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合集下载

中美文化维度案例分析

中美文化维度案例分析

中美文化维度案例分析文化维度理论;中美文化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顺畅,但不同国家和国家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和保存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传统仍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一、文化维度理论所谓的“文化”是同一环境中人们的“共同心理过程”。

文化不是个人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和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

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Hofstede对全球50多个国家的IBM文化價值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分析并结束了测量值的五个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和女性化,长期定位和短期定位,它为分析和应对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中美文化差异分析1.权利距离。

正确的距离是组织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和领导者的独裁程度,以及社会在组织中分配这些权利的不平等程度。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利距离还是权利的微小距离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社会中不同规模成员的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权利距离较大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低权力距离国家。

中国人看重权威,尊重并服从领导者,认同等级制度,对权利的不平等分配不敏感;美国人对权利的不平等分配很敏感。

在美国公司中,等级制度是为了方便存在,而领导层则在不太重要的位置。

2.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方式抵制未来的不确定性:科技、法律和宗教。

人们利用技术来抵御自然的不确定性,利用法律来抵制来自社会其他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被用来解决不可抗拒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

Hofstede的调查显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确定状态的回避趋势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民族认为生命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敌人,尽一切可能避免它们,一些民族采取冷静和接受的态度。

他们认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美国是一个低度不确定的社会。

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避免的社会。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理论,通过分析文化中的几个主要维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交流中,也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机会。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主要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避免、男性本位与女性本位、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如何表达情感。

下面将对这六个维度在中美文化中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权力距离指的是不同文化对于权威和权利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较为普遍的是崇拜权威和敬畏权力。

由于历史上多数中国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众多权威和权力的存在。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因此相对而言对于权威和权力的态度更为批判和挑战。

其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的是文化是否关注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把家庭和社会集体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更重要。

在美国文化中,则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自主决策的权利。

第三,不确定性避免指的是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容易忍受和适应不确定性。

在美国文化中,则更倾向于规则和制度的保障而产生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感。

第四,男性本位与女性本位则与性别角色有关。

中国文化中,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和社会中更重要的角色。

在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强调男女平等。

第五,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则指的是文化对于时间维度的看法。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更注重长远的收益和效果,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更注重短期的结果和效果。

最后,如何表达情感则与文化对待情感的态度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更难以直接表达情感,但也更容易察觉出别人的情感。

在美国文化中则更加开放和直接。

在中美文化融合和交流中,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文化冲突。

例如,中国人在美国会受到一些批评,认为他们过于关注集体利益而不够强调个人利益;而在中国,美国人可能会因为其过于个人主义而被认为缺乏尊重和团队合作意识。

从高低语境交际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高低语境交际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高低语境交际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美两国由于不同语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一、引言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

[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

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

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

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

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

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

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

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

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

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是 4 位 母 亲 素 W。。)、 林 多 (Lind。Jong) 、 莺莺(Ying-Ying) 、 安 美 (An-Mei Hsu)为她们打麻 将的聚会所取的名字。4 位母亲都是历经曲折从
中国来到美国,各 有 1 个 女 儿 ,她们分别是君(June Woo) 、 微 莉 (Waverly) 、 李 娜 (Lena)和罗丝苏( Rose HSU) 。 故事就围绕这4 个华裔家庭两代人不同的
作者简介:李曰(1982— ),男 ,陕西榆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 硕 士 ,主要从事英美
文化、英美文学研究。一、ຫໍສະໝຸດ 喜福会》和霍夫斯泰德 的文化维度理论
( _ ) 《喜福会》 《喜福会》(77ie Joy iucA
)是由美国华裔
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 198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
中美文化价值观冲突展开。4 位母亲在中国都有
不堪回首的苦难的过去,身上深深地刻上了中国文 化 的 烙 印 ,她 们 都 希 望 女 儿 “能 适 应 美 国 的 环 境 却 保留中国的气质”[1]248,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但女 儿 们 “除 了 她 的 头 发 和 皮 肤 是 中 国 式 的 外 ,她的内 部 ,全是美国制造的”[1]247,“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 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按照美国准则生 活 ,这 些 美 国 准 则 ,恰 恰 又 是 她 们 的 中 国 母 亲 嗤 之 以 鼻 的 ‘游 戏 规 则 ’”[1]283,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 免 。女儿经历了焦虑、不适和失败,最终母女通过 互相理解和共同克服困境而彼此更紧密地联系在 了一起。[2]50_51
1979年 ,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等 vs. Long-Term Orientation) 〇[3]53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一、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文化差异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

美国,作为一个低语境文化国家,其交流方式直接、明确,重视个人主义和表达自我。

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交流方式含蓄、间接,强调集体主义和语境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商业交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从而增进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还可以为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沟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其交往的密切程度与日俱增。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日常交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商务、教育、政治等领域的沟通方式。

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研究背景来看,中美两国在高低语境文化上的差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成为了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研究意义来看,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避免误解和冲突,推动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这种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为跨文化沟通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基于霍尔理论的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霍尔理论的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霍尔理论的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研
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跨文化交际是跨越国界的必然选择,然而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给跨文
化交际带来了许多障碍。

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在两国的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也非常不同,这是导致交流和理
解的困难和挑战之一。

本研究将以霍尔理论为基础,探究中美跨文化交
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中美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问题:
(1)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有效地解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文化差异?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来
建立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的概念,并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
以获取研究素材和数据。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探讨中美跨文化交
际中的语境文化差异,借助霍尔理论来理解现象的本质,对两国之间的
不同文化框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提出有效
的解决方法。

4. 研究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将从霍尔理论出发,探究中美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提出解决方法。

研究结果将为相互了解、理解和尊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中美跨文化交流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文化维度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启示

文化维度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启示

跨文化交际论文Hofstede文化维度下的中美跨文化交际启示一、引言在整个世界,中国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内,尤其是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但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引起了很多文化冲撞,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文化模式主要指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人们生活的方式(Samovar, 2000)。

以一个人的文化模式作为参照点和基础,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

本文将运用Hofstede的四种价值维度来解释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两国人民更好的交流合作。

Hofstede确定了四种价值维度,这四种价值维度在不同国家的人身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他们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权利差距,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

后来又加入了时间取向。

接来下本文将以中美两国为例,运用这五个文化维度来探讨中西方的价值取向差异。

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标榜个人创新力,独立,个人表达和隐私为主。

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自我意识主宰一切:鼓励竞争,个人目标优先,个人独立于集体组织等等。

而集体主义的特点则是用严格的社会框架区分集体内与集体外。

集体为主的意识是其中心: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体系为基础,强调集体归属感,个人服从集体。

Hofstede的研究发现表明,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价值维度调查中,美国得分仅为一点。

这就表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

在以个体主义为主线的英美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极大的尊重,并将其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颜静兰,陈乐, 2003)。

下面这个表格表明中国在个人主义指数是二十。

这一数字远远大于美国。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决定着他们思考和处理事情的方式的差异。

(当然,个人主义主宰着美国文化,这并不意味着集体主义的丧失。

)这些差异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对中美两国生活现实的影响。

基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中美礼貌语对比研究

基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中美礼貌语对比研究

基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中美礼貌语对比研究基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中美礼貌语对比研究,礼貌用语是指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

对礼貌用语的研究本来是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但近年来,从其他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出发对礼貌语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

礼貌现象虽然不完全体现为礼貌用语,但礼貌用语却能最直观地反映出礼貌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成功的跨文化理解是建立在能够认识到两种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之上的。

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一个国家,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它是维持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保证交际成功的重要工具。

礼貌用语,就是人们通过问候、道歉、感谢、赞美及其回应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流中运用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礼”,《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民间也有谚语“礼多人不怪”。

事实上,礼貌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交际交往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内容。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礼貌语的表达也是各不相同,尤其是美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自然会和中国的文化形成强烈对比,因此,两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会和交际失败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从美国学者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理论入手,通过定性(访谈)
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美礼貌用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由于作者没有条件去到美国进行实地调查,只能通过对美国一些著名的电视剧或电影的台词进行文本分析,来推导美国人在使用礼貌用语方面的一般规律。

家庭教育论文:通过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家庭教育论文:通过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通过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

本文利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及文化维度理论1967年至1973年期间,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蒂德及其团队在IBM公司就文化价值观问题进行调查,面向各国雇员发放调查问卷112 000多份,霍夫斯泰德基于该研究于1980年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首次提出衡量文化的四个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利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

[1]20世纪80年代末,霍氏对之前的研究重新进行调查,不仅再次证实了前次研究的成果,还基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提出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2]本文即从这五个文化维度出发,探讨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二、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维度聚焦于社会对个人成就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

[3]个体主义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隐私、自由和创新,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多强调群体、和谐、协作、传统和面子。

中国崇尚儒家思想,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因此具有浓烈的“重集体轻个人”文化倾向。

具体到家庭教育,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从“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先人后己”。

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帮助,家庭成员间也强调“长幼有别,尊重长着”,过失会导致自己和群体蒙羞和丢面子。

而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他们强调主动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实现并肯定自己的价值。

家庭成员间更多的是平等相处,彼此尊重,过失会导致负罪感及丧失自尊。

(二)权利距离权利距离维度聚焦于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4]。

中国属于“高权利”国家,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的父母更多地强调“服从”,“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教师对于课堂有绝对的支配权。

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从企业的形成历史和运行机制看,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

由此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方面,差异性更大。

以下是几点很显著的差异:(一)企业文化是一个层面,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是首当其冲的。

我们从霍夫斯坦德的理论来看,中国是权力距离大、集体主义为特点,美国正好相反。

这意味着,美国更容易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个性更为张扬;中国则更容易建立一种等级规范的文化氛围,个人要服从集体。

所以美国不喜欢集权,它是没有中央银行,美国的每个州都有一个行使央行职能的金融机构;而中国的组织架构则都是金字塔式设计,我们的很多央企的架构都是总部---省--市,甚至细化到县、村。

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方面,最突出的差别就是美国人的企业更容易建立人性化为主体的文化,而中国的企业则更容易建立规范控制型的文化。

(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差异。

美国的企业建设文化,一般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文化后期,即文化的描述都非常的简单,也很清晰。

关键就是怎么去让员工按照公司文化倡导去做。

而且美国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每当面临需要变革的时候,他们发现唯有通过文化去引领变革,其他的管理变革才会取得成效。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则表明,我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文化建设的前期,比如我们的理念怎么描述才能彰显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个性,而后期文化的应用则是通过培训、宣贯加一般性企业活动就万事大吉。

至于企业有意识地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去引领企业的管理变革,更是少之又少。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不同。

在美国,企业文化从开始形成到逐步的完善调整,基本都是由公司高层带头去做,他们一般将自身定位为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而且他们很少就文化而谈文化,比如确定了文化的调整方向和内涵后,从高层到管理者、员工一般更多地思考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去做,如何去调整?所以在美国,很少有专门的部门去负责企业文化,他们更多的是全员的参与。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中美两个大国作为代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与风貌。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六个维度,以电影《喜福会》作为案例,探讨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关系紧密程度。

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更为显著。

在电影《喜福会》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重视家族和亲属关系的情节。

例如,婚姻的安排、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的忠诚。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展现了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各种不同权力角色之间的分布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权威地位。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平等,较少出现对权威的崇拜。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相对于美国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对风险持谨慎态度。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和对面子的追求。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更注重个人的冒险和对未知的探索。

第四维度: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分配在中国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分配相对传统和保守。

电影《喜福会》中的男主角承担起家族责任,而女主角在一开始就已为婚姻许配。

而在美国电影中,更多呈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形象。

第五维度:长期与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涉及到社会中对待时间和未来的态度。

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长期计划和稳定发展,而美国文化更强调眼下的即时成果和享乐。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的安排和亲戚关系的重要性都展现了中国对于长期关系的重视。

第六维度:忍耐与即时满足霍夫斯泰德的忍耐与即时满足维度涉及到个体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忍耐力。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美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美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从高低语境理论看中美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摘要:霍尔的文化语境理论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其信息在传播中始终固守着各自特定的传播语境,从而导致人们在交际中彼此之间交流困难。

本文通过回顾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理论,对中美文化中的交际实例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并探讨在应对交际冲突时所应采取的有效沟通策略,对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语境低语境冲突策略1.引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

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根据这一理论,高语境文化成员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的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的。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

2.高低语境文化的冲突不同语境的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

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固守着各自的传播语境,从而导致人们在交际中对同一条信息的理解有显著差异,造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交际失败屡屡发生。

首先,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与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在间接交际与直接交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大部分文化中,都包含间接交际和直接交际两种模式,只是两者的侧重程度会随着不同文化有所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间接交际。

交流模式常常是含蓄、内隐以及较多的非言语编码。

而美国人更注重直接交际,常常是外显、明了及较多的言语编码。

例如:neil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工作在一家设在美国的中国公司。

一天,总经理吴先生对neil说:“很高兴你为公司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因此想让你作为这次中东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研究文化差异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化,揭示人们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电影《喜福会》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解读,探讨中美文化的异同。

一、权力距离霍夫斯泰德将权力距离定义为不同社会层级成员之间接受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中国是一个高度等级分明的社会,家庭、组织、政府等各个层级的权力距离较大,人们对于权威的尊重和依赖明显。

而在美国,权力距离相对较小,强调平等和个人自由。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家庭、企业等层级关系的强调以及男性家长的权威地位,展现了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的特点。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另一重要维度。

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而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家庭、团队和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人。

电影《喜福会》中,家庭背景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牵绊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接受和处理方式。

中国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注重掌握信息、规划安排,对风险和不确定事件的忍耐度较低。

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较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更加开放、乐观。

电影中,徐来喜先生一家不惧风险,放手一搏的精神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不确定性规避较低的特点。

四、男性与女性的角色认同霍夫斯泰德的理论还关注男性与女性的角色认同。

中国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多是勇敢、稳定和负责,而对女性的期望常是温柔、贤良和照顾家庭。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和女性的独立自主。

电影《喜福会》中,女性对家庭的关心、对丈夫的信任以及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形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性别角色认同。

结论: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电影《喜福会》,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体现。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模式对比研究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模式对比研究

- 140-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中美高低语境文化模式对比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陈秋静【摘要】高低语境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为不同的语境文化,因此在中美交流中总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从认识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霍尔的高低语境交际理论,对比分析中美在交际方式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高语境 低语境 含蓄 开放【Abstract 】The concept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reveal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which accelerated the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 contexts, there are always many problems in Sino-America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basis of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theory of Hall,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Key words 】high context; low context; reserved; open一、引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区域经济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越来越紧密。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导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自提出以来,成为了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差异,并从中发现不同文化间的体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维度理论为基础,试析中美文化差异,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探讨两国文化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对国家文化之间差异的研究,通过对五个维度的比较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权利距离维度(Power Distance)。

这个维度描述了在一个社会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对于被视为权威的人或组织的接受程度。

相比之下,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人们更容易接受权威和层级制度。

第二个维度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这个维度描述了个体主义程度与集体主义程度之间的差异。

美国倾向于个体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的利益;而中国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接下来是不确定性规避维度(Uncertainty Avoidance)。

这一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是否对未知情况的不确定性感到不安。

美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更加开放和接受新颖事物;相比之下,中国对不确定性的规避较强,更加重视稳定和确定。

第四个维度是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这个维度描述的是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分布程度。

在这一维度上,美国更倾向于男性化,注重竞争和成就,而中国则更加女性化,注重合作和同理心。

最后一个维度是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这一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对未来的应对方式和时间观念。

美国倾向于短期取向,注重即时利益和个人幸福,而中国则更注重长期取向,强调积极的意义和未来的利益。

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剖析

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剖析

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剖析一、引言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在文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饮食、礼仪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传统价值观,重视孝顺、忠诚和尊重。

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精神和自由。

个体权利在美国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强调自我实现和追求幸福感。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两个国家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得到了体现。

三、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重视家族和亲戚关系,社会结构较为等级化。

而美国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社会结构较为平等,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能力。

美国注重竞争和个人的成就,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

四、沟通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沟通方式和交际习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善于运用非言语表达来传递信息,尤其重视面子和人际关系。

而美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言语表达和直接交流。

他们更加注重实事求是和直接解决问题,不喜欢拐弯抹角和迂回的沟通方式。

五、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的差异中国和美国在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过程和关系,更加重视维护人际关系和多次交往。

时间观念较为弹性,强调“人情味”,往往会迟到或者延迟。

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效率和时间管理,重视守时和高效工作。

他们注重事情的结果和效果,喜欢迅速解决问题。

六、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和美国的饮食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以米饭、面食、蔬菜和豆制品为主食,强调均衡膳食和食物的烹调方式。

中国人注重“饭圈文化”,喜欢团体用餐和分享食物。

而美国饮食以肉类、快餐和甜食为主,追求方便和快捷。

美国人注重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选择,更加重视营养和健康。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文化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影响。

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在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框架下也能得到深入分析。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个人主导社会生活,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决策。

集体主义则强调团体的利益和尊重群体决策。

在中美文化中,美国更倾向于个人主义,而中国更倾向于集体主义。

这种差异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比如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距。

美国和中国在这一维度上也有显著的区别。

美国强调平等性和对权利的保护,所以更倾向于较小的权力距离。

而中国历经封建社会和共产主义时代长期的传统文化影响,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此较大的权力距离是合理的。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避免指人们对不确定情况的承受力和应对策略。

美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创新,对未知的接受程度也相对高。

而中国文化更加谨慎,更在意传统和稳定,因此较高的不确定性避免是合理的。

第四维度:男性化和女性化霍夫斯泰德认为,男性化的文化更加重视竞争、成功、成就和权力,女性化的文化则注重关心、贴心和表现情感。

美国更倾向于男性化文化,而中国则更倾向于女性化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团体关系,善于关心别人、关注情感,这种特点在儒家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美国,独立性和竞争性是社交生活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大部分美国人自认为他们是权利至上的主人公,自主的个体是社会进展的根本特点之一。

以上维度的差异在中美文化中导致了一系列的互动和冲突。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美方可能会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对自由决策的追求,而中国方面更在意的是建立长期的商业关系和追求团队决策。

在交际中,性别和礼仪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此背景下,文化互动和融合的难度变得更大,需要细心并严谨地分析和处理。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范文历来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广义地说,文化指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与。

狭义地说,文化则指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高层次的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低层次的指人民的风俗习惯、流行观念、生活方式等。

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与美国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并且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

因此,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并从文化理论角度分析差异的根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跨文化研究的鼻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Hall)的许多文化理论都有助于我们分析与了解中美文化差异。

从而提高中美两国人民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有利于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1]21-23。

一、中美文化差异表现(一)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儒家与道家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依据传统的儒家学说,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由此可以瞧出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推崇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与个人所作出的牺牲,只有以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至今,这种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集体主义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应对困难,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表明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但就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压抑了个人的创新与实践精神,不利于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却在其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意指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实现社会进步与个人成功的力量,它就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在美国建国之初,个人独立主义思想就开始落地生根。

清教徒们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财富。

只有最终获得财富的人才就是上帝的“选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范文
历来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广义地说,文化指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地说,文化则指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高层次的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低层次的指人民的风俗习惯、流行观念、生活方式等。

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和美国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并且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

因此,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并从文化理论角度分析差异的根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跨文化研究的鼻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Hall)的许多文化理论都有助于我们分析和了解中美文化差异。

从而提高中美两国人民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有利于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1]21-23。

一、中美文化差异表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依据传统的儒家学说,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推崇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个人所作出的牺牲,只有以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至今,这种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集体主义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应对困难,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表明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压抑了个人的创新与实践精神,不利于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却在其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即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意指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力量,它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在美国建国之初,个人独立主义思想就开始落地生根。

清教徒们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财富。

只有最终获得财富的人才是上帝的“选民”。

之后的“西进运动”对美国国民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55-59。

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寻求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不畏艰险,最终战胜了西部恶劣的环境。

在移民过程中,移民之间互相交流比较少,一般都是自给自足。

所以这更加培养了他们的个体主义倾向。

他们坚信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取得成功。

个人主义思想激发了人的主动性,重视自主和独立,人
们在思想、技术上敢于创新,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间就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强国。

但是个人主义思想不重视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冷漠的环境之中。

中国人追求“和合”,强调中庸、和谐“,天人合一”。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以集体利益为重。

而美国人则强调“竞争”及实用主义,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

在追求自我利益与履行集体义务之间,个体优先于集体。

这也许正是他们解决个体与集体这一矛盾问题最佳的实用性方法。

(二)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认知。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尊重过去,在做事之前,都要事先考虑过去有没有做过这件事,以及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等,而且今天做得如何也以过去为评价标准。

这可以进一步推想到中国人敬老尊师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注重基于过去看问题,能尊重并吸取长辈们的经验教训。

而美国人对时间则持有不同的观念[3]245。

他们着眼于未来。

美国人做事时很少看过去。

在他们看来,现在最重要,过去没有那么重要。

他们认为年轻人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往往忽视对老年人的重视。

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人也会对美国人对传统的漠然产生质疑。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依据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跨文化交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

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美国则属于低语境国家。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下的人民思维模式的影响。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而美国人则偏好抽象思维。

中国人写文章习惯于曲线性(curvilinear)的思维方式,迂回接近主题,认为直截了当论述太过直白,缺少美感;而美国人大都是直线式(linear)思维,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主题。

在交流方式上,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态度谦虚,强调暗示的作用,旨在不言而自明;而美国人简单直率,注重有话直说,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意见。

二、运用霍尔文化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是跨文化交流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思想。

(一)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也就是“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
[4]99-101。

而霍尔将语境分为高、低文化语境,在《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霍尔是这样定义高语境文化的,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

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语境文化,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霍尔认为,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一切都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无需一一点明。

依据霍尔的论断,我们可以得出,高语境文化下的人们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

霍尔认为,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大多属于高语境文化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社会。

这种差异就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含蓄,言简意赅,重视心领神会,信息往往是隐藏的。

而美国人则相反,他们在交流中,总是会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把所有要沟通的信息都用直白的、可编码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会隐藏信息,是外显型的。

有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东方人在交谈中为什么要含蓄,并试图隐藏大量的信息,需要对方猜想其隐含的意思。

同时,东方人也会对西方人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产生异议。

通过了解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中美文化差异,在交往中尊重对方的文化。

(二)单向性时间和多向性时间观念
在霍尔的《超越文化》一书中,他指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及冲突。

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处理时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化分成单向性时间观念和多向性时间观念两种文化。

美国文化是单向性时间观念(monochronic),即一次只做一件事。

他们注重的是目标、任务和结果,而不是人际关系。

而东方文化则是多向性时间观念(polychronic),即同时做多件事情。

他们则重视人的实际参与,交易的完成,而非预先计划。

高语境文化的人通常属于多向性时间观念者,在中国,售货员同时服务几个客人是常事,而在美国,客人需排队,一个一个来。

因此,这就决定了在中美两国人民的日常交往中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

(三)空间关系学理论
1963年,霍尔在研究人类是如何固定和半固定空间距离时首次使用了“Proxemics”(人类空间关系学)一词。

霍尔认为,所有文化的人类都起源于相同的物种,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来研究人类的空间行为[5]159-160。

例如,霍尔认为动物也有自己的领地。

有些动物会通过尿液标明自己的隐私空间。

而人类则是通过其周围的家具、墙壁和围墙来确定自己的隐私空间。

人类也一样有标明个人空间的需要。

这是因为我们的动物本性决定了我们都具有个人空间,但是个人空间的大小因文化不同而差异很大。

美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非触摸”文化。

霍尔认为,美国人的自我空间极限大概有一英尺半。

美国人对于偶然的触摸感到非常厌恶,也非常讨厌自我空间受到侵犯。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人们交流时的距离。

个人空间的大小因文化不同而差异很大。

了解这一文化理论有助于中美人民在实际交往中增进文化认知,互相尊重,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三、总结
随着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了解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从对比中认识到两种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应该为继承和创造更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受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同时应该认识到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但一种文化是无法取代另一种文化的。

通过研究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理论,包括高、低语境,空间和时间观念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及其根源。

了解两国文化差异的根源,我们就可以做到求同存异,更好地指导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