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花色形成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蝴蝶兰(Phalaenopsis)是一种被广泛栽培的热带兰花,具有优美的花形和丰富的花色,深受人们喜爱。

蝴蝶兰的花期长,花色丰富多样,是盆栽兰花中的主流品种之一。

蝴蝶兰的光合色素、花香成分、花色素、花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花开花时间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希望可以揭示蝴蝶兰花开花的分子机制,提高蝴蝶兰的栽培质量和品质。

对蝴蝶兰的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蝴蝶兰光合色素、花香成分、花色素、花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花开花时间的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蝴蝶兰属于兰科植物中的名品,以其华丽多彩的花朵、独特的花香和迷人的色彩而备受人们喜爱。

对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这对于深入了解蝴蝶兰的生长发育机制、花香的产生机制以及花色素的合成途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蝴蝶兰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其研究不仅可以为园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揭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对蝴蝶兰的光合色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光合作用的特点和光合色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蝴蝶兰花香成分和花色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独特的花香和花色的形成机制,对于花卉香料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蝴蝶兰光合色素的研究蝴蝶兰是一种受欢迎的兰花品种,其独特的花色和花香吸引了许多人的喜爱。

蝴蝶兰的光合色素研究是对其生长和发育过程的重要探索,也是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的关键之一。

蝴蝶兰的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光合色素对蝴蝶兰的生长和开花具有不同的影响。

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色素,它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闻名于世,是品种的生态群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美丽的小小斑纹是遗传学中重要的因子,通过它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概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探讨这些斑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是由花粉和花药组成的细微结构,可以在花瓣、叶片和花蕊表面看到。

它们的出现依赖于细胞色素的合成,它们有助于植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并参与花粉的传播。

与其他花色素相比,彩色斑纹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或食物摄入而改变。

而且,彩色斑纹具有强大的遗传特征,在不同的观赏植物中可以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遗传学家使用植物彩色斑纹研究遗传性细胞,这些细胞又称为染色体,它们是细胞基因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研究表明,染色体在彩色斑纹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变异和遗传特性。

传学家还可以通过观察彩色斑纹的变化来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细胞色素位点在彩色斑纹中的分布,来推断它们在基因组中具有何种功能。

除了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之外,观赏植物彩色斑纹还可用于研究植物种群遗传学。

通过观察彩色斑纹的差异,研究人员可以推断植物种群中的遗传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濒危物种和变种。

总之,观赏植物彩色斑纹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因子,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基因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也有助于研究植物种群的遗传变化。

然而,这些斑纹的形成机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背后的奥秘。

综上所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是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因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也有助于我们研究植物种群的遗传变化。

未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它们形成之处的奥秘,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观赏植物以其丰富的花色、形态和香气等特性,一直是园艺学、植物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花色作为观赏植物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其形成和调控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过程,也对观赏植物的育种改良和新品种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花色基因工程已成为观赏植物研究的前沿领域。

本文将对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观赏植物花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包括花色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等。

随后,我们将综述花色基因工程在观赏植物中的应用,包括花色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鉴定、花色基因的遗传转化与表达调控、花色基因编辑与新品种创制等方面。

我们还将对花色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如基因表达的不稳定性、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等。

我们将展望花色基因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观赏植物花色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二、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花色是观赏植物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这些基因在分子层面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花瓣的最终色彩。

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花色形成的基础是花青素等色素的合成与积累。

这些色素的生物合成路径受到多个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共同影响。

结构基因负责编码合成花青素的关键酶,如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等。

而调控基因则通过调节结构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花青素的合成量,进而调控花色。

在分子层面上,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和转录后水平调控。

转录水平调控主要涉及到转录因子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例如,MYB、bHLH和WD40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花色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牡丹花色研究进展

牡丹花色研究进展
园! 艺! 学! 报! "##$ ,%% ( $ ) :&%’% ( &%’’ )*+, -./+0*12+1/,3 4050*,
牡丹花色研究进展
张晶晶! 王亮生 ! ! 刘政安! 李崇晖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北京 &###7% ) 摘! 要:归纳了牡丹的花色、花色素组成、花色与花色素组成的关系、色斑演化、花色遗传育种的最 新进展,总结了牡丹基于色素组成的化学分类的最新成果,并就今后牡丹花色研究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牡丹;花色;类黄酮;化学分类;育种;综述 中图分类号:4 $’9G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9&%A%9%H( "##$ ) #$A&%’%A#$
!"#"$% &’()$#"* +$ ,-./"0 1.-.0 !"*")0#2 .3 40"" 5".$6
I;,5D J05DK05D,L,5D M0,5D=;35D ! ,M01 I;35D,5,,5? M0 N;.5D;10
( !"#$#%& !’()%#*)+ ,)-."%,/%0(#(1(" ’2 !’()%3,(4" 54#%"0" 6*)."73 ’2 8*#"%*"0,!"#$#%& &###7% ,54#%))
"" 卷
〔 "〕 趋势。李嘉珏根据形态学特征推断西北品种群主要由紫斑牡丹演化而来 。
最早的牡丹品种多以花色命名,如‘ 姚黄’ 、 ‘ 魏紫’ 、 ‘ 一捻红’ 等。现代也有许多品种是根据 花色命名的,如‘ 蓝芙蓉’ 、 ‘ 鲁菏红’ 、 ‘ 冠世墨玉’ 等。在古代牡丹品种分类中,按花色分类是其 主要方法之一。近现代牡丹品种分类法已逐步向花色与花型相结合的二元分类法转变。根据喻衡的二

兰花花色化学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兰花花色化学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兰花花色化学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摘要:兰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可以作为观赏和美化环境的花卉,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花色纹理繁多、绚丽多彩。

近些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花色形成及相关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兰花花色生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兰花花色产生机制、色素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的最新情况,以期为兰花的色彩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兰花色彩;花色素;功能基因;基因组学正文:兰花是一种常见的盆栽植物,具有稳定、可靠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外观美观、色彩丰富,这是由于兰花独特的花色素组成和表观遗传变异产生的。

因此,研究兰花色彩形成的分子机制,不仅是解析兰花光合色素的多样性,而且可以探究花色品种改良的新策略,为兰花的高效、经济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近些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花色形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兰花花色生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

目前,兰花色素的研究已成为植物色素研究热点之一,为兰花色彩改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兰花色素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多种介导因子,其中包括花色素合成酶、花色素转移酶、氧化还原酶和抑制色素的可变的启动因子等。

除此之外,随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可以研究兰花色彩形成的相关功能基因,如氧化还原酶、花色素合成酶和花色素转移酶等。

例如,Tian等人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氧化还原酶Gene_5247,它能够调节兰花的叶绿素含量和色泽;Yang等人报道的一种花色素转移酶Gene_QTL2能够调节兰花的花瓣色泽;Chen等人报道的一种花色素合成酶Gene_QTL1可以调节兰花花被中的色素含量。

总体来说,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兰花花色产生机制、色素合成途径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兰花色彩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兰花色彩改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花青素调控植物花色的研究进展

花青素调控植物花色的研究进展

花青素调控植物花色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国元方威余春梅连博琳陈艳红钟非张健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03期摘要花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形成和调控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观赏植物颜色产生的机理及其调控,为培育和改良观赏植物颜色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前提。

概述了常见花色素,尤其是花色苷的合成和种类;重点介绍了MYB转录因子调控花青素影响花色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观赏植物花色改良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关键词花色;花青素;观赏植物;调控中图分类号Q9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1)03-0001-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01AbstractFlower col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ornamental plants. Its 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is affected by a seri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of ornamental plant color product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 of new ornamental plant varieties.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ommon pigment,especially the synthesis and types of anthocyanins. It focuses on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ing anthocyanins to affect flower color, which provides a broad background for flower color improvement of ornamental plants.Key wordsFlower color;Anthocyanidins;Ornamental plants;Regulation植物花器官尤其是花瓣的颜色多种多样,它不仅可以吸引传粉者,同时也对保护植物花粉活性、提高授粉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研究

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研究

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研究花卉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拥有多样的花色,给人们带来了美丽与欣赏的享受。

花色的形成是通过花朵内部的色素合成与调控完成的。

本文将探讨花卉的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的研究进展,并探索其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价值。

一、花色的基本形成原理花卉的花色是由花瓣中的色素决定的。

而色素的合成与调控是通过基因的表达调控完成的。

研究发现,花色的基本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1 色素合成基因的调控花卉花色的形成与花瓣细胞内色素的合成密切相关。

而色素的合成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

例如,苯丙酮酸途径和异黄酮途径是两个重要的色素合成路径。

在这些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转录因子的参与转录因子是参与花色调控的重要调控元件。

它们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影响花卉中色素合成的速率和数量。

一些研究表明,转录因子的突变或缺失会导致花瓣颜色的变化,进而影响花卉的花色。

1.3 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如光照、温度和营养等也会影响花色的形成。

例如,光照的强度和波长可以影响气体交换和色素的合成速率,从而改变花卉的花色。

而温度和营养则能够调节花瓣细胞中色素的合成和分解,进而影响花色的表现形式。

二、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花色调控与色素合成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的进展。

下面将以几种典型的花卉为例,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2.1 角瓣花角瓣花是一种常见的花色变异性植物。

研究发现,角瓣花的花色基因是由转座子引起的。

这些转座子插入到关键基因上,干扰了基因的正常表达,导致了花色的变异。

通过研究这些转座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人们对角瓣花的花色调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2 紫色素合成途径紫色素是一种常见的花色素。

研究发现,紫色素的合成途径主要通过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的代谢完成。

苯丙酮酸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会引起花瓣颜色的变异。

通过对紫色素合成途径中基因的调控研究,可以为培育更加色彩丰富的紫色花卉提供理论支持。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许多观赏植物的外观上的色彩和斑纹,是其独特之处,能够给人以最大的视觉冲击和趣味。

这些植物的色彩和斑纹的确是多变的,从简单的白色、黑色、红色到复杂的斑纹。

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这些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基因”和“环境”所决定的。

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的形成以及其与遗传有关的内在机制。

关于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的形成,它们的基因是最先表现出来的,而它们的形态和色彩则是由基因组决定的。

人类在长期的繁殖和选择过程中,改变了这些植物的基因组,通过对某一品种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的表现,来改变它们的遗传特征,从而使它们具有超出天然变异、超出枯燥单一的外观。

而环境因素也是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形成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它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一些基因被激活或发挥作用。

例如,植物的光照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可以影响到植物细胞内的光变化,从而影响到植物的彩色斑纹。

另外,气温和湿度也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也会影响到植物的彩色斑纹。

总而言之,植物的彩色斑纹受基因和环境双重影响,通过长期种植和选择,以求得更加独特的外观和更加鲜艳的色彩。

彩色斑纹的遗传模式并不十分清晰,不过,科学家们已经构建出了一套基本模型,来阐述基因和环境的互动性,以及它们影响彩色斑纹形成的机理。

最后,让我们看看如何通过观察、分析和搜集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信息,从而更好地识别出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遗传分析,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不同品种之间的彩色斑纹的差异,以及这些品种的基因多样性。

这种方法有助于植物育种学家在植物育种过程中,精准地控制植物的彩色斑纹,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形成是由基因和环境双重影响决定的,并且通过遗传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了解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制,为植物育种提供有效的控制方法,最终实现精准的育种,收获更加美丽的观赏植物。

观赏花卉花色突变的原因及研究现状

观赏花卉花色突变的原因及研究现状

观赏植物花色突变的原因及研究现状龚元旦摘要:本文归纳了引起花色自然突变可能原因;同时,介绍了花色突变机制研究现状,以期为观赏植物花色突变机理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关键词:观赏植物;花色;花青素苷;突变花色是决定花朵观赏价值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探究观赏植物花色自然突变原因和机理,利用花色突变体开展花色形成机理研究,对花色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起花色突变的主要原因花色与花瓣所含的色素种类、含量、分布以及花瓣细胞结构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细胞液泡pH、辅助着色物质、金属离子等内在因素也会显著影响花瓣的颜色。

外在因素有温度、光照、土壤、激素等。

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清晰阐明,表明花色表型由花色素基因、花色素量基因、花色素分布基因、助色素基因、易变基因和控制花瓣内部酸度的基因协同表达而实现的,也必须由调节基因控制结构基因的表达强度和模式。

1.1 结构基因突变编码花色合成关键酶的各种结构基因是花青素苷合成遗传调控过程中的直接执行者。

结构基因的重复,以及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可移动因子,造成了花色突异的多样性。

花青素苷代谢途径中,CHS、CHI、F3H、DFR、ANS和3GT的编码基因是花青素苷合成所必需的关键基因群。

CHS、F3H、DFR基因都是基因家族成员,这些基因家族一个基因经过重复并进化造成的结果,是丰富花色变异形成的原因之一。

1.2 调节基因调控类黄酮合成中结构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受控于转录因子,且转录因子能够连接到直接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信号传导途径,因此编码这些转录因子的调节基因对花青素苷的合成,花朵的呈色起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调控因子主要是Basic-helix-loop-helix(bHLH)类、R2R3-Myb类和WD40类转录因子,它们在植物种间功能保守,具独特靶基因。

bHLH和Myb常成对起作用,结合在启动子序列相邻的识别位点上,激活结构基因。

WD40类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花卉花色变异机制研究

花卉花色变异机制研究

花卉花色变异机制研究花卉的花色变异是指在同一品种中,花朵的颜色出现差异的现象。

这种变异不仅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美感,同时也对花卉的繁殖和生物学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花卉花色变异的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 遗传因素对花卉花色的影响研究发现,花卉的花色变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花色基因是决定花朵颜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基因可以调控花色素的合成、分解和转运过程,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变化。

例如,拟南芥的花朵颜色变异就与花色基因的调控有关。

通过对花色基因的突变和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科学家们揭示了花卉花色变异机制的一部分。

2. 环境因素对花卉花色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对花卉花色的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光照、温度、土壤和营养等环境条件都可以影响花朵的颜色。

光照强度和波长的改变可以引起花朵颜色的变化。

此外,温度的影响也可以改变花朵中色素的合成和分解速率,从而导致花色的变异。

环境条件对花卉花色的影响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机制。

3. 植物激素对花卉花色的调控植物激素是植物内部调节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

一些研究表明,植物激素也可以影响花卉花色的变异。

例如,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对花卉的花色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乙烯可以调控花色素的合成和转运过程,从而影响花朵的颜色。

其他植物激素如赤霉素、脱落酸等也对花卉花色的变异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4. 花卉花色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花卉花色的变异在植物进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花色的变异可以吸引不同的传粉者,增加花粉传播的机会。

例如,一些花卉通过调整花朵颜色来吸引昆虫等传粉者。

此外,变异的花色还可以帮助花卉适应不同的生境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

因此,花卉的花色变异对植物的繁殖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花卉花色的变异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花卉花色的变异。

对花卉花色变异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还能为花卉的选育和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变色花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变色花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变色花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变色花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实验,用来观察和探究植物中色素变化的现象。

它通常是通过将花朵放入具有不同颜色的染料溶液中来进行的。

以下是变色花实验的一般现象和结论:
现象:当把白色的花朵放入带有染料的水中,花朵的颜色会开始逐渐改变,吸收染料产生显色效应。

结论:
1.花朵的颜色改变是由于水中的染料溶液进入了花朵的组织,
导致花朵的色素发生变化。

2.植物组织中的色素通常是通过通道系统,如维管束系统,
从根部吸收水分和溶质,因此染料也可以通过这一通道系
统进入花朵。

3.变色过程中的时间和程度取决于染料的浓度、花朵的吸水
能力和染料的吸收速率。

4.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水运输系统以及
色素的传输和吸收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变色花实验过程和结果因所使用的染料、花朵种类和实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变色花实验时,应根据实验设计和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来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观察和记录。

花色遗传趋势

花色遗传趋势

花色遗传趋势花色遗传趋势是指植物或动物物种中花色的遗传传递和变化趋势。

花色是一种重要的性状,它可以影响植物或动物的繁衍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花色遗传趋势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首先,花色遗传趋势可以通过基因的传递来实现。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性状遗传的分子单位。

在遗传学中,花色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

通过基因的组合和配对,不同的基因型会产生不同的花色表现型。

比如,在许多植物中,紫色花色是由DOM基因控制的,而白色花色是由dom基因控制的。

当DOM基因和dom基因的组合为DOMDOM时,植物的花为紫色;当DOM基因和dom基因的组合为DOMdom时,植物的花为淡紫色;当dom基因和dom基因的组合为domdom时,植物的花为白色。

通过基因的传递,植物的花色在后代中表现出多样性和变化。

其次,花色遗传趋势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和植物或动物的花色。

比如,在一些植物中,花色可以受到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当植物暴露在强光下时,它的花色会变得更加鲜艳;而当植物处于低温环境中时,它的花色会变得更加浅淡。

这是因为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中色素的合成和积累,从而改变花色的表现。

此外,花色遗传趋势还可以受到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的影响。

人类可以选择特定花色的植物或动物进行繁殖,使得某种花色在种群中逐渐增加。

例如,在农业中,人们经常选择具有高产量和抗逆性的植物品种进行繁殖。

通过持续选择,这些品种在后代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花色特征。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实现花色遗传趋势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科学家可以将其他物种中的花色特征或是调控花色合成的关键基因导入到目标物种中,从而改变其花色表现。

总之,花色遗传趋势是植物或动物中花色遗传和变化的趋势。

它可以通过基因的传递、环境的影响、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的手段来实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花色遗传趋势的理解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为植物或动物的产业应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好的支持。

植物花斑形成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植物花斑形成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2014,41(7):1485–1494 http: // www. ahs. ac. c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E-mail: yuanyixuebao@ 植物花斑形成分子机理研究进展尚啸,王健*,李琴,龚胜,孙海燕,张玄兵(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口 570228)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对植物花斑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与花斑形成相关的花色素合成催化酶基因与调节基因,探讨了转座子、启动子、RNA干扰、甲基化、病毒等对花斑形成的作用,并提出了花斑形成分子机理推测模型图,以期为进一步认识花斑形成的分子机理,开展花斑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花斑;花色素合成催化酶基因;MYB转录因子;转座子;RNA干扰中图分类号:S 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13-353X(2014)07-1485-10Research Advance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Flower Blotch FormationSHANG Xiao,WANG Jian*,LI Qin,GONG Sheng,SUN Hai-yan,and ZHANG Xuan-bing(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Hainan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Abstract:Flower blotch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flower ornamental traits. I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components and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the pigment of the flower blotch have been understood well.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 i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lower blotch formation. The anthocyanidin synthesis catalase genes and regulatory genes related in the flower blotch were summarized,and the roles for the flower blotch formation of transposon,promoter,RNA interference,methylation and virus were discussed.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flower blotch formation was calculated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which would promote the theory study for the breeding about flower blotch.Key words:flower blotch;anthocyanidin synthesis catalase genes;MYB transcription factor;transposon;RNA interference观赏植物的花斑是指在花瓣或花萼上大小、形态和位置基本固定的色斑(程金水,2000),如三色堇(Viola × wittrockiana)、文心兰(Oncidium hybridum)、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等花瓣或花萼基部的深色色斑,广义的花斑应该还包括其他同一花冠上具有不同颜色的区域。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植物彩色斑纹是植物在繁殖或者结果阶段通过纹路,色彩,斑点等多种表现形式来表现自身品种特性的征兆。

这些特征通常是继承给下代的,它们可以帮助农民判断品种之间的差异以及提高产量。

此外,植物彩色斑纹也是植物的装饰元素,使得有益的植物的美丽能够延续。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被研究得越来越清晰。

可以看出,彩色斑纹的表达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比如基因、非基因环境因子和表现形态等等。

基因是彩色斑纹发生的主要原因,它们可以决定植物内部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特性和彩色斑纹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基因突变可以改变植物的外部特性,例如色泽、斑点大小等。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特有的遗传机制,如携带遗传物质的染色体的叠加,也可以影响植物彩色斑纹的表达。

另外,非基因环境因子也会影响植物彩色斑纹的表达,比如光照、温湿度和土壤营养物质等。

光照是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它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表达状态,因此光照强度,持续时间以及频率等参数的适当调节都会影响植物的彩色斑纹表达。

此外,温湿度和土壤营养物质也会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植物彩色斑纹的表达。

最后,遗传变异是彩色斑纹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植物的彩色斑纹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因此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从而改变植物彩色斑纹的表现形式。

总结而言,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
物彩色斑纹的表达机理,并通过调整基因、环境因子和表现形态等来改善植物彩色斑纹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种类质量和品质,为农业发展和植物美化做出贡献。

植物激素参与颜色花色形态变化的机制研究

植物激素参与颜色花色形态变化的机制研究

植物激素参与颜色花色形态变化的机制研究植物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而植物激素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繁多,不仅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影响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颜色、花色和形态方面,植物激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植物激素如何参与颜色花色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

植物激素和颜色变化植物的颜色和颜色变化在生长期中非常重要。

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中,颜色会有所变化,比如花的颜色、叶子的颜色、果实的颜色等。

这种颜色变化往往是由植物激素的作用引起的。

以花的颜色为例,花色的变化通常是由花色素的合成和积累引起的。

然而,花色素的合成和积累不仅受到生理、营养等内部原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植物激素的调控。

其中一些植物激素,如赤霉素和脱落酸,可促进花色素的生产。

相反,一些植物激素,如乙烯和脱落酸,可减少花色素的生产。

植物激素和花色形态的变化不仅仅是花的颜色,花的形态也会随着植物激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植物激素对于花的形态变化起到不同的作用。

赤霉素能够促进花器官的生长和伸展,在此期间,花朵可能变得更大、更高、更为展开。

而多巴胺则可能促使花芽早熟、早开花;磷酸二酯酶可能对花的形态有所影响,促使花生长成粗壮的形态。

此外,植物激素还能够引起果实、籽粒、叶片等的形态变化,我们反复看到的形态变化背后,往往都有着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激素和多样化的花型植物的花型也是其适应环境的表现。

对于植物来讲,不同花型和颜色的花可以吸引不同的传粉者,增强传粉的成功率。

植物激素在花型多样化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植物激素的调控,可以促进花瓣的生长,动态地改变花的形态,令其适应不同种类的传粉者。

同时,有研究表明,细胞分裂和不同化也是植物激素对花型变化的重要作用因素。

结语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的作用不可或缺。

植物激素参与颜色花色形态的变化机制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将使我们更深入了解植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

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分析概述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是流行现在的一种植物绘画技法。

它通过使用植物的彩色,纹理和形状的变化来创造出独特的美妙艺术作品,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植物爱好者。

然而,由于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一直比较模糊,因此人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遗传机理。

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因是控制植物彩色斑纹的主要遗传因素,而环境因素则会影响斑纹的形成,从而影响斑纹的最终形状。

因此,分析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就必须考虑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基因是影响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主要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植物体内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对于影响彩色斑纹形成有着直接关系,这些DNA碱基可能携带有某些基因,这些基因可以控制叶片、花瓣和根茎斑纹形状的发育,从而影响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斑纹的形成,比如温度、光照、土壤条件等等。

另外,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类型也可以通过遗传学原理来解释。

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可以分为染色体病、半染色体病和全染色体病三类,其中染色体病可以由基因突变引起,半染色体病由染色体重组引起,而全染色体病则可以通过遗传性进行传递。

据此,在分析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时,必须考虑到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要熟悉不同类型的彩色斑纹的遗传学解释,以便更好地分析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斑纹的遗传机理,还可以通过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植物体内的基因组成,选择不同的环境条件来分析彩色斑纹的发育和遗传。

只有彻底地掌握了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才能利用遗传技术更好地改良观赏植物,使之更加优越、更加美丽。

综上所述,观赏植物的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基因的影响,又涉及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同类型的彩色斑纹也有不同的遗传学解释,因此,为了更全面地分析观赏植物彩色斑纹的遗传机理,人们必须同时兼顾基因、环境因素和不同类型彩色斑纹的遗传学解释,通过实验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遗传机理。

红花玉兰花色形成的初步研究

红花玉兰花色形成的初步研究

红花玉兰花色形成的初步研究贺窑青;马履一;桑子阳【摘要】对红花玉兰不同花色花瓣中营养元素、基础代谢物、花色素苷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苯基苯乙烯酮黄烷酮异构酶(CHI)活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花色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随着花色的加深,全氮、硝态氮、磷、钾、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铁、锌、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升高,PAL和CHI的活性增强.全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在不同花色花瓣中差异显著.(2)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含量、PAL和CHI的活性与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钾、锌、铁含量变化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全氮、磷、硝态氮含量变化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全氮、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含量增加可显著促进花色加深;钾、磷、锌,铁、PAL、CHI通过参与一定的生理代谢,调节花色素苷的形成而影响红花玉兰花色色调的改变.【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0(030)011【总页数】6页(P2252-2257)【关键词】红花玉兰;花色;营养元素;基础代谢物;酶活;花色素苷【作者】贺窑青;马履一;桑子阳【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开发试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开发试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开发试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83+6Abstract:Nutrient elements,basic metabolita,anthocyanins’contents and enzymatic activity in petals with different flower colors ofMagnolia w uf engensiswere compar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ni2 trogen,phosphor,potassium,free amino acid and soluble protein in carmine petals are all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light2colored petals;Iron,zinc,soluble sugar and anthocyanins contents and phenylalanine ammonia2lyasey(PAL)and chalone isomerase(CHI)activities are all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light2colored petals. Nitrogen,free amino acid,soluble sugar and anthocyanins contens in petals of different flower colo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With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variation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s,PAL and CHI’s ac2 tivities and anthocyanins contents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while potassium,zinc, iron contents and anthocyanins cont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There is a highly signif2 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nitrogen,phosphor,NO3-contents and anthocyanins contents,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ree amino acid,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and anthocyanins contents.Conclusion is nitrogen and free amino acid contents decreasing,when soluble sugar and anthocyanins contents increasing that can distinctly promote petalcolor to deepen.The petals of different color needpotassium,phosphor,zinc,iron PAL and CHI to complete normally physiological me2tabolism that regulate anthocyanins forming,and change petal color ofMagnolia w uf engensis.Key words:Magnolia w uf engensis;flower color;nutrient element;basic metabolite;enzymatic activity;an2 thocyanins红花玉兰新种(Magnolia wuf engensisL.Y.Ma et L.R.Wang)[1]和多瓣红花玉兰新变种(Magnolia wuf engensisvar.multitepalaL.Y.Ma et L.R.Wang)[2]是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野生资源树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赏植物花色形成影响因子研究进展[来源:农村信息网]花是观赏植物的主要观赏器官,花的颜色是决定花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花的品质特性。

狭义的花色是指花瓣的颜色;广义是指花器官花萼、雄蕊甚至苞片发育成花瓣的颜色,也就是花叶中发育成花瓣状部分所显示的颜色。

花色的产生是经过授粉者亿万年长期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不断进化的表现。

同时,植物花色的形成也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1 花色形成的内在影响因子1.1 花色素的种类及其变化花色与花瓣色素的种类、含量、分布以及花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花色素的种类非常多,可分成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花青素三大类。

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素和胡萝卜醇的总称,一般都存在于细胞质内的色素体上,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和类脂中,以结晶或沉淀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的质粒中,又称为质粒色素类。

胡萝卜素的种类取决于其共轭双键的位置,颜色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双键而引起的。

类黄酮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总称,其化学结构是以2-苯基色酮核为基础的一类物质,分为黄酮、黄酮醇、黄烷酮和花色苷等,呈现出从浅黄至深黄的各种花色。

花青素是2-苯基苯并吡喃镁盐的多羟基衍生物,化学性质与类黄酮相似,可分为花葵素、花翠素和花青素3种。

花色苷即花色素苷,由花色素和糖组成,控制花的粉红、红、蓝、紫和红紫等颜色的表现。

安田齐等认为不同色素种类及其含量的时空组合最终决定花色,但花色与花瓣所含色素的颜色并不完全相同。

曹建军等通过对不同花色的欧洲报春研究表明,欧洲报春群体含有多种花色素,单株也可含有多种花色素。

色素的颜色表现具数量效应,如当花瓣主要含花青苷时,含量低时花色为粉红,含量高时花色由红变深红至黑色。

花色苷类色素通常均一性地溶解于液泡溶液中,其通过吸附、晶化、分子堆积以及自聚4种机制来避开水的攻击,并消除“水合——去水合平衡”,从而稳定存在于细胞液中。

花色苷除大部分完全溶解外,还可分为花色苷体和花色苷液泡包涵体两类颗粒,花色苷体的存在可导致液泡的强烈色彩,而花色苷液泡包涵体的存在可增加液泡色彩的强度并导致“蓝化”。

花色素苷所带的羟基数、羟基甲基化的程度、羟基化的数目、种类与连接位置及其与糖基相连的脂肪酸或芳香族酸的种类和数目等因素都会影响花色的表达。

张圆圆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6份观赏向日葵花色分析,在得到的9种花青苷中只有一种在所有样品中均存在,红色花系主要是矢车菊素,而在纯黄色系中则不存在。

一般随着花朵的开放其花色也存在一些变化,有时变化甚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在开花阶段物理及化学条件不同以及花色素组成及含量变化引起的。

例如:蔷薇栽培品种(Masquerade)花蕾期为黄色,初开为粉红色,盛开后变为红色。

这种花色的变化是由于初花期只生成类胡萝卜素,而当花朵开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生成花色素苷,这时花色素苷组成也出现了变化;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a L. Forma Versicolor Makino)在同一天其花色也不相同,表现为黄白——淡红——深红的变化趋势,这种黄白色花和红色花中分别以栎精糖苷和花青素糖苷为主要色素。

1.2 共着色作用共着色作用首先是由Robinson于1931年提出的。

共着色作用是指类黄酮及其它有关化合物与花色素苷一起呈现增色效应及红移,产生从紫色到蓝色的色系。

共着色现象在蓝色花系中可分为分子内共着色(即花色素苷与一个和其相连的芳香酰基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间共着色(即辅色素与花色素苷分子非共价结合)2种。

共色素主要是本身几乎无色的黄酮或类黄酮醇物质,其与花色素苷连接后,不仅增加了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而且使其颜色加深,从而改变花色。

Aida 等将反义DFR基因导入蝴蝶草,发现转化株的花色素苷合成减少,黄酮和黄酮醇(此两者为助色素)含量显著提高,获得了开蓝色花的蝴蝶草,其结果表明调控花色素苷的助色素含量是花色改变的途径之一。

1.3 花瓣细胞pH值花色与花瓣细胞液pH值密切相关。

细胞液pH值发生变化,常引起花色变化,而花青苷受pH值影响最大,酸性时呈红色,中性时呈淡紫色,碱性时则呈蓝色。

Stewart等研究表明,花瓣细胞液pH值多在2.5~7.5之间,红色花的细胞液比蓝色花的酸性更强,红色花衰老时细胞液pH值比蓝色花更小,并时常伴有颜色转蓝和液泡pH值升高的现象。

Mol等研究表明,月季(Rosa chinensis)花色偏蓝或偏紫的品种,花瓣表皮细胞pH值偏高。

Tanaka等研究表明裂叶牵牛(Ipomoea nil)紫色花瓣带蓝色斑块,紫色区和蓝色区色素成份相同,但蓝色区pH值比紫色区高0.7。

Yoshida等测定绣球花(Viburnum macroce phalum)红色和蓝色花细胞的pH值,发现后者比前者高出0.8个单位。

1.4 花瓣细胞形状我们实际看到的花色并不是细胞内色素的直接反应,花瓣色素的颜色被具有各种结构的细胞所包围,从而改变了入射光线的进入。

一般认为,圆锥型可以增加入射光进入表皮细胞的比例,入射光碰到有角度的的圆锥型细胞会折射进入表皮细胞,若碰到没有角度的扁平细胞则完全反射回去,所以具有圆锥型突起的花瓣细胞可以吸收较多的光线,而使色泽变深。

Yoshida等认为花菖蒲的紫色不仅与花色素的含量有关,还受到花被表皮细胞的长度和排列顺序的影响。

Noda Ken 等研究表明,通过利用Myb基因组相关的转录因子控制细胞形状,可以改变金鱼草着色的浓度。

1.5 植物激素对花色的影响植物激素与花色的形成息息相关。

植物激素在果实着色方面研究较多,王贵处理红肉脐橙果皮后,发现两者都抑制了果皮中类胡萝卜元等用外源ABA和GA3素的积累,严重阻碍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均不利于果实色泽品质的提高。

处理能提高菊花开花和衰老过程中花瓣的水分含量,陈洪国等研究表明,用GA3降低细胞质膜透性和丙二醛的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达到延长花期的目的。

Weiss则认为,花药产生的赤霉素转运至花瓣而发挥一定作用。

Perucka等实验证明乙烯可促进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表达,也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种类,从而影响花色。

1.6 金属离子的螯合如果细胞液中存在Al、Fe、Mg、Mo等重金属离子,则色素常是螫合的。

特别是花青苷,螯合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花色,往往偏向紫色。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具有稳定和保护作用,但其在增色的同时形成的“金属一单宁络合物”可导致褪色。

涂宗财等研究表明,金属离子Pb2+、Cu2+、Fe2+对紫甘薯花色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色作用。

Yoshida 等在研究喜马拉雅蓝罂粟(Meconopsis horridula)的过程中,发现花色素苷、类黄酮醇与Mg2+、Fe2+的结合导致了蓝色复合物的形成。

Hayashi等从鸭跖草(commenlina communis L)中分离出一种含Mg2+的蓝色色素结晶体一鸭跖草苷。

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的蓝色花是由于矢车菊琥珀酰糖苷与铁离子络合,并以黄铜醇为共色素形成的。

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lla的花色从红色变为蓝色是因为铝离子与翠雀-3-葡糖苷结合,以3-氯原酸为共色素而形成的。

2 外在影响因子2.1 传粉者、真菌以及人为影响Harborne认为,环境中特定活跃的传粉者导致不同生态环境分布不同的花色。

而李绍文则丰富了这一理论,他认为不同地区的不同传粉者可使同一植物表现不同花色;适应能力强的植物迁到新的栖息地时可能变换花色与环境相适应。

梦繁静、汪政科认为真菌侵染和创伤可诱导植物合成类黄酮物质,它不仅使植物具有抗病功能,而且还供给花色的形成。

Ryder等研究表明,真菌侵染或者机械损伤可诱导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如查尔酮合成酶。

此外,合理的修剪和疏花等园艺措施也有助于多种植物着色。

2.2 温度、光照以及水分的影响温度是影响花色的主要环境条件,一般花青素系统的色素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

花色随温度的升高、阳光的加强而变淡。

如月季花在低温下呈深红色,在高温下呈白色。

菊花、翠菊在寒冷地区花色较温暖的地区花色浓艳。

大丽花在温暖地区栽培,即使夏季开花,花色也暗淡,到秋凉气温降低后花色才艳丽。

这与植物的生态习性也有很大关系,不同习性植物表现不同。

如落地生根属和蟹爪兰属,尤其是落地生根,品种不同,对不适环境条件的反应非常明显,有些品种在弱光、高温下所开的花几乎不着色;有些品种的某些花色变浅,但仍很鲜艳。

据Harder 等人研究,在矮牵牛蓝和白的复色品种中,蓝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多少,受温度影响很大。

如果在30~35℃高温下,开花繁茂时,花瓣完全呈蓝色或紫色;可是在15℃条件下,同样开花很繁茂时,花色呈白色。

而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温度下,就呈现蓝白复色花,且蓝色和白色的比例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变化近于30~35℃时,蓝色部分增多,温度变低时,白色部分增多。

孟宪水等对现代月季的研究表明,温度主要影响花青素的浓度,对花青素的种类影响不大;低温时花青素含量较高温时多,高温也会使花色苷激素与糖结合键活性增加,而提高单宁含量与花青素结合从而影响花色。

黄蓉认为植物在适宜温度下花色艳丽且维持时间较长,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植物花色都有一定程度影响。

以花青素为主的花卉,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花色艳丽。

花色素苷的合成在大多数植物组织细胞中受光的调节。

高山花卉较低海拔花卉色彩艳丽;同一种花卉,在室外栽植较室内开花色彩艳丽,这是由于光照对花青素形成有重要影响。

花青素在强光、直射光下易形成,而弱光、散射光下不易形成。

Harder等人研究指出,具蓝和白复色的矮牵牛花朵,其蓝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的比例变化不仅受温度影响,还与光强和光的持续时间有关。

通过不同光强和温度共同作用的实验表明,随温度升高,蓝色部分增加;随光强增大,则白色部分变大。

孟宪水等研究认为,在弱光下玫瑰因缺乏碳水化合物而使红色变淡,不同开花期对光的敏感性也不同。

黄蓉调查显示,弱光使植物花色变浅,而充足的光照能促进固有花色形成,过强的光照则会破坏植物色素从而影响着色。

程龙军等认为各种光质均可促进花色苷的积累,以蓝光和红光效果最显著。

此外,光期长短也影响植物花瓣中花色苷的量。

适度的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花色且维持时间长,水分亏缺使花色转深,但花瓣萎焉。

在花朵开放初期喷洒适量水雾,可降低温度,增加花青素含量,使花瓣颜色加深。

2.3 矿质营养和糖类矿质离子除与花色苷鳌合影响花色外,也通过影响花色素的代谢从而影响花色。

氮肥过多会抑制花色素苷的形成并导致着色不良。

Saure在对花色素的研究中发现,K+本身使花色苷的合成不明显,但高浓度的K+可以增强低氮状态下花色苷的合成。

盂宪水等认为在现代月季栽培期间给予过多的钾肥,会使切花变蓝的情形严重。

糖类作为花色苷的组成成分也是调控花色苷合成的重要信号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