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共66页文档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五)监察制度
秦: 汉: 御史大夫 刺史制度
目的: 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县长官。 设立: 汉武帝时,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
监察诸侯及地方高官。 演变: 东汉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 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 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练习:
1、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 (商鞅)为田开阡陌,而赋税平 B 《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 《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
的软弱无力
地理因素: 中国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
朝代 战国 萌芽 措 施 作用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 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确立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加强思 想控制:书同文、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颁‚推恩令‛、‚附益 巩固 之法‛;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改革官制,大力选拔人才。
10、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 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 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 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 只逐步地作了修正。如果容许这项制度以原来的法家方式 实现,即对帝国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 那么,它不可能维持得这么久。在汉代,上面的行政控制 与基层自我管理的行为标准结合了起来,正是这种法家和 儒家的共生现象,才使中国具有得以自下而上下来的那种 坚定性和灵活性的必要的结合。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 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 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一 ‚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 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治权转移所转移,它才 是古代中国的真正的革命。——《剑桥中国秦汉史》
5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授业图: 授业图:汉 代崇尚儒学, 代崇尚儒学,经 术成为入仕之途, 术成为入仕之途, 不少家族世代治 经,形成家学传 统,老师和门生 之间形成终身的 师承从属关系。 师承从属关系。
授业图(汉代画像) 授业图(汉代画像)
(三)两汉的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2. 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的发明 ②数学成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 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集权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一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 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一些弊端,如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 背景: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农业 1.农业 ①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②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
3. 文学 汉赋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 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西汉早期麻纸 甘肃放马滩出土) (甘肃放马滩出土)
蔡伦像 汉代造纸流程示意图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 古代数学专著, 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上承先秦数 学发展之源流, 学发展之源流,入汉之后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 又经许多学者的整理、删 补和修订, 补和修订,大约于东汉初 公元1世纪)成书, 年(公元1世纪)成书,是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 它总结出的负数运算、一 元二次方程解法等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 方法。 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 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 学体系的形成。 学体系的形成。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合作探究】: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 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1)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 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 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 朝”。) (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选官用官制度
(一)、秦的统一
1、灭六国实现统一
韩赵魏楚燕齐
2、巩固统一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内容: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特点: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平岭南,开灵渠,设三郡;击匈奴,收 河套,修长城和“直道”;西南夷,开 “五尺道” “焚书坑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述 (1)含义: 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 两个概念。 ◆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 个人专断独裁。 ◆ 中央集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 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血缘关系 奴隶社会
官员产生及 世袭、封地 权利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 直属中央 方独立性 职责范围 趋势: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 统治权 行政管理权 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历史作用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强和国家的统一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8、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前期为主) 1、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效组织) 民族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
(例如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开创性、 深远)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 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之手 。加强皇权统治的同时又能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 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3)比较完备。
2、评价: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分工合作,由皇帝直接任 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国家事务与皇族私人事务没有分开
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 权制度(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
③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B、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 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公天下的开端)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当前您正浏览第13页,共50页。
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相同: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度。
当前您正浏览第24页,共50页。
拓展:郡国并行制
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3、弊端: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
权。
4、解决措施: (1)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1、前230—221(年),秦灭六国大统一,始皇咸阳来登基,至高无上大权集。
2、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有得失。
3、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了不起。
十一、“伐无道诛暴秦”1、秦朝暴政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
2、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政权。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1、刘邦用人“张萧韩”,前202(年)建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百姓的负担。
“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带头节俭把事办,“以德化民”民心安,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着眼长治和久安,武帝一统更不凡。
2、雄才大略汉武帝,善用人才把权集,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举办太学学五经,一统江山鼎盛期。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1、武帝治河有高招,文武官员背柴草,亲临工地看治理,八十多年无灾涝。
2、东汉明帝修黄河,筑起大堤一千多(里),被淹土地变良田,八百多年无水祸。
3、西汉耕犁装犁壁,耧车播种新工具,丝绸织布提花机,杜诗水排用水力。
4、武帝集权有经验,统一铸造五株钱,盐铁经营归中央,城市繁荣已出现。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冒顿统一蒙古盛,汉初被迫去和亲,卫、霍领兵破匈奴,昭君出塞传美名。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召募使者出西域,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2、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
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符,总管西域的事务。
4、前138、119,张骞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
【高中历史】秦的统治及两汉政治经济制度ppt
①汉武帝时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东汉时,门第族望 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世家地主 因此 形成并发展。
4.编户齐民——管理和赋役制度 (1)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2)编户齐民依据 资产 多少承担国家的 赋税和徭役、兵役。 (3)汉代的田租较轻,但 人口税 和更赋很重。
影 响 对 中国疆域 的初步奠定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消 极影响:秦朝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 专制 权威,大大加强了统 治力量,使人民的处境日益恶劣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吏而控制全国, 使中央有效地行使统治权。
(2)评价:在产生初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奠基时期。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到公元589年隋灭 陈实现国家统一,这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
合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
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 纷争局面,秦亡后,两汉维持了长达400年的统一繁 盛局面。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两 汉时得到继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 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 荡不安。
秦汉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时期,
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封国制、察举 制、编户齐民)的创新,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 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
展。中原通过战争、和亲、通使(张骞通西域)、招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讲义
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总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①皇帝制度⎩⎨⎧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一.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1.秦的统一
复习提问:师: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但秦王嬴政的优点还不仅体现在秦的统一,在统一后,嬴政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
军事上,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秦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长城,它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在南方秦开挖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加强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派兵50万进军岭南,历时数年,终于征服了越族,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接着迁徙中原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族杂居,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题
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概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节
目的要求
了解秦汉时期政治概况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先秦时期的概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西汉前期社会空前繁荣与强盛的原因。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绿林、赤眉起义;东汉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
5)王莽改制
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不许买卖。
改变币制,以限制大商富贾的财产。
主观目的在于抑制豪强,避免民众大起义,却由于触动了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加深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加上接连发动匈奴、西域、东方高句丽和西南诸国的不义战争,王莽政权呈现倾覆之势。
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
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一、西周政治:1、分封制2、宗法制经济:1、井田制2、奴隶制社会经济3、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极少使用青铜农具,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4、使用贝币,单位为朋文化:礼乐制度二、春秋战国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
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2、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层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政4、各国纷纷延揽人才,改革变法,以增强国力5、出现统一趋势经济:1、铁农具、牛耕、水利,一方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使私田大量出现,小农经济开始形成2、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治铸业、纺织业发展4、商业活跃,出现私商和著名大商人,但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文化: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盛,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法家思想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锥形,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诞生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
处于社会转型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是第一个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时期。
百家争呜是这—变动的思想反映三、秦汉政治:1、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2、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官僚制代替贵族制,对后世影响深远4、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等)经济:1、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铁犁牛耕,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3、水利工程汉朝漕渠白渠4、东汉耕作方式:庄园经济集体劳作5、手工业发展,冶金、陶瓷、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
6、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7、一方面重农柳商,另一方面中外经济交往开始,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中国古代史课件-9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
食,死者过半”。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
《汉书》卷七《昭帝纪》,“承孝武奢侈余敝师 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武 帝 中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自是始征伐四 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后 期
土地与人口
至昭 平帝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至昭帝
主
——《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宗 法 地 主
地主、农民、商人与奴婢
非身份性地主,即不是依靠军功和贵族世袭
非
的地位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地主。
身
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 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
份
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
性
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户百万之家则二十
帝初
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宣帝即
初
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
哀帝时,“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
最盛矣”。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及〔王〕 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
王平 莽帝 覆中
灭至
《汉官》,“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
数,裁十二三”。
土地与人口
西汉期间全国人口平 均增长率为6‰7‰,。西汉末期, 元始二年(2)在其 直接统治的郡、国范 围内约有6000万人 口;西汉初,汉高祖 五年(BC202)在其 境内(包括东瓯、南 越等)人口的下限约 1500万,上限约1800 万。 ——葛剑雄主编《中 国人口史》第一卷
郡名
元始二年(2) 口数
永口和数五年(140)增长数字
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大体上分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原始社会、夏商时期: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
(重点记忆)手工业:①出现冶炼生铁;②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
③战国时提出政策。
④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孙子(记住其主张)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一)秦朝(重点记忆)1、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等。
其特征是。
2、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以为基础,同时流行。
秦始皇采取的具体措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设驿道;焚书坑儒;二)汉朝(尤指汉武帝时期)1、政治方面:①为加强皇权,实行中外朝制度;②为加强中央权力,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削弱封国实力);设刺史监察地方(削弱郡县实力)。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政治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3、考古印证:
①甲骨文资料②殷墟考古
二、西周政治制度
周武王;前1046年“牧野之战”
(一)西周建立:
(二)制度建设:
1、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灭商后,为了有效的统治被其征服的 广大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设 诸侯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以拱卫王室。
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局限: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
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西周的分封制
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为铁器的使用和牛犁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 推动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生产关系的变革
(思维方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政治架构)
传统科技
(实用性)
主体: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经济结构 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从属
变 异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阻 碍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民间俗语: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时空坐标
农业
时空坐标
手工业
时空坐标
对后世: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影响后世。
这是二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初的中国家庭聚餐照
中国人的“团圆饭”情结
家祠
太庙
公祭黄帝陵
二、西周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二)制度建设: 1、分封制 2、宗法制 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