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太极拳论浅解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太极拳的拳种繁多,有陈式太极拳、有杨氏太极拳、也有张三丰太极拳等等,下面是店铺对于张三丰太极拳传承概述,让大家了解下张三丰太极拳的来龙去脉。
张三丰太极拳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
六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张三丰太极拳渊源与传承:一、集大成者张三丰在张三丰之前,有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所创“小九天雏形太极拳”;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兰十七式太极拳”;有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
有明代俞莲舟创“先天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绵拳”等。
张三丰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技之中,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十三势”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与佛教少林拳并称中国武术两大奇观,从而使太极拳名震江湖,广传于世,形成了武术史上“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局面。
由此观之,在太极拳史上,张三丰实有集大成之功。
这些有史料可寻的太极拳传承脉络,正是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渊源和线索。
二、张三丰生平及其创拳立派情形张三丰其人,传说不一。
据《明史.方技传》中的《张三丰传》记载,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义县)人,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义号玄玄子。
祖籍江西龙虎山。
长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平常不修边幅,寒暑唯一衲一蓑,人称“张邋遢”。
行踪飘忽不定,处事怪异,书经目不忘,善嬉谐而旁若无人。
曾屡次云游武当山,在山上“创草庐居之”,炼丹,行拳。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
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原文探秘十三势歌诀原文:十三势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须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十三势行功心解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练钢,何紧不摧!形如搏兔之鹗,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坚硬,能呼吸然后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至于慎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远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无力,无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轮。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朋,履,挤,按,即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冽,肘,靠,即先天八卦中的巽、震、兑、艮四偏方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附太极拳经解释:十三总势,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总势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不管108式、105式、88式,还是85式、72式,均没有离开这十三个总的要求。
太极拳拳经拳论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 王宗岳 解
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整理: 趙幼彬(由張三豐祖師所著,王宗岳先師精解的太極拳經,因長期傳抄而身首分離,謬誤百出。
對其作者亦産生莫大混亂與篡改。
經筆者認真考證,還其原貌。
雖不盡善,乃求本追根之始也。
六首歌訣爲“經",歌訣釋文爲“論"。
經無論則不明,論無經則不通。
經論對應,始成一體,本篇以乾隆抄本爲主要依據,參閱諸本。
限於篇幅,校勘說明從略。
)【本文从网上找到,版本为word版,但因字库等原因,出现乱码等现象;据网上多处查询王宗岳拳论,比word版本多“动静之机”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句,现补上。
并将其转为pdf格式,避免乱码。
“【】”中的斜体字均为本次添加。
张立新2014/11/11。
】歌訣一順項貫頂兩膀鬆,虛靈頂勁,氣沈丹田。
兩背鬆,然後窒。
【注:窒:音zhi 4,【1】阻塞不通;【2】又《廣雅》窒,滿也(康熙字典)。
此取2义。
】束脅下氣把襠撐,提頂吊襠,心中力量。
【注:脅,胁。
】威音開勁兩捶爭,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
五指抓地上彎弓,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
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
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舉步輕羨神內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教斷續一氣研,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自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即市腿市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咕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意上寓下後天還,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辟如將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三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
张三丰太极丹经注解【原文】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欲得其生,须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轻生,杀身成仁,见危授(1)命,非轻生也。
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乃不同乎虚生,乃虽死而犹生。
忠臣义士烈女贞媛(2),惟重生者能之也。
若夫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或贵或贱,全孝全忠,为国家耆英(3),为世间人瑞(4),则生生者不可不知养生也。
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然养生而不明古今天人之理,亦终无集验之方。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5)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
近今之民,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心荡神,故尝戕(6)伐其性,以至夭亡。
天道之泰,在乎能复。
日昃(7)又中,月缺又圆,雨漏又晴,雷鸣又蛰,故能留不敝(8)之神,以绵天运于常新。
人道之否,在乎多剥。
精任其泄,气任其亏,神运不停,形神不守,故难回已惫之身,聊⑨居人世于朝暮。
然则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注释】①授:同“受”。
②媛:本指美女,此泛指妇人。
③耆英:耆,音“其”,有年岁大、资格老的意思。
英,指出类拔萃之英杰。
宋时,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集年老的士大夫十一人,经常聚会作乐,时人谓之“洛阳耆英会”。
④人瑞:人中之瑞,指人类之中最长寿且最健康者。
人有人瑞,物有物瑞。
例如千年何首乌、千年人参,即为物中之瑞。
⑤粝:音“厉”,指粗米。
⑥戕:音“呛",指杀害。
⑦昃:音“哲",指太阳落山。
⑧敝:音“闭”,指损、坏。
⑨聊:这里指毫无意义。
【译文】作为人来说,在所有的愿望之中,莫过于生命的存在与延续。
但人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想让生命很好地存在并延续下去,就应该重视和珍惜生命。
而要重视和珍惜生命,那就切切莫要轻视慢待生命。
然而,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正义事业和正当权益保护,而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这并不是轻视慢待生命。
平时保养自己的生命,在国家、民族、人民正当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跟那些虚度生命的生命价值截然不同,虽然死去了生命之肉体,但生命的精神却是永生的。
讲解分析张三丰《太极拳论》
讲解分析张三丰《太极拳论》如何学习体用张三丰的《太极拳论》(2020年3月14日音频教学整理)2021.12.20.先读一下《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
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学习这篇拳论。
我要强调几点学习方法。
第一点,就是这篇拳论,它是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它不像《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论语》等古典文学,都是几千年以前的文言文,这篇拳论是明清以后的白话文,也就说这篇拳论,语言是易懂的,是说的非常明白的,不要有过多的翻译,有过多的解读,更不要断章取义地去曲解,望文生义地去发挥,那样就不是拳论的本意了,而是某人的自论了;第二点,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它是论嘛,所以说的是道理,讲的是太极的理。
这篇拳论通篇讲的是什么理呢?我认为讲的是轻灵理和虚实理,也就是整篇拳论讲的是轻灵虚实理。
这个轻灵虚实理应该怎么去明白,怎么去练,怎么去用,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拳论的主要目的;第三点,我要强调一下这篇拳论有个文眼。
啥叫文眼呢?就是比较高明的作者,他论述问题,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有一句相当相当关键的话,在论文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他论述的所有问题都用这一句话高度概括起来。
这篇拳论的文眼是啥呢?就是“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它的意思是啥呢?凡此,就是所有这些,皆是,都是,凡此皆是意,所有这些都是意,意思是啥呢?我全文说的这些话,说的这些内容,说的这些道理,都是意,不在外形上,“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这句话,必须得明确他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关键作用,所以我管它叫啥?叫文眼,就是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强调一点,是一个字,是一个“其"字,这个其呀,在古文中是个代词,就是“其根在脚”这个“其”,这是个代词,它是在行文中有指代作用的。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此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拳论。
习密传太极拳还须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腰坐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松而不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已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发动如弓发矢;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颈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详,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行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六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张三丰与太极拳
张三丰与太极拳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
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
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
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
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
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
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先师所处时代,亦无统一说法。
明代杰出的历史学家黄宗羲(号梨州,1601一1695),在《王征商墓志铭》中写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通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胶明以单于杀贼百余…”。
王征南即是内家拳的一代名师。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学于征南,著有《内家拳法》。
按此记载,张三丰为北宋徽宗时人。
夜梦之说,当为迷信。
然而黄宗羲作为一个治学谨严的大史学家,在以武术作为雕虫小技而极少见于五史的封建时代作此记载,不能不说是武术史上极为重要和可靠的资料。
有人以夜梦之说而否认黄氏记载,否定三丰创拳。
殊不见洪秀全创太平天国之先,托病四十余日,自言上天堂,受天命,遂创上帝教。
岂能以此否认太平天国之壮举?然于《明史》及诸多著作中,却称三丰为宋末至明初人。
变具体者,言其元蒙定宗丁未 (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生于辽阳懿州。
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
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
曾任中山博陵令。
政暇访葛洪山。
因念"一官萧散,颇同勾漏,予岂不能似稚川哉?”遂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
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
后至武当,调"九载。
道乃大成。
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
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
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
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注译[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注译]太极拳为内家拳,内家拳区别于外家拳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尚意不尚力”。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丢掉后天之拙力、僵劲、通身要自然轻灵。
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随风飘动。
尤:更。
贯串:贯,古代穿麻钱的绳。
贯串,指从头至尾,始终如一。
此指初练太极拳时要“一意到底”绵绵不断。
不贯串则断意、断力,敌必乘虚而入。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注译]气:太极拳讲究“精、气、神”。
“意、气、力”。
此处“气”为“意、气、力”之气。
指练拳时行于全身之“气”。
鼓荡:充荡全身、随意而行。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使其无间隔,敛:收敛、凝聚,不散乱。
神:精神。
精神,凝聚专一,不可心猿意马。
[原文]无使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注译]凸凹:高低不平。
指练拳时身形,手法、步法、运行轨迹要圆融,平滑、饱满。
不要枉生圭角。
断续:指练拳时体内意、气、力的运行要连续,不要中断。
凡有凸凹,有断续时,都说明拳架尚未圆满。
易于为人所制。
“意气力”有断续时,就会给人可乘之机,都是导致失败的根由。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注译]庄子《南华经》曰:“至人之息以踵”。
太极拳术要腹式深呼吸,故其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脚根)所以太极拳一招一式转换变化,其根在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
腰为转换中枢,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是为主宰。
由腰而行于手指,完整一气。
故太极拳以手发放人,而跌出者,绝非手指之力可为。
其力乃发于足跟。
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自然得机、得势。
机:机会、机遇。
势:势能、优良的态势。
处在优先地位的姿势。
[原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注译]病:缺点、缺陷、毛病。
太极拳习练者在盘架、推手、散打中,凡有不得机、得势的状况出现时,身姿就会变形,神态就会散乱。
张三丰之《太极拳论》
张三丰之《太极拳论》张三丰之《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上下前後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附:张三丰太极拳论解 - 刘登云整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轻灵是太极拳的灵魂。
练拳时不用后天的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
贯串者,绵绵不断之谓也。
不贯串则断,断则人乘虚而入。
能一气贯串,则上下相随,势无断续。
太极拳无定势,即贯串之效也。
太极拳练时要做到放松、用意不用力,慢中求,匀中求,意为向导气随行。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气鼓荡则无间;神内敛则不乱。
鼓是演奏,荡是乐声的传播。
鼓是投石于水面,荡是能量向四周的传播。
敛是由四周向中心收缩。
神内敛即反观视听。
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未能圆满也。
凹凸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
皆致败之由也。
由内而外是太极拳的第一个特点。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踵。
呼吸通灵,内外交融。
故变动其根在脚,由脚而上至腿,达于腰,由腰而上至脊膊手指,完整一气。
故太极以手指放人而跌出者,幷非仅手指之力,其力乃发于足跟,而人不知也。
《张三丰太极拳经释义》(第五讲)
《张三丰太极拳经释义》(第五讲)快剑无痕华武文苑第2讲讲了“气”、“神”,第4讲讲了“机”、“势”,接下来再讲“意”、“力”。
这样拳的基本要素就全了。
其他不过变化罢了。
知道了变化,即为懂劲。
《太极拳经》是内功修为的总经,里面虽然没有讲功法,但是后世几乎所有功法都源于此。
《太极拳论》也是对于《太极拳经》的补充,里面同样没有功法和练法。
后世的功法、练法也同样符合《拳论》的表述。
功法练法可以创造,经、论舍此无他。
所以我们练太极拳一定要读经读论,如果能够理解《拳经》、《拳论》,其他所有的后世论述,尤其是杨家三代以后的论著,不看也罢。
拳经里出现了“得机得势”和“不得机得势”,但是没有给出“机”“势”的概念,后世有人解读,也大多只讲了字面意思,以为自然就懂了,却没有按拳的角度给出内涵。
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机”“势”搞搞清楚,所以第四句拳经“机”“势”是展开解的,也方便理解后边下段的势篇。
初学太极拳者可以暂时仅从拳的角度研究,从最基础下手,用步法找机,用手法找势。
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蓝字部分本来是第四讲的结尾,上篇发稿时复制粘贴漏了一段,发完看见了也不想删除再改,便放在本讲开头吧。
)《张三丰<太极拳经>释义》(第五讲)张春涛第5讲“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释:“凡此皆是意”前文讲过“气”、“神”、“意”的概念。
气是能量的运行状态,进一步讲,气是能量在物理结构内的运行状态。
小如人体,大如宇宙,都是气的物理场。
意是神的三要素之一“识神”的排头兵。
拳经里“凡此”者,是接前句论述而言,“完整一气”、“得机得势”、“前进后退”、“病”、“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此句用“凡此”代称,凡此即归于“完整一气”也,说的是前面讲的完整一气问题都是意的问题,完整一气须从意上求。
“气”是细节,“意”是纲领。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以及注解《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版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皆是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
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
张三丰太极拳论浅解
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假设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张三丰《太极拳论》解1.“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是本篇论述的主旨,对指导推手有重要意义。
推手要强调轻灵,而今天的推手比赛中,许多人动作僵硬,脚步沉重,这是不对的。
“贯串”,在后面的文字有更具体的解释。
2.“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宜鼓荡”,是说丹田之气在鼓荡......。
“神宜内敛”是说神情自如,不要表现出一付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对方一触动我,我马上就把内在的精神能量表现出来。
3.“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为不能圆满也。
凸凹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推手常打对方一个死角,如把肩关节、肘关节或腕关节,甚至把腰制住,此是凸凹之病;又曾一击把对方打偏,然无二击后续之力,丧失良机,对方又恢复稳定;我之断劲,也常为人所乘,一击落空,失去盘旋余地,此皆断续之病。
4.“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这是论发劲。
人身具五弓,有人说五弓是两腿、两臂和一身,这不全面;五弓是脚(掌趾)、腿、身、臂、手(掌指)。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五弓齐发,威力无穷。
这里强调了脚、腿、腰、指。
脚蹬地才有力;腿由曲到伸才有力;腰是一身上下连结的枢纽,弄不好会使全身之力分成上下两截,腿脚之力上不来,剩下两支胳膊发人无力。
所以,推手发劲时腰要实不能虚,否则成了马蜂腰。
此外,发劲时还应消肩直腕和弹指,把对方松弹出去,而不是撞出去或搡出去。
【“张三丰太极拳论”真伪之争辨析(下)】 张三丰太极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论”真伪之争辨析(下)】张三丰太极拳论》摘要:四、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这四篇衍定的“拳解”,就是后来由李亦�合为一篇,冠以《打手要言》标题的内中四小篇,其原题为《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工要解》和一篇无题的“又曰”,本文以不同流传途径的两种拳谱,对照佐证,来检验古谱的真实性四、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
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已将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传与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
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
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
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
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是端方亲王府内抄本。
在我家已有一百多年,公藻在童年即保存到如今。
吴公藻识。
”这是铁证。
唐豪曾博览众谱,理应知悉该谱的传播真情。
但为了树陈王廷,否定张三丰,必须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掩盖骗局。
五、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是以杨谱为蓝本衍写而成上文已证实,杨禄禅获得长兴师授“王谱”,是在第三次下陈家沟满师之时。
据《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的记载:“据广府南关的老人言:杨禄禅是21岁开始去陈家沟,40岁左右回到老家的。
”杨禄禅生于1799年,21岁,时在1820年;三下陈家沟历时18年,加上回乡的时间,可推算出杨禄禅获谱之年约在1840年。
杨禄禅赴京授拳之年,据该书的《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云:“1854年,杨禄禅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端王府教授太极拳。
” 再看武禹襄的学拳和著文经历,武禹襄是在1852年才去赵堡向陈清平学太极拳的。
乔松茂在《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和特点》记述其学拳情况:“复将陈师(清平)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和《拳论》一并抄绘携返,与其甥李亦�、李启轩一同研习。
张三丰武当修行参透“太极阴阳法”
张三丰武当修行参透“太极阴阳法”
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张三丰这个人,他虽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但是太极拳在他的发扬光大下,招纳了不少练太极的爱好人士,张三丰早年的时候对太极的精髓理解也不够深厚,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创立了不少的太极拳法。
张三丰是怎么对太极阴阳之理开窍的呢?下面养生网就为您娓娓道来。
张三丰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先生的考证,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
从诸多的资料分析,确是证实了张三丰的生卒考,确实是享年212岁。
析《太极拳论》(上)
析《太极拳论》(上)——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
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
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
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
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
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
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
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
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
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
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
但由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
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
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
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
张三丰《太极十要诀》解释
张三丰《太极十要诀》解释张三丰《太极十要诀》解释2009-11-19 12:53《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载:“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即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即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此太极拳之十要。
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
”解释如下:(1)虚灵:指练习时全身要放松,注意下颏内收,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腭,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头顶百会穴向上轻顶,想像上方有一条线在牵引着头顶,以保证头部的稳定。
眼神要随着身体转动,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
(2)含拔:指含胸拔背,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保持脊椎挺拔,前胸后背对称,颈椎向上拔起。
(3)松腰:指腰部放松,两胯向下沉,两膝微屈。
这样可以使腰椎、胸椎和颈椎节节松开。
拳决云:“如九曲行珠,无微不至”。
长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丹田之气就会节节贯穿,上下传递。
(4)定虚实:学练太极拳要求身体转圆,必须只是一个点着地。
练习时就像走路一样,重心在两脚之间来回移动。
太极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虚实变化也是虚与实浑然一体。
(5)沉坠:指沉肩坠肘。
实践证明,练拳时肩部放松,当抬起手和小臂时,肘向下坠,自然放松,日久天长随着功夫的进步,就会产生沉坠的感觉,同时又不会影响肩部传递内劲的灵活和圆满。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十要解析中国侯氏太极拳会三丰祖师说:“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1. 虚灵虚是虚空、是虚无,灵是生命的灵动,是神气的表现。
没有虚灵,周身一气则涩滞而运行不利,身体则沉重、拙笨,无灵巧可言。
只有神虚,才能体静,才能在外感知万事万物微小的变化,在内斡旋自身的气机运转。
只有意灵,才能使阳气散布周身,无微不至,才能使我们的身心与宇宙自然相契相合。
蒋发先师说:“虚灵在中”,就是由心意来领导。
先使心意放松,剪除外界和思虑的干扰,专注自身,检查浑身上下是否有任何一处还没有放松,然后观气运转之灵机,行气遍及周身百骸,带领腰胯肢节运动。
尽管这也是身体的运动,但已与日常习惯性的运动有所不同,他是“虚灵在中”,心意主导,久而久之,身心将合为一太极。
2. 含拔含是包含、收拢,拔是拔长、展开。
做到了“含”,就能够“拔”;同样,实现了“拔”,就能顺利的“含”。
“拔”是要拔筋骨,我们身体最主要的是椎骨和骨盆,一身是否能灵动,就看椎骨和骨盆关节是否拔开。
筋骨经常在“拔”的状态,骨髓、气血就能畅通,就能促进他们的吐故纳新,激发筋骨的活力,使筋骨坚强有力。
头容微含,则拔颈椎;胸微内含,则拔胸椎;臀部微含,则拔腰椎和骶椎;胯部微含,则拔骨盆关节。
有了筋骨的坚固与灵活,虚灵之意就容易与其合一了。
3. 松腰身体要实现放松,首先要松腰。
只有腰部筋骨、肌肉放松了,气血才能不受阻碍的到达双腿,我们的下盘才能灵活。
三丰祖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不放松而僵硬,则气血流通受阻,则无法养护两肾和命门这个先天之本。
人的生命寿数基本为128岁,这个先天程序就存储在肾脏之中,若不养护他而破坏了先天之本,人的寿命则会受到影响。
所以通过松腰来养肾护命门。
4. 定虚实对我们身体来说,虚实是最重要的一对阴阳关系,必须确定,我们才有所依据。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已说明了两层大关系。
《张三丰太极拳经》
《张三丰太极拳经》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m,外细:顺m,逆缠:大缠,小缠,而要英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太极拳推原解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前知其轻重者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
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其枢在一心,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百酸听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激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
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
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
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总论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一、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演式一概不用后天之拙力。
则周身自然圆活轻灵,内劲增焉。
贯串者,式式联络。
绵绵不断之谓也。
苟不贯串,意断势断,断则使敌有隙可乘。
故太极拳术尤戒断字。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宜鼓荡者,呼吸顺其自然也;神宜内敛者,自净其意,思无邪也。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太极大病,即是断续之病。
有凸凹,则有断续,断续则不能圆满,致败之由也。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向后,乃得机得势。
未摄天根岂摄人,根者,基也,不可轻忽。
太极拳术根基全在于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颈,次颅顶,至于手指臂腕,一气必须完整。
遇敌时任凭前进后退,上手中腰下足,无处不相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遇敌不能得机得势,必是上手中腰下足不能相随,故手愈用力,而身愈散乱,欲克此病,必留心腰腿也。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无论欲向何方,皆须先动腰腿,然后方能如意。
虽动腰腿,而意在势先,知己知彼乃得随机应变之妙。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与人交手之时,吾之虚实反复无端,随机应变令人不测,使其彼此不能相顾,趁其散乱,一发必克。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彼我虚实不分,无益于己。
前辈千言万语,虽然道得分明,自家尚须思量体察,如人吃饭,方知滋味。
贯串之说,不必多言。
但熟参“譬若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之语,而实行之,则所谓贯串,无间断,自然不费安排,而首尾相应,内外如一矣。
二、张三丰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采、�、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张三丰《太极拳论》解
1.“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
这是本篇论述的主旨,对指导推手有重要意义。
推手要强调轻灵,而今天的推手比赛中,许多人动作僵硬,脚步沉重,这是不对的。
“贯串”,在后面的文字有更具体的解释。
2.“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
“气宜鼓荡”,是说丹田之气在鼓荡......。
“神宜内敛”是说神情自如,不要表现出一付气势汹汹的样子,当对方一触动我,我马上就把内在的精神能量表现出来。
3.“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
“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为不能圆满也。
凸凹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
推手常打对方一个死角,如把肩关节、肘关节或腕关节,甚至把腰制住,此是凸凹之病;又曾一击把对方打偏,然无二击后续之力,丧失良机,对方又恢复稳定;我之断劲,也常为人所乘,一击落空,失去回旋余地,此皆断续之病。
4.“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这是论发劲。
人身具五弓,有人说五弓是两腿、两臂和一身,这不全面;五弓是脚(掌趾)、腿、身、臂、手(掌指)。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五弓齐发,威力无穷。
这里强调了脚、腿、腰、指。
脚蹬地才有力;腿由曲到伸才有力;腰是一身上下连结的枢纽,弄不好会使全身之力分成上下两截,腿脚之力上不来,剩下两支胳膊发人无力。
所以,推手发劲时腰要实不能虚,否则成了马蜂腰。
此外,发劲时还应消肩直腕和弹指,把对方松弹出去,而不是撞出去或搡出去。
5.“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
推手发人,常发不动对方,主要原因是不得机得势,当对方处在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就发力,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何谓得机得势?,如何得机得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对方处于失重(不平衡)的状态时,如被我打偏、打起(脚跟离地),抓住这个时机发力打击对方,就会用较小的力而
把对方击出甚远或击倒。
要打出这样的效果,关键须自始至终完整一气,有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打不出效果。
6.“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
推手得机得势,一是对人,一是对己。
对人要打出效果,对己则我顺人背。
如果效果不好,打人效果不佳,对己不能自恃,问题都出在腰腿上。
或腰之上下不能传递,或腿不轻灵,或脚无根本。
7.“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
太极推手存在思维、意念和感应三个层次。
思维迎敌,速度太慢,在瞬息万变的推手中是来不及的;意念是临战体系,把推手应战的信息集中调出来备用,这就比思维快多了;然而意念还不是最高层的,最高层的是感应,对方一出手,我即感应,这比意念还要快,“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太极拳的“以静制动”的理论基础即在此。
8.“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这讲的是控制对方和打击对方的道理和方法。
推手时双手搭对方的双肩或双臂,如果对方想要起脚下绊子或跪腿、钩脚,我不必动脚,只要上面的手给对方一点力,他就抬不起脚,即所谓有上即有下。
如果我要想用捋法把对方捋向身后,先须向前给劲,把对方的力调足,出其不意,向后捋之,才能奏效;若上来就向后捋,无有不失败者,所以说有前即
有后。
推手中,如果我控制了对方的左半边,那么他的右半边就派不上用处,右腿右臂形同虚设,所以是有左即有右。
9.“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之掀起而加以锉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
这是一种断根的方法。
推手中想把对方按出,如果上来就按,常得不到明显效果,因为我没有断对方的根基。
此时,必须先断对方的根基,可先向下打(拍)其两臂,一股鼓荡之力使其向上跳,其根自断。
我抓住这一时机,突向前按,将其击出或击跌,用力不大,效果极佳。
可谓“将物之掀起,而加以锉之”。
10.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
“虚实宜分清楚”,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虚实分明”。
对虚实问题,我们要指出一种错误理论,说“虚实兼到”,意思是虚实不分。
而在推手中。
没有什么“兼到”,而是非实即虚。
“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讲的是变化,即周身处处都要把握虚实的变化。
11.“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
人的周身有九大关节,以身而论,有颈、脊椎和腰;以上肢论,有肩、肘和手腕;以下肢论,有胯、膝和脚腕。
这些关节的组织是非常复杂的,有骨胳、肌肉、肌腱、软组织、神经、血液等等。
在力的传递上,这些关节起的作用是奇特
的,它可使力改变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的长短,甚至使力化为乌有。
推手发劲要求周身的整体劲,即力的传递效率最高。
达到这一目的,周身关节要对正,不可偏移,所以要“周身节节贯串”。
贯串的反面是间断,即关节一侧之力经过关节,甚至大部分力都传不过去。
初练太极拳或太极拳功夫不深的人,常把人体间断为上下两段,下力不能经过腰而上达,推手只有胳膊力,所以,拳论曰:“勿令丝毫间断耳”。
在这个问题上,有人把劲分为“胳膊劲”和“两腿劲”,说“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