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论文: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

合集下载

鲁西南战役作文

鲁西南战役作文

鲁西南战役作文鲁西南战役,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经略中原的伟大战略意图,于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在山东省西南部的北起黄河、南到陇海铁路、西自菏泽、东到大运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

1946年3月,蒋介石及国民党军事当局悍然将黄河引归故道,以图利用黄河天险阻挡解放军南进,并企图利用黄河防线将解放军聚歼于华北平原。

5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将其80%的正规作战部队运到内战前线。

接着,蒋介石彻底脱下假和平的伪装,于6月26日,以25个旅、30万正规军,分四路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

面对国民党的猖狂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大踏步进退,开展运动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陇海出击、定陶战役、巨野战役、鄄南战役、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以及豫北反攻等几次大规模战役,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彻底打破国民党进一步破坏解放区的企图。

为实现这一战略决策,邓小平、刘伯承决定在处于敌要害部位的鲁西南地区实施中央突破,跨越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战略进攻的南下通道,直驱大别山,从而达到预期战略目的。

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12万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在从张秋镇至临濮集约300里长的黄河面上,发起渡河作战。

一夜之间,被国民党军队号称可顶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被刘邓大军一举突破。

国民党黄河防线的崩溃,正式拉开了鲁西南战疫的帷幕。

解放军渡河作战的胜利,使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极度震惊。

蒋介石匆忙飞抵开封,调兵遣将,坐镇指挥。

蒋介石令黄河前线败退下来的整编第55师、第68师分别聚集于郓城、菏泽、东明3个军事重镇,任命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为总指挥,对解放军形成钳形攻势,企图迫使刘邓大军于郓城地区背水作战,将其围歼于黄河、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其退至黄河北岸。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1947年6至12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简称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简称陈谢大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简称陈粟大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战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由鲁西南强渡黄河,随即发动鲁西南战役,先后攻克郓城、定陶,收复曹县,在国民党军企图增援时,迅速集中兵力,先打头(六营集),后打尾(金乡北援之敌),围攻羊山集,为挺进大别山地区打开了通道。

此后,国民党军调动14万兵力,企图合击堵住南线缺口。

8月7日,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配合下,果断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击圈;8月11日越过陇海路,跨过黄泛区,月底到达大别山。

9月上旬,国民党军进入大别山“追剿”。

刘邓大军采取避强打弱的方针,集结主力,在商城、光山地区连打三仗,歼灭国民党军一部。

10月初,主力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大别山以南地区展开,先后于张家店、高山铺等地作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刘邓大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

陈谢集团于8月22日夜开始,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至8月底,先后攻克新安、渑池、洛宁等城镇,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陕北南撤。

9月2日,陈谢大军除留一部外,主力自洛阳地区向豫陕边挺进,另一部回头东进,配合第38军于17日攻克陕县,迫使国民党军仓促调兵布防西安与潼关地区。

此时的陈谢大军主力却已于9月下旬隐蔽东返,向伏牛山东麓开进。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分别在洛阳和潼关集中兵力,企图东西对进夹击。

陈谢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留陇海路牵制国民党军,一路向陕南发展,主力越陇海路南下,向豫西南展开攻势,至11月上旬,连克数城,以“牵牛战术”调动分散并疲惫国民党军。

经三个多月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县城36座,建立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及39个县政权。

为协同作战,9月2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一部由寿张地区渡过黄河,与在黄河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会合,随即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陕西和山东解放区历史意义与教训我的观点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周世忠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一、历史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

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文本: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文本: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

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位于台前县东南约10公里的孙口渡口,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的主要渡河点之一。

1947年7月初,刘伯承、邓小平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率军南征的。

当地群众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事件,把孙口渡口称为“将军渡”。

一、强渡黄河的条件首先,从军事上分析。

内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国共双方的实力,确立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根本战略思想,制定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也使其在重点进攻中屡遭惨败,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的重大战果,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减至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至150万;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增至195万,其中野战军由61万增至100万以上。

在机动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的军队。

这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条件。

其次,从政治上分析。

中共中央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并针对农村、城市和国民党军队等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统战政策。

在解放区,广泛进行土地改革,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2/3的地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成果,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地更加巩固。

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一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的强烈愤慨,另一方面受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此伏彼起。

至1947年初,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深深陷入到革命力量的两面夹击之中。

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及精神价值

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及精神价值

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及精神价值作者:胡友锋王茂水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4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处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依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 年6 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主力第一、二、三、六4 个纵队12 万人千里跃进,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梳理这一决策的缘由及其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伟大壮举的战略意义,也有利于增进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这一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背景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机选择来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挺进大别山,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

蒋介石在全面进攻失败后,改变策略,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开始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我军正面的战略压力很大,并且让战争长期持续留在解放区对我军更为不利。

一方面使得解放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部队的供给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却可以有一个不受破坏的后方来维持战争;另一方面,限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军的战术不便展开。

我军擅长采取运动战战术,寻机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集中歼敌。

但是此时蒋介石极力避免孤军出动,往往采取兵团作战,滚筒式推进,这就使得我军很难找到突破口,要想快速取胜变得艰难。

可以看出,“单靠内线作战,纵然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减轻压力,根本扭转战局,必须另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口”[1]。

在当时,纵观全国战场,从兵力部署看,蒋介石的主力机动部队主要部署在山东和陕北,而在中原地区以防御为主,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状如哑铃的战略局面。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千里挺进大别山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

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

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

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

”“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什么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什么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
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2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队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

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1天,行程千里,先后解放11座县城。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

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央军委在制定进军中原战略部署后,即对由哪支野战军出击大别山有所规划。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与此相反,刘邓大军正面敌军较少,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

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并提出出大别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

随后,毛泽东又指示陈赓、谢富治集团渡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

至此,排除了刘邓大军出豫西的可能。

8月上旬,刘邓大军自鲁西南向大别山跃进,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刘邓大军渡黄河默读课文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泥地小标题写

刘邓大军渡黄河默读课文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泥地小标题写

刘邓大军渡黄河默读课文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泥地小标题写“非兵”王怀信老人说,1947年的时候,他23岁。

当时他们家就在现在的“将军渡”附近,那时不叫“将军渡”,叫孙口,是个渡口。

说是个家,当时也就是在黄河河滩边上搭个棚子,在河滩里种点庄稼,平时以摆渡为生,黄河水没个准儿,滚来滚去,一涨水棚子就被冲走了,是居无定所呀!有一天,曾司令来了,要他去当“非兵”。

什么是“非兵”?笔者很不理解,同去的当地同行“翻译”说,“非兵”就是“水兵”,也就是船工,当地方言,常把“水”念作“非”。

那“曾司令”又是谁呢?台前县档案馆提供的一份资料中显示,这“曾司令”就是当时设在这里的“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司令曾宪辉,是专门负责刘邓大军渡河准备工作的。

“黄河河防指挥部”下设7个大队和1个独立营,四大队和独立营驻防孙口。

刘伯承、邓小平渡黄河前召开动员大会。

笔者问老人家,怎么当上“非兵”的?老人说,当“非兵”是有条件的,曾司令说,要不怕死,还得年轻,能摆渡、会凫水才行。

他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抛锚划桨、推舵使船都会,就被选上了。

当了“非兵”就是当了兵,管饭,发饷,跟正规部队一样的待遇,还全家光荣。

全村那么多人,只挑了30个。

老人感慨:“唉,都死了,30个人现在就剩下我了!”老人还说,他年轻的时候,浑身是劲,很能凫水。

当“非兵”是有规矩的,穿着统一的衣服,晚上也不能回家,啥时候下河,啥时候摆船,都得听使唤,还经常操练,练划船、凫水。

渡船说到渡船,王怀信老人说,老百姓家里的老船,早被国民党军破坏了。

解放军用的渡船,大多是后来新造的。

新造那个船,大的一次能运一连人,最小的也能坐十几个人。

他们“非兵”专管摇船,最大的船上有10名“非兵”,一般一只船上有六七名“非兵”。

当时,在台前县先后兴建了十里井、林楼、张堂、孙口、毛河(后移陈楼)5处造船厂,沿黄河10里以内的群众主动把自家的大树砍伐,运送到造船厂。

在孙口附近兴建的造船厂规模最大,开始设在毛河村后树荫下,刚刚施工,就被国民党军的飞机发现目标,盘旋轰炸,造船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设备迅速转移到面积大、树木茂密的陈楼村西林带里,继续施工。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
国 民 党 军 队 在 穷 凶 极恶

地 继 续 向 陕 北 山 东 我 解放 区
黄 河 北岸
,

重 点进 攻

愚 蠢 地做 着 妄 想 消 灭 解 放 区 的 美梦
,
而在
从 张 秋 镇 ( 寿张 县 ) 到 临 淮 集 ( 邺 城县 ) 三 百 里 的 地 段 上
,
我 晋 冀 鲁豫 野
,
战 军 十 二 万六 千余 人神 兵 天 降
方 在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等方 面 反 复 较 量 的 必 然 结 果 : 的 主要 原 因在 于 第一
,

刘 邓 大 军 强 渡 黄 河这 一 巨 大 胜 利
这 是 刘 邓 大军 胜 利 突

坚 定 地 执 行 了 党 中央 和 毛 泽 东 同 志 英 明 的 战 略 决 策

破 黄 河 防线 的 根 本 保 证
军 心振 奋
,
充 满 了 胜利 信心
在 南线 战 场
,

由于 解 放 区 土 地 改 革 的

继 续 普遍 进 行 继续 发动 攻 势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更加 积 极 拥 护 和 支 援 人 民 解 放 战 争 敌 人 已 完 全 处 于 被 动 地位

在 北 线 战场
,
,
我军
,
;
敌 人虽 然 还 在 对山 东 和 陕北 致使 连 接
,
首 先 党 中央 和 毛 泽 东 同 志 适 时 地 抓住 了 战 略 进 攻 的 有 利 时 机 从
1 9 4
7
1 9
4 6


年 经 过 一 年 战 争之 后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严肃军纪赢民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严肃军纪赢民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严肃军纪赢民心作者:胡遵远张应松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7期1947年6月30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严守群众纪律与百姓“约法三章”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但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又进行了转移,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

因此,刘伯承、邓小平率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的人往山里跑。

部队行军打仗,老百姓别说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而且,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严重、装备奇缺。

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

刘邓二人亲自给挺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

含泪枪毙违纪的战斗英雄赵桂良1947年10月13日,刘邓二人率部到达黄冈总路嘴镇,只见镇上的老乡早已跑光了,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关门,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一片冷清。

就在此时,刘邓二人忽然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大摇大摆从一家店铺走出来。

邓小平见状脸色立即变了,立即派人去调查。

《刘邓大军渡黄河》

《刘邓大军渡黄河》

02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共产党战略转
移,实施“三三制”原则,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
刘邓大军渡黄河,是中共中央为配合战略转移,在解放战争中
03
主动出击,打破敌人封锁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渡黄河的过程和细节
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 治委员邓小平指挥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 方式,露宿风餐,边走边动员边战斗。
《刘邓大军渡黄河》
2023-11-06
目 录
• 背景介绍 • 历史事件详细描述 • 历史照片和文物展示 • 历史评价和反思 •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 结语和展望
01
背景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 略者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 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 全面爆发。
历史地位
刘邓大军渡黄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 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行动。
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启示
领导力的重要性
刘邓大军的行动展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坚定的决心。在困 难和危险的情况下,领导者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 决策能力。
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性
刘邓大军渡黄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情报收集 和信息分析。在战争中,情报和信息收集是至关重要的。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 队12个旅、9万余人强渡黄河天险,一举突破 敌军黄河防线。
7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全部渡过黄河,进 入鲁西南地区。
渡黄河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中国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次胜利使得共产党由战略防 御转为战略进攻,为之后三大 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刘邓大军血铸军纪的故事

刘邓大军血铸军纪的故事

1947年6月30日,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
红28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

每次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骇人听闻的反攻清算,革命力量几被消灭殆尽,白色恐怖下老百姓都被杀怕了。

为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

刘邓大军血铸军纪的故事
※文/张应松 胡遵远
中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珍惜荣誉、永
葆本色,为积极巩固扩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继刚)
45
46
47才放下心来。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

刘邓大军强度黄河观后感

刘邓大军强度黄河观后感

刘邓大军强度黄河观后感看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相关资料啊,那心里就像烧开了的水,直翻腾呢!以前,咱就知道历史书上简单的几个字:刘邓大军强渡黄河。

可真当去深入了解的时候,才发现这短短几个字背后藏着多少惊心动魄啊!你想啊,黄河那可是天险,波涛汹涌得像一头狂怒的巨兽。

国民党军队还在对岸重兵把守,就觉得自己守着这么个大险地,肯定万无一失了。

可是咱刘邓大军可不怕这个。

战士们一个个就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眼睛里透着坚定的光。

我就想象着当时的画面,那一艘艘木船冲向黄河对岸。

战士们一边要和湍急的水流作斗争,船在浪里晃得跟个醉汉似的,感觉随时都能被掀翻。

另一边呢,还得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

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打在船板上,可战士们就像没听见似的,心里就一个念头:冲过去!这得多勇敢啊,要是我在那船上,估计腿都软成面条了。

而且,这强渡黄河可不是头脑一热就干的事儿。

背后那是精心的战略谋划。

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首长肯定是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什么时候出兵,从哪个地方突破,那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就像是一场超级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关系着无数战士的生命,关系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这一渡啊,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下子就捅破了国民党军队自以为是的防线。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给了解放区人民巨大的信心。

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超级明亮的大灯,大家都看到希望了。

这也让国民党那边傻了眼,估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个天险竟然就这么被突破了。

从这件事啊,我就觉得咱们解放军战士真的是超级英雄。

他们面对那么大的困难,那么危险的情况,没有丝毫退缩。

现在咱的生活这么好,都是他们拿命换来的。

每次遇到点小挫折的时候,我就该想想这些战士,他们在黄河上都能勇往直前,我这遇到的那点事儿又算个啥呢?这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就像一座永远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丰碑,提醒着咱们这些后人,要有勇气,要有信念,再难的坎儿也能跨过去!。

刘邓大军战役纪念馆作文400字

刘邓大军战役纪念馆作文400字

刘邓大军战役纪念馆作文400字在阳谷寿张县沙河崖村,有个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就是刘邓大军战役纪念馆。

趁着周末,妈妈带我和弟弟来到这里,来了一次红色研学之旅。

从东昌府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汽车停在一个很漂亮的村庄。

干干净净的道路两旁种着国槐,房子都清一色漆成了白色,每个墙面上,都画着关于抗战时期的图画,看的人热血澎湃。

纪念馆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旧址,刘邓大军战役纪念馆和渡河广场三部分。

在渡河广场,有一个很大的石雕,是用花岗岩雕刻的人物雕像。

雕塑最前方两位士兵趴在船头,以卧倒姿势手握机枪,好像随时准备射击的样子。

在他们身后,是胸前握着望远镜,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的刘伯承,和一手叉腰,一手背于身后,目光坚定眺望着远方的邓小平。

在他们身后,是几排士兵,他们外面的拿浆,里面的手握钢枪,仿佛还喊着口号:“同志们,加油,向前进!”听讲解员介绍,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像插入国民党反动派腹部的一把尖刀,牵制住了敌人主力部队,为我们实现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从展馆里的旧照片和旧物件可以看到,抗战时期的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路上,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想起火灾时刻逆行的消防战士,想起了我们抵御洪灾的武警官兵,我突然明白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畏牺牲,原来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直坚定的信念。

虽然现在已经到了和平年代,但我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股劲,保持热情和拼命的精神。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等长大了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刘邓大军纪念馆作文300字

刘邓大军纪念馆作文300字

刘邓大军纪念馆作文300字
9月18日,我们有幸参观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场战役,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承载着无数生命;无数生命,承载着数不清的辉煌。

一场辉煌的战役,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一踏进展厅大门,我就被刘伯承、邓小平的铜像吸引了。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铜像来铭记的,而铜像的存在,使他们在我们心中增加了几分重量。

他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

铜像虽然高大,但远不如我们心中的形象。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所有的展厅。

昏暗的光线、微黄的背景,让人身临其境。

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悬殊的力量,无不让我们怀疑这场战役能否打赢。

但事实证明,我们赢了。

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漂亮地赢了。

望着墙上刻着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我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

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我们走出了纪念馆的大门。

伏牛山东麓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伏牛山东麓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伏牛山东麓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张俊英(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2)摘要: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强渡黄河天险,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从而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并准备向大别山跃进。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中央决定以陈赓、谢富治率领的陈谢兵团(四纵、九纵、三十八军组成)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

8月22日,陈谢兵团右路强渡黄河成功。

23日,左路也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乘胜向陇海线发展,从此拉开了伏牛山东麓战役的序幕。

关键词:伏牛山豫西陈谢兵团伏牛山东麓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兵团在河南省伏牛山东麓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7月间,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

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蒋介石政府为了挽救其颓势,加紧了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企图把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破坏与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

党中央为了破坏国民党的这个反革命的战略方针,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使敌人转入全面防御,我军转入全面进攻,决定实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

我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于6月30日强渡黄河天险,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并准备向大别山跃进。

陈毅、粟裕也准备在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后,率领华东野战军的主力挺进中原。

与此同时中央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率领的陈谢兵团(四纵、九纵、三十八军组成)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7月19日,中央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兵团出击豫西,配合主力作战。

六安当地革命征程作文900字

六安当地革命征程作文900字

六安当地革命征程作文900字“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革命老区六安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更是解放大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前进基地。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扭转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局,而六安地区的解放,则打开了大别山革命战争新局面。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鲁西南;8月,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率所辖七、八、九旅在皖西展开,相继解放了六安、舒城、霍山、潜山等9个县城。

9月,第三纵队主力西进豫南,国民党部队乘机重占了六安、舒城等城,活动猖獗、气焰嚣张。

“我们必须打几个大的胜仗,才能在大别山站住脚。

”敌情严重,刘邓大军党委及时召开旅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进行动员,强调要牢固树立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克服怕打硬仗的情绪。

多年后,时任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的郑国仲撰文回忆说,这次会议就像是下了一场及时雨,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

当时,坚持在皖西的只有郑国仲带领的八旅。

针对敌情变化,第三纵队果断命令七、九两个旅从豫南日夜兼程,隐蔽东进。

10月初,与八旅密切配合,紧紧揪住国民党整编88师师部及62旅这一路孤军深入之敌不放。

狡猾的敌人见势不妙,于8日拂晓仓皇向六安城北窜。

三纵一路跟踪追击。

指战员们在崎岖的山路上,高一脚、低一脚地搜索前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迅速抓住敌人,打好重返皖西的第一个大仗。

仓皇逃窜的敌人发现左右两侧都有解放军平行推进,尾部又有追兵,怕天黑行动易被擅长夜战的解放军吃掉,于是,天黑之前就全部收缩到六安东南60多里的张家店。

敌人进入张家店后立即赶修工事,在镇内布设障碍、挖掘战壕,并将大多数民房墙壁掏出两层以上的枪眼,组成交叉火力网,以相互支援。

根据摸到的敌人防御情况,纵队制定了迅速歼敌的方案。

虽然连续行军追击,部队已极度疲劳,但将士们斗志高昂,9日晚上8点即扫清了敌人外围据点。

为了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夜里10点,三纵发起了总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邓大军论文: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中文摘要】本文重点研究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支前工作,决策过程,以及如何体现刘伯承军事思想及其军事价值。

按照战争的规律和形势的发展,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由保卫解放区的内线作战转为进攻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作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这种由守到攻的转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后,而且一般会采用渐进式推进的方式。

但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开始转入外线作战的时机和方式却是打破常规的。

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着来自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巨大的压力。

中共中央在此时命令刘邓大军放弃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内所体现出来的内线作战的巨大优势而外线出击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牵制国民党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另一方面是为了早日改变战争的整体局势。

因此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并发动鲁西南战役是国共双方力量尚未转换时,在战略防御时期突然采取的以攻代守的战略进攻行为。

从效果来看,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成功后,并在鲁西南消灭了国民党军队9.5个旅后,确实吸引了蒋介石到开封亲自督战,并从陕北、山东等其他战场相继调来7个整编师17个半旅进行驰援。

由此可见,4个纵队12万大军突然采取的这个战略行动对国民党的整体战略部署带来了多大的冲击。

而如此大规模的突然行动更是在周全、认真的准备工作和科学严谨的决策基础上才能够实施的。

所以,本文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研究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视角,不仅仅拘泥于分析这次战略行动对战局的影响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而是围绕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这个历史事件为中心,对其一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中央决策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具体过程,冀鲁豫解放区是如何支援刘邓大军过河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军事价值等。

【英文摘要】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a historical event of the Battle in Liu Deng Army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and some historical details, such as Jinjiluyu Liberated Area’s contribution to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Army’s crossing.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w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liberation war, defend the liberated areas by the exterior-line operations to attack the Kuomintang areas outside of combat, is normal that. Normally, this change requires certain conditions that the enemy’s power is weaker than their own,and Using a progressive approach.But in 1947 June, the timing and mode of the Battle in Liu Deng Army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is break the normal procedure. Crushed the Kuomintang army full-scale attack on the liberated areas, Shanbei Liberated Area and Shandong Liberated Area whichSuffered the key attack from the Kuomintang Army faced enormous pressure.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rdered Liu Deng Army to outside attack,in order to arrest the Kuomintang Army in the key attack to aid back, with the way of “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Therefore, Liu Deng Army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concurrent moving the Luxinan Battle is not a strategic offensive action after the balance of power shift between KMT and CPC, but a behavior using attack instead defence in the strategic defensive stage. From the effects of perspective, Liu Deng Army successfully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and destroyed 9.5 brigade of the Kuomintang Army in the Luxinan Battle, attracted Jiang Jieshi came to Kaifeng to supervise operations personally and assigned 7 divisions and 17.5 brigades in the key attack to aid the Kuomintang Army in the Luxinan Battle.We can see that 120,000 took the strategic actions suddenly had made a huge impact on The overall strategy deploy of the Kuomintang Army. Thus, To finish such a mass suddenly action needs to be comprehensive and serious preparations.So, this paper adopted with a different viewpoint of researching Liu Deng Army before, not only analysed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impact of the strategic actions on the war,and used a lot of energy research Liu Deng Army crossed the Yellow River this event’s history details. Such as, the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mmandLiu Deng Army outside attack, how to support Liu Deng Armyacross the river in the Liberated Areas.【关键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科学决策军事价值【英文关键词】LiuDeng Army Crosing the Yellow River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Military value【目录】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研究摘要4-5Abstract5-6 1 绪论10-13 1.1 研究意义10-11 1.2 研究综述11 1.3 研究方法、创新和结构11-13 2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科学决策13-24 2.1 决策的历史背景14-18 2.1.1 国民党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14-17 2.1.2 重点进攻中的“黄河战略”17-18 2.2 决策过程18-21 2.2.1 外线出击决策的初期构想18-20 2.2.2 外线出击决策的正式确定20-21 2.3 决策特点21-24 2.3.1 科学把握形势发展21-22 2.3.2 果断决策,出其不意22-24 3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支前工作24-31 3.1 晋冀鲁豫解放区具有良好的经济、群众基础24-26 3.1.1 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实力得到一定发展24-25 3.1.2 晋冀鲁豫解放区群众的支前热情高,经验丰富25-26 3.2 冀鲁豫解放区人民群众出色的支前工作26-31 3.2.1 准备渡河船只27-28 3.2.2 招募训练水手、水兵28-29 3.2.3 与敌人破坏行动的斗争29-30 3.2.4 整修军运大路30-31 4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概述31-40 4.1 黄河以北的战略性反攻31-32 4.1.1 豫北反攻31 4.1.2 晋南反攻31-32 4.2 黄河两岸军事力量对比32-34 4.2.1 国民党黄河防线守军32 4.2.2 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及军区武装32-34 4.3 强渡黄河的具体过程34-36 4.3.1 渡河的具体安排34 4.3.2 渡河的具体战术34-35 4.3.3 渡河的原则纪律35-36 4.4 强渡黄河后的鲁西南战役36-40 4.4.1 郓城、定陶、曹县战斗的胜利36-37 4.4.2 歼灭敌人援军王敬久集团的战斗37-40 5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体现的刘伯承军事思想40-47 5.1 重视政治工作和人员的政治素质40-42 5.1.1 对作战部队的政治工作40-41 5.1.2 对支前人员的政治教育41-42 5.2 主动、灵活的军事战略战术42-44 5.2.1 抓住主动权42 5.2.2 合理、有效的战术42-43 5.2.3 着眼大局,适时扩大战果43-44 5.3 战前调查,战后总结44-45 5.4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军事价值45-47 5.4.1 对渡江战役的指导意义45-46 5.4.2 黄河渡口对解放战争的贡献46-47 6 结语47-49参考文献49-51附录51-53致谢53-54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