
调整温度可以提高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实现工艺条件的优化。
此外,调节营养物质浓度、控制pH值、调整溶氧浓度等也都对工艺效率和产量有影响。
另一方面,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品种或菌株也是发酵工艺优化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生长速度和代谢特性。
因此,在生物反应器中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非常重要。
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已经有很多菌株被开发出来用于不同的制品的生产,例如酵母菌、大肠杆菌、腐霉菌、酸奶菌等。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品种或菌株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一个可持续的生产过程。
同时,发酵工艺的控制也是不能忽视的。
在实际生产中,正常生产过程有时会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发酵速率突然下降、菌株变异等。
为了控制这些异常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利用物理、化学以及数学统计等方法,对难以直接观测的变量进行监测和控制。
例如,利用PH计、氧气传感器和流量计等仪器,对工艺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需要利用数学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
建立一个科学的发酵工艺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废物产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当然,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控制只是发酵工艺的一部分,很多因素还需要考虑。
第四章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
5.工艺控制 (1)接种量4~5% (2)发酵4h添加0.2%吐温-60 (3)pH6.5左右 (4)温度 0~12h,30~33℃; 12~24h,33~34 ℃; 24~26h,34~35 ℃ (5)通风比1:0.3
(二)甘蔗糖蜜添加青霉素流加糖发酵工艺
1.菌株:S9114、F415 2.一级种子培养基: 葡萄糖2.5~3.5%,磷酸氢二钾0.15~0.2%,玉米浆 2.5%,酵母膏0.5%,硫酸镁0.04~0.05%,尿素 0.5%,Mn2+、Fe3+各2mg/L,pH6.7~7.0 3.二级或三级种子培养基 甘蔗糖蜜3~4%,磷酸氢二钾0.15%,硫酸镁0.04%, 尿素0.5%,pH6.7~7.0 4.发酵培养基 甘蔗糖蜜8%,磷酸0.075~0.09%,氯化钾0.08% , 硫酸镁0.04~0.06%,尿素0.5%,消泡剂 0.03~0.04%,pH7.2~7.5
二、pH值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1.pH值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1)酶的活性 (2)细胞膜所带电荷 (3)物质的离解 (4)代谢途径
2.发酵过程pH 值的变化及控制 p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反应谷氨酸发酵的重要指标 控制: 流加尿素、液氨、添加碳酸钙法。
三、供氧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1.溶解氧与谷氨酸的需氧量 葡萄糖氧化的需氧量: 彻底氧化1:6 合成代谢产物:1:1.9 必须连续向发酵液通入氧。
3. 钾盐 酶的激活剂 钾含量低长菌体,多产谷氨酸。 4. 微量元素 四、生长因子
(1) 生物素 (2) 维生素B1
第二节 培养条件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一、温度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1.温度影响细胞中酶的活性,而影响代谢 速度、途径方向 2.酶是蛋白质,受热容易失活,温度愈高 失活愈快,菌体易衰老,影响发酵液的性 质来间接影响发酵。 3.影响基质和氧的溶解从而影响发酵 4.微生物最适的生长温度范围 谷氨酸产生菌:最适生长温度30~34℃ 最适产酸温度35~37℃
发酵工程 第4章 无菌空气的制备
空气流速大时,惯性冲击就起主导作用。
3、拦截滞留作用
气流速度降到临界速度以下,微粒不能因惯性 碰撞而滞留于纤维上,捕集效率下降。
乙烯醇、聚四氟乙烯等为介质
一、过滤除菌的原理
常见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直径在0.5-2微米 之间,深层过滤所用的过滤介质-棉花的纤维直 径约为20微米,棉花纤维所形成网格的孔隙为 20-50微米。
微粒随气流通过滤层时,滤层纤维所形成的网 格阻碍气流前进,使气流出现无数次改变运动 速度和运动方向,绕过纤维前进,这些改变引 起微粒以对滤层纤维产生布朗扩散、惯性冲击、 拦截、重力沉降、静电吸引等作用大多带有不同 的电荷,没有带电荷的微粒在进入高压静电场时都 会被电离变成带电微粒。
但对于一些直径很小的微粒,它所带的电荷很小, 当产生的引力等于或小于气流对微粒的拖带力或 微粒布朗扩散运动的动量时,则微粒就不能被吸附 而沉降所以静电除菌对很小的微粒效率很低。
一般只能作为初步除菌。
本节小结
空气除菌即除去或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灭菌方法: 1、介质过滤除菌法 2、加热灭菌 3、静电除菌 4、辐射灭菌等
第2节 空气的过滤除菌原理和过滤介质
过滤除菌是发酵工业中广泛使用的空气除菌法。
按除菌的机制不同分为: 绝对过滤和深层介质过滤
绝对过滤:
采用很细小的纤维介质制成,介质空隙小于0.5μm, 多限于实验室使用。
第一篇 工业微生物和发酵工业原料
Why?
第四章 无菌空气的制备How?
第一节 空气中的微生物和除菌方法
第二节 空气的过滤除菌原理和过滤介质
第三节 空气过滤除菌的工艺技术
第1节 空气中的微生物和除菌方法
发酵工业生产菌株大多数为好氧菌。 工业生产上均采用空气作为氧气来源。 然而,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为保
好氧发酵工艺与设备—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
2. 温度的控制
1. 最适温度的选择
在生长阶段,应选择最适生长温度; 在产物分泌阶段,应选择最适生产温度。 例如:青霉素产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但产生青霉素 的最适温度是20℃。 看生长与生物合成哪一个是主要方面。
控制温度的措施
❖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大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加热,因 发酵中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较多。 ❖利用自动控制或手动调整的阀门,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夹层或 蛇行管中,通过热交换来降温,保持恒温发酵。 ❖如果气温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夏季气温),冷却水的温度又 高,就可采用冷冻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以迅速降到最适温度。因 此大工厂需要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以保证在正常温度下进 行发酵。
(三) 磷酸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磷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影响最适磷酸盐浓度的因素
菌种特性 培养条件 培养基组成 培养基的来源
(四) 补料方式及控制
补料方式
连续流加 不连续流加
快速流加 恒速流加 指数流加 变速流加
多周期流加
单组分补料
补加培养基组成
其他: 反馈控制
多组分补料
控制依据指标:青霉素生产中,通过控制葡萄糖的补加 速率来控制pH的变化范围,比恒定流加时产量提高25%。
常用的消泡剂种类
常用消泡剂
天然油脂类——有机消泡剂 聚醚类——聚醚型消泡剂 醇类 硅酮类——有机硅消泡剂
最常用
五、 发酵终点的确定
考虑因素
1. 经济因素
得率 生产率 发酵系数
2. 产品质量因素——发酵时间长短
3. 特殊因素——染菌
1. 整个发酵过程中,泡沫保持恒定的水平; 2. 发酵早期,起泡后稳定地下降,以后保持恒定; 3. 发酵前期,泡沫稍微降低后又开始回升; 4. 发酵开始起泡能力低,以后上升。
7发酵工艺控制(4)
装不合理,存在死角等是造成染菌的重要原因。
1、发酵罐的渗漏
冷却管的渗漏 发酵罐中最容易渗漏的部件之一 最易穿孔的是冷却列管的弯曲处;冷却水的压力通常 大于罐压,如有微孔,冷却水会进入发酵液引起染菌。 罐体的穿孔 特别是罐底。每年大修时需检查钢板减薄的程度。 有夹套的发酵罐检查罐壁有无渗漏。
2、管件的渗漏
有的放矢。
1、从染菌的规模来分析
(1)、大批发酵罐染菌 发酵罐都出现染菌而且染的是同一种菌,一般是由 空气过滤器失效造成的。对空气系统必须定期检查。 (2)、部分发酵罐(或罐组)染菌
发酵前期可能是种子带菌
中后期可能是中间补料系统或油管路发生问题
(3)、个别发酵罐连续染菌和偶然染菌 大多由设备问题造成.(如阀门的渗漏或罐体腐蚀磨 损,特别是冷却管的穿孔等。) 个别发酵罐的偶然染菌原因比较复杂。
工业发酵研究和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建立一种能达到高 产低成本的可行过程。 达到此目标的重要工艺手段有:菌种的改良、培养基的改 进和补料等生产条件的优化等。 生物过程的控制不仅要从生物学上还要从工 程的观点考虑。由于过程的多样性,生物技 术工厂的控制是一复杂的问题。
常用发酵仪器的最方便的分类为: 就地使用的探头; 其他在线仪器、气体分析;
⑤、消泡剂有时影响发酵或给提炼带来麻烦。
发酵液理化性质对形成的泡沫起决定作用: 发酵液中细胞、蛋白质原料具有稳定泡沫的作用。 多数起泡剂是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分子中除分子 引力外,在羧基和氨基之间还有引力,因而形成的液膜 比较牢固,泡沫比较稳定。 发酵液的温度、pH、浓度以及泡沫表面积对泡沫 的稳定性也有一定作用。
空气、蒸汽、水、物料、排气、排污等管及其相应的管 件和阀门。
管道的连接方式、安装方法及选用的阀门形式对防 止污染有很大的关系。 与发酵有关的管路不能同一般化工厂的 化工管路完全一样,而有其特殊要求。
发酵工艺 第4章 无菌空气制备
(2)、冷热空气混合加热的空气除菌流程
此流程适用于中等湿含量的地区。 特点是:省去一级冷却和分离设备及空气加热设 备,流程简化,使冷却水用量少。 压缩空气分两路,一部分进冷却器,经分离器分 离水、油雾后与另一部分未处理过的高温压缩空 气混合,使混合后的空气温度为30~35℃,相对 湿度为50~60%。
2、发酵对无菌空气的要求
不同微生物,不同发酵过程对无菌空气要求不同: 菌种繁殖快,发酵周期短,要求低; 培养基起始pH低或发酵产酸,要求低; 培养基营养差,要求低; 代谢产物为抗生素或杀菌剂,发酵后期要求低; 染菌率一般按10-3计,即发酵1000批次,允许
污染1~2个杂菌。
抗生素发酵厂染菌情况统计
(3)、布朗扩散作用机理:
(4)、重力沉降作用机理 :
(5)、静电吸附作用机理以及表面吸附作用机理 :
2、深层过滤效率和过滤器计算
第三章 空气净化除菌与空气调节
§1 空气除菌方法及流程 一、通风发酵对无菌空气的要求
1、空气中M的分布: 空气中以细菌和细菌芽胞 较多,也有酵母,霉菌和病毒。
微生物大小不一,一般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或 雾滴上,空气中M含量一般为103~104个/m3。
含量和种类,随地区,季节和空气中灰尘粒子多少及人们 的活动情况而异,北方干燥,寒冷含菌量较少,离地面高, 含菌量越少;一般每升高10m,空气中的含菌量就降低 一个数量级;城市含菌量较多,农村则较少,一般城市 空气中杂菌数为3000~8000个/m3。
例某除菌流程,空气压力为4atm(表压),要求空 气加热到35℃时,相对湿度φ=60%,问第二级冷却器
应至少把空气冷却到多少度?(假设冷却后的空气中不含水雾)
解:查表35℃时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汽分压=5619Pa,加热
4谷氨酸发酵控制
菌种的性能越高,使其表达接近它应有 的生产潜力所必须的条件就越难满足,对 环境条件的波动更为敏感,谷氨酸发酵正 是如此。可见环境条件的控制对谷氨酸发 酵的产酸率、糖酸转化率等的高低是非常 重要的。
目前国外较先进的发酵罐都可以用电 子计算机进行参数(温度、罐压、搅拌速度、 空气流量、pH、溶解氧、消泡、氧化还原 电位、尾气等)测量和控制。但是一些对控 制发酵过程至关重要的参数,如底物、产 物、中间产物、细胞浓度、发酵液的黏度、 气液界面面积等,却还不能顺利地进行联 机(在线)测量和控制。
淀粉水解糖质量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很大。如果淀粉水解不完全,如有糊精存在, 不仅造成原料浪费,而且还会使发酵过程产 生很多泡沫,影响发酵的正常进行。淀粉原 料不同,液化、糖化工艺条件不同,使水解 糖中生物素含量也不同,影响谷氨酸培养基 中生物素含量的控制。
由于双酶法(高温淀粉酶液化、糖化 酶水解)对原料中生物素等营养因子破坏 很少,因此采用双酶法制糖时,如果采用 生物素亚适量工艺进行谷氨酸发酵,尽量 采用精制淀粉。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可以发挥电子计算 机潜在全部优点的、适合自动监控发酵过 程中某些参数的传感器。随着生物传感器、 自动化分析方法以及电子计算机与生物技 术之间接口技术的发展,将扩大计算机技 术在微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范围,使发酵 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
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发酵,使发酵 工艺最佳化。用计算机可借在线分析做到间接 测量,进而达到在线控制。由于计算机的计算 速度,它们可以维持发酵的程序控制,提供底 物和细胞浓度的瞬间读数。例如通过连续测定 排气中O2和CO2浓度,进行氧平衡,计算出耗 氧速率和呼吸商,从而获得细胞浓度,能准确 地确定添加青霉素的时间。
4 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
一般认为无论是野生株还是突变株, 在增殖旺盛、进行正常代谢的微生物培养 液中不存在特定的生物合成代谢中间产物 大量地分泌累积的现象。因此,为了累积 特定的氨基酸,必须用某些方法使微生物 的代谢调节异常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糖时间 补糖时间控制很重要,过早会刺激菌体生长, 补糖时间控制很重要,过早会刺激菌体生长, 加速糖的消耗; 加速糖的消耗;补糖过迟会使菌体所需要的 能量供应跟不上,干扰菌的代谢。 能量供应跟不上,干扰菌的代谢。 例:四环素 补糖时间 20h 45h 62h 96h效价 效价 6000u/ml 10000u/ml 6000u/ml
但苯乙酸在pH低时比 髙时对青霉菌毒 但苯乙酸在 低时比pH髙时对青霉菌毒 低时比 性大,因此发酵早期pH低时加入会影响青 性大,因此发酵早期 低时加入会影响青 霉素产量。 霉素产量。 含高浓度苯乙酸( %)的培养液pH酸 %)的培养液 含高浓度苯乙酸(0.5%)的培养液 酸 性时毒性很大,但在低浓度( %) %)培养 性时毒性很大,但在低浓度(0.3%)培养 液酸性时并不显毒性作用。 液酸性时并不显毒性作用。 当培养液pH上升后,一次加入苯乙酸 ~ 当培养液 上升后,一次加入苯乙酸0.2~ 上升后 0.8克/升比较好。每隔 小时加入 升比较好。 小时加入0.08~ 克 升比较好 每隔12小时加入 ~ 0.175%则显著增加青霉素产量。总量为 %则显著增加青霉素产量。 0.3%的苯乙酸多次加入培养液中,可提高 %的苯乙酸多次加入培养液中, 前体的利用率,增加青霉素产量。 前体的利用率,增加青霉素产量。
但并非添加速率越大越好,据研究表明, 但并非添加速率越大越好,据研究表明,加 入苯乙酸浓度越高,苯乙酸的利用率越低。 入苯乙酸浓度越高,苯乙酸的利用率越低。 苯乙酸可被菌氧化,先氧化成邻羟苯乙酸, 苯乙酸可被菌氧化,先氧化成邻羟苯乙酸, 然后苯环被破坏形成α-酮戊二酸 再经TCA 酮戊二酸, 然后苯环被破坏形成 酮戊二酸,再经 循环氧化为CO2和H2O,苯乙酸作为碳源被 循环氧化为 , 消耗掉。 消耗掉。 具有毒性, 苯乙酸 具有毒性,青霉菌是借苯乙酸与氨 基酸结合形成青霉素而解毒, 基酸结合形成青霉素而解毒,因此加入前体 能形成青霉素,但必须适量而不能过量, 能形成青霉素,但必须适量而不能过量,所 以添加量在每12小时 以添加量在每 小时0.08~0.175%苯乙酸 ~ % 小时 为好 。
补糖控制考虑:补糖时间、补糖量、 补糖控制考虑:补糖时间、补糖量、 补糖方式 参考数据:糖耗速率、残糖浓度、 变化 变化、 参考数据:糖耗速率、残糖浓度、pH变化、 菌体浓度、菌丝形态、发酵液粘度、 菌体浓度、菌丝形态、发酵液粘度、溶氧浓 度等 指标 根据还原糖水平,如赤霉素还原糖降到0.6 根据还原糖水平,如赤霉素还原糖降到 就需要补糖, %就需要补糖, 根据总糖水平,根据菌的酶系和pH变化的 根据总糖水平,根据菌的酶系和 变化的 大小决定。 大小决定。 注意: 注意:不同的发酵阶段控制的残糖浓度不同
补充有机氮源 添加某些具调节生长代谢作用的有机氮 源如尿素、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 源如尿素、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 保持菌的活性, 保持菌的活性,补充产物合成所需的氮 源。 有时与碳源一起配合补料, 有时与碳源一起配合补料,工厂称作补 混合料。 混合料。
例:土霉素发酵前期补2~3次酵母粉,放罐单 土霉素发酵前期补 次酵母粉, 次酵母粉 位比对照高1500u/ml。青霉素发酵 小时开 位比对照高 。青霉素发酵47小时开 始加尿素, 小时补加一次, 始加尿素,每6小时补加一次,结合补加乳糖, 小时补加一次 结合补加乳糖, 发酵单位可达40000u/ml以上。 以上。 发酵单位可达 以上 赤霉素生产补加的氮源是花生粉, 赤霉素生产补加的氮源是花生粉,配16%的 % 花生粉液体,当菌生长到粘度大于15秒时 秒时, 花生粉液体,当菌生长到粘度大于 秒时, 说明氮源被消耗很多,就开始补加花生粉。 说明氮源被消耗很多,就开始补加花生粉。 对于含氮的产物的生产特别需要补氮。 对于含氮的产物的生产特别需要补氮。 补料依据:氨基氮的消耗、菌的浓度、 补料依据:氨基氮的消耗、菌的浓度、pH
(3)补前体和无机盐 )
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前体可以显著增加产量 及控制发酵方向。 及控制发酵方向。
苯乙酸对青霉素产量和类型的影响 苯乙酸添 苯乙酸 青霉素 青霉素类型 加速度% 总量% 产量 X G F FH 加速度 总量 0 0 550 13.6 31.8 22.8 17.6 0.025 0.18 1321 2.1 82.8 7.3 5.1 0.050 0.40 1823 0.2 96.2 1.9 1.2 添加速率为0.05%,青霉素产量大,而且可使青 %,青霉素产量大, 添加速率为 %,青霉素产量大 霉素G含量提高 含量提高。 霉素 含量提高。
补无机氮源 通氨 通氨是某些抗生素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通氨是某些抗生素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 它的作用是补充无机氮源和调节pH。 它的作用是补充无机氮源和调节 。通氨 一般使用压缩氨气或氨水( 一般使用压缩氨气或氨水 ( 20%) , 采用 ) 少量间歇添加或自动流加, 少量间歇添加或自动流加 , 由空气管道流 入与发酵液均匀混合。 入与发酵液均匀混合 。 氨浓度控制通过测 定氨的比消耗速率, 菌的比生长速率, 定氨的比消耗速率 , 菌的比生长速率 , 产 物比合成速率, 值来控制补加速率 值来控制补加速率。 物比合成速率,pH值来控制补加速率
说明 开始补糖的时间必须根据代谢的变化 情况来决定,根据基础培养基的碳源 情况来决定, 种类及用量、菌丝生长情况、 种类及用量、菌丝生长情况、糖的消 耗速率及残留水平来综合考虑, 耗速率及残留水平来综合考虑,不能 单纯以时间为依据。 单纯以时间为依据。
补糖量 补糖量的控制, 补糖量的控制,以控制菌体浓度不增或 略增为原则, 略增为原则,使产生菌的代谢活动有利 于产物合成。 于产物合成。一般在补糖开始阶段控制 还原糖在较高水平,以利于产物合成, 还原糖在较高水平,以利于产物合成, 但高浓度的还原糖不易维持过久, 但高浓度的还原糖不易维持过久,否则 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影响产物的合成。 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影响产物的合成。 一般还原糖水平维持在0.8~ % 一般还原糖水平维持在 ~1.5%之间较 为合适。 为合适。
有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是酶的激 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 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可以提高酶 从而提高产量。 活,从而提高产量。
中间补料优点 推迟菌体自溶期,延长产物分泌期, 推迟菌体自溶期,延长产物分泌期,维持较高的 生产速率,增加发酵液总体积, 生产速率,增加发酵液总体积,使产量大幅度上 现在大多数抗生素都采取补糖措施。 升。现在大多数抗生素都采取补糖措施。 补料的缺点:补料使工艺复杂化,而且增加了染 补料的缺点:补料使工艺复杂化, 菌机会。因此工厂管理十分重要, 菌机会。因此工厂管理十分重要,一定要严格消 包括料液消毒和管道消毒。 毒,包括料液消毒和管道消毒。
四、补料控制
发酵的中后期营养物消耗造成微生物 所需营养缺乏,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所需营养缺乏,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增加基础料的营养成分含量 一定阶段补入必要的营养成分 哪个方法更合理? 哪个方法更合理?
1,补料控制目的
解除基质过浓的抑制 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 解除葡萄糖分解代谢阻遏效应
2、补料的内容 补充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需要。 补充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需要。 补充菌体所需要的氮源。 补充菌体所需要的氮源。 补充微量元素或无机盐。 补充微量元素或无机盐。 前体。 前体。
补氮控制:补氮时间、补氮量、补氮方式 补氮控制:补氮时间、补氮量、 根据氮消耗速率、菌浓度、发酵液粘度、 根据氮消耗速率、菌浓度、发酵液粘度、 pH决定补料的时间和补料的量。 决定补料的时间和补料的量。 决定补料的时间和补料的量 补充黄豆饼粉、酵母粉一般采取分批补 补充黄豆饼粉、 料,而无机氮源和尿素一般采取流加方 因为这些氮源对pH的影响大 的影响大, 式,因为这些氮源对 的影响大,而 且过多的氨离子会对菌的生长产生抑制 作用。 作用。
3、补料的原则
控制微生物的中间代谢, 控制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使之向着有利 于产物积累的方向发展。 于产物积累的方向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间补料控制时,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间补料控制时, 必须选择恰当的反馈控制参数和补料速 率。
4 、补料控制
补什么? 补什么 怎么补? 怎么补
(1)补充微生物所需的能源和碳源 碳源是微生物长菌体时需要量最大的物质, 碳源是微生物长菌体时需要量最大的物质, 在发酵前期消耗很快, 在发酵前期消耗很快,到了产物合成阶段 菌体要维持活性必须补充碳源, 菌体要维持活性必须补充碳源,以便延长 产物合成期。 产物合成期。
补硫酸铵 例:林可霉素原来基础培养基中(NH4)2SO4 林可霉素原来基础培养基中 %,18小时后减少到 为0.6%, 小时后减少到 %, 小时后减少到7mg/100ml,发 , 酵后期缺少氮源。 酵后期缺少氮源。 改进工艺:将基础培养基中(NH4)2SO4减少 改进工艺:将基础培养基中 %,14.6小时开始补加 %(NH4)2SO4 小时开始补加30% 为0.5%, %, 小时开始补加 溶液,根据培养液的pH和 溶液,根据培养液的 和NH2-N浓度控制补 浓度控制补 保持在10mg/100ml 加量。正常情况下NH 保持在 加量。正常情况下 2-N保持在 以下,平均补加(NH4)2SO41.5%,提高了发酵 以下,平均补加 提高了发酵 单位。 单位。
补料方式 补料方式可分为: 补料方式可分为:连续流加 少量多次 大量少次 连续流加效果最好, 连续流加效果最好,可以避免因一次 大量加入引起环境突然改变给菌体代 谢带来的影响。 谢带来的影响。
(2)补充微生物所需的各种氮源 补氮是发酵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项目, 补氮是发酵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主 要作用是调节pH和补充产生菌所需的 要作用是调节 和补充产生菌所需的 氮源,从而控制代谢活动。 氮源,从而控制代谢活动。 生产上补氮有两种: 生产上补氮有两种: 补充有机氮源 通氨、 补充无机氮源 通氨、补硫酸铵
例 谷氨酸:在原工艺的基础上,减少初糖 谷氨酸:在原工艺的基础上, 浓度,增加生物素用量达5µg/l,加大接种 浓度,增加生物素用量达 , 量到10%左右,以利于菌体迅速繁殖,获 左右, 量到 左右 以利于菌体迅速繁殖, 得生产需要的足够量的菌体。 得生产需要的足够量的菌体。 当进入产酸期,糖耗达 左右 连续补糖, 左右, 当进入产酸期,糖耗达2%左右,连续补糖, 维持2%左右的糖浓度 提高温度36~370C, 左右的糖浓度, 维持 左右的糖浓度,提高温度 , 流加氨水或尿素,维持pH7.0~7.5,利用菌 流加氨水或尿素,维持 , 体所形成的酶系继续进行发酵, 体所形成的酶系继续进行发酵,产酸可达 10%。 。 后来补糖方法在抗生素发酵中普遍采用。 后来补糖方法在抗生素发酵中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