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简述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简述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系统中。

它们在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参与调节免疫应答、识别和攻击病原体以及维持免疫的平衡。

因此,淋巴细胞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反映了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的数量通常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样本的细胞计数进行测定。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占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的20-40%。

当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时,淋巴细胞数量会增加。

例如,在感染或炎症反应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都可能增加。

相反,一些免疫缺陷疾病或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可能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因此,淋巴细胞的数量可以用于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以及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其次,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可以提供有关免疫功能和病理过程的进一步信息。

淋巴细胞主要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亚群。

这些亚群各自具有不同的免疫机制和功能。

通过测量不同亚群的比例或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特点,并确定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例如,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可以帮助鉴别各种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B淋巴细胞在抗体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NK细胞则在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中发挥作用。

因此,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机体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特定免疫应答。

此外,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和表型也与一些重要的临床指标相关。

例如,淋巴细胞凋亡和增殖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中,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而在肿瘤和移植排斥反应等情况下,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加,反映了免疫应答的激活。

此外,淋巴细胞表型的分析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并指导治疗选择。

最后,淋巴细胞还可以用于免疫治疗的评估和监测。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一些疾病。

淋巴细胞在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使用自身免疫细胞疗法(例如CAR-T细胞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肝细胞癌患者CD4~+T细胞与CD8~+T细胞免疫耗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肝细胞癌患者CD4~+T细胞与CD8~+T细胞免疫耗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肝细胞癌患者CD4~+T细胞与CD8~+T细胞免疫耗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摘要: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该研究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检测肝细胞癌患者体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免疫状态,探究其免疫耗竭的机制,并分析其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

经过分析发现,肝细胞癌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免疫功能均受到严重抑制,导致机体免疫耗竭,这一现象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肝细胞癌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免疫状态,对于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细胞癌;CD4~+T细胞;CD8~+T细胞;免疫耗竭;临床价值一、引言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该疾病的高度恶性程度和易于远处转移的特点导致肝细胞癌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不佳。

目前,肝细胞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和综合治疗等,但有效率较低,患者生存期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研究表明,肝细胞癌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探究肝癌患者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肝细胞癌与免疫系统异常状态关系的探讨肝细胞癌发生与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状态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细胞癌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前列腺素E2等,这些因子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了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作用,从而使肝癌得以生长和扩散。

多项研究表明,肝细胞癌患者体内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均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内部形成一种免疫耗竭的状态。

CD4~+T细胞和CD8~+T细胞是机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刘星;符秋红【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辅助临床评估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以及对预后进行判断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龙华区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4例多发伤患者依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分为轻伤组(n=92)、重伤组(n=7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前7 d的NLR水平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NLR水平与NISS评分相关性.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n=116)与死亡组(n=48),比较两组患者前7 d的NLR水平差异,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①轻伤组与重伤组患者比较,随着NISS评分升高,NLR呈现增高趋势,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死亡组患者NL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显示NLR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 NLR表达水平能较好的判断多发伤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并能较好的判断预后,可以作为良好的指标用于指导临床对于多发伤患者的诊治.【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16【总页数】3页(P114-116)【关键词】多发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比值;预后【作者】刘星;符秋红【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广东深圳 518110;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广东深圳 518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复合性炎症标志物,与其他的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相比,NLR 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NLR将两个不同但互补的免疫途径整合在一起,通过淋巴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应激反应的程度,另外通过中性粒细胞计数反映了系统炎性反应的恶化程度,二者的比值越低,说明其应激程度越高[1]。

术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术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切缘 阳性 是肝癌复发 的独 立危险 因素( 0 1。【 P< . ) 结论 】 0 术前 高 N R是影 响肝 癌患者 术后复发 的单独危 险 因素 , 肝癌患 L 对
者 的预后 有预测价值 。 关键 词 : 肝肿瘤 ;中性粒 细胞/ 巴细胞 比值 ; 淋 预后 ; 无瘤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 7 57 R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6 235 (0 2 0 — 34 0 17 —5 4 2 1 )3 0 9 — 4
A s at O j te oea a e m at f ne vt r pri e ̄ pit l poy ao( L )o u o e bt c:【 b cv 】T v ut t pc o a l a dp oe tenu oh — -m hct r i N R not m r ei l eh i e e e av lo y e t c
a t rH e t c o y f r He t c l a r i m a fe pa e t m o pa O el r Ca c no ul
L in,P iy n,C h o n n ,GUAN Xiod n ,L e— ig I a J AN Ha-a AIC a — o g a — o g I ipn ,XI - a P E Yu y n,Z HANG B ime g a- n ( e at n o e e l ugr , h ihA l t optl S n a—e nvrt, h hi 10 0 C ia D pr met f n r rey T eFf f ie H si , u t nU iesy Z u a 5 90 , hn ) G aS t i ad a Y S i
Pr o e a ieBlo e to h l o- m p o y eRai sa n e e d n o n si e it r e p r t o d Nn u r p i- - v - l t y h c t toa n I d p n e t Pr g o tcPr d co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孙晓丹;魏莉【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状态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均>3个月)的患者65例为透析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体检组.入选者均检测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红蛋白(Hb),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值.分析hs-CRP、IL-6、Alb、HDL-C、Hb与NLR的相关性.结果①透析组患者NLR(4.67±4.17)、hs-CRP[4.02 (6.67,0.68)mg/L]、IL-6[(14.28±2.94)pg/mL]高于体检组[(1.91±0.67)、0.59(3.07,0.11)mg/L、(].52±0.5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Alb[(39.15±3.67)g/L]、HDL-C[(0.89±0.23) mmol/L]、Hb[(102.1±30.6)g/L]低于体检组[(43.67±3.89)g/L、(1.09±0.21)mmol/L、(118.2±24.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hs-CRP(r=0.323,P< 0.01)、IL-6(r=0.405,P< 0.01)与NLR成正相关,ALB(r=-0.442,P<0.01)、HDL-C(r=-0.353,P<0.01)、Hb(r=-0.291,P<0.01)与NLR呈负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NLR的主要因素为hs-CRP、IL-6、Alb、HDL-C,标准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96、0.387、-0.365、-0.356.结论 NLR可以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重要的炎症信息,它是一个容易检测而且廉价的实验室指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11)004【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血液透析;炎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作者】孙晓丹;魏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14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1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主要治疗方法。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其他各 领域的应用
•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关NLR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与恶性肿瘤有关的,但是NLR在恶 性肿瘤之外的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也是很广的。程琪辉等【19】通过对102例子宫腺肌病、47例子 宫内膜异位症、80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以及在此期间健康体检的72例正常妇女的研究发现,NLR在 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都显著升高,表明免疫抑制是这3种疾病的共性。血NLR、 CAl25及CA199这3种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对这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余贤恩等人【20】 通过对96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NLR均明显 较轻症胰腺炎患者的高,WBC总数及NLR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明显相关性,NLR对急性胰腺炎严 重性的预测具有更高的价值,是急性胰腺炎严重性预测的敏感、准确、简便、价廉的早期指标。金 露萍等【21】研究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6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非冠心病患者。他们发现, NLR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价值较白细胞高,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当。NLR与 经PCI术患者术后一年全因死亡率、左心室重构率密切相关。叶玲等【22】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胞比值(NL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选择83例接受MHD治疗的患者进 行研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接受MHD的终末期肾 脏病患者中,NLR及中性粒细胞数目是预测患者生存预后的指标。魏雯等【23】通过检测患儿入院 时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探讨过敏 性紫癜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及嗜酸粒细胞对过敏性紫癜肾炎发生的预测价值, 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嗜酸粒细胞对于过敏性紫癜肾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 比值越大紫癜性肾炎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T淋巴细胞CD69变化的意义

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T淋巴细胞CD69变化的意义

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和T 淋巴细胞CD69变化的意义韩克松1,张 帆1,李翠玲2,张 静1,邸泰霖1,肖德亮1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CD6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变化的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组)、120例结肠息肉患者(对照组);检测两组的术前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CD69、NLR ,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T 淋巴细胞CD69、NLR 表达水平的差异。

结果:病例组的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CD69表达低于对照组,NLR 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TNM 分期、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发生肿瘤淋巴血管侵犯的结直肠癌患者血中T 淋巴细胞CD6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TNM 分期、是否发生肿瘤淋巴血管侵犯的结直肠癌患者血NLR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CD69表达降低,NLR 值增高,并且与肿瘤的进展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结直肠癌;T 淋巴细胞;CD6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21)02-0263-05doi :10.3969/j.issn.1007-6948.2021.02.019Significance of Changes of CD69 and NLR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N Ke-song, ZHANG Fan, LI Cui-ling, et al. Hebei CNPC Central Hospital,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s of CD69 and NLR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before operation. Methods We selected 126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ase group)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and 120 patients with colon polyps treat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NLR and the CD69 expression by T lymphocyte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were detected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D69 and NLR of T lymphocyte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CD69 expression of T lymphocyte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cas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NLR value of the cas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CD69 expression of T lymphocytes in the blood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umor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 TNM stages,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umor lymphatic vascular invasion were compared, which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When blood NLR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ere assessed in regard with different tumor differentiation levels, different TNM stages. Whether tumor lymphatic vascular invasion occurr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CD69 on T lymph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s decreased and the value of NLR is increased. It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progression.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T lymphocytes; CD69; neutrophils; lymphocytes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术后五年生存率仍然较低[1]。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7)×109/L,百分数50%~70%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增高:(1)急性感染:常见于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最为常见。

应该注意的是某些集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的急性期。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达20×109/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常为病理性,,常见原因如下:(1)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常减低。

某些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等。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陈发行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有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慢性中毒,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肝癌患者外周血 Treg、Th17百分比及 IL-17水平观察

肝癌患者外周血 Treg、Th17百分比及 IL-17水平观察

肝癌患者外周血 Treg、Th17百分比及 IL-17水平观察张增光;秦鸣放【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5(55)15【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百分比及血清IL-17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算40例HCC患者( HCC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Treg、Th17在单核细胞中的百分比,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17。

分析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与H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HCC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的相关性。

结果 HCC组外周血Treg百分比为6.80%±1.22%,Th17百分比为4.84%±1.21%,血清IL-17水平为(204.64±71.96) pg/mL;对照组分别为4.29%±1.31%、7.12%±1.01%和(89.03±11.72)pg/mL;两组Treg、Th17百分比与IL-17水平相比,P均<0.05。

Ⅲ~Ⅳ期HCC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与Ⅰ~Ⅱ期者相比,P均<0.05。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HCC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无转移者相比,P<0.05。

HCC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比与Th17百分比呈负相关关系(r=-0.641,P<0.01)。

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Treg百分比上调、Th17百分比下降,血清IL-17水平升高,可能与HC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总页数】3页(P37-38,39)【作者】张增光;秦鸣放【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不同病因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基因水平及血Th17和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J], 刘晶晶;李庆彦;刘春华2.肝癌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IL-17对肝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J], 刘勇;周彪;曾金;刘华宝3.干燥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Th17/Treg细胞百分比及临床特征 [J], 郇稳; 史丽璞4.巨细胞病毒肝损害患儿外周血IL-17、IL-35与Th17/Tre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杨泽民;张阵;王文辉;冷建刚;刘虎;桑旭5.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和IL-17、TGF-β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J], 崔乐;畅晓元;许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NK细胞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NK细胞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NK 细胞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作者:李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水平,分析T细胞与NK细胞的变化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45例和健康对照组45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检查三组患者的T细胞(包括CD3+CD4+、CD3+CD8+、CD4+CD25+)及癌组织的NK细胞计数。

结果:肝癌组CD3+CD4+、CD3+CD8+、CD4+CD25+均有所下降,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外周血T细胞; NK细胞;免疫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在50万以上。

我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高发国家,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逐渐增加,导致此类癌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有较高的血管转移倾向,容易发生复发,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就已经为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1]。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本次试验研究分析了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组织NK细胞的表达及意义,以分析患者的免疫功能,现将试验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5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45例和健康对照组45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肝癌组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36~74岁,平均(58.98±9.09)岁;根据UICC分期包括:I期11例,II期19例,III期9例,IV期6例;HBsAg阳性39例,HbsAg阴性6例。

肝脏良性病变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5~73岁,平均(58.15±9.74)岁;其中肝硬化19例,肝脓肿11例,肝囊肿2例,慢性肝炎13例。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癌患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份至2014年3月份我院12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并进行定期回访。

根据ROC曲线以NLR=2.84、PLR=138.9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4),高PLR组(PLR≥138.9),低NLR组(NLR<2.84),低PLR(PLR<138.9)组,高NLR+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PLR组(NLR<2.84、PLR<138.9)和高NLR+低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高PLR组(NLR<2.84、PLR≥138.9)。

Log rank单因素分析八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行风险分析。

结果 122例患者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0.2%。

高NLR+PLR组55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3.5%。

低NLR+低PLR组20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2.9%。

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LR≥2.84、PLR≥138.9、肿瘤>5cm、血管侵犯、AFP≥200ng/ml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六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肝细胞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预后肝癌由于早期难以被发现,且较早出现肝内及远处转移,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做为全球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位居第3位[1]。

据相关组织研究统计每年中国新发肝癌病例数为六十余万,约占全球新发病例数的 55%[2]。

近年来我国新发的肝癌病例数居于各种恶性肿瘤中的第2位,其死亡率在城镇居民中仅次于肺癌居于第2位,而在农村位已居于第一位[3]。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血小板比值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血小板比值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血小板比值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高青笛【期刊名称】《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32)2【摘要】目的:评价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血小板比值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35例直肠癌患者,同期选择经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直肠息肉、直肠腺瘤和直肠炎的113例患者被纳入良性直肠疾病组,从体检中心招募了229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s分析诊断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各指标的诊断效能。

结果:PLR和HPR均与CEA 正相关。

多变量分析显示,HPR、PLR、CEA是诊断直肠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PLR或HPR和CEA的组合提高了灵敏度。

与单独的PLR或CEA相比,PLR和CEA组合的AUC值更高。

与单独使用HPR或CEA相比,HPR和CEA的联合的AUC值更高。

结论:PLR或HPR联合CEA检查可以提高诊断效能,是诊断直肠癌的有效诊断标志物。

【总页数】3页(P48-50)【作者】高青笛【作者单位】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癌胚抗原对结直肠癌TNM分期的预判价值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分析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CEA和AFP在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平均血小板体积诊断ACS的临床价值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预测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简述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简述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主要的临床意义如下:
1.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它们可以识别和攻击外
来的致病微生物,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调,易感染各种疾病。

2.诊断疾病:淋巴细胞计数和分类可用于诊断某些疾病。

例如,淋巴细胞数
量明显增加可能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疾病有关;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免疫缺陷病、放射线损伤、某些药物治疗等有关。

3.癌症治疗监测:淋巴细胞计数和分析可用于监测癌症治疗的效果。

化疗和
放疗等治疗方法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因此监测淋巴细胞数量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免疫状态。

4.移植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术后,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移植器官
的排斥反应。

监测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可以及时发现排斥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

淋巴细胞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于评估免疫功能、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和预防移植排斥反应。

对淋巴细胞的临床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临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临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中性粒 细胞 ;结直肠 癌;预后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 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 结直肠癌位 居恶性 肿 瘤发病率 的第 3 位 和死亡率 的第5 位 。约有 2 0 %~2 5 %的患者受了根治性治疗的患者 ,最终 也有约 l / 3 会 出现肿 瘤转移复发 。晚期结直肠癌 患者5 年生存 率通常低 近来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微环境 中存在功能截然不同的两种肿瘤相 关 陛中l 胜粒细胞 ( T u m o r - a s s o c i a t e d n e u t r o p h i l s ,T A Ns ),其中N1 型T A N s 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杀伤肿瘤等抗肿瘤作用;N 2 型T A N s 则具 有促进肿瘤细胞生长 、 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等促肿瘤形成作用。 中性粒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后 , 在局部微环境诱导下 , 发育分化成
于5 %,多数患者只能生存 1 6 ~1 8个月 。 因此 , 找到公认对 于结直肠 癌预后 评估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后 指标 ,就是重 中之重 。
1 、 引 言
功能截 然相反的两种不 同类 型的T A N s 。根据T A N s 功能的不同 ,分为
具有抗 肿瘤作用的 “ N1 ”型T AN s 和促进肿瘤生长 和转移 的 “ N 2 ”型 T A N s ,尚未发现 区分 “ N 1 ”型和 “ N 2 ”型的表面标志分子 ,但两种 T A N s 在合 成分泌的酶类物质 、 趋化 因子 、 细胞 因子及作用机制等方 面 存在 一定差 异 ,在某些诱 导方式下 ,肿瘤微环境 中 “ N 2 ”型与 “ Nl ” 型T A N s的数 目和 比例会相应改变 。 “ N 1 ” 型T A N s 抑制肿瘤生 长与转移 的机制 主要包含 以下4 种: ( 1 ) 激活F a s 配体相关凋亡途径 ,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 ( 2 ) 激活树 突细胞和C D 4 + T 细胞 , 诱导I L 一 1 2 依赖性肿瘤排斥反应 , 发挥抗 肿瘤 作 用; ( 3 ) 高表 达I g G F c 受体 ,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 用 ( A n t i b o d y — d e p e n d e n t c e l l u l a r c y t o t o x i c i t y ,AD C C), “ N1 ” ̄ J T A Ns 能够 表达 C C L 一 3、C X C L 9 及C XC L I O 等趋 化 因子和I L 一 1 2 ,T N F —O t 及 G M — C S F 等炎性 因子 ,招募 和激活C D 8 T 细胞 ; ( 4 ) 经脱颗粒作用释 放活性氧 , 造 成肿瘤 细胞的活性氧损伤 , 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裂解。 “ N 2 ” 型T A N s 释放 的N E ( 粒细胞弹性蛋 白酶 N e u t r o p h i l e l a s t a s e , N E ) 通过 以下途径发挥促肿瘤作用 : ( 1 ) 阻断肿瘤坏死 因子 ( T N F ) 介导 的细胞凋亡途径 ,促 进肿瘤细胞增殖分化 ; ( 2 ) 溶解组织蛋 白 成 分和促 进血管 内皮生 长 因子 (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 V E G F )释放 ,促进肿瘤 细胞新生血管 的形成 ,并增强肿瘤细胞对 内 皮 细胞的粘 附作用 ,为形 成微 转移灶创 造了条件。 5 、 中性粒细胞与结直肠癌 2 0 1 2年, 饶慧兰等 将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作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 预后的—项负性因素作了报道。研究 中对2 2 9 例将手术切除作为首要治疗 手段的结 直肠癌 患者肿瘤 标本进行 收集并检测肿瘤浸润 中性粒细胞水 平, 结果发现 , 高水平N L R 与肿瘤的病理T 分期、M 分期及I f 缶 床分期具有 相关 陛。另有报道称术前N L R>3 . 9 8 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 良。术前 N L R 是结直肠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 。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 L R 的检测可以预测术后生存状况 ,高N L R 预示患者生存状况不佳。

《2024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研究》范文

《2024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研究》范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价值。

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NLR的检测,分析其与患者生存期、复发率及治疗效果的关系,以期为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一、引言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估主要依赖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因素。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NLR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价值。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了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共计200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且在治疗前均进行了外周血NLR的检测。

2. 检测方法外周血NLR通过血常规检测获得,计算方法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

同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基本信息。

3.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不同NLR水平患者的生存期、复发率及治疗效果。

三、结果1. NLR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本研究发现,NLR较高的患者(NLR > 3)生存期明显低于NLR较低的患者(NLR ≤ 3)。

通过对不同NLR水平患者的生存曲线进行分析,发现NLR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 NLR与患者复发率的关系本研究还发现,NLR较高的患者复发率较高。

通过对不同NLR水平患者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发现NLR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NLR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本研究还分析了NLR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结果显示,NLR 较低的患者对化疗等治疗的反应较好,而NLR较高的患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这表明NLR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抵抗细菌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在外周血中,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基本一致,临床意义也基本一致。

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数量明显改变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x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x109/L左右。

6~9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 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2、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x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4、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妊娠5个月以后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x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x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x109/L。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和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

(一)、反应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血中性粒细胞_淋巴细胞比率与相关肝脏疾病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乔

血中性粒细胞_淋巴细胞比率与相关肝脏疾病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乔
1 4 ] 组有升高的趋势。 A g i a s o t e l l i 等[ 证明 N L R可以在
症的存在会加重肝硬化病情, 严重影响预后。系统炎 症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如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病相 关
[ 5 ]
, 且增加存在急性肾损伤的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
6 ] 。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两个主要 险[
A b s t r a c t : R e c e n t s t u d i e s h a v ef o u n dt h a t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r e s p o n s e i s p o s i t i v e l y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t h e p r o g r e s s i o no f l i v e r c i r r h o s i s ,a c u t e - o n -
2 ] 据。Z h a n g 等[ 证明了升高的 N L R与 H B V相关失代
偿期肝硬化的严重性相关, 可以作为预测 1个月病死 率的标志, 而且升高的 N L R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如肝
3 ] 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相关。L e i t h e a d 等[ 证明 N L R
是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 预测因子。 1 . 1 ㊀肝硬化患者出现系统炎症引起 N L R改变㊀在肝 硬化患者中, 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的宿主因素受到 损伤, 引起肠道菌群生态失衡, 肠道革兰阴性菌、 菌群
1 6 ] 反应 [ 。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引起急性全身炎症反应 1 7 ] 和器官的氧化应激 [ 。A C L F的预后与系统性炎症 1 8 - 2 1 ] 的严重程度及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直接相关 [ 。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HBV、HCV感染者中的临床意义评价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HBV、HCV感染者中的临床意义评价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HBV、HCV感染者中的临床意义评价常谦;孟宪春;杨若男;王万海;明亮【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35)006【摘要】目的:探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病毒性肝脏疾病进展及预后中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电子病历系统数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HBV和HC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和非病毒性肝脏疾病患者共计309例和健康对照40例(HC组),肝脏疾病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未治疗(HBV-UT)组、清除(HBV-Cl)组、未清除(HBV-UC)组、肝硬化(HBV-Cirr)组、肝癌(HBV-HCC)组,慢性丙型肝炎未治疗(HCV-UT)组、清除(HCV-Cl)组、未清除(HCV-UC)组、肝硬化(HCV-Cirr)组、肝癌(UV-HCC)组,非病毒性肝炎/肝损伤(UV-Ht)组、肝硬化(UV-Cirr)组、肝癌(UV-HCC)组,比较各组PLR和NLR差异.结果:HCV-Cl组PLR明显高于HCV-UT、HCV-UC组(P<0.05),HCV-UT、HCV-UC组NLR明显低于HC组(P<0.05).HCV-UT、HCV-Cirr、HCV-HCC组较之HC组,PLR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CV-Cirr、HCV-HCC组较之HCV-UT组PLR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CV-Cirr组与HCV-HCC组PLR无差异.结论:PLR和NLR在病毒性肝脏疾病的进展、预后中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尤其HCV感染中,PLR与其病毒学应答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总页数】7页(P854-860)【作者】常谦;孟宪春;杨若男;王万海;明亮【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相关文献】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抗-HCV-IgG抗体轻链比值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刘旺国;赵春林;牛天平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炎症状态中的作用 [J], 张国娟;黄雯;陈燊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初发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景丽玲; 周正宇; 高谦; 石磊; 潘航; 杨婷钰; 岳展伊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董远峰;彭晶;陈艳炯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张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9-07-18T16:37:11.3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5期作者:赖泽如阮梓康陈国良
[导读] 目前许多医学著作证明HCC患者预后可以被如TNM分期、有无脉管瘤栓及外周血AFP表达含量等多种临床病理因素提示[4]。

(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广东湛江 524002)
【摘要】全世界第五大常见毒瘤的其中一种是肝细胞癌(HCC)。

肝细胞癌的死亡率极高,位居第三位[1]。

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病例超过70多万例[2]。

这些年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各种各样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导致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变会慢慢形成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如果长期刺激肝脏细胞。

肝脏纤维化是这种炎症状态的早期症状、其次可能会致使早期肝癌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发展、侵袭和转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是[3]参与炎症反应的炎症细胞,炎症机制的一种血象指标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UR),凭借肝癌患者肝癌的TNM分期和病理分级、NLR水平等相关性指标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比值;临床意义;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5-0060-02
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比值的临床意义
目前许多医学著作证明HCC患者预后可以被如TNM分期、有无脉管瘤栓及外周血AFP表达含量等多种临床病理因素提示[4]。

直到现阶段,有相关研究表明,在HCC产生进展中HCC起着主要的用途,所以在临床上医生可以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利用炎症指标[5]。

同时,已经有有关著作阐述,癌症和全身的炎症反应相互关联,肿瘤本身的生存环境和生物上的学习能力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入侵发展能力的依赖[6]。

肿瘤细胞的产生和进展的进程中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有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中炎症细胞普遍存在,炎症反应可通过外周血检测来表明,这种指标比较容易获取。

炎症细胞的数量非常庞大,NLR对于肿瘤细胞预后的预测,NLR要比其他白细胞的计数的效果更好。

虽然能使得白细胞计数的生理、物理及病理等因素有了改变,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仍能保持稳定,所以NLR是绝对值的计数、并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7]。

身体里相关的免疫途径和发炎症状能被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所代表,同时身体里抗癌免疫活性的平衡和推动癌症进展的反应也能通过NLR数值来反映。

2.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引发HCC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地方性因素、周围所处的环境因素等,甚至还包括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无水乙醇、还有被生物霉菌感染的食物等。

我国现在,人们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患有HCC的人口数量非常之大,而且对于那些慢性乙肝患者来说,即使他们没有出现肝硬化的不良症状,可是他们仍然有可能患上肝癌,并且这种概率还很大[8]。

HCC一般都会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而出现,肿瘤所处的特殊环境中许多相关因素导致有肿瘤的部位中血管产生的东西变得很多,这更让肿瘤的生长难以抑制[9]。

NLR是人体免疫情况的一种评判的指标,病人在手术前NLR是绝对计数,这个指标计数具有稳定性,并且它可以用来做提醒肿瘤的原因之一,在胃癌、乳腺癌、肾癌以及胰腺癌中,NLR可以是一种炎症反应的指标,医学研究者广泛研究发现这项指标与多种毒瘤有关系[10]。

3.有关炎症在肿瘤中的反应
近些年来大量生物学家都发现肿瘤的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发病原理有着很大的联系,炎症反应能造成人体内细胞癌变的原因可能和炎症反应造成的细胞反复坏死、再生、增长还有炎症反应中细胞产生的许多生长因素、细胞因素,蛋白类等载体有关”[11]。

当患有肝癌的机体中受到感染时,人体内可能要一直让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等聚集于人体感染和损伤部位[12]。

这时候人体就会产生许多的细胞因素、趋化因素,生长因素和细胞有毒的载体等在人体内部出现炎症反应的环境,从而导致肿瘤的诱发,同时也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等的大量生成,这对于毒瘤的生长、扩张和位置转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3]。

四.结论
我们探究出了病人在手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对他们治疗肝细胞癌中的影响,医学研究表明NLR指标是从患者体内提取的一项血液指标[14]。

研究者们已经确定,NLR指标能减轻病人的身体痛苦,也给医生们对于自己的病人的预后推测找到了一个新的临床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在临床医学方面广泛推广的[15]。

患有肝癌的病人的NLR值有很大的升高,而且NLR值的增加与肿瘤的形状大小、转移程度和临床分期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JemaL A,Bray F,Center MM,et al.Global cancer stistis[J]. CA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2]赵宗晨,张炳昌,王勇,等.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7,28(22):3682-3685.
[3]陶冶,薛维爽,滕伟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08):80-84.
[4]时光,赵俊伟,明亮.哮喘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01):84-88.
[5]毕新宇,阎涛,赵宏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细胞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4).
[6]蒋萍,徐宇浩,于明.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7,40(06):9-10+13.
[7]蔡军,尹杰,宋建宁,等.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2):996-998.
[8]肖维木,徐绍良,刘菁菁,等.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J].医疗装备,2018,31(24):51-52.
[9]范文博,王琳,李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34(06):915-918.
[10]汪瑞霞,张润爱,杨佳,等.布鲁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4):69-72.
[11]刘挺挺,谷明莉,张蕾,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31(05):127-129.
[12]黄巧娟,庞毅恒,郭远林,等.冠状动脉扩张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03):189-193.
[13] Jemal A,Siegel R,Xu J,et al.Cancerstatistes,2010[J].CA Cancer JClin,2010,60(5):277-300.
[14] Alison MR,Nicholson LJ,Lin WR.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11,185:135-148.
[15] Azab B,Bhatt V R,Phookan J,et efulness of 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in Predicting Short- and Long-Term Mortalit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12,19(1):217-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