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锂离子电池固态离子传导材料
锂电/钠电/固态电池材料大全
锂电/钠电/固态电池材料大全!目录1 .锂离子电池材料 (1)1.1. 正极材料 (1)1.2. 负极材料 (2)1.3. 电解液 (2)1.4. 隔膜 (2)1.5. 导电剂 (2)1.6. 粘结剂 (2)1.7. 集流体 (2)1.8. 壳体及其他材料、工具 (3)2 .钠离子电池材料 (3)2. 1.正极材料 (3)3. 2.负极材料 (3)4. 3.电解液 (3)5. 4.隔膜 (3)6. 5.导电剂 (3)7. 6.粘结剂 (3)8. 7.集流体 (3)9. 8.壳体及其他材料、工具 (4)3 .固态电解质粉末 (4)3.1. 技术进步,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4)4 .纳米氧化物添加剂 (5)1.锂离子电池材料1.1.正极材料钻酸锂:4.2V>4.35V、4.45V三元材料(单晶/多晶/前驱体):NCM900505>NCM811、NCM622、NCM613、NCM523>NCMI11、NCA>锯酸锂包覆NCM811磷酸铁锂:PI98、DY-3、XDNP01-2磷酸锦铁锂:1FMP64>1FMP73、M70锌酸锂、磷酸帆锂、尖晶石银锦酸锂5.0V等材料1.2.负极材料硅碳负极:Si∕C-400>Si∕C-500>Si∕C-600>Si/C-650硅氧碳负极:SiO∕C-420>SiO/C-450硅氧:1580容量石墨负极:人造石墨AGP、人造石墨S360、人造石墨FSN-I、天然石墨918-II>功率型人造石墨QE-1、功率型人造石墨QCG・X9、能量快充型人造石墨QC8、低膨胀率人造石墨G49等硬碳负极:锂电用硬碳、吴羽化学硬碳、可乐丽509・5(D50=5um)、可乐丽510-5(D50=5um)>球形硬碳、可乐丽type1、可乐丽type2钛酸锂、软碳、纳米硅50nm、锌箔等材料1.3.电解液三元材料电解液、富锂锦基电解液、磷酸铁锂电解液、钻酸锂电解液、高电压电解液等多款电解液,可根据指定配方或电池体系配制1.4.隔膜PP隔膜、PE隔膜、PPPEPP隔膜、陶瓷隔膜(单/双面涂覆)、Whatman玻璃纤维隔膜等材料1.5.导电剂特密高SUPerP1i、日本狮王科琴黑ECP-600JD、日本狮王科琴黑E0300J、特密高KS・6、特密高SFG-6、乙焕黑、单壁碳纳米管浆料(水系/油系)、多壁碳纳米管浆料、多壁碳纳米管粉末等材料1.6.粘结剂美国苏威PVDF5130、法国阿科玛PVDFHSV900、日本大赛璐CMC2200、日本制纸CMCMAC5001C、日本瑞翁SBRBM-451b、JSRTRD104A、1A132、1A133>1A136D、1A136D1(锂化聚丙烯酸粘结齐UPAA1i)、PVPK30、PTFE等材料铜箔(单光/双光/双毛)、涂炭铜箔(单面涂/双面涂卜铝箔(单光/双光)、涂碳铝箔(单面涂/双面涂)、微孔铜箔、微孔铝箔、多孔铜箔、多孔铝箔、泡沫银、泡沫铜等材料1.8.壳体及其他材料、工具扣式电池壳、铝塑膜、极耳、N-甲基毗咯烷酮(电池级)、沥青、高温胶带、裁剪工具、软包电池测试夹具等2.钠离子电池材料2.1.正极材料磷酸帆钠、银钵酸钠、银铁钵酸钠424、银铁锦酸钠111、银铁镒酸钠03A、银铁锦酸钠P2B等材料2.2.负极材料可乐丽Type2硬碳、可乐丽Type1硬碳、吴羽化学硬碳、球形硬碳、NHC・B1、BSHC-300等材料2.3.电解液磷酸机钠电解液、银铁镒酸钠半电电解液、银铁锦酸钠■硬碳全电电解液、钠电硬碳电解液等多款电解液,可根据指定配方或电池体系配制2.4.隔膜Whatman玻璃纤维隔膜(多种规格)、钠离子电池专用隔膜等3.5.导电剂特密高SUPerP1i、日本狮王科琴黑ECP-600JD、日本狮王科琴黑EC・300J、特密高KS・6、特密高SFG-6、乙快黑、单壁碳纳米管浆料(水系/油系)、多壁碳纳米管浆料、多壁碳纳米管粉末等材料4.6.粘结剂美国苏威PVDF5130、法国阿科玛PVDFHSV900、日本大赛璐CMC2200、日本制纸CMCMAC5001C、日本瑞翁SBRBM-451b、JSRTRD104A.1A132>1AI33、1A136D.1A136D1(锂化聚丙烯酸粘结齐IJPAA1i)、PVPK30、PTFE等材料铝箔(单光/双光)、涂碳铝箔(单面涂/双面涂)等材料2.8.壳体及其他材料、工具扣式电池壳、铝塑膜、极耳、N・甲基毗咯烷酮(电池级卜高温胶带、裁剪工具、软包电池测试夹具等3.固态电解质粉末11ZO›11ZT0、11ZN0>1ATP、NZSPO3.1.技术进步,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研究取得突破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个研究小组声称发现了一类具有改进导电性的电解质材料。
固态离子导体新突破 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超快锂离子传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固态离子导体新突破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超快锂离子传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固态离子导体是一种具有高离子迁移率和稳定性的材料,可以作为高性能电池和传感器的关键组件。
近年来,人们对固态离子导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推动了纳米科技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作为一类新型固态离子导体材料,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相比,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具有更高的离子传导率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这使得固态离子导体的应用更加广泛,可用于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超级电容器以及化学传感器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在超快锂离子传导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机制。
通过深入分析材料的结构特点和离子传导机制,探索实现高效能量转换和存储的新途径。
同时,对固态离子导体新突破的意义和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在锂离子传导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固态离子导体的性能和应用前景,为高效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这对于推动新型材料的创新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要。
下面是参考内容:2. 正文2.1 固态离子导体的定义和意义在本节中,将介绍固态离子导体的概念和其在能源领域中的重要性。
将阐述固态离子导体相对于传统液态电解质的优势,并且探讨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固态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前景。
2.2 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的特点本节将探讨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在固态离子导体领域的独特特点。
将介绍该氧化物的晶体结构、较高的离子导电性以及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并且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促进其在锂离子传导方面的应用。
2.3 超快锂离子传导的机制本节将深入研究Ceder组面心立方氧化物中超快锂离子传导的机制。
将介绍其中的离子扩散与空位迁移机制、晶体结构调控对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解释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解释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是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迁
移来实现的。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通常为金属氧化物)迁移到负极材料(通常为碳材料),负极材料通过插入锂离子来存储
电荷。
同时,正极材料中的氧化物也会释放出电子,并经过外部电路
提供电流。
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迁移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释
放出的锂离子会重新插入到正极材料的空位中,同时正极材料吸收锂
离子并释放出电子。
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此锂离子电池可以进行多
次充放电循环。
整个反应过程中通过电解质来实现离子的传输。
电解质一般是液
态或固态的,在电池内部形成离子通道,使得锂离子可以在正负极之
间迁移。
需要注意的是,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如电解液的分解和正负极材料的腐蚀。
这些副反应可能会导致锂离子
电池的寿命下降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造中
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综述
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固态电解质的分类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和有机固态电解质两大类。
无机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有机固态电解质主要由聚合物构成,具有柔韧性好、易加工等优点。
1. 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相对于液态电解质来说,在高温、外界冲击等情况下更加稳定,降低了电池的安全风险。
2. 高能量密度: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高、离子传输速度快,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3. 抗极化能力强:固态电解质对极化和电解质溢出等问题有较好的抗性,减少了电池在充放电循环中的效率损失。
三、固态电解质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1. 固态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主流技术。
2. 固态电解质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使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成,减少电池内部的内短路风险,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3. 固态电解质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固态电解质具有柔性好、成本低等特点,适合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有望促进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
四、固态电解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1. 制备工艺: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简化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2. 导电性能:固态电解质的导电性能仍有待提高,需要寻找新型材料或改进材料结构,提高电解质的离子传输速度。
3. 界面问题:固态电解质与阳极、阴极的界面问题是固态电解质应用中的关键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界面结构和性质,解决界面问题,提高电池的性能。
在未来,固态电解质在锂金属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固态电解质的性能和应用,不断优化固态电解质的结构和性能,才能推动固态电解质在电池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固态电解质将会成为未来电池技术的主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综述
电解质盐的改性
由于锂离子半径很小,如果阴离子半径很大,所形成的盐离解能小而且容易发 生电离。通常采用的锂盐有 LiBF4、LiPF6、LiCF3SO3及 LiN(CF3SO2)2等
电解质与聚合物的组合
利用聚合物的弯曲链把阴离子包围住,从而抑制阴离子的移动。结果表明,锂 离子的迁移数大大增加了,但是总的离子导电性大大下降。
研究较多、性能较好
直接涂布法
1
凝胶
将聚合物溶解在锂盐浓度较低的液体电解质中, 将形成的凝胶涂布在制模板上,蒸发多余的溶剂 即得到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
现场聚合法
单体、交联剂、液态电解质和引发剂直接混合均
匀,然后注入电池,真空密封,最后加热或 UV
聚合形成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2
3
微孔聚合物隔膜法
限制被为空聚合物隔膜,后将聚合物隔膜寖取电 解质活化,即得到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概述
电解质综述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CONTENTS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电解质综述
锂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燃料电池
电解质广泛应用于电池、高温氧化物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电致变
色器件和离子传导型传感器件等。也用在记忆装置、显示装置、化学传感 器中。其作用为:在正负极之间充当离子传输的媒介。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存在的问题
机械强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常用的改善 GPE 的机械性能的方法主要 PE隔膜或无纺布支撑, 从聚合物结构的改性方面有共混或共聚、交联、添加填料等
界面稳定性
B
C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稳定性是保证聚 合物电解质电池良好的循环寿命的最重要的因素
固态锂离子电池组成原理
固态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与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它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液态电解质。
以下是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原理:
1.正极: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通常采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iCoO2、LiNiO2或LiMn2O4
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能够存储大量的能量。
2.负极: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可以采用锂金属、硅或石墨等材料。
其中,锂金属具有最高的能量
密度,但容易产生枝晶;硅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但体积变化较大;石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逆容量,是目前最常用的负极材料。
3.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分,它由聚合物或无机材料组成。
固态电解
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稳定性,能够阻止锂枝晶的生长,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4.集流体:固态锂离子电池的集流体可以采用金属箔或复合材料。
集流体主要用于收集电流并传导
至外部电路,同时起到支撑和固定电极的作用。
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中,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并穿过固态电解质向负极迁移,电子通过外部电路向负极迁移;当电池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穿过固态电解质向正极迁移,电子通过外部电路驱动电子器件。
由于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和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和研究的两种先进电池技术。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常见的商业化电池,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其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使它成为首选技术。
然而,锂离子电池仍然存在安全性、充电速率和能量密度等方面的限制,这推动了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
固态电池是一种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的电池技术。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液体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由于固态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传输速率,固态电池在提高充电速率和增加能量密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原理和工作机制。
首先,我们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以及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迁移。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固态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特别强调固态电解质在离子传输和界面稳定性方面的优势。
最后,我们将对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进行比较,并展望它们在未来能源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了解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缺点,并能为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启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有望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率和更长的寿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和电动交通的普及。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根据大纲进行的文章分章节的概括和安排。
在这个部分,可以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文章结构的部分可以写为: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并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原理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概览,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正文部分是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原理和固态电池原理的部分。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详解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详解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主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理想的化学电源。
其关键主要包括制备高室温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以及适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电极材料、改善电极/固态电解质界面相容性。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包括正极、电解质、负极,全部由固态材料组成,与传统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的优势有:①完全消除了电解液腐蚀和泄露的安全隐患,热稳定性更高;②不必封装液体,支持串行叠加排列和双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③由于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特性,可以叠加多个电极;④电化学稳定窗口宽(可达5V以上),可以匹配高电压电极材料:⑤固体电解质一般是单离子导体,几乎不存在副反应,使用寿命更长。
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SPE),由聚合物基体(如聚酯、聚酶和聚胺等)和锂盐(如LiClO4、LiAsF4、LiPF6、LiBF4等)构成,因其质量较轻、黏弹性好、机械加工性能优良等特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发展至今,常见的SPE包括聚环氧乙烷(PEO)、聚丙烯腈(PAN)、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环氧丙烷(PPO)、聚偏氯乙烯(PVDC)以及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等其它体系。
目前,主流的SPE基体仍为最早被提出的PEO及其衍生物,主要得益于PEO 对金属锂稳定并且可以更好地解离锂盐。
然而,由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输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而室温条件下未经改性的PEO的结晶度高,导致离子电导率较低,严重影响大电流充放电能力。
研究者通过降低结晶度的方法提高PEO链段的运动能力,从而提高体系的电导率,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对聚合物基体进行无机粒子杂化处理。
目前研究较多的无机填料包括MgO、Al2O3、SiO2等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以及沸石、蒙脱土等,这些无机粒子的加入扰乱了基体中聚合物链段的有序性,降低了其结晶度,聚合物、锂盐以及无机粒子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增加了锂离子传输通道,提高电导率和离子迁移数。
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研究
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研究摘要:全固态锂电池发展过程中,固态电解质是其中的关键材料,应用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解决常规锂电池安全问题。
本文对固态电解质中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以及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分别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固态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研究传统锂电池采用有机液态电解液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小的安全问题[1]。
当前,在全固态锂电池成为研究热点,为有效解决全固态锂电池使用安全问题,扩大全固态锂电池的容量,增加电池使用寿命,推动全固态锂电池的实用化,就需要深入研究全固态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
一、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按照物质结构划分,主要有玻璃态(非晶态)电解质和晶态电解质。
玻璃态电解质包括反钙钛矿型Li3–2xMxHalO固态电解质和LiPON薄膜固态电解质。
晶态电解质包括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钙钛矿型Li3xLa2/3–xTiO3固态电解质,NASICON型Li1+xAlxTi2–x(PO4)3和Li1+xAlxGe2–x(PO4)3固态电解质等。
反钙钛矿结构固态电解质的成本低且环境友好,同时在室温条件下有着高离子电导率(2.5×10–2S/cm),这一固态点价值还有着热稳定性以及与金属Li稳定和优良的电化学窗口等特性。
当前,主要研究的反钙钛矿型固态电解质为Li3ClO。
通过掺杂高价阳离子(如Mg2+、Sr2+、Ca2+、Ba2+),可以让晶格中出现大量的空位。
而大量的空位,能够有效增加锂离子的传输通道(见图1),降低Li+离子扩散的活化能,进而提高电解质的离子导电能力。
图1 反钙钛矿Li3ClO的晶体结构图在高纯氮气中,采用射频磁控溅射高纯LiPO4靶就能够得到锂磷氮氧(LiPON)薄膜,所得到的薄膜电解质厚度在1μm以下,且电阻较小,能够有效应用于薄膜锂离子电池。
这一电解质有着良好的综合性能,室温条件下离子电导率为2.3×10–6S/cm,电化学窗口达到5.5V,且有着较高的热稳定性,与LiMn2O4、LiCoO2等常用正极和金属Li负极有着很好的相容性。
锂离子电池主要材料物化参数及制程问题
锂离子电池主要材料物化参数及制程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锂离子电池是当今最为常见的电池类型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电子产品和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越,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充放电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备受青睐。
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材料和制程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四个主要材料组成。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它直接影响电池的电压、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目前常用的正极材料有氧化锂锰酸、氧化锂铁磷酸、氧化锂钴酸等。
正极材料的物化参数如比容量、工作电压、导电性等对整个电池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负极材料也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锂离子。
常用的负极材料有石墨、硅、锡等。
负极材料的导电性、比容量、循环寿命等参数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传递锂离子、维持电池内部环境稳定等重要作用。
目前广泛应用的电解质有有机电解质和固态电解质两种。
有机电解质具有导电性好、传导阻抗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易燃、挥发性大等缺点。
固态电解质因其不挥发、安全性高等优点在近年来备受研究和关注。
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功能部件之一,在电池中承担着电解质和正负极之间的隔离作用,防止短路等事故的发生。
现今主流的隔膜材料有聚烯烃、聚酰亚胺、聚乙烯膜等。
隔膜的物化参数如电导率、孔隙率、耐热性等对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制程是指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包括材料的制备、成型、组装、封装等过程。
制程问题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成本。
在制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电解质的注入方式、隔膜的堵漏检测等。
制程工艺的优化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同时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主要材料的物化参数和制程工艺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详解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详解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主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理想的化学电源。
其关键主要包括制备高室温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以及适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电极材料、改善电极/固态电解质界面相容性。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包括正极、电解质、负极,全部由固态材料组成,与传统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相比具有的优势有:①完全消除了电解液腐蚀和泄露的安全隐患,热稳定性更高;②不必封装液体,支持串行叠加排列和双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③由于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特性,可以叠加多个电极;④电化学稳定窗口宽(可达5V以上),可以匹配高电压电极材料:⑤固体电解质一般是单离子导体,几乎不存在副反应,使用寿命更长。
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SPE),由聚合物基体(如聚酯、聚酶和聚胺等)和锂盐(如LiClO4、LiAsF4、LiPF6、LiBF4等)构成,因其质量较轻、黏弹性好、机械加工性能优良等特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发展至今,常见的SPE包括聚环氧乙烷(PEO)、聚丙烯腈(PAN)、聚偏氟乙烯(PVDF)、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环氧丙烷(PPO)、聚偏氯乙烯(PVDC)以及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等其它体系。
目前,主流的SPE基体仍为最早被提出的PEO及其衍生物,主要得益于PEO 对金属锂稳定并且可以更好地解离锂盐。
然而,由于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输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而室温条件下未经改性的PEO的结晶度高,导致离子电导率较低,严重影响大电流充放电能力。
研究者通过降低结晶度的方法提高PEO链段的运动能力,从而提高体系的电导率,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对聚合物基体进行无机粒子杂化处理。
目前研究较多的无机填料包括MgO、Al2O3、SiO2等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以及沸石、蒙脱土等,这些无机粒子的加入扰乱了基体中聚合物链段的有序性,降低了其结晶度,聚合物、锂盐以及无机粒子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增加了锂离子传输通道,提高电导率和离子迁移数。
固态离子导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固态离子导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概述固态离子导电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是一类具有固体和离子导电性质的材料。
它们的导电性源于其内部的离子传输机制,具有极高的离子导电性和较低的电阻率。
因此,对于能量转化、电化学储能、电解水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固态离子导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展开。
二、固态离子导电材料的分类固态离子导电材料可以分为有机固态离子导体、无机固态离子导体、高分子电解质和混合离子导电材料四类。
1.有机固态离子导体有机固态离子导体是将化合物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在固态中形成类似于离子液体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性能。
例如,常用的有机固态离子导体包括离子液体、离子凝胶等。
2.无机固态离子导体无机固态离子导体是利用氧化物、硫化物等无机材料,通过掺杂稀土离子或过渡金属等元素,形成具有离子传输机制的材料。
例如,SOFC用的电解质材料就是一种无机固态离子导体。
3.高分子电解质高分子电解质是将含有三元元素的高分子修饰,形成链端具有离子传输功能的材料。
目前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
例如,聚合物电解质就是一种高分子电解质。
4.混合离子导电材料混合离子导电材料是将有机、无机或高分子等多种材料组合,形成具有复合离子传输机制的材料。
例如,高温固态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固态电解质就是一种混合离子导电材料。
三、固态离子导电材料的合成固态离子导电材料的合成方法较多,涉及化学合成、高温固态反应、溶胶-凝胶法、柠檬酸溶胶法、温控电化学法等多种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合成方法: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将化学原料按一定的配方混合,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固态离子导电材料。
例如,采用固相反应,将SiO2、B2O3、BaCO3、Nb2O5等原料在1200℃下反应12h左右,可以制得Ba2NaNb5O15,一种离子导电材料。
2.高温固态反应法高温固态反应法是将材料放在高温下反应形成离子导电材料。
例如,采用固相法,将氧化物和硫酸盐混合在一起,在高温1900℃的条件下,反应形成一种高离子导电性的固体电解质材料。
锂离子扩散 固态电解质裂纹
锂离子扩散固态电解质裂纹1. 引言1.1 背景介绍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最常用的电池类型之一,在电子产品、电动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固态电解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这会对锂离子扩散产生严重影响。
裂纹会导致固态电解质的密封性下降,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裂纹还会限制锂离子在电解质中的扩散速度,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容量。
研究固态电解质裂纹对锂离子扩散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对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锂离子扩散过程、固态电解质的作用机制,以及裂纹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可以为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探讨固态电解质裂纹对锂离子扩散的影响,为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锂离子扩散过程中固态电解质裂纹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探讨裂纹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从而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裂纹对锂离子扩散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优化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也可以为未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电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固态电解质裂纹的研究,可以为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为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锂离子扩散过程锂离子扩散是锂离子电池中关键的电化学过程之一。
在充放电循环中,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迁移,完成电荷的传递。
锂离子的扩散过程可以分为离子在固态电解质中的扩散和在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嵌两个阶段。
首先是在固态电解质中的扩散。
固态电解质通常是一种具有高离子传导性能的材料,能够提供锂离子通道。
当电池充电或放电时,锂离子会在固态电解质中进行迁移。
这一过程受到材料的离子传导性能、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超级铝离子电池材料
锂离子电池、铝离子电池一、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⒈ 锂电池是指电化学有锂(包括金属锂、锂合金和锂离子、锂聚合物)的最基本电化学单位。
⒉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Ⅰ锂离子电池(1)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
在充放电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 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2)锂离子电池是指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极材料电池的总称。
锂离子电池以碳素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只有锂离子,没有金属锂存在(3)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就是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过程。
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与锂离子等当量电子的嵌入和脱嵌(习惯上正极用嵌入或脱嵌表示,而负极用插入或脱插表示)。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往返嵌入/脱嵌和插入/脱插,被形象地称为“摇椅电池”。
(4)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反应式: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中形成复合材料)正极反应:Li1-x MO2+xLi++xe-=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阴极(负极)反应:C6Li1-x+xLi++xe-= LiC6阳极(正极)反应:LiMO2-xe-= Li1-x MO2+xLi+⒊ 锂离子电池目前由液态锂离子电池(LIB)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B)两类。
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
正极采用锂化合物如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如:天然石墨、合成石墨、碳纤维。
锂离子具有能量高、电池电压高、工作温度范围宽、贮存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小型电器中,如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等、部分代替了传统电池。
latp固态电解质化学名
latp固态电解质化学名Latp固态电解质是一种新型的固态离子传导材料,具有优异的离子传导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本文将从其结构特点、离子传导机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结构特点Latp固态电解质的全称为Li1.5Al0.5Ti1.5(PO4)3,它是一种层状结构的材料。
其晶体结构由层状的Al2(PO4)3和LiTi2(PO4)3交替堆叠而成。
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Latp具有高度有序的离子通道,有利于离子的快速传输。
二、离子传导机制Latp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主要是通过Li+离子和Al3+离子在材料内部的迁移实现的。
在Latp的晶体结构中,Al3+离子和Li+离子分别占据着层状结构中的不同位置。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材料时,Al3+离子和Li+离子会在层状结构中发生迁移,从而实现离子的传导。
三、优异性能Latp固态电解质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首先,它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达到10-3 S/cm量级,远高于传统液态电解质。
其次,Latp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可在-2 V至5 V的电位范围内稳定工作。
此外,Latp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复杂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四、应用前景Latp固态电解质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固态超级电容器等领域。
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Latp作为电解质材料,可以解决传统液态电解质存在的安全性、热稳定性和寿命等问题。
同时,Latp固态电解质还可以应用于固态超级电容器中,以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进一步推动超级电容器的应用拓展。
总结:Latp固态电解质是一种具有优异离子传导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的材料。
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离子传导机制使其成为理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
在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不断发展,Latp固态电解质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固态离子传导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已成功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1]。
锂离子电池不仅需要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还需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等特点,尤其在电动汽车和规模储能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迫切。
锂离子电池因过充、内部短路等原因会导致电解液过热,发生起火甚至爆炸事故。
此外,电解液与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副反应,导致电池容量出现不可逆衰减,同时也会带来胀气、漏液等问题。
目前,诸多研究者主要采用在电解液中加入添加剂等方式对有机电解液进行改进,以期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其安全性问题,因而成为了锂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储能应用方面的障碍。
为了彻底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一种全新的采用固体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无机固体电解质又称为快离子导体,在其内部只有特定的离子才能移动。
不同于液体电解质中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移动发挥电传导作用,在无机固体电解质中只有离子进行移动,因此在使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中常常发生的离子或溶剂所引起的副反应在无机固体电解质中很难发生。
无机固体电解质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2-4]:(1)快离子导体需要具有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10-3S/cm)和较大的锂离子迁移数(接近于1);(2)活化能(即电导激活能)低于50 k J/Mol,即0.5 eV。
(3)电化学窗口宽,至少达到5 V;(4)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好。
无机固体电解质本身具有适合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优势,比如耐高温性能和可加工性能好装配方便,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由无机固体电解质所制的全固态锂离电池可逆性高、循环性好、自放电低,在充放电时副反应的发生可以有效得到抑制[5,6]。
但是,机械强度差、与电极活性物质接触时的界面阻抗大和电化学窗口不够宽是制约锂无机固体电解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主要障碍[7,8],因此,开发在常温下具有较高离子导电率和稳定性的锂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无机固体电解质按照物质结构可以分为晶体型固体电解质(又称陶瓷电解质)和非晶固体电解质(又称玻璃电解质)以及后来出现的玻璃-陶瓷电解质。
晶体型固体电解质又分为钙钛矿型、NASICON型、LISICON型、层状Li3N型,以及其它一些新型的固体电解质;非晶态固体电解质主要包括氧化物玻璃和硫化物玻璃两大类。
从导电性能上又可将无机固体电解质分为一维离子导体、二维离子导体(γ-Al2O3、Li3N等)和三维离子导体(LISICON、NASICON等)。
一、晶体型固体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的晶体结构一般由两套晶格组成,一套是由骨架离子构成的固性晶体,另一套是由迁移离子构成的亚晶格[9]。
在理想晶体中,每个粒子的排列都具复合完整的周期性,在单位面积内实际晶体内部结构中偏离理想晶体完整性的离子的数目,称为缺陷浓度。
在晶体型无机固体电解质的晶格结构中,迁移离子亚晶格的缺陷浓度高达1022/cm2,这使得迁移离子位的数目大大超过迁移离子本身的数目,所有离子都能迁移;晶体型电解质中还发生着离子的协同运动,这种运动降低了体系的活化能,使电导率大大增加[10]。
晶体型固体电解质按照是否含有氧元素又可以分为氧化物晶体型固体电解质以及非氧化物晶体型固体电解质。
室温锂离子电导率高的氧化物体系电解质包括(反)钙钛矿型结构、NASICON 型结构、LISICON型结构和石榴石型结构。
与O2-相比较,硫的电负性更小,因此对锂离子的束缚力就小,且S2-离子半径较O2-大,导致晶格结构中的离子迁移通道会大,更有利于锂离子的快速迁移。
硫化物体系电解质主要包括Li2S-P2S5基二元硫化物和Li2S-P2S5-MeS2(Me=Si、Ge、Sn 等)基三元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
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在大气环境中能够稳定存在. 氧化物晶体结构的锂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中,NASICON结构室温下具有较高的导电率7×10-4S•cm-1.[11]Fu[12]将玻璃Li2O-Al2O3-TiO2-P2O5加热到结晶转化温度, 获得含Li1+x Al x Ti2-x(PO4)3晶体相的玻璃陶瓷电解质,室温电导率可达到 1.3×10-3S•cm-1,该导电率可以和Li3N的相媲美。
石榴石型的Li7La3Zr2O12 (LLZ)[13],在室温下, 离子导电率可以达到3×10-4S•cm-1。
二、非晶固体电解质非晶固体电解质又称为玻璃电解质,包括氧化物玻璃和硫化物玻璃两大类。
与晶态电解质相比,玻璃电解质具有如下优点[15]:(1)组成变化宽,且具有更高的室温导电率;(2)玻璃态材料基本上各向同性, 利于锂离子的扩散;(3)几乎不存在晶界电阻;(4)对玻璃电解质加热, 能生成高导电率的晶体相,获得导电率更高的玻璃陶瓷电解质。
硫化物玻璃较氧化物玻璃具有更高的导电率,更有可能应用到全固态锂电池中,在这里我们只讨论硫化物玻璃电解质。
氧化物玻璃电解质是由网络形成氧化物(如B2O3、P2O5、SiO2等)和网络改性氧化物(如Li2O)组成;在网络结构中,只有锂离子能够自由移动,因而材料具有一定的锂离子电导率。
当结构中的O被极化度更大的S完全取代后即形成硫化物玻璃电解质。
同氧化物玻璃相比,硫化物玻璃通常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前者约为10-2~10-4 S/cm,而后者约为10-6~10-9 S/cm[16]。
这是首先是因为S比O的电负性小,对锂离子的束缚能力也较小;其次是因为S的原子半径比O大,在网络结构中能形成更大的离子传输通道,有利于锂离子在结构中的迁移[17]。
同晶体型电解质相比较,玻璃态电解质具有诸多优点,如导电性具有各向同性、离子电导率高、电子电导率低、易于加工等,在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非晶固体电解质的导电机理十分复杂,特别是非晶固体电解质中的混合网络形成体效应,其对玻璃体系离子电导率的提高非常显著,深入研究其微观作用机理对开发出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非晶固体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混合网络形成体效应是否发生是影响玻璃电解质体系离子电导率的关键因素,其发生条件十分苛刻,玻璃电解质必须满足三个要求:(1)适当的玻璃体系:只有离子导体中才会发生混合网络形成体效应;(2)适当的合成方法:只有采用适宜的合成方法得到的材料中才会发生混合网络形成体效应。
(3)适当的物料配比:同一体系,如果物料比例不合适也不会发生混合网络形成体效应。
三、玻璃-陶瓷电解质玻璃-陶瓷固体电解质,特别是硫代LISICON电解质,即thio-LISICON的研究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8]。
与传统的晶体型和非晶体型固体电解质相比较,玻璃-陶瓷固体电解质兼具晶体型和非晶体型固体电解质的很多优点:一方面,其具有非晶态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的各向同性,因此离子扩散的通道也是各向同性,这样就使粒子间的扩散通道连接比晶态材料更为容易,进而导致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并且容易加工成所希望的尺寸和形状;另一方面,玻璃-陶瓷电解质也具有晶态电解质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好,易于加工处理等优点[19]。
因此,硫代的玻璃-陶瓷材料作为固体电解质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结语采用无机固体电解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而且避免了电解质与电极的副反应,是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也存在着室温离子电导率和高稳定性的矛盾,即高离子电导率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空气稳定性不足,而稳定性良好的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又存在着瓶颈。
对全固态锂电池用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离子电导率和电化学窗口等方面,固体电解质材料与正负极材料间的电化学和化学稳定兼容性也是构造全固态锂电池所必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只有充分认识到固体电解质材料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核心作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才可能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大容量全固态锂电池的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材料。
参考文献:[1] Hara, M.; Nakano, H.; Dokko, K.; Okuda, S.; Kaeriyama, A.; Kanamura, K. J. Power Sources 2013, 189, 485.[2] 张玉荣等. Nasicon型矿物固体电解质电池的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 99-101.[3] 许晓雄等. 锂离子电池玻璃及玻璃陶瓷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2005,20: 21-26.[4] 韩慧芳等. 快离子导体陶瓷的制备与应用[J]. 化工新型材料,2003,31: 21-25.[5] 李为立等. 锂离子二次电池固体电解质材料发展现状及展望[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 1-5.[6] 樊孝红等.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及发展现状[J].中国塑料,2008,22: 11-15.[7] 张保柱等. 锂快离子导体研究进展与展望[J].应用化工,2005,34: 265-267.[8] 石成利等.电子陶瓷材料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陶瓷,2008: 11-16.[9] Adam Ramzy, et al. Tailor-Made Development of Fast Li Ion Conducting Garnet-Like Solid Electrolytes [J].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10, 2:385-390.[10] 耿利群, 任岳, 朱仁江, 陈涛.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 8-9.[11] Aono, H.; Sugimoto, S. J. Electrochem. Soc. 1990, 137, 1023.[12] Fu, J. Solid State Ionics 1997, 96, 195.[13] Murugan, R.; Thangadurai, V.; Weppner, W.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7778.[14] Stramare, S.; Thangadurai, V.; Weppner, W. Chem. Mater. 2003, 15, 3974.[15] 郑子山等.锂无机固体电解质[J].化学进展,2007,5: 101-106.[16] Knauth P. Inorganic solid Li ion conductors: An overview [J]. Solid State Ion., 2009, 180: 911-916.[17] 郑洪河等.无机固体电解质用于锂及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锂陶瓷电解质[J].电源技术,2007,131: 349-353.[18] Yasushi Inda, et al. Development of all-solid lithium-ion battery using Li-ion conducting glass-ceramic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174:741-744.[19] Takeshi Kobayashi, et al. All solid-state battery with sulfur electrode and thio-LISICON electrolyt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8,182:62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