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特理论
中特课后答案03
![中特课后答案03](https://img.taocdn.com/s3/m/6b998c0f03d8ce2f0066231b.png)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它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的重大问题。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ade7a0ccfc789eb162dc800.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修订版)课后题答案及相关思考题目录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8.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
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毛中特第三章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毛中特第三章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e04d2a8a8956bec0875e3ed.png)
毛中特第三章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课程讲义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的]掌握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充分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和革命道路,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及其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首先,这种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其次,它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称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1、近代中国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个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因此中国革命在性质上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2、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3、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决定着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4、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也把中国革命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五四运动之前是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体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之后是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不断总结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大革命时期:关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革命纲领问题、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关于农民问题等。
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知识点
![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7884263968011ca300915b.png)
第一讲国情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这条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5、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6、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特理论往往与当年重要时政相联系
![中特理论往往与当年重要时政相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3e27f804a1b0717fd5dddc.png)
:~~中特理论往往与当年重要时政相联系!今年三大热点:十二五规划!七一讲话!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建设)!今年四本书很重要:十二五规划、七一讲话、2011理论热点问面对面丶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仅供参考!4、总结各点,不一定准确!因为真正大纲还有几天要出!但是很明显这次大纲是真正下了功夫的!概念、文字表述更加精炼、准确!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动!几乎可以说没什么变动!所以可以放心继续复习!最后提两个建议:一是红宝书(大纲解析)一定要买!二是马原一定要总结、背!童鞋们:考研政治串讲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部分。
一、总论:两个核心考点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者、继承者;从阶级属性;从研究内容和对象上!B.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a.有四大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b.显著特征~~实践性、阶级性!c.最显著特征~~实践性!∙第二讲:二、绪论、哲学~~~四个核心考点!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最重要性质关系: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关系!)B.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糸(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内容.b为什么!C.唯物主义~~a.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b.对物质的认识不同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c.关键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把物质当作东西,去找所谓最小的东西!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是东西,而是所有东西的共性~~客观实在性!D、唯心主义(最为重要)a.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b.不同在于对精神的界定不同~~是人的还是不是人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理性、思想、意志、心)凡是认为一切由人、我、主观决定的~~叫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不是人的精神~~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绝对精神、道、理!∙第三讲:辩证唯物论。
围绕着世界的统一问题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最根本要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形成了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实践观!重要的是意识观和实践观!最重要的是意识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b80221844769eae009ed9c.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王怀超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
这种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当代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说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它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大道理。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
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
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
因此,用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也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fc3cff172ded630b1cb655.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〇讲、导论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物质要求。
这就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并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之中。
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
两个一百年,即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④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特。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Answer:①中特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特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特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特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特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特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反映了中特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
坚持和发展中特应做到坚持和拓展中特道路,坚持和丰富中特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特制度。
③坚持和发展中特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特才能谈得上发展中特,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特,才能更好地坚持中特。
中特重点复习及答案
![中特重点复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9562f576a20029bd642d3e.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名词解释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改革:8.对外开放:9.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0.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1.人才强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中特心得体会
![中特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0ee964faf1ffc4ffe47acfe.png)
中特理论心得体会从入学到现在,从开始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来,我通过读本以及指导书学习以来,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往往不是从工作中和生活中可以学是到的知识,从中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开阔了视眼。
也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说说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到的内容:一、学习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特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也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特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所以,对于发展对象来说,深刻理解并掌握中特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这不仅是因为以上几个方面说的,更是因为:我们党在吸收新成员的时候,必须全面把握和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所以,做为发展对象,学习并掌握中特理论体系也是你从思想和行动上向党靠拢的第一步。
第一步都走不好走不对的各位,以后的路你怎么走?二、理解历史(1)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并列。
(2)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特理论
![中特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2c534677232f60ddcca158.png)
一小题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3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康帕内拉《太阳城》、莫尔《乌托邦》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5列宁在1917年发表的著名的《四月提纲》系统地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问题6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7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8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傅里叶“和谐制度”《新世界》,圣西门“实业制度”《论实业制度》,欧文“公社制度”《新世界观》、《新世界道德书》。
1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萌芽,抗日战争成熟,解放战争发展13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9)个方面的基本问题14“工农武装革命”思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革命阵地15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展)16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含义(人民当家作主)1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19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兄弟,人人平等,《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二大题1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民主集中制代替高度集中的军事管理体制;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采取租让制、租赁制,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代购代销等国际资本主义形式;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制和奖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特理论体系
![中特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b7987d010740be1e650e9a98.png)
中特理论体系绪论一、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先后有了两次成功的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的飞跃。
第一次结合和飞跃,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干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一)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科学地解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以特色鲜明的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贡献:1、解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2、奠定了全党和全国各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给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特色鲜明的新内容。
第一章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经济文化落后,所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长过程的初始阶段。
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标志是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其特征是生产力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等方面还不成熟、不完善,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两层含义清楚地表明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性质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成熟不完善程度。
中特——精选推荐
![中特——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1c3f2e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1.png)
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答: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1)回顾两大历史任务: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国家富裕、人民富裕A是B的历史前提,B是A的根本目的及物质基础(2)我党担当责任完成的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确立制度∙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了中特(3)中特是当代发展进步的旗帜:∙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践、理论、民族以及时代特色。
综述:中特是发展的根本方向。
只有中特才能发展中国。
2.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内容?(1)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大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领导核心的重大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的重大问题(2)主要内容中特道路: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特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中特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及基层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特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内在联系在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者关系)建设中特的总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设中特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特PPT讲义
![中特PPT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c0591bab0717fd5370cdc12.png)
导论本讲内容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基本要求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要求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方法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回望过去所走过的道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欺凌,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担当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这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推进了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的中国与当代的中国连接起来。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前提,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de9389d964bcf84b8d57b2f.png)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是有鲜明的历史性主题和主线;二是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三是由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构成,并有自己的范畴体系;四是科学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如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主题和主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这个“核心”也可以称之为主题。
整个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论证这个主题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则不同,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个主题说明我们已经不再是一般地谈论社会主义,通过探索和认识的升华,我们开始找到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邓小平、江泽民对所有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和贯穿这条主线的。
第二个层次:哲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它的两大理论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有它自己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课提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课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fd102553b3567ec102d8aa0.png)
0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谭献民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经典理论:1、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共产主义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1)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第一个阶段,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其任务是:废除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包括消灭商品、货品、工资、价值规律等)、清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意识(两个决裂: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大过渡理论”、或“直接过渡理论”。
2、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议行合一)。
(2)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按需分配。
(3)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及。
3、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性:(1)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2)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
(3)制度和意识形态更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经典理论:1、“十月革命”之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
(1)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而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然后完成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建立“一党专政”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消灭其他政党)但中央纪律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与中央委员会平级、国家政权(人民委员会)高于党权(党的中央委员会)。
(3)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向单一国有经济成分过渡(行政命令)。
(4)与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作顽强斗争。
2、“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间接过渡”。
(1)俄国经济文化落后决定“间接过渡”的必然性。
(2)“余粮收集制”改为“新经济政策”,国家与农民实现市场关系(承认商品、货币、市场、价值规律、工资关系等)。
(3)以“新经济政策”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和新生国家政权。
(4)将“新经济政策”定位于“战略退却”。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党权高于一切的中央集权体制(党权、政权、社会权力统一于党)。
中特”理论普及中的定位与方法探析
![中特”理论普及中的定位与方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4dc928a26925c52dc5bf42.png)
中特”理论普及中的定位与方法探析作者:李金华尚德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4期【摘要】在人类因需求或刺激引发的行为中,因理想、信念、信仰等高级需求诱发的行为是最为坚定、自觉、强劲和恒久的。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信仰之中,并使之情感化与审美化,这是“中特”理论大众化的普及与践行的基本起点和理想追求,也是其从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化信念化理想化引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信仰,是当前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核心理论性课题和方法论课题,也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难题。
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知与宣讲方式,从信仰的确立、信念的奠基和理想塑造的高度着手,将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情感化、审美化、效应化,应该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基本思路。
历史原因导致民众信仰与理想的缺失理论上讲,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问题应该早已得到解决。
但实际上,自粉碎“四人帮”至今,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就理想和信仰问题,笔者近年在东北某综合性大学做过几次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信仰选择”和“理想选择”选项上,分别只有36%和40%的被试者在第一时间填上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反思其原因,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过时”,共产主义太远,还是当代人在这一问题的选择上更为苛刻、理性?抑或人们已经从根本上将这一问题摈弃了呢?带着这个困惑,笔者做了后续调查,结果发现:直至当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并未摈弃或遗失,答卷迟疑的原因在于多年来我们教育和传播的方式并未同人们的认知心理规律实现有效的对接。
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极左”时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抽象灌输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超现实的解读践踏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自身固有的神圣;二是商品化价值观念的现世性“魔力”引诱了人们,加上部分人受现世“浮尘因素”的磨蚀,逐渐弱化了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由此,信仰、理想的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完善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讲](https://img.taocdn.com/s3/m/c0fafb9a6bec0975f465e2cd.png)
(2)宗教神学说——政治源于超自然的力 量 代表人物:奥古斯特、托马斯*阿奎那 中国古代思想家
宗教神学说的目的是解释统治者的权 力来自于超自然的力量,人世间的政治现 象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力不可改变。
(3)法学说——政治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卢梭、汉密尔 顿等 法学说认为只要设计理想的政治制度 和法律规范就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于是 注重研究自然法、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 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 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中国的国体:(工人阶级、工农联盟、人民民主 专政) 中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
本讲座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总体
情况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及其特点 3、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和总体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 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 前进。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 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 和制度, 是有条件的。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可以 强制人。 任何人和任何政治组织,都无权以 民主的化身自居,在民主的名义下去强迫 人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为与民主的本 质背道而驰 。
公务员公共基础:中特理论当中的“线”性知识
![公务员公共基础:中特理论当中的“线”性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ef4440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1.png)
公务员公共基础:中特理论当中的“线”性知识毛中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中特理论当中的“线”性知识,一起来看看吧!公务员公共基础:中特理论当中的“线”性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公职类考试当中可以说屡受关注,其知识点多以记忆为主,琐碎且易被混淆,也是诸多考生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像毛中特当中的法宝、作风、路线、方针、著作等等,更是让众多学子不得不反复记忆,相见甚烦。
为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现将毛中特当中的“线”性知识点总结如下。
一、活的灵魂之群众路线(一)内容:主要包含四句话,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核心: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地位: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二、三大法宝之统一战线简单而言,统一战线即团结国内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应对共同的敌人;(一)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共经历了以下四条战线,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是爱国统一战线)(二)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三)原则:独立自主,即在各方面保持我党的独立性。
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提出:时间为1948年,提出者为毛泽东,代表作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二)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注意:1、革命首要问题:分清敌友;2、革命主力军:农民,领导阶级:工人阶级;3、中国革命中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4、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北京大学黄南平
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本章小结
三个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二次重大转变,以199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 是从手段到目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 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是邓小平的发明。 •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最后到底要 干什么,我们搞社会主义对人民和国家有什么实质 意义。首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共同富裕。 • 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影响十分巨大,几乎所有 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全部改写了。原因是过去 的教科书不讲社会主义本质,不讲社会主义目的。
2003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举行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涵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 一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 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集中反 映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 奋斗目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 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的提出 •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 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的首次提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 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 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 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 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 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 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 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 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两大历史难题。 • 一个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转向社会主义,工人 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在20世纪,无论是通过暴 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 成功。 • 另一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题。在20世纪,这类国家先后发生了俄国革命、 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革命并取得胜利。 它说明:在这类国家中,革命的政党夺取政权的 问题获得了解决,创造了自己国家独立建设发展 的前提。
•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深刻内涵,表 明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1997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 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 彻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党章《总纲》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 但是,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但是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致使许多社会 主义国家的发展长期处于困难的境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 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 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 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 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年
•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
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 •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正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把新时期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概括了30年 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所形成的 一系列理论创新。 • 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 它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 连贯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 放性;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 性。 • “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邓小平理论成熟的主要标志
• 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主 要标志。 •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作了新的概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
•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确 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8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并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 章。 • 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新认识
• 第二点,这个重要论断清醒地承认现实的社会主义 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 才有一个互相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的可能和必 要。 • 这样一些重要认识,同过去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已经 垂死,资本主义已经腐朽,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 社会主义都是好的,资本主义都是坏的;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的认识,是完全不同 的。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中共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
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2007年10月15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十七大报告
践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性认识的成果。
•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 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 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 多万。 《十七大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一,执政党提出并且反复阐述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论。 • 本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设想,社会 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 是生产力相当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工业化之后 的社会主义,是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社 会主义。 • 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严重存在的社会主义。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科学内涵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 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 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和基本路线,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基本轮廓,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 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 进的伟大旗帜。
•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 • 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 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话。 •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 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三次重大转变,以2002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 容是从经济到全面特别是到以人为本的深化。 • 在社会主义目的层面上,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把 它规定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很重要 的。 • 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上,人们确实主要追求温 饱和富裕,而在温饱问题以至富裕问题解决以后, 人们必然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东西。 • 拿我国现阶段来讲,社会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 题、人的发展问题都更加突出了,可见,在经济 发展的较高阶段上,光讲共同富裕就不够了。
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 第一次重大转变,以1984年为标志,它的主要内容 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 过去通常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 基本原则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 改革开放以来,这三条基本原则都有重大的突破: 公有制由原来的一统天下变为原则上占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的总原 则当中,特别重大的突破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 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新时期的巨大发展, 就是在这个突破中取得的。 •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 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实际就是市场经济 的代名词。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