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后检测: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4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4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1)

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B[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 2.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A[从图一可得出③的结论,从图二可得出②的结论,从图四可得出①的结论;④与四幅图片均无联系,排除④。

故选A项。

]3.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B[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4.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 B.①③C.①④D.②④B[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大体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勤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讲课,55岁因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曾周游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中。

[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各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归纳总结]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办法来保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深化探讨]探讨点孔子一生的追求材料孔子是这样归纳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为政》思考(1)孔子一生周游各国,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上述材料表现了孔子如何的人生态度?有何启迪?答案(1)目标: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2)态度:志向专一,执著探索,在学业和做人上不断完善自己。

启迪:对今天咱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有现实启迪作用。

二、儒家学派的开创人1.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建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保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品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成立在自然情感基础之上,应有不同;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品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令人人有爱心,不使有不同的等级走向对抗。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2015-2016学年人民版选修4: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作业一、选择题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这里的“儒”是指()A.古代的专业神职人员B.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C.专门主持丧葬礼仪的人D.肩负维护礼制社会道义的人士解析:A、B、C三项是“儒”最初的含义。

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了“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答案:D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张()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解析: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内容的不同,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C3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A.热衷于从事政治B.专门研读六艺C.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D.成为靠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答案:C4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的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主张恢复礼治社会,他主张“仁”,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B5右图为孔子的画像,作为“先师”的孔子其贡献巨大,在思想家中更是无人比肩,下列与之不符的是()A.提出“仁者爱人”B.主张“克己复礼”C.开创“有教无类”D.建议“罢黜百家”解析:D项为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答案:D6孔子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②属于孔子的政治思想,④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些都不是孔子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材习题答案解析教材第21页,学思之窗,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

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乐崩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教材第23页,学思之窗,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规范包括:君子要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治国的本领。

孔子的价值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

教材第25页,本课测评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他学过礼、从过政、整理过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本课测评2、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恢复礼乐制度,恢复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

要恢复这种社会,就应该把他人当人看,即实行仁政,爱护他人。

而且礼与仁是不可分开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

本课测评3、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不论贵贱,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应该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多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是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学习延伸,1、政治方面,我国先阶段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尊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

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不少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可以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学习知识,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思与学相结合等教育思想。

2、百家争鸣,在封建社会,由于孔子的仁政和礼治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妄图恢复封建帝制,因而遭到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之。”
——《论语》
材料五:“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
问题探究: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仁”的含义?( 对他人、
对统治者、对自己)如何实现?(材料五、六——忠恕)
6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 即“爱人” ,并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为“仁”,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 “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 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 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 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 的目的。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 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子 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 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五者 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
3
授 课 方案
1.生平篇 自学礼乐
兴办私学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思想篇
1、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 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2、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如何? 内容:礼、仁、中庸(核心) 礼:即周礼,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节,一种讲究 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社会秩序。它是维系西周分封和 宗法制度的工具。实践的方法?

2019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训练:第2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含解析)

2019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训练:第2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含解析)

第二单元DIERDANYUAN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则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倡导的基本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对为君治国之道的基本看法,并据此评价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问时,结合孔子论述中的“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信息,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结论。

回答第(2)问时,要结合材料二,认识唐太宗对儒家治国理念的实践,从而理解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者制定统治政策、维护封建统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做事认真并讲信用;节俭;爱护百姓,勿夺农时。

(2)看法:统治者要“存百姓”“正身”。

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突出地反映了以孔子的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体现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已逐渐成为后世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据。

2.(2017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解析:选B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潮流相悖。

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解析:选A A项中“历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正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解析:选D 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同一派别的是( ) 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B.“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答案:D解析:分析:题文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此内容核心反映了“礼”的思想,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对待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用礼数约束自己。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大意为“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根据此可知,“礼”和刑罚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和谐处事,反对过度刑罚。

3.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案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基础达标]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这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答案 B解析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政治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2.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抓住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

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答案 C解析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其中“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

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答案 B解析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4.在某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

这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C.“当仁不让于师”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 C解析A项体现的是“有教无类”;B项体现的是“因材施教”;D项体现的是学习上的诚实。

学生与老师展开激烈辩论,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体现的是“当仁不让于师”的主张。

5.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答案 C解析依法治国是法家观点,排除②,故不选A、B;轻徭薄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C。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答案】 B2.“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这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庙大成殿的一副对联,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主张是() A.“制天命而用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人者,仁也,亲亲为大”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六艺”是指孔子编订的“六经”,“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故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3.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因材施教【解析】解题注意关键信息“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而“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答案】 B4.有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念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③克己复礼④“忠恕”之道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解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其进一步的发挥;“为政以德”能够劝诫统治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

【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人民版】选修4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学案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中。

[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归纳总结]孔子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深化探究]探究点孔子一生的追求材料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为政》思考(1)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有何启示?答案(1)目标: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2)态度:志向专一,执著探索,在学业和做人上不断完善自己。

启示:对今天我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有现实启迪作用。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学生用书P15])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青少年时代的孔子(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2)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后来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3)三十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

2.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1)鲁国的季氏重新掌权后,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后来他官至司寇。

(2)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

(3)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没有被采纳.3.孔子的晚年:68岁时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内容(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特别提醒]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作业

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生用书P109(单独成册)])(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其活动表现有()①期待出仕为官②拒为擅权的家臣所用③周游列国④整理文化典籍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选A。

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孔子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传承礼乐文化。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解析:选D。

从整个材料看,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从中看不出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故选D项。

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中和,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D.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解析:选D。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礼”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故A、B、C理解正确。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4.下列关于孔子中庸思想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中庸是协调仁与礼关系的恰当方法B.达到中庸的恰当方法就是“和而不同”C.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D.中庸就是过犹不及解析:选D。

关于中庸思想,是孔子为协调仁和礼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过犹不及,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而中庸就是过犹不及的说法太绝对。

故选D。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选A。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4作业课件:第2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27张PPT)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选修4作业课件:第2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27张PPT)

解析:选 A 前三幅图片反映了孔子在世界上的地位,并 且第二幅图片的内容是孔子讲学的场景;第四幅图片则反映了 孔子曾担任鲁国的官职,由此可以判断①②③正确。四幅图片 都没有涉及孔子思想的具体内容,因而无法从图片资料中获取 “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排除④。
11.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
——《论语·颜渊》
材料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孔子的主张,概括其思想观点。(12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 上的地位及影响。(13 分)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④“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 C ②体现了孔子的等级尊卑的思想,④体现了
孔子“礼”的思想,排除。故选 C 项。
7.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C.“克己复礼”和“正名”是实现“礼”的方法 D.“礼”从本质上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选 D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代表的 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
人。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4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过关习题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4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过关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创始人孔子(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36分)1.孔子曰:“仁者,爱人。

”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以德治民,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正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思想主张也就不同。

答案 B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成为各国变法的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解析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答案 B3.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过犹不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及解能力。

A项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B项体现的是中庸的主张;D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

项主张贵贱有序,是礼这一主张的反映。

答案4.现在,我国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张。

这说明( )。

A.“德治”将要取代“法治”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必须批判地继承.时代发展了仍须遵循一致的道德准则D.对传统文必须绝对予以肯定解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项与题干的表述不符。

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新时期,提倡“以德治国”主要是吸取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

答案 B5.“孔子聚徒讲,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解析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记一记填一填一、追求礼乐的一生自学礼乐;三十而立;涉足政坛;周游列国;献身文教。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的思想:他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就是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孔子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

(3)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达到这种恰当的方法,是“和而不同”。

三、古代大教育家1.开创私学概况:孔子开创私学,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

2.教学目的(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的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统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4.整编典籍:孔子整编“六经”;孔子弟子将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四、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和君主几乎都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2)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2.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

研一研古代中国的思想家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墨、儒、道、法、兵、农、阴阳、杂家等诸子百家,他们从各自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主张,批判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涌现出老子、孔子等一大批思想家。

2.儒学思想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从孔子创立到战国时代获得初步发展,再到汉代形成独尊局面,宋明理学的繁盛以及明清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黄宗羲等一大批儒学思想家。

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研究儒学,丰富儒学的内涵,不断把儒学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高度,为儒学和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哲学家在古代中国,唯心主义哲学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都有所发展。

老子、庄子、朱熹、程颢、程颐等人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古代中国也出现了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等众多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也是古代中国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出身南朝世族,曾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据说得到东阳道士传授经法,修道之名闻于朝野。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他谢绝不出,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方面继承老庄思想和葛洪的方术理论,一方面顺应南方道教发展的趋势,把道教的理论与儒家以及佛教的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主张三教合一。

他自称梦中得佛授记,名为“胜力菩萨”,为此专门去鄮县(今宁波)阿育王塔受佛戒。

同时,陶弘景也是学者、医学家,对历算、地理、医药都很有研究,曾经整理《神农本草》,对后来本草学发展颇有影响。

他的著作甚多,除了医学、养生、炼丹术以外,还包括儒家经典的注释、天文历算、地理方图等,只是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概括陶弘景治学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陶弘景。

解析:第(1)问,材料中给出陶弘景的治学方式和主要观点,从“把道教的理论与儒家以及佛教的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主张三教合一”可以看出他主张兼容三家,此外“陶弘景也是学者、医学家,对历算、地理、医药都很有研究”,所以他治学广泛;从“梁武帝即位后,多次请他出山,他谢绝不出”可以看出他远离朝政,专心治学。

第(2)问,评价历史人物要从他的事迹出发,首先要给他做一个定性的评价。

由于陶弘景从事多领域的研究,所以我们将其定位为学者是最恰当的。

另外,针对他的举措,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的一生,既要肯定他所做出的贡献,也要指出他的局限所在。

答案:(1)特点:在治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思想体系庞杂,兼容儒、释、道三家;治学领域广泛,涉及科学领域;不问朝政,专心治学。

(2)评价:陶弘景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学者。

推动了三教合一(或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对后来医学及其他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思想当中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具有时代局限性)。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主张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解答时应注意结合必修3的有关内容进行思考。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向百姓征收重税,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故C项符合题意;“君轻民贵”作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C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解析: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故选B项。

答案:B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解析:材料表达了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故选C项。

答案:C4.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解析: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广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

材料的描述表明孔子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典型的教师形象,被广泛接受。

故选D项。

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传》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评价的主要依据。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的?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材料,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孔子的主张。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材料主要从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来评价。

材料三说明孔子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影响中国,亦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答案:(1)观点:主张以德治民;维护周“礼”。

(2)评价:作者从教主、教育家、政治家三个方面评价孔子。

依据:儒家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

(3)①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

②孔子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南宋光宁时代,理学趋于极盛,最著名的理学家为朱熹……熹平生著述极富,包罗至广,为学侧重致知,认为求学必先穷理,穷理至于其极,则可豁然贯通。

他所谓的穷理,乃是“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他又以为天下的物理精蕴,已具于圣贤之书,因此教人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

——傅乐成《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朱熹治学的基本特色。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为“教人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学习朱熹的哪些精神品质。

解析:第(1)问,朱熹是理学大师,材料中的“著述极富”“侧重致知”“穷理至于其极”等信息表明了其治学的特色。

第(2)问,由朱熹的“入手方法”的信息,实际上是从“信古人、读古书”中获得理。

这些方法、特色所蕴含的踏实的学风、孜孜不倦地追求目标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向朱熹学习的。

答案:(1)特色:著述多而广;做学问侧重于致知,以穷理为目的;主张格物致知。

努力: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为人们研究古书特别是儒家经典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