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
九年级语文老师随笔从《隆中对》里读出人生大智慧反思
九年级语文老师随笔从《隆中对》里读出人生大智慧反思《九年级语文老师随笔从《隆中对》里读出人生大智慧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古诗文单元《隆中对》一课,本来是编排在出师表之前。
在讲本单元的时候,我先讲《出师表》,再讲《隆中对》,然后让学生去对两篇课文进行细细品读,反复体味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
学生经过对比观察,发现《隆中对》中好多词在出师表中曾经出现过。
例如《隆中对》中“将军宜枉驾顾之”“汉室倾颓”“此诚不可与争锋”与《出师表》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此所以后汉倾颓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里的“枉”“倾颓”“此诚”用法意义完全一样。
说明作者陈寿在写《三国志》的之前,是反复的研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反复揣摩诸葛亮的写作风格和用词特点,所以《隆中对》里的诸葛亮说的每句话都真实可信。
而且隆中对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厚。
例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作者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具体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了出来。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作者陈寿文字功底了得。
再者,《隆中对》里诸葛亮的一番论对和他的相关作品,即使放到今天也很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诸葛亮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
例如谈到曹操时,他说“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说到孙权的“贤能为之用”,说到刘备的“总揽英雄”。
诸葛亮之所以反复对刘备强调人谋的重要性,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只有谋划得当,才可以让“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变成现实。
第二、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隆中对里很多对策对国家治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例如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等。
第三、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他的高贵品质千秋万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身正气受到古代先贤的尊敬推崇,也受到后人的景仰。
2024年隆中对的教学反思总结模版(2篇)
2024年隆中对的教学反思总结模版隆中对是一所杰出的教育机构,对2024年的教学反思总结对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在2024年的教学中,我们经历了各种挑战和机遇,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对2024年隆中对的教学反思总结,1800字:首先,2024年我们在课程设计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们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将传统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引导他们发掘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我们不再只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多采用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
这些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教学手段的选择,例如引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支持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尝试。
我们加强了教师培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此外,我们还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激励措施,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第四,我们注重了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估,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学习档案和个人发展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然而,我们在评估和反馈机制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需要更好地运用新技术和工具,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评估结果,为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
隆中对读后感350字-300字作文_四年级作文
隆中对读后感350字-300字作文
《隆中对》读后感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
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西工大附小三年级:崔皓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隆中对教学反思15篇
隆中对教学反思隆中对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隆中对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隆中对教学反思1讲授本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问比赛为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效很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由于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同学们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明显增长,无效劳动时间明显减少。
二、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欲望强烈、钻研深入、理解透彻,效率很高。
三、普遍掌握得好,通过提问发现,即使平时学习很差的学生,也能掌握百分之九十以上。
准确率也很高。
但,整个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问题探究部分,对“侧面描写”这一手法进行学习与训练时,我提出了三个话题,对这三个话题均进行了训练,但都不太深入,没有充分展开。
如果能把三个话题压缩为一个话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他们写一段话,从多个侧面来说说“今年的冬天不太冷”,然后提读,给大家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效果一定比较好。
二、最后的拓展延伸部分,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短,个别同学可能学得不是很透彻,如果能把前边自学部分的时间压缩两分钟,用到这里就可以了。
隆中对教学反思2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
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进行了“问题——活动”文言文教学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
如“激趣导入”部分“三国地图”,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
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
《隆中对》的读后感400字
《隆中对》的读后感400字第1篇:《隆中对》的读后感400字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
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诸葛亮*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隆中对》学生读后感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
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下面便是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l隆中对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隆中对读后感(一)读诸葛亮的《隆中对》,研究一下诸葛亮如何为刘备筹划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步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
刘备出道,到诸葛亮出山之前,基本上是一无所有。
他的兵少得可怜,打点小仗就要向人家借兵;他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寄宿街头;他没有像样的战功,只打了几次小仗,等到要与袁术、吕布、曹操这些人交锋时,就傻了眼;他的名气也不大,袁术就极为不屑地对人道:“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导下,按照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步骤行事,创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蜀国,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到,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战略措施,对开创事业,壮大力量,发展自己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确定战略目标,如何正确实施这一目标,《隆中对》给了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1.企业的领路人必须要有宏伟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刘备自起兵以来,一路坎坷,但是,他从不悲观泄气,始终怀抱澄清宇内,解救人民的志向不改。
诸葛亮十分看重刘备这一志向,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前,首先了解的就是刘备的志向,当听到刘备志在兴复汉室,“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宏伟志向后,才郑重其事地向刘备描绘了为他设计的战略蓝图。
对于这一点,我们感受颇深。
20XX年6月,力成电气注册组建,无办公场地、无产品、无资金。
我们分析市场几个竞争对手之后得出结论,力成一定能够生存并超越竞争对手。
宏伟志向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力成电气从上面说的三无实现了三有,顺利地达到了这一目标。
2.倾全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当前的保定电气市场普遍缺乏诚信,没有信义可言。
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与历史机遇
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与历史机遇“隆中对”,乃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所提出的一番战略构想。
这一战略,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更是巧妙地把握了当时的历史机遇,对刘备集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一个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相互攻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虽然素有兴复汉室的志向,但一直未能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实力弱小,四处漂泊。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首先对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行了精准的分析。
他指出,曹操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刘备不能与曹操正面抗衡。
孙权则“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在江东根基深厚,刘备可以将其作为盟友而非敌人。
在此基础上,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占据荆州。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且当时荆州的刘表“不能守”,这为刘备夺取荆州提供了机会。
第二步,夺取益州。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璋“暗弱”,统治不得人心。
刘备可以以仁义之名,率军入川,取代刘璋,从而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这一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
他不仅准确地判断了各方势力的强弱和特点,还敏锐地捕捉到了荆州和益州的可乘之机。
更为重要的是,他为刘备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使刘备不再盲目地四处征战,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隆中对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机遇。
首先,东汉末年的乱世为刘备这样的英雄提供了崛起的舞台。
各路军阀之间的争斗,使得局势变幻莫测,新的势力有机会在混乱中脱颖而出。
其次,荆州和益州的局势为刘备的夺取提供了可能。
刘表和刘璋的无能和软弱,使得这两个地区的统治出现了漏洞,为刘备的介入创造了条件。
三国演义隆中对读后感
三国演义隆中对读后感《三国演义》隆中对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
全书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以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刘备、曹操、孙权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画卷。
其中,著名的“赤壁之战”和“三顾茅庐”等情节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的情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也是刘备和诸葛亮初次见面的场景,这一情节被后人誉为“三顾茅庐”的故事。
隆中对的情节不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敬重,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华和高瞻远瞩的智慧。
读完《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情节,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被刘备的才华和胸怀所震撼。
刘备三顾茅庐,为的是寻找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名声和地位。
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自己理想的坚定,让我对刘备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其次,诸葛亮的智慧和胸怀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不仅对刘备的理想表示赞同,还为刘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战略。
他的睿智和胸怀让我感叹不已,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伟大领袖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才华,更需要的是明智的谋略和高尚的品德。
隆中对的情节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对人才保持敞开的胸襟,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和名声,而是看重对方的才华和品德。
同时,我们也需要像诸葛亮一样,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和智慧,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胸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袖,引领团队向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刘备和诸葛亮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同时,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伟大领袖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才华,更需要的是明智的谋略和高尚的品德。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保持开放的胸怀,不断进取,成为真正的领袖。
隆中对读后感
隆中对读后感导语:隆中对读后感(一)读诸葛亮的《隆中对》,研究一下诸葛亮如何为刘备筹划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战略步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示。
刘备出道,到诸葛亮出山之前,基本上是一无所有。
他的兵少得可怜,打点小仗就要向人家借兵;他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寄宿街头;他没有像样的战功,只打了几次小仗,等到要与袁术、吕布、曹操这些人交锋时,就傻了眼;他的名气也不大,袁术就极为不屑地对人道:“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导下,按照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步骤行事,创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蜀国,造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人深切地感到,明确的战略目标,正确的战略措施,对开创事业,壮大力量,发展自己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确定战略目标,如何正确实施这一目标,《隆中对》给了我四个方面的有益启示:1.企业的领路人必须要有宏伟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
刘备自起兵以来,一路坎坷,但是,他从不悲观泄气,始终怀抱澄清宇内,解救人民的志向不改。
诸葛亮十分看重刘备这一志向,在和盘托出自己的战略构想之前,首先了解的就是刘备的志向,当听到刘备志在兴复汉室,“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宏伟志向后,才郑重其事地向刘备描绘了为他设计的战略蓝图。
对于这一点,我们感受颇深。
2004年6月,力成电气注册组建,无办公场地、无产品、无资金。
我们分析市场几个竞争对手之后得出结论,力成一定能够生存并超越竞争对手。
宏伟志向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大家齐心协力,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力成电气从上面说的三无实现了三有,顺利地达到了这一目标。
2.倾全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当前的保定电气市场普遍缺乏诚信,没有信义可言。
力成要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信义着于四海,诚信公布天下的企业理念:首先,我们要发扬光大力成的核心价值观——技术是核心价值,合作创造价值,市场实现价值。
孔明隆中对读后感
孔明隆中对读后感孔明隆中对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孔明隆中对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孔明隆中对读后感1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讲的是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
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孔明隆中对读后感2关于隆中对读后感写作,我认为应该侧重在隆中对对于刘备,乃至对于整个三国时代的影响。
首先谈谈我对与隆重对意义的认识,《三国演义》里,全书的分界点很明显就是在隆中对与赤壁之战,隆中对为刘备展示了一幅三分天下的蓝图,赤壁之战则真正使这份蓝图的实现成为可能,隆中对之于三国演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一段是对于之前故事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试论《隆中对》的构想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试论《隆中对》的构想与客观实际的矛盾汉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感刘备三顾知遇之恩,为他献上了面对复杂形势,应如何图存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便是后人推崇备至的《隆中对》。
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它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构想未能实现。
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刘备有无据荆州的实力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的客观依据和历史背景是:曹操已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拥目万之众,挟天子而韦诸侯”。
为一统天下,他一定要挥兵南下扫灭群雄。
刘备当时最紧要的事是如何处理好与荆州刘表、东吴孙权之间的关系,以争得直足之地。
诸葛亮出山之后,曾有两次占领荆州的时机,但刘备在权衡得失之后,最终还是弃而不取。
第一次是刘表病重时,托国于刘备说:“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有人劝刘备应从刘表之言,刘备却说:“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对刘表的托国之言,裴松之认为:“表夫妻素爱(刘)综,舍嫡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刘备当时十分清楚刘表为人虚伪,对自己一直心存戒虑,这番话的诚意深可怀疑。
实际上,刘备心里很明白,若想趁刘表病笃而占据荆州几乎不可能。
直接的威胁就来自刘表的亲戚蔡瑁、张允。
他们一个是刘表继室蔡氏的兄弟,一个是刘表的外甥,还有掌握荆州军队的蒯越等。
因而刘备不敢有所奢望,只能放弃了。
第二次是蔡瑁等拥立刘踪,向曹操乞降,使曹军迅速推进到了宛城。
刘备匆忙率军撤退,过寞阳时,诸葛亮献计“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刘备的回答是:“吾不忍也。
”后人议此,多以刘备为是。
清王懋竑认为:“是时曹操已在宛,军势甚盛。
先主以羁旅之众,乘隙以攻人之国,纵琮可取,操其可御乎?”显然他反对诸葛亮的建议。
其时,刘备的心情是极为矛盾和复杂的。
跨有荆、益二州,乃隆中构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想得荆州也非一日。
但他能抵挡得任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吗?身处困境,兵微将寡的刘备,在长期的征战中,懂得如何在危险时刻保存自己。
三国演义中隆中对集中力量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隆中对集中力量的启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描绘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智谋较量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小说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那就是“隆中对”。
隆中对是在刘备率领蜀军南下襄阳之前,与诸葛亮进行的一次重要谈判。
这次会议发生在隆中,故得名“隆中对”。
这个场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集中力量的启示。
首先,隆中对展示了集中力量的重要性。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蜀国的创始人,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但是在南下襄阳之前,刘备面临着种种困境和难题。
他的军队弱小,资源不足,面对强敌曹操,光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实现雄霸天下的目标的。
于是,刘备决定与身边的重要谋士诸葛亮进行隆中对。
在这次会议中,刘备与诸葛亮深入讨论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军队的发展战略等重要议题。
通过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他们最终制定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和战略,为蜀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隆中对体现了智慧的重要性。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备受推崇的智谋之士。
他凭借睿智的头脑和卓越的智慧,成功地为刘备提供了许多明智的建议和战略。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凭借智谋洞察了刘备的战略需求,并通过周密的谋划和计算,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在现实生活中,集中力量和智慧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任何一个团队或组织,只有集中各方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而智慧则是指导和推动这股力量的核心。
正如隆中对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一样,他们的智慧引领了整个蜀国的前进方向。
最后,隆中对也告诉我们,在实现集中力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能力。
在隆中对中,不仅有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领导者和谋士,还有其他重要人物的参与。
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贡献力量。
正如隆中对中的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发挥作用,所达成的决策和计划受益于每个人的智慧和努力。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
只有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与团队其他成员紧密协作,才能实现集中力量的最大化。
《隆中对》读后感(精选17篇)
《隆中对》读后感(精选17篇)《隆中对》读后感篇1隆中对(资源汇集)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在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隆中对》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
有了“隆中对”才有了三国的历史,才有了刘备、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让后人荡气回肠的三国历史风云。
读后该文,结合现实,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管理要有战略思维隆中对讲的是经营战略问题。
洞悉毫厘,决胜千里,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缺乏对事物环境的科学分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科学预测,或者说没有战略性眼光,就不会有科学的决策,也就不会有科学的计划去组织和实施好管理工作。
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对未来的准确预见,并定下具体可行的计划去实施,这正是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助益所在。
所以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战略经营思想,作为一名公共行政管理者就应具有科学的发展观,而作为一名地方领导干部更要有区域战略的经营规划和目标,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尽管在演义小说展示的主要是诸葛亮“鬼神不测”的战术变化,但《隆中对》的总揽作用,确立了诸葛亮军事战略家的地位。
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
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论文关键词:隆中对战略决策现实思考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
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
“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
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针等。
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
认真剖析“隆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目标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
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运筹策”。
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蜀汉集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国益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
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互相配合,密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收复中原,兴复汉室。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
目标具有方向作用。
企业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目的的综合体。
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目的性。
隆中对中提出的慎选良将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隆中对中提出的慎选良将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关键信息项1、隆中对:是指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进行的一次战略对话。
2、慎选良将思想:强调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中谨慎选择优秀将领的重要理念。
3、现实意义:探讨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军事、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启示。
11 隆中对简介隆中对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进行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谋划。
在这次对话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和策略。
其中,慎选良将的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1 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当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刘备势力相对较弱,急需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指导。
112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包括占据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联合东吴对抗曹操等战略要点。
而良将的选择和运用在实现这些战略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
12 慎选良将思想的内涵慎选良将意味着在选拔将领时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评估,不仅仅看重其军事才能,还要考虑其品德、智慧、忠诚度等多方面的素质。
121 军事才能的重要性在战争中,良将的军事才能能够指挥军队取得胜利,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形势。
122 品德与忠诚度具备良好品德和高度忠诚度的将领,能够坚守正义,不为私利所动,对主公和国家忠心耿耿。
123 智慧与谋略拥有智慧和谋略的将领能够洞察局势,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慎选良将思想的现实意义21 在军事领域的意义现代战争虽然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但将领的作用依然至关重要。
慎选良将能够确保军队的高效指挥和作战能力的提升。
211 适应复杂的战争形态当今战争形态多样,包括信息化战争、反恐战争等,需要将领具备全面的素质来应对。
212 保障国家安全优秀的将领能够制定有效的国防战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2 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企业如同军队,需要优秀的领导者来引领发展。
221 引领企业战略决策类似于将领制定军事战略,企业领导者要为企业规划发展方向,做出重大决策。
隆中对教学反思(四篇)
隆中对教学反思早上教的是《隆中对》,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重视文字的积累,那么,上课就会变得很枯燥,学生很不喜欢,如果重视了“文”的教学,学生积累方面又会成问题,那么,考试则无法应付,所以,文言文总是摇摆于“文”和“言”之间。
早上我和学生一道,分析隆重对话中关于蜀国最后失败的原因,原文如此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两个人,何人是敌何人是友。
曹操是强者,不可与之争锋,那么能不能和曹操结成盟友?学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结为盟友,一旦曹操灭掉了孙吴,那么,回过头来肯定会吃掉刘备;东吴为何能为外援,因为东吴和蜀国一样,也面临强敌曹操,他们顾虑的应该和蜀国一样,就如现在俄罗斯和中国的联盟,目的是为了对抗强大的美国。
刘备在关羽被杀之后,出兵东吴兵败,破坏了蜀国战略,把蜀国带入了亡国的境地,这就是战略的重要性。
第三个人是刘表: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虽然刘表和刘备有一点亲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没有感情的,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说,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谈了这么一些话之后,刘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骗还是抢,刘表如果不让出荆州,都会别刘备给灭掉了,还好刘表早亡。
这就是战略的需要,刘备太需要一个战略的立足点,刘备前半生就是因为缺乏一个战略的立足点,所以如丧家之狗,到处依附,何况,就算刘备不夺荆州,刘表也守不住荆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刘备取走荆州是势在必行,赤壁之战之后,曹孙刘都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备拥有零陵、武陵、桂阳、江夏等地,实际上是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三国演义》说东吴为了联刘抗曹,借了荆州的这和时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无论如何,得到荆州是刘备的战略决策,非得拥有不可。
2024年隆中对反思小结
2024年隆中对反思小结(____字)隆中对反思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审视的过程。
在2024年,我们回顾了隆中事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隆中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涉及了战争、政治、人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隆中事件的反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以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未来。
首先,我们需要对隆中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历史还原。
隆中事件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它成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情景,了解当时的背景和关键人物。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历史事件的多方面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以便全面评估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对隆中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
历史事件并不是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在对隆中事件的反思中,我们可以从军事战略、政治纷争、人性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事件,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认识。
例如,我们可以探讨刘备、曹操等关键人物的策略与决策,他们各自的人性特点对事件发展的影响等。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隆中事件的反思也需要我们将历史借鉴于当下和未来。
历史是一个宝库,蕴含着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隆中事件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和启示,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
例如,从隆中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和政治斗争常常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性的纷争,我们需要学会平衡各种利益,尊重和理解彼此,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隆中事件中学到如何制定战略、做出决策,以及如何应对变局和挑战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在反思隆中事件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历史事件并不是线性的,它们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
因此,我们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时,需要对历史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不应过于简单地归纳和简化事件的发展和结果。
隆中对教学反思
隆中对教学反思隆中在教学方面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然而,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我深感目前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科学实验的时候,我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和动机,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减弱。
因此,我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案例,以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另外,我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
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他们在学习风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机械性的教学行为,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我发现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表达意见。
同时,我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隆中对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我将努力改正教学中的不足,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24年隆中对反思小结
2024年隆中对反思小结____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
在这一年,中国人民对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这次反思被称为“隆中对反思”,意在回顾过去的成就、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为未来的发展规划出新的方向和策略。
本文将对隆中对反思进行小结,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总字数将达到____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方面的小结。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从农村的穷困落后到城市的繁荣发展,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这一过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增长,还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政治方面的小结。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经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但同时,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权力过于集中、法治不健全和公民权利不完善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政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文化方面的小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很大的变革。
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创新,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新的科技和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拥抱现代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社会方面的小结。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物质匮乏到物质富足,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这一变革也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等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隆中对战略决策现实思考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
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
“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
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针等。
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
认真剖析“隆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
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目标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
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
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运筹策”。
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蜀汉集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国益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
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互相配合,密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收复中原,兴复汉室。
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
目标具有方向作用。
企业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目的的综合体。
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目的性。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目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在三国的创业之主中,刘备走过的道路最为坎坷。
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依曹操、附袁绍、寄刘表,始终没有摆脱附从的地位。
他寄人篱下,颠沛半生,直到诸葛亮为他制订了“隆中决策”,确定了先取荆益、以成鼎足、后图中原的战略目标,才有了转机,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他的帝业。
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不是没有战略目标,只是太抽象,“信大义于天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总体追求而已,很难谈可行性。
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蜀汉集团的总体目标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了,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目标具有合力作用。
目标可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个力。
集体力是由个体力组成的。
现代管理科学用力的矢量图来分析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
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当方向不统一的时候,力量是分散的,其合力就小,甚至互相抵消;在方向统一的时候,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其合力就很大,可以超过个体力的简单总和。
现代系统理论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时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往往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非加和原则就是说,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不是1+1=2,而是 1+1>2。
这就是目标的合力作用。
目标除了可以把个体力集中起来成为合力之外,还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相互的促进、激励、比较和竞赛,从而把各种潜在力量充分发掘出来。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大大增强了蜀汉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众将士齐心合力为蜀汉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empirenews.page--] 目标具有检验作用。
目标不仅是方向,目标也是进度。
有了目标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行动,衡量工作的得失。
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就具体化为目标管理。
目标作为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有一系列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不仅有总指标,还有分指标;不仅有年度指标,还有季指标、月指标。
按照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每个部门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
自从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制订了“先取荆州,后取巴蜀,再图中原”的战略目标后,其成员就一直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奋斗。
诸葛亮五月渡泸、七擒孟获、两次上表、六出祁山,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的不懈努力。
[1][2][3]下一页二、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客观情势是决策的依据。
情势寓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因此管理者必须全面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有利的信息、不利的信息等,对各种信息都要力求明了。
要使自己能全面把握情势,信息灵通,一要多看多听,二要广交朋友,三要派人调查。
亲自到各处走走听听看看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以诚信吸引追随者,使追随者乐于及时向你转达信息,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派人明察暗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收集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
诸葛亮做出隆中决策,正是因为他全面把握了当时的情势,十分清楚地掌握了曹操的情况、孙权的情况、荆益州情况以及刘备自身情况等信息,加之分析判断又正确,隆中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就存在了。
隐居荆州、过着耕读生活的诸葛亮,能够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似乎是他的“天赋”或“道术”,其实,诸葛亮虽隐居,但并不闭塞,他同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
荆州地处中原,是天下交通的中心四面八方来往的人很多。
诸葛亮同四面八方来往的人有许多交往,他身边实际上有一个由知识阶层组合的友谊联络网。
此外,其兄诸葛瑾在东吴为官,经常同他有书信往来,这些都是他了解外界情况的渠道。
做出正确的决策,还要科学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深化认识。
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仅要全面、及时地获得有关的信息,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
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分析、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深化过程。
信息是可贵的,但信息只是一般的零散的认识,不是全面的东西,不是本质,不是物的联系,不是规律。
只有经过思维的过程,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将认识深化,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和刘备同处于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襄之国,一个能够看出在当时条件下,荆益可以独成一格、三分天下,一个却对此扑朔迷离,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分析研究了他所得来的有关时局发展的各种信息,从而对天下形势得出比刘备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质、更正确的理性认识。
诸葛亮根据兴复汉室的目标要求和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战略方针,就是联合孙权、共抗曹操。
与孙权结盟,是在科学地分析了各方实力的情况下提出的。
首先,诸葛亮分析曹操有三大优势:一是个人优势。
曹操在名望低、力量小的情况下竟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在于能抓住并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而且还在于其深谋远虑,有很强的驾驭时代风云的能力。
二是军事优势。
当时曹操拥有百万雄兵,是名副其实的兵多将广。
三是政治优势。
曹操亲自把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并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割据势力发号施令,取得了很大的政治主动权,也赢得了北方人民的拥护。
其次,孙权集团虽没有曹操强大。
但占据着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区,又经过孙氏三代的苦心经营,政权稳定,地势险要,民众依附,人才众多,是一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借用力量。
面对这’两大战略集团,对于要兴复汉室的蜀汉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曹操。
然而蜀汉自身的实力,又无法单独与其抗衡,只有借用孙权的力量,共抗曹操,才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所以诸葛亮告诫刘备说,对孙权只“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empirenews.page--]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首先,应该广泛地收集信息,掌握信息.不闭门造车,不做盲人瞎马式的决策;其次,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逻辑思维和唯物辩证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要借助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三、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理性,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决策是一种主观范畴,是人的思维产物。
人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构成的活动过程,分析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推理和判断都要以客观公理和过去的经验为依据。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上一页[1][2][3]下一页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凭空猜想,不要主观臆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客观情势之上,要坚持理性原则。
所谓趋利,就是指趋利避害。
《孙子兵法》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意思就是说,趋其利而权变之,以造成有利的态势。
又说,“乱而取之”、“强而避之”,也就是说,乘敌之乱而取之,因敌之强而避之。
这就是作战所应当遵循的原则——趋利避害。
比较敌我双方的利害关系,有利于我者,则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形成强大的攻势以取胜。
如果敌方实力强于我方,则避其锐气,以待时机。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人。
违背了理性原则,决策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趋利原则,决策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围绕“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提出分步实施的四步战略对策,就是以客观形势为依据,通过严谨的分析、全面的综合,遵循理性和趋利的原则确定下来的。
第一步,取荆州。
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G912。
诸葛亮在荆州隐居多年,对荆州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楚,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四通八达,进退自如,兴复汉室的目标就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
并且诸葛亮论证了取得荆州的可行性.“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第二步,得益州。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益州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控制了益州,就有了巩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物资来‘源。
发展要有基地,立国要有国土,否则,就没有基本的立足点和生存条件,兴复汉室就成为空中楼阁。
同样,诸葛亮也指明了得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三步,三分天下,形成曹魏、孙吴、蜀汉三足鼎立的形势。
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曹操,实是因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不是诸葛亮不想消灭孙权,而是因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这两方的实力太强,实不可图,三方只能鼎足而立,等待时机。
避其锐气,以待时机,是趋利避害的战略决策原则。
第四步,在实现上述目标后,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以向宛洛”,“出于秦川”,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
[!--empirenews.page--] 事实上,任何管理者所面对的都是激烈的竞争,管理者所要谋划的就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