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教案《六国论》复习导教案一.复习重点1.作者及历史背景苏洵( 1009-1066 ),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奋念书。
教二子念书。
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
轼22 岁,辙 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
与其子轼、辙合称' 三苏 ' ,俱为列入 ' 唐宋八大家 ' 。
其著作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因为因循保守,政治杂乱而相对衰败,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好纷繁割地乞降终至消亡。
宋代基于唐末藩镇盘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纳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根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
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 大夏 ' ,今宁、陕、甘西北部)扰乱,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脆弱, ' 澶( chán)渊之盟 ' (澶渊,古地名,今河南濮阳县西北)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导致消亡这一点(先人论史事不必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论有据,言之成理。
' 六国消亡在于赂秦' ,此难免片面),责备宋代行贿辽、西夏以求偷安的不妥,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抗外侮。
此文文笔纵横恣肆、简劲切洽,是谈论文之模范。
二、课文内容简讲1、课文共5段,可依据论证过程分为三部分。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阿房宫赋》《六国论》
学案29《阿房宫赋》《六国论》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曝”,暴露②同“倘”,如果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②天气冷暖③金玉珍宝等物④可惜⑤它的实际数目⑥泛指祖辈、父辈⑦智谋和力量⑧旧事3.多义实词答案(1)①兵器②士兵、军队③战争(2)①取得②对、正确③能够④收获⑤实现⑥得意,满足⑦处事合宜⑧必须、应该(3)①丢失②灭亡③逃亡④同“无”,没有(4)①两次②与现代汉语“再”相同③第二次(5)①改变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③放逐、征发④迁移(6)①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②宠幸③幸亏、幸而④希望⑤有幸、幸运4.词类活用答案①数词作动词,统一②名词作动词,龙,出现龙;虹,出现虹③名词作状语,乘辇车④名词作动词,化成焦土⑤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珍宝等物⑥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⑦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⑧使动用法,使……退却⑨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⑩名词作动词,礼遇5.特殊句式答案①被动句,举:被攻占②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③判断句,标志词:非④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⑤被动句,诛:被诛杀⑥被动句,标志词:为……所6.文化常识(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____________”,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________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____________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就属于________。
(3)妃嫔媵嫱: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
妃,专指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嫔,宫廷女官,帝王侍妾;媵,陪嫁的人;嫱,宫廷女官名,实即帝王侍妾。
(4)鼎: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成为____________的象征。
(5)锱铢:古代较小的__________单位。
《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复习学案《六国论》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句。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激活用的能力。
学习过程:每日一译【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01年上海卷)【译文】趣味阅读书商广告西方某国家,一位出版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其本了。
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
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随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
”这一来出版商如获至宝,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
”还把“这书不错”四个字印在封面上。
于是积压的书很快被抢购一空。
不久,这个书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便又打起总统的主意,照方抓药,给总统送去一本。
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一番,便在送去的书上写道:“这书糟透了。
”哪知总统仍然着了书商的道儿,书商又大肆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
”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很快便全部卖掉。
第三次,出版商又把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两次前车之鉴,干脆紧闭金口不予理睬。
然而出版商还是钻了空子。
这次他的广告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预购从速。
”结果呢,书还是被抢购一空。
训练:请同学们从书商的角度用成语类概括评论。
一、知识与技能1、解题与作者介绍: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
2课时《六国论》学案
河北省围场县卉原中学 高二语文选修古代散文部分 NO.11 使用时间:12.30 姓名: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1《六国论》学案(第2课时)制作 门鹏飞 审核 高二语文组 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智力、其实、故事、颠覆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主学习一.研习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速 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
洎 牧以 谗诛,邯郸为 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且燕赵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理清背诵思路: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层意思,怎样论证的?明确:本段紧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地论述。
板书:二、研习第四、五段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 割,以 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解说:本文借史立论,以古鉴今,从而阐明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
本文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6《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复习学案一、模拟考试展台(1)《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六国论》中,苏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过秦论》中,贾谊则指出,秦王朝的灭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弊在赂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当与秦相较暴秦之欲无厌三、找出活用的词并释义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李牧连却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四、找出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非兵不利弊在赂秦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思厥先祖父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以地事秦始速祸焉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六、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七、默写巩固练习1.苏洵《六国论》 : “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国论》复习教案(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六国论》复习教案《六国论》复习教案上课时间:10.11 总课时:36-37课时(两课时) 复习目标:1、能写出“暴、当、厌、无”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2、能写出“其实、祖父、至于、智力、故事、再”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3、能写出“兵、暴、事、犹”等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4、能写出“日、下、完、义、终”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5、能辨析“而、以、为、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6、能准确翻译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3 分钟)二、学生做学案中文言实词练习:(6 分钟)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1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三、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上内容,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导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2. 继续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一、背熟课文,默写名句(A层)1、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2、古人云:“以地事秦,,,。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则胜负之数,,,或为易量。
4、悲夫!有如此之势,,,。
为国者。
二、自主学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赵尝五战于秦5、解释下列多义词(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2)为至丹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为国者无使为威之所劫哉(3)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6)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以)地事秦洎牧(以)谗诛至丹(以)荆卿为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梳理文章结构,探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四、当堂检测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à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ì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2. 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3.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日削月割”相同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五、作业:1、巩固并整理所学知识,完成《六国论拓展案》。
高三语文:《 六国论 》复习学案附答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六国论》复习学案附答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诛”“率”“判”“数”“向”“速”和文言虚词“与”的用法,掌握“判断句”的类型。
2.学以致用,链接高考。
【使用说明】1、本学案复习范围:《六国论》,一课时2、重难点分析:文言虚词“与”的用法,判断句式的梳理掌握。
【梳理·巩固】一、基础知识:(一)解释加点的词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5.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洎.牧以.馋诛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0.为.国着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后秦击赵者再. 1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二)明确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1.理.固宜然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李牧连却.之5.始速.祸焉 6、不能独完.(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其实百倍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思厥先祖父6、可谓智力孤危二、自主巩固(一)一词多义1、诛①洎牧以谗诛②立诛杀曹无伤③口诛笔伐④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⑤其民皆可诛⑥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2、举①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②戍卒叫,函谷举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④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⑥举头望明月⑦举酒属客3、族①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④族庖岁更刀,折也。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六国论》教案优秀范文3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六国论》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高中必修三《六国论》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六国论》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
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
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3.领悟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二.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明达而精湛的政治见解三.学习难点:梳理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意义和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四.了解常识: 1.走近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2.、 写作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
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争的方式。
3.3.解题:解题: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五.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自译课文2.读通大意,领悟说理严谨的方法六.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秦耶( )) 思厥.先祖父(先祖父( )) 暴暴.霜露(霜露( ))抱薪.救火(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燕.赵之君(赵之君( ))洎.牧(牧( )) 以谗.诛(诛( )) 革灭殆革灭殆.尽(尽(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积威之所劫哉!( )) 胜负之数胜负之数.( ))2.找出通假字.找出通假字(1)(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找出活用字(1)李牧连却之()李牧连却之(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5)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五战于秦 ( ))(6)其势弱于秦(其势弱于秦( ))七.课文研习1、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什么分论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课文的第四、第五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课文的第四、第五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八.合作探究:八.合作探究:1、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2.2.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í)牧以谗诛 当(d āng )于秦相较 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为(w éi )国者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阿房宫赋》学案复习目标:掌握“诛”“幸”“举”“族”“以”的用法。
学习《六国论》清晰地论证结构和多变的论证方法。
专题介绍:历史永远有,而人们对历史的警觉并不常有。
所以对一些英雄对一段历史的喟叹,智者对历史的思索,文人骚客对历史的歌吟,我们理应献上我们的敬重。
同时,还要让我们聆听这样的“回声”:一种声音具有内在的深度,正如一脉生命具有时空的穿透。
在人间与天上,在今天与未来,朝圣般地盘旋。
历史并不曾因时间的久远而消逝,当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历史的回声,历史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关注历史也就是关注现在和未来。
【自主复习文言基础知识】一、区别字形gōu()心斗角/提要gōu()玄鼎chēng()玉石/耳著明月dāng()锱zhū()必较/ zhū()圆玉润春光róng()()/二川róng()()落日róng()金/ róng()会贯通shù()卒/wùxū()倚dié()如山/高潮dié()起渭流zhǎng()腻/通货膨zhàng()钉头lín lín()/波光lín lín()/瘦骨lín lí()峋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思厥先祖父暴秦之欲无厌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馋诛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为国着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乍暖还寒时候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媸毕露良辰美景奈何天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指出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并释义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能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4.族秦者,秦也5.朝歌夜弦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7.骊山北构而西折8.辇来于秦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11.李牧连却之12.始速祸焉13.六王毕,四海一四、古今异义词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其实百倍3、刺客不行,良将犹在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思厥先祖父6、可谓智力孤危7、各抱地势,钩心斗角8、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9、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1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年级:高三使用日期:审核人: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严密的论证方法和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特殊语法现象。
一、整体感知1、谋篇布局①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两分句从正反两个不同角度陈述观点。
“非兵不利,战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确凿性。
文章的两个分论点,在本段实际上是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论据,它们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的受赂秦之害的角度进行论证,加强了中心论点的严密性。
②作者使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主要出现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集中写韩、魏、楚三国,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从而论证“弊在赂秦”。
第三段集中写齐、燕、赵三国,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说明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秦”。
2、结构图解赂秦数量比较赂而得者其实百倍而力战而得者(例证、引证对比弊亏(韩、难易比较先祖父得之难论证)在魏、子孙送之易秦兵又至赂楚)“土”与“欲”比较奉之弥繁胜负已判秦侵之愈急不赂齐:与嬴而不助五国者以燕:以荆卿为计三国——为国者无使(借古讽今)赂者丧赵:洎牧以谗诛继亡为积威之所劫二、知识扫描1、容易读错的字弊在赂()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如弃草芥()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2、多音字暴暴露暴晒与与其参与为行为为了燕燕子燕国3、字形辨析赂贿赂覆颠覆赢输赢洛洛阳履履历嬴嬴政羸羸弱殆殆尽酣酣睡贻贻笑大方邯邯郸4、词语积累(1)通假字暴霜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当与秦相较()暴秦之欲无厌()(2)古今异义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后秦击赵者再⑤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一词多义为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故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此言得之诚不得已吾得见事之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则与斗卮酒彼与彼年相若也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蒙冲斗舰及以千数范增数目项王速而其归书也必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率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子路率而对曰(5、重要虚词以洎牧以谗诛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诸候之所大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6、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2)名词作动词①能守其士,义不赂秦: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以地事秦:(3)形容词作动词①不能独完:②用武而不终也:(4)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5)动词作名词①盖失强援:②秦以攻取之外:(6)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却7、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中语文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
第20课六国论学习目标 1.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3.认真朗诵,琢磨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诗海拾贝】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杜牧前期很是关切政治,对那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当他来到那时仍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姬演唱《后庭花》曲,便感叹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姬“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挖苦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非常关切和深切忧虑。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闻名散文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闻名。
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眉山三苏祠有幅楹联对他父子做了高度评判: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伙儿。
本文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
嘉祐,宋仁宗的年号。
《权书》包括10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这是篇史论文,要紧论述了六国衰亡的缘故在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因此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衰亡而在借此批评宋朝赂契丹、西夏的不妥。
二、背景简介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纳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央,将帅不得专兵,乃至外出作战,也必需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常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
如此的方法尽管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可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自宋建国到苏洵归天,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如此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六国论》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准确翻译并背诵全文。
2、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提升认识境界,学以致用、写写自己的感想。
【文本回顾】
《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________”。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两个分论点是:一________ ;二________ 。
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________。
【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
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
斩荆棘()日削月割()
【解释加点字】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⑤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古人云:“,,,。
此言得之。
4.悲夫!有如此之势,,,。
!
5.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高考链接:
1、(2013浙江)有如此之势,,,以趋于亡。
2、(2013山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07上海卷、06浙江卷)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4(08上海卷)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5、(08山东卷)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找出活用字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觉今是而昨非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或: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至德不得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⑤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相见恨晚
③死者相藉
④伯乐相马
(5)势:
①其势弱于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蹇叔之子与师。
(与师,参军作战。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④与人为善
⑤与战胜而得者
⑥六国与秦皆诸侯
(7)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
③不速之客
④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
”乃序而铭之。
——《贞曜先生墓志铭》(8)厥
①思厥先祖父
②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③和之璧, 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荀子》
二、文言虚词
(1)而:
①赂秦而力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而秦兵又至矣
④二败而三胜
⑤某所,而母立于兹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之:
①破灭之道也
②诸侯之所亡
③子孙视之不甚惜
④此言得之
⑤苟以天下之大
⑥句读之不知
⑦顷之,烟炎张天
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以有尺寸之地
④以地事秦
⑤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4)始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④始适还家门。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三、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四、翻译句子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文本回顾
.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2.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1)非:
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②不对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六国论》)
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⑤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必须,一定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相:
①互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相见恨晚
③递相,先后死者相藉(《捕蛇者说》)
④亲自观看伯乐相马
(5)势:
①势力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②形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7)催促(8)因而表承接玉石
二文言虚词略4、开始;开始;曾经;刚刚才
5.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