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合集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摘要: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都有特殊之处,通过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缺陷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所欠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求型的人才,也因此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学习的所有东西,最终都要被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其本身就有职业性、区域性特点,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供需融合的要求,着力培养专业性人才,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融合为一体,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高职产教融合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多个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产教融合需要汇聚产与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缺一不可,该模式施行目的在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

产教融合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学校和企业则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两大中坚力量,但两者的配合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否则将难以进行,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发展和自然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从而推动产教融合正式实施。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经开展,并且某些地区、企业与教育机制先试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若要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必须全面展开分析,寻找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措施。

1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培养生产、建设、操作、管理、服务、研发等诸多类型的实用性人才,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路径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路径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加快,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因此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最直接的重要任务。

此时此刻,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成为高职教育现阶段学校发展的突出课题。

因此,深入探讨如何在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探讨产教深度融合下的高职教育理念。

将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到一起,需要深入反思高职教育的定位、功能,强调高职教育具有培养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下需求的劳动力的关键性,高职教育理念就要从此延伸,有效将产业中企业日益增长的新兴需求引入教育道路中,聚焦培养实用性强、素质优良、创新思维活跃的技术型、经营型和管理型人才。

其次,深化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实践经验,从产业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推动高职教育的修订和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建设学校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科学设计实践课程,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内容,倡导学生项目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的提高。

再者,落实与企业合作的政策措施,建立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共享发展机制,通过企业支持、学生实习、课程交流等方式,帮助高校学生更加实地贴近企业实际,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就业就所群体,满足企业的经营需求,并实现互利共赢。

未来,深化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构建学生专业性素养及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式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环境下,与企业共同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现代化教育体系。

同时,还要健全高职教育机制,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构建“项目+培养+服务”的人才培养格局,改善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健全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是贯穿于高职教育各个阶段,深度融合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质量的高职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凝聚全体力量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设计,以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为我国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领域不断迎来新的变革。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培育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产教融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育人模式。

首先,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农业产业的密切对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行业主体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动态,为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另外,在农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贴近实际需要。

通过开设新兴领域的专业课程,如农业物联网、农业机器人等,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

同时,还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安排,增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时间和强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农业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开设公益实践课程、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农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农业领域的创新与进步贡献力量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贴近实际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环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人才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设计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设计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其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教育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急需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初步的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深入研究这种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探索其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原理和实施方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一模式的分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直备受关注,而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路径。

本文旨在分析和设计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讨该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作用。

研究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将学校教学与市场需求更好地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能力。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篇誗人才培养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覃桂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作物生产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难以满足作物生产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作物生产领域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相关技能,但是缺乏实践机会的学生往往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解决作物生产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背景(一)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助力河池市“三农”建设与发展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是河池市唯一一所农业专业学校,作物生产专业是其重点专业,但由于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学与社会、企业的关系不密切,人才培养不适应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程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将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及企业经营等融于一体,创新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技术需求。

二、研究目标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物生产专业高素质实用专业人才,精准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服务。

三、研究内容(一)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1.理论依据产教融合理念:产教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合作,将教育和产业结合起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中,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得到体现。

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产教融合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实际工作,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实际需求的导向。

产教融合机制的核心是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学校应与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参与项目研发和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产教融合机制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际需求的导向,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

只有不断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农业人才培养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农业院校教育提档升级,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是扩大社会就业的强力举措。

农业院校面对市场需求,应该立足产教融合教育根本,强调素质培养,贯彻创新思想,以培养产教融合能力型人才为己任,探索保障机制的建设,构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育指导和氛围营造,将鼓励实践创新精神和培养能力贯穿到农业院校专业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探索和打造具有完善产教融合教育保障机制体系的农业院校。

标签: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教育创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构想,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对于农业院校而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同时,将产教融合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农业院校学生的未来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和人生事业的创造者。

一、当前我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一)学校对产教融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产教融合教育在我国开设较晚,目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前面虽然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导致我国许多农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教育体系认识不足,思想上也没有得到解放,在推行过程中措施不得力、效果也不明显。

很多学校也在开设一些关于产教融合的讲座或报告会,但是没能融入到专业技能教育的环节上,造成了产教融合氛围不浓,老师对这方面意识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足等问题。

(二)专职产教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实行产教融合教育起步较晚,许多农业院校的老师专业性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并没有设置专职产教融合老师,主要原因是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建设还没能跟得上产教融合时代的脚步进程。

受到过产教融合专业教育训练的老师数量很少,能够从事专职产教融合教育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缺乏人才是导致产教融合教育不能够深入展开的重要原因,缺乏专业性老师也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人才的培养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模式的特点、实施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1、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和产业实践深度结合,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切实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

通过引入企业资源、产业经验,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相结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实践,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促进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价值,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学习环境,培养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难点尽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难点: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愿不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增强合作意识和行动。

2、师资培训不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带教企业的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

3、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是另一重要的难点。

谈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设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谈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设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谈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设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当前教育不断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利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为此,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职院校;产教融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涉及到多个方面,不仅需要院校对该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需要对当前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行业实践内容与教育内容融合起来。

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中职院校利用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保证有规划地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符合行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一、中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育发展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针对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农业发展过程不仅要注重农业工程建设,还需要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

而设施农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形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地区的农业逐渐走向商品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道路。

但是经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农民学历有限,无法掌握目前的相关科技,为此需要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

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教学,培养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1]。

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中,中职院校可以与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进行合作,实现生产与教育的融合。

早在2011年门就针对农村发展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该意见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探究

❘社会聚焦❘□王方玉洪丽娇在提出产教融合的政策之后,高职院校开始对育人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落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专业标准、课程特色,科学地设定实训活动、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激发高职生的职业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教育的同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一)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经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技能实训机会,强化高职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创新精神、主观能动性,在提升高职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实训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整合企业人才培养、校园专业教育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机制。

(二)能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该模式可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展现出企业的主体教育优势,构建理论教育、生产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在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融合生产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企业平台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以教育者的角色来面对学生,还需要以管理人员的角色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配合企业,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企业经营经验,优化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活动,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成效。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了人才竞争,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顺利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企共赢机制、指导制度有待优化与完善,在权责利界定方面不够清晰、全面,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滞后性,运行机制有待健全,无法构建稳定、长久的校企合作关系。

其次,校企双方均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构建多方共赢合作机制的意识,无法实现价值链、利益链的有效衔接,最终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充分的情况。

最后,很多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显然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无法提升高职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衔接的人才。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也在逐渐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教融合机制。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引言1. 需求导向: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产业界的需求。

通过与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技能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人才更符合产业要求。

2. 实践导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机制下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与企业合作或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实践教学和合作项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综合能力。

1. 政策支持:政府对产教融合机制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依据和经济支持。

2. 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需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双向沟通和合作机制,实现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3. 教师培训:产教融合机制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产业界接轨的能力和知识。

职业院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相关建议4.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加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结论产教融合机制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政府、企业和教育界需要共同努力,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和教师培训,推动产教融合机制的发展,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农业院校作为一个专业化特色较强的高校群体,其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彰显出不足的态势,如何转变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其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的命题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从多学科融合角度出发,集中分析了当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多学科融合教育的方法,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综合性的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究,把各种学科的不同特点综合起来,由内而外,形成一个整体的培养孵化平台。

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多学科融合的应用也成为必然,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实际与多学科融合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培养综合性人才、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人才。

一、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1、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目前国内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延续90年代的培养模式系统。

过分注重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对一些非优势或者较弱后学科的支持力度很小。

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无法跟上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与国外农业院校相比较,国内农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处于落后状态。

庞大的人才培养系统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改观。

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

2、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国内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过分单一化也是目前的重要表现之一。

大部分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处于单一化状态,即“专业教学—专业实习——自主就业”的模式。

这种单一化的现象虽然是一种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便有效的方法,但存在着对学生个性化注重不足,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不足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上普遍不够。

诸多农业院校固守传统陈旧的培养模式,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有甚者根本不想去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示例文章篇一:《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开启人才培养的新征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啊,大家有没有想过,以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是科学家、医生,还是工程师呢?不管是哪一种,都需要我们在学校里好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可是啊,光在学校里学习就够了吗?我觉得呀,还不够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种超棒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共育。

我有个表哥,他在一所职业学校上学。

以前啊,他总是跟我说,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理论知识,感觉就像是飘在天上的云,看着漂亮,可不知道怎么用到实际中去。

那时候他可苦恼了,整天愁眉苦脸的。

后来呢,他们学校开始搞产教融合,和企业合作办学。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

企业里的师傅们来到学校,给他们讲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说,那些机器设备到底是怎么运转的呀,生产线上要是出了小故障该怎么修呢。

这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表哥眼睛都放光了,他说:“哎呀,原来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是这么用的啊!”就像一把钥匙,找到了对应的锁。

而且呢,学校也会安排他们到企业里去实习。

我表哥去的那个企业可大了,里面有好多先进的机器。

他刚去的时候,就像个小迷糊,到处看啥都新鲜。

企业里的老员工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耐心地带着他,告诉他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那个流程该怎么走。

这和在学校里上课可太不一样了。

在学校,是老师在前面讲,大家在下面听。

在企业里呢,那就是真刀真枪地干,做错了可不行。

不过我表哥可没被吓倒,他反而更有劲儿了。

我觉得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就像是一场接力赛。

学校先把知识的接力棒传给我们,然后企业接过这一棒,带着我们跑向实际应用的赛道。

如果没有学校的教育,就像运动员没有起跑的基础训练,根本跑不好。

可要是没有企业的参与呢,就像运动员一直只在训练场上,没到真正的赛场上去,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实力到底怎么样。

再看看那些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吧。

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很好,可是一到找工作的时候就傻眼了。

为啥呢?因为他们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1期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何 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农业高职院面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层次较浅等现象,提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等措施来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1 背景自教育部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但目前农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层次较浅,培养学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急需的现代职业农民缺乏,存在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等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际过程中,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签协议多,学生只能近距离观看合作企业,更别说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的现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裹足不前,长期停留在“合而不融”的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与农业发展不相匹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强强联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因素首先是校企运行目标差异。

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不同的社会主体,经营目标不同,学校是教书育人单位,承担培育人的社会责任,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主要目标,讲究公益性。

企业是承担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独立经营,注重经济效益,盈利是其第一追求目标,学校与企业的运行管理目标差异明显。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XIANGCUN KEJI 2021年11月(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肖鹏(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摘要]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农村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调研得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问题。

分析调研数据,找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策: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监督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33-10-30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乡村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重要的发展力量。

1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实依据1.1农村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农村产教融合,也给农村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

大力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依靠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是要构建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可以适应未来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现有的低层次人才将被淘汰,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变现有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农村复合型人才适应未来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当地农村产业密不可分,产业发展需要更新农村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助力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与农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环节。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再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需要对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培养目标的明确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农学类专业人才,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田生产和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增加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

可以通过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和科研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管理和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实践基地。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参与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实践基地还可以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注重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六、评价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践报告、科研项目、实习实训成绩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学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学人才,高职院校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一、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培养。

例如,在植物育种专业中,除了学习相关的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的育种实验和品种选育工作。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应注重与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和实践任务。

例如,在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专业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农机作业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农机设备,熟悉农机的使用和维修。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

实习实训基地应具备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实践任务。

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可以建设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学习和实践。

四、实际项目参与方面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应积极参与实际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际项目可以是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生产项目或农业服务项目等。

例如,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学生可以参与到某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中,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农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师资队伍应具备较高的农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师资队伍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科研活动。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农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比于传统的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训、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农学类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专业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和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农业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在农学类专业的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是实践环境和设施的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环境和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再次是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农业行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为了改进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践环境和设施的投入,改善学生的实践条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再次,高职院校应与农业行业紧密合作,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教融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农业高职院面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层次较浅等现象,提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等措施来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背景
自教育部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但目前农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层次较浅,培养学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急需的现代职业农民缺乏,存在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等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际过程中,校企合
作还停留在签协议多,学生只能近距离观看合作企业,更别说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的现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裹足不前,长期停留在“合而不融”的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与农业发展不相匹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强强联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因素
首先是校企运行目标差异。

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不同的社会主体,经营目标不同,学校是教书育人单位,承担培育人的社会责任,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主要目标,讲究公益性。

企业是承担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独立经营,注重经济效益,盈利是其第一追求目标,学校与企业的运行管理目标差异明显。

公益性与盈利性不能很好兼顾两者的经营宗旨,双方合作的内在矛盾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内容、目标不能更好地协调一致,使得双方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深度。

其次是校企运行体制差异。

校企是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分属不同的行业,各自的运行机
制与管理方式不同。

学校隶属教育行业,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管理,管理学生以育人为主,配套的管理手段及方法上较松散,注重无为而治,可以试错,以塑造学生自我完善的人格为主。

企业是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是独立经营,产品或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销售,影响着企业的利润,生产管理上注重规范与标准,奖惩严明,不可以试错。

学校与企业间的这种运行体制差异,直接影响着校企间的合作态度、效果与成效。

最后是校企合作缺乏约束。

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主体,双方间没有明确的权责约束关系,缺乏统一主体对两者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约束,同时政府、行业部门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自律条款等规范性的文件,对双方的合作行为缺乏可操作的指导,使得校企合作双方的约束性较差,当一方利益受损时,将会动摇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进行。

3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3.1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
目前,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办法,如苏州市2014年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
法》等扶持规范校企合作的规定,旨在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可这些都是指导性的文件,在实际中缺乏可操作性,校企合作协作育人很难落实,导致合作主体联动性较弱、积极性不高,制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故而要从宏观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合作双方特别是对合作企业在税收、信贷方面实行优惠减免政策,对产教融合的头部企业给予相应财政补贴等优惠,明确企v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任务、权利与责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共享等,理顺校企合作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与述求,调动各产业、行业、学校及企业等各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促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

3.2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的目标利益、社会责任的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时的短视行为,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与学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劳动力短缺时,就来合作,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更多的是靠着学校与企业高层主管的关系进行出场的友情赞助,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这种深度合作凤毛麟角,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校企双方无法深度融入对方的生产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
普遍。

要一改这种现象,理顺各主体间关系,兼顾各方利益,明确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权责利相统一,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育人作用,政府发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作用,行业企业制定标准,起到参与、引领性作用,学校要对接行业企业的技能证书,进行“1+X证书”考证,推进课证融通,做好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服务。

3.3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能就是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已任,在现实中校方培养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高职院校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企业的需求调研,专业围着产业转,专业设置对接社会经济产业链,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产业人才。

课程围绕岗位转,课程的设置要对接企业职业岗位。

课堂围绕车间转,课程对接企业车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立马满足企业需求,与企业是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即就业。

所以学校要全方位强化与企业合作,对接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方案,共同构建专
业课程体系,共同打造课程内容,对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技术困境,满足企业的需求。

3.4创新校企人才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训、工学交替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产学研结合式、“2+1”结合式、“2+0.5+0.5”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留于形式,是“骚子跳蚤一头热”,学校一直想能够与企业进行深度的融合,企业到是一直无所谓,碍于面子在消极应付,校企始终处于浅层次的合作,究其原因,是校企双方的目标差异,无法实现协同育人。

所以要统筹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创新校企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运用学徒制、1+X证书等形式进行合作育人,实现校企双赢,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认知专业知识技能、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的实践场所,实现真正的双主体育人。

3.5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理论知识、有实践技能
的“双师型”好教师。

实际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强、动手实践技能弱,与此对应的是企业的师傅动手实践技能强,专业理论知识弱,如果校企合作,则校企间人员的优劣势正好形成互补。

所以要联合校企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破除校企间人员流通的障碍,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企业为主体对其进行绩效考核,明确奖惩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大师到学校开设“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行业企业标准的专业技能指导,通过校企的人员流动对接,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都很强的“双师型”师资,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政利.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质量农业高职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5):139,142.
[2]邹锦青,周卓林,康佃海.农业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120-121.
[3]杨晓青,田清武,张明星.现代农业视角下贫困地区高
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6):222-224.
[4]孙兴民,钱多,陈凡学,等.农业职业院校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振兴“五支力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12):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