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课后限时集训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7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
二者共同反映出(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C [迷信是对错误的东西盲目相信,材料中“社日”“感恩节”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迷信,更多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故A项错误;农耕经济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决定因素,尤其是感恩节,更多的是突出神的恩赐,故B项错误;“社日”突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对丰收的期盼,而感恩节则源自于基督教文化对神的虔诚,分属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故C项正确;对神的祈祷感恩与祖先崇拜并不对立,故D项错误。
] 2.(2017·大连双基测试)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D [由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可知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地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铁犁牛耕的使用,故选D项。
]3.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C [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由此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
2021届新课标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卷: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古代农业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3.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
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4.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
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 )A.奴隶制集体耕作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5.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6.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新的生产方式()A、刀耕火种的发展B、铁犁牛耕的产生C、重农抑商的推行D、耕耙耱技术的推广8.《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9.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
2020届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济南二模)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C [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
] 2.某学者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
这一变化说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B [材料“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表明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B项正确;A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对应,排除;租佃关系在此之前已出现,C项错误,排除;宋代雇佣关系还处于量变时期而不是质变时期,D项错误,排除。
] 3.(2019·皖中名校联考)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C [材料“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反映了明朝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调整,这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南沿海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形成,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故D项错误。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婚礼,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 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2019·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A[由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而这些农具在《诗经》中又有记载,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在井田制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故排除B项;统计表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故排除C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排除D项。
]3.(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及地方事务管理,也不能反映刑罚是否严苛,故排除A、B、C三项。
]4.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测试)含答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减少犁耕依赖B.经营更趋市场化C.注重精耕细作D.生产日趋专业化2.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B。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C。
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3.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4.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关于右图所示灌溉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耧车,出现在汉代B.它适合于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C.五代的文献中可能记载它的制造方法D.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5.《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6.《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与“此渠”同一时期修建的另一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8.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之家。
这一变化说明()A.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强化练习(附答案)
C.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D.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15.“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在宋朝称为普遍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政府控制较为松弛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1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金属货币的短缺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政府的强制发行
18.《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
A.钱庄盛行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D.社会和谐稳定
二、简答题
19.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细昊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經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A.丝路贸易B.朝贡贸易C.榷场贸易D.殖民贸易
11.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在民间推行“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C. 推动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A. 翻车B. 风力水车C. 筒车D. 水排4.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基本不需要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 曲辕犁B. 耧车C. 翻车D. 筒车5.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 春秋战国时期B. 两汉时期C. 唐代早期D. 与农业生产一起出现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7.“(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B. 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8.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江淮地区经济发达C. 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D. 江淮赋税沉重9.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强调:“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021届(岳麓版)新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与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
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
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2.(2020·山西六校联考)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可知。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3.(2020·苏北四市模拟)《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4.(2020·福州质检)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
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5.(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6.(2020·洛阳期中)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
该体系的形成(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7.(2020·邢台月考)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强化练习(附答案)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强化练习一、单选题1.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土地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据此可知( )A.农民人身相对自由些了B.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C.改革适应商品经济需要D.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了2.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唐朝规定受田的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调”;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庸”。
这一规定( )A.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D.表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驰4.汉武帝发布《求茂才异等诏》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反映了汉武帝( )A.希望改变王国势力过大的局面B.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C.推动察举制成为主要取士之道D.对国力衰微官员庸碌倍感不满5.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一政策( )A.带有中央集权倾向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6.唐时,门下省设给事中一职,专门负责审议中书省草拟的下行诏书,如认为有违制失当之处,可以封驳奏还,称为“涂归”。
这表明( )A.门下省是中书省上级机构B.给事中实际起到监察作用C.给事中代表社会履行职责D.封建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7.(2020·重庆南开中学高三5月月考·25)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1(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示范性金考卷1(含解析)(测试范围: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6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共40分)1. [xx·潍坊联考]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材料中的“未有君臣之分”,说明周天子与诸侯没有形成直接的隶属关系,所以周天子不能直接控制地方,因而也就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三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2. [xx·山东济南期末]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 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解析:题干体现的是秦国国君的王位继承问题,反映了王位继承方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B项是表面现象;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分封制主要解决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
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3. [xx·江西吉安段考]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里的“乡校”()A. 是百姓参政议政的地方B. 类似于雅典的公民大会C. 可以起到监督统治者的作用D. 只有贵族能够参加解析:从材料可知:乡校认为好的则行之,乡校认为恶的则改之,说明它起到了监督统治者的作用,故选C。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同步测试
1.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 家庭规模小制约生产发展D. 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2.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 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 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C. 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D. 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3.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的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犁壁的发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A. 自给自足的特征B. 精耕细作的特征C. 脆弱性的特征D. 男耕女织的特征4.《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各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 ①②③B. ①③C. ③④D. ①②④6.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7.《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
2022-2021学年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业分层测评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学业分层测评(二)(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进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A.粗放经营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解析】粗放经营不属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洁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答案】 B2.《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的特点是()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解析】材料中“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指种植庄稼和纺织桑麻;“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即不与外界接触而能充分的生活。
综合推断,题干叙述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解。
【答案】 D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力量D.劳动力短缺【解析】由材料“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这种生产力量打算他们“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C项正确。
【答案】 C4.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其基本特征有()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7
单元过关训练(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昆明摸底)1840年后,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假设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A[“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说明当时出现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故A项正确;晚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1840年清政府并未放弃抑商的政策,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故D项错误。
]2.以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A.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构造B.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别离D.满足了民族工业开展的需要C[传统小农的生产构造是“男耕女织〞,洋纱的进口,不会改变这一形态,故A项错误;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消减洋布的进口,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纺〞“织〞并用,洋纱的大量进口,会使纺线与织布别离,故C项正确;洋纱的大量进口,只会冲击民族工业的开展,故D项错误。
]3.(2021·太原模拟)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D[材料中并未涉及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而且列强推进中国近代化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故B项错误;由材料时间1863年可知,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非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可知,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训练13
单元过关训练(十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D[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指南针应用与航海相结合,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D项符合题意。
]2.(2021·湖北联考)以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创造为内容的纪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创造()A.注重实验B.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C.是下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均以效劳农业生产为目的B[“注重实验〞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故A项错误;“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涉及政治、经济、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创造者〞,不能表达效劳农业生产,故C、D两项错误。
]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创造。
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创造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 项。
以上现象说明()A.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东渐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D[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于17世纪的清朝,故A项错误;找到4项西方传入中国的创造是符合史实的,不是作者立场偏颇,故B项错误;“一直〞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大量技术创造传入西方,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4.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B[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故A项错误;“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故B项正确;“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的评述,故C项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德阳二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农业经济的衰退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2.(2019·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 053 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
据此可知( ) A.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土地问题亟须解决4.(2019·南充二模)宋太宗曾颁发圣旨:“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已有明显产权意识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5.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6.(2019·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8.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
其主要原因是( )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9.(2019·唐山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10.(2019·蚌埠一模)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
这些举措旨在( )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11.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 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
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的盛行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C.手工业得到发展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12.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10分)(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1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德阳二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
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农业经济的衰退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A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超过农作物,这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A项;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体现人地矛盾,故排除D 项。
]2.(2019·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A [由材料中“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可知,西周晚期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青铜铸造的工艺,故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这一制度下不允许土地买卖,故排除D项。
] 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 053 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
据此可知( ) A.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土地问题亟须解决D [材料“公元2年……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100汉亩”说明当时土地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农民需求,这一问题亟须解决,故选D项;材料反映不出农业资源是否得到全面开发,故排除A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才完成,汉代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主和农民所占有土地量的比例,故排除C项。
]4.(2019·南充二模)宋太宗曾颁发圣旨:“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已有明显产权意识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材料反映了典卖东西要“并立合同契四本”,说明宋代已经有产权意识,注意利用契约保护自己的产权,故选C项;由材料可以看出有土地买卖存在,但无法说明相当频繁,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从宋太宗时期才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故排除B项;宋代政府虽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5.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婚礼,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古代中国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 6.(2019·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A [由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而这些农具在《诗经》中又有记载,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在井田制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故排除B项;统计表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故排除C 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排除D项。
]7.(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
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及地方事务管理,也不能反映刑罚是否严苛,故排除A、B、C三项。
] 8.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
其主要原因是( )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A [材料“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取代”说明稻麦轮作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故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 9.(2019·唐山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C [由材料可知,“规范”一词及制作技艺源自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且延续至今,体现了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故选C项;“规范”对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深远但不等同于贯通整个中国历史,故排除A项;标准化生产开始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人文精神无关,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