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正义实现的主体维度
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论三种伦理主体的道德建构
道 德 品质体 现 出个 体 主 体 的被 动 性 , 么 “ 欲达 那 己
而达 人 、 己欲立 而立 人 ” 表 现 了道 德 的主 动性 , 则 因
为人 的理 性能 力能 判断人 类行 为 的善恶 与 真假 , 只
主体 的统 一 。 ] 1) 中 , 体 主 体 是 人 栖 居 于 自 [ (3 其 2P 5 个
它们并 不是 孤立地 发 生作用 , 三种 主体 之 间既 需 要
规 制与之 对应 的主体行 为 。
对 于个体 来说 , 与他 者共 在 的事实 决定 了个 体 道德 的必 要 , 论 是 西 方 契 约论 思 想 , 是 中 国传 无 还 统 的人性 论 思 想 , 视 道 德 为 个 体 存 在 的本 质 要 都
然界 的直接 表征 , 而群 体主 体则是 人类 交 往 的必 然 产物 , 主体 是人 类 区别 于其 他生 物 的标 志 。与 之 类
要在 进行 价值取 舍 的 同时 , 这种信 息 主动传 达 给 将 他者 , 做到 了“ 已及人 ” 就 推 。第 三 , 为 天地 立 心 , “
为生 民立命 , 为往 世继 绝学 , 为万 世 开太平 ” 。从社
论 , 体 道 德 至 少 具 有 四种 境 界 。第 一 , 己 所 不 个 “ 欲 、 施于 人” 勿 。这是 个体 主体 的道德 底 线 , 同时 又 是一种 具有 可 普遍 化 的道 德 品质 , 家 学 说认 为 , 儒 自己所 不愿 从 事 的行 为 必 然 是他 者 也 不 愿 接 受 的 行 为 , 种 道 德 品 质 建 立 在 同 情 的基 础 之 上 。第 这
( 6 2 1 C) 0006 .
作 者 简 介 : 盛 军 (9 8 ) 男 , 南 怀 化 人 , 南 大 学政 治 学 与行 政 管理 学 院博 士 生 。 杨 17一 , 湖 中
群体正义视角下环境正义的核心议题及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引发了学界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研究。
由于各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环境正义运动也体现出不尽相同的诉求,如在美国主要表现为以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或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填埋等问题引发的邻避运动,在日本表现为工矿企业污染导致的公害抗议活动,在印度表现为对穷人基本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料的剥夺而引发的抗议活动,等等。
概括说来,环境正义理论的建构大致有两种进路:一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理论;二是环境社会学和环境政治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理论。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所指涉的正义共同体范围不同,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共同体通常是涵盖包括自然界其他物种在内的生态集合,此为广义的环境正义,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其为生态正义;①而环境社会学和环境政治学意义上的环境正义共同体则一般仅限于人类,是一种相对狭义的环境正义。
以人类为正义共同体的环境正义可以划分为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代内环境正义又可以划分为国内环境正义和国际环境正义,国内环境正义还可以划分为地区间正义和群体间正义等。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领域是代内正义中的国内群体正义。
从群体正义的视角观照近40年来环境正义的群体正义视角下环境正义的核心议题及现实意义☉刘海霞于恬[摘要]环境正义作为公平正义原则在环境领域的前沿论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诉求之一。
群体正义层面的环境正义主要是指在环境利益的分配和享用,环境负担和环境风险的承担等方面的公平,以及对公民基本环境权益的平等保护,其核心议题其主要包括环境正义的多维向度,环境正义对社会共同体的必要性、环境非正义的主要表现和机制成因,以及维护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等。
这些核心议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环境正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实践底线和关键环节,维护环境正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定。
种族与建成环境: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另一个维度
总计259500的人口却享有68个大型超市。平均而言, 黑人社区中每23582人拥有一个大型超市,而白人社 区中每3816人便拥有一个大型超市。
由于交通条件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能够离家多 远购买食物,该研究基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还 调查了不同社区居民的私家轿车拥有状况。调查发 现,在每一个收入阶层,黑人社区没有私家轿车的比 例都高于白人社区。同时,大约有70%的社区并没有 任何公交设施。莫兰德、华英和迪耶兹在2002年的一 项后续调查中发现,在同样的家庭收入、教育背景下, 在拥有同样种类的食品店的情况下,一个黑人社区是 否有大型超市与其居民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非常相 关。居所周围有至少一个大型超市的黑人,报告自己 每天吃至少两份水果、三份蔬菜的人数,比居所周围 没有大型超市的黑人要多56%。有关其他健康饮食习 惯的指标比较,也凸显了大型超市的存在对黑人日常 饮食习惯的积极作用。一个社区的食品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居民的日常饮食是否健康,继而影响到整 个人群的健康状况。城市中心区域大型超市的缺乏使 得居民过多地依赖小型杂货店、快餐店和加油站的小 店,这些地方出售的食品多是高脂肪、高热量、高糖的 方便食品,且价格相对较高。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建成 环境中的人,事实上是遭受了另外一种环境不正义。
(二)公园、绿地等分布不平等 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宣言》认为,儿童玩耍的 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在公园里自由玩耍的简单快乐 与儿童的健康权、休闲权及其他权利息息相关。人类 对公园、休闲场所、运动场所的需求构成了其享有健 康生活的必要条件。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人整 体上趋于肥胖、缺乏运动,与此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上 升,如果持续下去,世纪之交这一代人很有可能成为 美国历史上第一代平均寿命短于其前辈的人。每年美 国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超过1000亿美元。糖尿病、心血 管病等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正在缩 短这一代儿童的寿命,并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种 情况在城市地区,尤其是有色人种、贫困人群聚居的 社区尤为明显。例如,加利福尼亚州有27%的儿童超 重,40%处于亚健康状态。2003年,全州只有24%的 五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达到了最低健康标准, 而在洛杉矶(有色人种比例高于州平均)联合学区, 只有17%的五年级学生、16%的七年级学生和不到
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
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环境公平是指在解决环境问题时确保公众的利益平等受到保障和尊重。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公平的概念和其重要性。
首先,社会学视点强调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领域,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涉及到资源分配、社会不平等和政府决策等方面,这些都是社会学研究的议题。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不公平问题造成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社会学视点指出环境问题具有社会不平等的特征。
环境不公平往往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不平等分布。
由于资源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社会弱势群体往往生活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承受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种不公平分布还会加剧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加重社会弱势群体的负担,并导致社会和谐的破裂。
然后,社会学视点认为环境公平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的参与。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应该确保公正的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此外,公众的参与对于环境公平也至关重要。
公众可以通过组织抗议活动、参与决策程序和监督环境政策的执行,推动环境公正的实现。
总之,环境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
社会学视点提醒我们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环境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和合作,我们才能实现环境公平,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
另一方面,社会学视点也提供了分析环境公平问题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家们借鉴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理论,将其应用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中。
其中,环境正义理论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环境正义理论强调了环境损害的社会不平等性质,并提出了不同群体因为环境问题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应该被纠正的观点。
根据这一理论,环境公平要求为那些受到环境问题影响最深的社会群体提供补偿,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人相同的环境权益。
生态正义 价值观
生态正义价值观在哲学领域中指的是一种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公平合理地对待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态度和原则。
这种价值观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张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应当实现公平性。
它包含几个核心要素:
1. 分配正义:确保所有个体和社群能够平等地获取自然资源和享受环境服务。
这意味着要关注那些因为历史、经济或地理原因而无法获得公平资源分配的人群。
2. 代际正义:承认当前世代有责任保护环境,以便未来世代也能享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足够的资源。
这涉及跨时间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
3. 矫正正义:对于已经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因环境破坏而受损的社区或生态系统,应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补偿。
4. 程序正义: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时,应保证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并考虑在内。
生态正义价值观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它倡导通过教育、立法和文化变革等方式,培养公民对环境的责任感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此外,生态正义还鼓励国际合作,以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论大卫·哈维的环境正义思想
环 境 正 义 的 三 个 维 度
危 机 的困境 方 面 , 又存 在着 分 歧 。如 美 国学 者 却
福 斯 特 从 道 德 层 面 理 解 生 产 或 劳 动 过 程 , 为 解 认
决全 球生 态危 机关键 在 于改变 资本 主义 的生产 方
针 对 环 境 问 题 , 维 首 先 讨 论 了 “ 义 ”, 哈 正 并 把 “ 苏社 会 正 义 ” 为 解 决 环 境 问 题 的重 要 途 复 作 径 。由于后 现代 对 普 遍 主义 的批 判 , 社 会 正 义 使
性 为准绳 , 不是 以科 学理性 为 原则 。 而
作 为一 位地 理 学家 和 马克 思 主 义 者 , 维 更 哈
关 注 环 境 正 义 理 论 的 现 实 性 和 实 践 性 的 理 论 品 质 , 始终 立 足 现代 性 ( 本 积 累 和 阶 级 斗 争 共 他 资
体 系 内 进 行 环 境 改 造 , 是 承 认 社 会 主 义 的 任 务 而
产 过 程 活 劳 动 过 程 的 从 面 上 , 待 找 到 一 种 新 的 期
1 7l
论 大卫 ・ 哈维的环境正义思想
妥 协 方 式 , 此 来 建 构 出 新 的 调 节 方 式 和 积 累 方 以 式 , 这 种新 的妥协 方 式 的根 本 点在 于 以伦 理 理 而
力 结 构 。 而 环 境 的 可 持 续 性 又 取 决 于 保 持 资 本 主 义 的发 展 , 然 这样 说 并 非 赞 同 继续 在 资 本 主 义 当
义 想 论 大 卫 ・哈 维 的 环 境 正 思
尹 才 祥
内容提要
如何 面对与处 理环境危机 , 讨环境恶化根源 , 探 哈维基于“ 史一 地理唯物 主义” 历 方法 , 空 以“
正义的界定及其多维度透视
正义的界定及其多维度透视正义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概念之一,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如公平、平等、自由、道德、法律、人权等。
正义在不同文化和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体现,但在根本意义上,正义意味着对一切人类的平等对待、公平处理以及道德和法律尊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正义的界定及其多维度透视。
一、正义的文化维度正义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因素。
不同的文化区域会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和体现。
例如,西方自由主义文化体系中,正义普遍被理解为自由、平等和合理的法律程序,以及尊重人权和少数群体权益。
而东方文化中,正义常常与亲情、友情、尊重和感恩等强烈的情感因素联系在一起。
正义在社会中的表现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有责任为所有成员提供公平的机会和福利。
这意味着社会应该提供公平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机会等,以及法律和司法体系必须公正和透明,不仅要惩罚犯罪行为,还要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
在社会中实现正义是每一个人及组织责任和义务。
正义是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准则。
在道德上实现正义,指的是对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采取平等公正的态度和行为,在思想上和道德上不偏袒、不歧视任何人。
道德上实现正义的利于社会和个人都会从长远角度得到重要的回报和奖励。
正义在政治上的意义和体现也非常显著。
政治上实现正义,必须推动法治化进程,强化民主和公民参与,加强监督和制衡,创造公正和透明的政治环境。
政治上的正义保证了个人和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并防止权力滥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正义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全球维度的正义涉及到全球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问题。
全球正义的实现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需要的是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对于全球各种社会团体和弱势群体强化保护和支持。
教育是实现正义的关键之一。
教育需要培养人们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理念,传播正义观念,激发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正义的实现要从教育方面做起。
总之,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概念之一,其涵义十分广泛。
群体道德与环境代际正义的关系
它生物 的标志 , 体主体是人 栖居 于 自然界 的直接 个
表征 , 而群体 主体 则是人类 交往 的必然 产物 。人与 自然交 往时 , 主体突显 ; 类 群体与群 体交 往时 , 群体 主体 突显 ; 与人 交 往 时 , 体 主体 突 显 。在这 三 人 个
种 主 体样 态 中 , 主 体 体 现 人 类 整 体 的 居 住 状 态 , 类 个体 主体是人类 生命存在 并延续 的最真 实表 达 , 而 群 体 主体 则 体 现 了 人 类 相 互 依 赖 、 互 认 同 的 社 会 相
的交往附载着 群体 自身 的利益 , 为一个 形成 了合 作 力 的群体 , 在一 定 程度 上具 有 群 体本 位 意识 , 旦 一
各 群 体 在 利 益 视 野 上 走 入 极 端 , 必 然 走 向狭 隘 的 就 群 体 本 位 。狭 隘 的 群 体 本 位 表 现 在 将 自身 的 利 益 置 于 高 高 在 上 的 位 置 , 视 或 忽 略 其 他 群 体 的 利 无
代 际正义 范畴 中 , 要考察群 体主体 与环境 代 际正 需 义 的关 系 , 进而塑造 群体道德 以促进 环境代 际正 义
的实现 。
一
发展 中 国家 、 贫穷 国家之分 ; 在企业这 一群体 里 , 有 跨 国企业 、 有企 业 、 公 个体 企业 等 多 种形 式 。在所 有 的群体 中 , 此 之 间并不 孤立 , 彼 由于 资源 及 群体
本 地 自然 资 源 在 储 量 上 的 减 少 , 须 从 其 他 地 域 获 必
益, 甚至把 自身利 益 的获 得建立在损 害其 他群 体利
益 的基础之 上 。因此 , 持 群 体 之 间 的有 序交 往 , 维
取 资源 , 这对 于 资源原 地 域 的人 们 是不 公 正 的 , 这 种不 同群体 主体 在 利益 上 的 冲突必 然造 成 主体 之
正义的界定及其多维度透视
正义的界定及其多维度透视【摘要】正义的界定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涉及法律、伦理、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对正义的不同理解中,人们可能会侧重于其中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维度。
正义应当被全面地理解和实践,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通过法律正义的规范、伦理正义的道德准则、社会正义的资源公平、文化正义的多元包容以及心理正义的个体感受,我们才能够全面理解正义的本质。
多维度透视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不偏不倚地审视正义,而综合理解和实践正义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正义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对待,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谦和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正义的界定,多维度透视,法律正义,伦理正义,社会正义,文化正义,心理正义,正义的重要性,对正义的不同理解,多维度透视的重要性,正义的综合理解,正义的实践意义.1. 引言1.1 正义的重要性正义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义代表了公平、公正、道义和秩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正义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有所依仗,能够获得公平对待和保护,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正义不仅是法律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准则,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
正义的实现能够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繁荣。
正义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
正义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执行上,也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准则,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利和利益。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正义的重要性,并且在行为举止上秉持正义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充满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环境。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平等。
1.2 对正义的不同理解在对正义的不同理解方面,人们往往会根据个人的背景、文化和社会经验产生不同的看法。
论环境法治中的环境正义
论环境法治中的环境正义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
环境正义是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环境法治作为实现环境正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管理环境问题的重要法律体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环境法治和环境正义之间的关系、环境正义的内涵和实现环境正义的方式等方面,来探讨环境法治中的环境正义。
一、环境法治与环境正义的关系环境法治是指基于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类环境活动的一种体系。
它包括了环境立法、环境监管、环境处罚和环境医疗等多个方面。
环境法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保障。
而环境正义是指人们希望在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还需充分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权保障等因素,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合理期望。
环境法治和环境正义二者紧密相连。
环境法治是实现环境正义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依法治理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公正,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环境正义。
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影响经济、环境和公平的多个因素,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实施和监管来确保其有效执行。
要实现环境正义,需要各个领域间的协同合作,让环境管控和环境保护,成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二、环境正义的内涵环境正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层面和要素。
首先,环境正义要求环境保护政策能够平衡经济、环境、社会公正的利益,不能因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或者社会公平。
其次,环境正义对环境管理的合法性提出了要求。
实现环境正义需要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权利,维护公民对环境决策的参与权,确保环境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环境正义还涉及到国际关系、人权保护、环境法律的普及等诸多维度。
当前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也体现出环境正义的重要性。
因此,实现环境正义不仅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联合行动和共同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环境正义”批判及其中国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I :10.14182/ki.j.anu.2021.02.006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环境正义”批判及其中国意义*王云霞(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西安710119)——————————————————————————————————————————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环境正义;中国意义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活在19世纪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所遭受的环境不公正,也即分配的不正义、承认的不正义、参与的不正义和能力的不正义等进行了深入揭批,由此开启了对资本主义进行环境正义批判的先河。
对此议题的关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环境正义思想的研究,实践上对观照和反思我国经济建设中农民工所遭遇的环境不正义亦大有裨益。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21)02-0049-06Marx and Engels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WANG Yun-xia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Government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China )Key words :Marx ;Engels ;capitalism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lightenment to ChinaAbstract :Marx and Engels deeply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he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suffered by the proletariat who liv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that is ,the injustice of distribution ,recognition ,participation ,capability ,and so on.Thus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criticism of capitalism was initiated.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is not only helpful to deepe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 of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but also helpful to observe and reflect on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s economic construction.——————————————————————————————————————————作为衡量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环境正义”已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
环境正义理论的梳理与探讨
公正 ( 它包括守法和平等 ) 和具体的公正。 其 中, 具体公正又分为两类 : “ 分配的公正” 和“ 矫正的公正” 。 近代学者 将对 于 公正 依据 的研究 已经 深 入 到人 的基 本权 利层 面 。 至 现 当代 , 由于西 方世 界各 种 经济 、 社 会 问题层 出不穷 , 人们 开 始在 更加 广 泛 和深刻 的范 围 内思考 公平 问 题 , 从 而 形成 了当今 西 方公 正 理 论研 究呈 三足 鼎立 态 势 , 可 以 大体 划 分 为 以罗 尔 斯 、 诺齐克 、 哈耶 克等 为 代表 的新 自由主义 正 义 论 , 以美 国 学者 瓦 尔策 为代 表 的社 群 主 义 正 义论 , 以哈 贝 马斯 为代 表 的综合 正 义论 。 国 内的社会 公 正 ( 正义 ) 问题研 究 , 始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 随着 我 国市 场 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 , 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在进行着全面的调整。 社会公正问题 已引起 社会 的极 大 关注 。 胡 锦涛 总 书记 根 据我 国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新 形 势 , 提 出 了以权 利公 平 、 机会 公平 、 规 则公 平、 分配 公 平等 “ 四个公 平 ” 为 主要 内容 的社会 公 正思 想 。 与农 村 环境 问题 和农 民环境 权 相关 的社会 公 正理论 ,体 现 为 中 国社会 结 构 变迁 与社 会 分层 研 究 中 的公 正 问题 研 究 。 郑杭 生 ( 2 0 0 4 ) 提 出, 所谓 公 正性 , 就 是指 各 种社 会 资源 在各 种社 会 地位 上 的分 布是 公平 的 , 地位 之 间 的级差是合理的。这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弱势群体的扩大 、 社会公平度下降 、 包括农 民贫困层在 内的社会下层的 形成 。吴 忠 民 ( 2 0 0 4 ) 从 中 国社会 结构 特别 是 社会 分层 结 构 的特 征方 面 切人 分析 了社 会 公正 问题 。提 出 : 现 阶段 中 国社 会 分 层 结 构有 两 大 特 征 : 一 是 原 有 的 主要 群 体 弱 势 化 , 二是 形 成 了社 会 政 治 、 经济 、 文化 精 英 的群 体 结 盟。 特别 是 前一 种现 象 必须 引起 高 度警 惕 , 它 主要 表现 在 : 中国 主要社 会 群体 的弱 势 化成 员 的人数 在 迅速 增加 ; 农 民 的基本 权 益难 以得 到 切 实有效 的维 护 ; 许 多基 层 机构 的财政 能力 几 乎 枯竭 ; 农 民群 体劳 动 技 能 的总体 水 准 在下降; 农 民的相 对地 位 明显 下 降等诸 多 方 面 。王 晓毅 ( 2 0 0 5 ) 提 到农 民在 分析 农 民公 正 观 念基 础 上 , 谈到了 自 我 利益 救 济 的三种 表 达方 式 , 包括 上访 、 转 移 对象 、 直 接 冲突 。提 出建 立 协 商机 制 的 四点 建议 : “ 第一 , 让农 民按 照 自己熟悉 的方式表达意愿 , 增加农民的表达机会 、 降低表达成本 ; 第二 , 强化社区 自我解决 问题的能力 ; 第三 , 建立一套包容农民地方实践机制 , 不单纯依靠外部强加的规则 ; 第 四, 加强农村社会舆论 的作用 , 让街头巷议重 新 发挥 规 范社 会 的作 用 。” 可见 , 社会 公 正 的根本 问题 , 是“ 社 会 对每 个 成员 权利 和 义 务 的分 配 ” ( 王海明 , 2 0 0 0 ) 并“ 协 调 社会 中各种 权 益 关 系, 实现 最合 理 的权 益结 构 ” ( 汤 玉奇 , 2 0 0 7 ) 。 结合 中 国当前 的实 际 , 笔者 认 为 , 应正 确认 识公 正 与发 展 之 间
气候变化与环境正义
气候变化与环境正义作者:雷毅来源:《中国周刊》2016年第08期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不仅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还会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
科学研究表明,自工业化以来,地球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明显,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使之成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议题。
应对这一场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并用超越了国家利益的公平正义理念去解决这一难题。
美国生物学家伽内特·哈丁用公共牧场案例对“公有地悲剧”理论做了很好的说明。
面对一个开放的草场,每个牧民都将利用公共福利喂养自己的牲畜,作为一个理性人,他会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当牧民意识到每增加一头牲畜就可以多获得一份利润,而草场的损失则由所有人共同承担时,牧民就会毫无限制地增加自己的牲畜,最终公共牧场将会崩溃。
这种悲剧也同样表现在气候变暖问题上。
早在1979年的日内瓦世界气候大会上,科学家就发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的警告。
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正如历次气候会议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各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避免减排与援助带来的经济损失,尽可能地在气候谈判中减少自己的义务,造成气候变化解决之路曲折重重。
表面上看,气候问题中的争议是由各国在目标与责任分担上的不一致引起的,背后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博弈。
事实上,气候变化并不只是国家间的政治问题,更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超越了国家涉及全人类利益的伦理问题。
要避免“公有地悲剧”的发生,合理地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需要一种强制性的国际机制来对各国行为进行约束,而它的前提必须是各国或地区的认同、广泛参与和通力合作,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国际组织形成协议来约定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行为。
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国已认识到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因此确立了缓解气候变化的一般性原则。
尽管进展缓慢,但从历次气候变化会议的成果来看,各项承诺不仅仅是国家间谈判的产物,也得益于国际社会在伦理问题上的基本共识。
环境正义实现的主体维度
维普资讯
明不 同 发 展 阶 段 上 的 表 现 ” , 自发 的 类 意 识 时 期 , 产 在 生
一
类 主体 的差异性 , 很大程度 上 只是 表达 了一种人 类对 自 在
然的同情式关怀或宗教式感慨 , 而对人与 自然 、 人与人之 间
关 系的实质改观作用不大 , 因为在他们那里 , 作为主体 的人 被整合成 了没有差异 、 没有分别 的人“ ”从 而形成了一种 类 ,
任何人都应对大 自然负责 , 任何人 却又站在 责任之 外 的 而 无奈情形 。实际上 , 正如一学者用“ 有差异 的主体与不一样 的环境 ‘ 想象 ”语句所表达 的一样…,在 自然与环境 面前 , ’
一
程中 , 这种分配遵循 着强 者作 主, 弱者听任的形式 。尽管在
社会范 围内, 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与努力践履 的美德 , 亚里 士 多德很早就提 出了正义 的分 配与补偿 原则 , 后来 正义在 法律的庇护下得到强化 , 但对 于关涉到人与 自然 、 当代人与 后代人 的环境正义来说 , 这一 古老 的正 义概念 显然 无法全 面顾及 。因为在环 境正义 里 , 正义 的主体与对 象都 被拓展 了, 因此变得更 为复杂 。( ) 也 1 在环 境正 义中 , 利益 的焦 点 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大 自然 , 群体一 方面 是 自然 资源 的直接享有者 , 另一方面 , 群体之 间的利益交往 又总是发生
笼统谈论人 与 自然之间关系的环境伦理 由于忽视 了人
“生态正义”还是“环境正义”?
“生态正义”还是“环境正义”?作者:王云霞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1期摘要:“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
前者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思考的产物。
其主旨在于构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正义关系,关心的是荒野、湿地、国家公园和濒危物种的安全。
后者则是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和蓝领工人阶级等弱势环境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关注的是“小微环境”也即人们“工作、生活和玩耍”的地方免遭环境不正义行为的侵害。
用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观照印度环境运动的正义指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型国家之一,印度同样面临着生态恶化的巨大挑战,但由此催生的本土环境运动却呈现出别样的旨趣和特征。
这体现在它既不能等同于生态正义,也不能被简单划归于环境正义,毋宁说是二者的奇妙混合体。
对印度环境运动正义向度的考察有助于甄别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和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正义,环境正义,印度环境运动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和能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淡水资源,但由于多年来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加之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高,印度大范围的环境破坏与环境退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环境退化的经济成本约占全国GDP的3.5%~7.5%。
迫于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压力,印度虽一再加强了对本国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视,但在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退化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这也由此催生了印度本土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
从以妇女为主体发起的农民保护喜马拉雅森林的“抱树运动”,到不断爆发的民众抵制修建大坝运动,印度的环境运动已成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印度的环境运动虽已引起学界关注,但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环境正义论
环境正义论-----用功利主义视角分析环境正义论的问题一、从功利主义角度看环境正义问题功利主义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类福祉最大化,当处境艰难,无法达到股指最大化时,,选择最小不利行为将是一个最佳选择。
那么,所谓的功利主义中的“福祉最大化”中的“福祉”指的是什么呢?彼得.S.温茨在《环境正义论》把福祉定义为幸福或偏好的满足。
他认为,功利主义的目标不在于人类的福祉或者是人类的幸福,而是有感觉的生物的幸福。
有感觉的生物包括所有能够感受或体验到某些什么的存在物。
所有这样的存在物都能体验到幸福或者不幸。
运用到环境问题来说,就是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我们人类与它们共享一片天空,我们要尊重它们的感受,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功利主义与对待动物功利主义者尊重所有有感觉的生物的感受。
比如,对于人们在公园中毒杀鸽子已取乐这件事,他们认为参与这个游戏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因为相对少数的人类从中所获得的幸福,是建立在使许多人类以外的生物遭受相当大苦难的基础上的,游戏重累胜过了其利益。
但是,功利主义者在面对某些特殊情况时,会权衡负担和利益,并且选择那种利益相对于负担而言为最佳的方案。
功利主义者认为如果牺牲10条狗会带来一项挽救10人生命的医学技术改进,那么他们会支持此项试验。
从功利主义观点来看,一动物所受到的对待将会随此对待所发生的背景而改变。
(二)功利主义与人权功利主义认为人们必须被赋予人权,但任何这样的权利都不是不受限制或者没有限度的。
公益有时会要求对这些权利做出限制。
比如,虽然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看似侵犯了我们最基本的生育权,但是从功利角度来说,此政策所产生的利处远远大过人们不能生育所产生的悲伤,所以,为了公共利益,为了日后的长足发展,我们必须遵守此项政策。
我们的生育权被适当控制是正义的。
(三)功利主义与私有财产功利主义支持私有财产的存在,对于幸福与偏好最大化而言,私有财产权可能仍被坚持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积累私有财产的前景通常会给人们带来有益的激励。
六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六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
1. 经济发展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同时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2. 社会发展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建设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升人民福祉,推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3. 政治体制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建设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实现民主法治、行政效能、公平正义的统一目标,注重权力制衡,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4. 文化价值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创新,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民族文化自信和国际文化交流。
5. 科技创新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培养和吸引高级人才,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6. 国际影响力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扩大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正义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
生态正义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作者:王宏兴孙功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24期【摘要】生态正义是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公平正义,是社会总体正义的有机部分。
生态正义具有种际生态正义、代内生态正义和代际生态正义方面的意蕴和诉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通过在对待自然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增强发展的协调度和可持续性等,促进生态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正义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所谓生态正义,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享受生态和谐的权利,同时也都平等地承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义务,从而在生态价值的实现上实现真正的平等。
首先,生态正义是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公平正义。
在社会关系方面,不仅存在着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也发生着生态利益上的矛盾和分歧。
人们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追求平等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必然要求公平地享有生态文明的成果,而且也会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
可见,生态正义是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中生成的正义要求和社会期待。
其次,生态正义是社会总体正义的有机部分。
生态正义作为人们在生态需要、生态利益、生态权利、生态义务等方面的正义问题,它与人们在物质利益、政治诉求、精神需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正义一起,都是社会总体正义的有机内容。
如果不能实现生态正义,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利用和保护自然方面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平等,社会正义就不能完全实现。
最后,生态正义必然受社会总体正义的规定和制约。
生态正义不是一个抽象的价值诉求,而是体现出社会的、历史的特性。
生态正义作为人们在生态方面的正义要求,总是要受到社会总体正义的影响、规定和制约。
只有把生态正义问题放在社会总体关系的宏观背景下,才能真正认清其内在本质。
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进化的角度来看,要促进种际生态正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
实际上,在非人的生物之间根本不存在“是非善恶”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7月V ol.27,N 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2006环境正义实现的主体维度Ξ杨盛军,莫 香(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环境正义力图将人与自然的伦理冲突在人类自身中予以解决,它包含人与自然的种际正义、当代人之间的代内正义与当代跟后代之间的代际正义三个维度,要实现环境正义,人类需要形成自觉的类意识、自律的群体意识,以及自觉、自律、自由的个体意识。
关键词:环境正义;主体;自觉;自律;自由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4-0045-04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04A04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盛军(1978-),男,湖南中方人,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2004级研究生。
莫 香(1979-),女,湖南长沙人,吉首大学伦理学研究所2004级研究生。
笼统谈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环境伦理由于忽视了人类主体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表达了一种人类对自然的同情式关怀或宗教式感慨,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质改观作用不大,因为在他们那里,作为主体的人被整合成了没有差异、没有分别的人“类”,从而形成了一种任何人都应对大自然负责,而任何人却又站在责任之外的无奈情形。
实际上,正如一学者用“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语句所表达的一样[1],在自然与环境面前,人作为主体,是有层次的,有作为种存在的“人类”,作为群体存在的国家、民族,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人。
不同层次的主体对环境的态度与认识不尽相同,只有把不同层次的主体凸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正义。
环境正义最本质的含义有三层:(1)人类有权利享用大自然提供的丰富资源,同时有义务维护和尊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2)人类各群体之间有权利分配自然资源,同时有义务保障分配的合理、公平、公正,并且强势群体有义务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怀与补偿;(3)当代人有权利利用自然资源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又有义务关怀后代的生存权利。
环境正义表达的这三层含义,要求我们生成不同层次的主体意识,即自觉的类意识、自律的群体意识与自觉、自律、自由的个体意识,只有这三种主体意识共同产生作用,形成合力,环境正义才能最终实现。
一、自觉的类意识环境正义被称为环境伦理的转向,表明了环境正义的理论前提就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新认定。
尽管在是否应将存在于人类内部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的问题上至今仍争论不休,但人类在应该保护自然的认识上已取得了共识。
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的是人的“类”意识。
人类直接与自然打交道,这个过程是物种之间的交往,人在自然环境中成其为人,反过来规定自然同时又规定自身。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存在者,人的类意识在最初是自发的,是感性主导下的不自觉的类的意识,随着理性能力的提高,人的类意识逐渐变成自觉。
“自发的类与自觉的类是人类文Ξ收稿日期:2006-05-11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2],在自发的类意识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文明处于早期阶段,面对自然,人类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向大自然索取,并充分占有自然资源,同时,由于人类总体规模不大,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享用并不会给大自然造成很大破坏,也不会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威胁,所以在类意识的自发阶段,人类向大自然进军的口号是“征服自然”。
如今,随着人类文明越来越高、科技水平越来越尖端、人类认识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开始不断受到自然的警告与惩罚,并随着人类索取的量的无节制的扩大,人类逐渐遇到生存的困境,资源贫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接踵而来,这不得不促使人类开始重新界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对人类生存危机的理性认识,使自发的类意识上升到自觉的类意识。
类意识的自觉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并不是上帝惟一的宠儿,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之上,所有物种在彼此的联系中共同创造出有生命的物种与灿烂的环境,盖娅假说与生命共同体学说正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诠释,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才有人类与自然的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三才相为手足,合一成体,不可一无也。
”[3]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天既指上帝之天,又指自然之天,天与地构成现代意义上的自然。
人与自然是不能相离的。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是生命的始基,一切万物都形成于自然之中。
人在自然中只是无数物种中的普通一员。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人类之间彼此是同胞,万物都是人类的同伴。
对人与自然彼此相互联系的认识正是类意识的自觉表现。
类意识的自觉要求我们用系统的视角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更要求对其他物种给予尊重与保护,突破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只认可人类的主体地位,把自然只当作为实现人类目的工具,根本否认自然存在物的自身价值,这只会把人类从歧途上引得更远。
自觉的类意识是人类理性发展到高层次的表现,它使人类更合理的界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动机上还是在目的上都应对自然作尽可能的保护与补偿,而人在这种行为过程中同时也获得自身的利益,最终的结果不再是人役于物或者凌驾于物之上,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自律的群体意识从哲学上说,人的类意识尽管存在,但它只是一种抽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类通常是以群体的形式或以个体的形式与自然进行交往,所以,要真正实现环境正义,就必须对现实存在着的群体与个体作限制与规范。
群体是一个有必要澄清的概念,在环境正义范畴里,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也可以是集团、种族,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这些群体是共在的、在场的。
但还有一个尚未进入我们视野的不在场的主体,那就是与当代人相对应的后代,对于后代我们知之甚少,然而我们却无法绕开后代这一主体,所以群体的划分还应关注历时性这个维度,这样才能更清晰地梳理不同主体在环境正义中的权利与责任。
在自然面前,资源总是被分割成许多比例不一的份额,然后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中进行分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分配遵循着强者作主,弱者听任的形式。
尽管在社会范围内,正义一直是人类追求与努力践履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了正义的分配与补偿原则,后来正义在法律的庇护下得到强化,但对于关涉到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环境正义来说,这一古老的正义概念显然无法全面顾及。
因为在环境正义里,正义的主体与对象都被拓展了,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1)在环境正义中,利益的焦点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大自然,群体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享有者,另一方面,群体之间的利益交往又总是发生摩擦,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与他者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并不总是以妥协与和平收场,即使取得暂时的安宁,但随着矛盾的加深,,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就是种族之间在环境问题上斗争的产物。
(2)在环境正义中,主体所面对的对象也并不总是一定的,对于均在场的当代来说,群体之间即使矛盾再大,仍可以彼此进行交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对话,努力寻求尽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对象转变为不在场的后代人时,主体就失去了对话的平台,这时,作为单方面的主体,没有他者的直接监督,反而有些茫然无措,这时,群体意识的自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自律的群体意识指涉两个层面,在共时性层面上,任何占有自然资源的群体或集团要把自身的权利与责任置于同一个平台上,群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证自身的需要,又要使自身获取资源的方式公平、公正、合理,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强行占有其他群体的自然资源,必须尊重他者的权利,对他者权利的侵犯也必须给予补偿。
在历时性层面上,必须在不损害后代人生存权利的基础上谋求当代人自身的发展,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对自然的索取有度有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对自然资源透支。
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有色人种环境高峰会议上讨论通过的“环境正义原则”,其中一条是永续利用原则:“环境正义支持人类及所有生物对土地及可再生资源进行合乎伦理道德以及平衡的、负责任的利用,以维系地球之永续。
”[5]对当代人来说,自身的行为当然不可能让不在场的后代来监督,只能依靠当代人的理性与道德自律来实现。
但并不是说,环境正义对群体的要求仅仅依靠群体本身的自律来完成,这样既软弱又不现实。
在道德领域,自律是他律的内化,他律以强制性的力量规范主体的行为,他律的强制力量虽然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但他律对主体的作用是时断时续的,一旦这种强制力量限定不了主体,他律反而不起丝毫作用。
如原定于2005年12月执行的《京都议定书》,由于美国与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拒绝签字,使得人类对明亮、洁净天空的渴望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两个大国的退出让我们看到了各群体对自身利益维护的坚决力量,同64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正义与法律的软弱。
在还没有建构一个可以凌驾于国家之上并拥有实权的超国家机构之前,他律是极其软弱无力的,所以,我们需要的应该是足够自律的群体意识。
当然,我们在此谈论自律的群体意识,所指涉的是群体在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关系紧张时候的认识与行为。
自律的前提是人类对这种紧张首先要形成自觉的认识,然后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把这种认识体现在发展的规划与思想中。
更重要的是群体要把这种认识在实践中加以体现。
当代世界,各国都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固然十分可取,但只有每个国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践履才是最重要的。
在传统观念里,发展就是增长,发展就是经济的提高,这使增长变成发展的同义词,所以许多国家单纯的追求G DP的增长,曲解了发展的本来含义。
现在,可持续发展观扭转了这种局面,为发展重新正了名,但我们仍可以看到,许多国家仍把经济的增长摆在首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这实际上还是表里不一的表现,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自律的高度。
三、自觉、自律、自由的个体意识在环境正义的研究中,个体是一个通常被忽略的主体维度,其原因主要是资源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群体之间,所有权也主要在群体,个体通常只享有使用权。
各群体的利益交往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个体对自然的需求在量上远远小于群体向自然索取的量,所以个体在环境正义中不经易的被忽略了。
但无论如何,群体是个体的集合,群体的任何行为只能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所以,要实现环境正义,个体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
个体是现实的存在者,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个体的理性使人类自身在实践中可以预测行为的目的,并在众多的方式中能够有所选择。
理性既可以在行动之前产生预测,又可以在行动进程中进行取舍,选取最优的决策,同时,在行动之末,理性能够反观自身,对结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