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实施创新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实施创新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走进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全方位的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独立人格,也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具有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素质教育的裨是全面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全方面负责,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构成人的诸多要素中,人格是第一要素。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懈地更新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远离了野蛮。人格,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造就高度文明的人;而高度文明人的重要标志就是要有较高的人格素质,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了人格的不同层次。因此,人格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之本。

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构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一个应当重视的现象。改革开放半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人格“低落”、“缺失”、“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这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从更广的视野来思考人格教育的价值,它还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学校人格教育,正是着眼于对青少年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和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因而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本世纪20年代以来,“人格”已成为西方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人格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新朝流。

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

新加坡历来重视智商指数教育而著称于世。但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据对自杀未遂者调查显示,因学校原因而企图自杀者占多数。为此96年吴作栋总理呼呈全民,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教育。他要求要新加坡建立一个关心他人,思想崇高的社会。

美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把品格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大计。克林顿总统在他的第一任期内的教育计划中就提出:“要培养有责任感的一代。”并把品格教育作为教育重要一环。

德国最近出版的《德国教育面临挑战》一书告诉我们:“德国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是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一个人格教育问题,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也兴趣了“人格”研究热。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如心理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人类文化学家等,都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出版了许多论述人格问题的专著和研究报告,也相应地形成了众多观点各异、学派纷呈的人格理论或人格范型。近些年来,我国人格研究已不再局限在道德人格的层面上,已逐渐深入到人格的深层,开始在文化和民族特性意义上探索人格内涵、分析人格构成、考察人格现象、规范人格行为。从某种角度,只有从传统文化的高度,才能揭示出人格的历史

继承性,也只有将传统观念与现实发展相结合,才能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处在变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传统的人格,落后、愚昧的心态必将受到冲突,一些固有的人格模式也必然发生裂变和重塑。因此,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人格结构、要素、外在表现的研究,重视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人格取向的探讨,将个体意识与集体观念、传统的理想人格与权利义务统一的现代人格引向既符合时代标准又具有个性差异的健全人格,这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化、拓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人格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个体良好人格的教育活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词条标出了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也就是说中文“人格”是在与以上三种意义相对应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等多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组的,即以性格、气质、能力为特征的“心理人格”(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与个人的气节操守、道德品质、人格情操相关的“道德人格”(moral standing或moral quality);和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法律人格”(legal capacity或personal right)。近现代西方所使用的“人格”(personality),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mask),其字意为“剧中角色”。从词源意义上讲,“perosnality”(人格)是用面具进行的角色表演,是指人从自身中筛选出来的公布于众的某些侧面,即向外展现的特质。

丰子凯先生曾做过形象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素质只是为人格形成提供一般可能性,教育和社会实践对人格的形成更有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为:在素质教育理论、人格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培养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整体优化小学人格教育各种因素(包括确立人格教育目标及操作过程,引入EQ理论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及途径和措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变量),以达到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均达到和谐的发展,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小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的目的(因变量)。

(二)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优良的人格,主要包括价值观、人性、基本人际态度、情感、承受挫折能力、民族文化意识等。围绕上述目标小学人格教育的内容,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感激:感激,是每一个弱小的个体生命由于他人关爱而自然的萌发的最早的情感体现,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自觉地不断地巩固扩大。

2.学会同情:人是讲感情的自然的人、群体的人、社会的人,社会、自然,我们全部的生存环境因此而让人留恋。

3.学会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的贬损永远无助于自身成长。

4.学会坚强:人生总有不如意,总有坎坷、困难,面对挫折,坚韧才能强大。好比长跑,最难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挺过去就有坦途顺境。

5.学会节制:人的物质欲望一旦任由膨胀是无法满足的,人的各种活动一旦任同泛滥只能适得其反,包括嬉戏游乐都必须有节制,你得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负责任。

6.学会大度:宽厚善让的人最受欢迎,幽默乐观的人最受喜爱,不要鼠肚鸡肠,心胸狭隘的人只会自寻烦恼,做什么事成功率、满足感都差。

7.学会审美:注意外表美、服饰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更重要的是气质美、风度美、品格美,要明白美是有层次、有品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