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总结题目
微生物问答题重点总结
微生物问答题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1.1.试比试比试比较较G +菌与G -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表一2.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1)与染色有关:G +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 -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
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
G +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
G -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 -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 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 -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 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a 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b 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c 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 质粒。
d 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4.4.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清楚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病毒);原核生物(细菌);真核生物(酵母菌)。
3.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利:医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利用工程菌产生多肽类生化药物。
农业: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以菌促肥效,以菌促生长。
环境污染的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污染监测和重要指示生物。
工业:生物发酵酿酒。
害: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威胁人类生存:结核、疟疾、霍乱农业:农作物病变(花卉的白粉病)。
食品:使食物腐烂变质。
发酵工业:发酵过程混入杂菌影响发酵产率。
▲4.微生物有哪些共性?最基本的是哪个?为什么: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因为微生物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5.谁先看到了微生物:列文虎克(自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00倍的显微镜。
1676年他利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当时称为微动体,首次揭示了微生物世界。
▲6.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哪两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什么贡献?: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学奠基者,提出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科赫—————A.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B.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C.提出了动植物病原菌鉴定的柯赫法则。
7.巴氏消毒法:一般温度60~85℃,处理时间30分钟到15秒消毒的一种低温消毒法。
8.微生物对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1.什么是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为原核的单细胞微生物。
微生物大题重点
微生物大题重点微生物1、脂肪、蛋白质、脂质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答:在同一细胞内,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糖类和脂质、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它们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1).糖类转化成血糖(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过量转化为糖原,再过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也可将分解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2)脂类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血糖(葡萄糖);(3)蛋白质在机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或病变情况下,氧化分解,转化为糖类和脂肪,或者蛋白质摄取过多也会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储存起来。
异养微生物可以通过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形成各种中间代谢产物;自养微生物则能够利用CO2和游离氮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
其中在微生物体内主要是通过以糖酵解途径以及三羧酸循环为中心来完成三大物质之间的转化的。
其关系图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出,糖类物质主要是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如磷酸二羟丙酮和丙酮酸等,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其中,各中间代谢产物经过一些列的生化反应可以形成以下转化:①乙酰CoA可以转化成脂肪酸,磷酸二羟丙酮转化成甘油,二者结合形成脂肪。
②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如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能够转化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二者都可以进一步合成蛋白质。
③其中,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形成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并通过糖酵解的逆向途径从而形成葡萄糖。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形成中间代谢产物进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进而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2、如何理解两用代谢途径?答: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EMP、HMP/TCA循环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
在这代谢途径中,糖酵解系统主要是分解的,而氨基酸和卟啉系统则是合成。
微生物考题重点整理
微生物考题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菌落:指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2、半孢晶体:指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3、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4、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5、假菌丝:当它们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地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6、半知菌:只发现无性繁殖过程而未发现有性繁殖过程的菌株。
7、前噬菌体(原噬菌体):指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
8、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9、半组合培养基:指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
10、生长因子:指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11、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12、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13、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这类微生物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生长,能以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等还原态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14、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及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称为异型乳酸发酵。
15、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糖酵解后全部生成乳酸一种发酵。
16、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7、同步培养:指设法使某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然后通过分析此群体在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变化,来间接了解单个细胞的相应变化规律。
微生物考试重点及答案(附有重点笔记)
一、判断题1.原核微生物比真核微生物更能在高温下生长。
(√)2.路易·巴斯德年轻时完成的实验证实了肉变酸的缘由。
(√ )3.病原菌学说最初是由科学家柯赫提出来的。
(√ )4.病原菌学说建立之后,阻断流行病的发生成为可能。
(√ )5.真菌是遗传工程中最喜欢使用的工具。
(×)6.微生物和其他各界生物中共有的特征是都有细胞器。
(×)7.真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都属于原核生物界。
(×)8.病毒是由一团缠绕的核酸和碳水化合物外壳所包围构成的。
(×)9.微生物的双名法是由属名加上种的加词构成。
(√ )10.蘑菇、霉菌和酵母菌都属于原生动物界。
(×)11.细菌是缺少真正细胞核的原核生物。
(√ )12.藻类是一群有点类似动物的微生物。
(×)13.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鼠疫都是由病毒造成的疾病。
(√ )14.虎克用微动体这个术语,特指他所观察到的微生物。
(√ )15.现公共健康事业中对付病毒已采用抗生素。
(×)16. 酵母菌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的有性孢子是孢囊孢子。
(×)17. 大多数嗜热菌的G-C含量高于中温菌。
(√)18. 大肠杆菌属低等原核生物,所以其遗传物质只是一条松散的环状双链DNA,不存在DNA 高级结构。
(×)19. 当菌体生长、氧吸收和糖利用的比速度下降时,青霉素的合成达到最高值。
(√ )20. 病毒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21. 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22. 渗透酶属于诱导酶,而其它种类的酶往往属于组成酶。
(×)23. 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培养物群体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
(×)24. 将HR病毒的外壳蛋白与TMV病毒的RNA混合,去感染烟草,则会出现TMV型病灶。
若在感染前,用TMV抗体处理,则会钝化病毒,不出现TMV型病灶。
医学微生物学 简答题 总结
微生物学简答题总结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3 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裹哪些种类的微生物?(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菌器,只有核糖体,DNA和 RNA同时存在。
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 DNA或 RNA)存在。
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
如病毒属于此类。
2、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及意义?荚膜功能:①抗吞噬②抗有害物质损伤③抗干燥。
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功能: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
②性菌毛: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芽胞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
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3、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①根据有无症状, 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②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③持续性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持发并发症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热反应药品制剂、手术器械的污染(2)毒素及侵袭性酶外毒素和内毒素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致病因素;侵袭性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鉴别细菌(4)抗生素抑制或杀灭多种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5)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6)维生素合成的 B 族维生素 K 对人有益5、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⑴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①受体竞争;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③营养竞争;④合成细菌素。
⑵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⑶免疫作用⑷抗衰老作用⑸抗肿瘤作用:①降解致癌物质;②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微生物总结-13-15
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一.选择题1. 厌氧芽胞梭菌能耐受恶劣环境条件是因为有(D)A.菌毛B.鞭毛C.荚膜D.芽胞E.内毒素2. 厌氧芽胞梭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特点是(C)A.释放毒素量少于动物体内B.产生多种侵袭性酶C.以芽胞形式存在D.以具有感染性的繁殖体形式存在E.致病性强3. 无芽胞厌氧菌的特点是(D)A.形态特征有鉴别意义B.只能用抗酸染色C.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D.在肠道内数量是大肠埃希菌的1000倍E.菌体内形成异染颗粒4. 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A)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C,结核杆菌感染D.链球菌感染E.副溶血性弧菌感染5. 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具有的共性是(B)A.形态染色性B.专性厌氧C.在人体内的分布D.致病性E.对人体的危害6. 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毒素是(B)A.破伤风痉挛毒素B.肉毒毒素C.卵磷脂酶D.炭疽毒素E.鼠疫毒素7.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C)A.金葡菌TSST-1B.霍乱肠毒素C.肉毒毒素D.白喉毒素E.溶血毒素8. 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为(C)A.细菌芽胞污染伤口B.菌群失调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D.细菌繁殖体污染伤口E.机体免疫力低下9. 应用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其目的是(D)A.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B.阻止细菌产生毒素C.中和结合在神经细胞上的外毒素D.中和游离于神经细胞外的外毒素E.中和进入血液中的外毒素10. 紧急预防破伤风最好注射(B)A.破伤风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丙种球蛋白D.抗生素E.破伤风死菌苗11. 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其中最重要的是(A)A.α毒素B.β毒素C.ε毒素D.κ毒素E.ι毒素12. 对于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A.属神经毒素B.化学性质为蛋白质C.该毒素可被肠道蛋白酶所破坏D.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E.该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小于0.1µg13. 属于破伤风梭菌形态染色方面的特性是(D)A.有荚膜B.无鞭毛C.菌体呈竹节状排列D.菌体呈鼓槌状E.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14. 破伤风梭菌培养后的菌落特点为B(B)A.形成花菜样菌落B.血平板上形成薄膜状爬行生长物C.形成脐状菌落D.血平板上无溶血环E.血平板上菌落周围有双层溶血环15. 注射TA T的目的是(C)A.对易感人群进行常规预防B.杀灭伤口中繁殖的破伤风梭菌C.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16. 以神经外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A.肉毒毒素B.产气荚膜梭菌C.链球菌D.霍乱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17. 气性坏疽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组织气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B)A.细菌产生透明质酸酶B.细菌能分解多种糖类C.细菌产生卵磷脂酶D.细菌产生细胞毒素E.细菌产生肉毒毒素18.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是(A)A.从深部创口取材直接涂片镜检B.取坏死组织做动物试验C.取坏死组织进行分离培养D.取标本做“汹涌发酵”试验E.以上都不是19.下列细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的是(B)A.破伤风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肉毒梭菌D.大肠杆菌E.霍乱弧菌20.血平板上能形成双溶血环的细菌为(D)A.肉毒梭菌B.炭疽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产气荚膜梭菌E.破伤风梭菌21.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特点是(C)A.血平板上无溶血环B.分离培养用SS培养基C.牛奶培养基中产生“汹涌发酵”现象D.培养基中要加入胆盐E.在TCBS培养基上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22.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C)A.炭疽病B.假膜性肠炎C.食物中毒D.烫伤样皮肤综合征E.破伤风23.Nagler反应原理是因为产气荚膜梭菌(D)A.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C.能液化明胶D.分解卵黄中卵磷脂E.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24.能引起食物中毒,但很少有胃肠炎症状的细菌是(A)A.肉毒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肠炎沙门菌D.副溶血性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25.肉毒毒素的特点是(C)A.可完全被肠道蛋白酶水解B.可致组织大块坏死C.进入小肠后解离,被吸收进入血循环D.引起骨骼肌强直性收缩E.该毒素具耐热性26.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B)A.椭圆形,位于菌体顶端B.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C.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D.正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E.椭圆形,小于菌体27.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机理是由于(A)A.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B.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C.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D.激活腺苷酸环化酶E.直接导致细胞变性坏死28.气性坏疽发病多见于(B)A.节肢动物叮咬B.战伤C.食用污染食物D.吸入污染的空气E.平时的工伤、车祸29.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C)A.肠粘膜上皮细胞B.红细胞C.神经细胞D.中性粒细胞E.白细胞30.肉毒毒素作用的主要部位是(E)A.肠上皮细胞B.脊髓前角运动细胞C.脑神经细胞D.胃粘膜细胞E.外周胆碱能神经二、填空题1.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分为两大类:即___厌氧芽胞梭菌属__________和______无芽胞厌氧菌__________。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微生物试题及答案总结.pdf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习题
一、填空题
1、证明细菌存在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有
,
,
和
。
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为
,
,
和
等。
3、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和
,而革兰氏阳性细
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是
,
,
和
。
4、肽聚糖单体是由
和
以
糖苷键结合
的
,以及
和
3 种成分组成的,其中的糖苷键可被
水解。
5、G+细菌细胞壁上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
。
二、选择题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1)鼠疫 (2)天花
(3)艾滋病(AIDS) (4)霍乱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
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1)少数 (2)非常少数
(3)不太多 (4)绝大多数
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能得到解决的“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以微生物为 材料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才无可辩驳地证实;所谓“跳跃基因”(可转座因子) 的发现,虽然首先来源于对玉米的研究,但最终得到证实是由于对大肠杆菌的研 究;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重叠基因的发现,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等都与微生 物学发展密不可分;通过研究大肠杆菌诱导酶的形成机制而提出的操纵子学说, 证明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微生物学的 分离、培养、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 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可以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以 像微生物工业那样,在发酵罐中生产所需产品。今天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 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的理论和技术。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 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才导致了 DNA 重组技术和遗传工 程的出现,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 美化环境的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3、21 世纪微生物基因组学将在继续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模式生物,在后 基因组研究(认识基因与基因组功能)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外,会进一步扩大 到其他微生物,特别是与健康、人口、环境、资源和工农业有关的重要微生物。 并且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也将带动 分子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具备生命现象的特性、共性、广泛 的应用性,将是 21 世纪进一步解决生物学重大理论问题,如生命起源与进化, 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等,以及实际应用问题,如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 源、粮食等的最理想的材料。微生物学将进一步向地质、海洋、大 z 三乙、太空 渗透,使更多的边缘学科得到发展,如:微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生物学、大气 微生物学、太空(或宇宙)微生物学以及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等。微生物与能源、 信息、材料、计算机的结合也将开辟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微生物学的研究技术 和方法也将会在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向更加准确、敏感、快速、 简便和自动化高速.发展。此外,微生物产业将生产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例如, 降解性塑料、DNA 芯片、生物能源等,在 21 世纪将出现一批崭新的微生物工业, 为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3篇)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学。
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现。
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法国的巴斯德。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
1>证实了____病菌是____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2、菌落。
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选择培养。
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古生菌。
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
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真菌。
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
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4>稀释摇管法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细胞壁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无肽聚糖细胞膜一般无固醇常有固醇内膜简单,有间体复杂,有内质网等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很多种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线粒体叶绿体中的70s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成有核膜、核仁,有多条染色体,dna与形染色体,dna不与rna和组rna和组蛋白结合,有有丝分裂蛋白结合,无有丝分裂大小直径通常小于2微米直径在2-100微米之间2、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总结的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
荚膜: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
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
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
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
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17.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哪方面内容的科学?A. 形态结构B. 生物学特性C. 生态分布D. 以上都是答案:D2. 以下哪种微生物不属于细菌?A. 大肠杆菌B. 酵母菌C. 乳酸菌D. 曲霉答案:D3. 微生物的最小单位是?A. 细胞B. 菌落C. 菌丝D. 孢子答案:A4.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不包括下列哪种?A. 二分裂B. 出芽C. 孢子繁殖D. 有性生殖5. 下列哪种微生物是厌氧菌?A. 大肠杆菌B. 酵母菌C. 乳酸菌D. 假单胞菌答案:C6. 微生物的培养基通常不含有以下哪种成分?A. 碳源B. 氮源C. 无机盐D. 空气答案:D7.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不包括以下哪项?A. 形态特征B. 生理生化特性C. 遗传信息D. 环境适应性答案:D8. 微生物的菌落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A. 大小B. 形状C. 颜色D. 味道答案:D9. 微生物的致病性与以下哪项无关?B. 侵入性C. 宿主的免疫状态D.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答案:D10. 微生物的耐药性不包括以下哪项?A. 抗药性B. 抗热性C. 抗辐射性D. 抗化学性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微生物的______是其生长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细胞2.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微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最高温度。
答案:最高生长温度3.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微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最低温度。
答案:最低生长温度4.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微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pH范围。
答案:最适pH5.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能生长和繁殖的氧气浓度。
答案:氧气需求6.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能生长和繁殖的光照条件。
答案:光照需求7.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分条件。
答案:水分需求8. 微生物的______是指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能生长和繁殖的盐分浓度。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
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
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
食品微生物复习总结
一、大题:1、微生物特点:①种类多,分布广,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②繁殖速度快,因为单个细胞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会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种群③代谢旺盛,微生物代谢强度比高等动物大到几千到几万倍。
④适应性强,易变异,微生物对外界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些微生物形成保护层,以提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⑤食谱杂,易培养,微生物利用物质的能力很强,能利用一些对动植物有毒的物质。
5、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以及短肽聚合成多层网状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6、(必考)质粒的主要特征如下:①可自我复制和稳定遗传②属于非必要的遗传物质,通常只控制生物的次要性状③可转移。
由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
④可整合。
在一定条件下,质粒可以整合到染色体DNA上,并可重新脱落下来⑤可重组。
不同质粒,可以在细胞内或细胞外进行交换重组,并形成新的重组质粒。
⑥可消除。
经高温等处理,可以消除宿主细胞内的质粒,其携带的表现表型性状也消失。
7、放线菌(繁殖形式)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孢子形成的方式:①凝聚在孢子丝中:从顶端的基部细胞质起,分段围绕核物质凝聚新的孢子壁,形成孢子,孢子成熟后释放。
②横隔分裂: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中形成横隔膜,待成熟后在横膈膜处断裂,形成孢子③、产生孢子囊:有些放线菌在气生菌丝基内菌丝上形成孢子囊,从孢子囊释放孢子。
11、菌种衰退的原因(分析题)1、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导致菌种的退化,微生物菌种在转移传代的过程中,会发生自发突变,从而引起菌体的自我调节和DNA的修复结果,导致突变细胞恢复成圆形或者错误修复突变成负变菌株。
(2)质粒脱落导致菌种退化,细胞质中控制产量的质粒脱落,或是核内DNA与质粒复制速率不一致,致使细胞群中不含质粒的细胞个体成为优势群体,最终产量下降,表现出退化现象。
2、连续移代基因突变是引起菌种退化最根本的原因,但是连续传代是加速退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微生物考试总结重点
微生物考试总结重点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类群: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根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汲取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生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根本,由于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定有一个巨大的养分物质汲取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拟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分:如下表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快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存最初的紫色。
此法证明白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响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4.什么是菌落?试争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答:菌落即单个(或聚拢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相宜的固体培育基外表或内部生长、生殖到肯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肯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微生物重点大题(承医)上课讲义
微生物重点大题(承医)微生物重点大题及名词解释 09级临本一班、细菌的特殊结构的主要生物学意义。
荚膜:Ⅰ抗吞噬作用;Ⅱ粘附作用;Ⅲ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
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作用 性菌毛:中空呈管状,通过接合作用传递遗传物质,仅见于少数G-菌。
芽胞:有强抵抗力3、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播散的内因和外因1.外因: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等的不合理使用2.内因:(1)遗传机制: 固有性耐药:天然不敏感获得性耐药:细菌DNA 的改变获得性耐药的产生机制:①耐药基因的来源:产抗生素细菌的自我保护机制:现在已证实耐药基因可从天然耐药的细菌或产生抗生素的细菌中传递到临床分离细菌中;基因突变:在有抗生素的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的进化压力,基因突变产生新的耐药基因,可以使细菌在有抗生素的环境中生存;整合子的基因捕捉能力对细菌多耐药性的演进起着重要影响,整合子是细菌常见的进化装置,是转座子的组成元件。
②耐药基因的播散:转座子的巨大转座能力:无论在G-还是G+菌中,绝大多数耐药基因是被转座子所携带的。
耐药性质粒的转移:是耐药性传播的重要方式。
一种质粒可带有数种耐药性基因群,通过细菌间接合(R 质粒)、转化、转导作用进行转移。
(2)生化机制:钝化酶的产生:如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菌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等4、决定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及作用(1)黏附素:是细菌表面与黏附相关的蛋白质,分为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如某些G+菌细胞壁的LTA ),通过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2)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内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3)侵袭性物质:包括侵袭素和侵袭性酶。
侵袭素是由侵袭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介导某些细菌主动侵入非吞噬细胞;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产生的胞外酶,具有促进细菌扩散(如A 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和抗吞噬作用(如金葡菌产生的凝固酶)(4)细菌生物被膜:保护细菌;有利于细菌彼此之间信号传递、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捕获和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益生菌(probiotics):某些细菌或真菌有利于宿主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能抑制对宿主有害的微生物的生长。
(2)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3)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孢子在内的全部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4)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5)消毒剂(disinfectant):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品。
(6)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7)半数感染量(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8)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9)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e):是指某些细菌通常并不主动入侵宿主,但当宿主的免疫屏障被打开或免疫功能异常时,这类细菌就会进入机体的血液或组织,造成感染并治病。
(10)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双螺
旋DNA分子。
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分裂传到子代菌体。
(11)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PAI是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和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但位于细菌基因组之内,因此称之为“岛”。
(12)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13)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 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14)微生物:(micro live):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15)菌落(colony):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或内部生长,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16)培养基(culture medium):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须的营养物质。
(17)虑过除菌(sterilization by filtration):是通过机械、物理组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除去的方法。
但滤过除菌常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L型等颗粒。
(18)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19)接合(conjugation):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
(20)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
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二填空题
(1)1683年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的放大200倍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2)八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
(3)巴斯德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发生论是谬论。
(4)细菌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的幼龄对数期培养物为标准。
(5)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6)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简单的裂殖。
(7)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特有的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所特有的物质。
(8)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孢等
(9)细菌菌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物质摄取生物合成聚合作用组装4个步骤。
(10)热力灭菌法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两大类。
(11)在干热的情况下,由于热空气的穿透力低,需要160摄氏度维持2小时,才能达到杀死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的目的。
(12)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于121·3摄氏度维持15-20分钟可杀死包括芽孢之内的所有微生物。
(13)遗传变异一般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两个方面,基因突变一
般包括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的一大段发生了变化,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插入易位和倒置。
(14)2005我国曾有猪链球菌2型大范围感染人和猪的报到。
(15)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 K H 三种。
(16)粘附素包括菌毛外膜蛋白紧密素等
(17)病毒的核酸分为两大类,DNA 和RNA,二者不同时出现,把mRNA的碱基序列作为标准,凡与此相同的核酸称为正链,与其互补的称为负链。
(18)真菌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霉菌及担子菌三大类。
(19)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细菌,具多形性,可通过细菌滤器。
(20)能形成芽孢的杆菌有:
三简答题
1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有哪些?
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结晶紫2~3’——水洗——碘液2~3’——水洗——95%酒精脱色30’——水洗——复红染色1~2’——水洗——自然干燥——镜检
2细菌的生长曲线如何确定?有何意义?
3大肠菌与沙门氏杆菌的生长特性有何区别?
4细菌芽孢有何作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是在不良条件下产生、起保护作用(第一,抵抗外界环境;第二,营养充足时分裂)
5确定某种细菌是否致病性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
②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③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④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6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水平的科赫法则取得了那几点共识?
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测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则没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7内毒素与外毒素的生长特性有哪些区别?
8鸡霍乱与鸡新城疫的区别有哪些?
9溶血分为哪几种?主要特点有哪些?α:菌落周围形成不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
β: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
γ: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
10如何鉴别支原体菌落细菌菌落及细菌L型菌落?11抗原性漂移与抗原性转移有何显著特点?
12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传染性
二、隐蔽性
三、潜伏性
四、破坏性
五、不可预见性
六、寄生性
七、触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