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双手写作指导课
《一双手》教案3
《一双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词语的辨析能力和语法
2.练习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词汇的正确发音和意义
2.掌握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表达方式
3.能够根据课文理解和讨论
教学难点
1.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重新审视生活
2.培养学生自己的想象和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学生个人阅读本课的课文,理解词语的意义,标注生词,并思考课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听力练习听老师朗读课文,重点是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气。
学生在听完后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共同讨论。
3.合作阅读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阅读课文,讨论问题,表述思考,加强自己语言能力。
4.词语辨析在组内讨论时,老师提供一些可能出现的词语辨析,例如“幸福”和“快乐”的区别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6.练习写作针对课文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撰写一篇短文,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些句子,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重新审视生活。
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批判、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和个性。
《一双手》教学设计(共7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一双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读书学字解词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一双手”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化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好地答复。
〔出示课件〕二、细读“一双手”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终究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
〔出示读书要求〕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
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比照图〕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
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完毕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
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出示手的图片〕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对手的描写,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感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手的图片,如艺术家的手、劳动者的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手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手是最特别的?”从而引出课题《一双手》。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如“惺忪”“镐”“裹”等。
3、整体感知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双手?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张迎善的手,特点是大、粗、硬、有力、创造绿色。
4、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手的具体语句,读一读,说说这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例如:“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手的特点的?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
5、深入探究思考:这双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如“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
这双手让这位 32 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体会主人公为绿化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2)感受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手,双手可以创造很多奇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双手的文章,看看这双手有着怎样的故事。
2.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文章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互相学习。
4.理解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主人公的品质。
5.体会表达方式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讨论这些细节如何表现主人公的品质。
6.作业布置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双手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双手》,请大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深入学习课文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主人公双手的认识。
3.交流讨论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4.作业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双手的故事。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双手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的双手,用双手创造美好。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课文所学。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教案三篇
5、张迎善的手"奇"在哪里呢?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
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感悟: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三、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八、教师小结
一双手,平平常常,本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作者也未刻意雕琢,但却能平中见奇、小中见大。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பைடு நூலகம்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
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
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以“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2篇《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美,是以丑作为代价的”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风格、揣摩句子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感情。
2、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在我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一双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检查预习情况(1) 简介作者(请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并给予表扬)姜孟之,男,1938年生,山东省乳山县人。
毕业于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中文系,当代作家,现为“伊春市拔尖人才”、“自学成才标兵”、“伊春市劳动模范”,全国第五次作家代表会代表。
(2) 生字词的音形义(请同学准确清晰地朗读、解释,师明确)惺忪xing1song1 瞬间shun4 老茧jian3 洋镐gao3 垧shang3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瞬间:形容时间极短。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1. 教学目标•能够读懂《一双手》这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能够谈论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人类的智慧;•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手的功能以及手的重要性;•能够感受到手的力量和人类的创造力。
2. 教学重点•理解《一双手》这篇课文的主题和含义;•描述手的功能以及手的重要性。
3. 教学准备•课本《一双手》;•翻译本《一双手》;•课堂讲义;•纸笔。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用盲人摸象的教学方法来导入课题。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们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你们觉得盲人能摸出大象的全貌吗?•你们知道人类最神奇的器官是什么吗?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人类最神奇的器官是双手,它让我们能够和外界直接联系,感受到外界的事物。
步骤二: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阅读《一双手》这篇课文,并带着学生一起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例如画图、写注释等等。
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中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课文中提到了手的哪些功能?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步骤三:谈论作者的主题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为学生讲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以及人类的智慧。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们觉得用手做很多事情有哪些好处?•你们使用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你们认为用手做出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并了解人类的智慧。
步骤四:描述手的功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的功能和手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手的功能:•抓物体;•接触事物;•创造和发明;•表达情感。
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步骤五:感受手的力量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来讨论以下问题:•你们身边有哪些事情是手做出来的?•你们触摸过哪些事物后产生了什么感受?•你们感受到手的力量和人类的创造力了吗?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手的功能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手的力量。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一双手》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描写手部的词汇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1.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手部的特征。
2.2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1.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2学会观察和描绘手部的细节。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一张手部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手部的特征。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大意。
2.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句型。
2.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查理解程度。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手部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来描绘自己的手部?4.实践活动4.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作为模特,观察并描绘其手部特征。
4.2学生将描绘的手部特征写成一篇短文,教师巡回指导。
4.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6.课后作业6.1学生选择一位亲人或朋友,观察其手部特征,写一篇描绘手部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学会描绘手部的细节,提高了写作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评价较为及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的手的特点。
-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的手的特点。
-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讲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2. 朗读法 - 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4. 分析法 - 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 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一双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双手的特点。
- 提问学生:这双手可能是谁的手?这双手可能做过什么事情? 2. 初读课文 -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和理解。
3. 精读课文 -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张迎善的手有什么特点? - 作者是如何描写张迎善的手的? - 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知识与水平1、初步理解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给课文做圈点批注,并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2、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重点1、学习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活动突破1、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从对一双手的多角度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学习课文平中见奇的特点。
引导学生谈体会和感想。
活动时间1课时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二、理解预习信息*同学们课前对课文实行了预习,下面我想理解三个简单的信息: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二、初读·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句子实行评注。
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①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②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一双手教学设计
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张迎善的勤劳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劳动人民的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手的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手是最美的?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双手》,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一双手的。
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③ 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双手?这双手有什么特点?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句子,并用笔画出来。
②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张迎善的手?体现了这双手的什么特点? ③ 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④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手的赞美之情。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 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自己对张迎善的认识。
② 让学生思考: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双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③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张迎善的敬佩之情。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① 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劳动人民的文章,如《挑山工》《我的母亲》等,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一双手》教案15篇
《一双手》教案15篇《一双手》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学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定向导学:(3分)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
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
)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通过对教案的全面分析和细致观察,深入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它既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工作的指明方向。
《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与周围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中,教师旨在通过讲述杨洛骆铸精铁和拯救村庄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勇敢追求梦想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出他们对生命、对人生的珍视和向上追求的热情。
2、知识目标学科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识传授。
《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冶炼、铸铁、村落发展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技能目标技能是指通过训练和实践,逐渐熟练掌握某些需要技巧或技能的操作流程。
在教案中,教师希望通过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练习工具的使用、生产流程的运作等实践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内涵丰富,包含了众多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情景式教学《一双手》主题教育备课教案采取情景式教学,将故事情节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寓言故事的教育氛围中学习、实践。
故事的情节紧扣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互动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很高的效果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
在本教案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互助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型,具备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在本节课《一双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在朗读和复述课文时,可能存在语调、语气不够自然等问题,影响表达效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勤劳、坚持的小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词语和成语,不少于200字。
4.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勤劳、坚持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2.课文学习:
a.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双粗糙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双手的主人是谁吗?这双手为什么这么粗糙?”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一双手》。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讲述了一双手的故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词语或成语,讨论其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一等奖
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一等奖1、一双手初三语文教案一等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1、学习“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
2、教给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点研读文章7至9节,了解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3、文章的是什么身分?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二〕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③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进行比较。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讨论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点拨〕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去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一年级语文教案)一双手的教案
一双手的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一双手》教案【一】
学习目标: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3、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红活圆实的,是少年的手;纤细修长的,是少女的手;枯瘦如柴的,是老人的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1、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下列信息:
1、你掌握了如下生词:
扛镐( )上山造林33垧( )
睡眼惺忪( )( ) 火寥寥( )( )地痛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一双手》习作指导课|北师大版
《一双手》习作指导课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从“()的手”入手,从多个角度展开立体联想,丰富写作素材。
2、通过思维导图,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
通过对材料的筛选,选择恰当的素材,为我所用,构建本次习作的框架。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手的特点,增强作文感染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立体联想,丰富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恰当组织材料,形成一个写作框架,并练习抓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黑板上的手),这是什么?(屏幕上的)这是什么?手不仅能学习、做家务,还能表达情感。
还记得《我们的手》这首诗歌吗?跟着老师再回顾一下!“我们的手,是电线,在爸爸和妈妈之间传递着光,让他们的幸福像灯一样明亮。
我们的手,是桥,在陆地之间,传递彼此的问候。
我们的手是船,在心灵和心灵之间,托起洁白的帆。
我们的手,是小鸟,在星辰和星辰之间,快乐地飞翔。
”我们的手多么神奇!手能做什么呢?(看图解说):我们的手是忙碌的,做题写作业、练钢琴、学绘画;我们的手是灵巧的,能折纸、拼图、搭积木;我们的手是灵活的,会翻绳,玩拍手游戏;我们的手充满智慧,玩魔方、魔尺,是我们的长项;我们的手是团结协作的,拔河比赛、接力赛,我们竭尽全力;家人的手是我们最有力的后勤保障;家人的手是勤劳的,洗碗、洗衣、做饭、浇花,忙个不停;家人的手是灵巧的,织毛衣、切菜、裁剪衣服;家人的手是温暖的:妈妈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母爱融进饭菜中、雨伞上、画笔上;父爱如山,父爱融进沉甸甸的书包、紧紧牵住的手掌、高举的双臂中;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用手创造着奇迹:农民用勤劳的双手播种,工人用非凡的双手创造财富,交警在风雪中指挥交通,他们的手是忙碌的;医生用手救死扶伤,他们的手是神奇的;理货员用手整理货物,卖菜的阿姨用手称重,服务员用手上菜,美发师用手创造美,他们都有一双为人民服务的手;艺术家的手更神奇:钢琴家用手演奏,指挥家用手指挥,民间艺人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画家画出美丽的画卷;手不仅能做很多事情,还能传达我们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一双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一双手》,学生了解创造者、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增强劳动习惯和意识;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技巧;2. 培养学生运用言语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物品,让学生讲述他们的用途和创造者。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创造者和劳动者,他们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二、阅读篇章1. 教师阅读《一双手》小诗2. 教师解释一些生僻词和句子,如:“兜着钩”、“拄红毡”、“一举千秋”等。
3.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生词并听老师的注解。
4. 分小组阅读,学生依次朗读篇章,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如语音语调、声音节奏等。
5.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三、课文讲解1. 通过介绍诗人林则徐的生平和贡献,让学生了解到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伟大先辈的尊重和敬意。
2. 介绍小诗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诗歌形式等。
3. 让学生理解小诗的主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模仿小诗的写作,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技巧。
四、语言运用1.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小故事,表现劳动的重要性和创造的意义。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绘制、手工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展示出来。
3. 让学生评价和分享作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并从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五、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体会。
2. 让学生用一个简洁的语言,概括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指导教案
写作指导课
——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王素珍
教学目标:1、通过姜孟之的《一双手》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文本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载体,是写作的一个有效源头,要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
2、扣住一双手进行人物品格的赏析,指导学生借鉴文章的主体特征并将其放大,多角
度地去描绘人物外貌,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教学重点:1、文本是经典之作,学生要学会阅读、解读文本,提高写作上课内外迁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借鉴文章的主体特征并将其放大,多角度地去描绘人物外貌,展现人物的
精神面貌。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说说自己的手。
(引入课题——姜孟之笔下的一双手)
二、欣赏一双手
(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双手》,思考:
1、题目所指的是谁的手?(指名回答)
2、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用词语回答)这样的手有什么价值?(用原句回答)
学生按句式真空:
有一双的手。
学生找出张迎善的一双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板书)
3、作者如何描写这双手?
指名读开头部分。
讲述:课文开头用对比手法,衬托出张迎善有一双“奇”手。
因为他的手创造了
绿色宝库。
(板书:一双手“奇”)
学生找文中具体描写手的句子并用幻灯展示出来。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
3、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4、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
5、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指名讨论:第1句——比喻手法,从整体上写手粗糙的特点;第2句描写手背,第3--5句依次描写手心、手指。
学生小结:这几句作者采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去写手。
教师讲述:这是作者亲眼见到的一双手,是他从视觉中观察到的,描写得很有层次感。
6、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7、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
他的手仍呈木色。
学生思考:第6句中一个“裹”字写出了这双手很大,而且有力量。
这一特点是作者在握手时感觉到的。
第7句从“搓了几个来回”、“火燎燎地痛”这两个短语中可以看到,作者将自己的手和张迎善的手相搓,在搓手时感到张迎善手既粗糙又坚硬耐磨。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握手和搓手去感觉张迎善的手的特点,这是从触觉中感知到的。
可见,作者描写手的方法很灵活。
8、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提名回答:通过量手,用数字表现手之大——“天下第一号大手”
教师总结:这是一双普通劳动者的手,粗糙、坚硬耐磨、大而有力、手指粗大肥圆......(过渡:作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了这一双手的外形,接下来我们深层次地挖掘这双手的内质,作者通过这一双手,想要塑造一个怎样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
展示文中具体描写手的句子:
9、栽树是手活,......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10、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11、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学生根据划线词语进行思考。
第9句中用拟人手法,看到这双手对苗苗的呵护至极,体贴入微,从中看出他的无私奉献。
第10句通过对比,衬托这双手的耐磨,为了造林事业,勤劳辛苦,把手都磨坏了。
第11句由手展开联想,让人看到这一双大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绿色价值,让人钦佩。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一双手,塑造了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这一形象令我们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从这一形象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归纳主题
学生思考。
展示写作主旨:作者通过描写一双手,塑造了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板书劳动者: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感情:热爱敬仰赞颂
(过渡:作者描写张迎善的一双手,由整体而部分,由外形而内质,由所见所闻而所想,精雕细刻,独具慧眼地把握角度,选取材料,塑造了一个劳动者虽朴实但又感人的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双手反映了人物高尚的品格。
下面请用你们的慧眼写写身边你熟悉的手。
)
三、仿写一双手。
1、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2、共同讨论。
教师小结:这两则材料均来自于学过的课文,都描写了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但这纯粹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是在描绘时,倾注了深沉的情感,反映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精神世界。
因此,要利用好我们的文本,它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3、学生动笔并交流(教师善于表扬)
4、共赏描写爷爷外貌的片段,学生七嘴八舌。
我的爷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
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四、写作训练:
1、展示相关链接:
链接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链接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2、师生探讨这两个片段如何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反映精神面貌。
五、布置作业:
以《我熟悉的人》为题,要求: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一份真挚的情感。
字数不少于600字。
教师写作点拨:
[选定角度——观察感受——寻找特点——(联想、想像)联系生活、人生——确立中心]
板书设计:
半截老松木——整体
视觉创造
手背---手心---手指——局部绿色一双手“奇”握手宝库
触觉的手
搓手
动手量用数字
劳动者: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感情:热爱、敬仰、赞颂。