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合集下载

关于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成为了广大教育从业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我进行了一次调查和研究。

本文将分析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意义和优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意义和优势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的制度。

它的实行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校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规范化。

同样,它也有如下的优势:(一)推动学校发展。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可以使校长在日常管理中有更大的权力,因此,能够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如推行更好的教育新模式,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学校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等等。

(二)、提升教育质量。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要求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这意味着校长将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更加注重师生的人性化管理,为了追求更高的办学质量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三)、提高教师质量。

由于校长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工作,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教学体制,在其中,教师可以更加突出自己的优点,锐化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四)、推进学校制度创新。

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下,学校的管理机制将更加合理化、高效化,有利于各项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如学校的教师评估体系,学生反馈机制,课程开展评估系统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尽管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有这些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校长周围一些人常常缺乏深厚的教育经验,“缺乏内心原则与动力的领导者”,往往开展一些无意义的公关活动,而放任对学生管理的责任。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可能包括以下方面:(一)、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估体系。

应建立健全的校长薪酬与评估体系,在其中对学校校长的评估不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察,也从教育经验方面进行考察,以建立一种“资深校长”概念。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乡村教育事业也日益发展壮大。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和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

为有效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校长在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承担起全面管理和领导工作的责任,以实现学校的目标和发展。

此外,和传统管理模式不同,校长负责制采用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人性化的方式管理学校,建立肯定负责和处罚失责的制度,激发学校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运行和教学教育的质量。

二、建立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性1.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治理效率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高,这与农村中小学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密不可分。

如何协调教育各方面的资源,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做到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实行校长负责制。

通过校长的管理才能使学校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2.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校长作为学校重要的管理者,他的能力、素质与治理能力对学校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力。

以往中小学校长更多扮演着行政管理者的角色,缺乏教育管理者的素质。

建立校长负责制,就是要使中小学校长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者,也是教育管理者,由他们来有效地管理中小学教育。

3.提高中小学的教研能力在校长负责制下,中小学的教研工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校长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要带领全体教师作出最大的投入和最高的收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让老师们的教学法更合理化,科学化,让学生受益更多,教研成果更出彩。

4.提高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的师资力量一直是一个难题,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校长作为学校重要的管理者,在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承担起全面的管理和领导工作的责任。

在实践中,不仅需重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也要注重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为教师学科培训、职业技能提高等活动提供足够的资源。

简述校长负责制的发展趋势

简述校长负责制的发展趋势

简述校长负责制的发展趋势
校长负责制是一种代表着学校主管当局发挥连续领导作用的制度,在
中国深入实施了几十年。

近年来,校长负责制发展趋势表现出一些新变化,涉及到校长和学校的聘任制度、考核评价、校长绩效管理等方面。

首先,校长聘任制度改革越加深入,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体现出一种趋向。

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不再是公务员制度下的管理者,而是具有专业
特长、持续领导力的能力者,他们有良好的领导本领和能力,并以具有奉
献精神的专业态度面对学校管理。

其次,校长绩效考核评价也有所改变。

学校负责人的考核评价不只关
键在于传统宏观的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任务,还要关注推动学校管理变革
的特殊任务,比如建立复杂的学校管理体制、组织实施系统引导性的改革
项目、完善学校精细管理制度等。

最后,校长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

校长学习能力强、改革创新勇敢、
组织领导能力良好、教育教学能力强、科学管理能力强、教育社会服务能
力强等各种能力可以作为校长绩效管理的衡量标准,使校长履行职责更趋
完善、更有效。

校长负责制_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校长负责制_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张志峰(江苏苏州第四中学,江苏 苏州215003)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1952年3月,政务院批准实施校长责任制。

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对中小学领导体制做了比较完整的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校长由政府委派,直接对人民政府负责,校长对学校一切问题有最后决定权。

这种体制对于当时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改变学校工作无人负责的状态起了积极作用。

其缺点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难以避免校长个人独断专行。

1957年整风反右以后,对校长责任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中小学普遍设立党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行政机构和行政负责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学校管理效率及教育质量下降。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地区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监督的责任。

”实行这种地区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专管的校长负责制以后,学校党支部职责分明,矛盾减少,学校行政组织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学校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没有清除,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领导体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从解放初期至今,已断断续续实行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该制度一直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校长负责制的发展历程与突出问题进行回顾与梳理,希望能以此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始终围绕着党政关系和民主集中这两条主线展开,形成了7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的7种领导体制。

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4、拟订内部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根据有关 拟订内部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 规定和程序推荐副校长人选, 规定和程序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行政组织 机构负责人 5、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 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 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6、代表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签订合作办学、 代表学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签订合作办学、 学术交流等有关协议
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建立与发展 1990年 1990年7月,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 中共中央颁发《 校党的建设的通知》 校党的建设的通知》。 通知》指出, 《通知》指出,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并规定了党委的七项主要任务。 的校长负责制,并规定了党委的七项主要任务。 通知》 《通知》要求高校党委充分尊重和发挥校 长的重要作用。校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长的重要作用。校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执行党委的 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集体决定。 集体决定。党委应以主要精力研究学校的重大 方针、 方针、政策问题
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7、领导学校的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 领导学校的工会、共青团、 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8、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对学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织实行政治领导, 织实行政治领导,支持其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 动
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
2、校长的职权
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建立与发展
1996年颁发的 1996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 年颁发的《 织工作条例》总则第三条规定: 织工作条例》总则第三条规定: “ 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 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 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 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 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 项任务的完成。 项任务的完成。”

校长负责制执政制度

校长负责制执政制度

校长负责制执政制度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执政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并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负责。

校长负责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旨在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成果。

下面,将从校长负责制的起源和发展、校长职权和责任、校长负责制的优势和挑战等方面对该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校长负责制的起源和发展校长负责制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系统。

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是由教师或者教职员工共同管理学校事务。

然而,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改革,学校的规模和复杂性也逐渐增加,传统的集体领导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效管理的需要。

因此,西方国家开始尝试引入校长负责制,将学校的最高行政权力集中在一个专门的管理者手中,借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

在中国,校长负责制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出“校长负责制”作为学校管理的主导原则。

在实践中,校长负责制逐渐被应用到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

二、校长职权和责任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拥有广泛的职权和责任。

首先,校长对学校的决策权负有重要责任。

他需要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政策,并组织实施相关决策。

其次,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权负有重要责任。

他需要负责制定学校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对学校的运行状况和教育质量负责。

此外,校长还需要担任学校外部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络和对接工作,同时还需要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

校长的工作内容和责任非常繁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校长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校长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并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此外,校长还需要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研究

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研究

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研究遵照党的十六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XX省XX县区教育党工委的组织与指导下,我们课题组采取面上自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交流与专题研讨等形式,分别对全区78所学校贯彻落实校长负责制的现状进行调研。

拟通过本次调研,全面熟悉各校贯彻实施校长负责制的情况,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制定计策,推进基层学校领导体制与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现状与评价现行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从20世纪80年代进行试点到90年代正式实施,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近4年多来,按照修订的校长负责制四个配套文件的精神,我区各基层学校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全面实施,稳步推进,把贯彻落实校长负责制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与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这一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学校领导体制的完善与依法治校运行机制的建立。

我们从问卷调查中熟悉到,我区在贯彻落实中高度重视与比较重视的学校占96.5%。

各基层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包含支委会、校务会、行政会、教代会、党员组织生活与工会干部会、全体教师大会等不一致形式组织学习宣传,其覆盖率达100%。

调查显示,“法德并举,民主理校”已成为绝大多数校长办学的宗旨。

84%以上的党支部书记认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紧应表达在保证监督党的方针政策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与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这两件大事上,71%的工会主席反映平常党政工领导主动与教代会代表进行沟通。

这说明我区各校的管理模式与格局已经形成,目前总的运作比较正常,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这要紧是由于比较好地处理了下列三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处理“1+3”的关系校长负责制并非只是三句话(即“三个板块”),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在上级党组织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来实施校长负责制。

我区注重局级层面上的管理,既放权给基层,让校长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又进行宏观上的指导与监管。

我国现行“校长负责制”的缺陷与对策分析

我国现行“校长负责制”的缺陷与对策分析

摘要:在人们批判目前中小学校长权力过大时,校长们却觉得自己又处处受限。

形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校内权力分配不当,权力结构失衡;而同时学校发展仍处于外控状态所致。

化解这一矛盾应改变现行校长遴选制度,理清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完善校内权力分配结构。

关键词:校长负责制;缺陷;对策校长负责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校内领导体制。

这一领导体制的确立是在经历多次变更和反复之后,才逐渐得以确立的。

1952年,政务院批准,由中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校长由政府委派,直接对人民政府负责。

但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小学的领导体制又几经变更。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再次提出:“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指出了在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方向,并给定了校长负责制的大致框架。

随后,国家的一系列文件和法规都对校长负责制作了肯定。

一直到现在校长负责制走过了多年的历程,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的缺陷也为人所诟病。

一、校长负责制的缺陷人们对校长负责制的批判集中的一点就是校长的权力过大,甚至有作者称校长负责制就是“一长制”,是福特主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虽然有些批判或许过于激进,但无不反映了我国现行校长负责制存在的一些缺陷。

(一)简单的权力转移,制造出权力“中心”校长负责制在当初之所以重新成为许多学者呼吁的理想的学校领导体制,是与当时国内环境分不开的。

“文革”之后,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校内领导体制为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合作制。

这一体制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学校重视政治教育的传统,但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校长和党支部书记之间权力和责任范围不明,往往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领导与责任割裂的现象,既违背了管理常理,也不利于学校事务的管理,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6页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6页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全面实施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甚至与实施的初衷相违背,大大影响了学校管理质量、教育教学及学校的声誉。

因此,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健康运行,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校长负责制的弊端分析1.校长无责可负一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没有真正放权,校长负责制只流于形式。

以校长决策权为例,校长拥有决策权是指学校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校长有最后的决定权。

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会越俎代庖,千方百计地制衡校长决策权。

长期以往,必将导致相当一部分校长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切以上级部门的安排为准。

2.校长负责的异化校长负责制的异化现象是指校长专权制、家长制,在学校里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一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或任人唯亲的情况发生。

更让人心寒的是,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认为这就是校长负责制,校长只要在听命于他的范围内行事即可。

也有些教育行政部门,明知存在这种情况,但是碍于“是否违反政策”、“是否会影响校长积极性的发挥”等问题而听之任之,所有这一切实质上助长了校长的独断专行。

3.校长负不起责校长负责制是一种精英治校的领导制度,校长拥有与责任想对应的较大的权力,同时校长必须有相对应的较高的素质。

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在急剧变化的今日,校长往往还处在一种茫然、无动于衷的状态,校本管理难以实现,课程改革难以进行,素质教育难以展开,无不与校长自身的素质有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校长专业知识缺乏;(2)校长管理模式还处在经验型阶段;(3)校长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薄弱;(4)由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校长忙于具体事务,忙于会议,同时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和管理方式处于松散状态,校长很难在培训中有质的飞跃;(5)由于工作压力过重,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动力不足,甚至可能出现校长倦怠现象。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随着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而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者,也是教育的领导者。

因此,在农村中小学中,学校校长的负责制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

本文将从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背景、内容、实施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背景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不严格。

在管理上,学校的负责人主要是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人。

而在农村,个别校长出现了失职渎职、腐败受贿、压制师生等行为,这些问题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因此,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引入,正是对以上问题的回应。

二、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容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权责划分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首先需要明确权责。

权力与责任应当相对应,杜绝过多权力而对责任不负责的情况发生。

在执行权责分工制度时,要将职责划分精准,确保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有序。

(2)考评制度在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中,考评制度会对校长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糟糕的考评制度会导致校长追求形式而忽略实质,甚至出现权钱交易、走过场等问题。

为了确保考评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应设置多个考评维度,深入了解校长的实际表现。

(3)责任追究对于校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当依照相关法规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机制应当公正、透明和有力,从而能够发挥有效的威慑作用。

同时,还需赋予相关部门足够的权力和机制,以确保整个责任追究流程的稳定和公正。

三、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实施难点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难点:(1)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着学校管理和教师制度、经济利益、师生关系和上报考核等问题,影响到校长制定和执行校务方案,因此,将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融入学校管理,要考虑多方面的利益。

(2)考核标准的实用可行性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中的考核标准应当具有实用可行性,这对校长的工作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校长负责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研究

关于“校长负责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研究

关于“校长负责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研究作者:孙晓慧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7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这一领导体制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保证了高校的长期政治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成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本文对校长负责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校长负责制;高校;存在问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关于校长负责制的发展历程研究建国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高校领导体制频繁变更,先后经历了校长负责制(1950年至1956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0年至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至1966年)、党的“一元化”领导制(1971年至1976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至1985年)、试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至1989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年至现在)七个不同的阶段。

这七个不同阶段的高校领导管理体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制及党委集体领导制。

二、关于校长负责制内涵的研究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党支部(或总支)在学校的核心地位和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管理的学校内部的根本组织制度。

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校长全面负责”是校长负责制的核心但不是全部。

在提出校长负责制的时候,许多学者也提出过这一制度并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而是包括“上级宏观领导、校长全面负责、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这四个方面所构成,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关于校长负责制存在问题的研究由于当今我国的国情,校长负责制主要是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点在于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重点在于校长如何负责,难点在于正确处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

解析“校长负责制”

解析“校长负责制”

解析“校长负责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试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规定在中小学校逐步推行开来。

不可否认的是校长负责制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在中央决定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之后,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开始对校长负责制产生质疑:既然教育经费由国家调拨,教育教学有教育主管部门监督负责,作为校长,应该对谁负责,负什么责任,怎样负责?校长应该向谁负责——“校长”的角色定位(一)传统的校长角色定位关于校长负责制度的内涵,曾经出现两种表述:一种是80年代萧宗六先生提出的“上级领导机关,校长全面负责,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

”当时这种解释得到了广泛认同;第二种解释则有别于这种校长负责制的“四要素”说法,认为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

但是,无论是“四要素说”还是“三位一体说”都没有明确表明校长负责制的核心,负责的对象是谁?即校长负责制是一种学校领导体制还是学校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释义》指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包括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总务管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校长的角色应该是管理者,应该对委托管理的国家或者教育管理部门负责。

其次,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对于学校事务起着主管作用,对于学校的教师也应该负责。

第三,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对于其教育对象也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还是处于外控的管理模式之下,地方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的科层化和集权式管理还未根本改变,学校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而不能依法自主办学。

国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之后,许多校长的角色仅仅被限定于被动的管理者,他要面对、负责的只是上级主管部门。

最终形成了“政教不分,政府管理学校,校长只对政府负责”的单一化局面,校长对于国家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必然缺乏关注度。

2018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2018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摘要:校长负责制的概念存在一定问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难以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四要素”之间的隶属关系不清晰。

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外部控制淡化了学校的内部监督,党政分开难以保证学校监督的有效性。

学校民主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校长“负责”使教代会民主管理权力缩小、校长权力过大而教师权利过小。

关键词:校长负责制;历史回顾;问题分析
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从解放初期至今,已断断续续实行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该制度一直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校长负责制的发展历程与突出问题进行回顾与梳理,希望能以此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始终围绕着党政关系和民主集中这两条主线展开,形成了7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的7种领导体制。

解放初期,各地学校一般都实行校务委员会制。

校务委员会由进步的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校长由政府委派。

这种体制在当时曾起到维护学校秩序、发扬民主、对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 1 -。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1993 年 2 月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颁 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 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 长负责制。 从《决定》到《纲要》,经过 8 年的试点与实践,取消“逐步”二字,表 明 中 小 学 要 全 面 实 行 校 长 负 责 制 。 1993 年底, 以萧宗六为首的课题组对湖南、 湖北、河南、江西、广东等省 189 所农村 中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59.8% 的农村 中小学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在这个 阶段,校长主要负责解决教育经费的问 题。
2. 权力过小。学 校 仍 处 在 外 控的 管理模式下,地方和基层教育行政管理 部门对学校的科层化和集权式管理模 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名
目付,无暇依法 自主办学。 有些校长干脆“眼睛只向上 看 ”,唯 上 级 命 令 是 从 ,工 作 敷 衍 了 事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完全一副不作为 的态度,致使整个学校一潭死水,毫无 生气。
编辑:李姬 ha rouna @s ohu.c om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文/吴 晓
自 上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初 (1980 年 4 月)华中师范大学萧宗六教授提出校长 负责制, 到 1985 年国家正式试行中小 学校长负责制,再到现在各中小学普遍 实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已经走过三十 个年头了。 三十年中,学者们对中小学 校长负责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 表了两千多篇论文。对中小学校长负责 制的概念及内涵、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 优点、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实施过程 中暴露的弊端不足及对策等作了广泛 激烈的探讨。 时值国家十二五规划之 际,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 划 纲 要 (2010-2020 年 )》“教育 家 办 学”的号召,有必要对中小学校长负责 制进行新一轮再思考,为中小学教育健 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责问题的思考共7页

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责问题的思考共7页

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责问题的思考一、“校长负责制”简述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中小学的领导体制由原来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开始逐步向校长负责制转轨。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强调:“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

”进一步明确了校长的职责与责任。

至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开始全面推行。

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根据几十年来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应用,以及我国当前国情,司晓宏教授对校长负责制做了如下界定:“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校长向他的任命机构担负管理学校的全面责任。

”这从根本上将其与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区分开来,强调了中小学领导体制中校长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我国现行校长负责制实施中有关校长权责问题的分析二十多年实践证明校长负责制符合中小学管理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有利于党政职能分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管理主体职权责的统一。

此外,这一体制也有利于形成团结统一、结构合理的校级领导班子,从而有利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促进科学管理在中小学中的有效实施。

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校长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凸显出其优越性,反而显现出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校长的权责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及时地解决,就必定影响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健康运行甚至成为阻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因素。

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管理过程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以偏概全,片面理解“校长负责制”。

根据司晓宏教授对“校长负责制”下的定义,校长负责制指的是他对其任命机构担负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责任,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字面意思“全面负责”,而是有更为深刻的涵义。

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

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

实施细节:该校的校长负责制以校长 为核心,设立副校长及各科室主任, 共同组成学校领导班子。领导班子通 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教学计划及各 项管理制度,落实校长负责制。同时 ,领导班子还负责维护学校的日常运 转,对教职工进行管理及考核,并对 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此外,该 校还设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加强民 主管理。
成效与反思
该校的校长负责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 办学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 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校长的决策权 过大,可能会出现个人主观意识过强 的情况;另一方面,教职工的参与度 不高,学校的民主管理有待加强。
某中学的校长负责制实践
背景介绍:某中学位于一个大型城市 ,校长负责制在该校实施已有多年, 学校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取得了 较好的成绩。
实施定期考核
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对校长的表现 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 进措施。
鼓励校长交流
通过校长论坛、研讨会等方式,鼓 励校长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管 理水平。
建立校长激励机制
01
02
03
薪酬与福利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 福利,以吸引和留住优秀 的校长。
晋升机会
为校长提供晋升机会,鼓 励其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 和职业发展。
公开选拔过程
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校长,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透明和公平 。
建立选拔委员会
成立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选拔委员会,确保选 拔的专业性和代表性。
加强校长培训和考核
提供专业培训
为新任校长提供系统的专业培 训,包括管理技巧、教育政策 、学校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帮
助其快速适应校长角色。
校长负责制能够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使学校工作更加高效有序。

校长负责制制度

校长负责制制度

校长负责制制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长负责制制度也逐渐得到了落实和推广。

校长负责制制度是指学校的校长在管理学校过程中,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

这一制度的出现,旨在加强学校领导的权威,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本文将从校长负责制制度的背景、意义、实施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校长负责制制度的背景校长负责制制度的出现,源于我国逐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和责任归属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入,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愈加显著,暴露出了学校负责人在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如管理手段落后、职责不明确、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

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开始逐步推广校长负责制制度。

二、校长负责制制度的意义1、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校长负责制制度的出现,能够强化学校领导管理的权威,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学校的校长作为最高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协调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在管理上更加规范,有效避免管理上的混乱。

2、能够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校长负责制制度的出现,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3、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公正和民主。

校长负责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推动学校教育的公正和民主。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校时,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证环境的整洁、教师的工作状态、学生的学习环境等都得到应有的保障,确保学校教育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三、校长负责制制度实施的问题1、法律制约不够充分。

在校长负责制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法律制约不够充分,导致校长无法真正承担自己的法律责任。

因此,需要加强法律制约,确保校长负责制制度能够真正地得到落实。

2、责任界定模糊。

在校长负责制制度执行过程中,责任界定模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学校时,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需要在校长负责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加强责任界定,确保管理人员在管理学校时能够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

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第一篇: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摘要:校长负责制的概念存在一定问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难以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四要素”之间的隶属关系不清晰。

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部门的外部控制淡化了学校的内部监督,党政分开难以保证学校监督的有效性。

学校民主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校长“负责”使教代会民主管理权力缩小、校长权力过大而教师权利过小。

关键词:校长负责制;历史回顾;问题分析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从解放初期至今,已断断续续实行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该制度一直不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校长负责制的发展历程与突出问题进行回顾与梳理,希望能以此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与发展。

一、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始终围绕着党政关系和民主集中这两条主线展开,形成了7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的7种领导体制。

解放初期,各地学校一般都实行校务委员会制。

校务委员会由进步的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校长由政府委派。

这种体制在当时曾起到维护学校秩序、发扬民主、对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地区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监督的责任。

”实行这种地区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专管的校长负责制以后,学校党支部职责分明,矛盾减少,学校行政组织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学校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没有清除,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情况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十年**期间,学校领导体制更是混乱不堪,先是群众组织夺权掌权,接着是工宣队、军宣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后来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取消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组织机构,也从根本上破坏了党对学校的领导。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

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探析引言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校长负责制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进行深入的探析,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职权不清农村中小学的校长职权不清是校长负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资源有限,校长往往兼任着多种职务,如教学主管、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

这导致校长在职权的行使上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很难明确其责任和权力范围。

首先,校长在教学管理中的职权不清。

由于缺乏鲜明的职能划分,校长往往无法有效地管理教师,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质量负责,导致教学效果无法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校长在行政管理中的职权不清。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行政任务众多,校长不仅需要处理教学方面的事务,还要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人员,编制预算、管理物资等。

这种职能的多样性,使得校长在行政管理中难以准确地把握职权的行使,往往无法高效地进行工作。

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农村中小学对校长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也是校长负责制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缺少有效的考核手段和标准,学校对校长的督促和约束不够,导致部分校长失去了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是只关心自身的工作和待遇。

首先,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考核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学校的教育目标。

同时,由于学校教育资源贫乏,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客观反映校长的管理能力,这使得校长的工作评价变得不准确。

其次,考核结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现行的考核结果往往只作为校长晋升和奖惩的依据,却很少用于改进校长的管理能力。

校长们往往将考核结果看为一种职业晋升和待遇提升的途径,而不是激励其改进管理方式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长负责制:发展历程与问题剖析摘要:校长负责制的概念存在一定咨询题: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难以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四要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别清楚。

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咨询题:政府部门的外部操纵淡化了学校的内部监督,党政分开难以保证学校监督的有效性。

学校民主治理存在一定咨询题:校长“负责”使教代会民主治理权力缩小、校长权力过大而教师权利过小。

关键词:校长负责制;历史回忆;咨询题分析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从解放初期至今,已断断续续实行了半个多世纪。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该制度向来别够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咨询题。

为此,笔者对校长负责制的进展历程与突出咨询题进行回忆与梳理,希翼能以此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与进展。

一、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演变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始终环绕着党政关系和民主集中这两条主线展开,形成了7个进展时期和相应的7种领导体制。

解放初期,各地学校普通都实行校务委员会制。

校务委员会由进步的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校长由政府委派。

这种体制在当时曾起到维护学校秩序、发扬民主、对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容易导致极端民主和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地区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

”“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监督的责任。

”实行这种地区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专管的校长负责制未来,学校党支部职责分明,矛盾减少,学校行政组织的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学校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左”的妨碍没有清除,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事情下,党政别分、以党代政的咨询题并未彻底解决。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领导体制更是混乱别堪,先是群众组织夺权掌权,继续是工宣队、军宣队、贫下中农治理学校,后来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取消了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组织机构,也从全然上破坏了党对学校的领导。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未来,教育部修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全日制中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咨询题,必须经党支部讨论决定。

”这一领导体制关于拨乱反正、改变“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别正常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这一体制把“领导”与“负责”分开,职权与责任别统一,别符合治理学原理,而且在校长上面加了一具治理层次了如此别可幸免地造成党政别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别利于发挥行政部门的功能,从而妨碍了学校组织治理的效能。

为了提高现代学校治理的效能,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此后,各地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

它是一具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整体结构概念,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治理。

1993年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确立了学校内部的领导结构方式和校长的地位与权限。

显然,目前实行的校长负责制优越于其他几种领导体制,近20年来校长负责制的实验与全面推广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第一具五年打算期间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既没有党委保证监督,也没有教职工民主治理。

20世纪60年代初实行的校长负责制,也没有强调教职工民主治理咨询题。

所以,现行的校长负责制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领导体制,它初步构建了学校组织治理的权力制衡关系,既确定了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党支部的保证监督权力,也保证了校长行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组织治理的效率。

二、校长负责制的概念界定20多年来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推动了校长负责制的别断完善。

但从中小学治理改革的进展事情看,校长负责制的实行还别尽如人意,其原因来自多方面,但对校长负责制的概念理解的别明确、别统一,是其中一具很重要的原因。

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校长负责制概念的表述,要紧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校长的职责、权力角度作出的概括“什么是校长负责制?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算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

”持这一观点的有顾明远、谢瑞俊等学者。

他们认为,“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政府托付,对学校实行统一治理、全面负责的二种领导制度。

书记起保证监督的作用,要求校长实行民主治理,并设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弥补个人决策的缺陷,充分发挥团体决策的作用。

校长负责制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职责权相统一的工作责任制。

2.从校长负责制的内容角度作出的界定目前,国内比较认可的提法有两种。

谢瑞俊认为,“校长负责制是指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和教职工民主治理三位一体的,完整新颖的、结构式的学校领导制度,它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实体,也是现代学校行政治理的一种岗位责任制。

”萧宗六认为,“校长负责制是一具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整体结构概念。

校长负责制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参与。

”3.运用系统理论作出的概括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校长负责制是什么?黄兆龙认为,“校长负责制是由指挥、执行、反馈、监督等程序组成的一种延续封闭式的科学治理系统;是能级相符,权责对应,校长有职有权有责,能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统一指挥、加强协调的领导体制。

”4.从总结实践经验的角度作出的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翁善乔等,他们认为,“在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校长对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民主治理,三者有机结合,缺一别可。

”三、校长负责制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咨询题从上述对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别同表述中,我们看到了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分歧。

笔者将从法律依据、实际涵盖范围以及其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阐述。

1.法律上对校长负责制的概念未予以明确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的表述是“学校的教学和其他行政治理由校长负责”,这一表述没有说清校长的职责是什么,除了教学以外哪些属于其他行政治理,校长是全面负责依然部分负责。

所以,在这一关键咨询题上就缺少了法律依据。

其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怎么?怎么进行民主治理?怎么监督?在《教育法》中都未予以明确。

再次,未提及校务委会那个审议机构,不过在1985颁布的《中共中央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别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

”这就表明:那个审议机构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能够设立,那个“条件”是什么,别明确。

换句话说,学校也能够因条件的原因别设立如此的审议机构。

2.校长负责制的概念难以涵盖所有的学校从法律文件上看,校长负责制是中小学学校治理的基本制度,而其实这一制度的权力结构描述差不多别能习惯当今的别同办学模式。

如民办学校与外资学校的主办者可能是企业实体,可能是个体经营者(无党派人士,也可能是民主党派人士。

这些学校并未设立党组织,所以也别存在党的思想政治领导的咨询题。

3.“三要素”与“四要素”都没有理顺内部之间的隶属关系从“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这句话分析,党支部、校务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都应在校长领导之下。

但“校长负责制”概念本身仅仅表明了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治理的一种制度,它别可能分离出“上级领导”来;它与党支部的保证监督制度、校务委员会的审议制度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并立关系。

但是,在我国现有的一元化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中,必须有一具上级行政领导部门;在学校内必须有一具首长,那个首长算是校长,但在法定关系中,校长与书记的关系长期以来又难以理顺。

校长负责行政工作,书记负责思想政治工作;校长领导行政组织,书记领导非行政组织……看似职责分明,实则相互混杂。

书记与校长怎么说平级,所以书记也难以起到核心保证作用。

教代会不过一具特别设机构,一学期普通只开一次会,且要校长提议,其成员也大多由校长指定,领导成员占有相当比例。

所以,在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下,教代会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与督导,普通一学年只一、两次,几个小时。

这种检查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值得商榷。

四、校长负责制的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咨询题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告诫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别易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校浮现的一系列权力滥用的咨询题都与权力失去制约有关。

这些咨询题别仅与学校内部监督机制有关,而且与外部监督机制也有很大关系。

1.政府部门外部操纵淡化了学校内部的民主监督权长期以来,政府把学校作为自己的下属行政机构,理所固然地集举办者、办学者、治理者于一身。

这种行政治理方式在学校教育比较闭塞、规模比较小以及教育目标比较单一的事情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别断深入和进展,各地办学模式多样化,传统的行政领导制度就难以习惯改革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了。

政府在对学校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治理的过程中,也几乎排斥了教职工等社会成员介入学校教育治理的权利,剥夺了其他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

具体来看,对学校每年的考核以及对学校领导的考核,从别在学校内公开;即使是每年的民主评议校长,其投票也送达上级组织部门,结果也别向教职工公开。

一言以蔽之,上级行政部门与学校仍然是一种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这种关系显然淡化了学校内部民主机构的民主监督权,也使一些学校的民主机构成为一种摆设。

2.党政分开难以保证学校监督的有效性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中心,党支部是政治领导的核心。

学校被分成两块,即一头由书记领导的非行政性组织,另一头由校长领导的行政性组织。

两者看似职责分明,实质上混杂别清。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浮现要么校长说了算,要么书记说了算,要么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

也有学者提出党支部是校长负责制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要起核心作用,那么校长的“中心”作用究竟怎么样理解?从制度本身来看,校长与书记属于平行级别,书记何以监督校长?所以,别从制度上作全然的改变,是难以使“中心”和“核心“形成一具互相依存、互为表里、同生共存的有机整体的,是难以保证与监督校长的权力行使的。

五、校长负责制下民主治理机制存在的咨询题1.教代会的民主治理权利缩小实施校长负责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大校长的权力。

但是校长负责制的法定概念与文件规定,并别能使校长们清醒地认识到:校长负责制那个名词的中心字眼在“负责”两字上,强调校长负责并别等于缩小教职工的民主权利。

教职工参与学校治理的程度越深,说明这学校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越大,那个学校的治理越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