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送别贬谪类

合集下载

送别题材诗歌鉴赏习题含答案

送别题材诗歌鉴赏习题含答案

送别诗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B.“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C.唐朝时开始在路旁设置亭舍,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经文人的诗词吟咏,长亭逐渐演变成送别地的代名词,长短交错又表示道路崎岖。

D.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此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7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5题。

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诗歌鉴赏】?高考送别诗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高考送别诗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高考送别诗专题训练【思路指津】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送别诗鉴赏要点1.送别诗名目的,本诗作者是写给谁的,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要结合题目注释弄明白分别的原因。

2.明意象。

作者用什么承载情感。

结合习题弄明白阅读重点,阅读时间地点意象,抓住烘托渲染气氛的意象,搞懂能表达离别的传统意象。

3.明手法。

对比反衬,比喻拟人,虚实结合。

抓准手法,弄清手法的艺术效果很重要【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①辛弃疾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③犹在,头上貂蝉④会见。

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①范先之,作者门人。

祐之,作者族弟。

②更管:哪管。

③青毡:指家传旧物,也喻指高贵世家。

④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D.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6分)1.D2.(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

(2分)(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诗歌鉴赏专题之贬谪诗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诗歌鉴赏专题之贬谪诗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诗歌鉴赏专题之贬谪诗【经典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1、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2、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zhé)。

3、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4、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5、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赏析: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

“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

“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

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左迁至蓝关示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新部编高三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贬谪诗)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贬谪诗)

014高考备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贬谪诗)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贬谪诗)一、(201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5分)三、(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四、(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诗歌十三题材之送别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诗歌十三题材之送别诗
不及而及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经典会:送灵澈上人
白话译文
请朗读原诗及译文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明晰题材特征
洞悉内容情感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 人送别。 情感: ①送亲友离开之时,对亲友的不舍与伤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与亲友离别之后,对亲友的思念与牵挂;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隋•尹式)]
洞悉内容情感
③送亲友升迁之时,对亲友的祝福与勉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④送亲友贬谪之时,对亲友的劝慰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当长辈送晚辈时,常有叮咛、叮嘱之情;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苏辙·送王适徐州赴举)]
其他如李商隐《雨中长乐水馆送赵十五滂不及》、顾非熊《下第后送 友人不及》、许浑《乘月棹舟送大历寺灵聪上人不及》都表达了送朋友不 及的遗憾。也有如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
为面别,情见于诗》一类题式,诗中“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 饯迟”句追叙了没有能亲自送行的悔恨。
不及而及
不及之情
生动活泼地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无钱买酒的遗憾,也一语道出了酒对于离别
的重要意义。但正如杜甫诗中所言“万感集清尊”,盛唐文人明显对酒
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盛唐送别诗中的酒,也正因为承载了更多的主观 情感内容,已然摆脱了送别仪式的工具属性,成为诗歌当中的重要意象。
送别之酒

诗词鉴赏送别贬谪诗

诗词鉴赏送别贬谪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送别》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塘》
贬谪诗蕴含的情 感
一.流露遭贬后壮志难酬的郁 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二.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 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三.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 的心态。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1)第一首诗“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第二首诗借“宫 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岁月蹉跎、历史变迁的感慨。 (2)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了傍晚送别时的伤感画面:绿叶繁 茂、红花凋零、白云悠悠、流水潺潺,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 友人的深情厚谊,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思考:别离诗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 4.水 :
水可以象征友情之“深”,水流又可象征友人乘舟,渐行渐远, 故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5.送别之地 :
陆上送别:亭、长亭。水上送别:南浦、渡头。
别离贬谪诗堂上练习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 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诗中“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色?与全诗的感情基

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全面解读

2022年新高考卷2诗歌《送别》全面解读
• 诗歌结尾不是直接抒发作者的不舍之情,而是通 过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 为结尾,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 浓重。
2022•全国乙卷:反套路、反押题命题趋势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 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
反套路题阅读对策
歌。
四、主观题
• 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 分析。
•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 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 舍的离情。
•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 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 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 根据诗句“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意思是“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 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可知,作者把与友人 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寄托在飒飒作响的芦花中。
5.全诗译文
• 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 • 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
会很喜欢。
•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 中我更觉忧愁。
•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 独自流淌。
6.整体欣赏
• 全诗由乐景写悲情,表达了对好友的离去的祝 福与不舍,到最后离去时的孤独落寞。此诗首联上 句用五言入景说明了送别之地,而此和我们平时 见的诗歌载体有些不同,为五字,而后面却符合 七言律诗的基本特点,其实这首诗歌确实是七言 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 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三、选择题
•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二、历史渊源
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情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 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 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 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 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 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 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 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 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 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 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 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篇目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情感)
(手法)
追忆早年抗金部 表达作者杀敌报国、
《破阵子• 队豪壮的阵容、 收复失地的理想,抒 虚实结合
为陈同甫赋
气势以及自己的 发壮志难酬、英雄迟
壮词以寄之》
沙场生涯
暮的悲愤心情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评价归纳】——【常用手法】: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 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 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 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 悲伤,和期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照。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 贬官文学多用对照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 间命运产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 对照,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 胸臆。
【评价归纳】——【常见思想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赠友送别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①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②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注:①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

①南中: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指岭南地区。

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①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4.比较本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其一)刘辰翁①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高考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送别诗

高考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送别诗
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 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 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 万和春住。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 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 分)
【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 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 表达得更为深切。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 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 心中深有感慨。
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 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 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 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 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 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接着“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借景抒 情。先写江中之水:翘首遥望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 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写这些和设想别后的行人行程及 个人的境遇有关。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 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写这些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 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描写的景物凄凉、迷茫、压抑, 寄寓的是凄迷、沉郁之情,既有离别之伤感,又有壮志 难酬之郁闷。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1:送别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1:送别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一、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

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

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

可以说,这是阅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一、送别类别1、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 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 人远行的美好祝愿,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情感5: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 习俗类意象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此习俗产生的原 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

惜别、不舍之意。
柳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送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 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 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 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 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送别贬谪类诗歌鉴赏(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送别贬谪类诗歌鉴赏(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2018年2月26日 送别贬谪类诗歌鉴赏(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送 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意离去)。

名师点睛 诗歌画面主要是通过对诗歌中景物或人物、事件的描写展现的。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高考对古代诗歌画面和意境的考查有五个常见角度:1.概括画面或意境内容。

2.赏析画面或意境特色。

3.体会画面或意境氛围。

4.把握画面或意境表达的情感。

5.分析画面或意境蕴含的意义等。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

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

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要理解词中某句话的含意,一般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关键字,同时还要思考这句词句的含意,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怪人催去早”一句,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怪”字,谁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诗中“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 之说?为什么?

《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折柳赠别是唐代
著名风俗也不可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 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 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 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 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 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 的代名词。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 口、阳关等
★★★送别诗特点
1.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衬托、烘托、虚实结合、比喻、拟人
1. 2.感情色彩: 2.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3.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010江苏)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送别贬谪类【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的品格。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郑户曹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痩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B.颈联用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因为待朋友太大方,使得家中“僮羸马瘦”。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颈联承上写了郑户曹的贫困。

诗人化用杜甫诗歌,表现郑户曹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表示激愤。

E.苏轼与郑户曹朋友情深,在送别时,诗人想到友人的好客和贫困,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的担心。

2.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人以“一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送张舍人之江东》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

两者皆为双关意。

C.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

“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D.《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景物。

E.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一1.比喻对偶淡泊坚贞【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句对仗工整,“古井”“无波”意指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本义是竹节,比喻人之节操。

“筠”指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根据以上分析,即可确定答案。

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

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

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两句是说人生就像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由此可见,其中既蕴含着作者豪放达观、劝慰友人的一面,也蕴含着自己失意惆怅的一面,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学科*网二含意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倒装句、反问句、设问句)、用词(叠词、量词)特点等。

3.结合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考生要吃准题干要求,若题干要求赏析某个语句,则答案应包括理解语句含意,分析表达技巧,理解思想情感三个部分;若题干只要求分析某句的表达特色,就可主要分析表达技巧和内容,不必分析情感;若题干要求分析某句的作用,则拟写答案时除了分析语句含意、情感外,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学科#网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诗的第二联被前人赞为“久别重逢之绝唱”,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简析。

2.结合全篇,简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①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③。

【注】①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

②畬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首联中有两个字用得精妙,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刬地:依旧,还是。

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直言“离恨”,点明词作主题。

采用比喻手法,将春夜话别的无尽离愁比作绵绵春雨,化无形为有形。

B.“添得”二句承接前句,明写春雨使江水上涨东流,实写离愁绵绵不绝,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东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

C.“弱柳”一句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写弱柳留不住离舟,尽管殷勤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离开,留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D.“鸣橹”指划船摇橹发出的声响,描写了友人远行时耳听桨声,心中惆怅,因前程未卜而担忧,一个“绝”字写出朋友心事沉痛。

E.上阕借“春雨”“春江”“弱柳”营造了伤感的离别气氛,将惜春之情与惜别之情相融为一,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2.本词下阕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抒写离情运用的技巧有何异同?一1.这两句诗写出了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和神态。

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离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

“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对于本题,考生要紧紧抓住“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一联进行分析,围绕“久别重逢之绝唱”选择角度,可以从情感角度着手,这两句诗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感情变化过程,以及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

2.这首诗写乍见又别离之情,构思精巧。

开头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可谓一波三折,巧妙写出了久别而意外重逢的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对于本题,考生要分析该诗的结构思路,把握诗句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起承转合的情况。

“故人江海别”,是说上次分别;“乍见翻疑梦”,是说这次相见;“相悲各问年”,是写当前两人交谈;“离杯惜共传”是写就此分别。

全诗可谓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二1.①这两个字是“争”和“暗”。

②“争”是竞争的意思。

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

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是山和水在争路一样。

③“暗”是昏暗的意思。

“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2.尾联用了两种手法:①化用典故。

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到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

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尾联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其实是在考查表达技巧。

根据注解③可知,诗句是借用《古诗十九首》“越鸟巢南枝”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所以是用典。

其次,“红瑾花中越鸟啼”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景物图,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使作者被贬的伤感及思乡之情更加深沉。

三1.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D项,“为君愁绝听鸣橹”描写的对象是作者,而非朋友,这句话描写了作者送行时听着朋友乘坐的小船摇橹声音越来越小,心生惆怅,表达了对朋友远行前途未卜的担忧,“绝”写出的是作者的无限深情。

E 项,“惜春之情”无中生有。

2.(1)相同:都运用了虚写(想象)、借景抒情的写法来表达离恨与思念。

(2)不同:本词设想友人回望却有乱山遮隔,从对方着笔,表面写友人思我,实则一语兼言两者,把双方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柳词则是设想别后凄清冷落的环境,以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后自己的孤独与对心爱之人的想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