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浅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短短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他们或从艺术魅力去研究,或从时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从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总给人言之未尽的感觉。
其实当时陈子昂写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叹的百感交集和愁肠满腹的复杂心情交汇而成。
一、创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重感慨1.第一重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感叹世道沧桑,心中悲痛万分,以歌当哭:“过去和将来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
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怆然涕下?”2.第二重感慨——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寂感。
诗人在文坛上的革新运动,无论愤慨也好,大声疾呼也罢,然而与其响应者廖廖无几。
“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妙不可言,刹那间万籁俱寂,百川滞流,只有诗人独自饮泣。
此时“初唐四杰”早已辞世,而王维、李白、杜甫等巨擘还不曾出生,这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异常孤独?同时,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艳颓靡文风、应制取宠媚态,一种突兀的孤寂感如同狂风骤雨,瞬间将诗人置于空旷无依的悠悠苍穹之中。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首特别有味道的古诗——《登幽州台歌》。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茫和孤独?咱们来细细品一品。
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看不到古代那些贤明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的英才。
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和迷茫呀!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四周空旷辽阔,只有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独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山风呼呼地吹着,那一刻我突然就有点理解了陈子昂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天地是多么的广阔,时间是多么的漫长,而自己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时空的感慨,真的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独怆然而涕下”,最后诗人忍不住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这眼泪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孤独处境的无奈。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它语言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能直抵人心。
就像一个人,不化妆,不打扮,素颜站在你面前,却能让你感受到他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
而且这首诗的节奏也很独特,前两句五个字,后两句六个字,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就像诗人内心的波澜。
还有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宏大。
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和悲愤放在了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大的舞台上,灯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可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那种孤独和无助,真的是无法言说。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回我在海边看日落。
太阳慢慢落下,海面上金光闪闪,周围的人都在欢笑、拍照,可我却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那种美丽的景色,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和孤独,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一样。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呀!希望大家也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简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简析
登幽州台歌①
前不见古人②,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怆然而涕下④!【注解】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②古人:指明君贤臣。
③悠悠:渺远的样子。
④怆然:悲伤。
涕:眼泪。
【赏析】
诗人少怀壮志,力图报国,随军征战时,因献奇策,反被贬官。
他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思绪潮涌,遂作此诗。
诗中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
诗人直吐胸臆,语言奔放,格调雄浑,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这篇《登幽州台歌·陈⼦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依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限;第四句写诗⼈孤单悲苦的⼼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句式长短参错,⾳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2)前:向前看。
(3)古⼈、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6)怆然:悲伤的样⼦。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限渺远,我深感⼈⽣短暂,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昂登《幽洲台歌》的原⽂。
这⾸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昂的重要代表作之⼀。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字上没什么障碍。
⼤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
天地宇宙茫茫⽆垠,遼阔⽆边,⾃⼰孑然⼀⾝、⽆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上的意思。
但这⾸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鉴赏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鉴赏导语:《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吧!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幽州险峻山川和辽阔平原的景色以及自己作为官员的思考与感慨。
首先,该诗第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将陈子昂对幽州地区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语言上,这一句即包含了空旷荒凉之感;又从意境上,暗示了陈子昂身处的孤独之感。
接着,第二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展现出陈子昂内心的感叹和情感。
作者在这句话中借用天地广大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在官场的孤独和遭遇珍重之情。
其次,该诗描写的幽州之美更是配合深刻的情感,展现出动人的意象和情景。
如“黯霭秋风扫落叶”“连山若波涛,层峦迭嶂”。
这些比喻都能使读者感受到幽州奇峰异石、雄浑奇险的山川之美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最后,陈子昂借着这座台阁为引子,寓意深远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他用“胜地不常在,人事故咨嗟”来概括颠沛流离,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又用“岁岁年年亲望尽,此时此际非凡哉”借出现的时机、好的机遇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用豪迈奔放的语言,描绘出幽州独特的壮美景象,抒发出诗人的孤独、感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作品中深入阐发诗人的思想与感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震撼和激荡。
《登幽州台歌》古诗分析
《登幽州台歌》古诗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古诗,通过对幽州台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对这首古诗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段分析:第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刻画了幽州台的荒凉和孤独,使人感到一种遥远和孤独的氛围。
这种孤独感可以理解为陈子昂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抱怨,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将来的追求和期望。
整体氛围为诗篇增加了一种深邃的感觉。
第二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表达了自己思考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用以彰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而“独怆然而涕下”,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慨和感动之情,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澎湃。
第二段分析:第三句“滔滔两岸悲欢隔,起伏随波千万重。
”这句描述了幽州台两侧的江水波澜壮阔,一派繁忙和喧闹。
这种景象与前面所描述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幽州台的荒凉和孤独之感。
第四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句形容了作者在观景的同时,心中所感所受。
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表达,将诗人对风景的理解与自己心境所产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诗篇更加富有情感,同时也突出了诗人的感性思维。
第三段分析:第五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句表达了幽州台景色所给予作者的情感冲击。
通过“别有幽愁暗恨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也突出了诗人对幽州台的强烈感受。
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描绘了幽州台的景色之美,以及它所带给作者的安宁和独特之感。
第六句“梦随风万里,寸草春晖。
”这里陈子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梦随风万里”,形容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抱负。
而“寸草春晖”则把握了一种淡雅和自然的美感,进一步突出了幽州台景色的独特之处。
总结:《登幽州台歌》通过对幽州台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中采用了对比和形象的描写手法,以及明快的语言节奏,使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情感体验,又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怀疑和追求。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赏析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
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唐诗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唐诗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登幽州台歌》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陈子昂诗《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诗《登幽州台歌》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出身于富裕之家,少年时期,也是一纨绔子弟,吃喝玩乐,游艺赌博。
后游乡校,有所悔悟,转而向学。
刚开始到长安赶考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他,也没人举荐。
可是,这陈子昂是个很聪明的人,很会制造舆论声势。
据说,当时有个卖胡琴的人,出价价百万钱。
陈子昂看看左右的人,就花钱买了下来。
众人很惊奇,就问他会不会,他就假意说他擅长弹琴。
大家叫他弹一曲,他故弄玄虚说改日宣阳里弹给他们听。
大家如期而至,美酒佳肴款待。
这时,他拿着那胡琴,对大家说:“我是蜀地人陈子昂,写有文章百篇却不为人所知。
这把弹奏胡琴是乐工的技艺,我哪能留心这个呢?”于是,就举起来掷地碎之,把文章给来的人看。
结果一天之内,就名满都下,不久便考中进士。
时值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直言敢谏,迁右拾遗。
后来,契丹叛将李进忠作乱,陈子昂作了武攸宜的随军参谋。
陈子昂颇懂军事,就向武攸宜出言献计,可惜他碰上了一个一无所能的主将,结果反而被贬斥。
于是,抑郁不平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想起昔日燕王招贤纳士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诗歌,抒发壮志难酬,失意苦闷的感慨。
在赏析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唐初诗坛的风气。
当其时,初唐诗风还承续南朝绮靡诗风,诗歌追求形式之美,空洞无文,堆砌辞藻,用语华丽柔靡,毫无骨气。
虽然,初唐四杰的出现,以他们诗作想改变这种风气,但是总体而言诗歌风格还是偏向华丽。
历史充满了偶然,恰好陈子昂出现了。
历史选择了陈子昂,来完成扭转初唐诗风的使命。
陈子昂提倡魏晋风骨,讲究“风骨”、“兴寄”,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还创作了很多感慨时事,讽刺现实,表达理想的诗作,如《感遇》三十八首。
可惜的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于是,他只好在他的诗歌中抒发这种情感,《登幽州台歌》,就像一枚核弹,在盛唐到来之际,在无限时空中,升腾爆炸,以其巨大的审美冲击波炸开了盛唐诗歌的大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键入文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赏析:
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愤与孤寂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愤与孤寂之情《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原文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悲愤与孤寂之情。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三、创作背景《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在《陈氏别传》中说:“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刘扬忠人人都赞美这是一首好诗。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称引它,几乎所有的唐诗选本都选了它。
然而,它究竟好在哪里,却值得每一个读者反复玩味.探究出个所以然。
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环,更不屑于堆彻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它的境界却何等阔大,格调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这首诗之所以称得上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
它像火山的喷薄,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
唯其加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
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
当时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
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
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非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子昂以降职为军曹的无理处分,卢藏用记述子昂受处分后的情况道:“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
卢藏用既是子昂的同时代人,又是他的好友。
所谓“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即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因此,上述对《登幽州台歌》的写作缘起的记述,当是可信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首名作的创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思想情绪。
《登幽州台歌》解析。
《登幽州台歌》解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所作,被誉为盛唐骑士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用宏大的形象来描绘了北方战士在远离家乡的幽州,等待着出征的情感和心境,表达了忠诚、坚毅、热爱和担当的精神价值。
在诗歌的开头,陈子昂以“雄州雾列,俊采南北”形象地描绘了幽州的宏伟和北方人的英武,显示出北方战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为后面的情感造势,引起读者共鸣。
之后,诗人又以“万里”来形容长征路上的艰辛,更凸显了北方战士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气概。
在第二段中,陈子昂在描述守卫边疆的北方战士时,用了许多质朴生动的词语,比如“军威如盘”,“将军百战,常胜昼夜”,深刻表达了北方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对祖国的热忱和对战争的执着追求。
在最后一段,诗人用“羽书”、“回日”来表现北方战士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背负家乡的期待,奋勇向前,共赴国家危难。
这种忠诚和担当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力量和榜样。
正如陈子昂所言:“戍楼西接神州,巨海东来滚沙。
”北方战士虽身在戍楼,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心系祖国,勇往直前,创造出了永不能磨灭的历史辉煌。
《登幽州台歌》风格朴实、篇幅适中,寓意深刻、表达力强,是我们学习历史和了解北方文化的优秀作品。
它
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我们都应当爱国、奋斗,并时刻铭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登幽州台歌》艺术特征浅析
《登幽州台歌》艺术特征浅析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创作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具有汉魏风骨,《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表达了他面临困难时的坚定
和不屈精神,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这首诗歌的哲理可以概
括为:
1. 挚持信念:诗中的作者表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自己
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
这是一种对内心深处坚定的信念,能够使人
度过人生的低谷和困顿。
2. 顺应自然:诗中提到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说明人生中的得失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不用为
失去的过去耿耿于怀,也不用为得到的荣誉沾沾自喜,要保持平和的
心态。
3. 抱怨无益:作者说“残阳如血照江山”,表达了对当时混乱
的政治局势的不满,但他并没有太多抱怨,而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了“登高”上。
这告诫我们,抱怨是无益的,只会让自己消耗精力和减
弱内心力量。
4. 追求境界:终点并非只是一座台,而是达到境界的高度。
诗
中的“高处不胜寒”语,表达了要追求境界的深度和广度,要持续地
在精神上的追求中超越自我,实现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总而言之,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寓意的佳作,鼓舞
着人们面对困难时,坚定自信,享受自然,不抱怨过去,不沾沾自喜,追寻境界,达到心态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匠心
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然生不逢时 浩茫广宇与沧桑人事 苍茫旷野——空间阔大,然孤独微渺
——构成情感抒发的背景
句式长短参错 前紧: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音节前紧后舒
后舒:无可奈何、曼声长叹之情景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 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 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 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 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引人生发深切相通之感慨
背景:己志悲
诱因:幽州台 怀才不遇之事 孤愤郁闷之情 登高所见之景 人生有限之理
文思:有匠心
陈子昂
(661-702),四川射洪人。
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时举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诤谏
697年,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
比较起来说,太白高而不宽,杜甫宽而不高,惟有 子昂兼有两家之长,因此能成为一个既有寥廓宇宙意识 又有人生情调的大诗人。因为站得高,所以悲天;因为 看得远,所以悯人。——闻一多
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幽州台
蓟北楼,黄金台
千金市马骨
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 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