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教学设计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问题:它有哪些特点? 3、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 (分散性、脆弱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 给自足 (封闭性、保守性)
参考《系统集成》P2
⊙学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 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⑴优点: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不足:
刀耕火种
骨耜
← 左图为 打制石器。
→ 右图为 磨制石器。
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1)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有没有普遍使用?主要农具是?
• 2、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 物多已具备
•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 (1)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公元前27年476年
13世纪
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 书》
英国《亨利农书》
4-5倍 3倍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 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A.周王室的衰弱
D
B.各国的变法运动
C.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
D.农耕技术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教案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2.理解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3.掌握精耕细作的常用技术方法;4.能够分析精耕细作在不同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精耕细作的定义•精耕细作的原理和基本要点2. 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3. 精耕细作的常用技术方法•土壤改良技术•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4. 精耕细作在不同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精耕细作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精耕细作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PPT和示意图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原理和常用技术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农业生产体系中的精耕细作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探讨精耕细作在不同农业生产体系中的适用性和改进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1.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了解学生对农业生产和精耕细作的认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2.授课讲解(25分钟)–利用PPT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
–讲解精耕细作的基本要点和实施步骤。
3.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授课讲解(15分钟)–利用PPT介绍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讲解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的作用原理。
2.案例分析(20分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中采用精耕细作的案例,讨论其效果和价值。
3.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精耕细作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精耕细作的常用技术方法1.授课讲解(15分钟)–利用PPT介绍精耕细作的常用技术方法,包括土壤改良技术、植物栽培管理技术和农作物种植技术。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中精耕细作的方法和技术;3.理解传统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精耕细作的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难点1.传统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2.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资源1.课本:《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2.影像资料:中国古代农业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2.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铺垫本节课的知识。
2. 学习内容2.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等;2.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如小农经济、井田制度、气候地理等。
2.2 精耕细作的方法和技术1.解释什么是精耕细作;2.介绍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应用,如耕田技术、肥料的使用和农具的制作等;3.讨论精耕细作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1.将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选择一个案例分析古代农业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2.学生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3.分享小组成果,交流思路。
4. 总结巩固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回答学生的问题,针对难点进行解答;3.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自主性地思考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1.完成本节课的笔记;2.阅读相关课外知识,深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评估1.通过问答、讨论、小组活动和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2.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2).docx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学目标】1、了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就。
2、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中的影响。
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岀成就。
难点: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引入教学。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提问: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男耕女织)我们通常把这种男耕女织的称为小农经济。
那什么是小农经济?何时产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教材“小农经济的形成”一0O一、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是指小农经济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1.产生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自给自足。
4.性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地位和作用始终占据主动地位,推动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呢?(难点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归纳)6.评价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力量薄弱,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那么,薄弱的小农经济何以在中国古代存在了几千年,甚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屮精耕细作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那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扌舌,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脉络;2.掌握我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和耕地保护的技术;3.掌握古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传统农业文化的内涵;4.培养学生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精耕细作与耕地保护的技术3.近代以来农业的变革与农民的生存3. 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吗?•你了解古代农业中的一些技术和文化吗?3.2 学习步骤1:讲解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通过PPT、教材阅读等方式了解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和脉络。
步骤2:介绍精耕细作与耕地保护的技术通过讲解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和耕地保护的技术,来介绍古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传统农业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的特点和优点。
步骤3:了解近代以来农业的变革与农民的生存让学生通过教材阅读、案例分析等方式,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发生的变革以及对农民生存的影响。
3.3 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4. 教学评价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设计一系列评价题目,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本次历史课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
总体上来说,本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还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内容没有充分展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意时间配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
2.课堂练习形式单一。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主要是以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加强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练习和巩固。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北师大】【课件】 (4)
系古 代 农 业 生 产 体
早期农业的出现 生产工具的革新 耕作方式和技术进步 水利灌溉工程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调整
重点: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 以此为线索了解影响古代农业发展 的因素。
难点:精耕细作的含义动力,理解 小农经济特征及对其评价。
一、男小耕农女经黄织济梅图的戏形《成天仙配》生产力发展 1生.背产关景系:调整a.战国时铁犁牛耕出现
封闭性:产品用于消费一般不交换 稳定性落:后农性业:和家脆庭弱手性工:业相结合
探究: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区别联系
1.时间自不然同经:济
前者产生于原始社会
后者产生于春自秋然战经国济
2.本质不同:
前者:小与农指经商产济品品经满济足相消对费立而。非小用农于经交济换, 后者:随自指社经耕生会济农产发规展模,狭与小商,品以经家自济庭联耕为系农单加位深;。
耕 农
力役
兵役
田 赋 人 头 税
田 赋
地主
地 租
抑 制
屯田
兼
并 均田
诞 生 新 国 家
自耕农
不幸沦为
佃农
激化矛盾
农民 起义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调整a.战国时铁犁牛耕出现
1.背景: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农民以所有权或租佃权
获取一份土地且自有工具 3.特征: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
3.二者联系:
经济
战国后,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二航.拍郑水:国利都渠工古江:程代堰灌兴大水溉修型利关:水工中利程地工(区春程无4秋万坝:公楚引倾国水) 芍陂 (淮河流域)
a.春秋战国: 郑国渠(渭河流域) 秦(国郑国渠修都灵成江渠)堰:关勾(中通长为长江沃江上野和游,珠)江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高效教案
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济高效教学案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知识能力目标:实际古代农耕技术和工具改进的情况,如耒耜、牛耕、铁制农具、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识记古代沉重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识记不同朝代在水利方面的具体措施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
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明白“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进一步增强终身学习、努力为社会进步作贡献的意识;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对农业进步的作用,树立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列举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2.列举中国古代水利成就。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唐代: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管理。
(5)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3.生产工具的演变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原始社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后来出现骨制耒、耜、石斧、石锄、石铲等。
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但有少量青铜农具,后来出现了中耕农具等。
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铁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秦汉时期,铁农具向边疆传播,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耦犁和耧车。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两种主要耕作形式,认识到促成这一根本改变的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了解与生产力发展相对应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媒体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业的发展为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屏幕:显示中国地图]教师:通过地图可以看出,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多山,山地丘陵占我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耕作。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全国耕地紧缺。
这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精耕细作。
二、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多媒体屏幕: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第十四集《以农为本》剪辑,3分钟]教师: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最常使用的有哪些工具呢?学生:锄头、镰刀,还有牛和犁。
教师:这些都是常用的农具,其中用牛拉铁犁耕地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板书,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教师:促成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生产力的发展。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私田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进行改革税制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开始形成。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诸侯国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活动。
[板书: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小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土地制度也在不断的发生相应的变化。
作业布置:简述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组稿编辑:杨坤】(作者单位:136500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城东中心小学)。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案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课设计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 1 课时)【教课目的】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感情态度价内容识记理解运用与方法值观从刀耕火种到铁刀耕火种;石器锄犁牛耕耕 ; 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 屯土地制度的演变田制;均田制度;均田免粮经过对中国农经过对中国农经过学习本业主要耕作方业主要耕作方课内容中国式和土地制度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经演变的认识,在演变的认识,探论从史出济在当时世掌握基本历史讨其在人类历界上的先进知识的过程中,史进度中的作问题研究地位和很多进一步提升阅用及其影响,认重要的发明读和经过多种识生产力与生历史比较创建对于人门路获取历史产关系之间的类文明的贡信息的能力;培关系,学会历史归纳阐释献,旨在加强养对历史事实唯心主义的基爱国主义教的剖析、综合、本看法和方法育,加强学生比较、归纳、概踊跃研究解决的民族骄傲括的能力。
问题。
感和自信心。
【教材构造及要点难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2.石器锄耕3.铁犁牛耕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要点: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土地制度的演变、均田制难点:井田制及均田制的性质【教课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纳讲话叙述法进行,同时配合发问、史料阅读、名词解说等方法,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育学生思虑、剖析问题的能力。
应注意联合本节课名词术语许多和教课图片许多的特色,在教课过程中可联合图来解说,加强教课的直观性。
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参加教课过程,养成独立思虑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想能力。
【导入新课】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绚烂绚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神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茂盛的商业,进而为文明的萌发和发展供给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绚烂绚烂的原由就一定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
由此导入新课。
【叙述内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庄子》则曰:“神农之世,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案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农业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2. 精耕细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3. 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农业中的应用4. 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5. 古代农业文明的价值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农业中的应用,古代农业文明的价值与传承。
2. 教学难点:精耕细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精耕细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农业中的典型实例,展示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体验古代农业文明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农业史》、《精耕细作技术与农业发展》等。
2. 辅助材料:古代农业图片、视频、实例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4. 实地考察基地:农业生产基地、古农具展示馆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农业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讲解:a.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原始农业、奴隶农业、封建农业等。
b. 精耕细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铁犁牛耕、耕作制度、农具革新等。
c. 精耕细作技术在古代农业中的应用:土地利用、作物种植、农业灌溉等。
3. 案例分析:以古代农业中的典型实例为例,详细分析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如耦耕、代田法、区田法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农业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农业技术传承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实地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精耕细作技术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古代农业中的应用。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地位:在长达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这种小农经济的经营形 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 细作的方向发展。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 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 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原始农业阶段
“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先砍伐树 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 植农作物。 (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中国 农具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畜力取代人 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汉唐时期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
生产力的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 主要的耕作方式
1, 、这则材料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 大提高,又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的农民 为了吃饱饭而艰难劳动,改进农业技术的 情景,在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下,自耕农 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然而,个 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 产规模。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只能在 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 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 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人数口的生计,
古代农具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 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过 程
思考2:结合农具的发展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 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大规模简单协 作方式; 千耦其耘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中 国农业进入“耜耕” 时代; 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但耒耜仍是 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 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男耕女织”的这种中国 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个体农耕
《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高中历史大象社课标版《历史必修Ⅱ》教案
第二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脉络,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生发历史使命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知识比较模糊。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导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导入】老师:我先考一考大家:中国有一句成语,说的是老百姓把食物当成无尚崇高的天一样去尊敬。
这句成语是什么呀?学生:民以食为天。
老师:对。
(此时显示《汉书·郦食其传》语)古人的“食”,多指粮食之意。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的关系甚为密切。
就今天而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仍然对我们的国家起着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
正是带着对粮食生产的思考,带着对农民生活的关注,2008年5月初,夏收在即,温家宝总理在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的河南南阳进行实地考察。
看到小麦丰收在望,温总理一路上心里都很高兴。
他对当地的农民说了这样一段话。
(展示温家宝总理南阳视察时的一段讲话)老师:同学们,面对当前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粮价压力,我们的温总理为什么那么自信地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呢?学生:因为我们连续四年粮食丰收。
老师:按总理的话讲,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连续四年粮食丰收,有利条件有哪些?学生: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老师:非常好。
这里既谈到了天的因素,更强调了人的作用,体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学道理:天人相参,天人相协。
(屏幕显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意思。
而这个道理早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国内史学界有关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情况。
(屏幕展示)老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的课题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书写板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学习——一、精耕细作农业缘何能够出现?二、学习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并感悟其内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1.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必修2)
阅读与思考: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想一想,这一时期,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工作?结合课文,谈谈这种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2、能力目标:理解生产力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3、过程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发展过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政治联系紧密。
五、本课课时分配:2课时。
2、本课特点: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部分学生初三并未上历史课,对世界史尤其陌生,对于中国在世界中历史的地位没有准确定位,总体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已经学习过政治史,对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对历史理论有一定了解。
三、教学重点: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成熟;
难点:对农作物种植发展原因的科学依据的不理解;
六、教学处理基本思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
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以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回家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了解其用途。
小农经济发展有哪些原因和不利因素?
提供一个关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材料解析题,加深学生对小农经济的认识。
小结: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教案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三、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1.小农经济的发展2.小农经济的影响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2.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臻成熟3.精耕细作技术的全面成熟重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难点:代田法、区田法、耧车、耦犁、曲辕犁等名词的解释【教学方法】本节课农业专业名词较多,多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较难理解,因此可主要采用深入浅出的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条理讲解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注意结合课本教学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解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一演变过程起到根本推动作用的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具体的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指的是什么?(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不仅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形成,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三、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1.小农经济的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是在什么时候?(春秋战国)牛耕的逐渐普及是在什么时候?(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不仅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提问:小农经济具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首先依据课本概括,然后指出(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生产是为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分散的、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内容标准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就;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中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难点: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来帮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传统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引入教学。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课件播放选取的《天仙配》歌词)
提问: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男耕女织)我们通常把这种男耕女织的称为小农经济。
那什么是小农经济?何时产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地位和作用?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教材“小农经济的形成”一目。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总结,用投影仪展出)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小农经济是指小农经济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1.产生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
战国时期。
3.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自给自足。
4.性质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地位和作用
始终占据主动地位,推动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那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呢?(难点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归纳)
6.评价
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力量薄弱,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那么,薄弱的小农经济何以在中国古代存在了几千年,甚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精耕细作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那什么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投影展示)
那,么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加以归纳整理。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并用投影展示。
且重点问题重点突破)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生产率;选育良种;科学掌握农时。
扩大耕地面积:
目的: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垦殖平原地带,开垦丘陵山区、湖边低地和滨海滩涂。
(配以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提高复种指数:(配以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方式: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影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提高土地生产率:(请同学阅读课本自觉完成下表)
教师加以总结,并用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
选育良种:
育种:惠选法、株选法;花卉、林木:扦插、嫁接。
科学掌握农时:(展示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图)
我们已经了解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精耕细作农业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给学生提供中外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同学讨论,教师加以归纳)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三、本课小结
提问: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耕作特点: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
课堂练习
1.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精耕细作”,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①小农经济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②其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③促进了耕地面积持续的有效扩大④土地的生产率得到了提高( B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B )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D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4.战国时期,《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黍,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緌,此其分事也。
”这一记载不能说明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 A )
A.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而应运而生
B.生产规模狭小且性别分工简单
C.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布置作业
教材后的探究思考。
板书设计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产生条件: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
2.时间:战国
3.特点:家庭、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4.性质:
5.地位和作用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