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9.2 溶解度》教案(1)人教新课标
版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
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
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
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9.2.2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固体溶质、溶剂。
2. 课件:溶解度曲线图、相关动画。
3. 教学资源:溶解度实验报告单、问题讨论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
2. 探究溶解度概念实验演示: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溶解度四要素解释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的含义。
4. 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 应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组成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单位(克/100克溶剂)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溶解度的基本单位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溶剂)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初三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1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2、了解两种常见的结晶方式。
3、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转化。
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转化。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区别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讲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
2、结晶方法
3、海水晒盐
1、通过分析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实验分析饱和与不饱和的转化
2、通过阅读课本,找出两种结晶方式
3、了解海水晒盐过程
使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难点突破。
课堂
总结提升
精选练习,回顾知识点
【总结、思考】
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把握其重点。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
导入新课
【故事】
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能变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
观看,思考
由学生熟悉的喝糖水故事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示目标
口述学习目标
识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其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实验探究
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实验
学生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
学生归纳影响溶液饱和的因素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重点讲解
【设问】:饱和溶液的定义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
《课题2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3.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4. 生活中的溶解度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溶解度四要素。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现象,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溶解度四要素的关系。
3. 实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绘制溶解度曲线。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5. 应用:举例说明溶解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解度与洗涤剂的选择、药物溶解度与疗效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四要素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习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生活应用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介绍溶解度相关的化学原理,如溶质溶剂相互作用、溶解度平衡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溶质、溶剂等。
2. 多媒体课件:溶解度定义、溶解度曲线、生活实例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习题:1. 简述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语]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 叫饱和溶液。
叫不饱和溶液。
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二、交流探究合作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再冷却。
2.交流:(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问题讨论: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4.交流:(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
5.展示: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9.2 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教 学 过 程
活 动 内 容
既一般情况下: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教
学
札
记
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根据溶质的状态不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教 学 过 程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教案设计
课题二溶解度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共划分为三个课题。
本课属于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知道结晶现象,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基础上的再学习。
溶解度的概念的学习将使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分析,并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分析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定量数据分析指导定性化学实验的观念。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通过课题1和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是不能无限溶解的,都有一个最大值,最终会达到饱和状态。
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当温度一定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是一定的;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比较不同物质溶解性的差异,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也很少思考。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知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列表法、作图法等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2、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难点:认识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及运用教法学法教法:情景设疑、体验探究、问题启导、知识建构。
学法:小组合作、共享交流、自主探究、反思悟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时二溶解度(2)固体的溶解度一、定义要素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溶质质量二、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种类2、外因:温度三、数据处理1、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方案设计关键词:xx℃等量的水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等通过描绘的溶解度曲线读出85℃硝酸钾溶解度2、溶解度数据表。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液状态)。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溶液组成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含义。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4.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八、教学难点:1. 溶解度单位的换算。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测量技巧。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2. 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3. 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方法4.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5. 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及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 难点: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方法、溶解度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解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单位及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3. 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4.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让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度的奥秘。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进行溶解度的比较和分析。
七、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饱和溶液的制备、溶解度的测定实验。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颗粒大小。
3.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交叉点。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分析。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教科书版本)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题是第九单元溶液第二节溶解度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定性认识物质溶解的基础上,继续从定量的角度去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地位: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对溶液和溶解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
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去认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是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最终是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学生也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不利因素: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于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缺少思考。
教学目标1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水、氢氧化钙、硝酸钾、酒精灯演示文稿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其他资源导学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课:感受生活中的控制变量法。
体会生播放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引导学生思考,冠军获得的条件。
播放视频(刘翔在xx年雅典奥运会夺冠)让学生讨论判定刘翔为冠军的条件有哪些?并追问在下列4种情况下是否可判定刘翔为看视频,讨论交流刘翔获得冠军的条件有哪些?体会采用控制变以视频激发兴趣,同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对物质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讨论:(1)烧开水的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锅内有什么现象?什么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 、 有关, 越高,溶解度越小; 越大溶解度越大。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1.2 教学内容:1.2.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2.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用“S”表示,单位为“g”。
1.2.3 溶解度的四要素:温度、溶剂量、溶质质量、饱和状态。
1.3 教学方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导学生回顾固液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能否无限溶解在溶剂中?1.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的曲线2.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2 教学内容:2.2.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2.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步骤:2.4.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的关系。
2.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2.4.3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4.4 实例分析: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第三章:溶解度的计算3.1 教学目标: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3.2.1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S = (m溶质/ m溶剂) ×100%3.2.2 溶解度的计算步骤:确定实验条件,称量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 课题2 溶解度》优秀教案
察实验的
【提问 2 】
烧杯中分别加入 2gNCl 和
过程,溶
{分析与讨论} NaCL 是不是能 2gKNO3 充分搅拌,溶解后
解形成
无限制的溶解在水里?
再分别加入 2g 观察,记
“极限”
问题;如何由饱和转化为不饱 录
的意识
和? 实验的探
获得温度
究
{分析与结论}
和溶剂的
建立饱和 教师提出问题:实验 9-6 KNO3 NaCL 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量对溶液
课题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
1.本节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 质”中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的知识内容。
2.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 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 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析出晶体以后有少量的KNO3可用 蒸发结晶的方法 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 降温结晶的方法
﹛①蒸发结晶
结晶的方法 ②冷却饱和溶液结晶
8
【小结】1.只有在:“一定的温 度”、 “一定量的溶剂”时“饱 和”、 “不饱和”才有确定的 意义 2.同一温度下,同一物质的饱 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更浓 思考与收获 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不 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 定是不饱和溶液
教学重点和难点
4
(一) 教学重点 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结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溶化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法,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含义三、教学难点结晶的方法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五、教学过程环节(溶化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化度的含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化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化度数据,了解溶化度变化规律。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化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化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化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环节解析:加水和升高温度只能使其变得更加不饱和,而搅拌只能加速溶化,不能增加溶质的量,参加硝酸钾固体可以使其变饱和。
6.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参加氯化铵晶体,以下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推断溶液是否饱和。
答案:C。
解析:肯定温度下,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可以继续溶化一局部氯化铵固体,到达饱和以后不能够继续溶化氯化铵固体,所以溶质质量先增加,后不变,C图符合。
7.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到达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参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参加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考查目的:推断溶液是否饱和。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疑点用什么方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4.解决办法(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称好)、5 g KNO3柴、量筒、胶头滴管。
课件、实物投影仪。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
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
(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
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下,饱和溶液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哪些方法能使20℃时的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水分 C降低温度 D加入水
2、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3.蒸发食盐水中的或往溶液中加入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往饱和食盐水中
加入可使其变成不饱和食盐水。
4.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仍然是;如果加入的是少量的水,搅拌后,则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有固体溶质与溶液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
C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溶质都不能溶解
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质量随之增大
【学(教)后记】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了解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学会绘制并初步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20℃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试分
析下列四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2、欲将某温度下的KNO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加入KNO3晶体B.加水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水分
3、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三)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讨论: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1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2、知识架构:
固体溶解度:在下,某固态物质在克溶剂中达到状态时
所溶解的。
(四)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
( ) ( ) ( ) ( ) +++
0.01g 1g 10g 溶解度
(五)溶解度曲线
1、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书本37页的讨论题,进行成果交流。
2、知识架构:
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1)通过溶解度曲线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下的溶解度。
(2)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或溶解度的大小。
(3)溶解度曲线反映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规律。
①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_______ ;
②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如_______ ;
③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_______ 。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
条件:
四个要素标准:
状态:
单位:
[例1]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NaCl的溶解度为36.0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2、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
影响因素
外因:
固体溶解度除了与有关外,只与有关,
而与的质量无关。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在20℃时,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A30g。
若在20℃时在50g水中加入25gA,则此溶液是溶液,再加入10gA充分溶解,所得的溶液是溶液。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对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
A.A的溶解度比B大 B.B的溶解度比A大 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D.无法比较
4、在20℃时,50g水最多溶解0.8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5、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后,得到50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学(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