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染色体的故事
染色体XY代表男性,XX代表女性,那这个Y染色体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吗?
染色体XY代表男性,XX代表女性,那这个Y染色体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吗?■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Y染色体就是从男性祖先那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理解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分别继承了23条染色体,总共46条,且两两配对。
但其中有一对在男性体内会有些不对称,因为其中包含了一条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和一条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
而女性则是一条来自父亲的X染色体和一条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
母亲总是向子女遗传自己两条X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而父亲则会向儿子遗传自己唯一的那条Y染色体,但向女儿遗传自己的唯一的那一条X染色体。
当然这条唯一的染色体也是来自男人的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之一,也就是说来自于男人的外祖父或者外祖母。
所以:•男性的Y染色体只可能来自于父亲,如果再往上追溯一代的话,就是来自于祖父。
•男性的X染色体只可能来自于母亲,若再往上追溯一代的话则可能来自外祖父或者外祖母。
•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于父亲,一条来自于母亲,如果再往上追溯一代的话则可能来自于祖母、外祖母或外祖父,但绝对不可能来自于祖父。
上图:X染色体的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系,女性的染色体则来自父母,但再往上追溯一代不会来自于祖父。
通俗点说,Y染色体永远并且直接来自于爸爸,而X染色体则终归还是来自于某个妈妈(因为男人的X染色体只能妈给)。
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来自父母的两组染色体将“重组”它们的基因,有点洗牌的意味,这意味着这些染色体彼此交换遗传信息,达到某种随机混合的效果。
从短期来看,这种“洗牌”的过程意味着儿子或女儿的性格和生理特征的组合很难严格复刻父母。
从长远来看,这形成了某种遗传多样性,并有助于消除可能对后代不利的性状。
上图: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功能是涉及性决定以及精子发育。
而X 染色体涉及的问题就多了,诸如眼睛白化症基因、杜氏肌营养不良症、雄激素不敏感症、严重的组合免疫缺陷、血友病、色盲症,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
染色体的发现历史
染色体的发现历史
染色体的发现历史如下: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经过实验发现细胞核中的丝状和粒状的物质,用染料染红,观察发现这些物质平时散漫地分布在细胞核中,当细胞分裂时,散漫的染色物体便浓缩,形成一定数目和一定形状的条状物,到分裂完成时,条状物又疏松为散漫状。
1883年,美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沃尔特·萨顿提出了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说。
1888年,染色体正式被命名为染色体。
190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尔特·萨顿和鲍维里通过观察发现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与基因具有明显的平行关系,并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928年,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从而获得了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医学遗传学研究小故事——遗憾的徐道觉
第三章遗憾的徐道觉当明确了染色体就是遗传基因的载体之后,遗传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类到底有多少条染色体。
但由于当时染色体制备技术的限制,在显微镜下许多染色体重叠在一起难以分辨,所以学者们所报告的人类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1923年,美国遗传学权威、得克萨斯大学校长Paint(1889-1969)提出人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
这后来作为一条定论充斥于各种教科书和百科全书。
直到1956年美籍华裔学者蒋有兴(Tjio JH)和Levan才首先正确鉴定了人类染色体是2n=46条而不是48条(蒋有兴因此荣获了美国肯尼迪国际奖)。
但首先观察到46条染色体数目的却是美籍华裔科学家徐道觉(Hsu TC,1917-2003)。
20世纪50年代初,徐道觉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以后,鉴于当时的处境,只得抛弃自己拿手的果蝇遗传学研究,经White教授推荐到Pomerat的实验室出事研究培养中的人和哺乳类细胞的核现象。
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建立培养物,拍摄相差显微镜照片、缩时电影等技术。
但当他试图观察细胞的染色体时,却发现它们拥挤在一起,如同在组织切片中一样,是没有指望“突破”这一难关的。
尽管他喜欢这个实验室,却又怀念起过去研究的果蝇,甚至想再回去搞果蝇遗传学。
徐道觉曾师从我国最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被欣赏为最有出息的学生。
因此,事业的停顿让他感到十分失望和沮丧,度日如年的悲观情绪萦绕在他的心头。
但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
一天晚上,徐道觉照常到实验室做研究。
在一些治疗性流产的胚胎组织(皮肤和脾)培养标本中,他按照常规操作步骤用盐溶液冲洗细胞时,竟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铺展很好的染色体!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到实验室外的咖啡馆里喝了一杯咖啡,清醒头脑之后再回到实验桌上,仍然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
没有1个分裂相有纺锤体定向,没有1个分裂细胞显示细胞分裂中期的边界,都不是典型的中期。
他试图研究另一些标本并建立更多的培养物,但再也未得到分散得那样好的标本。
如何看懂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
如何看懂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师哥听了老师的医学遗传课后,自己去查了个染色体,检测结果是多了一条X。
有个高一的女生不来例假,医生做检查时发现她没有卵巢和子宫,腹部有两个球状的阴影,考虑为隐睾。
随后做了性激素和染色体检查,结果睾酮增高,雌激素水平降低,染色体核型为46,XY,从生物学上说,“她”就是一名男性。
看完这些故事和新闻,让人唏嘘不已。
那什么叫染色体,染色体核型分析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看懂复杂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下面我们就来讲讲。
染色体是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遗传基因的载体。
在20世纪初,很多学者认为人类的染色体有48条。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清晰的观察到染色体图像,认识到了人类正确的染色体数是46条,23对。
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于父亲,一条来自于母亲,称为同源染色体。
23对染色体中有一对与性别相关叫性染色体。
女性为两条X染色体,男性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其余22对染色体叫常染色体,用阿拉伯数字1-22表示。
染色体呈现为条状,两条臂连接最窄的部分叫着丝粒,较短的臂称为短臂,较长的臂称为长臂。
染色质通常以不同程度固缩的形式存在,较浓缩的异染色质和较稀松的常染色质。
常染色质含有编码DNA,即“基因”,而异染色质包含非编码的DNA。
染色体数目或者结构的畸变是引起染色体病的主要原因。
染色体病可以导致智力低下或发育畸形、不良妊娠史、性分化异常等。
染色体检测由于检测的目的和检测的标本不同,大致可分为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新生儿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骨髓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胸腹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新生儿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用于新生儿缺陷的检查,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用于产前诊断,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用于产前诊断和早孕流产原因检测。
骨髓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用于白血病研究。
胸腹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用于不明原因胸腹水积液和肿瘤研究。
名人遗传故事及评析
名人遗传故事及评析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小故事,可以点缀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收集整理和整理了几则发生在名人身上的有关遗传的小故事,并加以简要评析,以供生物教师在中学生物学有关遗传的章节的教学中穿插应用。
一生物学家酿苦果(一)巨人的困惑达尔文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但他的婚姻却是典型的近亲结婚,同时也是近亲结婚的受害者。
达尔文的妻子是他的表姐埃玛,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
1839年1月两人结婚,婚后生了10个儿女,子女中不幸者为数众多。
长子威廉无生育能力;次子乔治有神经质,爱谈论他人病痛;三子费朗西斯患精神忧郁症;四子伦纳德无生育能力;五子雷勒斯多病,一直处在母亲照料之下;六子小查理2岁时死亡;长女安妮10岁时患猩红热而死;次女玛丽出生后即死;三女亨利埃塔,无生育能力;四女伊莉沙白终身未嫁[1]。
达尔文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与埃玛都很健康,生理上没有缺陷,精神也正常,生下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呢?直到晚年在研究植物进化过程中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自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婚姻。
这也就是他与表姐婚姻的悲剧所在[2]。
(二)遗传学家的遗憾摩尔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人种学家、民族学家,同时也是基因连锁互换规律的发现者。
他同样受到近亲结婚的困扰。
摩尔根毕生研究人种学和人类的早期婚姻,家庭生活,写出了《古代社会》一书。
系统地论述了自有人类以来两性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不得在氏族内部近亲通婚的根本法则”,并指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民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加强健的人种”的科学论断,这与他自身的惨痛教训有关。
青年时代的摩尔根和表妹玛丽相爱了,他们非常懂得血缘过近的人结婚如果生育子女的话,对子女不利,但堕入情网不能自拔,好像是存有侥幸,还是从反面印证自己研究的成果,与表妹玛丽结了婚。
34万年前的人类“祖父”
◆ 佟 庆/文34万年前的人类“祖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个“基因地图项目”,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寄送人体DNA样本给他们,由他们来对样本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人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最近,一份奇特的DNA样本的检测结果让人们目瞪口呆。
奇怪的Y染色体来自古老的人种这份DNA样本的主人是生活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非洲裔美国男性,名叫佩里,最近刚刚去世。
他在世的时候,家属就把他的DNA样本送来检测。
结果发现,佩里的Y染色体上的一些遗传标记竟然与任何其他男性的Y染色体的标记都不一样!科学家认为,佩里的基因非常非常古老。
我们知道,与其他人类的常染色体不同,绝大多数Y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很低,这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根据当代人类的DNA中有限的突变基因,去追寻我们祖先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两个Y染色体携带有相同的突变,那就说明它们在过去有着共同的父系祖先。
两个Y染色体携带的不同突变越多,那么它们的共同祖先就离现在越遥远,这个共同祖先就冷核聚变是可行的冷核聚变确实很难让人理解,就像木柴可以燃烧,但是我们需要先把木柴加热到燃点才行,哪有不加热就自动燃烧的木柴呢?同样,核聚变也需要高温高压才能进行核反应。
但如果有催化剂的参与,冷核聚变还是可以发生的。
通常很多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要想让异常稳定的氮气与氢气进行反应很难,没有催化剂的话,在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和几百个大气压的高压下,都不会反应,要想让它们反应生成氨,需要在电弧的作用下才行。
但是工业上合成氨,采用铁催化剂,氮气与氢气的反应就变得容易多了,反应条件仅是400℃的温度和200个大气压。
所以,化肥的生产成本就很低了。
为什么催化剂能够让反应变得更容易?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分子之间存在静电排斥,而催化剂参与后,就消除了它们之间的排斥力。
就像两个陌生人中有个介绍人就可以消除陌生感一样。
其实在恒星的核聚变反应中就有催化剂,在恒星中,存在大量的质子,质子与质子相撞生成氦,这个几率比较小,反应速度并不快。
人类染色体的传奇故事-可怜的Y染色体
人类染色体传奇故事:可怜的Y染色体在人类中,起到区分个体性别的主角就是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
人类是二倍体生物,其染色体都是成双成对存在的,每对染色体都是几乎没有形状差异的孪生姐妹。
但是X和Y这一对性染色体就显得有点离经叛道了:按照从大到小的染色体编号模式,在23对染色体成员中,X染色体应坐在第8把交椅上,但是与它搭档的Y染色体只有它大小的三分之一,甚至比最小的22号染色体还要小一点。
如果你是女性,性染色体是一对XX,那么一切正常,在女性细胞的复制与繁殖中,X染色体的行为和其它22对常染色体基本上没有差别:一样的两两互补配对,重组交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间朝着消弭差异的共同方向行事。
但是一旦Y染色体加入遗传信息的阵营,性染色体变成一对XY,一切就改变了。
Y染色体的个子太矮,根本无法与它的搭档X染色体进行完全的配对与重组互换,得委屈X染色体弓下腰来弯成一个圆环,然后蜻蜓点水一般与小Y染色体在顶端少量地配对、重组互换一下。
这样的交换对于维护Y染色体长久的稳定性是不够的,因为在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中,如果没有重组互换的行为发生,就意味着走上灭亡的道路。
那么Y染色体是如何保持长久稳定性的?这个秘密直到2003年才被科学家揭开,原来Y染色体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自身进行基因的重组互换。
除了模样与行为上的不同以外,在携带的基因种类与数量上也有巨大差异。
如Y染色体携带有启动男性形成发育的关键基因:SRY基因,在X染色体上没有这样的基因。
X染色体能够携带2000到3000个基因,可怜的Y染色体只能携带20到30个基因。
并且,Y染色体上的核苷酸序列看起来根本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山,很难找到基因的宝藏。
这样的特性一度令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阻滞不前。
性染色体在女性和男性细胞中具有这样巨大的差异,会不会因此造成遗传的紊乱呢?生命从来就是一个高度平衡体,女性细胞为了维持X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与男性的一致,在普通的生活细胞中选择其中一条X染色体蜷缩起来,就像将不用的衣服装进衣橱,并挂上一把锁,封存。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你知道这种鉴别方法的依据吗?
观察: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
Y
X
电子染 色体 23对染 受精卵 色体
母亲 23对 卵细胞
精子
23条染色体
子女 23对
染色体传递过程示意图
父亲 23对 23条染色体 精子
母亲 23对
23条染 色体 卵细胞
生物进行有性生殖 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 有何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使精 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 卵时,又恢复到原来体细 胞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使 后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 保持一致,维持了遗传信 息的相对稳定。
通过分析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的资 料,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调查范围 全国 广东省 海南省
男女性别比 119.86:100 130:100 135:100
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至少会有2500万男 性成为“光棍”, 也有专家说到2020年的时候,到 适婚年龄但没有姑娘可娶的小伙子会达到三千万人, 相当于整个大洋洲的人口数量。
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这个问题呢?
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
1990年, 科研 人员在人类的Y染 色体上发现了一个 男性性别决定基因, 该基因能够刺激早 期胚胎的性腺发育 形成睾丸,从而发 育成男性.人的性 别也是由 染色体 上的基因决定的。
下面是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人口(亿) 男女性别比
5.82 6.95 10.08 11.34 12.66 107.6:100 105.5:100 106.3:100 106.6:100 106.7:100
D:\Youku Files\download\李玉 刚-镜花水月.AVI.flv
《人类源流》22人类Y染色体3
人类Y染色体36、Y-C单倍群Y染色体C-M130单倍群是Y-CF两个分支中的一支,C的地位与F相当。
Y-C 人群发现于除非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古代人群中,是中亚、西伯利亚、北美和大洋洲一些土著部落的主流单倍群。
在早期时候,这个单倍群分支比较多,但在二叉树现象规律整合下,这个单倍群目前也归类为两大分支,分别是C1-F3393/Z15426(包括之前的C1,C2, C4,C5,C6)和C2(之前为C3)。
C-M130单倍群似乎在SNP突变M168产生之后不久就已出现,年龄大约有6-5.3万年。
虽然C-M130高频发现于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人群中,以及中频发现于朝鲜和满族,但是C-M130最大多样性发现于印度现代人口中。
现在假设C-M130起源于印度或南亚大陆海岸,并经历过长时间的演化,再扩散于东南亚,大约4万年前C向北进入东亚。
大约8000-6000年前,推测C-M130被说纳-得内语的人群带进美洲,主要分布于北美西北部太平洋岸边。
Y-C的支系也扩散于欧洲。
C-F1171系统各分支分布于南欧、中东、印度、东南亚、日本、太平洋群岛和澳大利亚等地。
与Y-F下的"GHIJKLMST"各支系在这些地区扩张具有分布相似性。
C-M217系统(即原来C3)则分布分布于欧亚大陆北方,与K系下NOQR分布也具有相似性。
推理C系统人群和F系统人群在出非洲后,就有相当程度伴随性。
至于原C3南支和北支与N和O的分布也具有相似性。
C-M217高频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土著人群。
在布里亚特、鄂温克、蒙古、哈萨克等民族中都有高频的M217成分。
C-M217(原C3)在汉族中分布从0-23%分布不等,在广西、湖南、江西地区汉族中基本缺失,在西安样本测试中出现最高23%的C3成分。
7、Y-D单倍群Y-D单倍群是是DE单倍群下的另一分支。
DE单倍群是由SNP M1(YAP)定义,它的独特性在于全球地理分布上有几个清晰的分离分支。
费城染色体的故事
费城染色体的故事
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一个标志性发现,它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这一名称来源于1960年两位科学家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研究工作,他们是Peter Nowell和David Hungerford。
故事始于他们对CML患者血液样本中的染色体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患者的22号染色体的一部分与9号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发生了交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即所谓的“染色体易位”。
具体来说,是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L原癌基因与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BCR基因发生断裂后重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
这个BCR-ABL融合基因编码出的蛋白质具有异常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导致了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即使在没有正常生长因子刺激的情况下,受此影响的细胞也会无控制地增殖和分化,从而引发了CML的发生和发展。
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染色体改变是CML的根本原因,并且针对这一突变开发出了治疗CML的靶向药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伊马替尼(Imatinib,商品名为格列卫/Gleevec),这种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BCR-ABL 融合蛋白的活性,从而改善甚至治愈CML患者的生命质量。
格列卫因此被誉为抗癌药物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研发和应用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我不是药神》。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遗传学家萨顿
遗传学家萨顿沃尔特·萨顿(Walter Sutton,1877-1916),美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
他对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将孟德尔遗传定律推广至细胞水平的染色体上,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1877年萨顿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父亲威廉·萨顿是一名法官,家境优渥,家中有兄弟七人,他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五。
1886年全家搬到了堪萨斯州的罗塞尔。
萨顿从小心灵手巧,擅长修理,发明创造,照相机都是自己做的,这一特征贯穿萨顿一生。
1897年,他们全家移居堪萨斯城,萨顿随后进入到堪萨斯大学,学习工程学,在这里充分施展了他在机械工程上的天赋。
大学期间萨顿还参加了堪萨斯大学的篮球队,教练是发明篮球运动的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
图1 A:后排左三为萨顿,抱篮球者为教练、篮球之父奈史密斯;B:沃尔特·萨顿1897年,萨顿家中很多人得了伤寒,他的一个弟弟约翰因斑疹伤寒去世,这对萨顿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回到大学后,萨顿转入了生物系,打算日后从医。
堪萨斯大学一位重要的细胞学家麦克朗正在等着他。
麦克朗研究直翅目昆虫,是这一领域的先驱。
几年后萨顿成为了麦克朗的第一个研究生,那时的麦克朗也是青年才俊,只比萨顿大7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9年,萨顿在跟家人田间散步的时候,看见成千上万的蝗虫爬满了麦子,就收集了一些蝗虫。
1900年,在麦克朗实验室,萨顿发现了这种直翅目的笨蝗有着巨大的染色体,用他的话来说“我发现这家伙的细胞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这要是真的,我们实验室要出点小名了”。
这一年萨顿发表了第一篇硕士研究论文。
读研时期,萨顿所在的麦克朗实验室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比如他们第一次确定X染色体是一条有着固定形态的染色体,而不是核仁结构,并且从雄性蝗虫细胞观察中发现,X 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系。
这一发现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容易联想到如果性别这个重要的性状可以由染色体决定的话,那么显然其它性状也可以。
染色体的发展史
染色体工程的研究与进展王婧雅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但科学家对染色体的发现与研究却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
如今对染色体的研究早已不再停留在它的构造及功能,而是利用其独特的结构来实现更多超越性的科技创新,并由此有了染色体工程。
染色体工程,又称染色体操作(chromosome manipulation),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设计,有计划的削减、添加或代替同种或异种染色体,从而达到定向改变遗传特性和选育新品种的一种技术。
自从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Alther Flemming,1843~1905年)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染色体的存在。
由此后1883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遗传基因(所谓遗传基因(Gene,Mendelian 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在染色体上的学说,科学家们对染色体的研究就从未断过,染色体工程也就不断在进展。
若把对染色体工程的研究分为植物和动物等几块,则植物染色体工程的基本程序是人工杂交,细胞学鉴定,在杂种或杂种后代中筛选所需要的材料。
这些研究不仅仅只在实验室里有展现,而已经运用于实践。
下面举几个运用实例:一、多倍育种。
多倍体育种是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最常用、最有效的多倍体育种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但不影响染色体的复制,使细胞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而染色数目加倍。
例如对西瓜进行多倍体育种。
自1937年Blakeslee和Avery利用秋水仙素诱发曼陀罗四倍体获得成功以后,各国相继展开人工诱发多:、倍体的研究。
自1939年发表关于获得四倍体西瓜的报告后,多倍体西瓜育种的研究由此进入了新时代。
人类性染色体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人类性染色体的起源与发展趋势1 高中生物学教材的思考通过对高中生物学必修2 (遗传与进化)教材的拓展学习,不仅把握对应于高等教材的课程知识自然生长点,而且体会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 2 教材中,最“与众不同”的是性染色体。
2 人类性染色体的重要意义地球上的生物有多种性别决定方式,例如某些爬行动物的性别由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所决定;许多植物和低等动物的性别由特定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蜜蜂、蚂蚁等营社群生活的昆虫,其性别由染色体倍性(即染色体组的数目)决定。
特别是,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的许多高等动、植物的性别由一对异形染色体决定,这便是本文关注的性染色体。
其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是X Y 型,即雌性是同型染色体的表现型(同配性别),雄性是异型染色体的表现型(异配性别)。
这一对异形性染色体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人类生殖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时性染色体分离、组合行为,人群中的男、女比例总能大约保持在1:1 ,有利于种群的繁殖、传代,这是性染色体对种族延续的重要意义_3]。
同源异形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与异配生殖相适应,也体现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在进化上的先进性,是人类较高进化程度的一种体现。
此外,Y 染色体上特有的遗传物质仅在雄性亲、子代问传递,有利于决定人类生殖的重要遗传信息的稳定遗传,这是性染色体对人类稳定遗传的重要意义。
除上述重要意义之外,性染色体还有许多重要作用。
首先,性染色体上有许多对人类生存有重要意义的基因。
根据相关资料,在X 染色体上已发现的致病基因,常导致严重的病症。
例如:基因缺陷引起的重症肌无力(asthenic bulbar paralysis)表现为肌肉萎缩症(m uscular dystrophy) ,血友病(bleeder disease)导致血小板减少症(throm bocyto—penia ),抗维生素D 佝偻病(vitam in D —resistant ri—ckets)表现出肾小管遗传缺陷等,都是x 染色体连锁遗传病。
遗传学知识:染色体的发现
遗传学知识:染色体的发现染色体是指生物体细胞核中的细长线状结构,在分裂期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凝聚成为一条粘状的线,这样就使得遗传物质DNA得以被充分凝聚和保护,避免到处乱飘而发生丢失等情况。
以染色体发现为题,我们将会探讨以下三个方面:一、染色体的发现历史早在19世纪末,细胞学家已经开始对细胞的结构作出了一些探索和了解。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Wilhelm Waldeyer最先用“染色体(Chromosome)”一词来形容人和其他动物细胞中可见的细长结构。
1900年,Hugo de Vries发现了植物染色体的性状不随着种子的杂交而混杂,后来被称为“遗传学规律”。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Walter Sutton提出了“染色体理论”,即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由精子和卵子各提供一半,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由DNA、RNA、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单元是核小体。
人类的细胞核中,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对为同源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中存储着我们的基因信息,编码着生命的遗传基础。
每条染色体都有它固有的构造和功能。
它们在细胞周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有丝分裂中。
在分裂期,染色体缠绕成劈线体和纺锤体,进行有序的分裂,保证了遗传物质被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子细胞。
三、染色体的疾病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载体,异常的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可能引起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唐氏综合症是由于21号染色体三体性(trisomy 21)引起的智力缺陷和身体畸变。
另外,染色体断裂、粘附或转位等也可能引发其他染色体异常疾病。
近年来,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和确诊许多染色体异常病例,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总结起来,染色体不仅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也是生物体细胞威力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和掌握染色体基础知识,对于生物科学、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都非常重要。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我们将对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谁发现人类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
龙源期刊网
谁发现人类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20年第07期
1955年12月22日,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人类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而不是此前科学家认为的48条。
当时,他在瑞典伦德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工作,这次发现来自于他制备的人胚胎肺组织细胞染色体显微镜照片。
对于“人类细胞有48条染色体”这个认识,科学家们已形成共识达50多年。
但蒋有兴对于自己的发现非常有信心,因为他使用了一种改进的显微技术,可以把细胞压成一层,而不是把组织切成薄片,他還利用新技术将样本中的小染色体分散开,这让染色体更容易分离且不易破碎。
很快,蒋有兴基于这一观察结果以“人类染色体数”为题目撰写论文,并公开发表。
在蒋有兴发现46个染色体后不久,他便得知英国科学家以及自己实验室的梅兰德夫妇等都曾数出过46条染色体。
终于,在蒋有兴的启发下,全世界细胞遗传学家形成了新的共识,并在此基础
上共同谱写人类遗传学的新篇章。
(摘自《百科知识》)。
染色体的描述
染色体的描述染色体这东西啊,可太神奇了,就像一本本神秘的生命之书。
咱们每个人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开始的,这里面就藏着染色体呢。
你看啊,染色体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包裹,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遗传信息。
这些信息就像是建造咱们身体这个大厦的蓝图。
要是把咱的身体比作一个超级复杂的机器,那染色体就是控制这机器怎么制造、怎么运转的程序。
比如说,为啥你长得像你爸妈呀?就是染色体在起作用呢。
它就像是一个传家宝,从你的祖辈那里一代代传下来,把家族的特征都记在上面。
染色体的数量啊,在不同的生物里还不一样呢。
人呢,有23对染色体,就像23对亲密的小伙伴,一对一对地待着。
这每一对都有自己的任务,可不能小瞧了它们。
有些染色体管着咱们的身高,有些管着咱们的头发是直的还是卷的,还有些管着咱们的眼睛是大还是小。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工厂里,不同的工人负责不同的工序,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生产出一个完整的产品,而咱们这个“产品”就是活生生的人啊。
咱们来打个有趣的比方吧。
染色体就像一支超级神秘的乐队。
每个染色体成员就像乐队里的不同乐手,有的负责弹奏高音,有的负责低音,有的负责节奏。
它们共同演奏出生命的旋律。
如果哪个染色体出了问题,就像是乐队里的某个乐手跑调了或者干脆不演奏了,那整个生命的旋律就会乱套。
比如说,有些遗传病就是因为染色体出了毛病。
就像这个乐队突然少了一个关键的乐手,演奏出来的曲子就变得怪怪的。
染色体还特别会藏东西呢。
在它长长的链条上,有好多基因。
这些基因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密码锁,每个锁里都藏着不同的秘密。
有些基因决定了咱们的皮肤颜色,要是这个基因发生了一点小变化,就像密码锁的密码被改了一点点,那咱们的皮肤颜色可能就会变深或者变浅。
这是不是很有趣呢?你可能会想,这染色体这么小,我们怎么能看到它呢?科学家们可有办法了。
他们就像超级侦探一样,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去探索染色体的奥秘。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特别小的微观世界里寻找宝藏,染色体就是那个宝藏,科学家们通过各种线索来解开它的秘密。
染色体名称的由来
染色体名称的由来染色体这个词对我们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那是相当熟悉啦,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这可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呢。
咱们得先从发现染色体的历程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啦。
他们看到细胞里面有一些奇怪的结构,这些结构在细胞分裂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
那时候的科学家们肯定超级兴奋,哇,发现了新东西呢。
他们发现这些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被染色剂染成很深的颜色,于是就给它们取了染色体这个名字。
这名字很直白吧,就是根据它们能被染色这个特性来命名的。
再来说说染色体名称的科学内涵。
染色体可不是简单的被染色的东西。
它里面包含着大量的遗传信息,就像一个超级大的信息库。
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都是有特点的。
比如说,人类有23对染色体。
这23对染色体就决定了我们人类的很多特征,从我们的外貌到我们身体的机能。
染色体就像是生命的蓝图,这个比喻真的很恰当呢。
那染色体的名称还反映了它在细胞中的重要地位。
它在细胞的遗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细胞分裂的时候,染色体要准确地复制自己,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如果这个过程出现了问题,那可就不得了啦,可能会导致细胞变异,甚至会引发一些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染色体这个名字也体现了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而且啊,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染色体的认识也越来越多。
从最初仅仅知道它能被染色,到现在了解到它的基因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
这就使得染色体这个名称承载了更多的科学意义。
在遗传学的发展史上,染色体的名称一直伴随着我们对遗传规律的探索。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后来人们发现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
这一发现让染色体的地位更加重要啦。
科学家们围绕着染色体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试图解开生命遗传的奥秘。
总之,染色体这个名称虽然简单,但是它背后却有着丰富的科学发现历程、深刻的科学内涵以及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它见证了我们人类对生命奥秘探索的不断深入,希望以后我们能对染色体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那一定会超级酷的。
简述染色体的形成过程
简述染色体的形成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染色体那神奇的形成过程呀!咱可以把细胞想象成一个超级大工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机器”和“生产线”在忙碌地工作着。
染色体呢,就像是这个工厂里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一开始啊,细胞里有一些叫做染色质的东西。
这些染色质就像一团团乱麻,别急,精彩的还在后面呢!当细胞准备要进行分裂的时候,这团乱麻就开始慢慢整理自己啦。
它们会变得有条理起来,就好像是有人在认真地给它们梳理、编织。
然后呢,这些染色质就会逐渐浓缩、卷曲,慢慢地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染色体啦!这就好像是原本松散的毛线被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件精致的毛衣。
你说神奇不神奇?每一条染色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和任务哦。
它们就像是工厂里的特定产品,有着自己的规格和作用。
而且啊,染色体可不是随便乱来的,它们都有着严格的配对规则呢!就像是跳舞的时候,男女要搭配好才能跳出优美的舞步。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里的各种机制都在紧密配合,确保染色体能够正确地形成和分配。
这就像是一场大型音乐会,每个乐手都要精准地演奏自己的部分,才能共同奏响美妙的乐章。
想想看,如果染色体的形成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啦!就好像是工厂里的关键产品出了质量问题,那整个工厂的运作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呢。
染色体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和遗传是至关重要的呀!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基因信息,就像是珍贵的宝藏图,指引着我们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特征的表现。
所以说啊,染色体的形成过程可真是太重要啦!它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从看似混乱的状态中变出了有序而又关键的染色体。
我们的身体就是靠着这些小小的染色体在不断地运转和发展呢。
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它们呀,感谢它们为我们的生命带来的一切!这就是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是不是很有趣呀?是不是让你对自己的身体又多了一份好奇和惊叹呢?。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人类的遗传学研究中,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指的是通过对母系传承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揭示女性祖先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通过对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种群的迁移和演化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其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包括以下部分: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概念2.2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特点2.3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研究方法3. 结论3.1 对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重要性进行总结3.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3.3 结论通过以上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方法,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内容。
同时,结论部分将总结对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提供启发和思考。
愿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方法,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母系遗传信息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对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祖先的迁徙、分化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和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旨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的评估。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有望为人类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
2.正文2.1 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的概念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是指通过对母系遗传物质进行分析,揭示人类母系遗传谱系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母系染色体b系祖源通常通过追溯母系传承的线粒体DNA序列来确定。
线粒体DNA是一种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独立于细胞核DNA的遗传物质,与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高度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在管理我们的基因?——小RNA此帖转载自《大科技·科学之谜》的网站,此刊作品允许自由转载在细胞这样小小的空间里,成千上万的基因会不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像我们人类社会一样发生无限多的矛盾、冲突呢?在这成千上万的基因开关程序中,每一次错误的操作都会导致生物病变或者畸形的恶果,那么,由谁来控制、协调这些基因的活动呢?在那个基因充斥的小小社会里,的确需要一种精确而高效的管理者。
现在,人们终于知道,这个管理者来自生命世界里最神秘的一个家族。
这个家族曾经臭名昭著。
杀死2000多万人的凶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满目疮痍中结束。
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乱,使1000多万人丧生,更多的人流离失所,人们热切期盼着即将来临的和平与宁静生活。
但是,这个小小的期望并没有慷慨地马上来到,一场更大规模的灾难的幽灵,在人们的欢颜尚未尽情展露时,已经悄然到来,即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幽灵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
这个幽灵首先是从美国堪萨斯州的范斯顿军营降临人间的。
1918年3月11日的午餐前,军营中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部队医院的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感冒。
然而,接下来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混乱:午餐过后不久,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
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出现了500多名这种“感冒”病人。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这种“感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其踪迹很快传遍了美国大地,随后又走出国门流传到了西班牙,并在全球开始蔓延。
西班牙没有美国那么幸运,被这场流感夺去了800多万人的生命,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所以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非常狠毒,以往的普通流感只是容易杀死年老体衰的老人和儿童,但这次它把死亡的阴影也投向了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人。
仅仅数月,“西班牙流感”在地球上像横扫过了一场飓风一样,来得突然去得也快,只是顺便带走了大约2000万到4000万人的宝贵生命,并且使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10年。
这场令人类无法揣度的灾难,使人们不愿意相信是大自然的暴行,而更愿意怀疑是德国人的细菌战,或者是芥子毒气引起的。
但是,这种怀疑在1997年被科学证实是错误的,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大自然制造的一种看起来很脆弱的RNA。
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的病理学家陶本·伯杰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当年美国军营里死于感冒的21岁士兵的肺部样本,找到了一些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碎片,它们是纯粹的RNA。
2001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吉布斯在陶本伯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原因,是由于猪流感病毒的一段RNA“跳”到了人类普通流感病毒的RNA中,重新组成了毒力巨无霸的新种RNA流感病毒。
这些崭新的病毒RNA一进入我们的人体细胞,马上将人类的基因指令关闭或篡改,以便完全为它们制造病毒装备和传宗接代服务,而人类原有的旧抵抗系统面对这个陌生的敌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竟毫无对策,最后只能听凭人的生命系统能量耗竭而崩溃。
RNA家族的传奇故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类发现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双螺旋。
这之后过了十多年,人们才发现了RNA,它们是联系DNA和蛋白质的“桥梁”,是细胞里的信使(信使RNA)、运输工具(转运RNA)和“车床”(核糖体RNA)上的关键零件,因此它们看起来好像一直在默默地干着一些替DNA跑腿的杂活。
长久以来,生物学家们从来没有认为RNA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份子。
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们发现,很多RNA能够不听从DNA的安排,一旦它们被DNA生产出来,就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自我裁减并重新缝合成一条新的RNA,用这些新的信息指导合成蛋白质,这就是RNA的“自催化”作用。
这时候,RNA变成了真正的遗传信息决定者。
并且,在特殊条件下,RNA还可以反过来生产出DNA。
在生命物质中,RNA是最多才多艺的:DNA无法行使蛋白质的功能,而蛋白质无法象DNA一样来传递生命信息,而这些功能对于RNA来说都只是它的技艺之一,所以当代生物学家不得不更多地支持“RNA是最早的生命和遗传物质”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关于RNA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开始了。
它们首先出现在牵牛花的研究中,随后又在一种长度不过1毫米的线虫身上展现出来。
1990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乔金森教授,想用转基因的办法制造一些更加漂亮的牵牛花。
普通的牵牛花一般颜色较淡,最多出现淡紫色。
乔金森教授知道,制造牵牛花颜色的是一种专门的基因,这种基因在牵牛花的细胞中数量越多,产生的色素越浓,花儿的颜色就越红。
按照以往的想法,如果将大量造色基因转入牵牛花的细胞中,就有可能人工制造出像玫瑰一样红的牵牛花来。
当乔金森教授兴奋地将这些基因大量地转移到普通牵牛花细胞中后,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大失所望的结果:原本淡紫色的牵牛花反而没有以前红艳了,它们有的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色斑点,有的花边全变白了。
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甚至得到了完全失去颜色的转基因后代!这是一场实验事故吗?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实验,获得一个惊人的发现:那些转基因的细胞中,造色基因DNA产生的RNA反而非常稀少。
那些本应该产生的RNA跑到哪里去了呢?当时,他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只知道他们的实验基因在牵牛花中发生了“沉默”——像人不说话,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与此同时,人们在对线虫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种基因沉默的现象。
我们知道,制造出蛋白质的都是单股链的RNA——所谓的有意义链RNA,而一旦有与单股链RNA上的密码字母高度吻合配对的互补单链RNA出现——所谓的“反意义链”,这两条RNA就会很容易地拥抱在一起,使刻写在有意义链RNA上面用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在这种拥抱中被完全遮盖,从而失去翻译出蛋白质的功能。
科学家们根据这个原理,做了一个把在仪器中制造出的无意义链RNA转入线虫体内的实验,果然,那些转入了无意义链RNA的线虫再也不能正常发育长大。
但同时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当转入一些不会与有意义链RNA互补拥抱的双链RNA时,线虫也发生了异常发育的现象。
研究者们终于认识到,是一种可以形成双链的RNA在玩弄操纵基因开关的魔法,它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识的那三种RNA,而是一种让人感觉非常陌生的所谓小RNA。
细胞里的园丁那些小RNA很短,大多数只含有21到25个遗传字母。
这些小RNA既可以是从外部入侵到细胞中的,如通过病毒感染、转基因等途径,也可以是生物体自身基因组的产物。
那些由外部进入细胞中的小RNA叫小干扰RNA,而生物体一般由自己产生的小RNA叫微小RNA。
乔金森教授培养转基因牵牛花的实验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在牵牛花的细胞中制造了太多的造色基因RNA。
细胞可不能容忍某一种产品生产失控,它会马上用一把叫“剪切者”的酶像剪草一样将那些太多的RNA乱剪一气,留下一些21到25个遗传字母的单链小碎片。
这些小碎片可以复制出它的互补小链条,一起进一步在细胞中装配成一辆叫“粉碎者”的“大卡车”,更高效地将所有那类基因的RNA产物破坏殆尽。
所以乔金森教授的牵牛花由于转入了太多的基因,其生产的特异RNA被小RNA看成了细胞中的“杂草”,一气给消灭干净了。
线虫实验遭遇的过程也是这样的。
细胞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双链的RNA,那些双链RNA一进入到细胞中,立即飞快地招来“剪切者”对它实行剪切,非常有规律地形成21到25个遗传字母的双链小碎片。
小碎片又引来其它成员共同组成“粉碎者”。
细胞这样行事的目的就是对基因的生产活动进行数量上的严格控制,这个作用就叫做“RNA干涉”。
小干扰RNA和微小RNA在行为上还有较大的差别:前者必须与它剪切掉的基因部分完全一样,并且使被瞄准的基因在一个细胞中几乎完全丧失功能;后者反而不会那么严格,它常常与剪切目标有1到3个字母的差异,这就使细胞可以更容易一些地调控自己的基因。
小干扰RNA用来对付破坏细胞遗传物质稳定的重大事故,如病毒RNA的入侵等;微小RNA则专门用来控制细胞自己的如何生长发育,譬如不同的树叶如何形成各自不同的边缘形状,花儿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凋谢等,只有微小RNA才知道。
生命的好管家生命其实就是一台能有机运转的机器。
但是,在有害环境、有毒微生物及自身运转偏差的诱导下,我们的身体常常生病。
过去的医学整体来说就是一套以毒攻毒的办法:伤风感冒了用抗菌素,出血了外伤了用消炎药,甚至长肿瘤了也用强烈的辐射和毒性极强的化学药品等等。
人类在毒害对手的同时也在毒害自己健康的肌体。
现在,应用RNA干涉技术,通过加强细胞的自我管理技能,许多恐怖的疾病将远离我们。
在乙肝病毒、SARS病毒、爱滋病毒的RNA进攻我们的基因早期,通过将这些病毒的遗传物质制造成双链RNA转入人体,形成的小干扰RNA将横刀立马守卫在我们的细胞“大门口”,只要病毒们敢进来,它们的RNA将没有不被粉碎的,也就无法进入我们的基因后院了。
危害人类的顽疾——肿瘤的最难对付之处在于,它往往是一个基因大家庭里数量庞杂的基因都已经发生改变。
现代医学治疗只能阻止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癌变基因为非作歹,但这是无补于事的。
RNA干涉方法则针对整个癌症大家庭共用的密码,制造出认识整个基因家族成员的短短的双链RNA,这些RNA在人体细胞中天然存在的“剪切者”和“破碎者”的帮助下,将所有癌症基因一网打尽。
并且,RNA干涉技术已经成为开发药物最有效的手段。
小RNA在细胞中的行动像一把精巧的小锤子,它可以精确地敲在一个基因上面使之关闭而停止工作,而由此引起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治疗得到消除,于是一对非常明确的“基因—药物”的对应关系很快极端准确地确立下来了。
用这样的方法制造的药物再也不会出现可能有效可能无效的尴尬局面。
总之,随着RNA干涉机制研究的深入和RNA干涉技术日趋完善,小RNA作为一种便捷实用的基因组研究方法和基因治疗药物,预示着一个崭新的RNA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