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之形象感知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类解题思路

中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类解题思路

中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类解题思路01人物形象鉴赏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

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

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如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8分)出塞(其二)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6、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4分)【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

(2分)【解析】首先要用概括性词语对诗中主人公形象进行总括,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02景物形象鉴赏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注意答题要求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初中语文_中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词中人物形象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中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词中人物形象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古诗词中人物形象专题复习【课标分析】语文课程理念中指出“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了解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代文人雅士、英雄等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的过程,是这三个方面相互融合的过程,既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挑战。

对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对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赏析,是对学生语言分析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的考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领悟能力。

【教材分析】近年来,中考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

2013年中考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体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居多。

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应引起我们关注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一)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部编【中考】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复习目标】重点: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

难点: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

【考点解析】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又是什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

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形象解说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1.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刻画的人物现象。

2.景物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象。

3.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如王冕的《墨梅》。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三、形象术语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四、命题规律(1)人物形象: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意象: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

2019中考诗歌鉴赏遇到形象感知题怎么办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介绍

2019中考诗歌鉴赏遇到形象感知题怎么办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介绍

2019中考诗歌鉴赏遇到形象感知题怎么办语文诗歌鉴赏答题
技巧介绍
2019中考对于即将要参加的初三党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成长转折的第一道关卡,也就是你梦想高中的的第一步。

关于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形象感知题,很多人问起在怎么拿下这道题分数?因为这道题在诗歌鉴赏出现的频率大,并且能够拿多一分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接下来小编就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聊2019中考诗歌鉴赏遇到形象感知题怎么办?
形象感知题题型包括哪些?这是考生第一个要了解的知识,关于诗歌鉴赏中形象感知题,一般包括自然形象和任务形象。

自然形象就是我们看到的景物之形象,比如山川草木。

而人物形象通常是作者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

有了具体区分,答题才能更有针对性。

第二,遇到自然形象分析题,可以从具体景物描写中把握。

自然形象也就是景物的浓缩,这幅景色主要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是美丽还是雄伟,是清幽还是喧闹,繁华还是孤寂。

加上整首诗歌主旨的结合,确定好语言运用描述出来你所感悟到的自然之景。

第三,遇到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以从诗歌题材和平时积累的历史文学背景中把握。

因为不同题材,作者与诗词中出现人物的感情表达不一样,展现的形象也不同。

很多人物形象都有一些固定的答题思维,比如,陶渊明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多了解一些历史文学人物生平故事,以及积累常用到的人物分析用词。

这样做题的时候就有了思路的来源,也能有实际内容可写。

形象感知题就是站在作者描写诗词本质出发,发现并找到其特点在哪里。

这也是诗歌鉴赏题的通用技巧。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赏析2欣赏诗文中典型的形象特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赏析2欣赏诗文中典型的形象特点

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 人的感情。诗人无论是抒发感情(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达心志(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还是阐释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离 不开形象。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什么是意境?
3、什么是物象?
4、意象、物象与意境有什么关系?
1、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
孟浩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象分析——
先 想 到 再 想 到 总 结 一 下
1、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 2、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
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 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即:
意象=形象+情思(作者、读者)

《关雎》 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歌咏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爱情故事,着重表现了男子的执着与 转一。
2、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解答此类题型分析步骤: 第一步:什么人; 第二步:人物形象在干什么,具体的情态特点是什么; 第三步:抒发人物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部编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部编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 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

部编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探究古诗词中诗歌的形象【复习目标】重点:1.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

2.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

难点: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

【考点解析】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设问形式一般为: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又是什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

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形象解说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1.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刻画的人物现象。

2.景物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象。

3.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如王冕的《墨梅》。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三、形象术语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四、命题规律(1)人物形象:诗(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意象:诗(词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时把形象和思想感情或表达技巧结合起来考查。

诗词鉴赏之形象

诗词鉴赏之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点1 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 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 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 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 和想象到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目要比较苦笋和魏征的相似点,是用人物形象比较事物形象,体察诗
人的“志”与“物”的结合点。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抓住事 诗歌首联写见到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直
物特点 接描写苦笋:“骈头脱襁白玉婴”“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挖掘事 物内涵
诗人将“苦笋”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 俱来的,进而联想到魏征。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 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
析作用 意象
分析意象的方法
意象的“象”大多是名词。 找意象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
为“细柳”“红花”。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蕴性上去体味。
抓内涵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 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 及独有情味。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在“抓内涵”时,要特别注意意象内涵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 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寓“惜别怀远”之 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即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 生活底蕴、人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诗中的寓意,即 个性。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 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中考语文考点之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

“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中考的情况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中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

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

2.从考查内容上看。

中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

预计2018年中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州歌头·项羽庙李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

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注】①余、耳:陈余、张耳,都是参加反秦斗争的人物。

②泉扃:九泉,地下。

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上阕描绘出了项羽叱咤风云、英武无比却兵败落魄、儿女情长的末路英雄形象。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几句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英武无比、武功盖世、征战天下的英雄形象,而“兵散月明。

初中古诗词鉴赏意象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归纳

初中古诗词鉴赏意象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归纳

古诗词鉴赏‎(一)人物形象归‎纳(二)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象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雪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

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所以称作意‎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苏轼)③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羌笛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唐代边塞诗‎经常提到。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岑参)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形象实例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信、洒脱飘逸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形象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此人虽赋闲‎在家,却想征战沙‎场统一、南北报效祖‎国。

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知识梳理之形象赏析(课件)-(全国通用)

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知识梳理之形象赏析(课件)-(全国通用)

03
例题解析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 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宋]2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例题解析
解析 景 物 形 象
【注】1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 士。2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毕 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 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解析】 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
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注意两点,一是 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诗歌中的 句子;二是只须描摹出诗歌中主要的景物, 不必每个景物都描摹。 描摹出景物后,考生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 为什么诗(词)人要塑造这一形象。然后,用 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 境的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深远、恬静 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 根据诗歌意境的特点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 情。诗(词)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 悦、欢快、激动、豪迈、沉痛、悲愤、哀 伤等。
课堂导入 形象赏析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 的要素,它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 载体,只有准确理解诗歌形象,才可进入诗人 内心世界,感知其思想情感。可见,鉴赏古代 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地位举足轻 重。
古诗词鉴赏之
形象赏析
01
考查方式
考查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描画了怎样的画面? 5、某联营造了什么氛围?
人物形象通常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大方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析诗歌形象”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析诗歌形象”笔记整理

分析诗歌形象
【答题思路】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5)借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揣摩人物。

2、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等。

分析事物形象首先要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其次,借助表现手法,尤其是托物言志,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四:形象(人物)感知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四:形象(人物)感知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四:形象(人物)感知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题指津】诗人独自在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深思,时而欣赏月景。

从中可看出,诗人性情恬淡,心无所求,寄情山水,无意仕途;而从“深林人不知”,只有明月和“我”做伴的感叹中,可看出诗人些许寂寞的心境。

【参考答案】诗人是一个独处竹林、可以自由自在地弹琴唱歌,但又有些孤独寂寞的隐士。

解题锦囊【变式设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路点拨】第一步,准确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思想、心理特征和身份。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步,联系主旨,分析塑造该形象的意义是什么【答题模板】定性(xx是…形象)+分析(结合诗歌内容,抓住细节特征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

注:“……”是定性词,要准确概括出形象的特征。

对点演练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不见①[唐]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世人:统治集团中的人。

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宋]张孝祥①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感知
题型阐释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盐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例二(2009·江苏宿迁)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闯关方略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例一,从整首词对太守“狂”态的描写,尤其是从下阕引用冯唐的典故和画线句的描
写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国力不振,国势衰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有为之士义愤难平,苏轼即是如此。

他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

答案: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再如例二,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

答案: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

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样的边塞健儿形象?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品读下面诗歌,说说其三、四两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这里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参考答案:1.勾勒了豪放开朗、视死如归的边塞健儿形象。

2.刻画了诗人金榜题名后潇洒得意、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书生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