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它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称框架效果。
一、新闻框架的形成及作用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闻媒体的立场和编辑方针,二是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新闻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时,总是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根据编辑方针去选择、处理和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还会根据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主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还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反应。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它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新闻框架的影响及效果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框架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解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2、框架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会导致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因为框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的体现。
3、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记忆和回忆。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记忆和回忆,从而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4、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行为反应。
受众在接收到一个新闻事件后,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
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媒体营销举措、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媒体营销举措、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变,新闻资讯行业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依靠于广播、电视、纸媒等渠道的传统媒体时代;紧跟门户网站和PC电脑发展潮流的PC互联网时代;追求分众定制、即时互动、定制化信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内容偏好的升级、VR等技术风口的爆发,促进信息维度不断提升,获取信息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字、图片、视频/短视频到VR/直播,多元内容载体蓬勃发展。
新闻资讯媒体很大程度满足了用户对资讯获取和解读这一内容消费刚需,移动端新闻资讯媒体更是成为互联网时代资讯传播的主战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内容消费之一,30岁及以上的移动网民将新闻资讯作为首要内容消费;新闻APP则是除社交平台外,80/90后的第一资讯获取渠道。
一、新闻APP尽管新媒体社交平台分流了专业/垂直新闻资讯平台流量,但新闻资讯类应用的用户量及行业渗透率仍保持良性发展趋势,根据数据显示,从用户流量来看,新闻资讯行业月独立设备数及行业渗透率均呈稳步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9月,月活超过8亿,渗透率达57.2%。
在使用粘性上,用户在新闻资讯移动端停留时间也逐步拉长,9月总使用时长达78.4亿小时,同比增加30.2%,仅次于短视频(85.9亿小时)。
在日活过千万的新闻资讯APP中,MAU三个季度增长TOP3平台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均超过半小时,新闻APP用户时间粘性突出。
高频获取资讯网民占比的提升证实,移动端新闻资讯平台极大地满足用户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降低了新闻资讯的获取门槛,网民资讯浏览习惯养成。
二、移动端新闻从传统编辑分发到今日头条掀起的算法革命,再到如今通过人际圈层实现的社交分发,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新闻资讯平台不断改进自身分发模式,推动新闻资讯媒体稳步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内容,同时实现热点内容和个性化内容的高效分发,为内容营销提供强劲助力。
“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

“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竞争的挑战,必须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力量进行转型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四全媒体”框架应运而生。
“四全媒体”框架是指新闻机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资源,实现新闻生产、传播和用户参与的全方位、全链条、全时空覆盖的模式。
它具有内容多样化、传播形式多样化、触达渠道多样化和用户参与度高等特点。
在这个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正在被重新构建。
新闻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新闻生产主要依靠记者的采编和编辑工作,而在“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新闻机构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将用户参与纳入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用户生产”的模式。
新闻机构还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新闻生产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通过算法和机器学习,新闻机构可以快速获取和整理新闻信息,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新闻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新闻机构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进行新闻传播。
而在“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新闻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布和传播新闻内容。
新闻机构还可以通过直播、微信公众号、移动应用等方式将新闻内容快速推送给用户。
新闻传播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受众群体。
用户参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用户是被动接受新闻的对象,而在“四全媒体”框架下,用户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
新闻机构通过与用户的互动,获取用户的需求和意见,为用户提供更加贴近他们的新闻内容。
用户也可以通过评论、互动、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用户的参与程度不仅影响到新闻机构的发展,也对新闻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已成为媒体发展的方向。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需求,提高媒体的传播实力和影响力。
一、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进行一体化、多元化和互动化的发展,包括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相互融合。
媒体融合不仅是媒体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媒体传播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媒体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式改革的全面推进,媒体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
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成为当下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1.提升媒体传播力。
媒体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资源优势,创新媒体产品和服务,提升媒体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2.促进信息跨界流动。
媒体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信息的跨界流动,打破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通,使各种媒体之间形成互补关系,提升媒体整体实力。
3.推动传媒产业升级。
媒体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传媒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推动媒体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媒体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路径1.拓展融合发展空间。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优化媒体产业结构,提升媒体整体实力。
鼓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探索多媒体融合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2.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力度,推动媒体技术创新,构建全媒体技术体系,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和服务水平。
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

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李良荣从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20余年中,伴随着新闻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国新闻媒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媒介结构,媒介信息市场显得空前繁荣,媒介信息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但与此同时,以数量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听来的媒介整体结构散乱,规模效益低下以及媒介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等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
整合和优化媒介结构、提高媒介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范媒介竞争市场已经作为一个急等解决的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以为,要较为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停留在局部的,微观的媒介数量上得调整,而必须下决心从宏观上对中国新闻媒介的基本格局作战略性的整体转换,即改变过去的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的报、台制,转而建立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新格局,并在此新格局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并建立新型媒介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下一世纪新闻媒介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结构基础和制度模式。
一、媒介格局现状: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新闻媒介整体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就我国而言,政府的宣传需要,社会的信息需求以及媒介自我发展的成长机制是推动媒介格局演变的基本力量,此外,现代国家城市化进程、市场发育程度、国家区域发展差别等也是影响和制约媒介格局演进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直至1956年前后,通过清理整顿,公私合营、合并改组迅速完成了对于旧中国遗留下的新闻业的全面改造,与解放区原有的新闻业相融合,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国家所有制,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网。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媒介资源也体现出鲜明的行政指挥色彩;媒介建构基本与国际行政等级相同、自上而下按中央、省、地(市)纵向分布、横向分割;媒体在行政上接受各级地方党委、宣传部门领导,同时又在业务方面接受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媒介自身很少决策权。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当今社会,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还能够影响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首先,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舆论环境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获取资讯和交流的需求。
因此,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时,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平台。
其次,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同时,要注重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主流舆论是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舆论往往被少数媒体所掌控,导致主流意见的单一化。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可以打破传统的垄断,让更多的媒体参与到话语权的竞争中。
这样的竞争有利于主流舆论的多元化、多声讨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并非易事。
不少媒体机构对新技术和新媒体了解不够,缺乏相关人才,无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传媒的性能和效果。
此外,也有一些之前被视为次要媒体的平台,如短视频、微博等工具,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传统媒体在这些领域尚未立足或未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优越的资源和强势的地位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背景下,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道路上仍然需要我们努力。
各类媒体机构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培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和开发。
各类媒体机构还需要扩大与读者、观众、公众的互动,真正关注人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思想。
同时,在他们广泛的参与中,也要促进尽量多听取不同观点并保证专业性的崇尚。
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话语权制衡的困境。
总之,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风险,但是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克服这些困难。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新闻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传递新闻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闻传播领域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1. 媒体多元化: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也成为了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新闻信息,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加多元化。
2. 互动性增强: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即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受众只能被动接受。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预到新闻传播中,形成为了互动性更强的新闻传播模式。
3. 实时性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新闻媒体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发布新闻,使得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得到了提高。
4. 虚假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信息也随之泛滥。
有些人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信息,导致人们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这对于新闻传播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对虚假信息的辨别和监管。
二、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1. 挪移化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挪移互联网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挪移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而且新闻媒体也会更加注重挪移端的发展。
2. 数据驱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和运用。
通过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新闻媒体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3. 多媒体融合: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媒体的融合。
传统的文字报导将会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受众。
4. 用户参预度提升: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用户的参预度。
除了传统的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外,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票、互动直播等方式提高用户的参预度,使得新闻传播更加与受众互动。
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分析

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分析【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传统媒体主体的衰落到新媒体主体的崛起,再到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和个人化、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这种变迁不仅挑战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主体。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主体之间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构建新闻传播生态。
未来,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将继续发展,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挑战着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界限,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广泛、更及时的信息传播渠道。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个人化、多元化、权威性、公信力、多元化趋势、互补关系、发展趋势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涵盖了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对传统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同时也带来了传播主体的巨大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每个人都有了成为信息传播者的可能。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可以轻松地发布和传播信息,实现自我表达和意见交流。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民主化和平等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和扩散速度,使得新闻事件得以更快地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传播主体的身份和角色。
传统的媒体机构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新媒体平台和个人媒体崭露头角,成为新的信息传播主体。
这种新的传播主体结构,带来了传统媒体主体衰落、新媒体主体崛起的变革潮流,对于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意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主体逐渐衰落,新媒体主体崭露头角,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播主体呈现个人化、多元化的态势。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传媒行业的变革,传媒格局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格局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格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媒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格局,并分析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和新手段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二、传统媒体的困境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它们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无法与新媒体相比。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了解最新的新闻和事件,而不需要等待报纸的发行或电视的播放。
其次,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相对较窄。
传统媒体的传播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而新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
此外,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弱,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
许多报纸、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向用户提供新闻和娱乐内容。
其次,传统媒体需要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许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公司合作,共同开展新媒体业务,提高传媒格局的竞争力。
最后,传统媒体需要加强内容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只有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的关注和留存。
四、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格局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展,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格局。
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实现了内容的多渠道传播,提高了传媒格局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传媒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内容选择。
媒体深度融合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展望

二、5G时代中国新媒体的展望
二、5G时代中国新媒体的展望
5G时代的到来将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在5G时 代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几个方面:
二、5G时代中国新媒体展望
1、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延迟。5G技术将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这将使得新媒体能够更快地传输和处理信息,提高用户体验。例如,用户可以更 快地加载视频、游戏等高带宽应用,减少等待时间;同时,媒体也可以更快地进 行直播传输,提高新闻报道的速度和质量。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和新兴传播平台的崛起,中 国新媒体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新媒体市场规模已超过 数千亿元人民币,且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二、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2、用户规模巨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截至2022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过10亿。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2、用户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新媒 体的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媒体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 人,比上一年增长了约8%。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3、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中国新媒体的业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大众媒体扩展到 了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虚拟/增强现实等多个领域。其中,移动互联网已经 成为中国新媒体市场最大的业务领域。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新媒体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新媒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 是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新媒体市场一 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新媒体市场规模达到了约 1.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了约28%。
“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

“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近年来,“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需要进行重构和改进。
本文将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角度,探讨“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
“四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立体化的媒体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的、由媒体控制的信息传递,而是变成了多元化、多方位、互动性强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主要依托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受到了限制。
而在“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报道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渠道传播,信息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传统媒体在面临互联网的冲击后,也逐渐开始向“四全媒体”发展,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手机客户端等转型发展,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实现新闻信息的多媒体传播。
“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多元化的新闻生产模式在“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模式需要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编辑、记者等职业岗位已经不再适应新闻生产的需求,在新闻生产环节中也需要引入更多新的元素,比如专业的网络编辑、社交媒体运营人员等,以适应不同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需求。
新闻生产也需要从单一的文字报道模式向多媒体报道模式转变,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更好地符合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需求。
2. 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模式在“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传播已经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变成了多方位、多元化、互动性强的传播模式。
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由媒体编辑精心策划、编排后呈现给受众,而在“四全媒体”框架下,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区、弹幕等形式对新闻进行实时互动和评论,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

“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四全媒体”框架应运而生,它以融合创新的思维,重新审视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塑造新的传播生态。
本文将从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四全媒体框架下的新闻生产1. 资源整合与内容生产四全媒体框架下,媒体机构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以及移动媒体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网络。
在新闻生产方面,媒体机构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各类媒体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信息的聚合度和可视化程度,以适应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四全媒体框架下的内容生产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和编辑工作之外,还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充分挖掘用户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深入的内容服务。
通过不同形式的故事叙述和媒体编排,为用户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
2. 数据驱动与智能化生产四全媒体框架下,数据驱动的新闻生产模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通过对海量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媒体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从而精准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内容。
数据分析也可以为编辑和记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促进媒体内容的创新与优化。
智能化生产是四全媒体框架下的另一重要特点。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媒体机构可以实现新闻生产的智能化编辑、智能推荐和智能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
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快速的新闻稿件撰写,利用推荐算法实现更加精准的内容推送,以及利用智能生产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内容制作。
3. 用户参与与共创在四全媒体框架下,用户参与和共创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
媒体机构需要充分重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倾听用户的声音,提供开放的平台和渠道,鼓励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全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互动、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闻报道、编辑和生产中,共同打造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新闻内容。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都需要依靠各种媒体。
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政治生态等,而且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引导舆论导向。
因此,如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早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热门话题。
1. 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以网络为基础,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统媒体为主体,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了各媒体的优点和特点,实现信息的多元化、全方位、全覆盖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得到革命性改变。
一个媒体的时代结束,全媒体的新时代已来临。
全媒体传播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两方面:第一,多元化的媒体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第二,传播手段的多样性能够实现信息的多维呈现,打破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形成新的传播形态。
目前,全媒体传播体系正在快速发展。
在传统媒体方面,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正在向数字媒体方向发展,逐步调整业务结构,升级传播方式。
电视、广播等传统电视媒体也逐渐转型,发展移动互联网直播等业务,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时时更新、精准推送。
数字媒体方面,社交网络、视频网站、客户端、APP等新一代数字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并成为各类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
2. 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意义和目标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既可以进一步优化信息传播结构,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主要有:(1)优化传播结构,提高传播效率: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产生与传播更加高效、便捷,并实现普及全民、覆盖全球的效果。
(2)关注公众需求,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各类信息平台要始终关注公众的需求,推出深入浅出的公益营销项目,推广优秀创意,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形态,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概述: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的传播渠道1.1 纸媒向数字媒体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纸媒的传播方式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
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将重心放在了网络媒体上,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新闻信息。
1.2 挪移互联网的兴起:挪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
手机APP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新闻机构也纷纷推出挪移端的应用程序,满足用户的需求。
1.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
二、个性化的新闻推送2.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机构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进行个性化的新闻推送。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等数据,新闻机构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新闻内容。
2.2 智能推荐算法的改进:智能推荐算法的不断改进也为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偏好,智能推荐算法可以为用户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2.3 用户参预度的提升: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也促进了用户的参预度。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参预到新闻传播中,与新闻机构和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
三、媒体融合的趋势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了新闻传播的趋势。
新闻机构通过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内容的多平台传播,提高新闻的覆盖率和传播效果。
3.2 多媒体报导的兴起:多媒体报导的兴起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生动和直观。
新闻机构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递新闻,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呈现。
3.3 跨界合作的加强:新闻机构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也成为了发展趋势。
简述你对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简述你对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摘要:一、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定义与特点二、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发展历程三、我国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现状与挑战四、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五、如何应对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变化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以其丰富的传播手段、广泛的覆盖面以及高度的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与分享方式。
一、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定义与特点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指的是通过各种载体、渠道和平台,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快速、精准、全方位传播的体系。
其主要特点如下:1.传播手段丰富: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涵盖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和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2.互动性强: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向互动,使受众更加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
3.覆盖面广: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通过网络、卫星、无线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覆盖,使新闻传播无地域、无时差。
二、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发展历程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媒体时代: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覆盖面有限。
2.互联网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兴起,使新闻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信息来源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扩大。
3.移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新闻传播更加便捷,互动性增强,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格局。
4.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逐渐形成,多种媒介形式有机结合,实现快速、精准、全方位的信息传播。
三、我国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的现状与挑战我国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1.信息泛滥:全媒体时代,信息量巨大,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一大难题。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在当今社会,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离不开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媒介产品。
读报看电视或者是上网基本上已经是每个人每天都会从事的活动,我们从媒介中获取各种信息,知晓天下大事,同时也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些许的休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闻仿佛是一杯清新提神的下午茶,让我们得以放松;同时传媒及其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满足了我们的许多要求。
信息传播活动与我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丰富的媒介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媒介产品充斥在我们的四周并影响着我们。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沉溺在媒介发展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之中,我们不能忽略传播事业发展火热的同时,媒介所表现出的许多现象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当我们把媒介及其信息传播活动本身作为关注对象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媒介本身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接近十堂的新闻媒介与社会课堂中,我对新闻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加上课下查询一些资料,发现自网络普及以来,新闻的传播活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微博的出现更是极大的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然而在这迅猛发展的势头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媒介及媒介行为中存在着几点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假新闻泛滥。
时常就能发现一批批不实或者夸大的新闻见于报端,短时间内引起轩然大波,而当谎言被戳穿时往往群众一片哗然,这种对道德底线的突破行为直接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不断缺失,人们很多时候不再相信媒体。
假新闻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就不能称之为新闻。
假新闻从最基本的层面上已经违反了新闻的定性,只能称之为是新闻从业人员编纂出来的故事。
而这种被编造出来的故事被放在以真实为基础的新闻媒介上,那么其影响必然极其恶劣,严重的甚至会被国外媒体报导而损害了国家的名誉和声望。
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小心谨慎杜绝假新闻的产生,从根源抓起,努力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从业务能力上杜绝出现纰漏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现状要述及发展分析

耻界论坛一
者采访活动的管理 。而 中国记协 网凭借 中国新 闻 奖、 长江韬奋奖评选 的品牌 , 扩大社会参 与度 , 所有 参评作 品和参评材料以及评审结果 , 先后在中国记
协 网 和新 华 网公 示 , 受监 督 。 接
传媒频道缺乏数据库支持 , 又难 以查询搜索 , 距 差
很大。
纷 纷创 建 。 综 合性 新 闻传 播 专 业 网站 已探 索 出 自己 的发 展 模式 , 有 自身 特 色 。 具 第一 , 位 准 确 、 道 细分 。 定 频
从 点 击 率 看 , 据 Aea数 据 显 示 ,09年 lx 20
1一 2月份新华 网传媒频道 日均访 问人数是 中华 O1 传媒网的数百倍 。从现状来看 , 由于缺乏有效的经 营模式 、 受众构成单一 、 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 数十
众多样化需求。从栏 目设置看 , 媒体 网站传媒频道 栏 目数量多 , 上述 四大媒体 网站传媒频道栏 目数量 都达到 2 个 以上 ; O 从栏 目内容看 , 既有针对学界受 众的专业性 、 资料性强 的栏 目, 又有针对业界受众 的实践性 、 数据性强 的栏 目, 还有 针对 普通受众 的 新闻性 、 争议性强 的栏 目, 类读 者都 能在传媒频 各 道各取所需。 第二 , 品牌栏 目效果突出。 内容 同质化 是传媒频道面临的突出问题 , 面对这一瓶颈 , 新闻 网站传媒频道都采用增加原创 、打造 品牌的方式 , 获得 较 大 成 功 。例 如 , 民 网重 点 打 造 的三 大 品 牌 人 之一——注重原创报道 的 “ 传媒 视线” 20 (0 4年 7
模式 , 尽管几年来 内部此消彼长 , 但始终 占据较大 的市场份额和受众影响。笔者认为 , 商业 网站传媒 频道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模式 , 不能与媒体 网站传媒 频道 相同( 新浪传媒频道早 已关闭 )像天涯社 区、 , 西祠 胡同、豆瓣 的传媒频道反而 因为 自身的差异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对于影响我们生活的新闻媒介包括哪些。
新闻媒介的种类.广义上的新闻媒介包括各种能传播新闻性信息的媒介,包括不属于大众媒介的口语、书信、喇叭、情况简报、内部参考资料等狭义的新闻媒介指的是以新闻性信息为重要内容(时事评论中也有许多新闻性信息)、大量复制或连续传播的大众媒介。
现在主要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
对于现今的中国,起主要作用的新闻媒介主要包括三种:电视,报刊和网络媒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媒介存在的一些问题。
讲到中国的新闻媒体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机构:广电总局。
对于广电总局的作用我想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广电总局的职责就是管理我国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放映以及引导舆论。
所以说在我国,任何一条可以上电视的新闻,电视剧,电影都要经过广电总局的审核与批准。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新闻传播中的主要问题:新闻自由。
有人说在中国,新闻没有自由。
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但是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国新闻界确实存在种种限制自由的政策。
广电总局的存在可以说是对新闻自由的一种控制。
或者我们可以将这种现今中国的新闻自由理解为“体制下的自由”。
由于新闻信息需要经由广电总局的审核,而广电总局又属于政府机构。
这样在一党专政的我国,难以避免的新闻媒体受到政府的管束。
于是地方的政府可以管理地方的新闻媒体,这样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原本处于群众监督下的政府机构,党政官员,国家政策,可以通过控制新闻的途径逃避群众的监督。
这对于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监督作用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高官贪污腐败的案件正是因为媒体缺乏监督作用的一个体现。
除了广电总局对于新闻媒体的控制外,我们可以从新闻媒体的经营制度上看到另外一层控制网。
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存在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以国有经济以及国有控股经济为主,可以说这两种经济占据了中国绝大多数资源,特别是在新闻媒体方面,绝大多数电台,报刊都由国家控制,所以一旦新闻媒体所发表的文章有悖政府意愿,由上到下的追责制度将会启动。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它具有全媒体、跨平台、智能化等特点,使得媒体机构可以实现跨界合作、增强受众黏性与影响力等多重效果。
因此,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一、从媒体融合角度看问题媒体融合可以看作是不同媒介在技术和应用层面上的融合,它可以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效率、便利度和覆盖面,还可以创造新的媒体生态和产业格局。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技术支持,加强协同合作,形成集成运营的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迎合现代化的信息需求,推动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核心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需要围绕受众需求、信息传播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做出相关调整和创新。
具体而言,要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营造营销和品牌的新氛围。
此外,还应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主要问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媒体内容、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整合和协作,最终构建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的全媒体生态圈。
三、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和措施1. 提高政策引导力度:政府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媒体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
2. 加强技术支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信息协同和整合,使媒体传播更加快捷、平台更加多元。
同时,在媒体内容表达和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借助智能化技术,让信息化变得更为直观易懂、生动有趣。
3. 加强协同合作: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推动一体化媒体运营,实现各种媒介之间的信息流共享和资源利用,同时加强媒体转型能力,提高集成营销管理水平,促进媒体持续发展。
4. 探索新型盈利模式: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媒体机构还应不断探索新型盈利模式,例如通过内容付费、广告变现、会员营销等方式,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性要求和大势所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新闻媒介总体格局的探讨——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李良荣从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20余年中,伴随着新闻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国新闻媒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媒介结构,媒介信息市场显得空前繁荣,媒介信息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但与此同时,以数量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听来的媒介整体结构散乱,规模效益低下以及媒介市场竞争的无序、混乱等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
整合和优化媒介结构、提高媒介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范媒介竞争市场已经作为一个急等解决的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以为,要较为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停留在局部的,微观的媒介数量上得调整,而必须下决心从宏观上对中国新闻媒介的基本格局作战略性的整体转换,即改变过去的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的报、台制,转而建立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新格局,并在此新格局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并建立新型媒介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下一世纪新闻媒介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结构基础和制度模式。
一、媒介格局现状: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新闻媒介整体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就我国而言,政府的宣传需要,社会的信息需求以及媒介自我发展的成长机制是推动媒介格局演变的基本力量,此外,现代国家城市化进程、市场发育程度、国家区域发展差别等也是影响和制约媒介格局演进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直至1956年前后,通过清理整顿,公私合营、合并改组迅速完成了对于旧中国遗留下的新闻业的全面改造,与解放区原有的新闻业相融合,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国家所有制,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网。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应,媒介资源也体现出鲜明的行政指挥色彩;媒介建构基本与国际行政等级相同、自上而下按中央、省、地(市)纵向分布、横向分割;媒体在行政上接受各级地方党委、宣传部门领导,同时又在业务方面接受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媒介自身很少决策权。
在此后直至1987年的20余年间,三大媒介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数量虽不断有所增减,但此种结构布局特点则一直保持下来,行政权力分割下的区域壁垒和部门壁垒从此深深制约着我国媒介格局的变化。
这种行政壁垒下媒体格局的确立,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则由于国家初创,巩固政权是第一位的需要,党和政府首先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大量的政策宣传,以组织形式保证方针政策逐级下达,力求使政令畅通无阻;其二,由于国家执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决策权高度集中,自然缺乏多元的信息需求,唯有阐述和图解政策性、指令性的信息为人们所关注;其三,计划经济体制下决策权力集中在高层行政组织,这使得社会信息传导也多是按照行政属层层下达,下面执行计划的情况予是自下而上按地域、部门层层上报。
这种纵向的垂直信息传送方式无疑也影响了新闻媒介的机构设置和布局。
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我国的新闻媒介就是自然地成为国家的宣传性机构,从属于政府行政机关、以政策宣传、指令传达为第一位的主功能,并在整体格局分布上体现了鲜明的行政分割性。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建国初期乃至以后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家为节省有限的资源、减轻财政负担,在有效完成宣传任务的前提下,在各地自上而下形成一报两台体制(一家党报、一家电台、);就媒体自身而言,由于其功能相对单一,又缺少自我发展的决定权,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主动、强烈的拓展欲望和动力,结果,多层次、多品种的媒介结构长期难以形成。
在建国后近三十年中,结构的单一和布局上的行政分割性成为中国媒体基本格局而且难以改变,直到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指导下,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新闻改革大潮,这种长期凝滞、单调的媒介格局终于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媒介格局演进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他特别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此衍生出的社会信息需求变化媒体自我拓展需要相契合,由外而内,推动了媒介格局的变迁,其过程可以83年和9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3年前后直至80年代末,突出变化是媒介的信息化浪潮,带来媒介结构的多样化83年前后,媒介首度引进信息概念,导致媒介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折,改变了媒介单一的宣传功能观,尤其是媒介功能由宣传本位转而为信息传播本位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这就为媒介多元化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另一方面,计划体制逐渐松动,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活跃,社会信息需求转旺,它与媒介信息观一起,拉动了媒介结构转化。
数年间,单一的一报两台体制的壁垒被打破,大批以多样化信息服务为目的的媒介开始出现,报业上,党委机关报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对象报、行业报、经济信息类报纸大量涌现;广播电视方面,为适应信息传播、扩大覆盖面的需要,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媒介网络,同时在各类、各级媒体系统内部已开始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从92年前后至90年代末,突出表现是媒介产业化步伐加快,一大批面向市场,注重经济效益的通俗化媒体获得较大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我国进入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时期,市场机制在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更深入、更明显,这就在根本上为媒介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信息需求方面,社会群体持续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的涌现,经济决策主体的分散化等多方面的结构变化,使得信息需求变得更为旺盛,也更为多样化,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媒介多元发展的社会需要。
同时,伴随着市场体制下统一性大市场的形成和运作,信息传播的涉及面和覆盖面更为广泛,不能再局限于纵向的线性垂直传播,而是需要一个强大、迅速、综合性强的信息传导网络,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新闻媒介内部结构的变化。
在媒介内部,信息产业概念引进,突破了以往把新闻事业局限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认识,转为“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新认定,实质上确认了媒介产业属性,媒介市场化浪潮从此蓬勃而起。
国家为减轻财政压力,也采取相应举措,从外部推动媒介市场化进程,使其加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步伐。
产业化、市场化数年来已成为媒介拓展最强劲、最持久的动力,特别是一大批面向市场、突出信息服务和娱乐性的大众、通俗化媒体迅速发展:在报业上是晚报、都市报的相继崛起,广播业上,是以经济台为先导的各专业台的涌现;电视方面,则是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迅猛发展和教育台的兴起。
至此,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内部多层次、多品种结构为特点的中国媒介新格局初露端倪。
与旧有的媒介格局相比,这些变化的深刻性在于:一是打破了旧的系统内部的垄断性;基本消除了媒介多样化发展的障碍;二是区域性壁垒初步松动,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的区域拓展欲望越来越强烈,中央报纸地方化、地方报纸全国化、专业报纸社会化倾向日趋明显。
而电视业方面,卫星电视为地方台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目前我国已有95%以上的省级台上星),最近湖南卫视台声言将现场直播春节联欢晚会挑战中央台,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今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地方卫视台雄心勃勃地向全国范围徐图拓展,冲破旧的地域限制。
尽管区域壁垒今后仍将长期存在,但其逐渐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时也应看到,媒体的多样化是在旧有行政隶属性的四级报、台格局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格局的总体框架并没有大的变化。
随着新闻业改革进程的深入,这种国有的媒介资源配置格局,其弊端已日渐凸现,主要有:1.媒体数量过度膨胀,市场毕竟有限,媒介整体效益低下。
在近20年来,特别是90年代初期媒介市场化浪潮兴起之后,我国媒体数量飞速增长,到96年左右达到最高峰:报纸从1987年的186种增至1996年的2163种;电视台从80年代初的38家增至1996年的2827座(无线电视台961座,有线电视台715座,教育电视台593座,企业有线电视558座),广播电台也从80年代初的114座增至1320座,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党委、广电厅、局批准设立的广电机构2790座,我国实际的广电播出机构有6937座⑴。
媒体数量的增加固然可视为新闻业的长足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市场也相应膨胀,就我国情况看,媒体数量过快增长已形成媒介市场粥少僧多的局面,导致媒体整体效益的下滑。
单就报业而言,从报纸种数与平均期发展发数的比较中足可看出问题:⑵1981年报纸总数已恢复至建国初期50、60年代的水平。
每种报纸平均期发量在12万份作左右,翻了1倍多,此后报纸种数不断上升,平均期发展相对稳定,这说明80年代初期我国报纸整体效益的上升。
但自85年后,报纸种数上扬势头更加迅猛,86年超过2000种,88年高达2322种,89年后一度锐减,92年后又持续增长,96年达到2个高峰2163种,然而就在这10年间,每种报纸平均期发数却在下降,种数的彪升和平均期发量的下降,恰恰说明市场是有限的,过度的竞争必然导致报业整体效益下滑。
广播电视业也存在类似状况,除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少数经济发达省区效益较好之外,大批广播电视台,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广告和其他营收并不足以支撑其运作,亏损仍很普遍。
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恐怕仍在于行政配置特性。
媒介市场化的初期,人们往往执著于短期的高收益,不从长远的规模经济角度出发而轻易让新闻媒介上马。
加上体制转轨初期,中央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逐层下放,媒介审批权相对下放,出于部门、地方利益,轻率批建报、台现象普遍存在。
又由于行政权力的特性,导致媒体“优胜劣汰”、“只生不死”,市场淘汰率很低,更加剧了媒介数量的恶性膨胀。
2.过度竞争导致媒介市场竞争无序、不正当竞争行为抬头。
在一个有限的市场内拥挤着过多的竞争者,加上缺乏必要的、健全的竞争规范和监督、制约机制、竞争超越了一定限度,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便乘机抬头:如虚报发行量、给回扣、大搞有偿新闻、变向出卖版面,有的记者、编辑甚至假以舆论监督之名,借批评报道威胁、敲诈勒索企业以强拉广告,有的电视台为制造轰动效应,以竞标方式拍卖黄金时间段广告,短期内为自己赢得高收益,无形中恶化了媒介广告市场争夺……诸如此类的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媒介内外人士的关注。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无竞争则无进步,但竞争过头则无规范,最终必将牺牲真正的效率,更不可能从整体上提高效益。
3.媒体煽情主义浪潮泛滥,媒介产品庸俗化倾向出现。
新闻媒介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生产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
在媒介市场过度竞争情况下,媒体为求扩张市场占有率必然会自觉或被迫降低媒介产品的精神品位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在一个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国家中,出现这种现象就更难避免。
某些媒介近年来大兴煽情之风,低级化、庸俗化倾向已变得相当明显,损害了媒介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
最近有读者投书⑶反映他对30多个电视台的粗略统计,除1个台播放现实生活题材的电视剧之外,其余台要么是古装戏说剧,要么是搞笑的游戏节目,要么是表现大款的奢侈生活的影视剧……纸醉金迷、浮浅乃至低俗的内容充斥着荧屏,这位读者大声疾呼:“对于庸俗,我们的忍耐是不是有限的!”这种日趋严重的媒介产品低俗化倾向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时候了,而解决的关键步骤之一,除澄清思想之外,就是大幅减少媒体数量,降低过度竞争带来的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