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合集下载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本文将探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的话语权较大,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知识点并能够应用于考试中即可。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难以激发。

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得到了激发。

但是,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或多个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是,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匹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但是,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种教学组织形式(赵艳辉改)5.10剖析

三种教学组织形式(赵艳辉改)5.10剖析

LOGO
个别学习
5.如何解决个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教师的调控问题 (1)学生是否清楚了学习任务与要求,没有出现理 解上的歧义以及要求上的不明。 (2)重点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与指导? (3)学生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什么样的 错误认识,具体的学生是谁,困难障碍是否普遍,为 集体学习的讨论或改进提供信息。 (4)个别学习给多长时间合适?以基础性任务基本 完成为准。还要提示学生加快时间。
因学而导,自主学习。
目 的 功 寻找教师想要的答案, 发现自己的问题与困难,教师诊 能 为教师的教奠定基础。 断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
LOGO
2. 个别学习的目的功能(学生维度)
促进独立思考,实现主动参与 经历学习过程,尝试不同方法 暴露问题困惑,呈现个体差异
全体参与,全程参与
LOGO
个别学习的样貌
LOGO
个别学习
3.什么情况下需要组织个别学习? 核心概念的理解,重点问题的解决,需要 Click to add Title 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 致时 当个别学生出现与多数学生学习速度不一 Click to add Title 当共同探讨的问题需要引出多样化的、个 Click to add Title 性化的、异质的思考时 当需要将集体思考和探讨所得的成果内 Click to add Title 化为每个学生的财富时 当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掌握能力、提 高技能时
LOGO
小组学习
3.目前的小组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
人数声音 应付了事 权威主导 运转欠缺 指导无力
LOGO
小组学习
4.如何解决小组学习中的问题? A.小组的组建问题 根据年级和班级人数规模的不同,可以组建2人、 3人、4人、5人不等的小组,小组最好不要超过5人, 不利实现信息的多项交流与分享。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幼儿园课程组织包括编制幼儿园课程内容、制订幼儿园教育计划、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方式三个层面的工作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内容的编制是指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形成一定结构的工作,其目的是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系统化。

这里所说知识经验的系统化并不是指幼儿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指随着幼儿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与外界不断相互作用,致使自己的知识经验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松散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课程内容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遵循幼儿自身的这种知识经验系统化的“内在大纲”构建“教育大纲”的过程。

不同的课程内容编制方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课程理念,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不同的倾向。

幼儿园所采用的编制课程内容的方式目前一般有三种: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编制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有利于幼儿获得系统的知识,但由于科目分化容易造成忽视各科目间的联系以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

过去,我国幼儿园课程普遍采用分学科(如: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组织的方式,当前,则有大量的幼儿园采用分领域(如: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组织的方式。

对课程内容分学科组织和分领域组织都属于分科目组织的方式。

2.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指各种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其二是指轮形课程,即以生活中的主题为轴心(中心、核心)设计的课程。

我们这里是指后者。

核心课程又称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即“核心”。

在幼儿园,核心课程通常是从幼儿能接触到的自然、社会现象中,选取其中的重要课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其他科目则环绕它与之搭配。

“主题综合课程”即是如此。

核心课程有利于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但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引言在教育领域,课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地传达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师们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

本文将介绍课程内容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线性结构、模块化结构和问题导向结构。

我们将详细探讨每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优势和适用场景,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示例。

一、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课程组织形式。

它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依次呈现教学内容,学生们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学习。

线性结构适用于那些基础知识较少、概念层次相对简单的课程。

线性结构的特点:•顺序性强: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呈现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每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前后关系;•学习曲线平稳:学生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不容易产生困惑。

线性结构适用于以下教学场景:•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知识串联:某些知识点之间有明确的依赖关系,需要按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深入:通过逐步引入新概念和知识,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更复杂的内容。

示例:一门线性结构的课程可能是一门编程入门课程。

首先介绍基本的编程概念和语法,然后逐步引入更高级的主题,如函数、循环和条件语句。

学生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并逐渐提升他们的编程能力。

二、模块化结构模块化结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或单元,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

模块化结构适用于那些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复杂的课程。

模块化结构的特点:•独立性强: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主题;•灵活性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模块。

模块化结构适用于以下教学场景:•多样化需求: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深度拓展:对于某些主题,可以提供更深入和高级的模块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综合应用: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局观念。

第三讲:课程内容

第三讲:课程内容

学习者经 验取向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关注的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做什么。
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
探 讨 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选择和组织形式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课程内容的含义、选择和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的含义
静态的课程内容 ——静态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 法则和问题
动态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际存在的活动过程 ——课程内容是具体的感知运动或操作活动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作出反应的环境中 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技术规则
技术情境 知识
判断知识
3、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三组基本的组织形式
纵向组织 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组织 心理顺序组织
直线式组织 螺旋式组织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
横向组织
强调知识的深度
强调知识的广度
关心知识的形式
要求教师精通本学科知识的 系统内容
关心知识的应用
要求教师精通各门学科的内 容,熟悉学校课程表的安排, 以及目前的考试方式等。
教育实 际中更 多的是 动静融 合的课 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选择
(1)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三个基本取向
学科 知识
社会生 活经验
学习者 经验
学科知 识取向
强调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科的知识体系 关注体现教材所规定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一、按时间顺序组织的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逐步扩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或教材的章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或主题。

每个单元可以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例如数学中的代数、语文中的作文技巧等等。

然后,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这些单元的教学顺序,确保学生可以逐步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可以使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互动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适时进行复习和巩固。

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项目报告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给予解答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按主题分类组织的课程内容除了按时间顺序组织课程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按主题分类来组织课程内容。

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主题的知识,并且加深他们对知识之间关联性的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

每个主题可以涵盖一个特定的领域或问题,例如科学中的物质与能量、历史中的古代文明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可以使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每个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一、介绍在教育领域,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更容易被学生有效地吸收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课程内容的三种常见组织形式,包括线性组织、分支组织和网络组织,并从实际案例出发,详细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二、线性组织1. 特点线性组织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组织形式,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示课程内容。

学习者可以按照规定的顺序逐步学习和掌握知识点。

线性组织的特点包括:•顺序性强:课程内容按照递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逻辑性强: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是有严格逻辑关系的,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重点突出:线性组织可以使重要的知识点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2.应用场景线性组织适合以下场景:•基础知识讲解:对于一些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内容,线性组织可以清晰地展示知识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

•步骤性操作:对于一些需要按照严格步骤进行的操作,线性组织可以使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

三、分支组织1. 特点分支组织是一种根据不同的主题或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的方式。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

分支组织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

•自主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选择学习的深度,更容易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多样性:分支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或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使学习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应用场景分支组织适合以下场景:•个性化学习:对于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强烈的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或问题设置不同的分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多元化教学:在开展综合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时,可以使用分支组织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呈现出来,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四、网络组织1. 特点网络组织是一种将课程内容进行相互关联和交叉引用的方式。

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园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一、课程内容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

其中,语言和数学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科学、社会和艺术则是幼儿园课程的拓展。

1.语言语言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形式,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数学数学是幼儿园课程的另一个基础,主要包括数的认知、数量比较、简单的加减法等。

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游戏、玩具等形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3.科学科学是幼儿园课程的拓展,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观察、实验等形式,让孩子了解自然和社会,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4.社会社会是幼儿园课程的另一个拓展,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

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社会,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5.艺术艺术是幼儿园课程的另一个拓展,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

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形式,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组织形式幼儿园的课程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小组活动、课堂讨论、游戏等形式。

这些形式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让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由发挥。

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小组活动中,孩子可以与同伴互动,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另一种形式。

在课堂讨论中,孩子可以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游戏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体验快乐,同时也可以学习知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在全国教师招聘考试当中主要是作为客观题备考,包括别称、概念、内涵及其他形式。

考试难度中等,主要强调识记,但对于具体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其他概念却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我们这次就来详细说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为各位考生备考提供帮助。

一、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课程内容的构成、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内容/设计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课程计划的内涵课程计划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被称为学校课程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课程计划被称为“教学计划”,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对1988年的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计划”根据新的情况做了修改,更名为“课程计划”。

1996年高中的教学计划也更名为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某级某类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在我国,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教学时数、学周安排、教学进度等,具体包括:明确某级某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列出所开设的各门学科;规定各门学科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个年级的安排顺序;安排其他各项活动,如生产劳动、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等;对学年、学期、假期的时间进行规定和划分。

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课程计划虽然不直接规定教学内容,但其主导思想以及它对不同科目的时数规定及开设顺序,事实上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例如,时数多的科目,所学内容就多一些,其重要性也就更被重视;在不同年段开设的科目,其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就要适合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水平和特点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做了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的新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课程计划与教学计划的关系课程计划的别称是教学计划,但是不能在内容上将两者等同。

课程计划概念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当前全国课程改革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三级,相应的课程计划也发生变化,由国家规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单一形式,发展为与国家课程并存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存的多元形式。

专题4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与组织形式及对新课改内容的理解

专题4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与组织形式及对新课改内容的理解

专题4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与组织形式及对新课改内容的理解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有三种不同的取向:⑴课程内容即教材;⑵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⑶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即教材在传统上,人们历来把课程内容理解为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

知识的呈现方式则采用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也许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

知识的传递理所当然要以教材为依据。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然而,把课程定义为教材,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内容看作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

这意味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这样理解课程内容,在实践中会体现以下几个特点: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课程使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而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材料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事物”。

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课程工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作出相应的反映。

在课程编制上运用活动分析法。

例如,博比特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他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探究式课堂组织设计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探讨、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探究式课堂组织的心理学原理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创立于1912年德国柏林的格式塔心理学用“整体性”和“组织作用”的概念来解释学习过程,认为学习的结果是次要派生的现象,过程才是重要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在当前的情境结构中所存在的缺口;解决问题就是弥补这个缺口,是通过学习者的顿悟实现的;所谓顿悟就是对缺口的突然察觉,它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情境结构的分析,依赖于过去经验的利用,取决于知觉的组织规律,就是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主动加工把相互联系的各要素结合到认知单元中去的结果。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主体在一定遗传特质基础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不平衡。

外界环境及其教育的要求只有为发展的主体所反映和接受并引起内部的不平衡,才能转化为发展主体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发展。

例如,不管家长如何要求3岁的小孩学习复杂的微积分,这种所谓的外因也不可能使儿童产生学习的内因(学习的需要和热情)。

而且,同一种外因由于作用的主体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内部需要(内因),进而对人的学习产生不同的作用。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及其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

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等要素,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这种组织形式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注重内容的整合性。

课程内容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层面。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础语言能力;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注重发展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则强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发展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注重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合作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注重综合性。

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体现情境性。

课程内容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目标,设计了多种多样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6.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7.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程内容在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情境性的同时,也不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各个学习任务群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大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大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大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大学教案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以及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在大学教案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紧密联系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

2.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课程内容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符合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还应当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在大学教案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1.系统性组织:将课程内容以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问题导向:将课程内容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情境进行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3.案例研究:通过引入案例,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4.项目驱动:将课程内容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进行组织,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和任务来实践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策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策略:1.多元化内容选择: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应用技能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多层次思考。

2.灵活运用教具和技术手段:运用多种教具和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演示等,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注重知识与实践结合: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和螺旋式。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就是按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这种方式自古就有。

就是强调按序列进行组织编排。

夸美纽斯在1636年告诫教师,要按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学习活动。

总的来说,序列原则强调根据难度、发展和内化等方面的程度来排列课程。

横向组织原则又称整合原则,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是传统的整合原则的源头,杜威则是整合原则的集大成者,当代的社会改造主义和人本主义又继承并发展了整合原则。

整合意味着打破固定的学科界限和传统的教材内容,强调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横向组织的整合原则包括:联系性一门学科的概念是与另一门学科的概念相关的。

例如可以同时教历史和文学中的概念,以便互相强化。

工具性一门学科中学到的技能,可以作另一门学科领域的工具。

例如把数学概念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综合性研究领域不同于学科领域,它没有明显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些问题,如能量守恒,就需要从自然科学、数学和哲学等知识形式里吸取相应的技能与知识,以获得最佳的解决办法。

又如,地理学和保健学也要吸取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

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按逻辑顺序还是按心理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是历史上“传统教育”与“新教育”的最大分歧。

“传统教育”主张根据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分段的顺序上,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至于这种逻辑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则不属于考虑范围。

“新教育”则强调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

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是目的。

对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来说,一切学科的逻辑都处于从属地位。

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名词解释课程组织

名词解释课程组织

名词解释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部分、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合,形成一个有序的课程结构,以达到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它包括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两个方面。

纵向组织,也称为垂直组织或序列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也称为水平组织或交叉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照主题或问题的需要进行重新编排和组合。

在课程组织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逻辑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知识点之间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 系统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系统性,各个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 连续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知识点之间应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序列。

4. 综合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综合性,应该将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 灵活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

总之,合理的课程组织可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了课程设计的不同层次,具体如下:
1.课程计划:这是最高层次的课程表现形式,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开设哪些科目、学科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等,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并作为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课程标准:这一层次是在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学科制定的详细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它是编写教科书、进行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3.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载体,尤其是指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结构化材料,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传授课程内容最直接的媒介。

综上所述,这三种表现形式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计划为学校提供了整体的教育方向和框架,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教材则是师生互
动中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结合这三者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

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

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宝华张静在综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整个课程内容开发过程的结束,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组织使之形成一个具有特定逻辑关系和价值关系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体系是综合课程内容开发的另一环节和重要任务。

这项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课程的内容结构。

(一)组织方式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人们已经构设出了多种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这些方式具体表现为以概念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方法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主题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组织方式和以方法为中心的组织方式等。

1.以概念为中心的组织方式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性和简约性的概括,它蕴涵了丰富的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把握了概念既把握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同时也把握了类属于概念范畴的事物的个别现象。

在分科课程的模式下,不同学科往往从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和视角对同一概念作出不同的阐释和表述,如艾滋病在医学上注重对这种疾病生成机理、发作表征、传播方式、医治手段和防预策略等问题的诠释,而在社会学上则注重对这种疾病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心理和社会防范措施等方面的诠释。

显然,这种"见仁见智"的诠释其实都不能周全而准确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属性和特征。

为此,以概念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就是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原理和方式对同一概念进行认识、分析和界定,以期使学生获得一个关于概念的完整图景。

这是集中型的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见图1)。

另外,从一个概念出发可以引发出更多的与此概念相关的概念、原理和现象,即围绕一个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因此,以概念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第二种方式是以一个概念为核心将与此概念相关的内容组织起来。

这是一种发散型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见图2)。

2.以主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育中,主题是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主题是指不同内容共同指向的核心问题。

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的不足

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的不足

幼儿园课程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的不足在教改新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还有很多幼儿园还是把排排座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途径。

笔者指出这样的问题,目的不在于否定这种组织形式,而在于通过呈现这种组织形式的一些弊端,分析该弊端的症结之处,力图探求-种更为适宜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一、因材施教不能完全到位“一刀切”是集体教学活动这种组织形式的一大弊端:统-的活动内容,统--的活动目标,统一的活动材料,统-的活动进程,统-的教师提问,统一的活动评价。

不同的每个个体接受着如此统一的教育,我们就不难观察到,活动中,大多数孩子能很快投入到活动中去,但总有那么-部分孩子自始至终没有参与热情。

活动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大部分孩子高举小手、眼中发出渴盼的光,但也总有那么几双似举非举或根本不举的小手。

活动后,有的孩子脸蛋通红,余兴不止,但也总有一些孩子或就此了了,或扫兴失望。

二、单向灌输不能彻底改变我们曾经开展过这样一次讨论,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价值究竞在哪里?我们很多教师们在确认了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孩子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外,北常坦率地特别强调了这种形式的高效性。

而高效性的体现就在于,只有在课堂上,老师才能把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利用最经济的时间传授给每位孩子。

基于教师们这样的观点,我们就不难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处处能找到单向灌输的痕迹:美术活动中,老师总是首先出示范画,讲解范画,再让孩子们进行“创作”,名曲《二泉映月》欣赏时,孩子认为“听音乐时,我好象看到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花丛中慢慢地飞呀飞。

”老师认为是错误的;艺术歌唱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掌握歌词,老师常常-遍遍地领读歌词:数学活动中,老师们常常从概念或文本出发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孩了进行操作练习。

三、生活教育不能真正实现最近,我观摩到了三个小班的集体教学活动,《袜子宝宝》、《小鞋找朋友》、《肥皂》。

这三个活动选取的都是生活教育内容,是针对小班孩子生活中经常袜跟穿到脚背上、左右鞋穿错、喜欢在盥洗室玩肥皂这些问题开展的。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简答题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简答题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简答题【原创版】目录1.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2.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正文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包括学科、活动和经验。

学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语言、常识、体育和礼仪习惯等,这些学科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活动是为儿童安排的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活动,例如游戏、参观、实践等,这些活动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经验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所积累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分科课程:以科目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的一种方式。

这种课程形式能够帮助幼儿系统地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

2.核心课程:又称为生活中心课程或单元课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

这种课程形式能够帮助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方面,强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起点,重视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

这种课程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和学习。

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活动。

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此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包括学科、活动和经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分科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是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
以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一、按知识点组织的课程内容
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基本单元,按知识点组织课程内容可以使学习者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

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基础知识较多、逻辑关系较为简单的课程。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逻辑关系等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者可以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学习,逐步掌握课程内容。

二、按主题组织的课程内容
按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知识点较多、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课程。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归类到不同的主题下,通过讲解主题之间的关系和应用示例,帮助学习者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框架。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主题,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按问题组织的课程内容
按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种组织形式适用于课程内容较为实用、需要解决问题的课程。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解决方法,引导学习者逐步解决问题。

学习者可以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课程内容的三种组织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使课程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无论是按知识点、主题还是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关键在于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